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09: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篇: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命科学学院 高灿)

[摘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下,自然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党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来进一步阐述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相关制度、观念等的全面变革。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刻不容缓。

一、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一)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然存在。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任何取与予的行为的发生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或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和平发展理念,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愈益严重且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13 年1 月7-14 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因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失依然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保守估算,中国污染经济损失占GDP 比例的低限估计要达到6% 以上。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自2000-2002 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保中心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西部地区为13%,中东部为5%-12%,若考虑间接损失将更多。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销蚀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仍有待增强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反作用其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自古就有不要“毁林而猎、歇泽而渔”的教训。但发展到今天仍然产生诸多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主要是人们意识里还未予以高度重视,没有理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将环境代价纳入经济决策中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仅停留在理论的把握上,在实践中片面追求GDP 的发展,以GDP 论英雄,多报、虚报GDP,对环境问题是“口惠而实不至”。这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不予重视或不够重视的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普遍存在,它既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元凶,也是我们今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一)生态环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源

人类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利用自身的力量来改造自然。在农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客体,它的规模小、强度低,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大大增强。当人类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时,他们往往按照自身的意图或主观意志有时甚至是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去改变或改造自然,其结果往往是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恩格斯曾经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条件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倡导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事实上,这种发展方式未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我国的GDP近些年都是保持高位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部分是以牺牲生

态环境为代价的,其主要的能耗和环保指标都未能按照规定落实,这在将来必然是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回头治理的。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同时进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只有把实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积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以“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过孝民等.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计量研究的问题与前景[J],中国环境科学,Vol.6 No.4.[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3 卷,1876.作者简介:张红艳(197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工作.

第二篇: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 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 ,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近些年来 ,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 ,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 ,等等。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 ,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三、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惊天伟构,自此南水北调工程便拉开了序幕。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项举世罕见的超大型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它的的实施对于改变我国北方缺水的局面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和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类似,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计民生,将改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惠及子孙后代。

然而南水北调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若不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开采化工能源,在粗犷的经济模式下浪费了资源,污染了水源,使得人类的持续发展遇到了阻碍,又何必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让数十万水源地人民背井离乡,饱受苦楚?以前那种文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南水北调工程只是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所迈出的一小步,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纲要,保持水土,对严重退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修养生息战略,在限制开发区,发展有益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发挥、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建设能力、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开展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加快江河源头区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大资源开发生态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监管的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当中,在重点领域、需要综合防控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4从全球范围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形势,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环境利益,需要世界各国的协作活动。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不仅需要国际环境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履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任务和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需要统筹环境与发展进程中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空间。

我国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合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坚持团结合作的既定方针,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多边环境合作,切实做好国际环境公约的各项履约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四、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首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在一步步的探索与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迎接全球气候变化和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造福于中国人民,还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造福于世界人民。发达国家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唯有建设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更建设更好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发生转变,也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全球共同讨论和关心的一个话题,因此其同时也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对于经济和文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只有不遗余力地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最终,要想建设好我们的生态文明,就要全球一起合作,各国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地球。我国不仅要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学习经验,牢记教训,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共同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第三篇:生态文明论文(毛概)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次次的雾霾、一次次地下水的污染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以史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认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我们组着重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看法。

回顾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有目共睹,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北京、上海地区的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无疑都是不注重环保的恶果,如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将造成不可挽救的生态代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环保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也不容乐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坏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考验着我们当代人的智慧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可持续的增长”。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意识到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携手努力,开拓进取,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毛概论文 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本文总结了生态文明的深层含义与国内外发展情况,结合中国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和实际成就。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bstract: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main and significant fiel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comb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dapting to our country speci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ew current situ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judge of basic concept,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realistic achievement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这样界定生态文明概念表明了现代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如果说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未来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人类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高度自觉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该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四大文明建设即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四大文明建设之中并通过四大文明建设成果来反映。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建设: 其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其三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四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科学阐述,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应体现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含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以及生态伦理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等各个层面上。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现状

1.国内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国内学术界重视和关注的其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生态文明思想、意识以及观念的确立与发展。与此同时,学者们也从多种角度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自然有深刻的研究,几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人和万物是天地所生,人只是天地中的一物,二者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并非对立关系,在这个层面上肯定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教主张“物我唯

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也就是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即事物发展规律,而不应该违背或破坏规律。佛家主张慈悲为怀、万物平等的自然观,世间万物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地位高到低之分,因此要善待世间万物、保护其他物种。中国传统文化里包涵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对到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了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文明角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思想的研究主要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思想的理论渊源入手,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彰显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价值。近年来,国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逐年增多,但研究的专著较少,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和期刊上。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为我们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奠定了基础,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全面认识和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规律,也为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外发展现状

通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生态文明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生态文明、农业生态文明、工业生态文明以及现代生态文明等发展阶段。自18世纪工业革命起,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的两百多年内,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这一阶段,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对立,大自然向人类敲响警钟。

最早享受工业文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之后,率先反思过去、转换发展方式,理论界探索和研究生态文明是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反思传统工业文明。针对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问题,西方思想界和理论界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震撼了国际社会,不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更为重要的是也引起世界各国学者、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二是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西方思想界,理论界在反思工业文明方式,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提出用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进而进一步研究,他们得出生态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结论。由于资本主义追逐利润唯一的本性与自然保护构成了一对天然的生态矛盾,环境不可持续的发展内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人类要想终止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并代之以社会主义。

三、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况

中国科学院编纂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与1995年相比,除北京、上海、山东3个省(直辖市)外,全国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水平呈现下降态势,这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加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据预测,随着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我国许多滨海城市和沿海地区将变为一片汪洋,到2035年,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

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2.68亿公顷,严重沙漠化趋势的约3.35亿公顷,二者合计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6%,碱化和次生盐碱化土地超过3.35亿公顷,已经延伸到17个省份。目前,我国每年沙化、退化的土地超过20万公顷,由于裸露地面缺乏植被保护,2008年上半年我国黄土高原的“沙尘风暴”肆虐千里,连离大西北千里之外的绿化植被条件相对较好、降水较多的南京和上海等地也都受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影响。

除此之外,08年奥运会以来,空气污染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京津等大型城市中,雾霾问题持续不断。今年年初,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发布就引来网友的疯传和热烈讨论,可见这也是公众最最关心的问题。作为雾霾问题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几年前北京市政府就开始实施限号出行、摇号买车等减少排放。北京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日前,北京市已经开始逐步将批发商品小市场迁出市内,从而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但是,这些减少作用并不显著。APEC会议期间,北京勒令附近工厂停工,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稳定的蓝天。我们必须承认,环境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对环境及其不友好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停下经济发展的脚步。

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严重的。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如果相对不足的自然资源和其生存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也难以为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助于我国走出环境和生态危机。从实践意义来说,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困危机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迫切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的现实要求。

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对我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是生在自然界之中,并以人类的形式与自然界打交道,因此,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2.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求人们回避自然产生的问题,回到无所作为的原始状态,也不是要求人类社会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更不是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是引导人们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在科学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

坚持从国情出发原则。按照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而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确立比资本主义制度制度优越的新型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但己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各国,其具体国情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客观上要求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但各国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把建设生态文明具体化。具体到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要统筹规划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又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切实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环境友好新路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要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与自然这个复合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良性运转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改善人的生态环境,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宗旨,就要推动中国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酝酿出一个全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更加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体系、政策机制不断完善;生态功能区规划与治理成效显著,生态功能恢复与维护的重大建设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政府管制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具体成就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然保护区与管理取得积极进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大,生态示范建设工作蓬勃发展,农村污染防治得到重视,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明显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 1740 处,;14 亿多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这些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

环境立法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是近20 年以来我国立法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党和政府将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各级人大和政府颁布了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600 多项,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管理、利用和开发整个生态环境及其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意识、参与力度提高。世纪 70 年代,我国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点源治理上。进入 80 年代,通过调整不合理工业布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技术改造,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和措施,对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到 90 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始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此时,公众环保意识开始觉醒,环境保护意识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日益关注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

综上来看,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且相当艰巨的社会工程,特别是还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选择和运用与我国的一切国情相适应的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1.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

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2.推动生态法律治理体系的完善

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3.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

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发展方式上,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4省市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

七、结束语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和自然、人彼此之间及人和社会的冲突带来的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人们为了改变这种受威胁的状况,开始了全面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当前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下为了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获得双赢而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人类活动的负效应十分深刻而广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需求和压力、不确定性和风险等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系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更新理念,科学管理、规划指导,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中国正逐渐走上“绿色文明”发展之路。我们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2]肖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3]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4]范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6]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5][美国]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第五篇:毛概论文“生态文明”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愈发严重。为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挑战 意义 措施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中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其次,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再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史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我们应当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可以采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国家应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次我们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只有从制度上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效监督,相互制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它的总体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通过上述方式,才能有效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载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课程论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五篇

    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

    毛概论文之生态文明 材料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

    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

    PPT演讲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篇 大家好,我是,和我一起的是我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这个专题的PPT制作,她负责搜集相关资料,我负责制作PPT和演......

    毛概论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班 姓名:周文强 学号:3011208223 【内容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的相继出现,使......

    毛概论文-论生态文明建设(共五则范文)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注定是收获的季节。10月21日上午12点42分,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2200多名代表阵阵如潮的掌声中,在《国际歌》雄壮昂扬的乐曲声中,圆满完......

    毛概生态文明进校园1226

    生态文明进校园 摘要:开展校园绿爱化活动,对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促其参与祖国绿化建设,对进一步形成师生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社会风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