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经典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学大纲
一、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教学总课时: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不够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中,往往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切和不得当的地方,就是正确的东西也必须加深理解,这就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学习经典著作应该注意,一要把握经典作家在具体条件下的论述,准确理解精神实质;二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课时:72学时。
二、教材选用依据:
本教材选用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由李殿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此书是高等师范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它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配有“导读”。“导读”对每篇著作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理论观点、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分析,是一部便于学习的好教材。
三、教法原则:
1、尽力抠懂经典著作原文;
2、重点把握基本理论;
3、教师根据自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力所能及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现实中的意义。
第一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恩格斯是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的;
2、使学生了解恩格斯是怎样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的。
二、内容要点:
1、恩格斯在《序言》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费尔巴哈论》这本书;说明了为什么要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公开发表。
2、恩格斯评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3、恩格斯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特别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4、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序言》: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在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相混淆,最终用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纯洁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但是没有公开发表,这就影响了后来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把握和本质的了解。正值1885年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写了一本错误评价费尔巴哈哲学的书,《新时代》杂志邀请恩格斯批判施达克的书评,借此之机,恩格斯写了《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于《新时代》杂志,后于1888年以单行本出版),既正确地评价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又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系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一(第一章)黑格尔哲学评析
(一)德国古典哲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1、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1、剖析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
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以及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1、保守的体系闷死了革命的方法
2、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其意义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1、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3、对黑格尔哲学应持的态度
这一章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手段:逐字逐句逐段的抠;讲明条件;说明意义。课时:6学时。
作业: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是什么?
3、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二(第二章)哲学基本问题和费尔巴哈哲学评析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3、哲学发展的动力
(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2、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3、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批判
1、施达克对费尔巴哈评述的错误观点
2、批判施达克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问题上的错误 这一章的教学方法:提问加讲解。手段:抠懂原意;根据哲学原理里面所讲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提问,然后讲清恩格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简单评析费尔巴哈哲学。课时:6学时。
作业: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2、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三(第三章)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评析
(一)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的批判
1、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2、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
(二)对费尔巴哈论理学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论理学是贫乏的、肤浅的
2、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和基本准则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三)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第三章的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手段:抠懂原文;讨论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和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课时:4学时。
作业:
1、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费尔巴哈论理学的根本错误是什么?
3、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
四(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1、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2、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探究精神动机后面的物质动因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四章的教学方法:讲解加概述。手段:对照哲学原理讲解和概述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论述;评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课时:4学时
作业:
1、恩格斯从哪些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从实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
第二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这一篇著作,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二、内容要点:
《提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条,这两条从 总的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特别是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指出了区别的关键是,是否懂得实践。第二部分是第三至第九条,这几条主要把实践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第三部分是第十、十一两条,这两条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提纲》写作的历史背景:
《提纲》是1845年4月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的。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费尔巴哈论》的时候发现了它,在作了文字整理之后,作为该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恩格斯高度评价《提纲》,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一部分
(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1、揭示并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2、批判唯心主义夸大精神的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部分
第3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环境决定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阐明了实践对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中的作用。
第4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 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
第5条,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第6条,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见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第7条,继第6条,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情神秘化为宗教的错误观点,阐明人的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第8条,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
第9条,指出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必然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
第10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则是全人类的解放
第11条,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是改变世界
本篇教学方法:注读加讲解。手段:在注读和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课时:6学时。
作业:
1、什么是感性?
2、怎样理解“„„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句话?
3、怎样理解“„„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这句话?
4、怎样理解第9条?
5、怎样理解第10条?
6、怎样理解“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7、解释第4条和第6条。
第三篇 《反杜林论》(哲学编节选)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哲学编节选),使学生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二、内容要点:
《反杜林论》(哲学编)从第三章到第十四章,共十二章。先后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世界模式论,以及自然哲学、道德和法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真理观、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原理、关于运动、时间、空间的观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等等问题。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杜林(1833—1921)是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19世纪60年代他写了一些谬误重重的经济学著作,却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70年代,杜林出版了《国民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三部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自我标榜是社会主义的、在科学中实行变革的、最终真理的思想体系,并极力诋毁 马克思主义。当时,杜林的思想在德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人竟称之为“导师”、“思想家”。为了正确地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必须捍卫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主要由恩格斯执笔写了《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曾以论文的形式从1876年9月开始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陆续刊载,1878年7月以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单行本形式出版。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简称这本著作为《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过程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有机联系的阐述。我们在这里只学习它的哲学编。
第一编 哲学
三(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
中心内容:本章揭露和批判杜林从先验主义的“原则在前”出发构造哲学体系的错误,论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原则和外部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批判杜林在“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杜林对哲学体系的看法
2、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3、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和哲学体系是对黑格尔《哲学全书》 的抄袭
4、批判杜林使意识、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唯心主义错误,阐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唯物主义原理
(二)批判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错误,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妄想
2、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三)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阐述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性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
2、批判杜林的数学先验主义,论述纯数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3、杜林哲学体系的先验主义和他的数学先验主义的联系
4、数学公理的贫乏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5、揭露杜林观点的折衷主义性质
本章教学方法:讲解加讨论。手段:紧扣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课时:4学时。
作业:
1、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
2、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企图为何是一种妄想?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认识过程的有限和和无限的辨证关系的? 四(第四章)、世界模式论
中心内容:批判杜林“世界模式论”的先验唯心主义,阐明马克 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原理。
(一)批判杜林用思想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存在的统一性决定思维统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1、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
2、恩格斯对杜林观点的批判
(二)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错误,论述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唯物主义原理
1、“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
2、“世界统一于物质”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和唯心主义实质,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的抄袭
1、杜林的“存在的基本形式”的理论,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中“存在论”的抄袭
2、杜林的“存在的逻辑特性”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中“本质论”的抄袭
3、杜林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的笼子里谈哲学
教学方法:注读、精讲。手段:引申辩证逻辑精讲世界着正的统一性。课时:6学时。
作业:
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 五(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中心内容:在本章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批判杜林的时间、空间有限论,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无限性的观点。第二,批判杜林把时间和空间同物质割裂开来的谬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第三,批判杜林的世界由不变状态转向变化状态的谬论。
六(第六章)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中心内容:恩格斯主要批判杜林在运动观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同时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批判杜林把运动和物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按理。第二,批判杜林关于绝对静止的谬论,指出杜林只能求助于上帝的推动才能造成运动。
七(第七章)、自然哲学。有机界
中心内容:恩格斯主要批判杜林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庸俗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目的论;驳斥杜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歪曲和攻击;全面科学地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批判杜林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庸俗进化论和目的论。第二,驳斥杜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攻击。第三,概述进化论发展史,科学评价达尔文学说。
八(第八章)、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
中心内容:恩格斯主要揭露杜林在生物学方面的无知,批判它在 这方面的错误观点,概括当时在生物学上的新成果;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揭露杜林在生物学上的无知,批判他的谬论,阐明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生物学的若干重要观点。第二阐明关于生命的定义。
九(第九章)、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中心内容:恩格斯主要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阐发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批判了杜林的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观,阐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十(第十章)、道德和法。平等
中心内容:批判杜林的超阶级的平等观;论述平等观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十一(第十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中心内容:一,揭露了杜林在法学方面的狂妄无知;二,批判了杜林在自由和必然关系上的错误观点,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辨证关系;三,揭露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庸人哲学。本章主要学习后两个问题。
十二(第十二章)、辩证法。量和质
中心内容:批判杜林对矛盾规律的歪曲和攻击,阐述矛盾的客观普遍性;批判杜林在质量互变规律上对马克思的攻击,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十三(第十三章)、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中心内容:一,批判杜林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歪曲和攻击;二,论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三阐明辨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之间的区别。
十四(第十四章)、结论
中心内容:恩格斯对哲学编进行了总结,也是对杜林哲学所作的总的评价。
第五章——第十四章教学方法:阅读导读。手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难懂之处加以提示,关键之处进行解释和说明。课时:4学时。
作业: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两者的矛盾?
2、恩格斯从哪两个方面表明了他对“永恒真理”的态度?
3、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特点和阶级实质是什么?
5、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与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6、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这一科学论断?
7、怎样理解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8、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矛盾规律的客观普遍性的?
9、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10、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的?
11、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2、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的?
13、怎样理解否定的形式“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段)
一、教学目的:
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内容要点:
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作历史背景: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异常尖锐,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决定在此之前完成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日以继夜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从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1859年1月他写了《序言》。
(一)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二)关于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三)关于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
(四)关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的原理
(五)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
(六)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几个时代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解。手段:说明原理的条件、含义和意义。课时: 6学时。
作业:
1、《序言》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那些基本原理?
2、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的?
3、“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是什么意思?
4、“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怎样理解?
5、怎样理解“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
第五篇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专题)
一、教学目的:
明确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二、内容要点:
列宁论述了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认识论的结论;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和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时,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
《唯批》写作的历史背景: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出现了一个“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对马克思主 义的思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也迎合这种思潮。特别是许多想充当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家,把马赫主义说成是“现代认识论”、“最新的哲学”、“20世纪自然科学的哲学”,企图用马赫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打退各种反对势力的进攻和批判修正主义的思潮,促进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列宁写了《唯批》。《唯批》写于1908年2月至10月,1909年5月出版。
(一)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马赫主义的思想渊源
3、马赫的“要素”说
4、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说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1、三个结论的内容
2、结论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马赫主义真理观的对立
1、有无客观真理和真理的绝对相对性
2、波格丹诺夫的主观真理论
(四)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物质和意识的相对性
本篇专题的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法。手段:重点概括和阐述。课时:6学时。
作业:
1、列宁提出的两条对立的认识论的路线是什么?
2、马赫主义认识论的前提是什么?
3、“世界要素”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说它掩盖不了唯心主义的实质?
4、什么是“原则同格”?
5、什么是“嵌入说”?
6、列宁给马赫主义下的结论是什么?
7、辩证唯物主义和康德在使用“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时有什么区别?
8、列宁的三个认识论的重要结论是什么?有何意义?
9、真理观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10、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11、列宁是怎样说明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12、第一、第二、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4、列宁引证恩格斯的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强调了哪几点?
15、何为“思维经济原则”?
第六篇 《辩证法的要素》
一、教学目的: 把握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二、内容要点:
1、勾画了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雏形。
2、明确地肯定了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
《要素》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揭示帝国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为了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战争问题上的诡辩论和折中主义;为了明确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政策,所以列宁在这个时期着重研究了辩证法,并于1914年写了《要素》,1915年写了《谈谈》。《要素》和《谈谈》的写作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建设的需要。
(一)写于辩证法十六条之前的三要素
(二)辩证法要素十六条
第一部分,辩证法的客观普遍性,以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第1条)
第二部分,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第2、3、8条)第三部分,对立统一规律(第4、5、6、9条)
第四部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第13、14、15、16条)第五部分,辩证法在辩证逻辑和认识规律上的表现(第7、10、11、12条)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本篇教学方法:注读和讲解。手段:对照哲学原理教科书,说明 列宁在《要素》中的想法。课时:4学时。
作业:
1、辩证法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第七篇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教学目的:
把握辩证法的实质。认识到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根本缺陷,以及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源。
二、内容要点:
1、对立统一作为客观规律和认识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3、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根本缺陷。
5、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谈谈》写作的历史背景:与《要素》相同。
(一)对立统一作为客观规律和认识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二)对立统一作为对客观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反映的正确性
(三)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及其在事物运动和发展中的地位;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四)两种发展观对立的焦点
(五)同一和斗争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六)辩证法和诡辩论在绝对和相对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七)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八)人类的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九)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十)唯心主义的认识过程是通向唯心主义的理论的道路
(十一)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本篇教学方法:讲解加讨论。手段:层层深入地分析列宁阐述问题的过程。课时:6学时。
作业:
1、怎样理解“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句话?
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为什么说唯心主义的认识过程是通向唯心主义理论的道路?
4、怎样理解“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第八篇 《实践论》
一、教学目的:
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内容要点:
《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本线索,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分析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并且对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 律作了新的概括;揭示了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深刻而又具体地揭示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认识论根源,科学地论证了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写作历史背景:1937年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新的历史任务。为了深刻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了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从思想路线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右倾错误,并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了《实践论》,1937年8月写了《矛盾论》。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一个辨证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3、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4、认识发展过程与真理发展过程的统一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辨证的统一 本篇教学方法:阅读导读。手段:提出问题,指导阅读方向。课时:4学时。
作业: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是怎样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4、学习《实践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九篇 《矛盾论》
一、教学目的:
全面、深刻地把握唯物辩证法。
二、内容要点:
《矛盾论》紧紧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系统、完整地展开了论述。《矛盾论》深刻地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路线。
《矛盾论》写作的历史背景:同《实践论》。
(一)对立统一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法则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1、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基本特征
2、辩证法宇宙观的基本特征
3、两种宇宙观对立的焦点
(三)矛盾的普遍性
(四)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辨证统一关系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及其在矛盾中的作用
2、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1、什么是对抗和非对抗
2、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事物顺利前进的方向转化
(八)结论
本篇教学方法:阅读导读。手段:对照《要素》和《谈谈》以及中国革命史的实际,引导学生阅读。课时:4学时。作业: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教学总结。课时:2学时。
第二篇:马哲论文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崔忠义 2120308
2014年 12月20日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已经深受广大学者的讨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正确认识这一规律,对我国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领导人应该真确的利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决定对我国有利的策略。
关键词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马克思主义定义经济基础为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更为通俗的说,把社会比作一栋大厦,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说明社会与大厦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大楼而言,地基是为楼体服务的,同时又制约着楼体,楼体要适应地基。虽然楼体会去保养、加固地基,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楼体对地基的这种“服务”与地基对楼体的服务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楼体是整个大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单纯的地基没有任何意义。地基为楼体而存在,楼体绝不是为了地基而存在,从没有楼体为地基服务的道理社会同样如此。上层建筑不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更不是为它而存在的。当然,社会是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直处在相互影响的变化之中,不像大厦,一旦建成就固定下来。经济作为保证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为思想提供能量,也就是维持肉体健康存在的职责,一旦两项履行了职责,使命即告结束,所以,根本没有发展的必要,有谁没事了总去装修、加固地基呢?!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吃得再饱,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是不再制约上层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筑。况且,经济体越庞大,人的负担越重,对环境的扰动越大,自找麻烦,得不偿失。万吨巨轮总是跑不过轻巧的快艇。所以,经济并不总是需要增长,它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平衡协调性,在于效率和质量,而不在数量,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在经济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上层建筑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它们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途径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因此,一些策略也是我国目前对于发展国家所必须的。
三、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
虽然说是发展经济基础,因为其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来说,有着一定的上层建筑,在目前的情况很明显只有在上层建筑上发展,然后刺激经济基础增长,经济基础增长再刺激上层建筑的发展,进入循环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只有先通过上层建筑的发展,我国才能给迅速的进入社会主义。
(一)反腐倡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讨论,国家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反腐政策必须执行,通过反腐倡廉,净化党员队伍,保证党的性质不变质。通过反腐倡廉,凝聚人心,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通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过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第一,反腐倡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腐倡廉搞得好,社会的精神风貌就好。就可以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许多方面影响和促进经济建设。
第二,反腐倡廉会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如果我们公务人员廉洁奉公,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就会获得大的发展。相反,因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反腐倡廉能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展反腐倡廉,一方面惩治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规章制度建设,改善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四,反腐倡廉可以减少腐败行为对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近几年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那种把反腐倡廉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反腐倡廉会影响经济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一个例子。以习近平同志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确立高标准,一开始就从自身做起,一开始就讲认真动真格,持续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反“四风”的明白账:取消、下放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公务活动和节日期间赠送、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问题1.3万多起、4024人。查处公款吃喝、参与高消费的问题3083起、4144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万多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580个。压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减少因公临时出国(境)2.7万多个批次、9.6万多人。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663个,查处弄虚作假的问题436起、418人等等,许多群众感慨说:“人情负担轻了,办事成本低了,社会风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二)爱国主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前提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感情就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无比关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奉献一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次,爱国主义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团结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要发展,既离不开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也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要更快地发展,除了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刺激其有效的循环,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相信在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社会目标
第三篇: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1010厘米到1023]厘米,横跨了44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
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
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恩格斯于1886年写了《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本著作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不仅仅是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更是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
读毕全书,不难发现,该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恩格斯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出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令近视的德国普鲁士政府感激万分,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将现存封建制度的一切神圣化。其实,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个“现实”并非指一切现存,而是指“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规律的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原先是现实的东西,渐渐也会失去必然性变得不合理起来。恩格斯由此揭示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就会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2]。”
根据恩格斯的这个推论,还可看出黑格尔这个命题的革命性质还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终极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行动一样随着科学的长期发展,不断从低级上升为高级,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个命题再进一步挖掘后,恩格斯又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3]。”一个伟大的真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但是以上这些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却无法得到,原因就在于他的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返回自身。按黑格尔体系的要求:观念是本原;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外化”,是派生,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里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而且黑格尔将自己体系中全部教条内容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4]。
黑格尔使自己的哲学陷入了混乱而被人们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挽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发现在黑格尔哲学大厦藏着无数珍宝,那就是他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方法。他们辩证地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重新唯物地把人脑中的概念看作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把辩证法归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自觉应用;揭示真理和谬论、善与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恢复了,他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不再用头立地而是用脚立地了[5]。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也形成唯物的辩证观。
二、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所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性;
费尔巴哈在思维方法上,仍继承了17世纪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够发展,旧唯物主义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运动,不懂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且不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在不断的发展历史的物质。18世纪自然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三大发现”,但久居乡村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三大发现”充分关注,没能及时、也想不到将这些科学巨大成就运用于唯物主义研究,仍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世界,在批判黑格尔时,只是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当成无用的东西全部抛弃,使自己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
在社会历史观上,费尔巴哈仍受传统唯心主义的束缚,如同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久居乡村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由于脱离社会实践,孤陋寡闻,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他最多也就是对宗教(而且也只是其中的基督教)和伦理学有过研究,但内容贫乏,认识不仅肤浅,还存在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已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要求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但费尔巴哈却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在他看来,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又因为他不懂得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他的道德观里的人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彼此相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准则,而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在一个已经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难怪恩格斯评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6]。
三、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观和历史观。
1、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将流派众多的哲学家按对“本原”的回答不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批判了唯心主义错误观点。首次在哲学中用实践的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它的意义是巨大的,正是实践性使马克思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2、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革命改造,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不仅将人的认识、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发展,而且将人类社会也看作是依次更替、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观念”不再是本原,只是客观的反映,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开,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是生产力引起的)是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
3、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论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终极作用等。至此,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著作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部分:读后感言:
我以前从来不读马恩的原著,虽然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集,但一直都没沉下心认真理解过马恩的思想,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只是思想灌输和统治的武器,因此在心底里有一种抵触情绪。
但这次,选了乐老师的马哲课,听了乐老师所讲的马恩的思想,才发现马恩的思想是真的存在我们生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当中。这次在乐老师的推荐下一口气读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我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更感谢乐老师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马恩的思想精髓所在,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开始成为我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经过阅读这本原著,才发现这篇著作在当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作的。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和马恩同属19世纪,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们同样转向了唯物主义。不同之处是,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在社会领域又变成了唯心的。马恩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他们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是伟大的,从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费尔巴哈也可以称得上是探路人,只不过他走的没有马恩那么远,步履没有那么坚定罢了。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看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的地方。如果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唯心主义天然的土壤,介入社会是唯物主义成长的温床的话,那么随着全球统一性在15世纪肇始以降,人们的生活被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与世隔绝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唯物主义应该越发强大,唯心主义应该越发式微才对。可事实不是如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黑格尔便是唯心主义的一座高峰。即使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唯物与唯心也没有谁占压倒性的优势。我接受了十多年唯物主义至上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明白,唯物主义至上这个观点是很不唯物的。
再回到费尔巴哈思想的矛盾上面,环境决定论肯定有影响,但每个个体内在的丰富性才是导致他思想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正如我一直坚信,马恩晚年的思想与早年写《共产党宣言》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可惜我们口头上说唯物,但只对学生灌输马恩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想,我认为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马恩的唯物主义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唯物的部分有费尔巴哈的功劳,而辨证的部分继承的是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就已经终结了,“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8]。德国的工人运动又是以马恩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言下之意便是马恩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同的,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恩的思想就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而区别马恩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是很有可能发展出革命性的思想的,但他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使他的思想从“彻底的革命思维”变成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9]。这样看来,没有涵盖辩证法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与革命性更是毫无关系可言。
古典哲学是保守的,新时代的哲学是革命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演化成了与政治挂钩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但若干年后,被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就包括中国。一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狂热、暴躁甚至嗜血,反过来这群人发起的运动又会使这种思想失去纯洁,沦为政治的工具。这是革命性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使这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你看到的事物不是终结,只是过程。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建构。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也大有可为。历史不会终结,不会如黑格尔所言那样到达绝对精神从而停滞不前。事物生生不息,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与现在所不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10]。”我们的活动,就是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也以它的积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信心。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让某些守旧者钳制我们的思想的。它在每个年代都为最为广大的穷人带去了希望,它在每个年代都使统治者心怀芥蒂,在世界范围内一向如此,不管统治者宣称自己信仰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说你信仰什么,我只想知道你为你的人民做了什么。我们相信进步,而不是教条。我们看到了阴影,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就在后面。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
马恩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成了巨人,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我想,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这也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本----它是为“人”的进步而服务的。
【参考文献:】
1,第1、2、3、7、8、9条均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马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4,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5、杨金洲.试论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
6、冯永泰.简析哲学基本问题——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乐老师,这是学生第一次阅读马恩的原著,很感谢您我有动力去接触马恩的原著,文章中不妥之处还请老师谅解,学生日后一定虚心改进!谢谢老师!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五篇:马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
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信仰的涵义及性质,并对科学信仰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做以简单介绍,通过对信仰的正确理解,使其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信仰;精神;动力
I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1.信仰的涵义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犹如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2.信仰的性质
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主张、学说、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使之指导行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榜样,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信仰是指导行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价值。人生信仰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灵赐予的,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世界上凡理智健全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人生信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
而科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信仰因素。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灵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科学信仰教育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而紧迫的。信仰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今天考察,往往容易盲目。社会很多的混乱,大都是人群不同信仰而造成的。中国自从一国两制的法律效果以后,关于人们信仰不同的斗争基本结束,再没有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民俗性的争执了,国民经济真正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上升。
3.信仰对社会及人类的作用
信仰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科学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人们把科学真理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就能够取得成功。所以,科学信仰对人生、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科学信仰的对象是谬误或迷信,谬误或迷信是不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用谬误或迷信指导自己的
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行动,必然遭到失败。所以,非科学信仰对人生、对社会起着消极的阻碍和破坏作用。例如,1978年11月18日,在圭亚那,一次就有920名“人民圣殿教”教徒集体自杀。这种信仰对人类、对社会就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3.1 信仰可以改善社会关系
信仰对社会具有导向作用。信仰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分为促进和阻碍两种作用力。当一种信仰符合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这种信仰就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信仰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必将外化到对社会的影响上,因为人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者,因此信仰又通过信以为真的人类活动来影响社会的发展或是阻碍或是推动。
3.2 信仰使人在生活中坚韧
信仰能使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战胜困难,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对待生活,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当代古兰经经注学家麦卡利姆•设拉兹认为,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时,只有宗教信仰能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发现在有信仰的人中,自杀现象很少,灰心、失望、自杀等消极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身上。其原因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有创造宇宙之主宰做靠山,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就觉得没有生存的希望。
信仰给人生一种定力,定力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和执著着的态度,人生不能没有一中定力。生活像大海,人生像扁舟,在颠波动荡的生活海洋中,一个人如果缺少定力,就像船没有锚一样,随处漂泊而找不到自己的港湾。人生信仰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人有一份认定自己的事业和目标的执着力量。因为信仰本身就是执着的。理想和信仰能给人生一种动力,一种推进的力量。信仰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不断前进。一方面任何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必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前进,这就必须有动力和毅力,有人生的勇气。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和弱点,都需要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我,为此也需要动力。信仰就是这种动力。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尽管推动人生自觉活动的力量可能来自外部或内部许多方面,但其中最根本最持久的是来自于人生的理想和信仰,这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
所以,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信仰是真理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个信仰外显为建立一个更适合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社会体系。虽然这个信仰在现在看来其影响力尚不如风靡的“无信仰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但应该相信人类的潜能如果有足够适当的条件,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由,和平的社会,这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享有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参考文献
[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51.[02]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8.[03]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 03.[04]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85.[05]李天雪.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4,03.[06]约翰·希克.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01 [07]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7,01.[08]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关怀—杜维明与桑德尔关于不同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对话[N].文化报,20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