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的阳光学园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在红三军革命遗址二淌垭的怀抱,她好似一只振翅的雏鹰,正在仰望飞翔的脚步;在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巴东江北,她好似一朵含苞的花蕾,即将绽放沁人的馨香;在土苗儿女世代耕耘的峡江之滨,她好似一叶扬帆的小舟,带上心中的诗驶向远方。她,就是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办在农村留守儿童家门口的学园”——
留守儿童的阳光学园
这是鄂西山区截至目前唯一一所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于一体的农村民办教育机构——民办巴东县东瀼口阳光小学和江北乡亲幼儿园,是经县教育局许可、县民政局登记、县质监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校园占地3280㎡,建筑面积5860㎡,户外活动场1820㎡,固定资产1100万元。目前拥有小学部和幼教部10个年级10个教学班,服务所辖巴东江北的东瀼、官渡、溪丘、沿渡4个乡镇23个村207个村民小组。
没有留守儿童,就没有这所学校。自2010年创办以来,举办者面对农村紧张的学前教育资源和日新月异的基础教育改革形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回报父老乡亲、促进农村和谐”为己任,践行“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为农村和谐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发展”的办学宗旨,按照“规范谋发展,质量求生存,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路,竭力打造“管理精细化、培养个性化、服务多元化、小班化授课、个性化发展、生活化服务、和谐中成长”的办学特色。【同期声 巴东江北乡亲幼儿园副园长 许俊玲】“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幼儿总数的81.6%,我们借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东风,把学校办成孩子们求知的学园、成长的乐园、充满浓郁亲情的生活家园,打造县内示范、州内有影响力的留守儿童之家。”
几年来,先后有450户的留守家庭,800多人次的留守孩子,20多名智障智残、忧郁聋哑等特异体质儿童在这里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着。为让他们享有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平等民主的生存空间、博爱真诚的情感体验、自主创新的成长尝试,自2012年起组建了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湖北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 前教育策略探究》课题实验组,提供留守儿童周托,特别是隔代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假期全托。实施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8年减免特困儿童保教费和生活费近30万元,开通留守儿童专线,建起了留守儿童书屋、心理咨询室、亲情视频室、私密小屋和户外留守儿童乐园,通过家园共育动员大会、家长开放日、全员家访、问卷调查、电话交流、QQ微信交流等载体,助推家园家校共育;组织留守儿童赴武汉游学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关爱留守儿童·打造阳光教育”主题6·1文艺汇演和校园体育艺术节。课题组35人历时4年先后对于117名留守儿童进行个案实验,行程数万公里走访留守儿童家庭1165人次,撰写了实验论文50余万字,结集研究成果《大山的呼唤》荣获省级研究成果二等奖,其中有16篇研究论文荣获县、省、国家级一等奖,取得了丰硕的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安全健康成长、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等研究成果,探索出了分层保教、家校共育、保教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三园”模式。
省人大原副主任、省关工委主任吴华品来校调研对于我校“三园”关爱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山区农村关爱留守儿童的典范。”省教育厅长刘传铁来校调研时说:“阳光小学利民民办体制的优势,担当学校主体责任,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在全省农村推广。”
办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学校遵循儿童成长和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践行“品德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素质决定未来”的阳光教育思想,始终渗透“点亮自己、温暖他人”的阳光文化理念,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一日活动皆课程、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两个质量”并举,推行阳光管理,建构阳光课堂,建立阳光师生关系,做到教书育人、抚养育人、监护育人,让孩子们阳光下学习,快乐中成长,在玩乐中认识世界,在游戏中步入人生。老师们蹲下去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亲近每一名孩子,关切每一种行为,示范每一个细节,捕捉每一次成功,建立“阳光之星”评价机制,对幼儿健康状况、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艺术表现能力一周一考评,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生活技能、交际能力一月一评价,幼儿争当阳光宝贝,小学生争当阳光少年。【同期声 东瀼口阳光小学教科室主任 易 涛】“我们不敢保证来园来校就读的孩子都成为优秀人才,但让孩子们天天有进步、人人有提高、个个有发展是我们阳光教育思想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阳光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队伍建设是民办学校管理的重心。学校推行校理事会领导下的处室主任负 责制、班主任负责制、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以《阳光教育管理条例》为治校纲领的一系列管理规范,让想干事的人有平台,愿干事的人有动力,会干事的人有位置,能干事的人有发展,干成事的人有奔头,从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走向机制留人、事业留人。为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选派上送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听评课岗位练兵、教学技能比武、同伴互助传帮带、专家入校讲座、每周教研日活动、参加社会公益等多种载体,探索出了民办学校教师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专家引领的专业化发展之路,造就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有强烈竞争意识、有吃苦耐劳精神、有较强发展后劲、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阳光教师团队。【同期声 教导处主任李 艳】几年来,我们先后三次选派教师参加州、县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一二等奖,有12位教师和管理干部先后被团中央、省教育厅、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县教研室、镇政府表彰为烛光教师、优秀教师、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校园安全和教育教学管理连续6年受到上级表彰。
校园安全是民办学校的警戒线。确保每一名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是全体教职员工最基本最神圣的职责。学校建立了起从校(园)长到班主任,从各处室到每一名教职员工的综治安全管理大网络;从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到日益完善的校园五级巡查,从每周日例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到生命安全课、心理健康课的落实,形成校园综治安全工作的宣传大氛围;从建立楼道拥挤踩踏、疾病传染、食物中毒、校车交通、集体聚会、意外伤害、防范暴力、火灾事件等9大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到严把校园安全责任落实、过程管理、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家校共建等6关,从完善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到筑牢校园安全事故屏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安全工作大格局。
民办教育越来越得到青睐,留守儿童越来越备受关注,阳光小学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倾情关怀、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呵护、社会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来校看望留守儿童,破解发展瓶颈;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历届书记镇长来校现场办公,解决发展难题;州、县教育局长和主管部门,为学校健康发展排忧解难。阳光小学拥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优惠待遇,让孩子们享受了两免一补和营养餐,学校得到了财政公用经费资助,促进了巴东阳光教育的良性发展。省州县主流媒体为学校发展鼓与呼,先后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和持续发展进行过多次专题报道,传递了巴东阳光教育发展正能量。
华科专家团、华农大社会学教授、濮存昕爱心基金会等团队先后来校调研 后有感而发:江北乡亲幼儿园的创办,有利于缓解当地百姓日益增长的基础教育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阳光小学的良性发展,让周边留守儿童受到了相对良好的基础教育,推动了本地教育公平,促进了地方和谐。
抚今追昔阳光师生心怀感恩谋发展;继往开来,民办教育再借东风写华章。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亟待优化的现状、留守儿童成长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面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巴东阳光教育人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最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期声 东瀼口阳光小学校长 王联荣】阳光小学和江北乡亲幼儿园是个人的追求、百姓的愿望、社会的期盼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让父老乡亲的孩子们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是我毕生的追求和全部的事业。我和我的团队将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用智慧启迪智慧,让阳光校园里朝着太阳奔跑的逐梦天使们,在沐浴阳光的体验中书写成长的幸福。
总策划:王联荣
策 划:廖庆祝 许俊玲 许青松 易 涛 陈 娥
李 艳 甘 燕 王堂菊 石 波 胡显坤
巴东县东瀼口阳光小学 东瀼口江北乡亲幼儿园
2017年11月
第二篇:阳光小学留守儿童托管工作方案
阳光小学托管工 作 方 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大多都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结合我校无教学楼的实际,至此阳光小学变换办学模式-------阳光小学托管中心【生活、后勤全方位服务及双休日、上课时间的晚上学习辅导】。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办学宗旨:打造精品,追求一流。
二、办学特色:为家长分忧解难,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托管学生双休日及晚上学习时间和生活、后勤全方位服务,合理规划作息,培养科学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家长不再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操心。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狠
抓落实。要加强领导,大力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八大档案”(留守儿童信息汇总、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三特儿童(特困生、特长生、特殊学生)登记、留守儿童活动登记、班级关爱活动记录、留守儿童特殊事迹和留守儿童成长案例分析等),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详实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并及时更新,确保无一遗漏,建档率均达100%;
2、创造“多方合力”的保障机制,促使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创造“留守儿童之家”,以优越的条件,引导留守儿童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
4、形成“三线相交”(家庭——学校线、课内——课外线、教学——活动线)的策略,加大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杜绝未成年人犯罪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5、打造“三位一体”(书信、电话、网络)的沟通网络,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多种途径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亲情,以经常的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主要措施
1、强化后勤管理,a.加强寝室常规管理,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b.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培养独立生活能力,c.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公共道德,d.推行军事化管理,促进全面发展,e.创造良好的寝室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f.加强食堂管理,卫生工作不留死角,j.加强饮食管理,做到营养搭配合理,冷暖合理。
2、誓要做到与斋公岭小学和谐合作,责权分清。共商具体实施细则、互通情报,步调一致。
3、全面摸清情况,掌握留守儿童实情
外出务工人员众多,过多的留守儿童成为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我校73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65人。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如不全面摸清情况,是难以进行管理,难以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和关爱工作的,因此,学校要从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测开始,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实情,方可对症下药,开展工作。
首先,要结合我校学生学籍管理,进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包括学生的学籍号、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委托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及号码等基本信息,必须全面掌握。
其次,要组织全体教师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切实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特别是对三特生(特困生、特长生和残障生)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将情况汇总到学校。
4.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留守儿童管理
为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认真开展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结合学生学籍管理,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专项档案。
留守儿童管理最少要包括七项基本档案: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各种基本信息。
(2)留守儿童信息汇总表,分班级掌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3)三特儿童(特困生、特长生、特殊学生)登记表,便于对三特儿童进行特殊的照顾和帮助。
(4)留守儿童活动登记表,记录留守儿童参加各项活动的情况,以便对众多留守儿童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
(5)班级关爱活动记录表,详细记载班级和中队开展的关爱活动,充分发挥班队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
(6)留守儿童成长特殊事迹记录,让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7)留守儿童成长案例分析,用以总结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
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留守儿童档案资料的建立,让教师掌握每位留守儿童详细情况,使关爱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全面提升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成效。
为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必须的活动器材、图书和工具,让“留守儿童之家”成为我校留守儿童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灵上缺少关爱,对他们的关爱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努力把这项任务纳入常规管理,抓实抓细。
一要连通“家庭——学校”线,教师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要定期举行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咨询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工作措施,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加大家教的力度
二是要连通“课内——课外”线,其一,学校采取师生结对子帮扶的形式,要求学校所有的教师不但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面关注留守孩子的学校状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心理状况等各方面,都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获得长足的进步。还要把这种关爱延伸到课外,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课外时间,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通过电话、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三是要连通“教学——活动”线,除了在教学上尽一切办法,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我们还必须看清,留守儿童虽然缺失了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成为特殊的群体,但学校应该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应该使他们成为“特殊”的“普通”学生,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给他们更多展现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还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
方案,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与其它学生共同体验、一起进步。除每年必须开展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慰问敬老院老人、六一文艺汇演、校园运动会、元旦联欢等活动之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展现机会。
四是要强化安全教育。首先要加大乘车孩子的管理力度,对乘车回家的孩子,我们要将乘车学生人数、乘车方向、司机姓名、司机联系方式、车牌号码等都详细登记。学校适时召开学校、司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专题座谈会,要求司机严禁超载、安全驾驶、及时接送学生,请“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最后,每学期,学校还将邀请交警部门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不断增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些常规工作扎实细致地开展,特别是三条教育线的贯通交融,将会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享受到父母一样的爱护,稳定他们的情绪,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使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5、三种方式一体,促进亲情全面沟通
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往往正时缺乏了亲情的沟通和交流,才导致意识的变化、情感的错位和心理的扭曲,加强亲情的沟通,无疑是一剂良方。因此,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创建三位一体的沟通网络,促进沟通。首先,鼓励学生定期以书信的形式,向远在他乡的父母汇报生活和学习情况,学校要为他们准备信封、信纸和邮票等必备条件,并与邮政
部门联系,在学校配备一个留守儿童专用的通信邮箱,方便这项工作的开展;其次,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专线,提倡留守儿童经常与亲人通话,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要结合学校的信息教育,预计到2014年,在“留守儿童之家”配备15台联网的电脑,为留守儿童创造网络视频聊天的条件,既让所有留守儿童都能经常看见千里之外父母,零距离感受父母的爱,又促进了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还将建立留守儿童QQ群和留守儿童家长QQ群,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从而集众家之力,推动我校留守儿童工作。
通过书信、电话、网络视频三位一体化的沟通模式,留守儿童基本都能紧密结合日常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千里飞鸿、或电波传情、或可视对话,让亲情超越了时空的阻隔,母爱永驻孩子身边。
五、工作安排1、2013年:
筹划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各班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献爱心实践活动
组织留守儿童观看电影《春风化雨》
2、2013年上半年: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创建留守儿童亲情专线
完成留守儿童详细情况摸测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配备1台联网的电脑为留守儿童创造网络视频聊天的条件
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信箱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完成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总结3、2013年下半年::
制订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留守儿童及家长、相关教师联谊会 为留守儿童适当添置一些学习和娱乐用品
与邮政部门联系,配备一个留守儿童专用的通信邮箱
建立留守儿童QQ群和留守儿童家长QQ群
完成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管理
制订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创建留守儿童食堂
完成2013年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配备10台联网的电脑
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理论并向外推广
第三篇:留守儿童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区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5、拓展家教,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再提高培训工作。
四、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四篇: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
调查人员:齐丁瑶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现场询问与记录、抽查
调查目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我有一个贵州省从江县的同学,他告诉我这里被誉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最原生态的苗乡侗寨,这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这里有天籁之音的侗家大歌,这里有质朴善良的侗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唐朝的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背后却面临着一个农耕时代在逐步地转变,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纷纷外出(8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谋求一条改善生计之路。古老传统的村寨在渐渐萧条,留守儿童的成长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沙石是他们的玩具,小狗是他们的伙伴。他们也是快乐的,他们是那么的富有创造力,他们自制侗族芦笙笛、弹弓、陀螺….他们也渴望学习,得到知识,看到那残旧的教室,我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从江县,平均每两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都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钟旺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钟旺,今年8岁,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从5岁起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重度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钟旺在从江县的一个小村上小学二年级,钟旺学习很好,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她格外的高兴。钟旺告诉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很久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给父母打过电话去,可见钟旺多么渴望父爱与母爱!
吴波是班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家里仅仅靠养几只羊来维持生计,就连买校服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身上穿的校服是学校免费他的,吴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些大姐姐、大哥哥穿不了的衣服。在二郎乡中心小学,吴波的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住在半山腰的森林里,每天他要不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以后,全身都是泥,冻得直发抖,老师看到后都感觉很心疼。因为吴波从小没有父母,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在学校遇到什么委屈烦心的事,吴波只能和爷爷诉苦。爷爷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最担心的是以后吴波由谁来照顾,虽然二叔现在可以帮一些忙,但是二叔家也是很穷的,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无波可以继续上学,有了知识,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吴波渴望学习,渴望父爱与母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他性格内向,很孤僻,不喜欢讲话,有强烈的自卑感。
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她们就会感到欢乐,我们身处手来给他们一些爱,给他们一丝温暖,给他们一缕阳光她们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2300万。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数量。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个数字已经占到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面对如此大量幼儿的亲情缺失,该部门呼吁父母外出打工时将子女带在身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留守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加,留守儿童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带着无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听到那一声声渴望亲情的呼喊,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似乎总会被触碰到。
谁不希望这些离散的家庭能够团聚,谁不希望这些各自守望的亲人能够共享天伦,但是,带在身边就是解决之道吗?带在身边,抑或留在家乡,这是简单的选择吗?
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问题显而易见。安全问题缺乏保障——某地发生一场校车事故,受伤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心理伤痕难以抚慰——由爷爷奶奶监护日常生活,吃饱穿暖已是最重要的目标,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是少数。行为习惯缺乏监管——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虽然问题不少,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仍做如此选择,因为他们向往着用短暂分离换取家庭的未来。
相比留下来的无奈,带在身边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常常处于漂泊状态,工作、住所、收入都不稳定。当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强维持,即便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很难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吧,在农贸市场菜摊边玩耍的幼儿,坐在三轮车上跟父母一起收废品的孩子……面对城市的繁华,很难说这样不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事实上,很多农民工也尝试过带着孩子进城打工,但后来,一些人还是无可奈何地将孩子送回了老家。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都不是容易的选择。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如此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家庭,如果想要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太现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尽力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开始做着各种有益的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希望这条路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