第一篇:2018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务实
2018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
大的务实
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背景链接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保民生,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民生工作无小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深度分析 【重要意义】
1.是我党的宗旨、全部工作的核心和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3.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原因】
1.历史性原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
2.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3.变迁性因素,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因此产生。
【对策】 1.优化发展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方针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健全医疗制度 6.加强社会管理 【经典论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习近平扶危济贫,重在立行——习近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好循环——习近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慎言.御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申论测查的四种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有计划性的学习,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第二篇: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简介: 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背景材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
关键字:保障,改善,民生,热点,申论,选调生,考试,2011年,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背景材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二、解决对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
三、现实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更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做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上凡是重视民生的时代,国力就昌盛;民不聊生时,国家就衰败。
不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主线。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进。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突出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成就。在当前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央更加重视保障民生,就是要引导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只有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才能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从而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我们一定能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链接*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保民生,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民生工作无小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深度分析* 【重要意义】
1.是我党的宗旨、全部工作的核心和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3.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原因】
1.历史性原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
2.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3.变迁性因素,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因此产生。
【对策】 1.优化发展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方针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健全医疗制度 6.加强社会管理 【经典论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习近平扶危济贫,重在立行——习近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好循环——习近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慎言.御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第四篇: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浙江发布首份《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成为国内发布民生报告的首个省份。2011年1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杭州召开,省长吕祖善介绍,浙江致力于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他还说说,五年后的浙江,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浙江将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浙江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较突出。2010年发布的《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调查报告》显示20%高收入组的个人年收入均值是20%低收入组的17倍;20%低收入组占有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5%,而20%高收入组占有的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58.7%,七成以上调查者收入在平均线以下,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渐明显。
(二)文化与体育方面等推进速度较慢。虽然浙江省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薄弱。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多少。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市、宁波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为45万元,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衢州市、丽水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则低得多,分别为9万元和7万元。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娱乐等内在需求。供求双方的因素造成了当前人均公共产品数量偏少状况。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仍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房价上涨过快,涨幅创出近年来的新高。自2009年一季度止跌回升以来,价格涨幅逐月扩大。2009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同比上涨24.4%。
二、应对措施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拓更广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应优先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各类服务业,加快调整全省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全省人均GDP的增长保持同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以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提高全省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为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创造基本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减压阀和稳定器。
(三)千方百计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更合理地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同时,加快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城乡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
(四)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保障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
实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重视文化体育事业。需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扶持各类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
(六)进一步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拓展,扩大保障覆盖面,争取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享受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需要出台更多的组合拳,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推进、商品房市场价格的规范、城市旧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宜居性等多种方法为更多住房困难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强化公积金制度建设,增人扩面,提高互助保障能力,实现对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制度的突破。
【概念解读】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紧迫性】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法治是民生之基、民主是民生之本、公平是民生之源,诚信是民生之魂。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住房、医疗、公平、法治、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国民教育、贫富差距、道德诚信等等,成了百姓日常生活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对整个社会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而这些隐患的背后与各级政府的管理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民主法治,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民生工作重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工作原则和现实问题】
工作原则一:公共投入顺序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这起码表现在:其一,民生的根本性改善取决于公共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群体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一个社会的正常存在和顺利发展,有赖于一个前提的存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即: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的保障。而民生状况的改善又有赖于公共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结构本身的合理。其二,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投入是否以民生为优先。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必然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意味着政府基本职责的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伤。
现状:由是反观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公共投入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明显不合理的状况:
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一方面,用于基本民生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方面公共投入比例过小,在世界各国当中位于后列的位置。这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势”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用于非民生如行政成本、基本建设等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过大,在各个国家当中位于明显前列的位置。比如,公款用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等行政成本以及各种形象工程等的支出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再比如,不少城市的房价近年来急速上涨,造成民众住房难的问题,原因虽然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量土地被征用于基本建设,使得地价飙升,进而拉动房价飙升。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公共投入结构,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多种负面的影响。在中国现阶段,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相继出现。如果寻找原因,毋庸置疑,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直接源头。
工作原则二:应以基础民生为优先。
在具体安排民生本身的公共投入顺序结构时,则应当以基础民生问题为优先。道理很简单。民生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由低到高、呈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层面是事关民众基本“生存状态”方面的基础民生问题,如充分就业、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层面是事关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基本生存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内容,如基本的职业培训以及消除种种歧视现象,等等;第三层面是事关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如住房公积金、较高水准的社会福利待遇、较高水准的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得到全方位保护,等等。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前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
现状:中国在教育方面公共投入的具体状况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上学难”已经成为民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公共投入不够固然是教育事业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但是,最为主要的直接原因,当属教育方面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当中,中国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些最为基础性的民生方面投入的比例过低,而在高等教育这样一种非基础性民生方面投入过大。比如,各地投入几千亿元的公共资金打造各种各样的、效率极为低下的“大学城”,各高校的银行负债已经超过2000亿元。许多大学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建筑物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甚至比起许多发达国家的名校来说都要远远高出一个档次,但是教学水准和质量却没有同时上一个台阶。假如这些资金用于基础性的教育如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那么,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要远远好于现在。
工作原则三:以底线民生问题为优先。
在基础民生的公共投入当中,进一步看,应当以底线民生问题(即事关生存性基本权利而产生的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因为,在社会成员种种基本需求当中,基本生存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迫切的,因而应当将底线民生问题放到事关基础民生公共投入当中最为优先的位置。
底线民生问题同基础民生问题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从具体内容的角度看,基础民生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内容,而底线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从涉及的社会群体来看,同基础民生问题侧重于中低收入人群不同,底线民生问题则主要侧重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从区域看,底线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
【政府职能定位】
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具有发展眼光的政府,从严峻民生角度出发我们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
一、目前存在问题:
1.腐败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当前腐败问题几乎成了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头号死敌,它的泛滥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起群众怨恨,加深社会矛盾。在经济上,腐败现象破坏市场经济制度,影响经济建设效益,危害和谐社会物质基础建设,严重扰乱和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政治上,腐败现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公信力。
2.民主法治建设滞后。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滥用权力,以权代法,司法的公正和独立经常受到来至权利部门的掣肘和左右。个别行政执法部门简单粗暴执法,破坏群众的合法利益,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3.一些地区基层社会矛盾突出。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矛盾凸显和叠加在一起。在城市。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拖欠工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拆迁安置、城市管理等问题经常引发各种矛盾: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土地征用、水源林地之争、矿山开采、环境污染、村委会换届选举、干部作风等问题很容易挑起冲突,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在改革进程中,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的碰撞和深层矛盾。但是部分干部对群众的呼声麻木不仁,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更进一步积累、激化了社会矛盾。
4.城乡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大。
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发展,逐步扩大的城乡差距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区域间差距问题突出。
低收入地区的物价虽然比较低,但其生活质量也相应偏低。居民在当地支付相对便宜的费用,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而随着区域间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低收入地区居民会到发达地区看病就诊,其子女也会到发达地区享受高等教育,这时他们需要用低得多的收入来支付与发达地区居民相等的费用,压力倍增。此外,区域间收入差距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大量优秀人才往往想方设法离开这些地区。缺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难以快速发展,其结果就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贫穷群体的心理平衡,导致社会认同度下降。大大增加社会消极情绪,造成社会不安定。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建议
1.增强忧患意识,夯实服务宗旨。
2.规范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政府职能和权力配置:要进一步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是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要逐步从主要依靠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治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特别是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大力倡导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与依法行政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改进公共服务质量。
三是健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应急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环境治理和公共安全的目标、责任、程序、范围、监督考核办法等,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健全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和保障措施。
3.吸纳社会参与,推进信息公开。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主动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推进基层民主,揭露和制止基层官员扼杀民众表达和新闻监督的行为,保障中央政令畅通,增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4.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司法公平。
政法机关的性质、特点、职责和任务,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要树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并重的观念,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民主,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执法公开,严格监督,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切实维护司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
5.建设责任政府,增强民主决策。
建立公共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中央对地方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其意义在于防患于未然与惩前毖后,惩罚只是手段,预防才是目的。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科学民主的决策观念。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同时,要完善重大决策制订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对不依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决策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政绩考核的进程中,要引入公民和第三方参与等考核办法,以提高考核的独立性、可行性和公正性。
6.创新反腐机制,权力阳光运行。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对领导的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教育,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严肃查办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努力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司法独立的改革,保证司法公正、公平、公开。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一要求无论是对进一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还是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也同样会为发展增添动力。“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经济任务,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意义非同寻常。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明年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从就业方面讲,尤其要注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使其更好地吸纳大多数的劳动力。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看,要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强调落实好救助机制。
住房问题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今年保障性住房开工1000万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此为起点,明年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分配、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
此外,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
还需要强调的是稳定物价,防止反弹,这事关经济大局,更关系群众生活。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尤其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农民工群体备受关注。明年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就一定能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人民群众带来新的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