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培训资料
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一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李春林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二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李春林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为完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三
学习化生活方式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呢?
王建忠
我觉得以学习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途径。这种学习化的生活方式是有志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大家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要多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博览群书,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二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等,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要有长远目标,长久计划,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二要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善思,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他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做一个明智清醒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
三要勤写写是学习实践后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们每天写一些,记下只言片语的随感,记下丁丁点点的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从中找到幸福的感觉,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读书也好,练笔也好,贵在坚持,坚持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也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座的大家中,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叶澜、肖川、朱永新。祝在座的各位在泰兴教育这块园地中,幸福地生活,诗意地栖息,快乐地成长。
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四
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备课
王建忠
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撰写 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翻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是备课;研究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也是备课;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上好课做准备。
备课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特色,了解编排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确实“新”了。如语文教材从课文的选编、导语和学习活动安排都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组织和安排,课文编排体现时代意识,教材的呈现方式富有亲和力,导学特色明显。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了解了教材的特色,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会用教材教;才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备课是为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学习需要来规划学习目标,努力使三维教学目标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瞻前顾后,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每一课学习目标的制定,更要注重单元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使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持续、稳步发展。深备教材的同时,还要透备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可用资源。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把握学生认知矛盾,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可将教材内容情境化;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因为这种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提倡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操称象》的故事引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有时在语数课上还相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几何图形教学中渗透美育等,但要注意突出本学科特点,不能喧宾夺主。还提倡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我开发,真正将“差异”作为资源。更提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情境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要力求做到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应有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答案。有的问题是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要注意备学生可能引发、生成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要求一般老师难以做到,我们在座的应该努力达到。
大家知道,教学机智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源于“问题资源”的储备。然而经验资源的储备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相同的内容教过好多遍,至今却没有一篇教学后记,没有一份学生常出错内容的记载,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问题资源”的储备,对学生曾出现过多次错误的题目和提出的疑议仍感陌生,毫无应对的措施。老师们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要认真记好“三记”,即观察日记、教学后记和问题累记,并把它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以储备,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生成提供有力的事实和经验支撑。
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五
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讲课
史艳玲
讲课,先要过好语言关。描绘、叙述事实,解释、论证概念,都需要“讲”,讲要运用语言,语言技巧的差异,将对教育效果有多方面的影响。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作为骨干教师,语言应准确、鲜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必要时还要借助表情和气势,以态势助语言。课堂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交流的过程,从“讲”字说,要“讲”好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条件,要对教材内容掌握深透,还要对所授之课与整个教材各部分的纵横关系了如指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鈛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这样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早已烂熟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有点激情。”其它学科的老师要想使讲授左右逢源、妙趣横生,随手拈来皆妙,融会贯通,不同样要像鈛老师那样去研读教材吗?当然,要“讲”好课,教师还要具备一定“口才”,表达能力要强,口齿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讲授的“授”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手段,“授”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由此及彼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出来”,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有的教师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也往往听得欣然有趣,如坠五里烟云,但课上兴致勃勃。课下所得者很少。这是教师重教轻学、缺乏组织能力造成的。
其次,教师讲课时,要有良好的板书能力。在全课总结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该课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益的。有的教师板书无计划,写也不讲格局,既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又不能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作为骨干教师在教案中要能体现“板书设计”,板书要注意条理性,同时要注意练好粉笔字,因为教师“书法”的优劣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三、教师讲课要有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探究活动组织,是指演示或示范表演。如语文和外语的示范朗读,数学的演示实验,包括教具和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在演示中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的过程;是对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的一种熏陶。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既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又可为学生做出仿效的榜样。老师们只要认真讲、认真授、认真板书、认真组织探究活动,教学效果当然会明显的提高。
前进路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六
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辅导
史艳玲
认真批改作业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在教学中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最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作为教师,批改作业除了达到批改及时、符号规范、格式统一等基本要求外,我以为还要能做到:看结果,更看过程。如:每项作业批改后,特别是测验、考试,要作出简要的记录,及时地进行讲评。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留下有针对性的批注。要找到学生作业的错误之处,并做上相应的记号,记号也要自成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另外,批改作业的过程最好要能作为形成学生个人档案的过程,及时记下学生存在的问题、特殊的见解、优秀的答句等。认真辅导这个“辅导”不要仅仅理解为是给学困生补课,指导学困生完成作业。这个“辅导”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如:指导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预习方法,辅导学生听课方法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2)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3)多动脑。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主动练。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
(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另外,不能忽视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课外阅读方法及各学科学习方法的辅导,所有方法的辅导均须认真研究,具体指导。我们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不可能通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教师必须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付出爱心、耐心和热心,做教育的有心人,辅导才会成功。
第二篇:小学教师培训资料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一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二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为完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三学习化生活方式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如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呢?我觉得以学习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途径。这种学习化的生活方式是有志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大家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要多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博览群书,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二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等,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要有长远目标,长久计划,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二要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善思,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他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做一个明智清醒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
三要勤写写是学习实践后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们每天写一些,记下只言片语的随感,记下丁丁点点的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从中找到幸福的感觉,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读书也好,练笔也好,贵在坚持,坚持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也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座的大家中,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叶澜、肖川、朱永新。祝在座的各位在泰兴教育这块园地中,幸福地生活,诗意地栖息,快乐地成长。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四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撰写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翻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是备课;研究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也是备课;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上好课做准备。
备课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特色,了解编排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确实“新”了。如语文教材从课文的选编、导语和学习活动安排都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组织和安排,课文编排体现时代意识,教材的呈现方式富有亲和力,导学特色明显。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了解了教材的特色,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会用教材教;才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备课是为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学习需要来规划学习目标,努力使三维教学目标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瞻前顾后,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每一课学习目标的制定,更要注重单元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使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深备教材的同时,还要透备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可用资源。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把握学生认知矛盾,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可将教材内容情境化;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因为这种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提倡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操称象》的故事引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有时在语数课上还相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几何图形教学中渗透美育等,但要注意突出本学科特点,不能喧宾夺主。还提倡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我开发,真正将“差异”作为资源。更提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情境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要力求做到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应有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答案。有的问题是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要注意备学生可能引发、生成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要求一般老师难以做到,我们在座的应该努力达到。大家知道,教学机智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源于“问题资源”的储备。然而经验资源的储备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相同的内容教过好多遍,至今却没有一篇教学后记,没有一份学生常出错内容的记载,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问题资源”的储备,对学生曾出现过多次错误的题目和提出的疑议仍感陌生,毫无应对的措施。老师们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要认真记好“三记”,即观察日记、教学后记和问题累记,并把它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以储备,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生成提供有力的事实和经验支撑。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五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讲课
讲课,先要过好语言关。描绘、叙述事实,解释、论证概念,都需要“讲”,讲要运用语言,语言技巧的差异,将对教育效果有多方面的影响。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作为骨干教师,语言应准确、鲜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必要时还要借助表情和气势,以态势助语言。课堂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交流的过程,从“讲”字说,要“讲”好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条件,要对教材内容掌握深透,还要对所授之课与整个教材各部分的纵横关系了如指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鈛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这样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早已烂熟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有点激情。”其它学科的老师要想使讲授左右逢源、妙趣横生,随手拈来皆妙,融会贯通,不同样要像鈛老师那样去研读教材吗?当然,要“讲”好课,教师还要具备一定“口才”,表达能力要强,口齿要清楚,语言要流畅。讲授的“授”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手段,“授”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由此及彼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出来”,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有的教师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也往往听得欣然有趣,如坠五里烟云,但课上兴致勃勃。课下所得者很少。这是教师重教轻学、缺乏组织能力造成的。其次,教师讲课时,要有良好的板书能力。在全课总结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该课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益的。有的教师板书无计划,写也不讲格局,既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又不能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作为骨干教师在教案中要能体现“板书设计”,板书要注意条理性,同时要注意练好粉笔字,因为教师“书法”的优劣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第三、教师讲课要有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探究活动组织,是指演示或示范表演。如语文和外语的示范朗读,数学的演示实验,包括教具和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在演示中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的过程;是对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的一种熏陶。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既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又可为学生做出仿效的榜样。老师们只要认真讲、认真授、认真板书、认真组织探究活动,教学效果当然会明显的提高。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六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辅导 认真批改作业 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在教学中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最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作为教师,批改作业除了达到批改及时、符号规范、格式统一等基本要求外,我以为还要能做到:看结果,更看过程。如:每项作业批改后,特别是测验、考试,要作出简要的记录,及时地进行讲评。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留下有针对性的批注。要找到学生作业的错误之处,并做上相应的记号,记号也要自成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另外,批改作业的过程最好要能作为形成学生个人档案的过程,及时记下学生存在的问题、特殊的见解、优秀的答句等。认真辅导
这个“辅导”不要仅仅理解为是给学困生补课,指导学困生完成作业。这个“辅导”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如:指导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预习方法,辅导学生听课方法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2)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3)多动脑。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4)主动练。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另外,不能忽视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课外阅读方法及各学科学习方法的辅导,所有方法的辅导均须认真研究,具体指导。我们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不可能通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教师必须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付出爱心、耐心和热心,做教育的有心人,辅导才会成功。
第三篇:小学教师培训资料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一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二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为完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三学习化生活方式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如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呢?我觉得以学习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途径。这种学习化的生活方式是有志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大家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要多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博览群书,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二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等,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要有长远目标,长久计划,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二要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善思,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他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做一个明智清醒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
三要勤写写是学习实践后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们每天写一些,记下只言片语的随感,记下丁丁点点的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从中找到幸福的感觉,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读书也好,练笔也好,贵在坚持,坚持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也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座的大家中,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叶澜、肖川、朱永新。祝在座的各位在泰兴教育这块园地中,幸福地生活,诗意地栖息,快乐地成长。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四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撰写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翻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是备课;研究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也是备课;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上好课做准备。
备课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特色,了解编排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确实“新”了。如语文教材从课文的选编、导语和学习活动安排都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组织和安排,课文编排体现时代意识,教材的呈现方式富有亲和力,导学特色明显。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了解了教材的特色,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会用教材教;才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备课是为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学习需要来规划学习目标,努力使三维教学目标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瞻前顾后,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每一课学习目标的制定,更要注重单元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使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深备教材的同时,还要透备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可用资源。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把握学生认知矛盾,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可将教材内容情境化;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因为这种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提倡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操称象》的故事引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有时在语数课上还相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几何图形教学中渗透美育等,但要注意突出本学科特点,不能喧宾夺主。还提倡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我开发,真正将“差异”作为资源。更提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情境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要力求做到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应有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答案。有的问题是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要注意备学生可能引发、生成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要求一般老师难以做到,我们在座的应该努力达到。
大家知道,教学机智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源于“问题资源”的储备。然而经验资源的储备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相同的内容教过好多遍,至今却没有一篇教学后记,没有一份学生常出错内容的记载,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问题资源”的储备,对学生曾出现过多次错误的题目和提出的疑议仍感陌生,毫无应对的措施。老师们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要认真记好“三记”,即观察日记、教学后记和问题累记,并把它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以储备,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生成提供有力的事实和经验支撑。
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五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讲课
讲课,先要过好语言关。描绘、叙述事实,解释、论证概念,都需要“讲”,讲要运用语言,语言技巧的差异,将对教育效果有多方面的影响。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作为骨干教师,语言应准确、鲜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必要时还要借助表情和气势,以态势助语言。课堂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交流的过程,从“讲”字说,要“讲”好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条件,要对教材内容掌握深透,还要对所授之课与整个教材各部分的纵横关系了如指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鈛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这样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早已烂熟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有点激情。”其它学科的老师要想使讲授左右逢源、妙趣横生,随手拈来皆妙,融会贯通,不同样要像鈛老师那样去研读教材吗?当然,要“讲”好课,教师还要具备一定“口才”,表达能力要强,口齿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讲授的“授”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手段,“授”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由此及彼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出来”,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有的教师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也往往听得欣然有趣,如坠五里烟云,但课上兴致勃勃。课下所得者很少。这是教师重教轻学、缺乏组织能力造成的。
其次,教师讲课时,要有良好的板书能力。在全课总结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该课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益的。有的教师板书无计划,写也不讲格局,既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又不能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作为骨干教师在教案中要能体现“板书设计”,板书要注意条理性,同时要注意练好粉笔字,因为教师“书法”的优劣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三、教师讲课要有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
探究活动组织,是指演示或示范表演。如语文和外语的示范朗读,数学的演示实验,包括教具和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在演示中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的过程;是对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的一种熏陶。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既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又可为学生做出仿效的榜样。老师们只要认真讲、认真授、认真板书、认真组织探究活动,教学效果当然会明显的提高。小学教师培训资料之六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之认真辅导
认真批改作业
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在教学中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最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作为教师,批改作业除了达到批改及时、符号规范、格式统一等基本要求外,我以为还要能做到:看结果,更看过程。如:每项作业批改后,特别是测验、考试,要作出简要的记录,及时地进行讲评。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留下有针对性的批注。要找到学生作业的错误之处,并做上相应的记号,记号也要自成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另外,批改作业的过程最好要能作为形成学生个人档案的过程,及时记下学生存在的问题、特殊的见解、优秀的答句等。
认真辅导
这个“辅导”不要仅仅理解为是给学困生补课,指导学困生完成作业。这个“辅导”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如:指导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预习方法,辅导学生听课方法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2)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3)多动脑。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4)主动练。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另外,不能忽视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课外阅读方法及各学科学习方法的辅导,所有方法的辅导均须认真研究,具体指导。我们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不可能通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教师必须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付出爱心、耐心和热心,做教育的有心人,辅导才会成功。
第四篇: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目录
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目录
一、学校及教管中心资料(用A4纸打印)
1、2011年、2012年、2013年教师培训计划和总结,环节要齐备,由各校拟写。
2、中学2011年校本培训(培训内容《给教师的建议》)(计划、讲义(30学时)、总结、签到册(四天的)。由中学完成。
3、原中心学校2011年校本培训(培训内容《给教师的建议》)计划、讲义(24学时)、总结、签到册(三天的)。由李圣斌完成。
4、中学2012年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计划、讲义、总结、签到册、简报(2期)。由中学提供。
5、小学2012年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计划、讲义、总结、签到册、简报(2期)。由李圣斌提供。
6、2013年集中培训总结:小学的由蒲军拟写,中学的由丁伟拟写。2013年暑期培训简报二期(第一期由丁伟拟写,第二期由蒲军拟写)。2013年校本培训总结: 小学的由蒲军拟写,中学的由丁伟拟写。2013年培训方案,由李圣斌提供。2013年集中培训讲义,由授课教师提供。2013年校本培训讲义,由李圣斌完成。2013年签到册由各班负责考勤的人员负责。
二、教师个人资料(用16K纸打印或用16K信签纸抄写)
1、2011年、2012年、2013年学习计划和总结,环节要齐备。
2、2011年校本培训(内容《给教师的建议》)的笔记:小学24学时的(4页16k信签纸),中学30学时的(5页16k信签纸)。2011年校本培训(内容《给教师的建议》)的作业:小学6次,中学7次。2012年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笔记、作业、心得体会。2013年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作业。2013年集中培训笔记:《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16k信签纸25页,《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6k信签纸15页,《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16k信签纸2页,班主任培训16k信签纸2页。2013年校本培训笔记:《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16k信签纸11页,《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6k信签纸2页,《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16k信签纸1页。2013年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作业。
3、2011年、2012年、2013年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4、2012年、2013年集中培训心得体会。
三、说明
1、各种材料要有统一的封面,封面在教管中心公共邮箱下载打印。
2、材料上交:各校的材料先交在校长或教导主任处,再由学校交教管中心蒲军、李圣斌处。
第五篇:培训资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培训材料
一、什么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教育的各种手段,通过强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
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打击:就是依法从重从快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持治安秩序良好。这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防范:就是通过人防的、物防的、技防的各种手段,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这是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民间纠纷调解、内部安全保卫和社会面的治安防范。
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战略性措施。主要指为防止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发生而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同时包括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管理:是指堵塞违法犯罪空隙,减少治安问题的各方面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治安行政管理、文化、市场、物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建设:是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如城乡基层党政组织、治保、调解组织、治安联防组织建设和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建设等,这是保证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关键,核心就是解决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问题。
改造:指教育改造、劳改、劳教人员,防止其重新犯罪。
三、什么叫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
根据市上部署,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就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综治委(办)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具体组织实施,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思路。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全面强化社会面的防控机制,形成以当地‚110‛报警台(公安派出所)为指挥中心的整体联动、快速反应治安防范工作格局,有效预防和减少各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促进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形成。
根据上述概念,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就是‚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全面强化防范机制,构建起以当地公安机关为指挥中心的整体联动,快速反应治安防控体系‛。
四、整体联协防范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任务是健全和完善八大防范体系。一是健全和完善‚110‛为平台、综合指挥巡警、交警、责任区民警、专兼职治保会(保安)巡逻队、乡治安逻队、单位保安、民兵应急分队等力量的社会面流动防范体系。二是健全和完善以军警民为依托的行政区域边际协作共防、堵卡守候的防范体系。三是健全和完善对流集中的繁华区段、车站、码头、交通干线等重点部位、乱点地方、复杂场所的‚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体系。四是健全和完善以‚一区一警‛、群防群治为基础工业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五是健全和完善以守楼护院为主,技防、物防为补充,严格管理为特征的单位内部治安院坝联防、山湾联防、自防自治为主的乡、村、社、户‚四级‛治安防范体系。六是健全和完善以分组不定期排查、归口调处、责任到人,避免矛盾纠纷转化升级的防范体系。七是健全和完善路地互动、专群结合、群众参与的铁路、公路干线的护路联防体系。八是健全和完善指挥便捷、反应快速、控制有力的乡、镇城域的整体联动组织指挥体系。通过上述工作,使乡、镇地域的治安防范工作形成以公安局‚110‛报警台(派出所)为指挥中心,以公安局巡警、交警、基层派出所为主,各级治安保卫组织和民兵应急分队为辅、基层群防群治组织为补充的覆盖乡(镇、街道)地域的、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的动静结合、整体联动、毗邻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防范体系。
五、平安创建的背景及内涵
(一)平安创建的背景
一是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破原有格局;二是人民群众迫切愿望;三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平安创建的内涵
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全面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整体联动防范工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有效载体。罗干同志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就是要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要求的、安宁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因此,平安创建活动就是通过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多种手段,全面扩展和延伸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切实健全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起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要求的,安宁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根据上述要求,平安创建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平安创建是在当前建成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多种手段,全面整合防范资源,完善防范机制,使整体联动防范体系更加健全,防控效果更加明显。二是平安创建活动是以区县为单位,通过平安区县、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安单位的创建活动,从区县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各个部门和单位都参与抓起,城乡一体,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积‚小安‛为‚大安‛,确保社会平安。三是平安创建活动始终要以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确保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和治安防范能力明显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为出发点;以实现宜县委发“2004”35号文件提出的‚八个前列‛、‚八个最低‛为检验标准;以构建起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要求的、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工作目标。大力创新工作思维和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完善维护社会安宁的新路子、新办法,形成‚创平安、保安全、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四是平安创建活动是要运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来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综治委(办)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发挥主力军作用、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六、平安乡镇的基本要求
创建总体目标是:加强和完善‚六大体系‛,建立健全‚四项保障‛,实现‚五大目标‛。
创建模式:‚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一个网络;强化两支队伍,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建立健全七道防线;健全完善五项机制‛。
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一个网络:组建乡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立党政领导挂帅,综治委组织协调,维稳办督促指导、司法所牵头;调委会、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民政、城管部门等有关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吣;健全乡镇、村(社区)、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负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分流处理。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镇‛。强化两支队伍,健全组织指挥体系:一是整体联动队伍。包括派出所牵头,组织辖区交警、法庭、司法等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10-15人),义务摩托车快速反应队伍(10-20人);以乡镇综治委领导牵头,组织辖区内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等行政执法人员参与的行政执法队伍(10-20人);以社区牵头,整合社区治安巡逻队和单位保安、守楼护院人员等群防群治联合纵队。二是治安信息员和维稳信息员队伍。
综治工作培训内容
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培训班,和大家交流思想和经验。下面,我就从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体会和一些想法,与在座的同志作些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199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是这样表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正确方针,它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同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用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并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探索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探索时期。八十年代,拨乱反正的中国面临严峻社会治安问题的挑战,如何找到治理社会治安的一条正确途径,从最高层到各地基层都在孜孜以求。在邓小平同志‚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从上到下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治安治理之路的探索。1981年5月,中央政法委召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五大城市治安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同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此次会议纪要的《通知》正式明确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1982年1月,党中央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再次要求:‚为了争取治安情况根本好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党动手,认真落实综合 治理方针。‛
1983年8月,党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明确了把‚严打‛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工作思路。
在这一时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一些地方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有的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这一时期,各地探索出了很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认可,为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1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3月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是我国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同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两个《决定》的出台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设立,标志着完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探索阶段。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完善时期
两个《决定》出台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大致可划分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完善时期。两个《决定》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探索阶段转入了发展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普遍设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涌现出了许多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经验和作法,例如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枫桥经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严打‛专项斗争等。党中央深入研究新时期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把基层和群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断
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纲领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200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明确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提出,是综治工作认识深化和全面的表现,也是理论上成熟和工作体系完善的标志,明确了综治工作的重点和工作路线。上述综治方针、政策和规定出台,使综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体制、制度,建立了稳定的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好评。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时期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提出后,各地全面调整综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变以往重打轻防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优势,全面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一系列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广泛运用,群防群治组织进一步健全,队伍进一步扩大,预防犯罪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综治工作在理论上、形式上、实践上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写进了规划。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指出,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建设制定了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范围的平安创建活动,使综治工作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运行,综治工作多措并举、协调联动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去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表明,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了
以上表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总结社会治安工作的经验,逐步提出和完善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管理之路。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防范、打击、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预防为主是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是目的;打击是综治工作的关键,是最为主要的手段;其他措施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的,是巩固和实现打防目的的配套措施。
当前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为主的领导责任制。‚一把手‛的重视支持程度是决定综治工作力度的主要方面,给‚一把手‛压责任、上‚紧箍咒‛,督促‚一把手‛负总责,是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的核心。其次是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工作人员任务到人。多年来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责任制考核,严格奖罚,一级督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大家共同为党和人民负责,才有了综治工作今天的好形势。大政方针决定以后,干部是关键的因素。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工作的决定因素,人的责任心激发起来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有空前动力,就会搞好工作。所以,抓好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是综治工作的首要环节。
第二,建立全方位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为主是综治工作的重点。防范作用发挥的好,就能减少矛盾,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的安全感,也同时会减轻打击犯罪的工作量,改变‚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普法和预防犯罪教育、人防、物防、技防等硬件建设、综治队伍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等。所有这些具体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促进和谐、减少发案。这几年开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实解决了一些民间矛盾纠纷,防止了小矛盾变成大问题,减少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尤其是去年全省开展的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矛盾纠纷发生后就得到了及时解决,有些长期积累的疑难杂症也得到了化解。所以,防控体系建设是综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第三,‚严打‛和重点整治。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打击是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重点整治是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综治工作从‚严打开路‛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但是我们强调预防为主,并不是要减小打击的力度,软化重点整治手段。对突出犯罪实行‚严打‛是震慑犯罪、提高预防效果的重要手段,实施重点整治是巩固打击成果,消除治安乱点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光去年中央综治委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