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13:3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5·18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列子.伯牙善鼓琴》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卖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备注:也有网民称呼著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2)伐:砍伐。(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6)苍苍:苍白。(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9)辗(niǎn):同“碾”,碾压。(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12)困:困倦,疲乏。(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 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9)回:调转。(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26)直:通“值”,价格。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总结归纳精选(1):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服务标语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饭店广告语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总结归纳精选(2):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一样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明白与体会,那么就能够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够做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必须的时刻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那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一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总结归纳精选(3):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资料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赏析】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用心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流露和写照。

在古汉语中,学习是两个词。学:求学、学习,理解教育。习:复习,温习。时:按时。现代汉语中,学习是一个词,只保留了古汉语中学的好处。说通悦,愉快。同学们想想,如果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再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忘记吗?考试会考不好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羡慕,自己肯定内心欢喜的不得了。学而时习之,主要谈学习的方法。

古汉语中,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爱好的人;友指的是友人,关联亲密的人;现代汉语中朋友多指古汉语中的友。古代没有学校,据说孔子是第一个设立私塾传道授业的人。那时候书生学习,一方面请教老师,另一方面就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即游学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互相拜访,切磋交流。你想,读书人之间互相交流,研究学问,感悟圣贤之道,而且互相走动,欣赏风景名胜,品茗对弈,对酒当歌,难道不快乐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知,了解。愠,恼怒,怨恨。亦,也。君子,道德是上有修养的人。乎,助词,相当于吗。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人误解。如果被人误解了,就计较起来,怨恨别人,那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圈子人?怎样能交上朋友呢?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交往,重视团结合作,为人要宽容大度,要有修养。这些就是高情商。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

这三句话,正是人生征途上的三个历程。第一句,侧重青少年时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乐于学习;第二句,侧重讲在二、三十岁时,我们一要学习,二要交友,要好好享受人生的黄金时代;第三句话,侧重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要有平静的心态,要有涵养。这正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是一气相连的。

孔子的人生是用心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同学们,期望你们认真领悟孔子的话:一要注重学习方法;二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交流切磋;三要心胸宽广,为人大度。老师期望你们端正态度,用心进取,祝愿你们学有所成,享受快乐人生!

=====================我来扮演分割线=====================

2。【原文】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赏析】

曾子,孔子著名的大弟子曾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靠曾子传授下来的。吾,我。日,每一天。三,虚数,多次的意思。在古汉语中,三、六、九、百、千、万,往往都是虚指。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谋,谋划,那里指替别人办事。忠,忠诚,真心为人。信,诚实守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那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动用)。习,复习,温习。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为人之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友之道;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反省是问题,强调治学的人务必重视品德修养,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目的是为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宋代范仲淹、苏轼,明代的袁黄等人用划功过格的办法进行自省,以检查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进步或退步;宋代的赵概在几案上置黄豆和黑豆,以便区分自己每一天所做的好事和错事;清代的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每一天写《过隙影》,记录每一天的过错(心过、口过和身过),终身没有间断;鲁迅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以上名人均受曾子三省吾身的启发,终成大业。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这句话与曾子的三省吾身具有异曲同工之趣。

同学们,你们正在成长之中,心智还不成熟,知识还不丰富,更应当每一天反省自己啊!想想课堂认真听课了吗?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作业认真完成了吗?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有哪些不足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长年坚持,何愁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呢?

=====================我来扮演分割线=====================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赏析】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按:是七十三岁死)。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职责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是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那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话很难明白,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方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忙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

下方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拿来就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超过这个范围,因此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那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需要人生的经验。而人生的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我来扮演分割线=====================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赏析】

有人说,如果每一天花费一个小时,去思考某一问题,那么5年后就能够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了。事实上,一些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的人,由于自己的某一个案件而涉及到诉讼领域,用不了很长时刻,那就对于自身就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当熟悉了。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论语》说: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意思是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就必须能从中有新有发现和新的收获,不用多长的时刻就能够去做别人的老师了。思考是一个温故而知新过程,思考会受到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而负面的影响则是令人失望和破坏性的因素。前者让人进步和改善,后者则让人放下和伤害。英国辞典编纂专家塞缪尔;约鞠逊说:习惯的锁链通常太小以至难以察觉,但它又太坚固而难以打破。平时如果养成了太多负面的思考习惯,就会受制于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当人们认识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不良习惯时,又为什么去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呢?而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恐怕与不愿意承担职责有很大关联。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成功者习惯了去做那些失败者不喜爱或不愿做的事。正因他们养成了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习惯。一切习惯在刚刚构成的时候都

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此时,就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代替旧的不良习惯。防止坏习惯的构成比克服那些已构成的坏习惯容易得多。要构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构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发奋的结果,它需要经过超多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帮忙人到达新的高峰,同样它也可能限制人的行动。习惯是以某种习惯性的方式思考问题的。大多数的行为反映出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讯息。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受到过去的感受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务必学习成为一个思考者,一个原创的思考者。惟有这样,才能让理性战胜过去的阴影。有这样的感知,过马路前人会习惯的先看清左右两边的车辆。生长在美国,会习惯先看左边,再看右边;而生长在英国,则习惯先看右边,再看左边,正因英国的车子靠左行驶的。如果美国的游客在伦敦的街头往往就感到无所适从。这是从小就学习并养成的习惯,一种储存的程序,几乎不需要思索,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同样,思考模式被输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就会造就一个新的个体。这些模式能够正因重新学习、认识的不一样,会更有效地提升认知层次,在想象之中不断丰富新的生活经验,长此下去,能够为师

矣也就当成自然了!此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务必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有突破,才有创新,才有进步,才有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办好,才能真正让高密的孩子理解最好的教育,才能真正践行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

=====================我来扮演分割线=====================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赏析】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好一味听信别这个是我给你找的,能够借鉴一下: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

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赏析】

孔子这句话说的就是儒学极为推崇的安仁乐道的思想。

安仁乐道的思想,是由孔子开创的。那里的道在孔子看来有仁道和大道之分。就个体修养而言,道即是仁或仁道,即做人的大道理;就社会目标而言,道即是大道或大同的理想状态。乐道即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纵有贫穷困苦,但想到理想的社会目标将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因此虽苦亦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德为乐,指不以物质享受之多寡衡量苦乐,而是以追求道德精神上的完成和满足为乐,即使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生活极端困苦,也不改其乐,这就是所谓仁者安仁和孔颜乐处。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但最为他欣赏的是颜回。之因此如此,是正因颜回将孔子的乐道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孔子以前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状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由孔子开创的乐道思想并不是简单地以道为乐,而是指人到达与道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上的乐。这就是孔颜乐道的精髓。能够说,孔子的安仁乐道向我们展示了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理性的资料中蕴含着感性的形式这一壮美的图卷。这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毋宁说是一种审美态度,正因它已摆脱了物欲的羁绊、世事的纷扰,对生活进行了艺术的观照,趋向于诗意的人生境界。

孔子安仁乐道的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了禁欲主义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孔子说安贫乐道,是说以苦为乐。通俗一点说,就是正因得道的快乐而忘记了自己在受苦。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禁欲主义倾向愈明显。孔子宣扬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孟子也有过寡欲的主张,但尚无明确的禁欲主义主张。苟子的以道制欲则出现了禁欲主义的倾向。而到朱熹那里以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方为至乐的说法,则把德行的完善和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相对立起来,这就表现出明显的禁欲主义。

把禁欲主义当着安贫乐道的先决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待而言。正因当贫固自在,富贵多忧、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君子固穷、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等谚语在民间广为流行时,也很可能造就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竞争、缺乏冒险精神的国民性格。但综观历史,儒家安仁乐道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更多地是起着用心的作用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爱(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一样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料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我来扮演分割线=====================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解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赏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能够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贴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理解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理解。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正正因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乐观的个人生活情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我们的工资水平不高,也没有额外的物质收入,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富足的,我们是精神富翁。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重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正因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六年前,我义无反顾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发奋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把它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学生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和学生在办公室敞开思想促膝谈心的时候,当我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当我知道我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当我听说我的学生在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幸福。拥有这些,我并不羡慕万贯钱财,正因这是很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人奔钱看,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职责,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培优辅困;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刻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正因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正因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正因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来扮演分割线=====================

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赏析】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能够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能够是他的老师,因此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能够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

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来扮演分割线=====================

1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赏析】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就应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好处,还能够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好处,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我来扮演分割线=====================

11。【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赏析】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正因,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因此,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十分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资料之一。

=====================我来扮演分割线=====================

1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赏析】

复旦校训的两句话是由那里来的,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为阐发复旦校训的涵义,务必分别详细的说明,先说明博学。

博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如今,学识的范围更广,门类众多,以科学而言,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可称为科学,自然科学以物为对象,是研究自然物质及其现象之科学,如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社会科学以人为对象,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以求发现其中因果关联之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今日之学识,真是汗牛充栋,浩如渊海,齿豁头童,尚不易有一技之长,一学之精,我们应当先对工具的学识,如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论理学,有切实的基础,然后进一步的对各种学科有个一般的了解,knowsomethingineverything然后再进一步的,各就性之所近,学之所长,国家时代之需要,求一门或数门学识的专精knoweverythinginsomething前者为通才,后者为专才,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日世界,研究学识的步骤,务必由通才而转向专才,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好多科学均是有联带关联的,个人的时刻与精力有限,绝不能把样样学识都学得精通,守约就是精通于一种或数种科学,我们求学,很容易犯一通病,样样都好象懂得,其实样样都未深切了解,样样都好象能勉强做,其实样样都做不好,甚至于都不能做,今日求学,不仅仅读今人书,并须读

古人书,不仅仅读中文的书,并须读外文书,不仅仅读二流三流的书,还须读原作家的书,并须读报章杂志,听专家演讲,尤其重要的要做札记,日记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读书有时如走马看花,有时如拈针刺绣;有时可浅尝即止,有时须熟读深思,经过了深切研究,不了解的了解了,记不得的记得了,脺于面,盎于背,畅于四肢,那种乐趣,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学习这个名辞包括学与习两方面,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效也,习,鸟数飞也。无论研究那一种科学,获得知识技能之必要历程,均为学与习,惟有从力行中求真知,数学要做习题,理化要做实验,仅了解原理原则是不够的,我们对习一方面,要多下苦功,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常嫌社会科学空洞抽象;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常嫌自然科学枯燥艰难,许多人常避难就易,认为学社会科学,就不必了解自然科学,而在另一方面,学自然科学的人,常漠视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常识,其实,学识是彼此关连的,是各有其重要性的,研究社会科学而不研究自然科学,没有根;研究自然科学而不研究社会科学,没有果,此刻就是研究高深的社会科学,有时也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的本身,无所谓难易,亦无所谓有无兴趣,难与易;有兴趣与无兴趣,全是我 们的主观,避难就易,易者不必须,而困难增多,咬尽牙关去解决困难,则难者不难,易者更易,如果我们肯集中注意,认真研究,反复练习,了解熟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逐渐的难少易多,兴趣盎然。

笃志,求学不是为的装饰品,世代书香,荣宗耀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时代是过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不应当再沉醉了,求学决不是为的镀银、镀金、面子、光荣,求学不是为的敲门砖,我们脑海里不应仅有十年寒窗下,一朝成名时,不应仅有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普考、高考、委任、荐任、简任,更不应有一佛出世,鸡犬升天,求学当然为求生活的技能。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求学是学生活之道,不做家庭的消费者,不做社会的寄生虫,但是仅学会个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够的,士要先立志,且必需笃志,志大人之学,养成德智体群平衡发展的健全个人,社会的健全份子,国家的健全公民,为人群服务,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以生活为目的,以生命为好处,要改善人类全体的生活,要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要学如何使国家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如何安定社会,富裕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夫饥,我饥之,一夫寒,我寒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以我们小小的空间,短短的时刻为当代最大多数的人谋最高的幸福,要立志研究什么科学,要立志做什么事,要立志做什么样的人,未立定志向之前,要多多思考,立定志向之后,就要

切问,所谓切切实实的问,务必先审问,先审察而后问,问必需先问自己,审察研究而仍有所疑,然后问工具书,问参考书,问教师,问同学,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奇心为发明之母,curiosityisthemotherofinvention,学而不问,只做了一半工夫,在若干的学校里,教师讲解,学生读书,听讲及记笔记,孩子在家中不敢问父母,怕父母嫌噜嗦,在学校不敢问教师,怕教师说他捣蛋,正因问教师而有被问的危险,有的问题可能较为简单,学生问了,怕表现自己的程度浅薄,为教师或同学所讥笑,父母及教师有时遇?困难的问题,或为自己的知识所限,竟会一时回答不出,颇伤胃口,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世也,父母及教师如一时回答不出,能够查查参考书,弄明白了再回答孩子。我们的脑筋,遇着新鲜的事物或问题,要经常的问,这是什么(what)?这是如何构成的(how)?这是为什么(why)?牛顿正因问苹果为什么必须落在地上而发明地心吸力,瓦特正因问一壶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蒸气的力量所推动而发明蒸气机,我们必须要问字典,问辞源辞海问百科全书,问其它参考书,问良师益友,问热诚的专家,疑问经指教后,要再研究,要再回想,然后触类旁通,一举一偶而以三偶反,其乐融融!问必有所得,问方能进

一步的有所疑,有了进一步的疑,再详加审察研究,可能自己就了解,如竟不能了解,则应当再问,这是求学的必然途径,千万不能够强不知以为知。

近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近思就是运用思想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小及大,由已知及未知,行动前有意志,意志前有思想,这个意志是经过思想思考才决定的,思想不是空幻的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想不是杂乱的想,由天南想到海北,由山川想到人物,无目的思想是毫无结果的,思想是要有起点,有方法,有系统,有终点,所谓有思想程序thinkingprocess,谈到思想的方法,我们有时用比较法,例如月晕而风,初润而雨,这是用多年的经验来推断,有时用归纳法,所谓万殊归于一本,有时用演绎法,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较为周延可靠者,则为归纳演绎并用法,我们学习任何科学或技能,全是不断的在尝试与错误,错误与尝试的过程中的,意志薄弱的人,尝试发现错误,即自认失败,没有勇气再去尝试,意志坚强的人,不断的由尝试中寻到错误,改正了错误再尝试,错误是意志坚强的人的参考资料,失败是意志坚强的人的成功基石,归纳演绎并用法的确是较为周延可靠的思想方法,归纳演绎,演绎归纳,进化无穷,至善无极,做近思的工夫,务必慎思,慎思务必明辨,明辨就是要辨别真伪,是非、大小、轻重、长短、先后、缓急、公私、利害、忠奸等等,我们要客观的根据事实,最好的论理是根据事实的论理,我们要主观的学有研究,品有修养,要虚怀若谷,有坦荡荡的胸襟,一尘不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事,毋为感情所蔽,毋为孤陋寡闻所欺,毋为现象所惑而忽其本相。

以上说明了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也说明了孔门遗教:审问;慎思;明辨。真知重在笃行;惟有笃行,方能得真知,曾国藩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颜习斋云: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说说,笔下写写,而不从身体力行过,全是无用。,我们求学要有志,志大人之学,非为装饰品,非为敲门砖,不仅仅求生活的技能,我们要有识,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在德智体群各方面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健全自己,我们要有恒,有恒为成功之本,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锲而不舍,自然见效,天资高的勿自傲,天资低的毋自弃,天下无难事,天下亦无易事,十分之一的灵感;十分之九的血汗。

第四篇: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之一,第十七章是论语中的“阳货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论语十七章阳货篇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十七章阳货篇翻译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第五篇:论语颜渊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内容较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颜渊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 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下载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以下是小编带来七年级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

    各位同学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我们看看下面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一起阅读吧!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注释】罕:稀少,很少。与:赞同、肯定。【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5篇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四则原文及......

    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

    “述而”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下面是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赛样天来下还眼和的,野是杏屋而。边刚巢都的儿是满摸全坐俏抚希石一默润花开,烘个片名花面最,新牛散盼大呀。,于,都,起中。,让作梨软疏跑盼杨,着石发嫩鸟抖风眨,了曲心晕屋风。坐年寒......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