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由此而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2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
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 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留守儿童,一般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监护,由于代沟及亲情上的亲疏,他们与孩子之间在心理认知上存在差别,致使监护人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我带孩子责任重大,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他父母回来,我们任务也就完成了。这就导致溺爱、放任强制等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孩子在生活上由监护人负责或自理,不是太大的问题,而感情上的关爱和沟通缺乏,使这些孩子心灵上孤独、寂寞,性格上任性 行为上放纵。这样的孩子,容易独处,不合群,不愿吐露心声,甚至出现偏激言行。他们难以接受外来教育,甚至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成了问题儿童。这些孩子中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
留守儿童,大多出现在农村,这些孩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外出打工前肯定将孩子作相应的安置。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在外奔波,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颇为深刻,于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普遍重视,在临行之前一再重托,要求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学习,抓好学业。可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这些留守家园的老人本身对教育认识不全面,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他方面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管,重智育,轻视甚至排斥德、体、美、劳,等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不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行吗? 许多爷爷、奶奶从小没有接受过很好教育,甚至不识字,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给予督促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单调,要么溺爱要么奉行棒打出成绩,要么放任自流。如此等等不得法的家庭教育司空见惯。也有一些家庭监护人忙于农活疏于管教,完全放任自流。在孩子的成长中,社会、学校、家庭应融为一体,形成齐抓共管之势。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资源不足加之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前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只知道自从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孩子有变化,很多方面在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学校老师急,但迫于升学压力,只能选择放弃教育而抓住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放松。家长眼看孩子性情、品行、学习等方面朝不良方向发展,又不懂怎么教育,只能方法单一,干着急没办法。留守儿童育问题的出现,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增多,并呈上升趋势,年龄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放假之时、星期天以及放学后,形成了教育上的真空时段,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网络游戏的诱惑,最终变成了问题儿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未能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愈发显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职业道德上说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能!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光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大多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隔代监管使很多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更应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以及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师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留心,多一份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当的教育方法。人之初、性本善。难道这些留守儿童,从出生下来就是问题儿童吗? 经过校园的净化和教师的教育给社会输送一个正直健康、永远进取的人才,正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教师们多走进孩子的心灵,给那些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
儿童以父母般的师爱吧!作为家长,一年到头含辛茹苦地在异地打工,除了生计,最大心愿就是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最可敬,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作为家长,如此辛劳地挣钱,如果孩子走上了邪路,要那许多的钱又有何意义?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教育子女。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挣到了钱以后再说;有的家长认为,我在家里又能有多大作用,我又教育不好他,只能看管他,让他爷爷、奶奶看管不一样吗?有的家长说每月我不是都打电话了吗?千叮咛、万嘱咐,唉!到了这一步是没办法的事啊!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不能让父母失望。另一方面,多给予亲情的关爱,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也不能是一个电话几句话就了事。其实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会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真情实意,通过文字最能流入孩子的心田,孩子会把父母的书信作为亲情缺失时的甘霖,给孤寂的心灵无比的慰藉。家长要多给孩子写信,走进他的心灵。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确定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第三,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他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另外可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生活保障机制,开展表彰留守孩子评比等行之有效的办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关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稳定,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的托管和社区教育,强化农村父母在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政府、学校、社区联合起来共同净化育人环境,取缔学校周边不健康的网吧等娱乐场所。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为一些进城务工的孩子提供学习条件,同时加大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力度,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建立部分寄宿制学校,逐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影响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要把留守儿童爱工作作为社会工程来抓,如同对自己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事关后备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项奠基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愿这项工程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能激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无限的工作热情和独特的创造力。
目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常常会引发诸多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督,极易产生安全问题。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的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湖北省阳新县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 一名7岁的农村男孩,因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年迈的爷爷。由于平时基本没人管,男孩得了疥疮,痒痛难耐时就用脏手抓,结果伤口感染演变成严重败血症 最终夭折。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2002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性侵害的占1/3。三是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如随州市殷店镇车岳庙村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 其爷爷、奶奶是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学会了小偷小摸,因偷开别人的摩托车,撞在电杆上而死亡。此外,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见。
农村留守儿童 6周岁及以上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5.28%,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出现扭曲和变形,或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得孤僻内向,事事淡漠,甚至会怪诞失常,久而久之,极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一项研究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5%,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 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和内向。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期郁积,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与疏导,使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增强,所以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半数以上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纬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他们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他们一般表现如下一些问题: ①柔弱无助。⑦自卑闭锁。⑦寂寞空虚。④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⑤对父母充满怨恨。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很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的遗传性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 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尽管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照料或寄住在亲戚家中,但爷爷奶奶一般都不可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溺爱,他们更加放任小孩。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一个交流沟通上的代沟问题。至于寄养在亲戚家中,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教这些孩子。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因此往往疏于管理,从而使孩
子失去有效的监管。
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任性妄为,在家中不听从爷爷奶奶亲戚的话,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浪迹在一起。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行为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父母认为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亏欠,想过金钱来弥补,而这些子女则往往不珍惜父母在外辛苦赚来的钱,花钱如流水,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还有的父母分隔两地多年不在一起,感情淡漠,造成离婚或近似于离婚的事实,使孩子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遭受到更大的冲击和伤害。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来看,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从所调查的县市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中小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即使是住校,条件一般都较差。例如京山三阳曹武两个镇的中小学校基本是两个学生挤一张铺位,上下两层的铁架床睡4个学生,一间宿舍一般睡几十位学生。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负责,而这些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6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 11 点半钟。由于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许多打工家长宁可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也不让其住校。而这些孩子也认为寄养在亲戚家里比住校自由。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寄养多于寄宿。据京山县曹武镇初中介绍,该校住校生只有9%,除了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以外,相当一部分路远的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于是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间,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搅在一起等等。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如随州市曾都区一位服毒自杀和另一位卧轨自杀的留守学生,都是因平时成绩差不大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感到思想苦闷而走上绝路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着眼于应试和追求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成绩,至于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不在管理考核之列。因此而导致有的老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还有的教师对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在班上造成这些孩子是嫌弃儿的印象。这样的作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长久的阴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厌学甚至厌世心理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从根本上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乡长期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城乡长期二元分割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尽管原先僵化的城乡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遭受到巨大冲击,但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是将子女留在乡村上学还是带进城里上学、仍是一个极为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其实,大多数农民工是不愿意将孩子留在乡村上学的。从我们对武汉市四个社区农民工的调查来看,超过被调查者选择让孩子随自己在武汉读书,而选择在老家读书的只有。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城里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比农村要强一些。加之将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照顾,也不放心。但为什么大多数农民工又没有将孩子带入城里上学呢?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有四大因素影响着农民工的选择。一是经济承受能力农民工是否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在武汉市的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均认为孩子在武汉上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借读费和学费太高。虽然武汉市规定学校要取消借读费,但是被调查者依旧将借读费太高视为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学费太高。对为什么不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询问,农民工最经常的回答是费用太高,读不起。在家里省钱城市的生活费相对较高,尤其是过高的学校收费迫使不少农民工放弃子女进城上学的选择。
二是学校接受能力、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涉及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财政能力三个方面。从城市学校来看,近些年来小学新生入学人数及在校生呈缩减趋势,而初中生则是入学的高峰期。虽然小学新生入学人数有缩减趋势。具有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公办学校通常是分散在各个城区的,而农民工绝大多数却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尤其是财力相对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接受全部农
民工子女就学。
三是政府的支持能力。农民工子女能否上学及城市学校的接受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能力。这种支持除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财力上的支持。在实践中,一些省市纷纷宣布取消借读费,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支持公办学校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政府的支持依然面临财政瓶颈。
四是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是否选择进城上学与农民工子女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关。这不仅包括农民工子女是否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是否在心理上适应城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目前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同一学校和班级之中,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在经济上、生活上及观念上存在不少差别,加之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子女存在或明或暗的歧视,这不仅给进城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也给农民工自身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我们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受城里人歧视在他们感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最困难的事项中居第三位,事实上也是除经济因素借读费和学费之外的首要问题。正是因为对城市生活及社会歧视的不适应,一些农民工子女放弃进城上学的选择。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
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整日忙于挣钱,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参考文献与注释:
[1]庄华峰等.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有些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监护人多为隔代老年人,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明显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长期下去会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该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是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在我县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中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
三是城乡户籍制度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攻坚破难抓工业,二是突出重点抓服务业,三是利用优势抓回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使大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就业、致富,缩短回家周期,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本县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监护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及时补充、变更有关信息。其次,完备家长通讯录,以便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反馈其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实现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第三,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教给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识,提高留守儿童的个人保护意识及生存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孩子,多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增加性格教育、人格教育等课程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考核目标。
三是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教育设施中来,在城市中农民工密集的地方,增加相应城市教育设施,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标准,使其能在父母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上学问题,父母就可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解决了。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金堂县隆盛镇石佛学校李丹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一直被视为教育的真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其折射出来的其他现象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的真空;社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社会当中。那么,何谓“留守儿童”?伴随着这一名词走来,起初我不甚明白这一词语的具体含义。直到我来到了现今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是教学的第一要务。“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仅有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6岁以下的儿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班上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常年和自己的孩子见不着面,更甚者,有个别孩子到如今都还只看过自己父母亲的照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心突然很疼,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父母。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经济乍看是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的缺失与遗憾。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他们性格的缺陷,以至于在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祖国的发展,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多的农民走出了农村,进入了城市,投入了经济建设的浪潮当中,由于户籍、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进城务工的大多数农民,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享受正常家庭的幸福和教育,他们的子女就被留在家乡,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人照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再加上城乡户籍制度的隔离,农民工无法将儿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然而即使农民工能带自己的子女到务工地上学,农民工也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地区的教育差异,高考制度的规定也往往成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的壁垒。现有的社会制度无法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与壮大。
然而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一旦家庭教育缺失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留守儿童现在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
用。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人的社会化是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其中,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的“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
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了,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深刻的教育理念仍然不可忽视,在此我仅借此文呼吁广大的为人父母者,多关心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需要用心交流,用爱浇灌。就在这一严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学校的诸多功能便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学校是儿童的受教育基础元素,如何使这些孩子得到关爱无疑成了学校教学中最大的关注课题。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又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校教育与家庭成长关系中的矛盾又存在哪些呢?
1、家庭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在各方面的提高,然而对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当学校发现了一些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的前提下才能给予以纠正的缺点时,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够以及时的合作,从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不能对孩子产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2、现有学校教育制度难以对留守儿童形成有效帮助。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力量匮乏,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并且大多数学校都遵循和谐、淡定的原则,为了推卸掉不必要的责任,只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当面对着持有上学无用论的固执的家长时,看到学生辍学打工,学校也便只能是爱莫能助了。当然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好的社会环境能对学校教学起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在面对这一状况时,社会的管理者显而易见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的乏力和政策制度实施的缺失。
1、留守儿童的管理防控体系和保护机制的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象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问题没有做到理性而政策化的思考。没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由于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常缺乏监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常常会对留守儿童造成消极的影响。
2、社会保障的乏力
教育是国民的根本,儿童的发展状况意味着国家的诸多情况,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当然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怎么解决。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大处着手,不拘于形式,从根本上入手,多方面解决。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进行。
㈠改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不应仅局限于物资方面,多关心他们的心理、性格发展,多给予关爱。而不仅仅关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物质多于精神。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尽量增加与孩子的联系与交流。
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多进行交流,以促进其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和监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务工处就近入学,无疑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㈡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督促其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及时对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进行表扬。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给他们心灵上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逐
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
㈢政府部门的扶持重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如建立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从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等。此外,还可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场所,给予他们正常的教育,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遗憾。
孩子是祖国明天的未来,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随时谨记:我们的未来是孩子的未来!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其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3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
(三)“新读书无用论”。
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6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小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6]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2006.[12]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4]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