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 i),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②者:代词,„„的人。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③于: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总结归纳精选(1):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服务标语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饭店广告语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总结归纳精选(2):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一样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明白与体会,那么就能够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够做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必须的时刻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那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一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总结归纳精选(3):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资料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赏析】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用心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流露和写照。
在古汉语中,学习是两个词。学:求学、学习,理解教育。习:复习,温习。时:按时。现代汉语中,学习是一个词,只保留了古汉语中学的好处。说通悦,愉快。同学们想想,如果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再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忘记吗?考试会考不好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羡慕,自己肯定内心欢喜的不得了。学而时习之,主要谈学习的方法。
古汉语中,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爱好的人;友指的是友人,关联亲密的人;现代汉语中朋友多指古汉语中的友。古代没有学校,据说孔子是第一个设立私塾传道授业的人。那时候书生学习,一方面请教老师,另一方面就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即游学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互相拜访,切磋交流。你想,读书人之间互相交流,研究学问,感悟圣贤之道,而且互相走动,欣赏风景名胜,品茗对弈,对酒当歌,难道不快乐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知,了解。愠,恼怒,怨恨。亦,也。君子,道德是上有修养的人。乎,助词,相当于吗。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人误解。如果被人误解了,就计较起来,怨恨别人,那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圈子人?怎样能交上朋友呢?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交往,重视团结合作,为人要宽容大度,要有修养。这些就是高情商。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
这三句话,正是人生征途上的三个历程。第一句,侧重青少年时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乐于学习;第二句,侧重讲在二、三十岁时,我们一要学习,二要交友,要好好享受人生的黄金时代;第三句话,侧重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要有平静的心态,要有涵养。这正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是一气相连的。
孔子的人生是用心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同学们,期望你们认真领悟孔子的话:一要注重学习方法;二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交流切磋;三要心胸宽广,为人大度。老师期望你们端正态度,用心进取,祝愿你们学有所成,享受快乐人生!
=====================我来扮演分割线=====================
2。【原文】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赏析】
曾子,孔子著名的大弟子曾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靠曾子传授下来的。吾,我。日,每一天。三,虚数,多次的意思。在古汉语中,三、六、九、百、千、万,往往都是虚指。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谋,谋划,那里指替别人办事。忠,忠诚,真心为人。信,诚实守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那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动用)。习,复习,温习。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为人之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友之道;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反省是问题,强调治学的人务必重视品德修养,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目的是为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宋代范仲淹、苏轼,明代的袁黄等人用划功过格的办法进行自省,以检查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进步或退步;宋代的赵概在几案上置黄豆和黑豆,以便区分自己每一天所做的好事和错事;清代的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每一天写《过隙影》,记录每一天的过错(心过、口过和身过),终身没有间断;鲁迅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以上名人均受曾子三省吾身的启发,终成大业。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这句话与曾子的三省吾身具有异曲同工之趣。
同学们,你们正在成长之中,心智还不成熟,知识还不丰富,更应当每一天反省自己啊!想想课堂认真听课了吗?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作业认真完成了吗?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有哪些不足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长年坚持,何愁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呢?
=====================我来扮演分割线=====================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赏析】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按:是七十三岁死)。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职责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是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那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话很难明白,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方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忙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
下方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拿来就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超过这个范围,因此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那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需要人生的经验。而人生的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我来扮演分割线=====================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赏析】
有人说,如果每一天花费一个小时,去思考某一问题,那么5年后就能够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了。事实上,一些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的人,由于自己的某一个案件而涉及到诉讼领域,用不了很长时刻,那就对于自身就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当熟悉了。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论语》说: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意思是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就必须能从中有新有发现和新的收获,不用多长的时刻就能够去做别人的老师了。思考是一个温故而知新过程,思考会受到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而负面的影响则是令人失望和破坏性的因素。前者让人进步和改善,后者则让人放下和伤害。英国辞典编纂专家塞缪尔;约鞠逊说:习惯的锁链通常太小以至难以察觉,但它又太坚固而难以打破。平时如果养成了太多负面的思考习惯,就会受制于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当人们认识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不良习惯时,又为什么去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呢?而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恐怕与不愿意承担职责有很大关联。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成功者习惯了去做那些失败者不喜爱或不愿做的事。正因他们养成了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习惯。一切习惯在刚刚构成的时候都
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此时,就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代替旧的不良习惯。防止坏习惯的构成比克服那些已构成的坏习惯容易得多。要构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构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发奋的结果,它需要经过超多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帮忙人到达新的高峰,同样它也可能限制人的行动。习惯是以某种习惯性的方式思考问题的。大多数的行为反映出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讯息。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受到过去的感受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务必学习成为一个思考者,一个原创的思考者。惟有这样,才能让理性战胜过去的阴影。有这样的感知,过马路前人会习惯的先看清左右两边的车辆。生长在美国,会习惯先看左边,再看右边;而生长在英国,则习惯先看右边,再看左边,正因英国的车子靠左行驶的。如果美国的游客在伦敦的街头往往就感到无所适从。这是从小就学习并养成的习惯,一种储存的程序,几乎不需要思索,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同样,思考模式被输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就会造就一个新的个体。这些模式能够正因重新学习、认识的不一样,会更有效地提升认知层次,在想象之中不断丰富新的生活经验,长此下去,能够为师
矣也就当成自然了!此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务必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有突破,才有创新,才有进步,才有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办好,才能真正让高密的孩子理解最好的教育,才能真正践行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
=====================我来扮演分割线=====================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赏析】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好一味听信别这个是我给你找的,能够借鉴一下: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
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赏析】
孔子这句话说的就是儒学极为推崇的安仁乐道的思想。
安仁乐道的思想,是由孔子开创的。那里的道在孔子看来有仁道和大道之分。就个体修养而言,道即是仁或仁道,即做人的大道理;就社会目标而言,道即是大道或大同的理想状态。乐道即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纵有贫穷困苦,但想到理想的社会目标将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因此虽苦亦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德为乐,指不以物质享受之多寡衡量苦乐,而是以追求道德精神上的完成和满足为乐,即使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生活极端困苦,也不改其乐,这就是所谓仁者安仁和孔颜乐处。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但最为他欣赏的是颜回。之因此如此,是正因颜回将孔子的乐道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孔子以前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状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由孔子开创的乐道思想并不是简单地以道为乐,而是指人到达与道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上的乐。这就是孔颜乐道的精髓。能够说,孔子的安仁乐道向我们展示了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理性的资料中蕴含着感性的形式这一壮美的图卷。这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毋宁说是一种审美态度,正因它已摆脱了物欲的羁绊、世事的纷扰,对生活进行了艺术的观照,趋向于诗意的人生境界。
孔子安仁乐道的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了禁欲主义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孔子说安贫乐道,是说以苦为乐。通俗一点说,就是正因得道的快乐而忘记了自己在受苦。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禁欲主义倾向愈明显。孔子宣扬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孟子也有过寡欲的主张,但尚无明确的禁欲主义主张。苟子的以道制欲则出现了禁欲主义的倾向。而到朱熹那里以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方为至乐的说法,则把德行的完善和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相对立起来,这就表现出明显的禁欲主义。
把禁欲主义当着安贫乐道的先决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待而言。正因当贫固自在,富贵多忧、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君子固穷、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等谚语在民间广为流行时,也很可能造就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竞争、缺乏冒险精神的国民性格。但综观历史,儒家安仁乐道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更多地是起着用心的作用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爱(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一样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料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我来扮演分割线=====================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解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赏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能够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贴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理解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理解。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正正因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乐观的个人生活情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我们的工资水平不高,也没有额外的物质收入,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富足的,我们是精神富翁。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重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正因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六年前,我义无反顾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发奋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把它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学生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和学生在办公室敞开思想促膝谈心的时候,当我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当我知道我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当我听说我的学生在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幸福。拥有这些,我并不羡慕万贯钱财,正因这是很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人奔钱看,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职责,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培优辅困;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刻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正因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正因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正因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来扮演分割线=====================
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赏析】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能够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能够是他的老师,因此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能够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
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1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赏析】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就应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好处,还能够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好处,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我来扮演分割线=====================
11。【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赏析】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正因,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因此,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十分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资料之一。
=====================我来扮演分割线=====================
1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赏析】
复旦校训的两句话是由那里来的,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为阐发复旦校训的涵义,务必分别详细的说明,先说明博学。
博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如今,学识的范围更广,门类众多,以科学而言,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可称为科学,自然科学以物为对象,是研究自然物质及其现象之科学,如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社会科学以人为对象,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以求发现其中因果关联之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今日之学识,真是汗牛充栋,浩如渊海,齿豁头童,尚不易有一技之长,一学之精,我们应当先对工具的学识,如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论理学,有切实的基础,然后进一步的对各种学科有个一般的了解,knowsomethingineverything然后再进一步的,各就性之所近,学之所长,国家时代之需要,求一门或数门学识的专精knoweverythinginsomething前者为通才,后者为专才,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日世界,研究学识的步骤,务必由通才而转向专才,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好多科学均是有联带关联的,个人的时刻与精力有限,绝不能把样样学识都学得精通,守约就是精通于一种或数种科学,我们求学,很容易犯一通病,样样都好象懂得,其实样样都未深切了解,样样都好象能勉强做,其实样样都做不好,甚至于都不能做,今日求学,不仅仅读今人书,并须读
古人书,不仅仅读中文的书,并须读外文书,不仅仅读二流三流的书,还须读原作家的书,并须读报章杂志,听专家演讲,尤其重要的要做札记,日记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读书有时如走马看花,有时如拈针刺绣;有时可浅尝即止,有时须熟读深思,经过了深切研究,不了解的了解了,记不得的记得了,脺于面,盎于背,畅于四肢,那种乐趣,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学习这个名辞包括学与习两方面,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效也,习,鸟数飞也。无论研究那一种科学,获得知识技能之必要历程,均为学与习,惟有从力行中求真知,数学要做习题,理化要做实验,仅了解原理原则是不够的,我们对习一方面,要多下苦功,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常嫌社会科学空洞抽象;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常嫌自然科学枯燥艰难,许多人常避难就易,认为学社会科学,就不必了解自然科学,而在另一方面,学自然科学的人,常漠视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常识,其实,学识是彼此关连的,是各有其重要性的,研究社会科学而不研究自然科学,没有根;研究自然科学而不研究社会科学,没有果,此刻就是研究高深的社会科学,有时也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的本身,无所谓难易,亦无所谓有无兴趣,难与易;有兴趣与无兴趣,全是我 们的主观,避难就易,易者不必须,而困难增多,咬尽牙关去解决困难,则难者不难,易者更易,如果我们肯集中注意,认真研究,反复练习,了解熟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逐渐的难少易多,兴趣盎然。
笃志,求学不是为的装饰品,世代书香,荣宗耀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时代是过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不应当再沉醉了,求学决不是为的镀银、镀金、面子、光荣,求学不是为的敲门砖,我们脑海里不应仅有十年寒窗下,一朝成名时,不应仅有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普考、高考、委任、荐任、简任,更不应有一佛出世,鸡犬升天,求学当然为求生活的技能。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求学是学生活之道,不做家庭的消费者,不做社会的寄生虫,但是仅学会个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够的,士要先立志,且必需笃志,志大人之学,养成德智体群平衡发展的健全个人,社会的健全份子,国家的健全公民,为人群服务,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以生活为目的,以生命为好处,要改善人类全体的生活,要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要学如何使国家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如何安定社会,富裕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夫饥,我饥之,一夫寒,我寒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以我们小小的空间,短短的时刻为当代最大多数的人谋最高的幸福,要立志研究什么科学,要立志做什么事,要立志做什么样的人,未立定志向之前,要多多思考,立定志向之后,就要
切问,所谓切切实实的问,务必先审问,先审察而后问,问必需先问自己,审察研究而仍有所疑,然后问工具书,问参考书,问教师,问同学,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奇心为发明之母,curiosityisthemotherofinvention,学而不问,只做了一半工夫,在若干的学校里,教师讲解,学生读书,听讲及记笔记,孩子在家中不敢问父母,怕父母嫌噜嗦,在学校不敢问教师,怕教师说他捣蛋,正因问教师而有被问的危险,有的问题可能较为简单,学生问了,怕表现自己的程度浅薄,为教师或同学所讥笑,父母及教师有时遇?困难的问题,或为自己的知识所限,竟会一时回答不出,颇伤胃口,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世也,父母及教师如一时回答不出,能够查查参考书,弄明白了再回答孩子。我们的脑筋,遇着新鲜的事物或问题,要经常的问,这是什么(what)?这是如何构成的(how)?这是为什么(why)?牛顿正因问苹果为什么必须落在地上而发明地心吸力,瓦特正因问一壶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蒸气的力量所推动而发明蒸气机,我们必须要问字典,问辞源辞海问百科全书,问其它参考书,问良师益友,问热诚的专家,疑问经指教后,要再研究,要再回想,然后触类旁通,一举一偶而以三偶反,其乐融融!问必有所得,问方能进
一步的有所疑,有了进一步的疑,再详加审察研究,可能自己就了解,如竟不能了解,则应当再问,这是求学的必然途径,千万不能够强不知以为知。
近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近思就是运用思想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小及大,由已知及未知,行动前有意志,意志前有思想,这个意志是经过思想思考才决定的,思想不是空幻的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想不是杂乱的想,由天南想到海北,由山川想到人物,无目的思想是毫无结果的,思想是要有起点,有方法,有系统,有终点,所谓有思想程序thinkingprocess,谈到思想的方法,我们有时用比较法,例如月晕而风,初润而雨,这是用多年的经验来推断,有时用归纳法,所谓万殊归于一本,有时用演绎法,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较为周延可靠者,则为归纳演绎并用法,我们学习任何科学或技能,全是不断的在尝试与错误,错误与尝试的过程中的,意志薄弱的人,尝试发现错误,即自认失败,没有勇气再去尝试,意志坚强的人,不断的由尝试中寻到错误,改正了错误再尝试,错误是意志坚强的人的参考资料,失败是意志坚强的人的成功基石,归纳演绎并用法的确是较为周延可靠的思想方法,归纳演绎,演绎归纳,进化无穷,至善无极,做近思的工夫,务必慎思,慎思务必明辨,明辨就是要辨别真伪,是非、大小、轻重、长短、先后、缓急、公私、利害、忠奸等等,我们要客观的根据事实,最好的论理是根据事实的论理,我们要主观的学有研究,品有修养,要虚怀若谷,有坦荡荡的胸襟,一尘不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事,毋为感情所蔽,毋为孤陋寡闻所欺,毋为现象所惑而忽其本相。
以上说明了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也说明了孔门遗教:审问;慎思;明辨。真知重在笃行;惟有笃行,方能得真知,曾国藩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颜习斋云: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说说,笔下写写,而不从身体力行过,全是无用。,我们求学要有志,志大人之学,非为装饰品,非为敲门砖,不仅仅求生活的技能,我们要有识,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在德智体群各方面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健全自己,我们要有恒,有恒为成功之本,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锲而不舍,自然见效,天资高的勿自傲,天资低的毋自弃,天下无难事,天下亦无易事,十分之一的灵感;十分之九的血汗。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列子.伯牙善鼓琴》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卖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备注:也有网民称呼著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2)伐:砍伐。(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6)苍苍:苍白。(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9)辗(niǎn):同“碾”,碾压。(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12)困:困倦,疲乏。(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 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9)回:调转。(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26)直:通“值”,价格。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âi)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ã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