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公民义务献血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发[1984]186号 【发布日期】1984-09-25 【生效日期】1984-09-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公民义务献血实施办法
(1984年9月25日甘政发〔1984〕186号)
为保证医疗用血安全和及时供应、保证战备储备用血,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一、从1985年开始在兰州市全面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
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是改变我省输血工作落后面貌的根本办法。从1985年开始,首先在兰州市全面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其他地、州、市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二、二、献血任务
1.凡男性满十八岁至五十岁,女性十八至四十五岁的适龄公民,体检合格者,均有义务参加献血。
2.对献血者,由采血单位发给营养补助费(二百毫升三十元)和纪念品、献血留念证,并免费供一餐。职工参加献血体检和献血的当天应算公休,单位按出勤照发工资,不影响评奖。
3.各级机关(包括中央、省、市、区、集体、驻军)、企事业单位,按单位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至四,一年一度的组织献血(五十一人至一百人的单位以两个指标计算,不足五十人的单位以一个指标计算)。
4.一次献血二百毫升,计算一个献血指标,如一人献血四百毫升可计算二个献血指标。
5.完成献血任务的单位,由省献血办公室签发《献血光荣证》,按有效期,可在全市各医院凭证优先保证供血。
6.各单位应于十一月至十二月份,指派专人去献血办公室签订“献血协议书”,以便有计划有组织地统筹安排下一年度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7.凡健康适龄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献血。
8.本人愿意经常参加公民义务献血的献血员,是公民义务献血的组成部分,各单位不应歧视,他们每次献血后,可凭中心血站发给的献血假条,公休两天,不影响全勤和评奖。
三、三、供血规定:
全市医疗用血一律实行计划供应。各用血单位每月底向省献血办公室上报一份当月用血情况表。
1.凡完成献血任务的单位,其职工及家属(指无职业由职工直接供养者)用血,可持省献血办签发的《献血光荣证》和单位介绍信,由医院视病情需要和血源情况优先保证供血。
2.对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外地来兰患者(包括外宾、华侨及港澳同胞)鳏寡孤独、生活依靠社会救济者用血,凭本人证件(证明)供血。
3.急诊抢救病人可先用血,后补办手续。医院在五日内必须敦促患者家属或单位,来省献血办签定献血协议,缴纳押金。
4.对尚未完成献血任务的单位,职工和家属因病用血,由单位负责人凭医院申请用血单和单位介绍信到省献血办签订“献血协议”。在未完成献血任务之前,每一百毫升血液预交押金五十元后方可临时供血。在协议期内完成了献血任务,押金如数退回。如愈期不完成者则押金作为公民义务献血工作的基金使用(交押金由患者所在单位支付,凭省献血办发给的《申请用血押金收据》报销)。
5.对非国营、集体单位的个体户农民、街道居民用血,应事先到省献血办缴纳每一百毫升血液二十元押金,并签定“献血协议”。动员亲属按用血量百分之五十献血,否则押金作为公民义务献血工作基金使用。
四、四、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群众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对献血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要把献血宣传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动员措施。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行公民义务献血的重要意义,了解血液生理知识,清除思想顾虑,踊跃参加献血。
各有关宣传部门应密切配合,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幻灯、图片、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报导工作。
本办法自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公民义务献血”公益广告
1、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
2、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3、生命,因你而奔流不息。
4、比献出的血更宝贵的是你的真情。
5、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6、献血的你,灵魂如虹;你献的血,生命涌动。
第三篇:“公民义务献血”公益广告词
“公民义务献血”公益广告词
1、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
2、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3、生命,因你而奔流不息。
4、比献出的血更宝贵的是你的真情。
5、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6、献血的你,灵魂如虹;你献的血,生命涌动。
第四篇:甘肃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
甘肃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各地、市、自治州委,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现将《甘肃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1999年3月23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贯彻落实,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 硬”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决定和指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 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
(一)及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每年至少召开2次常委或委员会议,召开1次政府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门、本系统、本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党风廉政状况,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本地、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腐败现象的对策和措施。
(三)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学习党风廉政法规,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
(四)及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党风廉政法规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所辖地区、部门、系统、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六)严格按照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征求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七)依法领导、组织并支持执纪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和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内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研究处理执纪执法机关呈报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第四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的正职对职责范围 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对同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
(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反腐倡廉的精神,按照上级党委、纪委的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召开由管辖地区及所属部门党政正职参加的专题会议,亲自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召开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明确划分班子成员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行政正职亲自分管行政监察工作。
(三)支持、督促执纪执法机关依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亲自批办重大案件,帮助排除查案工作中的阻力和干扰。
(四)监督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及下一级的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对发现的违纪违法苗头性问题,及时打招呼,督促其纠正;对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责成有关机关依纪依法查处。
(五)严格按照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认真查处和纠正违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重大问 题,对管辖范围内重要领导干部任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第五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 工,对分管地区、部门、系统、行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一)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部署,按照同级党委的具体要求,指导和督促分管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的贯彻意见和措施,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
(二)定期听取分管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汇报,指导、协调和帮助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检查监督分管地区、部门、系统、行业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对发现的违纪违法苗头性问题,及时打招呼,督促其纠正;对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党委报告。
(四)支持、协调执纪执法机关依纪依法查处发生在分管地区、部门、系统、行业的违纪违法案件,帮助排除查案工作中的阻力和干扰。
(五)监督同级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对发现的违纪违法苗头性问题,及时打招呼,开展批评,帮助和督促其纠正;对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
第六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包括派驻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负有下列责 任:
(一)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同级党委(党组)、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保护、惩处、监督、教育”职能,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协调,协助党委(党组)、政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二)按照党委(党组)、政府、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提出党风廉政建设的贯彻意见、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报请同级党委(党组)、政府审定。
(三)负责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其他各项制度和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向同级党委(党组)、政府和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
(四)建立健全管辖范围内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及时提出治理本地区、本部门腐败现象的有效措施。
第七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领导机构。各级党委(党组)负责领导、组织对下 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建立由党委(党组)
书记任组长,行政正职、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
第八条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制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党政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履行本办法责任内容规定的各项职责的情况;考核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等结合进行,每年终考核1次,必要时也可组织专门考核。
第九条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民主测评制度。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 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民主测评,每年进行1次,可以与考评、干部考核、行风评议等结合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
第十条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应将贯彻落实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入总结或工作报告,在次年1月底前报上级党委、纪委;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作出全面的陈述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第十一条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检查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负责每年组织1次对下一级党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也可根据需要,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地区、部门、系统、行业组织专项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廉洁状况的廉政档案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由纪检监察机关记入廉政档案,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 不认真履行本办法第三条、第六条规定的,视其情节,责令写出检查、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的处理;问题严重的,责令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人员辞职。
对执纪执法机关报批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不及时研究处理,使案件久拖不决,超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时限的,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领导班子正职谈话戒勉或免职处理。第十四条各级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履行本办 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视下列情形,给予组织处理:
(一)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不履行职责的,不能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给予谈话戒勉;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调整或免职处理。
(二)在领导干部廉政状况的民主测评中,干部群众意见较大,不信任票超过40%的,给予谈话戒勉;不信任票超过60%的,或者连续2年不信任票超过50%的,给予免职处理。
(三)所管辖的部门或单位长期管理混乱、风气严重不正的,视其情节,给予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谈话戒勉、组织调整、责令辞职或免职处理。
(四)不廉洁自律,群众信访举报较多,经调查核实,不够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免职处 理,并且2年内不得提拔。
(五)为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说清开脱的,或者故意包庇违纪违法人员的,或者不严格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调查处理违纪违法案件的,视其情节,给予谈话戒勉、免职、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领导干部不认真履行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处分:
(一)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或者对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的处分。
(二)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资财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
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辞职或者对其免职。
(三)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恶劣影响 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提拔任用明显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人的,给予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四)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法规,弄虚作假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五)授意、指使、纵容下属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 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严重警告或者撤职处分。
(六)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纪违法知情不管的,责令其辞职或者对其免职; 包庇、纵容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党纪处分。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需要追究政纪责任的,比照所给予的党纪处分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实施责任追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 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第十七条责任追究中的组织处理,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纪检监察机关可向党委(党 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提出建议,由主管机关、任免机关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
序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法律和纪律的有关规定处理;责任追究后需进行
离任审计的,由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离任审计。
第十八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 察机关。
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甘肃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甘肃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
甘肃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推动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如期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厅字〔2016〕33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发〔2016〕9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全省13个市州(除嘉峪关市外)、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党委和政府,以及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省直相关部门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
第三条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第二章 省负总责
第四条 省委省政府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根据脱贫目标任务制定全省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和指导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抓好目标确定、资金分配、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加强对市(州)、县(市、区)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协调,督促贫困县考核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的落实;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第五条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每年向中央报告扶贫脱贫工作进展情况。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向省委省政府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市(州)、县(市、区)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衔接的目标责任体系。
第六条 坚持落实省委常委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县(市、区)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规划衔接、到村到户措施落实、工作保障等重大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注重抓点示范,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第七条 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度,负责全省脱贫攻坚的综合协调,系统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明确全省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建立健全扶贫成效考核、贫困县约束、督查巡查、贫困退出等工作机制,完善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组织实施对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和第三方评估检查,负责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有关情况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第八条 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主要负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精准退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管,抓好全省脱贫攻坚档案库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管理运行,细化实化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建立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基础数据,引导各类资源精确配置。
第九条 省级财政应当调整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明确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支持贫困县围绕精准脱贫突出问题,以稳定持续脱贫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统筹整合、集中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千企帮千村”等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第十条 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落实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相关行业部门要适应大扶贫格局的要求,负责本行业系统直接用于扶贫和整合用于扶贫资金的监管;实施扶贫资金数据录入、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扶贫资金分配使用、项目实施管理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定期开展交叉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纠正和处理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
第十一条 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深化提高“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成效,对脱贫攻坚进行监督执纪问责;省人民检察院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进行预防和集中整治;省审计厅对脱贫攻坚资金、重点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第十二条 积极支持配合台盟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主动通报本地区脱贫攻坚总体情况、扶贫措施、重点工作和指标进度等,认真研究办理台盟中央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报告办理情况。
第三章 行业责任
第十三条 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依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础数据,对照《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的脱贫验收标准,组织指导市(州)、县(市、区)行业部门进行逐户核查,按照行业政策指标体系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找准“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对应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区域分布、致贫类型和脱贫需求,形成通过本行业精准扶贫措施实现精准脱贫的管理清单;对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的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扶持,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按照行业标准得到认定。
第十四条 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对核准后的通过“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纳入行业扶贫规划的贫困村,组织指导市(州)、县(市、区)行业部门逐级分类建立到村到户工作台账,找准行业扶贫政策项目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的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帮扶内容、完成时限;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在攻坚期内保持相关行业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按行业政策和脱贫需求落实帮扶措施。
第十五条 省直相关部门按行业政策标准负责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和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相关统计指标设计、信息审核、数据录入、汇总分析和与国家部门信息衔接比对等工作,指导培训基层数据录入人员,定期组织统计录入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做到信息真实、数据准确、账实相符、资料齐全,实时监测行业精准扶贫措施落实情况,加强行业成效统计和分析研判,按行业统计口径对录入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并对行业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为考核和退出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第十六条 省直相关部门制定完善贫困退出验收相关指标的行业标准和退出验收工作的指导意见,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涉及行业部门的退出验收指标,由省、市、县相关行业部门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集中组织单项验收,提出认定意见,作为退出验收的主要依据,确保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按行业标准验收退出。
第十七条 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围绕“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行业指标,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使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行业到户到人政策措施,提升做好行业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行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贫困群众对到村到户扶持政策的知晓率;深入开展调研督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不断推动行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第十八条 省直相关部门每年向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报告扶贫脱贫工作情况。健全完善行业部门定期述职制度和行业扶贫考核监督机制,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情况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市县责任
第十九条 市(州)党委和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所属县(市、区)扶贫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和监督、资金使用和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工作,对区域内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管理等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第二十条 市(州)党委和政府指导贫困县组织实施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退出工作,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动态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组织落实“4342”脱贫验收责任,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退出的真实性、稳定性负有审核把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州)、县(市、区)要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增列扶贫专项财政预算。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帮扶等资金投入扶贫开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市(州)、县(市、区)负责扶贫资金的监管,每年对用于扶贫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审计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确保整合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开发上。
第二十二条 市(州)党委政府指导贫困县严格执行约束机制,严禁在脱贫攻坚中搞形式主义。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的原则,督促指导基层组织及时排查利益相关方的矛盾纠纷,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建立预案预警机制,预防涉贫事件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 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脱贫攻坚实施规划,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可持续致富的动力,拓展多元突破的有效脱贫路径,推动全县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第二十四条 县级党委和政府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以及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退出的真实性、稳定性负有直接责任。组织指导同级行业部门、乡(镇)、村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数据的采集和统计;逐村逐户制定脱贫攻坚实施计划,支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自主确定扶贫项目,抓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全面参与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及时报告项目计划和资金执行等情况,为贫困户提供资金、项目、技术和信息服务。
第二十五条 县级党委和政府对扶贫资金管理监督负首要责任,应当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县级报账制、县级项目库建设、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建设、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等相关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侵吞延压、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问题。
第二十六条 县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指导乡(镇)、村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发现、培育和推广扶贫脱贫先进典型,因地制宜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二十七条 县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强化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优化村级班子,充实村级干部队伍,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县乡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一线工作力量,保障县、乡、村三级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条件。
第五章 帮扶责任
第二十八条 持续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加强力量整合和调配优化工作,确保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发挥驻村干部组织、指导、落实、监督职责,与村“两委”协调配合,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和建档立卡工作,指导制定并实施脱贫攻坚规划和计划,监管扶贫资金项目,指导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协助推动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政策落实到村到户,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与基层组织共同对精准识别和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真实性、稳定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省、市、县三级管理责任,落实派出单位和县、乡党委统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向所在乡(镇)党委述职评议制度,着力提高减贫成效和群众满意度。
第二十九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亲力亲为,推动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精准对接机制,聚焦脱贫攻坚,注重帮扶成效,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作为工作重点,主动开展对接,整合用好资源,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十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汇报衔接开展定点扶贫,借助双联平台引进省外帮扶力量,以帮扶对象稳定脱贫为目标,结合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制定定点帮扶工作计划,细化实化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帮扶措施,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协助开展考核评价工作,提升帮扶成效。
第三十一条 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台联等单位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扶贫,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帮助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活动,通过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第六章 奖惩
第三十二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以及有关部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并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在脱贫攻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帮扶主体,予以大力宣传,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
第三十三条 对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力,造成下列问题的,按照“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等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逐级依纪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一)未完成减贫任务的。(二)违反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
(三)违反贫困县约束规定,发生禁止作为事项的。(四)违反贫困退出规定,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五)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较低的。(六)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的。(七)发生重大涉贫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全省13个市州(除嘉峪关市外)、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应当参照本实施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其他有贫困人口的县(市、区)参照本办法实施。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具体解释工作由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第三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自2017年3月9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