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时间:2019-05-14 09:2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第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文章来源:中国演讲网 未知 文章作者:yanjiangcn 点击次数: 3970次 发布时间:2013-11-13 14:26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前,国研中心首次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负责方案制定的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指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

(1)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富有活力,就是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导向,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转型升级,更大范围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

包容有序,就是大力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全体人民通过勤奋努力公正分享发展成果;

法治保障,就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活动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经过改革,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环境,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版。

(2)实现上述目标方法:在以往市场、政府和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改革。

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使市场更大范围、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减少审批,理顺事权,提高透明度,促进财税体制的重要转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创新企业体制,重点是放宽准入、鼓励竞争,营造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由主要依托低成本要素组合优势,转向更多地依托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3)“三位一体”改革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应当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市场通常对应着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政府应在外部性强、自身具备优势、能够给企业和市场带来补充支撑效应的领域发挥作用。这样,随着市场和企业的成长,政府的作用也会相应增长。

政府发挥作用的合理范围也是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政府在外部性突出、确定性较强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结束,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时候,政府就应当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主要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某些特殊情景如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但转入常规增长后,就要把本应由企业和市场来办的事情交还给企业和市场。

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八个重点改革领域

(1)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应抓住当前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进各项职能转变,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尽快使依法行政取得实质性进展。

◇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完善政府基本职能。减少贷款规模、土地指标、产能数量等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主要运用货币、财税等总量手段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市场监管重心,减少行业进入的前置性审批,加强质量、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一线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对监管不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监管部门和人员需承担相应法律和经济责任。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采取得力措施,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已明确要清理和减少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必须按期完成。对仍需审批的项目,规定审批时限,到期不批复视为同意。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秘密的审批,在网上公布审批流程、条件和进度,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质询。建立审批事项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对审批失当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科学性。改进政府决策协调机制,将部门会签制度改为牵头部门负责制。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决策前应组织相关机构、智库等进行必要论证,有的要举行听证会;事中要有跟进评估、反馈调整;事后应组织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的有关方面评估政策效果,并公布评估结果。

◇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扩大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转移支付等领域的公开内容,详细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建立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审计部门向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统计数据及其计算方法,应及时公开。总结有关地方经验,完善地方政府定期向人大汇报工作机制,推行电视、网上直播等做法,有效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

◇真正落实依法行政。引导、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行政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选取“民告官”典型判例,进行适当宣传。鼓励公益诉讼,允许集体诉讼,以减少 上 访和群体性事件。

◇完善公职人员薪酬体系。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政府部门和公立机构职工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机制。建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 败 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规范岗位权责,减少政府官员自由裁量权,构建“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的防腐机制。率先从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新提拔干部做起,加快官员公布个人财产进度。

(2)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重塑监管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基础产业的垄断弊端,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了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力度推进基础行业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重点是放宽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管。

◇开放投资,探索适合国情的铁路运营模式。在原铁道部改革、初步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业务边界清晰、适合于成立干线公司的项目,率先引入外部投资或者直接上市融资,同时进行其他市场化的融资试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借鉴国际上“网运分离”“区域竞争”“干线公司+平行线竞争”等运营模式,探索适合国情的铁路运营模式。铁路监管部门应制定并实施通路权开放等相关规则。

◇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建立国内与国际市场连通、具有重要定价影响力、以中国原油为标准产品的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政府有关部门不再直接规定成品油价格,改为在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完善矿权出让和转让制度,将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独立矿种,纳入矿权管理,加速相关资源的勘探开发。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

◇引入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大用户直购电,开展“竞价上网”,形成以双边合同市场为主、实时竞争市场为辅的竞争性电力市场。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上网电价由发电市场竞争或发电企业与大用户双边合同确定;输配电价实行政府管制,形成直接反映电网企业效率的独立输配电价;居民和中小工商业销售电价仍实行政府指导价。

◇加快业务相互开放,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整合分散的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再次重组电信企业,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

(3)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服务机构。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奠定基础。推动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利率市场化,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扩大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规模,形成完整的市场化基准收益率曲线。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机制,以并购重组方式处置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金融机构。

◇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此倒逼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

◇以适应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为重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幅度提高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实现场内外市场、银行间及交易所市场的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债券监管体系。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重点从发行环节实质审核转向信息披露。监管重点从行政性审批和保护金融机构,转向防控风险为本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强化央行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协调职能。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

(4)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应当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形成协同效应。

◇深化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要。大幅降低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通过金股等国际通行的股权形式和有效监管,体现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在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及早推进并购重组和股权多元化,以控制和化解风险隐患。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兴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机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入小微金融领域,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村

(5)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适应,总体方向需继续坚持。针对现存的政府事权不清、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债务风险突出等问题,应在维持宏观税负和中央财力集中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建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收支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中长期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以事权合理划分重新确定财力配置。合理确定中央事务、地方事务、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引导和鼓励性事务的边界,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边界。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为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保障国民基本社会权益、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可设计并实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责任的、低标准均等化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

起步阶段该保障包的内容可包括: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实行按在校生人数均一定额投入;对全国低保对象按人头实行均一定额补贴。这些待遇都记录到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体人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具有补贴结算功能,并实现全国范围的可携带。这样就可形成与原有户籍制度双轨并行的新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展内容、提高水平,并最终取代户籍制度。

◇积极推进以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主体税建设。加快建立不动产登记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一定过渡期后全面推开,并明确为区县级政府主体税。按照消费地原则将国内消费税划为地方税,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同时将车辆购置税划归地方税。全面减并非税收入,市、区县政府每项非税收入征收均需要省级人大以上批准。

◇规范地方发债制度,防范债务风险。健全政府会计制度,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主体,提高地方融资活动透明度。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开前门、堵 后 门”,扩大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范围,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启动市政收益债发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入保险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基础性财税制度。实现全口径预算,试行编制中期预算。在投入和服务程序上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按属地原则解决税源与征税地分离问题。把水、森林、地热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将个人纳税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建立第三方公共支出绩效评估与监督制度。

(6)以重新界定职能、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定位不清、经营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其他经济体比较,我国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可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特殊优势。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职能定位、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进运营模式和治理方式,以实现国家能力提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

◇重新界定国有资产职能。按照提供广义公共产品、提升国家能力、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明确国有资产具有以下四项基本职能。第一类是社会保障职能,重点是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减贫、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职能提供支持。第二类是提供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中的普遍服务部分。第三类是促进战略性产业稳定、竞争和创新的职能,主要涉及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第四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职能,涉及国防领域。

◇完成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创造条件。对尚未实行改制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集团公司,尽快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或做出上市安排。◇按照不同职能建立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基金。参照新加坡淡马锡资产管理公司模式,与上述国有资产职能分类相对应,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建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基金。根据不同职能的特性,分别制定各类基金的出资方式、经营目标和考核机制。社会保障类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类基金通常存在政策性亏损,应在成本控制、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要求。对促进战略性产业稳定、竞争和创新类基金,应提出在相关领域可考核的稳定供给、促进竞争和创新等政策性目标和相应的经营业绩指标。国家安全类基金应服务于已定的国防建设目标,并完成相应的业绩指标。

◇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基金经营目标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出资方式,如社保类基金主要采取分散投资方式,其他类别基金可采取参股、控股以至独资等方式。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有进有出等方式,形成具备国际水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国资委依据已定的经营目标和考核机制,对各类基金进行监督管理,并任免其负责人。国资委日常工作对国务院负责,定期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和监督。从中长期看,应形成包括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在内的统一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盈余可充实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也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7)以改进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为重点,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

◇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制定包括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鼓励社会监督在内的“一揽子”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假冒伪劣和非法仿制严重、环保等外部性监管不到位、企业热衷于寻找政策机会和“搞关系”而不愿创新的状况。宽容对待在信息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电动汽车、金融等领域出现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

◇构建新型的企业创新体系。培育和形成一批通过竞争成长起来的创新型行业领先大企业,发挥其重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推进产业化的优势。创造条件,使创新型民营大企业能够平等使用创新资源。发展风险投资、信息服务、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业,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制定支持产业链创新、技术转让、企业并购政策,鼓励基于市场化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促进大企业集成、收购中小企业创新成果。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区。进一步增加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大科学工程、重大公共技术平台的资金投入,以支持更广泛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加快科研、人才、户籍、教育、金融、城市建设等综合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企业创新活跃、创新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推动大学改革,加强基础研究。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放宽办学限制,鼓励国外一流大学来华合作或独立办学,引进国际通行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有战略地位的基础研究机构。支持集基础研究突破和实现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兴创新模式。

◇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财政资金应更多地用于激励研发人员。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资金支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抵税规模应逐步超过财政科技经费规模。大幅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通过重大案件判例树立司法权威。跨地区知识产权纠纷应由第三方法院裁决。

◇引入市场化的生态环保促进机制,实行更严格的环保制度。建立地区减排合作机制和各种排 污 权交易制度。完善地区间生态补偿和生态支付制度。逐步提高矿产开发的环境补偿标准,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快制定出台《清洁空气法》,修改《环境保护法》等重要法规,加强环保执法。

(8)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应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富有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提高我国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促进国内改革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扩大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推动能源、电信、金融等基础行业对外开放,引入有竞争力的投资和经营者。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开放,引入新理念、机制和商业模式,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打造对高端产业与生产要素具有更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改革外资审批体制,开展准入前国民待遇与“非禁即入”的试点;统一内外资法律,强化法律法规的一致执行,形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有序竞争的市场。

◇加快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对外投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外投资保护,保障海外利益,避免重复征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改善对外投资信息、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

◇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增强高附加价值出口竞争力。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减少对上游投入品的歧视;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同监管部门联合查验,降低收费;以暂定税率方式,推行结构性降低关税;在存在进口特许权领域放松进口权管制,引入竞争;以中日韩自贸区为重点,加快谈判建立高质量的自贸区。

◇加快对外谈判体制改革,提高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能力。改进涉外经济贸易决策协调机制,加大高层协调力度;改革涉外人事制度,在政府机构与国际组织间建立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建立智库参与涉外经济决策的机制,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中的倡议能力。

◇提供平等保护土地产权的制度基础设施。以落实集体成员权时点和量化集体资产为核心,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到每个农民。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现有土地权属基础上,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

◇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随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相应收缩政府征地范围,逐步减少直至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划拨供应。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经形成的“小产权房”,按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妥善解决问题。

◇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对被政府征收土地,改原用途补偿为公平补偿,农民房屋按市价补偿,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模式,合理确定城市土地用于建设与农民留用比例。建立国家土地基金制度。

◇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财产税制度。建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将土地税收计征重点从流转环节转向保有环节,实施从价计征。率先对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土地和囤积土地征收土地增值税。

◇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改政府卖地为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政府以国有土地所有者身份获得土地权益,成立国有土地资产公司从事国有土地经营。改造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建立国有土地资产交易市场。完善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不得当期使用,其用途和绩效由人大审议监督。完善国有土地融资制度,用于抵押融资的土地须权证和主体明确,由第三方进行资产评估。

◇建立以权属管理和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管理体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刚性,依法落实用途管制。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建立统一地籍管理体系。逐步取消土地指标审批和年度计划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权责对等的土地管理责任制度。

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

涉及八大改革领域的三大突破口:

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

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

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

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2017年的中期改革、2018-2020年的远期改革。

第二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的改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6、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7、六个紧紧围绕推动六大领域的改革: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8、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9、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10、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1、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与鲜明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12、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有哪些新说法?这说明我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什么关系?

答、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1-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3、3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14、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5、十八届三中全会备受关注:国际舆论及海外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与1978年、1993年那两次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中全会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16、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都是执政党自身的改革。

17、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8、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19、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20、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2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2、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23、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1、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5、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7、建设法治国家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8、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9、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0、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1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2、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3、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支策。

14、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15、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6、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7、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发布的第一时间,央视网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对公报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四大背景下的众望所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几个大的背景: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了累计10万亿的投资,这在拉动当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后继的影响——比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政府投融

资平台风险的累积等,要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众望所归,人们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很高的期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现

这次全会公报的内容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而且强调了要“现代化”。这实际上指的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放权,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公报提到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这表明,现在我国把市场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公报特别强调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这些以前也提过,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此前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期待政府在经济领域放权的同时,在相关政治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让民间的呼声有更通畅的渠道和更好的传递方式,与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更好的结合。

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公报中,此前外界高度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最终被表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治理体系,一个叫治理能力。实际上就是首先要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个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以经济方面为例,像财政体系,由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成一个实际上完整的体系。在原来比较好的体系、政策框架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通过一些改革开放,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剔除掉。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体制体系的建立,才能为国家的治理能力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职能转变将带来眼前一亮的东西

政府已经把审批权放下去了,现在在经济领域,比如投资的审计权等下放得比较多。下一步,只要政府没有明令禁止不能进入的,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进入的。这是非常大的理念上的变化。还有比如说,商品领域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准备改革要素领域,包括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未来八年左右,即到2020年的改革总路线图,并没有更多细节。对于细则,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将陆续推出。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后会看到越来越多让大家眼睛一亮的东西。

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转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从大的方面说,第一大结构是内外需结构,要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多靠内需;第二大结构是内需当中的投资和消费结构,比如让老百姓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下一步应该通过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让消费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总体上保持农业的稳定,减少对二产,尤其是落后二产当中落后的产能,如高污染、高污耗产业,把三产作为发展方向。从拼要素、拼低成本和低价格、消耗环境资源,转向向科技、向创新要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使将来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将来对投资的依赖可能会越来越减少。但在现阶段,投资还是相对很关键的,所以三中全会勾勒出了到2020年的路线图,希望在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的转变。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

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根基。“根基”的说法也是第一次提出。另外,公报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以前叫“重要补充”,现在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60%,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如果政府真正实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提升比例的空间和可能。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某些领域的玻璃门和天花板打破;二是要建立约束和保障体制机制,使民间资本有能力、有信心进入这些领域;三是让民间资本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做到这三点,民间资本才真的能进入。这一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中国进入活力爆发期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需求是很大的,虽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赶不上发达国家,但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升;尽管人口红利没有了,但老百姓素质提高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之间要素和产业的转移空间,是很多发达国家不可企及的。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我们通过改革开放30年,现在要建成更高级、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政府宏观的调控能力、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和不断地完善。经过这么多年的培植、萌芽和发展,我国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可以跟政府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吻合。我们应当有信心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让两种力量协作迸发出活力,创造新的奇迹。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四大背景下的众望所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几个大的背景: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了累计10万亿的投资,这在拉动当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后继的影响——比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累积等,要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众望所归,人们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很高的期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现

这次全会公报的内容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而且强调了要“现代化”。这实际上指的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放权,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公报提到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这表明,现在我国把市场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公报特别强调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这些以前也提过,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此前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期待政府在经济领域放权的同时,在相关政治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让民间的呼声有更通畅的渠道和更好的传递方式,与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更好的结合。

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公报中,此前外界高度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最终被表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治理体系,一个叫治理能力。实际上就是首先要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个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以经济方面为例,像财政体系,由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成一个实际上完整的体系。在原来比较好的体系、政策框架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通过一些改革开放,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剔除掉。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体制体系的建立,才能为国家的治理能力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职能转变将带来眼前一亮的东西

政府已经把审批权放下去了,现在在经济领域,比如投资的审计权等下放得比较多。下一步,只要政府没有明令禁止不能进入的,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进入的。这是非常大的理念上的变化。还有比如说,商品领域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准备改革要素领域,包括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未来八年左右,即到2020年的改革总路线图,并没有更多细节。对于细则,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将陆续推出。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后会看到越来越多让大家眼睛一亮的东西。

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转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从大的方面说,第一大结构是内外需结构,要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多靠内需;第二大结构是内需当中的投资和消费结构,比如让老百姓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下一步应该通过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让消费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总体上保持农业的稳定,减少对二产,尤其是落后二产当中落后的产能,如高污染、高污耗产业,把三产作为发展方向。从拼要素、拼低成本和低价格、消耗环境资源,转向向科技、向创新要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使将来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将来对投资的依赖可能会越来越减少。但在现阶段,投资还是相对很关键的,所以三中全会勾勒出了到2020年的路线图,希望在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的转变。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

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根基。“根基”的说法也是第一次提出。另外,公报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以前叫“重要补充”,现在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60%,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如果政府真正实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提升比例的空间和可能。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某些领域的玻璃门和天花板打破;二是要建立约束和保障体制机制,使民间资本有能力、有信心进入这些领域;三是让民间资本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做到这三点,民间资本才真的能进入。这一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中国进入活力爆发期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需求是很大的,虽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赶不上发达国家,但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升;尽管人口红利没有了,但老百姓素质提高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之间要素和产业的转移空间,是很多发达国家不可企及的。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我们通过改革开放30年,现在要建成更高级、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政府宏观的调控能力、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和不断地完善。经过这么多年的培植、萌芽和发展,我国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可以跟政府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吻合。我们应当有信心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让两种力量协作迸发出活力,创造新的奇迹。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下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闭幕,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决定》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次会议的重点就是深......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专家:制度化了 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2013年12月02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三中全会《决定》高频词:“制度”以183次居榜首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田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能推动改革 内容概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 来源:中公网校 频道:热点时评 发布时间:2013-11-12 08:59:00 微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