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团学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如何提高团学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提纲:1.关于团学组织:由来还有重要性
2.关于凝聚力:重要意义,体现在那些方面,跟那些因素有关
3.结合团学特征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何提高内部凝聚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X学院XXX部门的XXX。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团学工作的一些见解。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提高学生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不可否认,大学跟高中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显著地不同之处,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自主权利上。高中,我们的知识大多都是由老师灌输的,自习大多也都是有老师看着的,我们会不自觉的去依赖老师。然而,在大学的校园里,老师从来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各种学习工作将由我们独立完成,承担各种学生内部管理与交流工作的,无疑是我们自己。
管理一个班一个学院乃至一个学校,并不是说一个人的激情与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群人的团结与合作,于是,就有了团委和学生会,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团学。在大多数不了解团学工作的同学们心中,团学可能就只是策划活动举办活动的组织。然而,它做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学术部(你们自己是什么部自己改)会关注学风建设,宣传部会增加大家对团学组织的了解,体育部会丰富大家的课余活动,秘书部会处理好很多细节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跟团学的工作息息相关,团学无时无刻不在为同学们服务。虽然团学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专长之处,各部门的工作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大家的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团学这个大家庭建设的更加温暖,因为,只有把团学建设好了,才能真正让其做到为同学们服务。
我们常说,团学不分家。那是因为不管是什么活动什么工作,团学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要想把一个活动办好,让大家满意,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当然也就需要团学各个部门间的配合与合作。所以,如何让团学各部门间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今天想重点讲的,如何提高团学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首先,我们需要聊一聊什么是凝聚力。从定义上来看,它是一种由管理,环境,效益,精神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向心情感,它是内部成员共同努力形成的一股合力。讲通俗一点,团学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就是通过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出色的完成工作来达到的。
然后,了解了什么是凝聚力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凝聚力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为什么值得我们寻找方法去提高呢?第一,团队凝聚力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团学各部门间的凝聚力越高,那么举办的活动产生的效果也就会越好,越吸引人;第二,提高内部成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凝聚力较高的团队其成员对于工作的责任感也相应较强,共同的利益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达成目标后获得一定的工作满足感,成员间容易彼此接纳相容,因此也就增强了彼此间的友谊和吸引力;第三,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很有帮助,在与其他部门成员的沟通交流中,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及对各方面事务的协调能力,提高人际吸引力,让成员学会合作学会分担,也是为日后工作所作的准备。
不难看出,团学间的内部凝聚力是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内部凝聚力的高低呢?共同的目标、适当的规模、还有外在的环境影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内部间的交流沟通。如果可以在团学各部门间进行顺利的交流沟通,那么各部门间的合作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更能够促进内部凝聚力的提高与工作的顺利进行啦。
团学与其他的团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他的组成人员都是在校学生,成员的社会阅历较少,在平时的团学工作中,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自主权并不算太强。所以对于如
何提高团学组织的内部凝聚力的问题,与其他团队有所区别。结合团学自身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各部门成员对其他部门的了解。通过部门联谊或者全团学成员一起活动等方式,增加不同部门间成员的接触机会,加深各部门间的了解,让成员熟悉各部门的职权与运作,从而在必要时知道该去向哪些部门寻求帮助。
第二,主席团对成员适宜的领导。要使全体成员拥有相同的奋斗目标,需要拥有相同的工作信念。适宜的知道,能令各成员各部门为团学做出的努力凝聚成一股有效的合力,令工作很顺利的开展,更能令各成员对团学有归属感。
第三,各部门要主动寻找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机会。在举办活动的时候,要多想想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让其他部门帮忙做的,以此来增加与不同部门的合作机会,在合作中完善自己部门的工作,同时也增加了与不同部门的交流。
团学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我们从家里获得了温暖,当然也要让它一直温暖下去。如何提高团学组织内部凝聚力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因为我们在不断的寻求进步!我们一直希望把团学建设的好点再好点,把团学办得更好是我们不变的目标。为了我们的部门,更是为了我们的团学——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不断提高它的内部凝聚力,一起为建设它而努力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浅析如何提高团队的组织凝聚力
摘 要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政治生活的一项重大变革,它的实施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制约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强和推进村民自治的若干思考。当前,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受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地区村民自治的运行往往偏离了有序规范的运行轨道,村委会面临一定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委会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矛盾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冲突;权力;对策
I
Abstract
The villager autonomy system is a major reform of the rural political life in our countr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and the promotion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 to promote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villagers' autonomy.At present, the villagers' autonomy in rural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concept, the operation of villager autonomy in some areas often deviates from the running track of the orderly and standard.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faced by the village committee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china.Keywords:villager autonomy;conflict;power;countermeasure
II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2.村民自治相关概念...................................................................................................1
2.1 村民自治含义..................................................................................................1 2.2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1 3.乡镇村民自治中的权力冲突...................................................................................2
3.1 民主参与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2
3.2 民主发展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民主发展环境之间的矛盾..............................3 3.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4 3.4 村“两委”矛盾冲突,乡镇与村委会关系不畅..............................................5 4.解决乡镇村民自治中权力冲突的对策...................................................................5
4.1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素质...............................................................................5 4.2明确权责关系,减少对村民自治的行政干预...............................................6 4.3理顺“两委”关系,促进村民自治高效运行...................................................6 4.4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自治奠定物质基础...........................................7 结论................................................................................................................................7 参考文献........................................................................................................................8 致 谢..............................................................................................................................9
1.绪论
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既是一个实行“四大民主”的自治组织,又是一个必须听命于上级政府的行政组织,其在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深刻地打上了早几年瓦解掉的人民公社“政社台一”的烙印。实践表明,在我国推行了多年的以实行基层民主政治为宗旨的村民自治制度,尽管其培养和训练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程序,并为中国现今的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基础。
然而,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期望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就使人口达九亿的中国农村完成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村民自治在实践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促进村民自治有效运作、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2.村民自治相关概念
2.1 村民自治含义
村民自治,即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以村民委员会组织为载体,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依法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整套制度。
2.2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三大创造之一,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层面的重大创造。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自治开启了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也是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主题。
新中国建国后逐步确立的人民公社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一种治理体制。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人民公社的退场却使农村社会秩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农村社会整合组织的缺失呼唤新的适应现代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组织和机制。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促使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
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地位。1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农村建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并对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职能、产生方式进行了初步规定。此后,全国普遍撤销生产大队设立村民委员会。到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为止,村民自治的初创时期主要解决了以村委会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建设问题,明确了村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性质,并初步探索了如何用民主自治办法选择村委会干部、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形式。自此,以建立村委会为标志的村民自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我国农村走上了一条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组织领导农民、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新路子。
随着1998年以来《村组法》正式通过和全面贯彻实施,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制定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一些省还制定了《村委会选举办法》和《村务公开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标志着村民自治工作正式进入一个依法建章立制、全面提高村民自治水平的新时期。村民自治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呈现出行政和法律两强推动的格局。此后,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化,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本实行了民主决策村中重大事项;建立了以村务公开栏为主的多种公开形式,实行了民主监督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了民主管理村中事务。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自治组织逐步健全,民主形式更加多样,民主自治理念更加深化,技术程序愈益完备,在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经由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和训练,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组织重建;村民自治不仅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可以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益,并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良好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作用。村民自治也在政治上初步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乡村改造和社区重建有机结合起来的难题。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村民自治制度正内化为亿万农民群众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民主权利。
3.乡镇村民自治中的权力冲突
3.1 民主参与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民主化必须与制度化相匹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形式,即村民自治的主体、内容、组织形式和运作,都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安排的,体现着国家意志”在现阶段村民自治实践中,随着利益诉求日益强烈,村民的民主参与日益扩大,法律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不能有效地将民众的参与纳
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主要表现为:
已有村民自治制度执行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试行到正式实施已有二十多年,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法规。但是,在村民自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不依法治村的现象,致使已有的村民自治制度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
村民自治运行制度不健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现象、新因素,而相关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显得滞后,致使部分村民自治行为难以寻找到充分的制度依据,导致了一些无法可依的情况。
村民自治的无法可依,还表现在缺乏可行的程序性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民主的精髓在于有一套严格、公认和可操作的程序。由于法律过于刚性,而与法律相配套的程序又不健全,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
村民自治的奖惩、救济制度不完善。任何一项完整、理想的制度都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为规范性制度安排,二为惩戒程序性制度安排,必须是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统一现行村民自治制度明显呈现出两部分的分离,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脱节。
特别是在制度建构中只规定村级组织、村干部应该做什么,而没有明确地规定做或不做什么将受到何种奖励或惩罚。对公共权力组织及村干部的行为过错,缺少责任追究和罪错惩罚的具体规定。
此外,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未能对村民自治权利保护和救济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面对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大量违法、违规事件,缺乏司法救济的渠道和机制,由此造成近年来村民上访和抗争事件频发,构成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3.2 民主发展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民主发展环境之间的矛盾
村民自治推动的农村基层民主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运作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化和村民自治的进程,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积极性和民主素质明显增强,民主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环境因素,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种种矛盾与冲突。较为突出的是:
日益强烈的民主要求与传统治理方式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村民自治的推进,村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日益增强,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但是,传统的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仍然对乡村治理实践有着深刻影响。在以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的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下,管理者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少数人拍板、垂直型命令、强制性执行。这种治理体制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很容易扭曲政府与村民的关系,激化干群矛盾。
我们应当理性地承认,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目前的村民自治主要地停留在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环节,后选举阶段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因此,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了“选举时热热闹闹,选举后冷冷清清”的现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选举参与型”治理模式
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要求与村民民主素质较低的矛盾。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主作为目的是村民群众向往和追求的。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却需要村民群众能够运用民主,以民主的方式和手段达到民主的目的。在现阶段中国农村,一方面是长期压抑的民主参与热情极大迸发,村民群众特别是村庄精英希望通过积极的民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与民主参与热情相比,村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相对较低,还不习惯于按民主程序行使民主权利,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诸如自己表决同意的事,一旦涉及个人利益、人情等因素,可以随意推翻;民主选举时没有投某村干部的票,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服从其管理;村干部选举中,贿选和暴力等因素的不断介入,等等。当前农村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的类似现象,反映出村民群众的民主素质还处在较低层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的非民主和失序。
日益扩展的民主工作与政府支持相对薄弱的矛盾。村民自治追求的农村基层治理民主化是政府主动推动的结果。无论是村民自治制度安排,还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实际运作,都要求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特别是担当起指导职责。然而,从现阶段农村的实践来看,政府对村级民主管理的指导和支持显得较为薄弱,与村民自治过程中日益扩展的民主工作内容和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府的指导力量薄弱。村民自治涉及全体村民和全部村务,工作内容多、范围广、种类杂,需要地方政府配备相当的人力来组织和指导。但是,各地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民政部门并没有把指导村民自治的工作放到重要地位,专职工作人员极少。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指导村民自治的基本素质。
第二,政府的工作协调机制不足。由于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与群众团体组织,往往需要党委、政府统一协调才能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在现行政府组织体制中,缺乏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工作的机构和机制。与村民自治工作相关的部门各自为政、单独推动,力量有限。
第三,财力保障不到位。无论是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还是办理村庄公共事务,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保障。然而,各地政府用于指导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所需要的经费都缺乏法定来源和保障,依地方党委政府是否重视而定。特别是地方财政薄弱的地区,财力制约已经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村民自治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于形式。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管理自己,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以行政手段安排工作,有一些本应由乡镇完成的职责也被“分解”到村委会,使村委会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在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先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群众负责。这些都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性质。从调查来看,广东省内农村地区虽已有9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但仅40%的村民代表会议能够定期开会,普遍存在着村务事项不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由村委会决定后通知村民代表会议的问题。村民代表会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仅占20%。另有40%的村民代表会议有名无实,长期不召开会议、不商讨村内事务,村务仍有支部书记个人说了算,存在着重民主选举、轻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问题。
3.4 村“两委”矛盾冲突,乡镇与村委会关系不畅
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当选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两委合一后,村民自治事实上也就大打折扣。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各自的权限范围不够具体明确,极易产生两种矛盾。一是在一些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较强,在村里较有权威,党组织在领导和管理本村事务中并不只是提出建议,而是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和村务工作直接作出决策和决定,村委会形同虚设。二是由于缺少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极个别民主选举出的村委会不愿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认为村支书仅是由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把村委会凌驾于村支部之上,因此出现了村两委争权夺利、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
一方面乡镇党委和政府已经习惯了过去的领导角色,或者还未找到村民自治条件下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村委会工作基本上还是采取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经济还比较困难,再加上村委会干部普遍素质偏低,无力独自解决农村各种复杂问题,仍然要依赖听命于乡镇党委和政府,这些都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4.解决乡镇村民自治中权力冲突的对策
4.1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素质
要实现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标,合格的主体是前提和基础条件。首先,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
素质,使农民具备参与民主活动的能力。其次,大力开展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村的民主政治文化,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农民从传统的宗族意识、权力崇拜意识、依赖意识、臣属意识、散漫意识、自私观念和政治冷漠等落后观念中解放出来并形成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意识,使农民逐渐形成参与民主活动的思想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民主议事能力、民主决策能力、民主管理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使村干部能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不仅为村民自治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为村民自治提供内在的推动力量。再次,现在村级治理的水平保持在“精英治理”的层面上,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的政治精英。因为村里的问题由本村精英人物去解决比外部力量介入更容易为村民所接受。这种精英要既懂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又懂得现代管理方法,又能代表村民利益,能够领导农村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4.2明确权责关系,减少对村民自治的行政干预
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切实做到放权于村。该由村委会行使的职权乡镇不得干预,该由村上使用的资金乡镇不得上收,该由村民会议审议的工作乡镇不得考核。真正让村委会有职有责有钱有权,放手工作,并向全体村民负责。乡镇党委、政府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真正实行村民直接民主选举;要指导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下级机关,不得干涉村委会自治权的行使,对某些需要村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任务,应当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要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村委会工作制度,帮助村委会协调与村党支部的关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村委会组织要积极协助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工作,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权于民,决不能把村民自治搞成少数人自治。做到工作中该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事坚决由集体决定;村务公开,提高透明度;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3理顺“两委”关系,促进村民自治高效运行
一是合理划分“两委”权限。党支部的领导着重体现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重在把好方向、加强教育和监督落实上。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中心的的功能。村委会则应积极地在党支部领导下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根据其不同职能,合理划分其职责和权限并严格执行。二是推行“两委”交叉任职。实践上,“两委”关系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在积极推进“两委”职权合理划分的进行中,推行“两委”交叉任职特别是村支书、村主任“一身兼”,会有效地解决“两委”关系的问题,尽量地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而且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能减少村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地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切合农村实
际。三是改革党支部的权力生成机制。“两委”交叉任职会不会造成村支部更加集权,不利于村民自治,关键能否让村民广泛地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有效地解决办法是,让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村党组织的建设,使党支部的权力产生于村民,使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产生一样从一开始就统一于村民民主。近年来,有些地方推行的村民直接参与选举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发展、评价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如河北省成安县实行的党支部“公推直选”和“两推两决三公示”发展党员制度、党员民意否决制)使村里党支部在推行村民自治的环境下有了民主的基础,也为党领导村民自治建立了从自身做起的一种机制。
4.4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自治奠定物质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村民自治组织才能为群众多办实事,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入有效地推动村民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一是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村民中威信高、收入高的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中既会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中政治素质强、发展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培养成村委会干部,形成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核心力量。二是上级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切实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帮助农民选准项目,解决好生产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具体困难;三是要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和发展村办企业。对一些缺乏资源优势、集体没有积累、发展困难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要千方百计加大帮扶力度;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要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通过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增强农民的自由民主意识,为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提供物质平台。
结论
目前对于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领域,也不再是单学科主导,而是向着更多元,更综合的方向发展。当然,在拓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的基本原则,还有许多农村中的微观领域,如乡镇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户籍制度研究、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农村土地制度流转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深究。村民自治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但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可遏制地蓬勃发展,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朵奇葩,它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当今中国民主法制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 44-49 [2] 吴玉英.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前沿,2016(03).[3] 连丽霞,张蓉.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4] 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1)[5] 王自欣.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5,(08).[6] 马西云,符予虹.新时期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延边党校学报,2015
(05)
.[7] 黄荣英.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15,(12).[8] 陶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述评 [J].达州新论,2015(01)—基于广州市白云区的调查与分析 [J].岭南学刊,2016(02).[10] 王圣中.村民自治功能议[J].民政论坛,2015(06)
[11] 贺雪峰.论村民自治对国家层面民主的贡献[J].理论与现代化,2015(11)[12] 何泽中.论政策对村民自治的指导 [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13] 詹成付.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9] 中共白云区委党校课题组,唐文贵.目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导师致以衷心的敬意和感谢。导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对问题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非常灵活的学术思想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次审阅论文草稿,严格要求、督促按照预定的进度进行论文写作,及时帮助我解决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衷心的感谢老师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所给予我的亲切关怀和无私支持。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学院学习期间给我授课的所有恩师,承蒙各位老师辛勤无私、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关爱,才使得我在的理论和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使得我能顺利得以完成学业,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另外,我非常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的整个学习期间及论文写作阶段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最后,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同学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第三篇:浅析如何提高团队的组织凝聚力
目
录
一、论文提纲„„„„„„„„„„„„„„„„„„„„„„„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
三、正文„„„„„„„„„„„„„„„„„„„„„„„„„4
四、参考文献„„„„„„„„„„„„„„„„„„„„„„ 14
论
文
提
纲
一、团队凝聚力的内涵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的概念
(二)团队凝聚力的基本原则
(三)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二、团队的组织凝聚力的价值分析
1、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2、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3、建设高效团队
三、建设高效团队的途径分析
(一)高效团队的特征
(二)为员工提供深造的机会
(三)鼓励员工的创造力
(四)团队分工与合作
(五)增强领导才能
(六)充分发挥领导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七)灵活授权,及时决策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内容摘要】组织凝聚力是一个组织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管理实践表明:有的组织关系融洽、凝聚力强、意见一致、团结合作,能顺利完成任务;有的组织成员之间意见分歧、关系紧张、相互摩擦、凝聚力差、个人顾个人、一盘散沙,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因此,组织凝聚力对实 际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重要元素、团队凝聚力、高效团队
浅析如何提高团队的组织凝聚力
在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个重要元素,是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基础动力之一。如何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人 力资源优势。21世纪理性营销时代的到来,使个人英雄无法再在营销 舞台上独唱主角,依靠个人力量叱咤风云、劲舞弄潮的日子一去不返。团队,这个营销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讨钻研。团队管理,正被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治新领域。领导怎样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就变得至关重要。组织凝聚力又称“组织内聚力”,即指组织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它可以通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忠诚、责任感、组织的荣誉感等以及组织成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抵御外来攻击或同外来组织的竞争力来表示;也可以用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团结合作和友谊等态度来说明。
一、团队凝聚力的内涵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的概念
团队凝聚力是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团队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团队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L·费期汀格认为这种
凝聚力是使团体成员停留在团体内的合力,也就是一种人际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它就有力学的一些相同之处,如一个人在玩“流星球”时,流星球就是围绕手这个中心转,不会丢失,手就是中心点,凝聚力的中心点是什么?就是团队对所有成员的吸引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l、团队本身对成员的吸引力。团队的目标方向、组织形态、行业精神、社会位置等适合成员,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使成员厌倦、反感,从而脱离团队。
2、满足所有成员多种需要的吸引力。团队满足成员个人的各种 物质和心理需要,是增强团体吸引力的最重要条件。
3、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吸引力。团队成员利益一致,关系和谐,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小,甚至反感,相互排斥。
(二)团队凝聚力的基本原则
团队凝聚力的产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来自成员与团队本身,外在因素来自环境的压力。团队凝聚力可以是团队成员关于 情境的理解与反应趋向一致的过程,也可以是成员对他人行为的附和,也可以是成员共同持有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内涵 就是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一是对共同利益的认同原则,将团队的共同利益与大家讨论清
楚。面对社会上现实的收入反差,大家容易形成对共同利益的认同,考虑到团队人员的固有素质,这种认同会自动转化为维护大局的自觉 行动。对个人利益暂时与集体的根本利益不完全重合的同志,要给予 选择机会。
二是以贡献论报酬的公平原则。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磨擦、争 斗、攀比应该随着那个时代去了。大家都能接受同事们彼此有不同的 收入,只要这种差别大体上是合理的。畸形的报酬,是葬送凝聚力的 毒瘤,要注意防止并及时修正。
三是强调发展目标的激励原则。一个团队要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有没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的好差,直接影响团队的风气、精神和 凝聚力,共同目标,要通过个体目标来实现,个体目标要注重个体的 发展。一个团队的未来设想与可能方向要经常与团队成员讨论、争论,让他们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自我设计。个体成员看重未来,更看重创 造未来的机会。对他们追求的这种境界,要鼓励,要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创业激情。
(三)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1.团队成员的组成。
团队的规模。团队的规模越大,团队的凝聚力就越低。由于团队规模增大,团队成员间互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减小,从而难以形成凝聚力;团队规模越小(一般认为5人~12人比较合适),团队成员间
第四篇:加强党支部建设 提高组织凝聚力
加强党支部建设 提高组织凝聚力
增强组织信任度 提升党支部凝聚力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列宁说过:“保持党的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党的威信从何而来?一靠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二靠党风好。我们党历来重视把党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由此党的领导作风得到了充分发挥。作为基层党支部也是如此,党风好,则风正气顺,群众拥护,党支部的战斗力就能得到加强;反之,党风不好,就会直接削弱党支部的战斗力,其危害有三:一是败坏原则空气。就拿送礼来说,干部收了礼,欠了人情,只好“投桃报李”,造成是非不分,赏罚不明。二是破坏内部团结。支部内部分歧,失去凝聚力。三是损害支部威信。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而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们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楚的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群众眼里,共产党员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要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观察我们党的一个窗口,人民群众是通过身边的党员、身边的党组织来认识我们党的。只有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出先进性,党组织的威信才会高,人们对党的信赖才能坚定。基层党组织植根于群众之中,她起到了解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呼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团结群众和为群众服务的作用。她是建立在基层的党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有凝聚力,整个党才会有吸引力和战斗力。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要发展,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种理念,切切实实的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让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认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领导班子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认真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任务,要将党员的思想教育与培养优秀的职工队伍工作结合起来,将党组织工作的目的与单位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将党务工作陷于就事论事、文来文去、应付上级、草草了事的糟糕局面。只有这样,党组织的工作才能和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发展,提高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认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需要从领导开始,做一个党员的自我检查和提高。党员领导是党员中的先进者,更应该显现党员的先进性。作为领导必须先善其身,能帮助、教育、影响他人。所以党员领导一定要在党员中做榜样、做模范,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抓好了“头头”以后,我们就应该头头抓。在基层党组织中,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淡漠,价值观念发生倾斜,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不明显。这样就造成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党组织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党员教育内容与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形式和方法不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员教育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习惯于老办法,缺乏创新。有些基层党组织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办法不多,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不力。这些都会造成基层党组织自身战斗力不强,难以承担教育、管理党员的任务。所以在党员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适应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思想观念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努力将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都适应于发展,切实提高党员的素质,体现党和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要努力探索一条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子,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1、我们应该继续抓教育,提高思想和认识。对于我们基层党组织,我们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各个时期的经典理论,以学习“八荣八耻”为契机,“知荣辱,促和谐,助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工商事业的发展为目标,继续开展“争做排头兵”的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继续创建学习型机关,大力开展宣贯教育工作。在组织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在坚持学习和活动目的和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大胆进行活动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教育效果。
2、我们要继续搞好“头头”建设,提高基层党领导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党风廉政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实行责任追究,从严治党。抓教育,设置思想防线;抓制度,设置权力防线;抓阳光工程,设置监督防线。细化、量化责任追究考核标准,落实责任目标,强化责任意识,实行责任分解,完善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保证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要做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各项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情况,半年要进行一次督查,年终要进行全面考核,还要接受党内外群众的评议和监督,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以百分计评方法进行评分,考核结果将作为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评定、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加大惩诫的力度,改变执行过程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3、我们要进行好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时期,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是我们党实施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而后备干部工作则是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工作。人才人才,首先要成人才能真正成才。所以我们在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之初,就应该把好关,炼好钢。对于那些具有完备素质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我们要在坚持后备干部产生的基本程序和原则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强化民主意识,增强筛选的广泛性。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推荐后备干部的基础,也是后备干部工作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坚持公平择优的思想下,选择那些群众公认的政治业务素质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人才。在选拔后,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后备干部的培养我们要坚持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要强化实践锻炼,促进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要坚持严格管理,保证后备干部健康成长;要实施广泛的民主监督,及时掌握后备干部在工作、生活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社会交往等情况。在培养好后备干部的前提下,我们还要积极的、大胆的使用后备干部,增大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的比例,采用超数配备,“先进后出”的方法,超前使用后备干部,用年轻的人才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的血液,真正做到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达到满足领导班子建设和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4、要加强对落后党员的帮助和教育,使整个集体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进步。所谓落后党员,就是指不具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不相适应的党员。这类党员的显著特点就是“大法不犯,小毛病不断”,纪律松散,言行消极,和普通职工没什么根本区别。如果基层党组织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样会严重影响其他党员的积极性,使得党的肌体受到侵蚀,党的先进性地位不能保证,降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落后党员的思想教育,对于能够帮助其进步的同志,我们一定要帮助教育到底。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我们不能讲情面、讲义气,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考核的就要考核,该除名的就要除名。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我们一定要下大力、下狠心。
5、我们要创新形式。科学的工作形式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能起到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反之,脱离实际,“形而上学”的工作形式必然束缚生产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改进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的工作形式。党组织不但要求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明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怎么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要总是老一套,要制定能激发党员兴趣的活动,不要拘于形式,要讲究实效。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活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不违背教育宗旨的前提下,大胆改进活动内容和方式,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的搞好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我们相信党支部强壮了,我们的基层组织才更加有凝聚力。
第五篇:拓展训练心得体会:提高组织凝聚力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提高组织凝聚力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培训,能够提升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补充。上周我们公司组织了一场哈尔滨拓展训练,当我们来到哈尔滨拓展训练基地的时候,诺达拓展的教练已经列队欢迎我们了。诺达拓展作为知名的哈尔滨拓展培训公司,以项目新颖而著称。
一、提升自信心。我们进行的第一个哈尔滨拓展训练项目是信任摔背,这个项目是一个提升自信心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自信、互信和他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二、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哈尔滨拓展培训项目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单眼电网,没有团队的帮助我是不可能过去的,我们全队在这个项目中始终发挥不抛弃不放弃的作风,始终坚持团队利益至高无上,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
在训哈尔滨拓展培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情况的出现,那也因为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不和谐情况的出现是什么原因。拓展训练中,几乎每一项都有过洗牌的过程。可是在咱们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洗牌的机会啊。我们既然是一个团队,那就让我们通过共同努力把“代价”降低到最少,让我们的利益变成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