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与建议(上报)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与建议
内容摘要: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一大批高官相继落马,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讲话中曾指出“要加大治标力度,为治本赢得时间”,由此可见惩治腐败的最终目的是治本,是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腐败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源头治理反腐倡廉思路与对策
反对腐败始终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大批贪官和蛀虫纷纷落马,但腐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遏制。因此,防治腐败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从根子上做起,以教育为基础,为心灵“设防”,让人不愿腐败;以制度为载体,筑牢“防火墙”,让人不能腐败;以监督为依托,常打“预防针”,让人不易腐败;以惩处为手段,震慑“邪恶”,让人不敢腐败。
一、找准腐败的源头
腐败作为一个政治范畴,特指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腐败,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谋私的动机,即腐败动机,二是要有谋私的条件,即腐败机会。腐败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诱因很多,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即:人性的自私成分的恶性发展、利益驱动、风险不大。
1.人性中的自私成分的恶性发展。人性具有善恶两个方 面,或者说包括利己与利他两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这两个方面表现及发展程度不同。在“恶”的方面、利己的方面缺少限制的情况下,它就会恶性膨胀。所以,腐败动机首先产生于人性中自私成分的膨胀。人类追求自身利益的天性,决定了权力持有者总是难以排除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利益驱动。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体制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利益格局调整。利益主体的分化,利益意识的强化,利益差距的拉大,利益矛盾的增多,使人们面临着利益选择和利益指向的新考验。相当数量的人对个体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感受比较强烈和直接,而对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考虑不多。这不仅弱化了人们的整体利益意识,也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便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包括权力最大化、收入最大化和享受最大化等),但又几乎很难找到合法的途径来克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把公共权力无情地异化为谋取个人利益和需求的手段。
3.风险不大。安全系数大,低风险、高收益,是诱发腐败动机的直接原因。“不捞白不捞,白捞谁不捞”、“难受一阵子,享受一辈子”、“苦了我一个人,幸福全家人”,就是这种腐败动机的真实写照。
虽然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腐败行为分别要借助于不同的条件,但抽象而不具体地看,有三个条件对每一种腐败 行为都适用,那就是垄断权力、处臵自由和暗箱操作。1.垄断权力。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所以拥用公共权力是腐败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哪里有公共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可能。就我国而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程度很高,党和政府垄断全社会所有的权力,管得太宽,管得太死。各级重要领导人的执政时间过长,个人权力过大,重要决策过于集中,党和政府官员拥有大量的人事权、审批权、许可权和特权,经手大量的钱物,更多地触及和插手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公共服务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样,为一些人员提供了充足的腐败资本,必然会产生各种寻租现象。
2.处置自由。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权力行使者在三种情况下对权力的处臵自由度较大,容易以权谋私,产生腐败:一是无规则或规则模糊,有“空隙”可钻,有“擦边球”可打;二是规则弹性过大,权力行使者具有较大的自由决定权和自由裁量权,给其提供了“寻租”的筹码;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三种情况,目前在我国都比较普遍。
3.暗箱操作。社会民主化水平和办事透明程度与腐败呈负相关关系。办事封闭、暗箱操作、容易导致“黑幕交易”。大多数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就是那些不透“光”、不通“风”的“阴暗角落”。
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与建议
在追溯到腐败行为的源头之后,从源头治理腐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便不言而喻,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全力消除或减少腐败行为,切断腐败的源头,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行为。
(一)抓教育,为心灵“设防”,使人不愿腐 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惩办贪污腐败,虽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发生。大量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防腐保廉的建设,要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教育既要突出广泛性,又要注重针对性;既要造好声势,更要讲究实效。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宣传、党校、以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等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党员干部打牢正确的思想根基。
首先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灵魂,是方向。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旦理想信念动摇了,精神支柱垮掉了,就必然失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健康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必然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吃败仗、栽跟头,最终走向腐化堕落的道路。要坚持用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关系,树立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意识,打好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要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使党员干部能自重、自省、自警、自厉,廉洁自律,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同时还要注重运用案例进行超前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有关人员从一些腐败案件中吸取教训,做到在经济上不捞不义之财,在生活上不搞权色交易,在工作上不忘组织纪律,警钟长鸣,超前防范,消除可能出现的腐败苗头。
(二)抓制度,筑牢“防火墙”,使人不能腐 健全制度,这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根本保证。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腐败问题的滋生,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上存在着某些政策法规缺陷。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就要形成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靠制度管事、管人、管财、管物,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反腐败关口前移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完善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涉及重大公 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二是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都要通过公开透明和竞争方式交易。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资本运营、采购销售、收入分配等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管理。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增强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财政管理领域的透明度,推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五是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三)抓监督,常打“预防针”,使人不易腐 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 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臵,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关口前移,应该移至权力生成的源头,并对整个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主要应把握三点:一是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就是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坚持民主、公开、效能和从严的原则,解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进行体制创新,在权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加强防范,真正达到源头治腐的目的。二是将检查的关口前移。要改变事后监督、事情成了“风”才想抓的状况,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注意抓苗头、抓倾向,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散。三是监督机构的工作要关口前移。现在一些群众对腐败问题有的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有的已经麻木,见怪不怪;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在这种情况下,监督部门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变坐等案源为主动出击。
要使监督有效应利用好四种监督力量:一是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与反贪部门的作用。要确保纪律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执纪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否则谈不上有效监督。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公开曝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收敛,不失为制约腐败 的锐利武器。四是强化国家授权的经济监督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通过对相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抓惩处,震慑“邪恶”,使人不敢腐
惩处,是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腐败行为付出的必然代价。惩处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腐败的成本。要通过严肃法纪,使那些搞腐败的人恐惧其名誉、地位的丧失,恐惧其经济利益的丧失,恐惧其人身自由乃至生命的丧失,形成有权者对权力不敢滥用的心理约束。惩治有力,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约束力,监督才能有效力。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是我们反腐斗争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是中央对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更高要求。要保持和巩固查办腐败案件的高压态势。对于那些贪得无厌,以贪为荣,不思悔过,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来说,只有用严厉查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警醒他人,来挽回和减少其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所以,在反腐倡廉过程中,始终保持查处腐败案件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十分必要。要重拳出击,对腐败案件施以重典。要提高腐败成本,对苗头问题要重视,小节问题要深挖,惩处要从严,对腐败分子不仅要影响其政治前途,在经济上也要重罚,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占便宜。从近几年查出的许多“老虎”案件来看,他们滥用职权、玩忽职 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危害极大。例如***、刘志军、许宗衡等等一批“老虎”案。打“老虎”,可以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同样,不能放过“苍蝇”。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以权枉法行为,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影响同样恶劣。可以说,“苍蝇”虽小,但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对党的形象损坏不亚于“老虎”。为此必须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都要从严查处,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绝不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有藏身之地。只有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才能形成强大的反腐声势,使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使心有贪念者打消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震慑腐败,使腐败行为得到真正遏制。
第二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文章标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贯彻落实好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前提
一要坚持任
人唯贤,高标准选人用人,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根子就出在选人用人上。因此,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对待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坚持全面考察,践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腐败。首先要把好组织考查关。在考查中,重实绩、重公论,不仅考查其在顺境中的工作状况,而且要考查其在逆境中、在困难时期的工作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群众参与,推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在考察范围上,不仅要了解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在决策上,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同时还要推行对干部举荐的责任连带制,以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要坚持公平竞争,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管理上的腐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求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育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守得住根本。这个根本立起来了、立得好了、守住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始终保待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辨别力,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拒腐防变的考验。
二是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经得起诱感。“舟必漏而后水入焉,土必湿而后苔生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
三是要加强官德教育,使干部保持住心理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感到吃亏了,心理不平衡,于是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说明,培育良好的官德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官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胸怀得到开阔,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才能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
四要加强纪律教育,使干部管得住小节。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管住小节,保持大节。
三、监督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治与教育相统一等党内监督原则,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保证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二,强化群众监督。要形成积极的监督氛围,通过职工群众之口、社会舆论之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调动职工群众监督权力的积极性。畅通监督渠道,有效地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避免以往侧重事后监督的弊端。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要进一步发挥纪检、审计部门在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等环节中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第四,强化舆论监督。一方面多宣传报道正面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腐败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使广大全体干部认识到腐败害己、害家、害党、害民的严重后果,从而牢记宗旨、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第三篇:加强监督制约权力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加强监督制约权力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国务院今天下午召开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过去五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2008年的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梁光烈、戴秉国出席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应邀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温家宝要求,今年在制度建设方面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完善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
二、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推进公共资
源交易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都要通过公开透明和竞争方式交易,对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使用权出让情况要开展专项清理和检查。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完善资本运营、采购销售、收入分配等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管理。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四、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增强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财政管理领域的透明度,推动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五、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温家宝强调,惩治腐败要一手抓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一手抓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决不手软。要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以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官
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商业贿赂案件。对土地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失职渎职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并查处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要依法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赃款赃物追缴和缉捕追逃力度,决不让他们逍遥法外。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了深刻阐述。其内函丰富,,针对性、指导性强,是我们党加强对权力监督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引起了高度重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这是我们党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和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监督工作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仍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突出问题是认识存在误区,制度不够配套,监督方式和措施落后,监督力度不大,监督合力不够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应牢牢把握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从掌权人获得权力的那一刻开始,真正把监督贯穿于对权力的授予、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权力运行的结果和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链条。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问题比较宽泛。针对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当前应特别注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提高认识。主要是进行强化监督意识的教育,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教育应重点把握三点:一是加强权力观的教育。使被监督者充分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根本不存在特珠党员和特殊阶层。权力需要监督,谁掌握权力,谁就要受到监督;权力越大,越要受到监督。二是正确处理好监督与信任的关系。监督和信任是统一的,不言监督的信任是轻信,放弃监督的信任是纵容。监督不是找麻烦、唱反调,更不是不信任,监督恰恰是为了信任的牢靠和持续。三是监督和爱护的关系。监督是拒腐防变的关键,是对干部关心和爱护的最好体现。通过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提高各级干部主动监督和心甘情愿地接受监督的意识。这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健全制度。这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应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建章立制,做到“有规可依”,重点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权力运行容易失控的关键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薄弱环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健全制度。另
一方面,着力抓好制度的落实,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运用有关法规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防止权力滥用。
关口前移。关口前移,应该移至权力生成的源头,并对整个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主要应把握四点:一是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就是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坚持民主、公开、效能和从严的原则,解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进行体制创新,在权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加强防范,真正达到源头治腐的目的。二是在查处案件上要关口前移。我们坚持以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的思路是对的,必续坚持下去。但是在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对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违纪行为也要进行查处,尤其是要查处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这样,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小事做起,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三是将检查的关口前移。要改变事后监督、事情成了“风”才想抓的状况,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注意抓苗头、抓倾向,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散。四是监督机构的工作要关口前移。现在一些群众对腐败问题有的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有的已经麻木,见怪不怪;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在这种情况下,监督部门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变坐等案源为主动出击。
严肃法纪。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法纪防线,即惩处。惩处是腐败行为付出的必然代价。惩处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腐败的成本。要通过严肃法纪,使那些搞腐败的人恐惧其名誉、地位的丧失,恐惧其经济利益的丧失,恐惧其人身自由乃至生命的丧失,形成有权者对权力不敢滥用的心理约束。当前应重点把握四点:一是要把措施抓实,反腐倡廉搞了十几年,有些要求不应还停留在“不准”、“禁止”上面。事实上仅靠这些笼统要求是很难奏效的,要有严厉措施。二是要加强诫勉警示,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纪律观念。三是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越是特殊人物,越要严格要求,执纪要越严肃。四是要加大发现的机率。如果搞腐败的人多数得不到查处,查处的只是少数,就会有更多人效仿。要严格依纪依法惩处,如果失之于宽,也不能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
突出重点。主要是突出党内监督这个重点。加强党内监督,突出“一把手”的监督,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要从制度抓起,从“一把手”做起。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民主集中制具体化、制度化,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二是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组织的监督。在目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不够正常,同级监督很难到位的情况下,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尤为重要。三是要加大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力度。前提是下级要有知情权,要公开,公开群众才能知情。在人事、财务、物资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在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上,要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同时,也要赋予群众质询权和参与权,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才能便于群众监督。
落实责任。主要是处理好各负其责与负总责任的关系。落实责任,关键是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搞好责任追究。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赋予纪检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健全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方面,纪检机关同样负有组织协调职责。应在党委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充分发挥各种协调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各级各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并注意各个环节的配合,加强薄弱环
节。真正建立起多层次、多途径、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确保监督工作落实,增强监督合力和整体效能。
当前亟待抓好的几项监督工作
审计监督。这里主要指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把监督机制引入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从而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和党风廉政监督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舆论监督。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宣传工具对权力运行所进行的监督,起着其他监督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应适当加大公开揭露滥用权力问题的力度,及时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便督促有关方面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市场化措施的监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租转让招标拍卖、产权交易等市场化措施,注重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这方面的措施尚不规范,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有的造成新的部门和行业垄断,有的暗箱操作后,才拿到阳光下运作,很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群众反响很大。对此,应着重加强研究。
巡视监督。建立巡视制度,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解决监督乏力的重要措施。巡视监督的关键是深入发现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听取汇报、一般查看、开会座谈质询等方式上,否则难以对被巡视者产生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巡视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市(州)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上。对省直部门的巡视监督,可由派驻纪检组(纪委)负责。对不设派驻机构的部门,也可以有重点的组织巡视。
“一把手”监督。“一把手”在班子内处于核心地位,拍板定案起关键作用。这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就容易形成“一把手”“一言堂"的问题。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权力分解,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一支笔”审批监督。“一支笔”审批,本无可厚非,这是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采取的一种集体研究、统一审批的监控方式。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把“一支笔”变成了一个人说了算,常常造成失误,也会给某些人以权谋私搞腐败提供条件。对这方面的问题应当着重研究。
申报监督。是指领导干部向上级党委、纪委申报与其领导地位和职务影响有关的重大事项,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实行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是坚持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的有效措施。
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抓好体制和制度创新,今年1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实践中断建立和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
第四篇:浅议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理论研究文章
浅议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2008年10月28日)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我们必须在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同时,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利运行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解决腐败问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而出现。腐败并非是特定时期或特定的社会制度所独有的现象,也不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凡权力存在之处,都存在着权力腐败的可能。纵观中西方古代史,每个国家在每一时期、每一朝代都出现过贪官污吏及随之而起的治腐肃贪行动。近代社会以来,尽管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腐败现象依然有增无减,成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几乎没有一个领域能够避免之。腐败何以发生?腐败的根源何在?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每一种腐败现象发生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因素或力量的存在:一是主体因素:包括腐败者牟利的动机、自私自利的品质、贪欲的心理以及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与其他人一样,权力者也有个人或家庭的需要、欲望和利益诉求,但是它们必须在法的界限内,以合法的形式去实现,当权力者的个人欲望膨胀时,他可能会运用手中的公权力来牟取私利,而不可避免地偏离公共职权的轨道。游离于法的尺度之外。自私自利、贪图享受、贪得无厌、攫取更多私利或追逐更高权力的欲望,无视法纪,几乎是腐败者共同的特征。二是客体因素:包括以低贿金或成本谋取高收益或超额利润的
1“寻租者”,及其非规范行为或腐蚀行为。三是环境因素:包括群体及亚群体(如亲属、身边工作人员、朋友、合作伙伴)状况。其他社会关系、社会风气及制度运作的状况等。在这三种因素中,主体因素是腐败现象发生的基础因素,倘若权力者本身不好利好色,不贪婪,没有以权谋私之念,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那么无论他置身于何种环境中,都很难为寻租者的诱惑所撼动而挡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客体是腐败现象发生的诱动力、驱动力,贿金、高职位或重权、美色的诱惑,能促使好利好色好权者为满足私欲挺而走险;环境是腐败现象发生的必备条件,好的环境(如廉洁清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或好的制度(如民主、监督制度)的存在和具有实效性,能够有效地防范、遏制权力者的贪欲或腐败倾向以及客体寻租行为的实现,而坏的环境或制度的存在,能使好人变坏。权力者的家属、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借助其权力假公济私,是动摇权力者意志和影响其行为指向的腐蚀剂,正是周围风气的不正,使得人们对于腐败现象观而不见或不以为然,也正是制度上的严重缺陷或形同虚设,让贪欲者和寻租者有隙可乘,使得大面积腐败的发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
可以说,腐败是主体、客体、环境或制度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
果。那如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呢?我认为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体制改革,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目前,党内出现的不廉洁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为改革开放带来的。
但是与改革开放、新旧制交替这个特定的历史过程则有着蜜切的关系。初始形态的商品经济与原有的权力集中的旧体制并存,行政手段和经济规律在同发生作用,一些有钱无权的经营者和有权无钱的政府官员就很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用我手中的钱买你手中的权,再用买来的权捞更多的钱”,这类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标本兼治铲除腐败,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的举措,逐步建立
起各种新机制。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改进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要健立健全干部回避制度、任期制度、岗位轮换制度、权力分解制度等等,使个人的权力受到定的制约。二是深化财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预算和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预算改革,扩大报送部门预算单位的范围,逐步建立起与相关部门互相制约的财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资金的有效控制和监管,形成规范的资金管理运作体系。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监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对“小金库”的清查力度。进一步强化对资金的使用和结算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三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做到规范管理、依法经营。要针对国有资产营运低下,盲目重复建设,收入分配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改革和创新多元经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经营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同步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多元经营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加强制度建设,将反腐倡廉纳入经营管理之中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必须把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防范体系,加大制度制约的力度。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完善计划、价格、渠道和采购四权分离、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防止人为暗箱操作和弄虚作假。二是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建设工程管理制度。要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处理工程项目、有效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招标公开、采购公开、施工公开、验收公开。深入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私下交易、提高造价、从中收取回扣等违规违纪行为。三是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审计监察工作责任制。重视和发挥审计工作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并纳入整个反腐败斗争的工作体系。对第一管理者及重要经济管理部门负责人权利的正确运作进行任期及离任审计,及时发现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对不胜任本职工作或以权谋私滥用权利的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及时进行调整和查处。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严落实管理,有的放矢地开展效能监察。
三、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控科技进步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不仅给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也给党风廉政建设实施高科技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技术支持。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广泛性,有利于增强权利运作的透明度,有效扩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信息网络的严密性、程序性,有利于促进权利运作的规范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及时性,适应干部职工信息需求,有利于增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效果。要开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电子政务通道,建立公众监督网络,紧紧抓住经营管理的关键、监督制约的难点、源头治理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大力推行网上审批、间接执法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审批、管理、执法流程的网络化管理和实施监控系统,及时揭露、发现和惩处腐败分子。
四、相信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对腐败现象,人民群众看的最清楚,而且深恶痛绝。反腐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反腐败领导体制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反腐败斗争的力量源泉。一是认真发动群众,检举揭露腐败问题。人民群众是腐败的直接受害者,对腐败危害的感受最真切,反腐败的愿望最强烈。同时,他们又是反腐败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也最高。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宣传反腐败的各项工作的动态,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热情。要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鼓励人民群众揭发举报,揭露腐败问题。二是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严肃党纪政纪法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尽管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危害大,在群众中的反映也最为强烈。要取信于民,激发和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必须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入手,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腐败分子。要做到严肃党纪政纪法纪,首先执纪执法部门要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断案,不徇私情,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在党纪、法纪面前要人人平等。只有这样做,才能刹住腐败之风,使遏制腐败的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其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重视和支持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要经常地过问、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实践证明,党政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是执纪执法部门做好工作,严肃党纪政纪法纪的根本保证。三是在查办案件中充分相信依靠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相信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反腐败的重点,认真查办。要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对重大案件的处理,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组织讨论,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
文章标题: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增强防治腐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以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体系的功能、技术的手段,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
中。
运用发展的思路防治腐败。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和角度审视问题,随着发展的趋势解决问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遵循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规律,防止公权滥用,遏制个人或小团体侵占公共利益;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推动科学发展,防范经济风险;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遵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发展规律,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运用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要用改革统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一要与改革同步解决问题,防治腐败要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二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弊端。凡是能用经济手段的不用行政手段;能引入竞争机制的不搞垄断;能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不由政府直接管理;能放权的不收权;能分权的不集权;能公开的不搞“暗箱操作”;能选举的不任命;能集体议决的不搞个人说了算。
运用体系的功能防治腐败。要抓紧抓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将惩防腐败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一要形成依靠体系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把注重预防贯穿到整个惩防体系的构建中,把反腐倡廉的触角,横向扩展到各个领域,纵向延伸到始发源头,追求长期化、制度化、潜移默化的综合性社会效应。二要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适应反腐败长期性的客观要求,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作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安排,做好设计、建设、评价、检查、反馈、完善等工作,环环相扣地制定防治腐败规范和程序,使体系达到网络化、系统化。
运用技术的手段防治腐败。要在原有反腐败模式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运用到防治腐败工作中,利用客观公正为特征的科技手段,有效限制人为因素对事务处理的影响,“强制”权力按规程运行;通过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领导干部廉政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信等信息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实行网上办事公开、开展网上审批、进行网上跟踪监督检查;推广使用工资卡、消费卡,使个人储蓄和消费做到实名制;开展网上“博客”评论,实行网上举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等等。
《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