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时间:2019-05-14 09: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史材料分析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第一篇: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还在一百多年前(一八四O年中英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由古代的独立的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逐步地改变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即是说半独立和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材料2:“中国这个社会两头小,但是两头强,中间大,但在政治上软弱的。中间阶层是动摇的„„坚决的阶级就只有两个: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材料3:“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页。材料4:“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请你从以上材料中分析和总结中国实际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这里说的中国实际是指:

第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

第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所积累的经验;正确的理论,主要是对于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第三,中国的历史文化。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2:“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请根据材料2 和材料 3和所学的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时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兼评侵略有功论。【参考答案】:

(1)材料1马克思的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叫嚷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2)材料2、3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个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了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截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形成了对他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迫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他们的统治支柱。为此,他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主要是封建地主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由于中国农村收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入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业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主要通过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他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前者的支持,后者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述情况表明,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资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正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绝不是什么侵华有功。某些国外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宣称中国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论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他们投入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将沉睡的中国人震醒,而中国的惨败又被大多数国人视为奇耻大辱。战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社会危机四伏。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林则徐认为:“黄河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林则徐提出,实行“重商力”,要有好的政策。中国还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他主张对外国商人,应坚持“守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坚决反对顽固派闭关禁海、与外国断绝往来的愚蠢做法。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允许民间开矿,反对政府独占。材料2:姚莹认为“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船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愤败至此耳,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已知彼而不胜,愤愤从事而不败者也”。林则徐在抗英作战中,承认英军火炮能“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针对顽固派把西方先进技术说成是“奇技淫巧形器之束”等谬论,魏遣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形器之束”,而是了不起的器物。对有用之物,学了也不至于败坏人心。他认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摘自《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哪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出简要评价。【参考答案】:

(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师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固派的专权,对军事经济的改革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上上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上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上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上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上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上上田一亩当上中田一亩一分,当上下田一亩二分,当中上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上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个纲领性文件?此文件都有哪些内容?(2)此文件实施的效果如何?结果又如何?.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作了具体系统的规定。为了实现《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理想,它规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则。首先,把全国的土地按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不分男女按照每家的人口数平均分配,16岁以下者减半。全国的人口随土地的多少、好坏程度来调配,但是全国的土地所有权一并归国家所有。(2)《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农民阶级美好愿望的真实体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了群众继续奋斗以达成这种目标的动力,但是,这种空想式的绝对平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仅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和整个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不具备可操作性。

《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规定得相当具体,其中一些是比较积极的,比如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等,还有一些规定,明显的绝对化,从而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运动规律。比如以绝对的平均主义来规划农村的生产、生活;打破家庭的观念,而是按男女来分营居住等等,这些有悖常规的改革,在施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都暴露无遗,只好又改回原来的旧例。

5.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伏查各国通商以来,火轮夹板日益增多,行驶又极迅速,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解除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且各口华商,因无官办章程,多将资本附入洋商轮船股内,尤非国体,所宜。

臣即于是年夏间,商令道员朱其昂等酌拟轮船招商章程,设局招徕,俾华商原附洋商股本归并官局,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该员绅等苦心经营,力任艰巨,竟底于成,频年叠加开拓,渐收利权。计有自置轮船并承领闽厂轮船八号,现又添招股分,向英国续购两号,分往南北洋各海口及外洋日本、吕宋、新嘉坡等处贸易,叠次装运江、浙漕粮。从此中国轮船可期畅行,实为海防洋务一大关键,所裨于国计民生殊非浅鲜。——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折》,载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8-359页)。

材料2:谨按商局情弊,非改弦更张,难期振刷,用举一二,缮呈钧览:

一、用人之弊,失之太滥。各局船栈,人浮于事,视太、怡行不啻三倍,而得用者无多,甚至首领要缺,委之庖代,如北栈管总广州局总、各船之“总”,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此种人品,一得“总”,便引用亲朋,至二三十之多,以致船上好舱半为占去;而趾高气扬,脾睨他乡过客,尤为可恶!

二、分局之弊,失之太纵。

三、总局之弊,失之太浮。举措无当,全凭私臆,有如南洋船只方苦亏耗,忽造致远、拱北、图南、普济四艘,银五十一万两,更无望余利矣。又添造广利、富顺钢身快船两只,银四十余万两,不知是何用意?

四、账目之弊,失之太浑。不外四柱,有账无实,而每年结账又徒虚名,纷然划抵,究难取信。患在公私混乱,挪次自如。唐总办欠六七万,徐欠二万余,各司董所欠不等,殊与初定章程凡“有挪欠者立即撤退”之意相左。此特其净欠者耳。更有以烂贱股票押取局银至三十余万之多者!

——马良:《改革招商局建议》,载《马相伯先生文集》,协和引书局1937年版。转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9—360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2)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教训是什么? 【参考答案】:(1)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兴办了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但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把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2)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一次尝试或努力。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它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营企业,兴办了近代的学堂,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材料2: 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

材料3:(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参考答案】:

(1)认为西方先进的科技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主张学习先进技术。这种观点有进步意义,能认识到科技进步使得国家强大,但也有片面性,忽视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的影响。

(2)顽固派认为机器渐行,导致更多人失业又认为用中国的制度就能抵制洋人的侵略.社会历史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国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不思进取。

7.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獹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檄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试详细论述此背景。(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1)这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檄文。它的背景是: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94年清政府派兵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进攻中国。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②接着又爆发了黄岛海战、刘公岛海战,由于李鸿章坚持避战自守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③1895年3月又连丢牛庄、营口等地,辽东半岛陷落。1895年4月17日出使日本的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反对割地投降的不屈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台湾人民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但是檄文中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李鸿章等人的身上,则是有失偏颇。李鸿章等人虽有避战自保、签订卖国条约等罪责,但也要看到这是整个国内外形势使然,而非其本人所能决定,这样正是代表了当时世人的历史局限性。此说并非也无意为其开脱罪责,只是不能太过强调个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

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华资本扩张的重要方面是工矿企业投资。在矿山方面,到1913年,列强在中国所设立的采矿企业32家。投资铁路不仅包括修路权,而且还包括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甚至还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其他工业企业的投资,包括造船、纺织、面粉、烟草等行业。外国银行从19世纪40年代进入中国,甲午战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关税的征收权、保管权、支配权均有外国银行控制。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而是主要来自中国。其渠道主要有:(1)各种投资的利润。(2)各种贷款利息与回扣。(3)通过货币经营直接积聚资金。

——根据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承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刘克详、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整理而成。

材料2:提倡“实业救国”的张骞,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1900年就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年到1927早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

——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主义输出与今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发矿山,开设银行,直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第二、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第三、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其中一部分来自赔偿的利息,这就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重视引进外资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本质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丧失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是在中国主权完整和坚持主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需要进行的。

第二、背景不同。今日中华民族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第三、目的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今天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我国产业的实力。

第四、结果不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但在近代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业倾销、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并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9.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有什么样的变法主张?(2)简要概述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产生过程。【参考答案】:

(1)他主张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王朝统治。(2)康有为自幼熟读古代典籍,深谙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但他拥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致力于研究民族救亡的问题,在研究了大量西方书籍和到上海、香港游历之后,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图强,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维新思想体系。康有为早期的变法维新思想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附会儒家经学典籍,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属于这样的创作路数,希望能借此为维新思想正名,将维新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推广。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给光绪皇帝上万言书,其中的内容包括,除了陈述痛割台湾、辽东的恶劣后果,还提出了进行变法改革的几点主张。随后康有为的上书直达皇帝,引起了光绪皇帝的重视,他的维新思想取得了光绪的支持。

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再一次的到来,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帝党下决心进行维新变法,他们的理论根源和变法策略都来自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898年初,康有为上陈《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0.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4: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1、2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2)材料2、4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参考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1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这是一组义和团在廊坊、大沽、天津、北京等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资料。

[北京]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民,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并不伤害良民。

(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辰刻,义和团拳民(攻打使馆)冲锋冒镝,当子弹如雨之中,蜂拥齐人,赶至法国府门首„„二十六、七等日,甘军昼夜施放枪炮,互有伤亡。目前洋楼洋房焚毁业已殆尽,洋枪洋炮日夕不闻响声,此乃最好机会,如鱼游釜中,燕巢幕上,穷蹙已极。

予等(使馆)之损失,今细细察明,亦殊可惊。法人在五十水手、十六志愿兵之中,已死伤四十二人。日本人在六十水手及其余志愿兵之中,已死伤四十五人。德国人在五十四人中,已死伤上三十人。全体之死伤数目,则为一百十七人。

[天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1900年6月15日)夜,京津铁路被焚,电线杆亦被拆毁,马家口教堂同时被焚。时有洋兵数十人、放枪追赶拳匪,拳匪四百余人,合力相攻,洋枪之声,彻夜不绝,人人喊杀,声如鼎沸„„

二十一日(17日)„„午后三点钟,有洋兵四百余人,乘火车欲图北上,行至陈家沟地方,有该处拳匪,并守护铁路之练军,武卫军遮堵,不令前行。洋兵开枪击之,击伤拳匪数人,练军、武卫军亦开枪还击,洋兵退走,官军与拳匪合力前攻,洋兵且战且退。练军开炮,遥向紫竹林租界洋楼轰击;水师营开炮,遥向老龙头火车站轰击,洋楼车站皆被击焚,洋人亦开炮还击,民房误毁者不少。时黄风大起,天日俱暗,两军互相攻击,枪炮之声,不绝于耳,洋兵败。是役也,洋兵死伤不少,官军拳匪亦各有死伤者,各处人民与官军拳匪送得胜饼与绿豆汤者,络绎于道。„„各铺户居民,皆用红纸书“义和神团,大得全胜”八字,贴门旁。西兵与华人接战,于6月18日(五月二十二日)在铁路车站处——仗最厉,俄兵二千名内,竟死伤有五百名之多。„„华人此次甚勇敢,为从来所未见,向尚不信其有此耐战之心,目下观之,彼等之勇猛及耐心之处,较被围西人之心更胜矣。

——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5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2)评价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

(1)1899——1900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立刻拼凑八国联军扑向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帝国主义者虎视眈眈准备瓜分中国,但他们的图谋并没有实现。其原因有: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重要原因。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驻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占领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国垄断长江,认为不能坐视不管。尤其俄国独占东北更遭到英日等国强烈不满。因此要实行瓜分中国,彼此之间战争难免。因而列强最后决定暂缓瓜分而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对帝国主义更为有利。第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第一,义和团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一,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其二,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暴露了它的虚弱本质,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它灭亡的进程。

其三,促进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其四,对当时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群众反帝运动。其历史教训是:

其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同时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由于对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缺乏认识,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阶级的欺 骗,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

其二,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盲目的排外主义的错误。

其三,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有人对义和团全盘否定,甚至斥为“蒙昧主义”、“邪教”、“祸国”。诚然,它的历史教训应当汲取,但是,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变易,而欧洲之人种胥治化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掉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2 “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参考答案】:(1)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革命的目的不只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

(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当今光(风)气日升,四方比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当荛之采。嗣以入微言轻,未敢遂达„„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一此回事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维深望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二途,入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叹,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相互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摘自孙中山《告同乡书》1900年12月

材料3:孙中山在总结和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时说:“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能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

1、材料2分别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说明了什么?(2)材料3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各指的是什么?

(3)材料3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准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体现了孙中山改良的思想,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材料2体现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张推翻清政府,反对保皇(2)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不准确。不是方法问题。俄国革命成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1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

材料2.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十五大报告,2007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既然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那么应如何理解它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2)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并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从这个角度讲,它失败了。但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辛亥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但从主观上说,是由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所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结束了。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政党的肩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在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

材料2: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必须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中的这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材料2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各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抗拒的?(2)为了迎接这个“潮流”作者怎么做的?

(3)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两位作者什么性质的政治主张?促使前者的政治主张发展成后者的政治主张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材料1中“两位先生”指的是:民族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材料2中的“新纪元”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个潮流”指新文化运动。这是潮流发展的必然,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发展的和人民的意愿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还刚刚兴起,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因此会充满艰难。同时它又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2)李大钊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即中国现代史的开始。引进了外国优秀的民主著作。

(3)材料1中陈独秀的政治主张还属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性质。材料2中李大钊的政治主张已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促使前后变化的国际因素是俄国十月革命。

16.阅读下列材料 并回答问题。

大会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方便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为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发展无已”。“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农民的目前利益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大会的名称、时间、地点。

(2)最低纲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

(2)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7.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1)改组以前,国民党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狭小的上层社会,缺乏下层的群众工作。国民党的组织只在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等少数省、区和海外存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在各地积极帮助创建和发展国民党组织,使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到1926年1月,国民党已有正式省党部11个,特别市党部4个,正在筹备的省党部8个,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省、区外,已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建立起党部组织。这些党部大都是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其中许多党部的实际负责人是共产党员。总之,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各级地方党部的工作中,共产党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页。

(2)随着国民党各级组织的建立,国民党党员人数迅猛增加,到国民党二大前夕,已达20万之多。据统计,北京执行部所辖华北、东北、西北15个省、区,有党员1.4万余人。江苏省党部改组后,县、市、区党部发展到25个,党员达3500多人。浙江省党部在20多个县建立了组织,党员约有2000人。四川的国民党党务工作在共产党员吴玉章主持下,更是成绩斐然,党员发展到8000多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3)在国民党党员人数增加的同时,党员成分也发生很大变化,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广东各县党部,农民党员占80%;广州市党部中,工人党员占60%。又如山东省党部的党员,学生占40%,工人占25%,农民占15%,教师占15%,其他占5%。湖北省党部组织部在陈潭秋的主持下,十分注意吸收工农分子参加,到1925年10月,全省国民党党员中,工、农和青年学生占75%以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国民党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给国民党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l)国民党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在于: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融入了反帝、反封建、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项内容,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国民党的活力。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它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给国民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经过共产党的帮助,国民党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第二,促进了广东工农运动的高涨,其影响及于邻近的湖南、江西等省,推动了北伐的顺利进展。

第三,训练了一支党军:国民革命军。

第四,改组了国民党,大大发展了国民党的组织。

1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原来这位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孔子一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你来到敝庙来,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 孔子说:难得你今天亲自到了我这里来,太匆促了,不好请你演讲,至少请你作一番谈话罢。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说:我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孔子说: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吗?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值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值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孔子说: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呀!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钟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了: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不均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所以我对于私产的集中虽是反对,对于产业的增值却不惟不敢反对,而且还极力提倡,所以我们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剥夺私人的财产,而同时也要以莫大的力量来增值社会的产业。孔子说: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管子也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进文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如何理解孔子与马克思对话中谈到的他们之间思想上的“不同”与“一致”? 【参考答案】: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专制主义、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批判,但是它的过度批判孔学,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缺乏科学批判精神、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的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共同点:孔子和马克思都主张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自由的理想世界,都看到了“物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取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关怀。不同点: 1)孔子的思想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服务的,马克思的思想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世界是一种空想,而马克思为这个理想世界找到了一条现实的路径。马克思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的不合理性,又通过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3)孔子所说的“物质的重要性”是从纯粹的物质财富的数量的重要性上强调的,马克思强调的“物质的重要性”是强调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繁荣。19.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最近一本名为《苦难辉煌》的党史专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一再追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个人,仅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就打败了对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给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机会,但是共产党抓住了这极少机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又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人的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起义后剩下不到800人到今天的威武雄师,党和军队为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哪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作者回答:我们拥有一批顶天立地的真人,我们不为钱、不为官,只为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信仰。—— 摘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有“力量”的?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2)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毛泽东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虽然历经“大跃进”、“十年文革”的波折,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参考答案】:

(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2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参考答案】:

(1)在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基本政策,当土地由地主和富农部分的流向了贫雇农、中农和其他阶级成分手中,与此相应,农村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地主和富农成分减少,贫雇农和中农以及其他阶级成分扩大。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中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主的户数和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所减少。贫雇农的户数有所减少,每户平均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为中农。中农的户数和所占有土地的比例也有显著增长。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地租率明显下降,地租中超经济的额外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消除了。总之,使土地部分流向了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阶级手中;地主、富农减少了;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阶级扩大了。

(2)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党适应当时的抗战形势以及统一战线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土地政策的调整。能够团结大多数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所有支持抗战和爱国的地主阶级,以对付共同的敌人,这种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负担,又满足了团结地主的要求。这一政策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既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又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从而发动广大农民抗日。因此,这就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政策,体现了党总是适应当时革命形势斗争的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解决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把中国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是党的革命目标,地主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所以在抗日战争之后,党把减租减息的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政策,并最终通过土地改革在中国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适应当时形势的措施、政策,并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反封建,是要剥夺、没收地主土地,当时适应革命需要没有这样做是权宜之计,根本目标是要推翻地主阶级,剥夺他们的土地。另外,有的地区还只是把减租减息当作宣传口号,并未认真执行,或者只在形式上减租减息,实际上明减暗不减,因而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极为不利。

2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队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案要点: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共组织和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臶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②抗战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受殖民奴役的命运。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⑤对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影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它留给我们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但日本是小国、退步、寡助,中国是大国、进步、多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是: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选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选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选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2)如何理解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参考答案】:

(1)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实施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使抗日的地主阶级也成为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一份子,最大程度上动员了抗日的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解放区土改,颁布《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根基,激发农民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了新解放区土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阶级获得彻底解放,此后又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农村和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2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逐步修订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将“抗日反蒋”的口号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直至最后实行“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初期,王明曾主张:今天的中心问题是一切为了抗日,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现在我们要用这样的原则去组织群众。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2)“国民党是当权的党,它至今不许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我们提这个口号,如果是要求国民党‘一切’都要‘经过’我们同意,是做不到的,滑稽的。如果想把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均事先取得国民党同意,那末,它不同意怎么办?国民党的方针是限制我们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总之,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因此不应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如果解释为‘一切服从’蒋介石和阎锡山,那也是错误的。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540页。(3)“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就是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539页。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当时修订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2)王明错误主张的实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对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 【参考答案】:(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逐步修订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实现了联蒋抗日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体中国爱国人民要求下,国内除了亲日派汉奸卖国贼之外,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皆有了抗日救国的可能。

(2)王明的主张其错误的根本在于放弃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片面地追求统一,不讲究对国民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

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牢牢控制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25.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这也不要紧,我们共同努力解决,但不应让它们影响两岸同胞发展关系、合作交流。同时,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述。

正如连主席所说,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习近平会见连战《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2)国共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谈谈与第一次合作相比第二次合作有什么特点?(3)结合材料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1)首先,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其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再次,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的力量存在。

(2)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前一个任务我们已经完成,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则现在还在努力的建设中。两大历史任务都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6.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1)“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0页。(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有何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答案】(1)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第三,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五,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弘扬长征精神呢? 第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要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即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三,要培养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四,要培养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集体主文精神。27.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够避免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攻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材料2:中国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新华日报》在一篇声情并茂的社论中说:“半世纪的愤怒,50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8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的日本法西斯面前,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朱自清则在《这一天》中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1,指出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说明中国人民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为什么能够获得了报酬?(3)结合材料2,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从1931年到1937年,中国人民独立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每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战亡在中国战场。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八年抗战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28.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到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段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29.阅读以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现在还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要破坏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就叫做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

——摘自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2:

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它在经济上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3:

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主观的想法;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说,这个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由这个人民大众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摘自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 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而材料2 却又说“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两种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2)阅读材料3,为什么说“‘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3)综合材料1、2、4,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提法是否合理并简述其理由。【参考答案】:

(1)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些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但这种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领导权、时代条件、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的目标与革命前途方面根本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又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这两种论述不仅不矛盾,而且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复杂性。(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只有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只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才能创造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只会给中国革命带来惨重的损失。只有既认清了革命两个阶段的区别,同时又把握两个革命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个提法是有中国特色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这一提法是合理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使得旧的资产阶级革最终归于失败,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又由于中国无产阶级有着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烈、人数集中便于形成强大力量、易于和农民结成联盟等特殊优点,决定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要后退一步。——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

材料2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事业越发展,我们就越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优势越得到发挥,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力量就越强大,我们的事业就越能更好地向前发展。——胡锦涛2006年7月12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1阐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2)如何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3)结合材料2说明在新时期为什么仍然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

(1)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但在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革命遭受挫折。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处理统一战线的经验是:第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第二,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臶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第二,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技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第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臶;第四,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因此,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党的一项长期方针。

3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时,中国民主同盟等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的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并表示要走中间路线。——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251。材料2:针对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并对该盟人员实行进一步的迫害,新华社在同年11月6日发表的时评《蒋介石解散民盟》中写道:“民盟方面现在应该得到教训:任何对美国侵略者及蒋介石集团或其中某些派别的幻想,都是无益于自己与人民的,应当清除这种幻想,而坚决地站到真正的人民民主方面来,中间道路是没有的。”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799页。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请回答请回答第1、2个问题:

1.中国民主同盟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中间路线”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民主同盟对国民党政府的斗争方式是什么?这和中国共产党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请回答:中国民主同盟曾经主张的中间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参考答案】:

(1)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代表,并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中国民主党派代表的是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较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曾经提出“中间路线”。其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个赤手空拳的组织,他们连一支枪也没有,并且不打算有,他们凭借的是言论、出版,进行的是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中国共产党则坚持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3)中国民主同盟曾经主张的中间道路之所以走不通,其原因在于:

第一,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第二,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份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做出原则性的让步。严酷的事实的教育,使许多曾经主张走中间路线的人们,逐步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3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材料2: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参考答案】:

(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边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这首先是因为,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其次,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最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3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1949年10月1日下午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摘编自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2:2009年10月1日

上午10时整,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天安门城楼红墙正中悬挂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巨幅彩色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竖立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纪念碑两侧超宽电子屏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东西两侧,56根绘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图案的民族团结柱,象征着56个民族共同擎起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基业。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摘编自200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参考答案】: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3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一定限度内的剥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

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两面性:第一,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干出许多不利于国计民生事情。第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有利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不利于国计民生。正因为有好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还要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以局部的暂时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正因为有不好的一面,1953年后要对私人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5.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对待小农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我们夺得国家政权的那一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第一,法国纲领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第二,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绝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当然,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足够的手段,向小农许诺,他们将得到现在就必须让他们明了的好处。——摘自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 年11 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98—499 页。材料2:

农业怎样改造?就是按照农民自愿(不能单靠行政命令,尤其不能采用强迫办法),一步一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由办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办半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办完全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场)。因为大家劳动,力量大,单干办不到的事,互助组能够办得到,互助组办不到的事,合作社能够办得到,所以互助组比单干强,合作社比互助组强,走一步就能使生产发展一步,生活提高一步。同时能用更多的粮食棉花和别的农产品供给国家和全国人民,又可以一步一步培养大家集体劳动的习惯(但不是吃大锅饭),一步一步积累资金,学习经管这个大家务的本事,一步一步走到社会主义。——摘自毛泽东:《对中央关于统购粮食的宣传要点稿的修改》(1953 年10 月31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380—381 页。材料3:

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这大半不取决于我们,而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先生们自己的态度。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斯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了。——摘自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第503 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 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什么?材料2 在哪些方面丰富了这一观点?

(2)材料3 中的“这整个匪帮”指的是什么人?恩格斯提出了什么观点?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提出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观点。

材料“2”指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发展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使农民一步一步走到社会主义。(2)材料“3”中的“这整个匪帮”指资产阶级。恩格斯提出用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材料1:

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内社外都有矛盾。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半社会主义的,社外的个体农民是完全的私有制(个体农民在供销社入了股,他这一部分股金的所有制也有了变化,他也有一点社会主义),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互助组跟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同,互助组只是集体劳动,并没有触及到所有制。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个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农具入了股,在社内社会主义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到将来,由现在这种半公半私进到集体所有制,这个矛盾就解决了。我们所采取的步骤是稳的,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将来也叫农业生产合作社,不要叫集体农庄)。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摘自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 年11 月)材料2:

合作社大发展一批以后,区乡干部感到问题很多,担子很重,难于解决,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其实,这是不难解决的。其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乡里,抓住一个至两个问题最多的合作社,深入进去,加以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就可以引导该乡一切合作社迅速地仿照办理。在一个区里,只要整好几个合作社,就可以引导全区各乡的合作社迅速地仿照办理。在这里,建立乡、区和县的合作网的组织,是很有用的。这一点,请你们向县、区、乡干部加以强调。至于按照计划大发展一批合作社以后,及时地宣告停止发展,使运动转到整顿阶段,这是完全必要的。按照上述的季节规划,一年只有一季是发展的时间,其余各季都是整顿和准备发展的时间。其余各季也可以有一些零星的个别的发展,但是主要的发展时间只有一季,并且还只需一季中的两个月,这样就可以基本上避免由于漫无限制而引起的“左”倾错误。因为有了这样的有计划的发展和整顿,合作化的总的进展是好的,有一些县、一些区和一些乡,由于种种原因,合作社发展少一些,也就不要紧了,在以后几年中逐步地跟上去就好了,不要怕被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从现在起,全国各地的要求,主要是合作社的质量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

——摘自毛泽东《农业合作社要有计划地发展和整顿》(1955 年11 月)材料3:

农业合作化的进度,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基本上完成初级形式的建社工作,省、市、自治区(除新疆外)一级的指标以要求完成百分之七十五的农户入社为宜,让下面超过一点,达到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左右。合作化的高级形式,争取于一九六○年基本上完成,是否可以缩短一年,争取于一九五九年基本上完成。为此,需要于一九五六年由县最好由区直接掌握每县或者每区办一个至几个大型(一百户以上的)高级社,再于一九五七年办一批,这两批应占农户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以为榜样。这样是否可能。又由小社变大社,规模如何。一乡几社,一乡一社,数乡一社,三者是否都可行。全国总社数三十万个,或者四十万个,或者五十万个,究以何者为宜。苏联是十万个社,我国是否以三十几万个社或者四十万个社为适宜。又先并社后升级为好,还是并社升级同时进行为好,还是先升级后并社为好。以上各点请你们一并加以研究。

——摘自《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1955 年12 月)材料4:

我们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进的办法。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仅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几户为一起或者十几户为一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第二步,在这些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第三步,才在这些小型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同样的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进一步地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步骤,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程度,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然地到来的。——摘自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 年7 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1 中的主要观点。

(2)对比材料2 和材料3,指出两段文字所反映的基本精神的异同。

(3)阅读材料4,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一句话中采取的“办法”的合理性。

(4)阅读材料1、2、3、4,说明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及其成果。【参考答案】:

(1)材料1 中的理论观点在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些观点是:①当前的农业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存在着完全私有制性质的个体农业,也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需要对现在的农业进一步进行改造,以转变为社会主义主义性质的农业。②农业生产组织中的矛盾还比较复杂,既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内部农民与私有性质的个体农民之间的矛盾,又有生产合作社内的农民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矛盾,它们互相交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加以解决。③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即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入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入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④走这条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2)这两段材料反映的基本精神的共同点有:第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第二,党的领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自愿互利、循序渐进。对于具备了条件的农民,要及时鼓励他们加入更高层次的农业生产组织;对于思想落后的农民,主要是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觉悟,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志愿加入不同层次的合作社组织,而不是利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强制他们瞬间抛弃旧的意识而被迫接受新的意识。第三,强调合作化运动中数量上和质量上齐头并进,并以此作为干部工作和政治素质考查的重要标准。这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待合作化运动的速度方面,两者的基本精神是不同的,第一段文字要求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要制定计划,不能出现漫无限制地发展的“左”倾错误,也不能出现怕批评而停滞不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必须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保证发展速度。第二段文字,明显抛开了可能出现的客观制约因素,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发展速度,有急于求成的主观愿望,这与第一段文字反映的基本精神不一致。

(3)材料提出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完全正确的办法,其合理性在于:首先,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规律办事。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是对农民的思想观念的改造,为此党把握思想观念改造的基本规律,采取了有步骤、分阶段地用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去改造他们固有的小农私有观念,从而在不损害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改造任务。其次,体现了党的工作方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原则性是必须号召和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的合作化道路,这是中国农民摆脱封建主义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走向富强和繁荣的基础;灵活性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制定三步走的改造模式,目标是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都引导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最终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4)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是: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结合。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第三,强调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对农民的思想观念的改造同时进行,以尽量减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思想阻力。第四,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阶级结合起来。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37.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8页。材料2:“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8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所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方面?(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参考答案】:

(1)材料1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缺点和偏差。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2)

①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重大问题。②尽管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社会主义改造却实现了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

③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成为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38.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毛泽东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56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了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

(2)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制;明确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39.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参考答案】:

(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重要经验。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材料中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说明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正确和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2)①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及我党又开始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这条道路是艰辛的。

一方面我党在探索中形成了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及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都是我党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果。但是在探索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这些错误的思想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革命实践中才能产生。”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今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第一,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尤其是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

第二,要注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国情,解决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不与时俱进,就会延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四,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必须用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0.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四军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摘自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 年)材料2:

过去我们的党很长时期为主观主义所统治,立三路线和苏维埃运动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都是主观主义。苏维埃运动后期的主观主义表现更严重,它的形态更完备,统治时间更长久,结果更悲惨。这是因为这些主观主义者自称为“国际路线”,穿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是假马克思主义。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1 年9 月10 日)材料3: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49 年3 月5 日)材料4:

历城县委在今年三月十四日报告山东省委说,他们那里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形势大好,这是主要的。消极方面,他们说,突出的表现是“五多五少”。就是说,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

——摘自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1960 年3 月30 日)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1、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党的建设艰巨性的主要依据。

(2)比较材料1、2 和材料3,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3)分析材料4 的“五多五少”的表现与材料2 的“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依据是党员成分相对复杂,农民党员所占比重较大;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农民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最大;主观主义思想盛行一时,严重制约党的先进性的发挥,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2)材料1、2 与材料3 的相同点是:都涉及党的思想建设,都提出忽视党的建设的危害性。不同点有二:一是时代背景不同,材料1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很快,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大量加入中国共产党;材料2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地抓住了革命的领导权,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已经巩固,毛泽东思想正在走向成熟,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各种不纯洁的因素钻入党内,因此党的建设日趋紧迫;材料3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必将成为执政党,一部分党员开始滋生各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二是反对错误倾向的具体形式不一样,材料1、2 主要反对主观主义,材料3 主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3)“五多五少”的表现本质上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表现就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者的表现。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最大的实际,官僚主义本质上就是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最大的实际,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4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农村调查〉的发言和跋》、《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重要著作中,而且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摘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2:

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1930 年,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他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着重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时,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他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目的、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真理是由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认识的是非即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最终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毛泽东同志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

——摘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3: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权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2)材料2 为什么说“毛泽东同志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

(3)材料3 为什么说“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4)结合材料2、3,谈谈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我们党就能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就有希望;反之,我们党就会遇到挫折,中国革命也会暂时陷入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调查研究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实地了解客观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此,“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应当停止其“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4)①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原则,而且要把握贯穿于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坚决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

②现实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是深入认识国情,了解实际,解决问题的基础一环,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导致主观主义的工作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国际国内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如果离开调查研究,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办法,就会延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80年8月,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娜、法拉奇。法拉奇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说:“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太多,到处都是,并不是一种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邓小平又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材料2: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上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80年,邓小平为什么强调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2)如何理解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对毛泽东同志开创和探索的事业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共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综上所述,毛泽东同志和他后续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继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开启并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改革开放前的成果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经济前提,也提供了改革动力和前车之鉴,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是对改革开放前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互不否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两个不能否定”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总结改革开放前的经验教训,并继续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后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奋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政治最文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935年,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候,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毫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2年12月12日)、《方志敏文集》

材料2: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命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仔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以来的奋斗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因此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使中国人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三者关系

材料1:“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的,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选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5日下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在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继续开拓,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选自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

材料3: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选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2)全面深化改革是如何体现“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的? 【参考答案】:(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要有源头活水,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改革开放的立场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层面。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45.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我门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所谓学风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宗派主义的毛病。所谓文风不正,就是说有党八股的毛病。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三股歪风,有它们的历史根源,现在虽然不是占全党统治地位的东西,但是它们还在经常作怪,还在袭击我们,因此有加以抵制之必要,有加以研究分析说明之必要。”——选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材料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带头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有力地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同时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了思想动员、工作准备和行动示范。——选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我们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这是全党的政治责任,首先也是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嫉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选自习近平:《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结合近代以来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 【参考答案】:

(1)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路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更加高标准,严要求,提出八项规定,反腐倡廉。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把从严治党提升到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全新高度。

46.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材料2:“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2中所讲的三件大事指的是什么? 答案要点: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要点: 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繁华和富强。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推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保证。

第二篇:材料分析题

五、材料分析题(20分)

2012年7月,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108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云南澄江化石群和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在评估名单之内,这意味着我国的世界遗产现状遭遇“黄牌警告”。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认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景点轻景观;二是重利用轻保护;三是公约意识不强。《公约》明确规定,不论在世界遗产范围内还是在其缓冲区内进行建设、开发,都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批,可国内很多地方不遵守。针对材料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你建议。

答案:

(1)文化遗产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3分)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分)

(3)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呼吁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加入公约国家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严格审定,将合格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设立保护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入名录的各项遗产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分)

(4)政府应加强调控和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4分)

(5)吸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3分)

(6)加强世界遗产的宣传,让人们真正懂得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加强公民的法律和公约意识。(3分)

第三篇:材料分析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摘自《传习录》)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关材料如下。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请回答: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答案从略。

13.材料1: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问题2: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10分)

14.材料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1)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10分)?

15.材料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材料2: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摘自:《科学》 材料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4: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5:约翰•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摘自:中国环保网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材料6: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摘自:可持续发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分)(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10分)

16.材料1: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10分)(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分)

17.材料1: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10分)。

18.材料1: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化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材料2: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回答:

(1)什么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5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5分)。19.材料1 民政部救灾司消息称,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自今年一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五至六成,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经过21-24日的降水过程,和三峡放水的作用显现,5月27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公里,但水体面积仍处于低值范围。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

湖北方面的抗旱形势也依然严峻。目前,湖北全省有1555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21.6万口塘堰干涸、近千条山沟河溪断流、2340眼机电井不能出水,已无水可调。而随着旱情发展、水源进一步短缺和中稻抢插用水高峰的到来,水事纠纷可能多发,协调水事矛盾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安徽省也面临着旱灾的形势。据安徽省农委介绍,2010年10月1日-2011年5月24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77毫米,较常年偏少五成,为1961年以来最少;全省平均无降水日数186天,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材料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

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

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材料3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5分)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分)

20.二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善,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历史趋势?(10分)

21.试述通过本学期学习,对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启发作用的五个观点。(列出在哪一章节,老师阐述了什么观点,对您有什么启发?10分)

12

第四篇:分析题

1.材料一:《沙尘暴印象》。

材料二:大家应该记得2003年的“非典疫情”,它席卷全国,造成人类的巨大损失。而2004、2005和2009年又相继发生“禽流感”病毒,对我们人类也造成极大的恐慌。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疫情的发生均跟野生动物有关。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面临什么问题?(2分)

(2)请结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五单元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4分)

(3)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4分)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自幼热爱国防事业,长大后,当他了解到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时,立志要刻苦钻研,为国争光,在担任总设计师后,他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毫无外援帮助的情况下,大胆探索,战胜了无数困难,终于将中国的“神舟”号飞船送上了太空。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王永志的事迹,对我们认识青春的使命有什么启发?(4分)

(2)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4分)

3.英国有句谚语:“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美国有位作家说:“人生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刺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呢,还是握住了刀柄。”

美国克莱斯乐汽车公司的首脑李·艾柯卡,当初在福特汽车公司当职员时,曾因不被信任而遭到辞退。也就是这次辞退,大大激发了他的自尊心,从此奋起,终于事业有成。乒坛名将邓亚萍当初曾因身体条件的不足而被乒乓球队拒收。但她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成为世界乒坛的赫赫名将。

(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挫折是把双刃剑”的理解。(4分)

(2)你打算如何对待自己生活道路上遇到的挫折?(4分)

6.居里夫人曾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我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应付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

从居里夫人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8分)

7.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姑娘,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已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现在已是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一名正式员工了。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员工。用实际行动回报‘希望工程'的救助之恩,报答众多关心和支持我的好心人。以后,我将用我的部分工资,投入到‘希望工程'救助行列之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贫困同学完成学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苏明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

(2)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6分)

8、小荫九岁时,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右手,不久,母亲也因病离她而去,双重打击,使她一度失去了生活、学习的信心。经过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和学习海迪姐姐的事迹后,小荫又重新树立了心中的理想——当一个作家。同时,她又积极练习用左手写字,当思念妈妈的时候,她就对着妈妈的照片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经过努力,在她12岁以后,就有多篇文章在少儿杂志上发表,在中学阶段,她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最后被某重点大学录取。

(1)你认为小荫战胜挫折、自强不息的方法是什么?(2分)

(2)小萌最后能被重点大学录取,同她有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分不开的。从上面的事例中,你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4分)

(3)听了小荫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4分)

9、王某,15岁,在某中学读初二时,结交了一些不良青年做朋友,他常常逃学和他们到录像厅看暴力、色情录像,老师多次批评他也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不久,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因多次组织、参与赌博,被拘留。一年前,又持刀在一所小学的附近抢劫小学生的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王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分别受到何种性质的制裁?(4分)

(2)结合材料分析本案中王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4分)

10、社会生活中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违法类别上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三类。下列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把序号填在恰当位置。

①拾得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

②持刀拦路抢劫。

③用棍激怒大黄狗咬伤行人。

④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⑤用炸药在水库炸鱼无意把别人炸成重伤。

⑥乱搭乱盖违章建筑。

(1)行政违法行为(2分):

(2)民事违法行为(2分):

(3)刑事违法行为(2分):

11、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刑事案件总数的79%以上。据此,某校七年级(2)班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以“法律护我成长”为主题,对本地区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该小组由6人组成,拟请你担任组长,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采访少年法庭的张庭长。见到张庭长后,你准备提哪些问题?(至少两个方面)(4分)

(2)经过采访调查,发现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不良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请根据调查结果,就我国相关部门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合理性建议或要求。6分

12、(1)假如你遇到图

1、图2中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请说明理由。

(2)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哪些

?

13.某小区八年级学生晓燕,今年15周岁。三年前父母离异,晓燕随父亲生活。最近父亲要结婚,新妈妈坚决不要晓燕,把她推向生母那里,生母也不肯要。这样推来推去,使得晓燕无家可归,只好到亲戚家暂住。而亲戚生活并不富裕,现在又添加了晓燕,所以生活更加拮据。这种生活晓燕再也过不下去了。两个月后,经人介绍,晓燕便辍学到了城里,在一个大酒店当服务员。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晓燕的父母、大酒店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2)如果你是晓燕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做?

14、自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看了那本“小黄书”后,小磊就整日沉浸在书中荒诞离奇的情节里。刚开始,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他渐渐厌学,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大家在集体活动中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小磊开始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很快结识到一些“朋友”。在“朋友”的“开导”下,他开始逃课,夜不归宿;为了能有足够的钱上网,他开始向低年级的同学敲诈勒索;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他开始吃“摇头丸”。他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能说置若罔闻,越陷越深,最重发展到为了筹集毒资而持刀抢劫。

(1)小磊的行为演变过程告诉了我们的哪些道理?(4分)

【成长感言】小磊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清朗诱惑,如果在第一次没有拒绝,第二次那更不容易拒绝;只有坚决拒绝“第一次”,才能避免“第二次”、“第三次”,才能避免无限的悔恨„„

(2)结合小磊的行为演变过程,请谈谈如何做到坚决拒绝“第一次”?(5分)

【校园论坛】学校团委开展了以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青少年要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主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青少年要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个人努力。

(3)针对以上两种观点,请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2、(1)启示:青春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2)我们在青春时期就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珍惜学习时间,努力充实自己,从小事做起,树立奉献意识,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1)参与赌博是一般违法行为,应受到公安机关给予的行政制裁;持刀抢劫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2)不注意加强道德修养,沾染了不良习气;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不注意慎交朋友;不能认真学法,自觉遵纪守法,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等。

11、(1)如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违法犯罪人在道德上有什么表现?请介绍我们这里的青少年犯罪情况等

(2)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方面和青少年自身

12、(1)遇到图1情况时拒绝吸烟。

理由是:①吸烟有害健康;②吸烟是不文明行为。遇到图2 情况时不买。理由是:中学生不能讲究吃穿,不能脱离家庭实际追求高消费,要艰苦朴素。

13、(1)属于违法行为。因为晓燕的父母不抚养晓燕并且不送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酒店老板招收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为服务员,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2)我会跟她说清楚我们未成年人应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告诉她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接受父母抚养的权利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4、(1)不良诱惑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1分)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矫治,(1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1分)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善交益友,不交损友。(1分)

(2)小磊要用科学的观点、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拒绝清朗诱惑。(2分)具体做法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1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远离低级趣味;(1分)及时矫治不良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1分)

(3)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既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要靠个人的努力,(2分)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立法,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的保护。(1分)青少年只有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增强法制观念,纠正不良行为,才能远离犯罪,健康成长。(1分)

第五篇:材料分析题

1.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或多上文体课。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中的偏颇。请您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分析上述观点。(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热爱学生:第一,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第三,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3)教师法不但保证了教师的权利,还明确了教师的义务就是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这位教师的行为与教师应履行的义务相抵触,是错误的。教师的这种行为将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影响学生的成长,是极其错误的。必须改正。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试述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2.某日,某市一中学电视台播出该校一些学生在校同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其中有一对男女同学搂肩搭背,由窃窃私语到开始接吻。虽然他们在脸上都打了马赛克,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谁。事后,被曝光的两个当事人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甚至差点为此自杀。根据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该中学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答案要点】这位教师的做法好。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采取得当的方法。这种做法既尊重学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对学生真心的热爱。

2. 【答案要点】

(1)不正确,该中学电视台拍摄并曝光学生违纪行为是违法的。(2)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肖像权。(3)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4)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5)学校应承担侵权责任,学校应当停止侵害并向学生及其监护人道歉,赔偿受害学生的精神损失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1)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某县一所中学对面发生森林大火。校长要求全体师生上山灭火。抢救国家财产。某班的班主任没有带领学生上山灭火。事后。校长在全体教工大会上点名批评了该班主任。请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校长的做法。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1)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说她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①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要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要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批改作业尺度要一致;④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⑤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要一样;⑥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⑦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去处理学生做错的事;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调查清楚,不急于下结论,不偏袒一方;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⑩要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2.【答案要点】

(1)校长的做法不正确。森林发生火灾应通知相关管理部门,而不应该让全体师生灭火,对师生有危险,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2)让学生在正常上课的时间灭火,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全体教工会上点名批评没有带领学生灭火的班主任,这样的做法更是错误的。

(3)校长应当受到一定法律处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某校一位教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厉,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在黑板上演示题目出错,就会严厉训斥。最严重的一次,他一怒之下竞拽着学生的头发往黑板上撞,并用非常难听的话谩骂。那个学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不肯再读书,最后辍学。试运行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2.李某的女儿小玲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来打工赚钱,于是将小玲送到广东东莞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绝说明去向,有时还恶语相加:“孩子读不读书是我们家里的事,关你什么屁事!”

请运用《义务教育法》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1.【答案要点】

(1)这一事件再次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教师的行为违反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论在法律人格,还是在道德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3)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模范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睁权利。

2.【答案要点】

(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有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2)小玲只有14岁,且上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她的父母不让她上学,而把她送到外面打工,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如拒不改正的,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违反《义务教育法》,构成犯罪的,还可以依法追究监护人的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学生上课说话,给以罚款,屡罚不改者,嘴巴上“封条”。这是发生在某校初一(1)班的咄咄怪事。该班男生郑某、池某因上课大声说话,嘴巴当场贴上胶布。其中郑某嘴巴被封竞达三天半之久。这个班的班主任、青年女教师张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采取上述极端措施,是因为个别学生素质太差,拿他们实在没有办法。请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张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中学学生人数严重超标,每班超出标准30人,全体学生集中在一栋教学楼内上课。教学楼本来有两个楼梯供师生使用,但为了方便管理,其中一个楼梯被长期封闭。楼道里也没有应急灯。有天晚上突然停电,当下晚自习的学生走到二楼时.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了一声“地震了”,结果造成严重拥挤,有些学生被挤倒。受到踩压,造成多名学生受伤的严重后果。

请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事件中的相关法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张老师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尊 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甚至侮辱学生。

(3)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永远具备的 最基本道德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了热爱之情。

2. 【答案要点】

(1)学校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学校标准和安全 管理的有关规定,没有履行保护未成年学生不受人身损害的责任和义务,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2)学校应承担对受伤学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给予学校负责人和事故 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3)搞恶作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求学时,一次李叔同先生上课时发现有一位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同学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早已发觉,却未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时轻声说:“某某和某某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同学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上课时你们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此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和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改掉了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从上述材料中你领悟到哪些师德风范?

2.某镇一所初中,在正常教学时间组织50名学生参加一家具城开业庆典,让学生们手持鲜花欢迎前来祝贺的来宾。活动结束后,学校把2000元报酬作为福利发放给全校教师。请用有关教育法规分析该校的行为。

1. 【答案要点】(1)教师的师德应该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2)从李叔同先生的教育案例中可以领悟到: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试金石。李叔同先生在本案例中在对待有问题和缺点的学生之所以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其次,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特点表明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本案例中李叔同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那么教师自己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本案例中李叔同先生尊重自己的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

2. 【答案要点】

该校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1)《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家长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以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然而该校却为了获得微薄的报酬,在正常的教学时间组织l00名学生参加庆典,从而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这是不合适的。

(2)以后该校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冲突,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远比微薄的报酬有意义的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1.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1)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2)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某省一中学生因合伙盗窃于2010年3月28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半。该中学生当年参加高考。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规定,有刑事犯罪行为的,要经过二年考察,方可决定是否能参加高考。但《未成年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升学不受歧视。

问:该中学生能否参加当年的高考?为什么? 1.【答案要点】(1)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教育的重要性。

分析: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予以教育。但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 育?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要求提高分数的压力,那位女教师愤然辞职,并得到了近一半老师 的支持。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给学 生加分数。这位教师不仅能自觉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还敢于与违背教 师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 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2)这位女教师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①诚实是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 的起码品格。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教师的言行 必须起示范作用。教育学生本分做人。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在教育学生如 何做人。③“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的考试更为重要”。要让诚实在整个社会形 成一种风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2.【答案要点】

能。国家教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属部门教育规章,是教育法表现形式的第五个层级;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的《未成年保护法》则属教育单行法,是教育法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层级。依教育法效力的从属关系来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因而应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即该中学生可以参加当年的高考。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王老师为他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他把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他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王老师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他把王渺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王渺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深深触动了王老师。于是,他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王老师做参谋,帮老师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王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谈谈自己的看法。2.材料1:初中二年级学生小杰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打闹,不幸被撞在水泥栏杆上.造成手臂粉碎性骨折。

材料2:某中学举行大型集会后,学生经过狭窄楼道时突然拥挤,导致发生踩踏事件,多名学生受伤。

针对上述材料,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不应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做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2.【答案要点】(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2)材料一中的小杰虽然是在下课时打闹受伤的,但是学校仍然负有安全监管的责任。材料二学校组织大型集会时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应及时进行疏导。或按班级轮流进出。(3)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2009年小张从某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凭其多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的讲课技能,加之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顺利地与某学校签订了用人合同。他上班后的第一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成绩突出,其研究生毕业论文很快也见之于学术期刊,他多次受到教学单位领导的表扬。但随着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朋友的增多,以及对所讲课程的熟悉,他就多次在不同场合讲:“我认真备好一门课,管我上课十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张的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加之忙于交友,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对此。学校领导多次善意地给他提出建议,并在师生会议上不指名地批评过他,但他仍不以为然。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张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校高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10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辍学回家。这位班主任老师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1.【答案要点】(1)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接受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教师道德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切,应该不断创新,接受更先进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2)案例中的小张在教学中的成果是值得赞扬及借鉴的。但是在最后他却偏离了自己的教学方向。不是为了教育而从事教育的行业,他说的“我认真备好一门课,管我上课十几年”明显违背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教师身上,有更多的地方使他们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比学生更爱学习,更具备创造力及想象力,使自己的课堂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生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兴趣集中在了你的课堂之中,在愉快中获得情感体验。(3)小张应该接受更多新的思想,利用自己以前的经验及成果创造更加生动的课堂。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这样校长、小张的学生及领导都会认可他。2.【答案要点】

(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2)分析与评论: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班主任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小张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到某市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鉴于第一学期的优秀工作表现,第二学期校长就让她担任了班主任。但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搞好班级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上.而是利用班主任的便利条件,常常借机向学生家长讨要好处,在师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张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因经济条件差,未修围墙。学校周围住着一些农户。其中有一家常把拖拉机和柴油桶放在学校操场上,对操场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校长在与这户人家交涉多次均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束手无策。请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这一案例。1.【答案要点】

(1)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教师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依法执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2)小张在第一学期的表现是非常好的,然而在第二学期却偏离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变得功利化,这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做的。小张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级建设上去,这样才能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她借机向学生家长讨要好处的行为,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过早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3)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张现在在学生面前的表现,会使学生认为社会就是有钱说了算,从而只想钱而不专心学习。

2.【答案要点】

(1)(00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享有相应的权利。任何人或组织不能阻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有权利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2)此案例中,这些农户的农用工具影响了该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法》中规定必须有效地制止来自任何方面的对学校工作的非法干涉。

1.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1)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2)谈谈你的认识。

2.某高二学生王超,学习成绩不好,守纪情况也差,一天在教学楼内玩球,故意将一个价值三百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依据学校有关“损坏公务要赔偿和罚款”的规章制度,对王超作出三点处理决定:一是给予警告处分;二是照价赔偿吊灯;三是罚款三百元。

对此做法,你认为是否妥当?为什么? 1.【答案要点】

(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2)认识: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

2.【答案要点】

学校对王超的处理意见并不都是合法的,一、二条处理意见是合法的,但对学生处以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因为行政制裁分行政处分和处罚两个方面,而实施行政处分和处罚的单位是有明确要求的.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享有行政处罚权,如工商、税务,治安等机关,而学校只有行政处分的权利,可以对学生处分(纪律处分),但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利

1.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昊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

(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2)吴老师的解释县否正确?为什么?

1.【答案要点】

(1)说明很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通过示范性的方式、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主动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2)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缺乏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3)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和道德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

2.【答案要点】

(1)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2)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学教师范某某在网上发帖详细叙述了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从此得名“范跑跑”。有人认为;范某某身为一名教师,紧急关头应先保护学生,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并形容他为汶川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对他过于苛求,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遇到危险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而且范某某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所作所想,至少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勇于直面自己的人。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2.某学校教师李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李某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李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请依法分析教师李某和学校的行为。2.1.【答案要点】(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改)》提出,教师应具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

(2)材料中的“范跑跑”明显违背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危难之时,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疏散学生和如何营救学生,而不是逃跑。2.【答案要点】

(1)李某的行为符合《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李某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依法行使其权利。

(2)根据《教育法》第29条,学校有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义务。《教师法》第36条这样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历史下材料题精选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

    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分析题

    2012湖北农信社考试文史类习题及解析一 作者:京佳教育 添加时间:2012-05-09 11:54:56 1. 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2012材料分析题

    6.材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材料分析题

    1.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向大家介绍网络团购的优势。(每条信息不超过15个字)(4分)【材料】参与团购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

    材料分析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材料l l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堵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