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做人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班主任的工作中是必要的,教师要把育人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班主任;心理问题;班级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15-01
小学班主任工作涉及范围极广,包括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及学生心理疏导等。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无疑是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大都采用一对一心理疏导的形式。这样的做法更具针对性,更容易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班级当中,很多学生均存在类似的心理问题。如若班主任再采用一对一心理疏导的方式,则极为浪费时间。此时,则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何谓团体心理辅导呢?林?g(2017)在《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新的启示》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建构在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上的,通过营造团体情境而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这里所说的团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个体集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团体成员通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可以增进相互间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还能以人为鉴不断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亦或是改变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仍是以团体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导,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那么,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带着该问题,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班主任团体心理辅导”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新闻和资料,在搜索新闻和资料时发现:早在2015年,上海市汇师小学的心理专职教师便开始对全校班主任展开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本校班主任应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不仅增加了班主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更教会了班主任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有的放矢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通过积极探索与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汇师小学的班集体建设中愈发发挥出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可行性的。与此同时,为更深入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2017年11月份,我还特地针对本校四十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您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A、非常具有可行性;B、具有可行性;C、不具有可行性调。调查结果显示:77.5%的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非常具有可行性,22.5%的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具有可行性,无班主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不具有可行性。总体来看,调查的所有小学班主任均不同程度上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具有一定可行性。访谈中有班主任表示:“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我也有一定了解。一直以来,我也想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班主任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一直没有践行。在未来我一定会积极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当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上述论述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呢?现简要论述如下:
(一)积极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
小学班主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应基于对学生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日常工作当中,小学班主任应积极观察班里所有学生的行为及心理表现,并对观察到的结果及时进行记录,以备接下来的团体心理辅导所用。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还应通过与学生积极开展沟通交流的形式,了解班里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还应将其归档。
通过学生心理档案的长期建立,班主任便可全方位了解班里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班里两名以上的同学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便可着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二)科学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建立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基础之上。因此,小学班主任决定对班里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首先必须着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打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从网络开放资源中获取。如若在网络开放资源中无法获取到想要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班主任需要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有效开展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正式开展之前,小学班主任应与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孩子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学习的好处。得到家长的支持后,班主任便可更好地开展团体心理?o导工作。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积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团体心理辅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通过发言的方式说出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大都不愿意将此告诉其他人。因此,班主任对勇于发言的学生应予以极大鼓励,从而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让更多同学积极发言。
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可行的,有利于帮助班里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团体心理辅导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班集体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林?g.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新的启示[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
第二篇: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综述
07应用心理系胡晴菲学号:0707260060
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对团体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概述了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研究文献进行类属分析。结果:(1)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的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3)团体心理干预应用范围的扩大将是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团体心理干预仍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团体心理干预应用研究分析
1.研究目的20世纪90年代团体干预引入我国以来 ,国内对团体干预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的看法。从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来看,团体心理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干预模式中较受欢迎且有效的一种,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作为心理咨询的形式,它与所有的心理咨询理论有关,同时作为特殊背景下的心理咨询,它又与团体发展的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对我国应用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探讨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本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
2.研究方法
所谓“团体干预”,它是“团体心理干预”的简称,有四种干预程度不同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治疗。从对问题解决的深度来划分的话,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治疗四者的程度依次加深。实际上,这四种团体心理干预的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都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二是活动方法与技术上有交叉。所以,在团体运用的过程中,这四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很清晰。[ 2 ]
所以在本研究文献检索中会依次检索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团体训练”、以及“团体治疗”的研究文献,并且筛选出四者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文献。
选择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具体在检索输入“团体咨询”,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1979年—2010年。检索结果:有134篇文献中包含“团体咨询”的论文,筛选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22篇文献,同样方法搜索“团体辅导”“团体治疗”“团体训练”,共检索得到51篇文献。
3.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3.1单一性的团体干预方案较多
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
3.1.1针对单一性靶症状—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方案
王慧,孟婷婷,陈仙(2007)设置A组(实验组)、B组(实验组)和C组(控制组)大学生各8名,进行8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A组邀请2名榜样参与),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各组大学生的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水平。结果: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A组、B组的大学生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自尊上均有显著变化,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得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2007)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一个女生宿舍的6名学生进行了5次为期一个半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定性分析,得知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3 ]
龚惠香,周笑平(2009)选取大学生13名,采取团体训练,并用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主观评估量表等方法评估效果。结果:团体训练后,所有成员的10个自我评估项目均发生正向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对此训练有满意的评价;16PF次元人格因素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改善 ,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活动。[ 4 ]
陈琴(2008)将人际关系不协调的60名大学新生随机分为控制组(给予为期9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和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周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290、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控制组辅导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SAD、PEI得分均低于辅导前,SES高于辅导前,P均<0.05;与对照组辅导后相比,控制组人际关系、焦虑、PEI降低,SES升高,P均<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 5 ]
3.1.2针对单一性靶症状—考试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
丁正员(2003)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断生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对13者考生进行三个单元的团体心理擂导,抽导前后采用焦虑白评全表(s六‘)侧脸对比,并时其考试成蜻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团体心理摘导对桩解考前焦虑情绪有明显效果。[ 6 ]
宋志英(2008)设计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并在活动前后用4种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了测量结果:结合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考生的考后综合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接纳程度,恢复正常的学习能力。结论:对今后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
这类单一性研究还有很多,如针对贫困,自我效能感等。但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性的较少。综合研究国内的文献还表明,团体干预对学生人群的心理问题具有“广谱治疗效果”,即不同治疗取向或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干预,在改善某一靶症状的同时,对存在于团体成员身上的其他心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型方案。
3.1.3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验研究
刘九林、华炜(2008)从扬州某师范院校的学生心理档案里,选出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中,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因子中任2个均分大于2且敌对均分和精神病性均分都小于3的学生,约20人作为备选实验对象。通过结构性面谈征得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学生16名,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结论:两种团体干预方案在一些项目上都有一定的长期治疗效果,从维持疗效的因子数目上看,多因子整合型的团体干预方案的长期疗效优于单一型的团体干预方案。[ 8 ]
所以我们将团体心理干预应用与学校教育时,要重视团体干预方案的优化和整合,以最大化团体干预的心理治疗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3.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
团体干预迅速地发展 ,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本文认为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团体干预的研究中值得大家思考。
3.2.1在一些文献中,没有详细报告其设计的方案
吕明(2007)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而进行的心理训练形式。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最后提出运用团体辅导进行班级建设的四条建议。但整篇文献没有任何的对团体心理训练的描述,没有设计方案,没有实施后的结果。[ 9 ]
汪岩、杨冬(2008)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方面的作用时,他们采用自行编制的团体辅导方案,对缺乏自信的14名职业中学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在他
们的文献中的团体辅导方案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对自信的认识及团体成员的状况,我们设计了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这8次活动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第一次为开始阶段,第二次为发展阶段,第三次至第七次为成熟阶段,最后一次为结束阶段。[ 10 ]
在这个团体方案设计中,简单得描述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没有详细的活动内容,没有活动过程,没有预期成果等等。
3.2.2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有的将团体咨询时间缩短 ,有的团体咨询的成员规模达到200-300人等。
研究生(2008)姜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他的团体干预方案是这样描述的:
团体心理干预开放式现场研究方案:
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结构:干预模式的结构为“V’,字型,形式为开放式,即参加学生不确定可以自由来去。人数:200一300人
内容:
第一节、相识(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二节、感恩的心(情绪释放)
第三节、自我探索(我是谁)
第四节、我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节、我的未来不是梦[ 11 ]
邢静楠(2007)利用短程辅导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时,他运用封闭式短程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了一整天连续八小时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12 ]
还有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团体咨询的领导者资质和专业培训问题。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要重视团体咨询的专业性问题。
3.3团体干预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朱唤清、邓云龙(2007)在他们的文献“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到团体咨询具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通过在和谐安全的团体中交往 ,学生更容易获得情感的支持 ,发现共同性 ,被人接纳和肯定 ,尝试到了积极的体验 ,纠正了发展中不良的行为 ,在团体中重建了理性的认知 ,重塑了信心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都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13 ]
田华丽(2007)在他的文献“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团体咨询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团体咨询的高效性一般说来, 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是相似的。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具有明显可以分类的相似性;来到大学后面临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法的改变、角色自我认同和角色期待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相似的。因此, 成长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也是类似的。而且, 在学校内, 学生本来就是以群体为单位活动的, 他们也更重视和认同同龄群体的肯定与欣赏。团体咨询活动将把面临同样心理困惑和成长要求的学生组织起来,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彼此感受的交流他们会分享成长的喜悦。例如, 可将有增强自信愿望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团体, 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和支持性的环境, 让他们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长处与短处, 如何夸奖别人;通过讨论让他们重新体验自我、接纳自我, 激发出新的能量和才华, 从而增强自信。所以, 团体咨询可以使多个有共同目标的求助者同时得到帮助, 这既节省了咨询人员的人力和精力, 也可以缓解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而且这种活动方式解除了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的学生的顾虑, 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二)团体咨询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各种有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 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矫正其行为, 改善其适应能力, 使其心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工作的重点是有困扰和问题的学生, 再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高校, 真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大部分的学生是在适应和个人发展中遇到心理困扰, 如学习适应, 人际交往, 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在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 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压力, 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团体咨询活动的组织方式和适用面非常广泛,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类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都可以应用, 成为协助大学生个人潜能发展、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 14 ]
张慧英、刘 丽、张绣蕊(2007)指出“团体组辅导效果优于课堂讲授组”。他们的研究还发现, 在择业效能总分、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方面, 团体辅导模式效果较好, 可能的原因是: 首先, 团体辅导每人占有的教学资源较多,34人1名教师, 有能够移动的椅子而便于交流的活动场地, 而课堂讲授组100多人1名教师, 座位固定不利于分组讨论;其次,团体辅导凝聚力强,成员每次按时积极参加辅导,而课堂讲授同学及师生关系较松散, 到课率及投入程度均差于团体组;第三, 团体辅导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 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信任、理解、温馨、和谐的气氛,团体成员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 使辅导内容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提高了辅导的效果;最后, 团体辅导的方法使每个成员有机会亲身体验职业决策的整个过程及具体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身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而课堂讲授只停留在认知的改变上, 效果自然较差。
从团体干预在学校中应用实例不难看出,团体干预确实有起独特之处,有优于课堂教授的地方。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团体干预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技术是引自于外国,但同样可以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同时也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以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所以团体心理干预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 1 ]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6.[ 2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0(6)
[ 3 ]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J].梧州学院学报,2007(17)
[ 4 ] 龚惠香.周笑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
[ 5 ]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
[ 6 ] 丁正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J].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3(9)
[ 7 ] 宋志英.团体心理咨询干预考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中国校医,2008(12)
[ 8 ] 刘九林.华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
[ 9 ] 吕明.论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 10 ] 汪岩.杨冬.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 11 ]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J],2008(4)
[ 12 ] 邢静楠.短程团体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职业圈,2007(3)
[ 13 ] 朱唤清.邓云龙.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2)
[ 14 ]田华丽.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
[ 15 ] 张慧英.刘 丽.张绣蕊.团体辅导与课堂讲授就业指导模式对比实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第三篇:班主任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班主任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强调全程性、全员性。现在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学校专职做心理教育的教师就一两位。这些教师既要进行个别辅导,又要举办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要想完成多方位的团体辅导活动是很难的。再者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平时和学生接触少,对学生了解不够,难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也难于和学生达到心理相融,往往辅导的效果不高。因此,班主任要看到自己在做心理辅导中的优势,消除畏难情绪,通过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1.班主任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班主任对班上的情况最为了解,首先,他就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团体辅导活动时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再次,心理辅导前提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心灵沟通,有利于快速打开心扉,削除心理阻抗。
2.班主任与学生容易形成心理认同
从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看,班主任与学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利益的共同体。“班荣则我荣,班耻则我耻”已是大家的共识了;班主任自己也常常以班级第一人自居,以取得与班级的最大认同;学校在日常管理当中也是将班主任的考评纳入班级常规评比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环境。
3.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班主任针对学生和班级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如:在五一劳动节举行“劳动最光荣”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开展“评选班干部”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辅导,让学生从“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接纳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自信看待自己)——“调控自我”(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发展自我”(挖掘潜能、塑造自我)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班主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事项
1.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尽管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讲求生命品质,全面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仍还有许多人对于心理上的健康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讳疾忌医现象。班主任应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观念,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强调民主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弱化权威意识,强化民主和平等的观念,不能只关注让好学生表现或转变差学生,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展示自我的机会。班主任要公平恰当地将自己的关爱送到班上的每个角落。
3.要移情换位理解学生
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所持学生观是不同的,承担的角色职责也是不同的。这需要班主任应随时转换角色位置,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学生内心的感受。理解学生,要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得失。对学生少一些指责命令,多一些沟通交流;少一些批评教育,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上纲上线,多一点温情理解。只有成为一个走进学生心灵的班主任,也才可以成为一个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的辅导老师。
4.要注意倾听
班主任做辅导,有时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耐心的倾听,总忘不了自己是一个教育者,总想主动出击,把学生变成倾听对象。在活动中,学生说不了几句话,教师就好像心中有底了,结论也出来了,接着就是开导或训导。如此一来,学生心理话不可能很好表达出来,班主任也就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想法,那么班主任的训导就很难触动学生心灵,辅导效果就大打折扣,下一次学生可能就不愿意表达看法了。所以班主任做辅导一定要克服象上课那样说多听少的习惯,以一颗包容和接纳的心张开耳朵耐心倾听。
而且班主任在倾听过程中还要克服随时随地对学生评价对错的习惯。作为管理者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评价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主任不可能不评价学生,只是存在评价是否公正,是否考虑学生感受的问题。在辅导活动中班主任要注意多用鼓励、延迟评价的方法让更多学生尽可能地发表看法。
当然心理辅导活动和一般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要求教师能够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让班主任承担团体心理辅导,对班主任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班主任有意识地学习心理学、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多参考心理学工作者设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好课前准备和设计,要灵活机智处理学生随堂的表现,要选择有把握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不要做很专业化的学术心理辅导。
第四篇:团体心理辅导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二、初步分析:当回“坏孩子”
“坏孩子”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许多孩子在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这个标签之后,并不能马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会将问题的根源放在这些给他指出问题、贴上“坏孩子”标签的老师和同学身上。这样一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当坏孩子的害处与自身上存在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学会担当、学会负责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换位思考的体悟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解读自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好孩子。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2.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品
五、辅导方法: 体验法、推理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被人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吗?生答:“不愿意!”但是今天老师要同学们做一回坏孩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体验活动去寻找他们隐藏起来的心灵轨迹。” 2.课堂操作。
(1)词意接力
①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在两行处写上好事、坏事。
师问:“好事你会做吗?坏事你会做吗?”,生答:“好事我会做,坏事我不会做。(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师问:“好事你喜欢做吗?坏事你喜欢做吗?”,生答:“好事我喜欢做,坏事我不喜欢做”(师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
师问:“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读书、学习、游戏……(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好孩子的行为)” 师问:“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迟到、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坏的事情)” 看来同学的回答都很符合老师的口味。那么你们是这样做的吗?
师问:“有哪些同学迟到过三次以上的?”,生超过半数举手(大多数都有过一些不好的行为)。
师:既然同学们在看待“迟到”这件小事上,都觉的错误可以一犯再犯,是不是老师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呢?生摇头。
师:既然同学们摇头,那就是说明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师问:“破坏同学的物品是不是做坏事的行为?”,生答:“是的!”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的这样的行为是坏事,并且从多次“迟到”的现象上来看,那同学们肯定就是喜欢迟到喽。回过头来看,前面同学们自己也说过了:“迟到是一件坏事”。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喽。生摇头。师用相同的方式举出其他同学们经常会犯的小错误。老师讲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②小组评议: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确了一个道理:“凡是小错误重复地犯了许多次,就会使小错误变成一件坏事。而同学们平时都害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同学们就这个道理讨论一下是否自己站在坏孩子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坏习惯?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上的问题了,并且开始学会以第二人称“他”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2)“做一会坏孩子”评选活动。
①教师接着前面的内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让学生自己
举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学生举出了一系列坏习惯。小组讨论: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件坏事做,你会做哪一件?
生:摇头。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了吧?
生:带来了。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想办法进行破坏。
生:不要(有的甚至情绪很激动)
师:既然同学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物品都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在面对平时遇到的不良行为时应该熟视无睹还是加以劝告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当你做了一件坏事后是否想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或者说假如你曾遭过坏孩子的破坏,你的心情是否很开心呢?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不想体验当坏孩子感觉的同学,让他讲讲自己的内心想法。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使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问题产生时发生困惑的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一次做“坏孩子”的特殊体验,了解到这些问题孩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引导。
课外作业 :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的主要原因,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替对方做一些考虑,同时能够在设想中体会到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将这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尽管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游戏仍然是小学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带有表演性质的游艺活动对小学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发展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化装舞会正是适宜的活动形式。小学儿童通过参与准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主动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舞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成功地举办化装舞会,有助于增强信心和勇气。目的要求
1.通过舞会培养小学生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2.通过舞会,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课前准备
化装舞会所需要的头饰、面具和伴奏音乐带等。
操作过程
1.导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希望有好多好多知心朋友,可是我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害羞,不好意思与人交谈,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身边缺少友好的伙伴。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舞会,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交往能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2.活动与训练。
(1)宣布舞会开始,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头饰、面具戴在头上。“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用不着害羞,要大胆地去邀请对方跳舞,注意跳舞时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要问别人的名字。(”音乐起,舞会开始,要督促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同学寻找舞伴。)
(2)两曲过后,音乐暂停片刻,教师提问:“你觉得乐曲好吗?现在你的心情怎样,好吗?”
(3)继续播放音乐,希望大家放开胆量,尽情地跳舞。
(4)几曲过后,教师再问:“想一想,你与几个舞伴跳过舞?在跳舞中交谈些什么?你与对方交谈时轻松吗?高兴吗?你最满意的舞伴有几位?使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5)音乐再起,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寻找舞伴时应当注意哪些社交礼仪?自己做得如何?可邀请教师共舞。
(6)当一首乐曲进行过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大家拿掉面具,前后左右互相看一看,对方是谁?(惊讶,大笑)教师:“①你的舞伴原来熟悉吗?如果不熟悉,请谈谈你们现在交往得怎么样?②与老师共舞,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跳得好吗?你感到拘谨吗?”
总结和建议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尝试,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充分注意到社交场所应有的礼仪,就会顺利交往。我们今天的舞会开得很成功,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第五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现在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能力差引起的学习困难,挫折承受能力低而导致的情绪易波动等,属于学生正常心理发展中有可能出现并可以理解的问题。学校和班级都需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共同的成长课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应该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因此,此次心理辅导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展开。
随着十二月---考试月的到来,大家都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来自本专业考试的压力,有来自双学位考试的压力,还有一些其他考试,如GRE、TOFEL等考试的压力。在这一片紧张的氛围中,我们班委成员以班级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召集起来,以闲谈的方式召开了一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大会。
正是秉承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的精神,这次心理辅导大会在以学习委员李亚君和心里生活委员黄双琳带头剖析自己近期遇到的压力开始,大家渐渐融入了轻松而又活泼的谈话氛围,纷纷将心中的郁闷一吐为快,并为近朋好友进言献策,帮助同学排解心理负担。这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的五十分钟,但由于本次心理辅导经过精心的策划,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心理辅导得以顺利的结束。
经过这次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同学的心理负担明显减轻,学习和生活也有了动力,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班级氛围更加和谐,班级凝聚力也得到增强,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