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9: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篇: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摘 要】实践育人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践育人有利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紧紧围绕专业特色,践行特色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育人;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

积极倡导“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努力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开展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建设,丰富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内涵,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固的基础,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坚定同学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们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进一步意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还明确了自身的时代使命,将青春的热情和力量转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通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增强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加深同学们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为同学们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成功就业做准备提供了方向。

(三)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变同学们眼高手低的就业观点。通过引导同学们参加自主创业等专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直接参加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并亲身体验认同和尊重劳动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尽快地适应社会、为今后更好地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促进形成优良学风文化。同学们在专业实践中,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之改正提升,有利于形成“你学我追”的学习竞争氛围,进而影响身边的同学,吸引同学们人人参与优良学风建设活动中,为建设校园文化添彩。

二、关于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增强同学们对专业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少部分同学对专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在实践活动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因此,加强对专业实践活动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同学们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并且让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提高同学们参与专业实践学习的兴趣。

(二)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从学校层面到班级层面,层层落实,各活动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切实保障了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积极调动老师门参与专业实践育人工作,促进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老师们亲临指导,给予鼓励,并作出点评,为同学们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四)积极架平台,深度切入,符合同学们专业学习特点。在开展专业实践育人工作中,积极为同学们搭建平台,并积极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在活动工作开展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针对性强,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将取得有效的成效。

(五)多渠道、多方向加大对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建设的经费投入,拓宽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建设的覆盖面,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建设的质量;并且通过宣传、鼓励参与等措施,积极引导同学们参与到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建设中,努力形成“我参与,我骄傲”的良好氛围。

(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学习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等活动,调动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建设的积极性和加强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建设的规范管理。

三、结语

在实践育人理念的倡导下,紧扣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实践活动的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对于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意义。同学们通过专业特色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进,以进促用,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经历了理解、表现、掌握、运用的过程,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自身技能,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围绕专业特色,践行特色活动,打造应用人才”成果。

作者简介:庞晓萍(1990―),女,广西浦北人,助教,本科,从事旅游管理、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冯菊.以专业特色活动建设促专业发展―以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大赛为例[J].创新教育,2015:140-140

[2]孙熹,张宪林,方立琴.浅谈基于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32

[3]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26.

第二篇: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

一、引言

关于语用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Bachman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何自然则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可见,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就日语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外,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日语教师,更要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列入教学目标,并积极探索日语课堂中语用教学的新思路。

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学理念。目前,很多高校在制定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时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语言能力观,即认知语言能力是由相互独立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组成。这种理念表现在教学大纲上就是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按语言知识和技能分项定量描述。同时,教学大纲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是以词汇量、语法项目数等量化原则来描述。显然,这种教学理念忽略了作为语言交际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语用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词汇和语法势必会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成为考试测评的重要标准。其弊端就是,培养出的日语人才只懂语法,不懂得语言的灵活运用。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树立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一点,由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制订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出了“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理念,对能力的表述采用了“Can Do”的方式,改变了过去以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数等量化方式界定语言能力的模式,把外语学习者看作是社会个体,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完成的任务,使得对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水平的描述更为客观和外显,便于理解和操作,为评估和认证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对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理念对欧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语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值得我国日语专业,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借鉴。应用型人才就是要适合社会的需要。因此,以相对具体的语言活动来作为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更具有实际意义。

2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一些院校的日语教学仍然是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基于高校日语专业授课对象多是日语零起点的学生这一特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把语音、词汇、语法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语法的讲解和训练也主要集中在形式和语义上,对于语用功能讲解较少。例如,日语中被动语的一个重要的语用功能就是避开动作执行者,避免自己承担某些责任或把矛头指向别人。但很多教师在讲解被动句时,只把被动句的类型、形式作为讲解和练习的重点,很少强调被动句的语用功能。所以除了翻译练习中汉语原文部分出现被动句的情况外,学生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很少有意识去使用被动句。此外,关于目的语的语用原则等语用知识,很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种言语行为时,往往先介绍日语中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常用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教材中会话材料进一步加深对相关表达方式的印象,再通过练习牢记相关的句型表达等。至于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表达,教师很少做解释。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往往会不分语境把言语行为与相关句型对号入座,产出的句子生硬、不自然,有时甚至还会让对方产生误解。

语言是在具体的环境中使用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言语行为也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语言使用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这种应变能力就是语用能力。日语中的表达大多委婉、含蓄,隐藏着弦外之音,让人难以琢磨。这也是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语用能力就是使用和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因此,作为日语教育者,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课堂,积极开展有效的语用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元语用知识、语用规则,明确要求学习者注意某一形式,并对元语用规则进行讨论和总结。

3教材。以基础日语教材为例,国内很多教材大都把重点放在句子的基本结构上,即以句型为主,把语境、语篇放在其次,或根本没有从这一角度加以考虑。练习的形式以替换、选择、填空、翻译类居多。教材中出现的会话多是为了呈现语法规则编写的,有些情景的表达难免不自然。此外,很多教材中对于语法知识的讲解缺乏语用方面的说明。周新平、陈俊森在《RA用榆视点力、白中国因日本教材人因一考察方含中心泛》一文中从语用学的角度考察了旧语教材语料库中收录的《新编日语》《新编基础日语》《基础日语教程》《新大学日本语》的指导情况。结果表明,这四套教材在语用功能方面指导不足。纵观国内日语专业课教材,整体存在语用学方面指导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或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时,应该注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补充说明,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4考试测评。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评价多是以学期末考试为主。考试的形式以笔试类居多,而且无论哪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中几乎都有单词读音、语法单选题、句子翻译类题目。试卷内容大部分是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能够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题目很少。判断一名学生作为日语应用型人才是否合格应该从语言交际能力的综合角度去考核,而不仅仅考虑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使考试成为更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必要对传统的考试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以高级日语课程的考试为例。高级日语是一门综合类课程,一般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在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进行多种语言活动。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考试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笔试试题中一般只有阅读理解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推理能力,对于实际语言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很难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考试形式上可以考虑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进行。在口试环节,可以给学生布置交际任务,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语言活动。当然,任务完成的好坏不能单纯地用词汇、语法的正确性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否符合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规约等。

三、结语

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要。语用能力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广大日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考试测评的各个环节。

第三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并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就业与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42-01

“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正逐步成长为中国建材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一、设立“基础+个性化”课程体系,推动优势学科升位发展

1.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人文素养和学科素质深厚,同时具备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学年分布渐次展开。第一学年主要设置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第二、三学年为学生进入所选专业方向学习,基本完成专业主干必修理论课程;第四学年进入个性延展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与“出口通道”,以模块化任选课程为主。

2.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对比分析“材料组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基本规律,针对本科学生实验教学多层次递进的需求,逐步构建起“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验”的四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础实验:面向3年级本科生开设,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面向3-4年级本科生,以材料成分设计―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分析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实验: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验:通过粉体工程实验、热工工程实验与毕业设计等训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推动骨干学科错位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指学院教师深入企业增长才干,成为兼备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双师”;二指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院寻求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充电,并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转化发展

1.产学研合作成果颇丰

阶段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助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专业依托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合作资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熟

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为学生授课或专题技术讲座;相关课程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模式;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自主进行开放性实验及科技创新计划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或研究院完成相关毕业环节;聘请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探索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合作共建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科研促教学互动良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重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专业老师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优质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升级为学科优势,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学术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进入课堂,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扶持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创业项目占位发展

1.设计创业扶植模式

深化创业服务意识,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平台,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引导学生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兴趣,从产业断裂带介入进行创业;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挑战杯”优秀成果。

2.设立就业培训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资格、了解工作环境、晋升前景、现行各项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促进措施,由年级辅导员推动,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初步规划。此外,从两个层次对大学生就业技能进行培训,一类是应重点开展的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类是普遍开展求职目标、敬业精神、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调研走访获取信息支持

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最终就业落实单位和岗位做了追踪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就业选择了材料行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也已成为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者,专业水平、能力素质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责任编辑:杨国栋

第四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摘要:从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包括规范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等。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0 引言

教育技术概念由“教育”和“技术”两个术语组成,它基本揭示了该事物的特质: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人类教育的手段,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它也大致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质: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教育的关系,探讨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的规律、原理和方法[1]。显然,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条件本身,而是科技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现象的特点折射出来。因此,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以系统论的思想合理地整合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或其他工作中。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的特色,才能培养具备构建系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1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课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1拟订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地实现增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对于学制为四年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特别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和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统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系统和影视传媒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确定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时,必须依据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内容及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条件和学生知识结构来设计。并且经过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来确定,从而使得实验项目设置合理、规范。这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又可防止相关课程的交叉,避免造成时间、资源和学生、教师的精力浪费。

1.2规范和加强实验课和实践课

(1)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完善、补充和提高,又是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教学成为许多院系的薄弱环节[3]。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拟定出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大纲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后才能列入教学计划。对由于设备原因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应设置一些替代实验或演示实验。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课前认真撰写实验教案,作好预备实验。实验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最后,任课教师还应该及时、认真的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各环节的逐项落实,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可分为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

专业实习: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选择在网络、计算机中心、电视台等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开发、电视专题片制作等。通过专业实习,不仅仅会使学生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和影像拍摄制作能力、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还会增长同学们的社会知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应付突变事件的能力。

教育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选择中小学师范学校进行大约4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十周时间的协作和设计。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能忽略其实用性。一个实用性、可预见性强的论文题目会得到学生格外的关注,也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以论文题目的设定应该考虑一下实用性及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学生抱怨在学校期间科学研究的机会很少或者说没有,这是目前高校的一个普遍情况。似乎提到科学研究,非得是很难的课题。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用小问题来做大事情。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1.3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实验课、专业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能够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许多院校在解决学生实习、锻炼问题方面往往忽视了本身便利的条件。每个大专院校各种电教设备、设施比较齐全,校内电教设施就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认真的组织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电教服务活动,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将会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有计划的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内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的摄像报道、摄影报道和各种电教活动服务,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电教设施管理、维护,不但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科学管理管理理念。

1.4假期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和技术性服务活动

要求学生在暑期,以居住地现状为基础实施调研,并撰写出调研论文。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活动中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宣传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训,并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另外,还应积极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学习,配合工作人员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专题片。

1.5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阅成绩、交流经验、展示专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教育技术系可以组织与本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特点联系密切的摄影竞赛和DV节目制作、教学课件制作竞赛、动漫制作竞赛及网页制作大赛,利用竞赛活动推动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媒体制作方面的技能、特长和优势。

2思考与总结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2.1目前实验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实验设备数量少且陈旧。

(2)实验课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常常使实验课无目标。

因此,今后实验课教学要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设备及时更新和增加,硬件上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实验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负责;三是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实验课中。

2.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类型单一,缺乏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和讲座性课程。

(2)专业基础课数量少,涉及面窄,技术类课程数量多,缺乏深度,方法论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数量少,缺乏广度。

(3)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课程较多,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课程数量和类型较为薄弱,反映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的课程较少。

(4)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类课程不仅内容窄、模式单

一、时间短且多数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前形式,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及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并具备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多种媒体形态制作能力,信息采集、处理、编辑能力,构建系统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道路既艰巨又漫长,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规章,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第五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txt16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17过去与未来,都离自己很遥远,关键是抓住现在,抓住当前。本文由cdled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5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6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

(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8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以产学研一体化 变“消耗型”为“生产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 等学校中进行了交流,得到高度肯定。辽宁师专学报 2007 9 1本文由cdled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以产学研一体化 变“消耗型”为“生产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 等学校中进行了交流,得到高度肯定。辽宁师专学报 2007 9 1

下载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我国产业面临着升级的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这给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

    从廉洁角度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从廉洁角度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郭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过30多年的和平发展,经济日益繁荣,物质日益丰富,一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不知不觉坠入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