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9: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一篇: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014学年

第1、2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xxxx

姓名: xxx

学号: xxxxx

成绩:

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90周年

引言

谈到大庆,谁都会想到大庆油田,而说到油田,我们就不得不细说铁人——王进喜同志。“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其一生的艰苦奋斗,不仅为后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即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铁人精神作为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包含爱国主义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务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其是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和大庆石油会战的精神成果;是大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思想是铁人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铁人精神体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主人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阐释铁人精神形成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不断丰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内涵、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铁人精神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石油工业史上将永放光辉。

时代需要铁人,社会发展需要铁人精神。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一、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铁人精神作为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冲破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迎接世界挑战,战胜国内经济困难和大庆石油会战的恶劣自然环境下产生的。铁人精神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主要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自觉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石油会战实践中形成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发展的理论体系。

在新中国十周年大庆前夕,经过数年勘探终于发现大庆油田。为打破中国“贫油”的论断,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问题,缓解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当时的石油部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抽调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大庆,以打歼灭战的形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没有住处,缺衣少食,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粮食和副食供应严重不足,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扼杀红色政权;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经济建设孤立无援。同时国家实行企业调整政策,有些企业可能下马,但大庆却要大干快上,这就难上加难,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油田指挥部创造性地提出了“承认和重视困难,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政策,很好地解决了生活和发展的问题,取得了石油会战的伟大胜利,为大庆油田早日实现原油外输起到了很大的保障性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当时,出于对新中国的共同热爱,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干苦干实干,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一场大庆石油会战,激发了中国人当家作主、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铁人精神,为大庆油田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实际上,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而铁人精神就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石油会战中孕育产生。其以毛泽东的民本思想为重要指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吃苦,无私奉献,是油田发展的思想源泉。40多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二、“铁人”名字的由来

会战期间,王进喜无疑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形象,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刚到大庆的王进喜就喊出了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王进喜一上阵不仅用行动而且用思想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时我国的技术设备水平落后,在生产和工作缺乏常规保证的条件下,他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非常规的“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 等办法克服困难,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虽然许多人的手破了,肩肿了,他们依旧没日没夜的干,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活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迎难而上,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创造了许多奇迹。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很多很多的故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进喜和1205队工人们的英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就对住在他家的工人感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除了那些打鬼子打土匪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人外,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唉,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当时的会战工委敏锐地抓住这个典型,决定树立王进喜为大庆会战的第一个标兵,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一时间,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是的,铁人,是人民给予王进喜的光荣称号。它虽然没有标兵、模范那样正规,没有明星、“十佳”那样浪漫,但却很形象,很实在,真实地反映了石油工人王进喜同志的拼搏奋斗精神。这个称号,体现了赵大娘从王进喜身上看到的不顾一切,拼命工作,奉献自己,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

为人民敢于舍命的硬骨头——这就是大娘眼中的铁人。

三、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铁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职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融入大庆油田,在大庆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大庆人民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结合“两论”,继而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具体表现在“旗帜性、朴素性、坚韧坚强性、民族精神性”等几方面。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而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精神的实践者,铁人王进喜1960年响应当时石油部的号召,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精神的发扬者,是大庆油田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是铁人王进喜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铁人精神的核心价值。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都为大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多年来,油田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特别是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保持5000万吨的原油产量,在油井含水上升较快,油田地下情况严重恶化的形势下,迎难而上,刻苦攻关,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不仅5000万吨的原油稳产10年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铁人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历史雄辩地证明: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的传家宝。每一次学铁人、做铁人,就意味着大庆油田的大发展,油田建设的新突破。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亚于当年艰苦创业时期,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就需要我们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他们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做到大庆油田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大兴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这对于在新时期不断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丰富新内涵、注入新活力,使其更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90周年,大庆人思铁人、学铁人、做铁人,决心把铁人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铁人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它凝缩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它凸显了中华民族不懈拼搏、创造未来的民族气概。“大庆精神”,也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故事,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的过程中,影响全国的工业生产,彰显中国的奋斗发展历程。这些精神能够激发新时期发挥好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将起着决定性的的作用。

2013

年12月13日

参考文献:

[1]孙宝范,《铁人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刘仁,《走近铁人》。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4]田润普,《大庆石油会战》。

[5]王进喜.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黄宏,盖立学,《大庆精神》。

[7]刘晓华,陈立勇,管 慧,《刍议毛泽东的民本观与铁人精神的形成》。

[8]《大庆精神:共和国的工业之魂》——新华社 梁相斌,范迎春。

[9]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工业学大庆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0]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

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四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定稿)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李剑波

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上形成、凝结和升华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形态。200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落成时,有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讲讲红旗渠精神,他说:林县群众最有发言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

斯言是矣。

一、修渠背景

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69年7月竣工。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到50%。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70%降雨在7、8月份。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3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林县有首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泥土,留下石头蛋。1944年林县解放时,99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正常年景小麦每亩只有60斤左右。全县550个较大的村,有307个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10里以上的94个,10到20里的30个,20到40里的2个村。“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1954年8月杨贵任林县第一书记。1957年12月,中共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召开,提出了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1959年小麦丰收。但麦收后大旱。流经林县的季节河全部断流。天上不给水,地下没有水,建水库蓄不住水。出路在哪?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只有一条路:出去寻水,走出林县寻水。1959年6月,县委、县人委分三路到山西找水源,终获源头。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引漳入林”的重大决策。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骄傲。

二、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集中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她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红旗渠精神有其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有其地域性,更具民族性;有其宣传性,更具实践性;有其传承性,更具开拓性。

原省委书记徐光春2008年4月到安阳调研时,把红旗渠精神总结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敢攀高峰”4句话、16个字,其中重要的是“放”字,关键是“敢”字。“放”就是放手、放胆、放活;“敢”就是敢想、敢闯、敢干。红旗渠精神作为传家宝,只能牢记,不能忘掉;只能弘扬,不能淡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发展,不能停滞。

邓小平同志曾说,没有一股气、一股劲,是走不出一条好路的,走不出一条新路,是干不出新事业的。气就是精神、境界、激情和魄力。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再浓缩、再提炼,也就是一个字:气。

我们经常讲安阳要有气势,安阳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一极,最重要的是聚人气,提勇气,显大气,展豪气!聚人气就是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在挑战面前保持旺盛的斗志,在困难面前保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勇气。我们还要显出大气来,无论是规划蓝图,制订方案,还是确定目标推进工作,都要彰显这种辉煌的气魄。展豪气就是轰轰烈烈干大事!当历史的脚步豪迈地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铿锵行进时,我们重新思味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扩充,在沉淀,更赋予了新时代的元素和特征,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三、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将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光辉。人类社会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要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条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如果停滞了、僵化了,也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把它们与无产阶级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蕴含和包容历史与时代诸多优秀文化基因的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而它的形成,又使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提升。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启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民族精神的历史内容,善于应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民族,广吸博纳,注重创造和培育新的精神财富。唯有实现民族精神传统与现实的统一,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更加迅速、稳健地走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

1.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来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年红旗渠的修建,正是为了改变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局面,奠定县强民富物质基础。红旗渠精神体现出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改变现状、促进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可贵的价值取向不但深深渗入林州人民的实践活动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以强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林州人靠着修建红旗渠锻炼和培养出来的超人胆略和熟练的建筑技能,走出太行山,奔向全国建筑行业大市场,在各地施展才干。如今,在外地的林州建设大军共计2600多个建筑队,已达20万之众,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通过劳务输出,林州人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原始积累,了解了国内外市场,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林州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再造一个红旗渠工程的宏大气魄,开始了向农村工业化和小康目标的进军。那些昔日在外搞建筑、经过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具有浓厚市场意识的施工队长和建筑工匠,作为林州人民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他们将资金、技术、信息、项目带回家乡,领办乡镇企业,成为林州第一代农民企业家,促进了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今,林州人又制定了建设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力争提前3至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红旗渠通水40年,已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而由于弘扬红旗渠精神所形成的巨大精神力量,则难以计算。林州人民在创业发展的道路上,已从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走向美太行。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新的形势下,林州的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他们开展了以走千里长渠,访万家农户,办百件实事,正干部作风为主题的红旗渠调查千里行活动。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落实上述要求。还应看到,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的许多干部工作环境好了,文化水平高了,眼界更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别的地方没有做过的事,他们不敢做;别的地方正在做的事,他们不愿做;别的地方干成了事,他们又强调自己的条件差而不能做。至于那些只为自己升官发财的人,贪图安逸享受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太平官的人,只会做表面文章、制造虚假政绩的人,不可能去干像修建红旗渠那样需要进行长期拼搏奋斗,乃至需要个人作出一定的自我牺牲的事情。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像当年组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那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实干,无私奉献。

2.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条件下,是否还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否还需要完善的道德理性和高尚的道德理想?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个人奋斗,就是为了赚钱,无须再提集体主义,没有必要再讲无私奉献精神,不需要再借助道德对人们的活动进行调节。这种认识是不足取的,其理由是:

其一,经济活动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除此之外,人类还有政治、文化等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等只是经济领域的行为目标,不能泛化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其二,即使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原则与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并不矛盾,因为后者也是一个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也要求人们接受一套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如果市场活动失去以道德理性为基础的文化支撑,就必然造成严重无序的局面。

其三,我们所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又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讲勇于奉献、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共同发展,反对不讲社会责任,不择手段地追逐利润。

由此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全社会提倡大局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理想来匡正市场经济以利益作为驱动所产生的弊端,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能力。

3.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国情限制,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任何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的思想,任何平庸懒惰、固步自封的表现,都是没有出息和极端有害的。针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不良观念和思想障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艰苦卓绝、开拓创新的姿态,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只能靠全国人民一砖一瓦进行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只能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来实现。贪图享乐安逸,懒于探索创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只能是海市蜃楼。

4.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之魂,必须使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理想和信念、精神与道德规范。

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如今,人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自己带来实惠的同时,也感受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赢利的经济目的被推至唯利是图的极端,公平竞争的经济手段被扭曲为钱权交易,经济活动的主体意识被一些人异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经济活动的某些盲目性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投机心理,从而导致一系列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诚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交换关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容易产生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为特征的功利意识。但是,这种经济关系只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它的全部。在这个层面之上,社会还有自己的整体利益,还有超越于市场经济规则之上的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利益,无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秩序必然失范,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纷繁复杂,人们往往被某些暂时的、无序的社会现象所迷惑,从而大大增加了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人们廓清是非界限,明确是非标准,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认识,自觉地抵御错误的认识,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思潮,势必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来,其中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同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准则规范行为,对每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一些人长期忽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腐朽思想的警惕和免疫力,以致滑入犯罪的深渊。联系当前实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是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竞争和团体都离不开信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和企业行为既需要依法进行,又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也要求有一定的商业道德。社会主义也讲物质利益,同时反对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反对坑蒙拐骗、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既要讲赚钱,又要讲奉献,在以诚实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的同时,以自己的奉献造福于社会。这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应有之义。在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中,必须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5.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坚持求真务实

胡锦涛同志号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能否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

红旗渠精神体现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修建红旗渠,是当时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一班人在1959年底作出的决定。1958年正在搞大跃进,各地浮夸风甚嚣尘上。那年,林县小麦丰收,亩产114斤。杨贵同志回忆说:我到地区汇报工作,是第一个发言的。个别领导听到我如实报的数字,很不屑地说,你们林县就是躺着不干,麦子产量也不应该这么低。在我后面发言的,就说本县的小麦亩产400斤、500斤,也有谎称亩产1000斤的。可是,后面事情就来了,上级收征购粮,哪个县亩产1000斤,就上交500斤。这些在1958年很风光的地方,在后来的困难时期就惨了。1959年,林县再度遭受严重旱灾,河渠断流,井塘干涸。杨贵和县委一班人大胆作出修建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向山西的漳河借水,劈开太行山,建造人工天河,把水引进林县。当时人们感到疑惑:修红旗渠,林县究竟有多少家底?这是林县的机密。几年后,机密露馅了。原来杨贵和县委一班人趁着1958年丰收,没有因虚报产量而多交征购粮,悄悄攒下4000多万斤储备粮。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立足本地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无私奉献的求真务实精神。红旗渠不是吹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把世世代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予人们以巨大的启示,这就是只有脚踏实地地创新和奋斗,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做得是好的。他们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拥护。但是,在坚持求真务实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指出的诸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飘浮、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情况,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有些还比较严重。这都是同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当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某些不良风气如不坚决刹住,势必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会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进一步坚持求真务实,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稿为讲课稿。原稿约30000字左右)(作者系安阳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

下载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返铁人时代

    重返铁人时代 一一《东北行吟》之二 张立先 去大庆参观铁人纪念馆,乃此次东北行目的地之一,它与驻地哈尔滨往返一天行程。 大巴车在原野奔驰,雪域之北国虽无南方绿意,其地阔人......

    铁人精神(本站推荐)

    献礼国庆--在敬业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铁人》观后感 6月1日,集团工会组织员工在会议中心观看了迎接国庆60周年献礼影片——《铁人》。电影以朴实的语言、厚重的风格和感......

    铁人精神范文

    铁 人 精 神 —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1304班 王伟 2014.5.10 铁人精神——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 材料院焊接1304班 王伟 值此五四青年节95周年之际,同......

    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 “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

    铁人精神

    学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讲话稿 这是我校首次校园开放日,也是教师与广大家长零距离接触,家长参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让家长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的教学情况,......

    铁人及铁人精神

    铁人及铁人精神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 说课的题目是《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感受铁人精神。下面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请各位评委斧......

    铁人精神

    是什么力量,让一片荒原变成一方沃土。是什么力量,让一种思想变成一种信仰。这份力量,在人群中口口相传,在天地间生生不息,在时间的荒野中,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 铁 人 精 神 傅殿......

    铁人精神.doc

    关于“铁人精神”的调查报告 一、大庆的历史 老师说在美国的地图上你可能找不到哈尔滨,但你一定能找到大庆,因为她是战略基地,具有很重要的军事地位。大庆这片地区在没有发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