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心得[本站推荐]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心得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家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性格缺陷。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小孩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行为偏差。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4、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在我调查的76名留守子女中,有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上学期流失75人,在这些流失学生中间,仅有5%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留守族”占了很大的比例。
5、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6、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是主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并对已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鉴别和指导。
二是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自立、自强,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在环境和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运用良好的方法去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
①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
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
③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
④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
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
⑥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
8、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暑期里,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暑假快乐周”活动,“留守儿童”在老师地指导下看书、读报、作业、游戏,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周。
2、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
①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
②开展心理辅导。
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④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⑤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⑥重点突破。关注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应该把问题学生按学习、行为、心理等三大类建立个案研究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等,密切配合 班主任 老师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⑦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本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
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相信一定会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浅探
代寺镇中学 张兰
通过对本班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优秀型。这些学生学习认真,遵守校纪班规,对人有礼貌,善解人意,自觉性很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监护科学有力,在家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是波动型。这些学生的表现时好时差,波动性极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监护力度不够。有时管一管,表现好一点;有时放松,出现反弹。
三是问题型。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极不认真,调皮捣蛋,日常行为较差,偷拿东西、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时有“敌对”、“抑郁”、“恐惧”等表现。这部分学生中有90%以上的父母都双双外出。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教育措施。
一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即,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三五一”和“两纵三横”育人模式。
1.“三五一”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做到三个坚持、五个建立、一个评比。三个坚持即:
⑴坚持开展“五个十”活动:唱会十首优秀歌曲;观看十部优秀影片;阅读十本优秀书籍;会讲十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牢记十字文明用语。
⑵坚持开展“一带十”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一位教职工定向帮助十名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如,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等。
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利用班级宣传栏,开辟《留守儿童天地》栏目;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开展以“热爱家乡”为题的社会调查;还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培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底线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个建立,即: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亲情联系站;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评比,即:根据学校拟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制度》、《班务工作制度》、《代管家长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认真进行考核评比、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2.“两纵三横”模式
“两纵三横”育人模式中的“两纵”是指“个体、班级”两级对象,而“三横”是指“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对象,即:按班级、个体两级梯度模式纵向进行教育;按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平等模式横向教育,简称“两纵三横”。
另外,还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如,从关爱着手,强化“三心”教育。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强化“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经过我细心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既自尊又很自强,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所以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因人而宜,采取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学习纪律容易出现波动、反弹,教师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意对他们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又如,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疏远,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起快乐而满足地学习、生活着。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就是隔代监护。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了解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还可以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父母应当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上。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一、关于“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一些苏北地区的“名校”,升学率远远高于苏南,而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却普遍师资投入不足,教育方式简单而空洞,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受教需要。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为此,笔者所在“爱心彩虹”义务教服务团一行七人,前赴泗阳县众兴镇贾庄小学,进行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及对当地留守儿童生活情况、成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一项项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一系列样本数据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一跃千里,尤其在我省苏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而苏北部分布区,则因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大量的苏北农民(多数为青年农民)纷纷背起行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祖辈或亲戚扶养。从此,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服务团在贾庄小学,以四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样本,以座谈对话的方式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占样本总数的56.2%,这一比例远超出预料,服务团随及针对这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总体现状
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约占78.6%;其次就是隔代监护,约占19.2%。
(二)孩子们的心声
当问及父母不在身边是否感觉安全时,30.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是很安全,10%左右选择一点也不安全,选择很安全的也占了27%,选择父母在与不在身边都一样的占28%。
被问及自己性格是否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时,约存46%的学生选择了很受影响或是有一些影响,36%左右选择不受影响,其他则选择了不知道。
在问到现在的生活中,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时,约有30%的学生认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爱,18%的人认为缺钱,另外,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缺少管束,28%的人则认为缺少自由。
另外,在这些学生当中,58.3%的儿童不想让父母外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57.1%的儿童认为住在一起的亲戚没有父母对自己好;72%的孩子希望能被父母带到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50%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不愿意告之别人,他们认为代管人对自己约束较少,教育也少。
(三)父母们的回答
在采访部分学生家长时,我们得知:约有60%-70%的父母给家中配有电话或手机,半个月或二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但也有10%的父母平时很少联系,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呆上几天;在问及“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时,38.5%的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照顾,怕不安全,21%的被访者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的被访者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
二、关注“留守儿童”
看着一行行令人深恩的数据,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想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不禁想问,是何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如此脆弱、无助?家长们的外出,到底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这种情绪的波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察觉和调节,就只会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成长痛”,这种痛楚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健康的损害,相反,它会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增强一份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痛楚并未得到及时的援助且不断积累、激化,就会造成伤害,既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损伤,也有进一步发展成危害社会的潜在隐患。社会权威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自杀率逐年升高。一个个痛彻心扉而又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在周围频频发生,这一切的一切正在向人们昭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之间实际存在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了全民关心的、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这一网络式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一)政府关爱
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引。同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人群,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应强烈化其领导职能作用,从宏观进行分析、引导,解决这一难题。
1、政府部门应及早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及早构建实施适合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特点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教育形式,以便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知识、心理、道德和经验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营造出平等、友善,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2、政府要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正确的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隔代监护家庭中的老年监护人,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知识,提醒老年监护人,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3、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二)学校关爱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配合政府,响应号召,协助部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辐射农村,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1、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要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使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体格还没有健全,加上保护能的缺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外来伤害也没有防范意识。学校的主要职能除了教学以外,还肩负着保护的职能。学校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把一个“问题孩子”推给家长,留给社会。
4、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除了配有各班班主任之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是聘请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三)家庭关爱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确,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训优秀接班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3、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自我关爱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第三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1
关 爱 留 守 儿 童,共 建 和 谐 校 园
彭泽私立新星学校——留守孩的新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彭泽私立新星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我校是经彭泽县教育局批准创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化的全日制、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我校招生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5-16岁之间。近几年来,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1.8%。在168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400人。占85%,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我县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很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9.8%。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
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为了给彭泽的“留守孩”创造一个广阔的成长、成才的空间。让“留守孩”(指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能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家长在外放心、安心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一生的成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留守孩子 “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的新家。
(一)管理有实效,温暖孩子的心
1、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对学生坚持全日制、封闭式、准军事化的寄宿制管理。杜绝学生上网吧、游戏厅、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游玩社会活动场所及打架斗殴、吸毒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促使每位学生平安、健康、快乐的成长。▲实行月假制度:每个月放四或五天假(每个月28日下午放假,下个月2号下午返校),月假回家、返校,校方专门安排车辆接送,如因家长在外工作等特殊情况,部分学生可留住学校,学校将安排专门的生活老师照看。▲除月假时间,其余时间均在学校,每星期天由学校统一安排休息活动,每个月学校将放映两场电影,每个学期学校将组织一次学生外出郊游活动。▲正常学习期间,学校实行班主任全天候管理,早、晚读、日记、自修均有专门教师到班辅导,学生如因事外出须坚决严格执行请假制度,不得擅自外出。▲学校食堂配有专业厨师及工作人员。▲宿舍配有专门的生活教师管理,实行生活老师“专门学生责任制”(生活老师负责学生起居、饮食、穿着、衣服洗换及生活方面安全等,并与学生住在一起)。▲夜晚有专业保安24小时巡查,以保证校园内安全。▲校园内并设有专职校医24小时为学生服务。
▲、丰富留守孩的课余生活,组建课外活动小组,邀请住校的教师组织、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看电视、看报,组建男女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等,让想家、想父母的孩子住得牢,又能提高相关素质。
▲、建立留守孩专项档案。加强对留守孩的心理疏导,建立留守孩专项管理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身体、心理、行为习惯、闪光处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第二联系人(亲戚)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注重对每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确立一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全校心理指导老师,处理留守孩的来信,来访,心理咨询等。
▲、重点结对。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学校对这样的重点留守孩进行与教职工一一结成对子,代为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 确保“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活动有特色,留住孩子的心
根据父母外出务工子女这一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促使这部分孩子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带动了学校整体地发展,也留住了孩子的心。
1、开展读书读队报活动。
2、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感恩节、读书节等,丰富孩子课余生活。
3、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孩子们尊敬长辈,富有爱心的心美好心灵,我校在三八妇女节时,要求孩子:“对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向妈妈献一束自己采(扎)的花、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的三个一活动。在过年时,要求留守孩给爸爸妈妈 “写一封信、自制一张贺年卡、说一句祝福的话”的三个一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举办生动有趣的竞赛,以赛促练,提高能力。为了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自理能力,大队部在低段举行系鞋带比赛,在住校孩子中举行叠被子比赛,为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竞赛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5、组织参加课余培训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有余力孩子的要求。在学校要求除班主任外,班级任课教师也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与监护人交流。学校少先队、团支部开展“我的父母在外打工”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当好家庭小主人。社区联动的“义务妈妈”方式较好地改变了“学校教育+社会影响=零”的状况。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心得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廖家坳小学 江伟
一、问题表现:
廖云聪,男,8岁,二年级(1)班学生,上课喜欢讲话,坐不住,或是发呆;厌学,不完成作业。
二、问题处理:
有一次,没完成作业,当我问及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检查督促他的作业时,他突然沉默了,我只看到一双忧郁的眼睛,通过他的眼神,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再追问。后来,通过班主任的联系册,我打电话联系到了他的监护人(他的爷爷奶奶)。原来,他父亲病逝,母亲长年在外务工,便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由于他们年纪很大,不能照看他,他基本上是自己照看自己。
我决定对他予以特别的关心与帮助。我经常找他聊,在接触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他学会了做许多家务活,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特别勤快,抢着做他力所能及的活,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学远远未能及的,我把这些优点及时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号召全班同学以他为榜样,多学习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在学习上,对他也特别关心,我经常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他建立自信,不再自卑,厌学。通过这些活动,他的自信心倍增,融于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之中。
三、案例反思:
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行为习惯不良,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老师,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只要他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就对他表扬和奖励。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他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像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
耕耘“善德”沃土 呵护“留守”成长
湖南省临澧县第四完小 刘昌稳 邮编:415200 电话:***
邮箱:1025342748@qq.com 摘要: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养成教育 业余 家庭教育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生源一半是留守儿童。长年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我们,深知这类学生群体的成长困境:缺少父母的关爱,祖孙之间隔代沟通阻滞,家庭教育方式落后老土。同时,我们也明白,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为此,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
一、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 “至善至美”,一个唯美的成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古老的至善文化迫切需要学校文化的现代演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四小开始了善德文化的系统构建。围绕“至善”主题,我们从“善”字成语入手,从搜集的80个“善”字成语中精心挑选出20个符合“至善”主旨的成语,重新排序、组合、连缀成“至善”的文化核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从善若流……止于至善”。在传达室的外墙面开辟出了以“乐善不倦,至善至美”为主题的“至善”成语墙,进出校园,抬头可见。
为了形成强盛的“至善”文化气场,学校同步启动“室、廊、园、墙”等的部位的文化设计与布臵。“忠、孝、仁、善、礼、智、信”的道德文化长廊建起来了;“中国好人”的宣传专栏立起来了;走廊上,“临澧四小美德少年”光荣肖像挂起来了;教室里,“临澧四小学生一日一善行为指南”“教师心语”贴起来了:办公室内,现当代教育名家陶行知、斯霞、李吉林等名师带着各自的教育主张,肩并肩“走”来了。
学校文化,任何物象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新修的教学楼,一砖一瓦里,蕴含着香港教授杨菁荪华侨的一份爱国情谊,“菁荪楼”这一简单的楼名因此有了丰富的“至善”内涵。综合楼与幼教楼之间新辟出的一块绿地,因杨教授亲自命名并欣然题写园名“至善园”,普通的绿地顿时赋予了鲜活的文化张力,并一举成为四小“至善“文化的聚集地。
二、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
立足校情,提炼养成教育核心要素。一直以来,养成教育成效为何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检索了各类养成教育研究成果及专著,成果内容各异,表现形式惊人一致:梳理出了条目繁多的“好习惯**条”。平心而论,这些总结提炼出的好习惯,的确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然而,相对衡定的教育力作用到数目庞杂的目标点上,教育功效恐怕只能像隔靴挠痒。只有因地制宜,将眼花缭乱的目标点科学“瘦身”,才能产生看得见的教育功效。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校集中力量进行了养成教育核心指标的“校本提炼”。我校是一所处于县城边缘的小学,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毫无疑问,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失的是什么?习惯,基本习惯。怎么办?家庭的缺失只能靠学校教育弥补。经过一番自我诊断后,学校举全校之力梳理提炼:临澧四
小的学生最迫切最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经过征集、筛选,学校将养成教育核心凝练成了“洁、雅、勤”三个字,每个字三项指标。即“洁:校园清洁、仪表整洁、书包洁净。雅:举止儒雅、上下楼文雅、用餐优雅。勤:勤背书、勤练字、勤阅读”。简称“三三三”目标。每项指标又分别描述出具体的行为指向。
删繁就简,调整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目标确定下来了,如何让目标可测可评?毫无疑问,班级管理评价是一道推动养成教育的有效杠杆。笔者再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所在学校的醒目处,都有一套条清缕析的评价量表,而这块量表多半指向班级管理,只不过量表内指标各异。但集中指向养成教育的指标少。
我校也一样,校园醒目处设臵了一块评价班级管理水平的量表,表内指标涵盖“卫生、礼仪、上学、放学”等十二项。学校再次决定,要对班级管理动一动手术,于是,由“文明班级嘉奖排行榜”更新为“养成教育班级嘉奖排行榜”。评比主题直接指向“三三三”,累计九个项目。通过三种途径获取数据:大队委的值班数据、“行政日志”记载数据、政教主任的日常巡视数据。评比结果一周一公布,用笑脸取代分数,每周笑脸多的班级就可以获得一面红旗。评价一月一累计,直接进入班主任津贴的一部分。有了新的评价指挥棒的引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向感更强了,一门心思盯着“三三三”。
直观呈现,让结果反馈无声胜有声。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抵达心灵的自我教育,尤其是与个人品德直接关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凭空冥想,需要形象直观的媒介牵引,以便于学生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身优缺点。受“微课”的启发,我们借助“班班通”平台,尝试定期制作“好习惯益终生”主题“微课”。开通“微课”素材提供渠道,教师人人是“拍客”,家长也可参与。校道上、走廊里、操场中,看见有教育意义的场景,手机一举,随手拍下,指尖一点,发送学校,定期评出优秀“拍客”。每周一第一节播放,“微课”呈现的是教师“育人瞬间”、学生“精彩呈现”。厕所,一直是学校深感头痛的部位,蹲位不足、狭窄拥挤、进厕不冲、异味难闻。在“进厕冲水,善良之举”的进厕习惯强化下。厕所异味开始淡化,瓷砖地面开始还原本色。五月的一天,走进低年级楼层厕所,一阵茉莉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不知是谁,给厕所喷洒了空气清新剂!5月里,栀子花开的季节,不知又是谁,在厕所窗台上偷偷摆放了几朵洁白的栀子花。这些喜人变化,学校及时编成“微课”——《这里的变化静悄悄》,搬到班班通屏幕。
教育家魏书生有言:“基础教育这点事并不复杂,认准了往深处做便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在“333”的引领下,曾经的“蓬头垢面”开始流露出现代文明气息,赤脚片不见了,红领巾鲜艳了,小手干净了,举止文雅了。清晨进校,一声声清脆悦耳的“老师好”,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
我们坚信这句格言:人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成人世界里也有一句话:8小时内成不了专家!业余时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让留守学生的业余有章可循,我们运用“放长线管业余”的策略,重磅推出“临澧四小学生业余活动指南”。对学生业余生活设计了五类“家常菜”。
“手不释卷爱阅读”。学校引导班级建立了图书漂流站。以定期跟踪调研的方式督促教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学生纷纷被精彩纷呈的课外书吸引,由当初的“被阅读”进化成“好阅读”。中高年级学生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其经验“让阅读像书香一样自然”在全市推广。“一笔一画写好字”。学校响亮地提
出一个“硬性规定”--“一日一练”。组织学生唱响“写字童谣”:“一读二写三再比,一日一练更给力;课内课外两结合,日积月累出奇迹。”“一丝不苟写作业”。把一丝不苟写作业作为基本学习习惯来抓,发给每位家长一份“家庭作业布臵与评阅操作指南”。学校坚持一月一次跟踪调研学生作业情况,发现倾向性问题与教师及时沟通,涌现出的好典型,学校及时推广。“日积月累勤背诵”。学校规定,所有学生背诵篇目,学生要滚瓜烂熟。“百花齐放展才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才是素质教育的完整内涵。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己之长,或外显或隐藏。学校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有了这些评价指向,学生的业余生活主题自然由“放任自流”转向“有的放矢”。
四、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为了破解“5+2=0”的魔法算式,我们意识到,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只有建好家长学校,并尽快提高家教水平,才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法就是:
一是定期对家长学员授课。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员培训会,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对教师授课把好“三关”。即“准备关、讲课关、时间关”。近年来,学校先后请来全国感恩励志教育专家朱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天赋亲职教育课题组专家等来校进行家庭教育专题演讲。
二是及时组织爱心大家访。学校采取“爱心大家访”形式,定期组织“送教下乡”,因材施教,给家长面对面传授家庭教育艺术:告诉家长“祖辈如何代养留守孙儿”;启发家长“孩子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提醒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是精心策划家长会。开好家长会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所在。为吸引家长踊跃参会,学校改革会议形式,摸索出了三种家长会方式:一是把家长会办成“成果展示会”;二是把家长会开
成“家长论坛会”;三是把家长会办成“亲子互动会”。
“乐善不倦,至善至美,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正如四小校歌“善德美天下”所唱,相信,在四小这片“善德”沃土里,会培育出一个个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留守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