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达原理复习重点精简
雷达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雷达的任务;
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仰角、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目标的信息。
用极坐标表示空间中任一目标的位置,三个坐标;
1、目标的斜距R
2、方位角α
3、仰角β
速度与多普勒之间的关系; fd=2vr/λ
当目标向着雷达运动vr>0.回波载频提高,反之小于0,回波载频降低。雷达基本方程推导
雷达的基本组成框图及各部分的任务 第二章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分类; 任务:
为雷达系统提供一种满足特定要求的大功率发射信号 分类:
单级振荡式发射机:组成:大功率射频振荡器、,脉冲调制器、电源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组成:射频放大链、脉冲调制器、固态频率源、高压电源
雷达输出功率定义,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概念及其关系; 雷达输出功率定义:发射机送至馈线系统的功率 峰值功率:脉冲期间射频振荡的平均功率平均功率:脉冲重复周期内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关系:
离散和分布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规律性不稳定和随机性不稳定 离散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规律性不稳定 分布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随机性不稳定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的特点;
频率稳定度高、发射全相参信号、能产生复杂信号波形、可实现脉冲压缩、工作方式适用于带宽频率捷变工作 成本高、组成复杂、效率低
全相参系统定义
发射的射频信号与雷达频率源输出的各种信号存在着相位关系。
第三章
雷达接收机的任务;
对雷达天线收到的微弱信号进行预选、放大、变频、滤波、解调、数字化处理,同时抑制外部的干扰、杂波及机内噪声,使回波信号尽可能的保持目标信息,以便进一步进行信号处理和数字处理。
超外差雷达接收机的组成;
1、高频部分
2、中频放大器
3、检波器和视频放大器
灵敏度、动态范围定义;
灵敏度:表示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
动态范围:接收机工作时允许输入信号的强度变化范围。
噪声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的关系;
噪声系数:接收机输入的信号信号噪声比与输出端信号噪声比之比。
物理意义:由与接收机内部噪声的影响,使接收机输出端的信噪比相对其输出端的信噪比变差的倍数。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关系:
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推导,计算,降低噪声系数的措施;
各级噪声系数小、额定功率增益高
接收机灵敏度表达式及计算,如何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
1、尽量降低接收机总噪声系数F0
2、接收机中频放大器采用匹配滤波器
3、尽量减小M值
接收机高频部分组成;
收发开关、接收机保护器、高频放大器、前置中频放大器、混频器、本机振荡
收发开关组成及分类
组成:高频传输线和气体放电管
分类:分支线型收发开关、平衡式收发开关
自动增益控制分类及作用
为了保证对目标的自动方向跟踪,要求接收机输出的角误差信号强度只与目标偏离天线轴线的夹角有关,而与目标距离的远近、距离反射面积的大小因素无关。
匹配滤波的概念;
匹配滤波器是在白噪声背景中检测信号的最佳滤波器,其输出信噪比在某个时刻可以达到最大。
警戒雷达和跟踪雷达带宽选择
警戒雷达的主要要求是接收机灵敏度高,而对波形失真的要求不严格,因此要求接收机线性部分的输出信噪比最大,即高、中频部分的通频带BRI应取最佳带宽Bopt,但考虑到发射信号频率和本振频率的漂移,需要加宽一个数值△fx。接收机视频噪声的影响很小,因此视频部分(含检波器)的带宽Bv只要保证信号通过时幅值不减小,就可使接收机灵敏度仍然保持为最高,一般取带宽Bv等于或稍大于Bopt/2.跟踪雷达是根据目标回波前沿位置来精确测距的,主要要求波形失真小,其次才是要求接收机的灵敏度高。因此要求接收机的总带宽B0(含视频部分带宽Bv)大于最佳带宽,一般取为B0=2~5/τ,τ为发射信号脉冲宽度。
第四章 雷达显示器分类
1、距离显示器
2、平面显示器
3、高度显示器
A型显示器的组成;
1、扫描形成电路
2、视频放大电路
3、距标、距离刻度形成电路
根据方位扫描方式的不同,平面位置显示器的分类
1、动圈平面位置显示器
2、定圈平面位置显示器
单目标距离编码器的组成框图及各点波形; P209
影响距离录取精度的因素
1、同步误差△t1:由于编码器计数脉冲与启动脉冲不同步而引起的
2、距离量化误差△t2:由于计数脉冲不连续性所引起。
第五章 雷达方程推导
接收机灵敏度相关概念;
门限检测的四种情况,涉及的四种概率及关系;
1、存在目标时判为有目标,这是一种正确的判断,称为发现,它的概率称为发现概率Pd
2、存在目标时判为无目标,这是错误判断,称为漏报,它的概率称为漏报概率 Pla
3、不存在目标时判为无目标,称为正确不发现,它的概率称为正确不发现概率Pan
4、不存目标时判为有目标,称为虚警,这也是一种错误判断,它的概率称为虚警概率Pfa 关系:Pd+Pla=1,Pan+Pfa=1
虚警概率和虚警数含义及关系; 噪声超过门限的概率称为虚警概率。虚警总数就是虚警概率的倒数。
瑞利分布;
发现概率含义,广义瑞利分布(莱斯分布);
虚警概率和发现概率与检测门限的关系;
信噪比一定,则虚警概率越小(门限电平越高),发现概率越小;虚警概率越大,发现概率越大。
根据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查检测因子
脉冲积累两种方式,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对信噪比的改善情况; 相参积累:可使信噪比提高为原来的M倍 非相参积累:信噪比的改善在M和(M)1/2之间
积累脉冲数的确定;
点目标特性与波长的关系,一般雷达工作于光学区;
四种起伏模型及特点,快起伏和慢起伏定义;
1、施威林I型,慢起伏,瑞利分布
2、施威林II型,快起伏,瑞利分布
3、施威林III型,慢起伏,4、施威林IV型,快起伏,快起伏:天线一次扫描其间回波起伏是完全相关的,而扫描至扫描间完全不相关。慢起伏:回波起伏在脉冲与脉冲之间是完全不相关的。
目标起伏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衰减与工作频率和探测仰角的关系;
工作频率升高,衰减增大;探测角越大,衰减越小。
雷达直视距离计算;
二次雷达和双基地雷达公式推导,二次雷达计算
第六章
距离分辨率定义,公式;
距离分辨力是指同一方向上两个大小相等点目标之间的最小课区分距离 公式P270
最小可测距离、最大单值测距范围;
最小可测距离是指雷达能测量的最近目标的距离Rmin=c(τ+t0)τ为发射脉冲宽度,天线收发开关恢复到接收状态的时间t0
最大单值测距方位是由其脉冲重复周期Tr决定,为保证单值测距,通常选取 Tr≥2Rmax/c 判断距离模糊的方法;
1、多种重复频率判模糊
2、“舍脉冲”法判模糊
影响调频法测距精度的因素
距离跟踪定义,分类;
测距时需要对目标距离进行连续的测量,称为距离跟踪。分类:
1、人工距离跟踪
2、自动距离跟踪
人工距离跟踪两种方法及特点;
1、锯齿电压波法:设备比较简单、移动指标活动范围大且不受频率限制,测距精度不足
2、相位调制法:提高了延迟脉冲的准确性,输出幅度受正弦波频率的限制,正弦波频率越低,相移器的输出幅度越小,延迟时间的准确性越差。
复合法产生移动指标
利用锯齿电压法产生一组粗测移动波门,而用相位调制法产生精测移动指标。
自动测距系统包括的三个部分;
对目标的搜索、捕获、和自动跟踪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
目标距离自动跟踪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第七章 测角方法
1、相位法
2、振幅法
相位法测角,误差及测角模糊;
φ=2π△R/λ=2πdsinθ/λ 误差:将上式两边取微分 dφ=
双基线测角原理框图,计算
振幅法测角分类
1、最大信号法
2、等信号法
常用的基本波束; 扇形波束和针状波束
电扫描分类;
相位扫描法、频率扫描法、时间延迟法
相位扫描不出现栅瓣的条件,波束宽度和波束增益计算 P308 第八章
多普勒与速度的关系
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回波信号有什么特点,如何检测运动目标 参考例题
1、推导下图所示三级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
NikT0BnF1,G1F2,G2F3,G3No
求下图所示雷达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馈线低噪声运放混频器中频放大器Gf0.6GR20dBFR1dBGC3dBFC4dBFI2dB
622、用雷达探测目标飞船,雷达参数为,Pt10W,A10m,10cm,Simin1013W。
1)用此雷达探测20m2的飞船,求Rmax。
'7''22)飞船上装有应答器,参数是Pt1W,A1m,10cm,Simin10W,求Rmax。
3、某雷达采用双基线相位法测角系统,工作频率f6GHz,长短基线间距分别为dS50mm,dL300mm。
1)绘制双基线相位法测角原理示意图。
2)保证短基线不模糊测角的RV 情况下,如果通过短基线测得的相位差为0.59,长基线测得的相位差为0.99,求目标的真实角度。
3)请确定该系统的单值不模糊测角范围?
4、设某雷达为单基地脉冲雷达,f2GHz,输出峰值功率为500kW,天线功率增益GtGrG1000,目标为非起伏目标,其散射截面积2m2。接收机带宽B5MHz,噪声系数F9dB。1)当发现概率为0.9,虚警概率为108时,单脉冲检测因子D013.2dB,求解单脉冲检测时的接收机灵敏度。
2)接收机进行相参积累检测,当积累脉冲数为100时,求该部雷达灵敏度和最大作用距离。
3)设雷达天线高度为70m,目标飞行高度为3km,求雷达的直视距离。
第二篇:雷达原理论文
雷达原理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4年3月
雷达的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上个世纪的局部战争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美国的F-117飞机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和1991年轰炸伊拉克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这就是隐身技术应用的成功实例。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毁隐身兵器并研究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应用于武器系统中的探测手段有雷达、红外、激光和声波等,而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雷达的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势在必行。
雷达基本原理
雷达发射机输出的功率馈送到天线,由天线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电磁波脉冲在空间传输过程中遇到目标会产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应答等来发现目标的。但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一定范围,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可以用雷达方程来描述:
Rmax42PGGttr43Smin
式中:Pt为雷达发射功率,Smin 为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Gt为发射天线的增益,Gr为接收天线的增益,为雷达工作波长,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雷达截面积是目标对入射雷达波呈现的有效散射面积。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雷
1达最大作用距离Rmax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的 次方成正比。因此,要减小雷达
4的最大作用距离可以通过减小目标的RCS 来实现。目前用来减小目标RCS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称之为外形隐身;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称之为材料隐身。
雷达隐身技术
雷达隐形技术是一种不让雷达观测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对付雷达侦察。这是一种最早出现、最常用的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隐形武器上²
1)雷达隐形技术原理
雷达隐形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己方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达到隐形目的.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2)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的途径
一是采用材料隐形技术,即采用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使目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以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雷达吸波材料是抑制目标镜面反射最有效的方法,早在二战后期,德国潜艇的潜望镜上就涂敷了吸波材料。这就是雷达隐形的初次尝试。现在吸波材料技术种类很多,一般采用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铁氧体等具有特殊电磁性能的物质来制成,它们具有吸波雷达波的特性。吸波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涂料型和结构型。目前广泛使用的涂料型铁氧体吸波材料可大幅度降低反射回波。
二是采用外形隐形技术,即对己方的武器装备采用特殊的形状,以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外形隐形技术历史不长,发展很快,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成为隐形技术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技术途径。所谓外形隐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武器装备的外形,以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同时使目标的回波偏离侦察雷达的视向。
对飞行器而言,最重要的威胁方向通常是在鼻锥方向某一角度范围内,因此多以减小飞行器头部方向RCS为重点。由于外形技术与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直接相关,有时会影响其飞行速度和机动性等,因此二者必须进行折中处理。例如:隐形飞机F117A就是采用以外形技术为主、吸波材料为辅的隐形方案。其形状是一个前后缘不平行的复杂多面体,飞机大部分表面都后倾,与垂直方向呈大于30°角,并采用大后掠角机翼和V形双垂尾。这种奇特外形使F117A在飞行过程中,雷达上下散射,产生时隐时现的微弱回波,雷达很难探测到这些信号,这就大大降低了F117A的雷达散射截面RCS,提高了其隐形效果。
雷达反隐身技术
反隐身技术是研究如何使隐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技术。雷达隐身是主要发展和使用的隐身技术,因此反雷达隐身也是当前重点发展的反隐身技术。
电磁隐形的核心问题在于降低RCS。因为RCS越小,雷达就越难对目标做出正确判断。削减 RCS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大体上不外乎隐身材料和外形设计这两大方向。因此 ,雷达反隐身技术的研究也不外乎围绕这两大方向来开展。
1.采用长波或毫米波雷达
长波雷达可以对付隐身飞机的外形调整设计及现用的RAM(雷达吸波材料),使得隐身飞机外形设计与RAM涂层厚度有难以实现的过高要求。目前发展很快的长波雷达是OTH(超视距)雷达,其工作波长达10m~60m(频率为 5MHz~28MHz),完全在正常雷达工作波段范围之外。这种雷达靠谐振效应探测大多数目标,几乎不受现有RAM的影响。毫米波雷达是反隐身技术的有效途径。由于频率为30 GHz, 94 GHz,140GHz的毫米波在目前隐身技术所能对抗的波段之外,同时毫米波雷达具有天线波束窄、分辨率高、频带宽、抗干扰力强并对目标细节反应敏感等特点,使得目标外形图像可在雷达荧屏上直接显示出来,因而具有反隐身能力。目前对长波或毫米波雷达主要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VHF雷达(频率160MHz~180MHz、波长1.65m~1.90m)在探测低飞目标或对付人工干扰时存在严重问题;OTH雷达提供的跟踪和定位数据不够精确;毫米波雷达(频率约为 94 GHz)探测概率不高。
2.采用双/多基地雷达
双 /多基地雷达系统是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臵在2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站址,其中包括地面、空中、海上或卫星等多种平台。利用远离发射机的接收机接收隐身飞机偏转的雷达波,从侧面探测隐身目标,并因无源而不会受到反辐射导弹的威胁。目前正在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论是双站还是多站雷达,接收机都必须在发射波束的作用范围之内并与发射机精确同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采用广角天线并利用GPS。
3.采用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
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被称为“反隐身雷达”,无载频脉冲可覆盖 L、S、C等波段。产生这种脉冲的小型低功率雷达已广泛用于民用。目前,正是积极探索适用于防空的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以及研究解决提高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平均功率和在没有载频引导下保证宽波段接收机能区分出噪声与目标回波的问题。
4.采用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
由于隐身飞机主要是针对雷达电磁波隐身,其声、光、红外隐身效果较之雷达隐身相差很大,所以采用光学、红外、紫外探测器 ,可弥补雷达探测的缺陷。英国宇航公司曾将“轻剑” 雷达改装成光电跟踪系统,在6 km的距离上截获和跟踪了 B-2隐形轰炸机。目前正在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提高其作用距离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效能。
5.发展空基或天基平台雷达
隐身飞行器的隐身重点一般放在鼻锥方向±45°角范围内。因此,将探测系统安装在空中或卫星上进行俯视 ,可提高探测雷达截面较小目标的概率。美空军的 E-3A预警机和海军正在研制的“钻石眼”预警机以及高空预警气球,都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美国还正在研制预警飞艇、预警直升机、预警卫星等。此外 ,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都很重视发展预警机的工作。
中国在雷达反隐身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中国曾展出过一款“谐振雷达”,据称,该雷达是一种新概念雷达,利用电磁谐振现象使目标回波信号增强10-100倍,可连续观察和跟踪飞机、隐身飞机、卫星、导弹等多种飞行目标和水面目标,有目标识别能力。成为入侵目标的克星,可以提供距离量程为600-2000公里的多种规格。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会使得两种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任何一方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失衡必然会导致另一方技术的奋起直追。技术上的领先和创新将是未来战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第三篇:雷达原理大作业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1引言
目标识别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形成热点,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多干扰信号,特别是多噪声干扰源存在的复杂电磁环境,雷达目标识别问题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答案,尚无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对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本文将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简要回顾,讨论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以及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模式识别技术,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2雷达目标识别模型
雷达目标识别需要从目标的雷达回波中提取目标的有关信息标志和稳定特征并判明其属性。它根据目标的后向电磁散射来鉴别目标,是电磁散射的逆问题。利用目标在雷达远区所产生的散射场的特征,可以获得用于目标识别的信息,回波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和极化等均可被利用。对获取的目标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与已知目标的特性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目标的目的。识别过程分成三个步骤:目标的数据获取、特征提取和分类判决。相应模型如图“所示。
整个识别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训练(或设计)阶段和识别阶段。前者用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器的设计或训练,后者用所设计或训练的分类器对待识别的样本进行分类决策。
训练数据获取是对各已知目标进行测量,取得目标的训练数据。测试数据获取是获得未知种类目标的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获得可采用目标的靶场动态测量、外场静态测量、微波暗室缩比模型等。特征提取模块从目标回波数据中提取出对分类识别有用的目标特征信息。特征空间压缩与变换模块对特征信息进行特征空间维数压缩与变换,得到具有高同类聚合性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器的设计。类间可分离性的特征。分类器设计模块根据已知类别目标分类模块完成对未知目标的分类判决。
3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世纪$#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雷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截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识别理论和技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比较成功的目标识别方法有以下4类。
3.1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
这类方法大都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雷达时域一维目标回波波形,抽取波形序列中包含的目标特征信息来实现目标分类。这类研究已获得一些成功应用。(1)利用目标回波起伏特性的识别
空中目标对低分辨力雷达来讲可以看作点目标,其运动过程中,目标回波的幅度相位随目标对雷达的相对姿态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目标回波的幅度与相位的变化过程,判断其形状,对复信息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判断目标的运动情况(2)利用动态目标的调制谱特性的识别
动态目标如飞机的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旋转叶片、直升机的旋翼等目标结构的周期运动,产生对雷达回波的周期性调制。不同目标的周期性调制谱差异很大,因而可用于目标识别。详细分析了喷气发动机的调制现象,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利用JEM效应进行目标识别奠定了理论基础。
3.2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
目标的自然谐振频率又称为目标极点,“极点”和“散射中心”分别是在谐振区和光学区建立起来的基本概念。目标极点分布只决定于目标形状和固有特性,与雷达的观测方向(目标姿态)及雷达的极化方式无关,因而给雷达目标识别带来了很大方便。
除了直接求目标的极点外,由于目标的极点与目标的频率响应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人们还研究了由目标的频域响应来识别目标的方法,典型方法有,从目标的频域响应来识别目标的方法;获取目标极点的频域Prony法;由于频域法的目标极点估算精度同样受到噪声和杂波的限制,具有改善作用的数据多重组合法被提出。
为避开需要实时地直接从含噪的目标散射数据中提取目标的极点,基于波形综合技术的目标识别方法被得到广泛重视。它将接收到的目标散射信号回波与综合出来的代表目标的特征波形进行数字卷积,再根据卷积输出的特征来判别目标。E-脉冲法、频域极大极小拟合匹配法等,都避开了直接提取目标极点,减小了运算量。
3.3基于高分辨力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
借助高分辨力雷达对目标进行一维或二维距离成像,或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或逆合成孔径雷达对目标成像得到二维雷达图像,可获取目标的形状结构信息。
由于一维距离像的获取相对简单,利用一维距离像进行目标识别的方法在;#年代以后被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基于一维距离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在舰船目标、坦克、车辆等地面目标、飞机目标识别中分别获得了较高的正确识别率。由于目标的一维距离像常会受目标之间、目标各散射点之间的相互干涉、合成等交叉项的影响,限制了识别率的提高,因而双距离像方法被提出并获得了较高的识别率。为改善目标识别的性能,可以将目标一维距离像与其它目标特征(如极化特征)相结合。对于基于二维雷达图像的目标识别,可利用图象识别技术来进行,这是目标识别领域中最为直观的识别方法,但是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目标二维图像是进行目标识别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
极化是描述电磁波的重要参量之一,它描述了电磁波的矢量特征。极化特征是与目标形状本质有密切联系的特征。任何目标对照射的电磁波都有特定的极化变换作用,其变换关系由目标的形状、尺寸、结构和取向所决定。测量出不同目标对各种极化波的变极化响应,能够形成一个特征空间,就可对目标进行识别。极化散射矩阵(复二维矩阵)完全表征了目标在特定姿态和辐射源频率下的极化散射特性。对目标几何形状与目标极化特性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学区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反映了目标镜面曲率差等精密物理结构特性。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种利用极化信息进行雷达目标识别的方法,其主要方法分为:
1)根据极化散射矩阵识别目标根据极化散射矩阵来识别目标是利用极化信息识别目标的基本方法。具体分为:根据不同极化状态下目标截面积的对比来识别目标;根据从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中导出的目标极化参数集(极化不变量)来识别目标;根据目标的最佳极化或极化叉来识别目标。
由于不同姿态角下目标极化特性的改变,限制了根据极化散射矩阵及其派生参数识别目标的有效性,使之只能应用于简单几何形体目标,或与其它识别方法结合使用。
2)利用目标形状的极化重构识别目标对低分辨力雷达,不能区分目标上各个散射中心的回波,只能从它们的综合信号中提取极化特征,因而只能从整体上对简单形体的目标加以粗略的识别。
对高分辨力雷达,目标回波可分解为目标上各个主要散射中心的回波分量。对复杂形状目标的极化重构,就是利用高分辨力雷达区分出各个散射中心的回波,分别提取其极化信息。在对各个散射中心分别作出形状判断(可以利用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或利用目标的缪勒矩阵中各个元素同目标形状的关系)后,依据其相对位置关系,组合成目标的整体形状。最后同已知目标数据库相比较,得到识别结果。
3)与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目标识别结合SAR和ISAR成像,在相应雷达上加装变极化装置,从而可以利用极化信息或将极化信息与已有的图象识别技术相结合,对每一像素进行更有效的识别。
3.5各种特征识别方法对雷达的要求
不同的识别方法对雷达系统有着不同的要求。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对雷达没有特殊的要求,它是在现有雷达的基础上,利用目标运动所引起的回波起伏特性和动态目标的调制谱特性,并结合雷达所能获取的目标空间坐标及运动参数(如目标高度、速度、航迹等)来进行目标识别,因而主要用于低分辨雷达的目标识别。
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可分为时域和频域方法。时域方法提取目标极点要求雷达的发射信号带宽足够宽,以保证由目标的瞬态响应中能够获得正确的目标极点;频域方法则要求雷达能够发射多种频率的电磁波以获取目标的频率响应。
基于高分辨力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要求雷达不仅具有高的距离分辨力(对于一维距离像方法)而且具有高的角分辨力(对于二维距离像方法),这就要求采用宽带高分辨、合成孔径或逆合成孔径雷达。基于目标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要求雷达能够测量目标对不同极化方向的入射电磁波的极化散射特性、雷达具有变极化特性,这增加了雷达系统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应用。
4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模式识别技术
进行雷达目标识别,必须依靠有效的目标特征分类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为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等在雷达目标识别中均有成功的应用。
4.1统计模式识别方法
统计模式识别是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也是雷达目标识别中最常用到的特征分类方法,它是一种根据已知样本的统计特性来对未知类别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维特征矢量表征目标模式,并通过对样本的学习,估计出特征矢量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在某种最优准则下,利用特征矢量的统计知识来构造判别函数,从而在保证分类误差概率最小的条件下,对目标进行分类。
4.2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由于噪声对目标背景的污染,目标信息转换过程中特征信息的随机交迭,目标信息随时间、距离、方位和姿态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引起信息的模糊及目标特征的畸变,影响目标识别的效果。
在模糊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模式识别技术,适于描述目标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目标识别过程中,模糊模式识别技术通过将数值变换提取的目标特征转换成由模糊集及隶属函数表征,再通过模糊关系和模糊推理等对目标的所属关系加以判定。
因此,模糊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完成一些传统模式识别中遇到的难题,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4.3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
基于模型的模式识别方法是用一种数学模型来表示从目标样本空间或特征空间中获取的、描述目标固有特性的各种关系准则。在建模过程中,除了利用目标的物理特性外,还运用了特征之间的符号关系准则,如特征随姿态角变化的规律等,因此,基于模型的的模式识别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中信息利用率不高的缺点。目前也有不少人在致力于基于模型的目标识别方法的研究.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识别方法。它把人们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用简单的推理规则加以表述,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利用这些规则可以获得与专家有同样识别效果的模式识别结果。
基于模型的方法常与基于知识的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的目标模型库与相应的推理规则相结合完成目标的分类识别。
4.4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ANN和生物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能够在有限领域内模拟人脑加工、存储与搜索信息的机制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它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可以处理一些环境信息十分复杂、背景知识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对样本的学习建立起记忆,然后将未知模式判为其最为接近的记忆。由于其自身的上述特点,模式识别是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由于雷达目标特征信息在模式空间中的分布常常极为复杂,要获得其先验统计知识并用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来实现目标识别很困难。ANN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目标特征信号在模式空间中的分布,因此在目标识别的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式分类的整个过程中均有初步的应用。近%1年来,ANN用于雷达目标识别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总之,先进的模式识别方法对于提高、改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的性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雷达工作 原理
雷达的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
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
C:光速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
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
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
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
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气象雷达、航管雷达、引导雷达、炮瞄雷达、雷达引信、战场监视雷达、机载截击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除了按用途分,还可以从工作体制对雷达进行区分。这里就对一些新体制的雷达进行简单的介绍。(军事观察·warii.net)
双/多基地雷达
普通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安装在同一地点,而双/多基地雷达是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安装在相距很远的两个或多个地点上,地点可以设在地面、空中平台或空间平台上。由于隐身飞行器外形的设计主要是不让入射的雷达波直接反射回雷达,这对于单基地雷达很有效。但入射的雷达波会朝各个方向反射,总有部分反射波会被双/多基地雷达中的一个接收机接收到。美国国防部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研制、试验双/多基地雷达,较著名的“圣殿”计划就是专门为研究双基地雷达而制定的,已完成了接收机和发射机都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安装在飞机上而接收机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安装在空中平台上的试验。俄罗斯防空部队已应用双基地雷达探测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飞机。英国已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双基地雷达,主要用于预警系统。
相控阵雷达
我们知道,蜻蜓的每只眼睛由许许多多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成完整的像,这样就使得蜻蜓所看到的范围要比人眼大得多。与此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也由许多个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称为阵元)组成,单元数目和雷达的功能有关,可以从几百个到几万个。这些单元有规则地排列在平面上,构成阵列天线。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馈往各辐射单元电流的相位,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进行扫描,故称为电扫描。辐射单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必须的器件。不同的振子通过移相器可以被馈入不同的相位的电流,从而在空间辐射出不同方向性的波束。天线的单元数目越多,则波束在空间可能的方位就越多。这种雷达的工作基础是相位可控的阵列天线,“相控阵”由此得名。
相控阵雷达的优点
(1)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2)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3)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4)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5)抗干扰性能好。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但相控阵雷达设备复杂、造价昂贵,且波束扫描范围有限,最大扫描角为90°~120°。当需要进行全方位监视时,需配置3~4个天线阵面。
相控阵雷达与机械扫描雷达相比,扫描更灵活、性能更可靠、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快速适应战场条件的变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已广泛用于地面远程预警系统、机载和舰载防空系统、机载和舰载系统、炮位测量、靶场测量等。美国“爱国者”防空系统的AN/MPQ-53雷达、舰载“宙斯盾”指挥控制系统中的雷达、B-1B轰炸机上的APQ-164雷达、俄罗斯C-300防空武器系统的多功能雷达等都是典型的相控阵雷达。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固体有源相控阵雷达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新一代的战术防空、监视、火控雷达。
宽带/超宽带雷达
工作频带很宽的雷达称为宽带/超宽带雷达。隐身兵器通常对付工作在某一波段的雷达是有效的,而面对覆盖波段很宽的雷达就无能为力了,它很可能被超宽带雷达波中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探测到。另一方面,超宽带雷达发射的脉冲极窄,具有相当高的距离分辨率,可探测到小目标。目前美国正在研制、试验超宽带雷达,已完成动目标显示技术的研究,将要进行雷达波形的试验。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战场侦察、火控、制导、导航、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美国的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新安装了一部AN/APY3型X波段多功能合成孔径雷达,英、德、意联合研制的“旋风”攻击机正在试飞合成孔径雷达。
毫米波雷达
工作在毫米波段的雷达称为毫米波雷达。它具有天线波束窄、分辩率高、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它工作在目前隐身技术所能对抗的波段之外,因此它能探测隐身目标。毫米波雷达还具有能力,特别适用于防空、地面作战和灵巧武器,已获得了各国的调试重视。例如,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已安装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目前正在研制更先进的毫米波导引头;俄罗斯已拥有连续波输出功率为10千瓦的毫米波雷达;英、法等国家的一些防空系统也都将采用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工作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雷达称为激光雷达。它由激光发射机、光学接收机、转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器将电脉冲变成光脉冲发射出去,光接收机再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还原成电脉冲,送到显示器。隐身兵器通常是针对微波雷达的,因此激光雷达很容易“看穿”隐身目标所玩的“把戏”;再加上激光雷达波束窄、定向性好、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因而它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激光雷达在军事上主要用于靶场测量、空间目标交会测量、目标精密跟踪和瞄准、目标成像识别、导航、精确制导、综合火控、直升机防撞、化学战剂监测、局部风场测量、水下目标探测等。美国国防部正在开发用于目标探测和识别的激光雷达技术,已进行了前视/下视激光雷达的试验,主要探测伪装树丛中的目标。法国和德国正在积极进行使用激光雷达探测和识别直升机的联合研究工作。参考资料:
第五篇:文化生活原理精简
《文化生活》教材目录(单元、节、框、目)
教材目录是很多主观题设问的直接切入点,请同学们自主翻阅教材记忆目录及目录下对应的主干知识。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
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二、文化的作用(功能)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教育、人才、劳动者素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结果: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表现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各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6、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1、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主要手段及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意义
推动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措施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文化继承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的进步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创新
一、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途径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1)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方向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具有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具有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具有民族性。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4、原因: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措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当代文化生活和先进文化
一、当代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府: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化企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措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措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4、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求和特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
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主要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