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热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幸福和公正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幸福和公正
两会即将结束。今年的两会,无疑是民生的盛宴。从个税免征额的提高,到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从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到总理的报告;从各部门已经或将要出台的措施,到“十二五”规划,无不体现出政府浓郁的民生情怀。
改革30余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房改、教改、医改以及要素价格领域改革的推进,在一段时期,居民收入水平没有与经济同步增长,收入分配存在严重不公,与民生切实相关的物价、公共产品价格的涨幅过大,特别是房价在近年来的高涨,再加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吞噬了民众的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意在引导各级官员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增强人民的幸福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整个“十一五”时期,国家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满足民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目前,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有比较显著的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也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在这一基础上,今年更是将中央财政的2/3投向民生以及与民生相关的领域。
但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未来的几年内仍需多方努力。
其一,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民生的决定性、基础性因素。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迈进,但毕竟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更基于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急需脱贫,而且,整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即使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还要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只有进一步做大蛋糕,国家的财力才会更加雄厚,也才会有更好的条件、资源和手段去解决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增进民众的福祉与自由。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做大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的政策就必须适时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和分配好蛋糕。为此,可从几个方向着手:一是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免征额,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二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贫困线标准;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保网络,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加大劳动参与创造和分配GDP力量;五是就业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三,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用民主与法治确保公平分配,确保社会正义。温总理在两会前夕与广大网民的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人民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显然,这“三心”不单单从经济层面能解决好的,必须厉行民主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们的各项权利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才可能真正做到“舒心、安心、放心”。
民生大如天,幸福和公正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辉。未来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只要政府以百姓的福祉为自己的责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公正,民众也一定能够实现幸福。
第二篇: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民生大综合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它体现了民强和国富同步推进和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优,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其中物价、房价最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必须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具体化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公报提出来把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把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上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实际上我们的现状是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对GDP的贡献达到92%,主要是投资拉动的。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分配三个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一个制度;两个重要举措;健全工会组织,协商工资制度;坚持劳动合同法,企业交纳各种保险等)
【热点材料】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促进国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稳定居民消费价格 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3.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1)2010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2)“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010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2)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
(3)2010年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5.推进教育改革 6.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7.保障性住房 8.户籍改革 【创新练习】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民生问题的最主要障碍。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三:正确处理收入和贫富差距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只有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的科学内涵,针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和成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确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2)结合材料二,从分配的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
(4)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参考答案】
(1)图表信息:2001年—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除2001-2003年和2009年外,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低于GDP增幅,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税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3)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先富”与“共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先富”是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先富起来的人还要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只有 “先富”与“共富”这两大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前重点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
(4)①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中国共产党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②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③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律,发扬民主,推进经济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④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
二、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材料】
2010年11月7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建议提出的“老有所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交流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民政部指出,加大资金投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今后我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考点链接】
1.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需要。
2.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
3.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财政促进人民生活的作用。4.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落实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水电燃气优惠、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举办养老机构。
5.举办养老机构的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6.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交流学习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能够推进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7.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全局观念,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调动企业和家庭积极参与,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8.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举办单位和服务人员要以广大老年人的利益为重、要有奉献精神。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表现,需要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
10.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创新训练】
1.民政部指出,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我国将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B)
A.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B.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C.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D.提高养老机构利润和效益
2.我国政府将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辟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增强群众长期护理保险意识,减轻长期高额护理费用压力。这表明,保险的基本作用是(B)A.有偿投资、获得回报
B.规避风险、保障生活稳定 C.保障基本医疗和养老
D.承担社会养老的责任
3.年轻人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体现了(C)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材料一
对于计划生育实行后出生的中国“独一代”,养老压力极其巨大:这些“80后”,正陆续进入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上要赡养4个老人、下要抚养一个孩子。而如脱缰野马般狂飙的房价,越来越高昂的子女抚育费用,透支了增幅甚微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工作耗尽了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成年群体有心无力的隐痛。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材料二
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民政部表示,要积极贯彻优先发展方针,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优先发展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并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
①由于目前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这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民政部门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各地的具体实际,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②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③有利于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3)运用政治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①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表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保持物价稳定
【热点材料】
2011年3月6日,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就物价问题表示,2010年蔬菜涨幅在20%左右,水果全年大体涨14%左右。水果、蔬菜、粮食等食品上涨拉动整个物价上涨的70%。其中蔬菜涨幅最高!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这一提法又将物价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要求我们在2011年备考中高度重视,透彻分析,全面掌握。
物价问题关系人们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稳定,在2006至2010年高考中频频出现,是个高频热点!
热点材料 一: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粮食、棉花、生鲜乳价格屡创新高。随着农产品涨价潮的出现,一系列诸如“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诞生,对“疯狂的菜价”进行调侃.据商务部监测,7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49.7%,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3%,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专家分析,2010年后几个月,受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多数农产品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
探究思考一:结合材料分析,菜价高涨的经济学道理有哪些?
菜价高涨的经济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农民种菜成本增加,流通成本增加,是菜价高涨的根本原因。(2)供不应求,是菜价高涨的直接原因。城市蔬菜自给率低 ;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大部旱情严重,蔬菜、粮食供应受到较大影响,也会推升菜价。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资本炒作,囤积居奇在菜价上涨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4)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胀预期增强,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推动菜价 走高。(5)经济全球化,周边菜价上涨也可能引起国内菜价上涨
热点材料二:2010年7月1日针对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发改委开出最高100万元的四笔哄抬农产品价格罚单。2010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七项具体措施,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探究思考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调控菜价?
(1)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2)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建立农超对接机制;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 ;加大对菜农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3)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炒作。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限价令,限制商品价格过高。
变换主体思考:
从经济生活角度,企业该怎样维护物价稳定? 从经济生活角度,消费者可以为物价稳定做什么? 变换知识范围思考: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样保持价格稳定?(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该怎样有效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探究思考三:国家采取措施稳定菜价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
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思考:国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的政治意义呢?
热点材料三: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3月16日,不少人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得知了碘盐走俏的消息,一场碘盐抢购的**由此开始席卷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多个省份。大量居民纷纷成批量购买食用碘盐。个别消费者的不理性采购,导致16、17日局部地区的销量超过了半年的销售量。
针对一些不法商贩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物价、工商部门除了承诺食盐价格不上涨之外,还派出专人专门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小型商店的巡查力度。
综合探究三:结合材料说明政府部门应如何应对碘盐抢购**?
明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价值决定价格;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
④市场秩序; ⑤国际市场影响;
⑥货币币值 掌握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A、价格升高------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
价格降低------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
B、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C、互为替代品(此消彼长)、互补商品(荣辱与共)②对生产经营(企业)的影响 A、调节生产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优胜劣汰 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 ①国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规划 B法律手段: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
C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
A、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加大生产供给,扶持农业、行业发展;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D、实行临时价格干预;
E、依法打击扰乱市场违规囤积涨价行为 ②企业方面:
A、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B、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 D、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消费者自身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
B、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市场供应做贡献 C、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热点材料四:“十一五”期间,山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住房、医疗、就业、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多,对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
综合探究四:“十二五”期间,应该如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1)明确消费的影响因素(原因)
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现有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的预期(3)居民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消费品的价格)(1)需求法则(2)需求弹性
(3)替代品和互补品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2)提高消费水平的对策 3.对策: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消费预期。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5)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物价。(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智消费。参考答案:
(1)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国家应该规范农村收入秩序,促进公平合理的分配。(5)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链接*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保民生,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民生工作无小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深度分析* 【重要意义】
1.是我党的宗旨、全部工作的核心和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3.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原因】
1.历史性原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
2.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3.变迁性因素,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因此产生。
【对策】 1.优化发展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方针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健全医疗制度 6.加强社会管理 【经典论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习近平扶危济贫,重在立行——习近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好循环——习近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慎言.御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第四篇: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简介: 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背景材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
关键字:保障,改善,民生,热点,申论,选调生,考试,2011年,2011年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背景材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二、解决对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
三、现实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更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做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上凡是重视民生的时代,国力就昌盛;民不聊生时,国家就衰败。
不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主线。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进。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突出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成就。在当前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央更加重视保障民生,就是要引导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只有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才能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从而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我们一定能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申论: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之申论范文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一、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民生即人民生活,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包括对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资料的追求,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更高的要求;既包括本代人生活,也包括后代人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是无止境的,人们奋斗拼搏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就全社会而言,如果为增长而增长,就容易陷入一味追求GDP的泥潭,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就企业而言,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忽略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考虑员工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态,这样的企业迟早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其发展也不会长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既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城乡居民收入、住房、环境、教育、社会保障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福祉,切实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国初期的73元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34元增加到2011年的699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国初期的235元和改革开放初期的343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20元。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实现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大、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发展程度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二、正确认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这两者本质上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把握眼前,实现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决定消费,生产量决定消费量,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有赖于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劳动者才有收入。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才有充裕的财力用来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才能提高人们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事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发达国家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之所以要比发展中国家高,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有相对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得到极大改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文化和思想素质,通过教育投入和支出形成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发展。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同时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正是消费为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诱导投资需求,促进生产发展并形成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才能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发展氛围。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5400美元,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要想避免掉进拉美国家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者既有相互促进也有互相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互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发展的积累和投资多了,能够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消费自然就少了;如果一个时期消费多了,投资和积累就必然减少。投资率和消费率多高才算合适,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参考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世界各国平均投资率一般处在21%—22%。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48.6%,成为全世界投资率最高的国家。尽管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而且分布不均衡,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积累率或投资率适当高一点属于正常现象,但显然目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已超出了合理范围,依赖过高的投资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当前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三、努力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摒弃传统的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过度牺牲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包括持续不断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也包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既要为当代人谋求福利,更要顾及下一代人的生活。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重点扩大消费需求;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政府的职责,更要把它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力才会像火山一样从内部迸发出来,人们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最大的改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从开放中获得了好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而且直接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风浪,我们都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中促进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同样重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坚持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千方百计地消除贫困。二是加快形成促进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关系民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进入农村、进入贫困地区的有效机制。三是要确保把更多财力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了10万亿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均衡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努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