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山大专用
管理学原理
重 点 知 识 总
徐向艺 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结
第四章 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管理道德:狭义的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管理者在社会一般道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体系。广义: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内部的道德标准,还涉及到企业对外部环境及其利益相关者处理时面临的道德选择。取决于组织外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三个层次。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道德发展阶段(前习俗、习俗、原则)、个人特征(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和道德问题的强度。
三、改善管理道德的途径
1、甄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高标准的道德准则
3、高层管理者的有效领导
4、设立科学的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培训
6、综合绩效评价
7、独立的社会审计
8、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9、电子商务网络新机制
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所应承担的法律、经济、伦理道德和慈善责任。包括遵纪守法、保证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利益相关者:按交易性合同:契约性利益相关者,公众型利益相关者;承担风险的种类: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主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
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
对投资者、顾客、员工、竞争者、环境、社会承担责任。(利益相关者范围)泰罗科学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实行级差记件工资制
4、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第五章 管理决策
一.决策:决策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方案的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二.决策含义:
1决策是行为的前提或基础。2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3决策是一种多方案的选择
4决策的目的是为取得优化效应
5决策是一个动态的,分析判断的过程
三. 程序性决策:规范性决策。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决策。决策者可以依靠长期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或管理来完成此类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一次性决策或非例行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其程序无章可循、目标实现的风险性较大。四. 决策制定模式: 1 理性决策模式 有限理性(行政决策模式)
原因:决策必是为未来而进行,不可避免的包含不确定性;由于个人特质,影响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识别所以可能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尤其是涉及到从未做过的事;即便借助高科技,也不可以分析所有,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几乎不可能找到全部的对应措施。3 政治决策模式 4 直觉决策
五.决策的过程 1定义问题 2确定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确定衡量效益的标准,测算每个方案 的预期结果
5方案评估及选择 6实施决策方案
7追踪调查方案实施及对目标的保证程度 六.影响决策过程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类型
2环境制约(信息的拥有量和组织文化)3决策者的个性特点
决策者的风险倾向:保守型、稳妥型、进取型。
决策者的个人决策风格:命令式、分析式、概念式、行为式。
七、定性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名义群体法 3德尔菲法 4电子会议 八.决策技巧
1准确地收集和利用信息 2正确利用直觉
3克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优柔寡断、急于求成、追求完美 4把握时机、审时度势 5学会处理错误的决策
第六章 计划与预测
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指挥的依据,是管理者实施控制的标准,降低未来不确定性 的手段,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工具,激励员工士气的武器。
一. 计划: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活动或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组织内不同部门和成员从事活动或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 计划工作:是指人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三. 计划的表现形式:
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2.许诺原理
3.灵活性原理(本身具有适应性)
4.改变航道原理(实施过程具有应变能力)※五.计划工作的程序(论述)1.描述组织决策,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
2.分析机会(经济形势,政府政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资源)SWOT分析法 3.明确目标(总目标、分解目标、贯彻执行)
4.编制及确定方案(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目标比较备选方案)5拟定派生计划
6制定政策(技术、投资、人事政策等,保证计划顺利实施)7编制预算使计划数量化
8计划实施、反馈及调整(执行中的监督和协调)
六.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类型:内部目标标杆瞄准
外部竞争标杆瞄准 优秀职能标杆瞄准 工作流程标杆瞄准
七、甘特图:纵轴展示计划项目,横轴展示时间刻度。日常工作计划进度表。
◎八.目标管理:MBO是以系统的方法集合许多关键管理活动,使组织的上下级共同商定组织的总目标以及围绕总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目标,并有意识的引导人们通过协调和支持来有效的达成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全面的管理系统。彼得 德鲁克
特点:
1、重视人的因素
2、建立目标体系
3、重视成果
4、目标管理是自我控制自我评估观念的应用
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实质:
1、建立相互支持和明确责任的目标网络
2、强调人的因素,鼓励员工参加管理
3、强调效益第一
过程:1制定组织的全局目标和战略
2在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之间分解目标
部门管理者及其下属单位的管理者共同设定他们的具体目标 4单位管理者和该单位全体成员共同设定每个人的具体目标
5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提供反馈。8目标的成功实现得到基于绩效的奖励的强化
制定企业的总目标
目标分解,形成企业目标体系 部门和个人提出落实目标的措施 执行
监督检查,解决问题 考核,评比
总结,改进,提高 提出下一期任务
优点:1极大地提高了员工们的士气
2有助于改进管理和澄清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3有助于形成有效地控制 缺点:1设置目标的困难性
2高层管理者错误的理解目标管理 3 运用目标中的误区
4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5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第七章 组织设计与权力配置
一、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活动的特点,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组织系统,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的过程。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
韦伯——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特征:明确分工、等级制度、正式的规则和纪律、公开选聘与保障、专业分工并培训、对事不对人的绝对客观原则。
2、行为组织理论 巴纳德、利克特 组织是一个合作的系统、诱因贡献平衡论、权利接受论、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信息沟通原则。
(利克特第四类组织——参与型组织)
3、现代组织理论: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系统论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组织结构。
◎
三、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
2、分工协作
3、责权对等与信息通畅
4、人事匹配与利于人才培养
5、经济高效与逐步发展原则 ◎
四、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服从于组织战略
2、组织规模:影响组织的结构的复杂性程度,规模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复杂;影响规范化程度,规模越大越规范;影响组织的集权与分权,规模越大分权程度越高。
3、发展阶段: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谋权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
4、技术和业务特点
5、人力资源状况: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
6、组织的外部环境:稳定、变迁、动荡的环境。◎
五、组织设计的内容
(一)、岗位设计:任务与工作归类
1、工作设计: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工作核心维度:技能多样性、工作的特性、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主性、信息的反馈)P175
2、岗位设计:恰当的将工作归类以形成某种岗位,工作专业化。
(二)、部门设计:岗位与职能的归类
1、职能设计:以职能分析工作为核心,研究和确定组织的职能结构,为组织各部门、各职务、各岗位的分工协作提供依据。
设计过程:
职能分析:组织应有哪些职能
职能整理:新增、取消、充实、调整职能
职能分解:把各项管理职能分解为可操作的管理业务
2、部门化(1)、职能部门化(提高效率、内部协调、深度专门化;部门间沟通不良、缺乏对整体目标的认识)
(2)产品部门化(专门化经营、培养专家、贴近顾客;职能重复,缺乏对整体目标认识)
(3)地区部门化(满足独特需求、处理特殊问题;职能重复,与其他区域隔离)
(4)流程部门化(工作有效;适用范围小)
(5)顾客部门化(由专家满足顾客;职能重复,缺乏对整体目标认识)部门化发展趋势:顾客部门化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跨职能团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青睐
◎
3、部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目标原则、精简高效原则、均衡弹性原则、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 贡献分析法、关系分析法、竞争可控法
(三)结构设计
管理幅度:管理者可以有效管辖的直接下属人数,实际上意味着管理者控制和协调业务量的多少
管理层次:从组织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关系:数量上成反比、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在稳定性方面,管理层次反向制约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影响因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状况、工作标准化程度、工作条件、环境条件
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见课件
1、直线职能制:直线部门的领导拥有对下属的直接指挥权并对实现组织目标担负直接责任,职能部门对业务起指导作用,没有直接指挥权。
2、事业部制
3、矩阵制
4、团队制
5、委员会制
6、多维立体制
7、网络虚拟制
七、组织的权力配置
职权: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利。权利是一种影响力,不完全与组织职位相关。
不同职权间的关系:直线有大权、职能有特权、参谋只是建议权;直线指挥,参谋建议。
八、授权与权利委任
管理者的职权: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授权:管理者把自身全权负责的一项任务委托给下属,但最终责任不下放。过程:分配任务、授予权力、明确责任、确立监控
原则:授权明确、责权利相当、命令统一、最终责任不能下放 权利委任:管理者将某项工作全权委托给下属
九、组织的集权与分权,影响因素:
1、主观2.客观:
决策或职责的重要性,下属的素质、组织规模、组织文化与历史、控制技术、外部环境影响。
第八章 组织中的人员配备
一、基本要素:招聘与选拔、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分配
二、招聘渠道的选择
1、内部提升:鼓舞士气、提高干劲、调动积极性;受聘者较快开展工作、选聘工作准确性;可能造成近亲繁殖,引起攀比,彼得现象(能干的人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出现对新岗位的不胜任,腾出的位置又由不胜任的人接任,使整个体系充斥了多数不胜任的人而效率低下)
2、外部招聘:具有外来优势、有利于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招聘到一流的管理人才;熟悉适应时间长,对应聘者情况不能深入了解,打击内部员工
3、公开竞争
三、信度:每次使用一种工具测试衡量同一事物时的一致程度。
效度:一种工具测量其所要测试目标的有效程度。
四、◎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部门和成员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五、绩效评估:组织定期对员工工作的成绩及其对组织所作贡献的评价。
类型:特征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
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行为评分法、360度反馈法、目标管理法 注意问题:评估标准要明确统一、避免晕轮效应(评估者对受评者一种特性的评估影响到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估,以致以偏概全,产生评估偏差)、克服近因效应(评估者对受评者某一时期工作成绩进行
评价时,只看近期表现和成绩,造成评估偏差)、预防相似性错误。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的变化
2、内部条件的改变
3、组织成员期望与实际的差异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1、发现问题征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
2、进行组织诊断,提出明确目标
3、提出变革方案
4、制定变革计划
5、实施变革计划
6、评价变革效果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1、威胁到既得的地位与利益
2、历史的惯性与惰性
3、未看清组织当前的处境及未来发展趋势
4、对发起和组织变革的人心怀成见
5、心里上的障碍
四、实施策略
1、精心设计
2、全面动员
3、精心组织
五、组织发展的趋势 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分立化 第十章 员工激励
一、激励过程 课本P255图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运用什么手段来激励,研究需要的类型)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内容:①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②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并逐层递进发展 ③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④高层需要和主导需要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
应用:层次满足法:了解不同员工的需要结构、用不同的手段满足不同的需要,尤其是主导需要、引导人们追求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2、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
X理论:人的本性懒惰不诚实愚蠢不负责任。管理者:强制控制命令惩罚相威胁
Y理论:人可以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管理者: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奋斗。
4、ERG理论 克莱顿 奥尔德佛
① 主要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类: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② 需要的发展趋势由低到高,发展过程是满足上升,可以跳跃也可以回归 ③ 某种需要,尤其是关系与成长需要在得到了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降反升。
需要与工作成果关系图P261
5、麦克利兰需要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
① 主要内容:合群需要、权力需要、成就需要
② 不同人三中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程度不同,受个人所处环境限制 ③ 高成就需要者的特征:事业心强、追求完美、工作目标有挑战性、愿意承担责任
④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培养人的成就需要
6、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
① 满意:与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有关,激励因素,属于内在激励
② 不满意: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有关,保健因素,可产生外在激励 ③ 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产生负激励,更要注意激励因素,激发成就感
三、过程性激励理论(研究如何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并有行为导向目标的)
1、期望理论 维克托 弗鲁姆 主要观点:人们预期他们的行动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事情以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效价:一个人对组织设立的奖励或成果的偏好程度
2、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
①、基本内容:A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目标对提高努力程度的影响取决于:目标明确性、目标难度、目标责任心、接受目标,B工作绩效水平取决于组织支持和员工个人能力与个性特点C实现目标后,应让员工获得满意的内在和外在报酬
②应用:目标管理法:具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更能激发高水平工作绩效。当与其员工在接受较困难的挑战工作会遇到阻力时,让员工参与目标的设定。
3、公平理论 亚当斯 ①、主要内容:
A人们对报酬的满意是社会比较过程,更取决于相对报酬(报酬/贡献)B相对报酬比较的结果使人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
C不公平感造成人们心里紧张和不平衡,会导致产生消除紧张的行为。D公平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四、行为塑造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控制行为的因素称为强化物
管理指导:管理者可以根据他们认为的有利的行为来影响员工的而活动。
强化手段消退:原来令人愉快或所希望的事件消失,取消正强化,以表示对该行为的否定。
应用:奖惩激励法
应注意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要创造良好的奖惩条件
基本原则:实效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化物有效性原则、公正原则。
2、学习理论 应用:榜样激励法(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复制过程、强化过程)
五、综合激励模型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
一、管理沟通:围绕组织目标,通过信号、媒介等途径,有目的地交流观点、信息、情报、意见和情感的行为。
二、管理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沟通。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之外进行的信息的自由传递与交流
沟通网络比较P284
三、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过程。
四、◎人际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1、增加人们的知识和经验
2、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
3、有助于客观的认识自我
4、有助于人们心理健康
5、是营造高效工作团队的重要条件
6、组织管理的基础 人际沟通的特点:
1、沟通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
2、沟通受制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并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3、沟通过程中会遇到特殊的障碍
4、主要方式是语言,辅之以手势、表情。
五、特殊障碍
1、信息选择与信息过滤
2、文化因素差异(语义障碍、文化程度障碍、文化传统差异、态度障碍)
3、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情绪情感因素)
六、团队沟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用语言的、非语言的手段进行协商谈判以达到一致的意见的过程。
策略:
1、把听取内部意见作为首要任务
3、开辟多种内部沟通渠道
4、鼓励双向沟通
5、控制沟通的信息量
6、及时反馈
七、组织外部沟通作用:可以发挥为实现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组织传递有效的信息、拓展组织发展空间、维护组织形象、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作用;特点:互惠互利、平等沟通、结果备 查。
组织内部沟通的渠道:面谈、企业内部文化和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 ①、②、③、总结、文体活动。
第十二章 领导行为与艺术
一、领导:影响群体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
二、领导的特点:
1、领导的本质就是群体或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2、领导是一种特殊的投入与产出
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的函数
三、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作用
四、领导的影响力:
1、职位权力:法定权利、奖赏权利、惩罚权利
2、非职位权力:专长权利、魅力性权利、参照权利
五、◎领导者与管理者
1、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活动包括。。领导更着重于研究在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影响一个组织或群体成员去实现目标;领导与管理其他职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于人相联系的特征上。
2、领导者与管理者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在组织结构中出现的部门负责人,他们都是组织正式任命的,在既定的权限范围内履行相应的职责,管理者拥有正式的职位权力。领导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领导者主要通过非职位权利——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六、领导者的素质与条件
1、人格魅力
2、职业素养
3、业务能力(业务知识、业务技能)
4、身体素质
七、◎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影响下属实现目标的实际效果。一看目标是否实现,二看目标是怎样实现的。
※如何提高领导效能
1、提高目标达成度(领导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能力与素质、一定的影响力和威信、工作群体管理和团队建设)
2、提高下属满意度:一方面善于运用需要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机理奖惩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调动下属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领导艺术。
3、改进领导集体的效果
①、要追求1+1>2的整合效应,领导集体应具备合理的结构(知识。能力。角色等结构)
②、领导集体成员应注意心理调适:认识一致、情感和谐、心理相容、心里互补。
十三章 控制类型与过程
八、控制:对组织内部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矫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九、控制的动因:
1、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授权的需要
4、防微杜渐的需要
十、◎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的特点P342
十一、控制的基本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分析与纠偏。图345
十二、◎有效控制的原则:
1、反应计划要求原则
2、组织适应性原则
3、控制关键点原则
4、控制趋势原则
5、直接控制原则
6、例外原则
十三、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
精确性、经济性、灵活性、全局性、可理解性。
信息反馈: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根据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十四章 控制技术
一、预算控制: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个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二、零基预算:把组织的计划划分为由目标、业务活动以及所需资源等组成的几个一揽子计划,然后以零位基数计算每一个计划的费用。
第十五章 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风险管理:组织在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取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力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保障的管理活动。
二、流程:收集风险管理初级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三、风险识别:管理者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全面系统连续的发现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四、风险评估:组织在对既有风险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做出估计,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五、风险评估的指标
1、损失概率
2、损失程度(损失期望值:未来某一时期内预期的损失平均值。损失幅度:一旦发生致损事故,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值)
六、风险控制:是指组织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遵循成本收益比较原则
七、风险管理的实施的条件:
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参与
2、风险管理人员的选择与任用
3、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风险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 第十六章 管理创新概述
一、管理创新: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二、管理创新的作用:
1、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降低交易成本
4、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5、拓展市场、帮助竞争
6、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三、管理创新的过程模式P427
四、原则:反向原则、交叉综合、加一加二
五、理念创新
六、企业管理模式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P11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是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管理的职能P12 计划,组织(组织和用人),领导(指导,指挥,领导,协调,沟通,激励,代表),控制(监督,检查,控制),创新。
3、社会属性的基本变化P18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管理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属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独裁性。具体有至少有四点变化: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信息传播空前增加、人与人交往频繁等等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于是一批受过良好职业的训练的经理管理阶层应运而生,使企业的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②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持有企业的股票,使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③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也对产业结构进行控制,对经营动力采取干涉的政策。使资本主义世界本来不十分自由的“自由竞争”变得更不自由了。④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劳务、环境更加挑剔,并且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保护组织,迫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管理者的技能P24 技术技能(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解决问题)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系统原理要点P124 整体性原理(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动态性原理(作为一个运动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开放性原理(是系统的生命,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6、人本原理P128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人和”最为宝贵,才能去争取和利用“天时”――客观环境和机遇,才用可能去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企业的资源优势,物质基础是经济利益的一致,应当成为全体职工的命运共同体)。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办法,不仅要看到实施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要考虑、分析对员工的精神状态的影响是否更加健康、人性是否更加完美);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7、责任原理P135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授权要合理(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等边三角形定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8、效益的原理P135 效益是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的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益的评价(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对效益的评价尽可能的公正和客观,越是公正和客观,组织对效益追求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也越大,客观上产生的效益也主越多)。效益的追求(①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全局效益协调一致④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9、管理方法P154 管理方法分为: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
一、法律的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法律的正确运用:从本上进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因为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复杂、多方面的。当然,不能企望法律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发生作用。
二、行政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行政的正确运用: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行政方法的运用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容易产生不良的作风,所以必需和其他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经济的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经济的正确应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10、组织文化的功能P203,P209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业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功能: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
11、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P211 选择价值标准(组织价值观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两个前提条件:要立足于本组织的个体特点,要把握信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强化员工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丰富发展。(注:每个环节都要不断的反馈修定)
12、决策的类型P240特点P242 决策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本质。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的类型:长期与短期;战略、战术与业务;集体与个人;初始与追踪;程序与非程序;确定、不确定、风险。决策的特点:目标;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13、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P249P250 过程: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影响的因素:环境(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
14、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P388 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就是管理幅度。形成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就形成了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和锥形结构。而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15、组织设计的原则P393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权责对等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16、集权倾向的产生原因、弊端P416-417 产生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无限的有权力就会产生无限的腐败)
17、制度分权与授权P420 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授权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些下属。区别:①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必然性与随机性),②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③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而授权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④制度分权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而授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
18、管理人员的来源以及它们的优缺点P434 外部招聘。优点:①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③最大的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的打击。内部提升。优点:①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的展开工作。缺点:引起同事的不满和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19、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及作用P459P461 影响: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②会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易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③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是非常重视的,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积极作用:①非正式组织存在是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20、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及领导的本质P484 区别:①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②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下属必须遵循管理者的指示,③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
21、沟通的障碍P548如何克服沟通障碍P554 个人的因素(接受的有选择性和沟通技巧的差异)人际因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克服沟通障碍: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⑥职工代表大会。⑦非管理工作组。⑧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22、控制的必要性P569控制的要求P577 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要求: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23、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P632有效的创新P639 创新的内容:目标、技术、制度、组织机构和结构、环境。有效的创新:①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②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③制定有弹性的计划,④正确地对待失败,⑤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24、创新的技术源泉P651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25、计算题▲P262,P263,P265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范文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A)管理学名词解释
1、决策: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的过程。P2042、环境: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
3、虚拟组织:是一个只有很小规模的核心组织,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商业职能组织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活动的结构。P2754、预算:是一种计划技术,是未来某个时期具体的、数字化的计划,他把计划分解成以货币或其他数量单位的预算指标,要求各个部门的运作和开支在预算范围内。P4905、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P4106、目标管理:MBO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或成员的目标,通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措施,有效而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P1667、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P4388、计划:对未来的预想及使其变为现实的有效方法的设计。
(B)管理学知识要点
1、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P4
5泰罗四条科学管理原则:
(1)、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
(3)、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4)、均分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中的权力和职责,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P462、管理理论丛林:P47-
48、P75第七点
11个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和管理过程学派
2、管理环境:P108
一般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
具体环境(微观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公众,政府 中观环境:产业环境,区域环境
3、霍桑试验P56
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领导方式通过增加员工满意度来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4、法约尔P49
法约尔指出,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对应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共五种职能。
计划:对有关事件的预测,并且以预测的结果为根据,拟定出一项工作方案。组织:为组织中各项劳动、材料、人员等资源提供一种结构。
指挥:有关促使组织为达成目标而行动的领导艺术。
协调:为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维持必要的统一的工作。
控制:保证各项工作按既定计划进行的活动。
5、道德观P136
道德指某决定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以及某决定和行为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标准。管理者制定的许多决策要求他们考虑谁会在结果和手段方面受到影响。
对管理道德的判断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显要义务理论(2)相称理论(3)社会公正理论(4)道德形式主义理论(5)功利观点(6)道义观
6、企业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P13
4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责任,另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根据这两类不同的社会责任,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必须负起责任,具体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1)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2)把这些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3)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7.群体决策P209
对现代的一些决策问题,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的决策问题,不能依靠个人决策,而需要采用群体决策。决策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从事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归纳与综合工作。同时,群团中海需要有富于决策经验的密切合作的领导者和各方面的专家,由这些人组成决策机构智囊团,并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以制定决策方案,合理而又及时地做出决策。决策群团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决策问题享有平等的决策权,每个人都可自由地、充分地、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整个群团不受某一成员的领导和控制。群团决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严格实行科学决策程序;(2)依靠专家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3)群体成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判断。
8.组织文化的类型:(1)硬汉式组织文化(2)“拼命干、尽情玩”文化(3)攻坚文化(4)过程文化
9、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中的区别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应如何对待和利用非正式组织?P273-27
4区别:突出表现在是否程序化上:是否程序化设立、是否程序化解散、是否程序化运作等等方面。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非正式组织更多的是应该采取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容忍并支持其存在和发展,这样将更大可能地提高正式组织运作的绩效和确保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10.合核心能力的竞争(3)核心产品的份额竞争
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A)他将组织文化区分为三个层次:(1)人造品(2)
价值(3)基本的潜在假设(B)组织文化的细分:(1)自然与人的关系(2)现实与真实的本质(3)人性的本质(4)活动的本质(5)人际关系的本质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A)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远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5)自主管理(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8)领导者的新角色(B)七大危及企业的组织障碍:(1)局限思考(2)归罪于外(3)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性(4)专注于个别事件
(5)习而不察(6)经验学习的错觉(7)团体的迷失
六西格玛理论:其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是DMAIC,即Define(界定问题)—Measure(测量)—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Control(控制)。
11.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P399
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权变理论的实质。研究权变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菲德勒模型、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参与模型。
菲德勒定义的环境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权力
12.定量决策技术的类型:(1)确定型决策(2)不确定型决策(3)风险型决策
13.预算的种类:(1)收支预算(2)实物预算(3)投资预算(4)现金预算(5)综合预算
14.预算的可能危害:(1)让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2)预算过于详细(3)预算导致心理低下(4)预算缺乏灵活性
15.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具有四个特征:(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2)全企业的质量管理(3)全员的质量管理(4)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一切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办事。ISO9000系列标准包括两个“指南”和三个“质量保证模式”。
16.库存控制:JIT(JustInTime)生产方式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断趋近“零废品,零库存,零准备时间”这一目标。
17.沟通的作用:(1)收集信息(2)改善人际关系(3)改善行为(4)创新(5)调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决策
18.沟通渠道:(1)正式沟通渠道(2)非正式沟通渠道
19.沟通方式:(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2)浅层沟通和深层沟通(3)
20.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背景因素:(1)心理背景(2)物理背景(3)社会背景(4)文化背景
21.有效沟通的障碍来自以下几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差(2)发送者的信誉(3)知识经验的差距(4)渠道不畅通(5)心理上的障碍(6)沟通时机不当
22.沟通障碍的解决方法:(1)运用反馈手段(2)提高表达能力(3)积极倾听
(4)注重非言语提示(5)沟通要因人制宜(6)组织沟通检查
23.激励方式:(1)目标激励(2)参与激励(3)领导者激励(4)关心激励(5)公平激励(6)认同激励(7)奖励激励(8)惩罚奖励
24.激励原则:(1)物质利益原则(2)公平原则(3)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
25.激励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X理论·Y理论·超Y理论与Z理论(3)激励—保健因素理论(4)期望理论(5)公平理论(6)强化理论(7)激励需要理论(8)ERG理论(9)不成熟—成熟理论(10)挫折理论
26.激励的作用:(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
在职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3)留住优秀的人才(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27.领导方式理论:
(1)勒温领导方式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勒温,他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a)专制型(b)民主型(c)放任型(2)利克特的领导方式:(a)以工作导向的领导方式(b)以职工为导向的领导方式(3)领导行为四分图:以亨普希尔为首的一批学者最后归纳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4)布莱克和莫顿教授的管理方格理论
28.领导艺术:(1)有效统筹时间:(a)做时间的主人(b)关注重要事务(c)提高会议效率(d)正确把握时机(5)营造良好氛围(2)充分合理授权:授权要则(a)明确职责(b)因事择人(c)授权要留责(d)分权而不放任(e)授权要适度
29.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衡量:(1)环境的复杂性(2)环境的多变性
30.培养组织文化包括以下六个环节:(1)分析与诊断(2)条理化(3)自我设计(4)倡导与强化(5)实践与提高(6)适时发展
31.影响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的因素:(1)传统导向和管理价值体系(2)特殊需要群体(3)紧张的生活气氛
32.全球化的两个层面:(1)公司经济一体化(2)区域经济一体化
33.目标的确定:(A)确定目标的原则:(1)统一性(2)系统性(3)预见性(4)科学性(5)应变性(B)确定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目标的确定(2)目标的衡量标准(3)目标的约束条件(4)多目标问题的处理(5)目标的冲突问题目标的管理(MBO)的特点:(1)明确目标(2)参与决策(3)规定时限(4)评价绩效(5)目标管理的过程与步骤(1.建立目标体系2.明确责任3.组织实施
4.考评和反馈)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A)目标管理的优点: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B)目标管理的缺点:1.偏重操作而忽视原理2.制定缺乏统一指导3.制定目标的困难4.过多强调短期目标5.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6.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7.缺乏灵活性8.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34.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计划的类型:1.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2.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3.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计划工作的原则:限制因素原则,许诺原则,投入原则,灵活性原则,导向变化原则。
(C)论述题
例如:
1.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P427-430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和利用非正式组织P273-274
(D)计算题
一.决策推论
1.确定型决策:(1)价值分析法能用最少的耗费使决策得到最大满足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单一目标决策:V=F/C(V表示价值系数·F表示功能·C表示费用或成本)多目标决策:F=F1a1+F2a2+F3a3+F4a4+„„„+Fnan即F=Fiai V=F/C
i1n
V=Fiai/C
i1n
式中: ai为权数,且 ai<1ai1i=1,2,3,4,„„;n为功能数目;Fi为子功能(可用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C为总费用或总成本。
通过比较各方案的综合价值,来决定方案的优劣
(2)线性规划
2.不确定型决策:(1)大中取大法(乐观决策法)(2)小中取大法(悲观决策法)
(3)最小后悔值法(机会损失最小值法)
3.风险性决策:(1)期望收益决策法(2)树状决策法
能力实在有限啊!肯
定有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找出来,其它的重点只有你们自己去发觉并记住咯!有什么其它的资料需要帮忙整合的,打电话给我。加油啊!
第四篇:大一管理学原理重点
123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最重要)、人际技能(对各种层次管理都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最重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泰罗。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3.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4.泰罗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5.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补充的。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代表作是1925年出版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6.法约尔认为要改善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7.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8.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9.威廉.大内的Z理论。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的类型(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2)战略决策(最重要)、战术决策(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行性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特点:目的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3.决策的过程(程序):(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作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与评估 4.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5.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6.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重点)(2)风险型决策法:决策树(重点)(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1. 目标管理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第九章、组织设计 1. 组织设计的原则:①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②权责对等的原则 ③命令统一的原则
2. 部门化: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
3. 产品部门化的优势:①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②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④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缺点:①需要较多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路各个产品部。②各个部门的主管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③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 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式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的中的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5. 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①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工作中的授权则往往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②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因此,权力的性质、应用范围和程度的确定,需根据整个组织构造的要求;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因此,委任何种权力、委任后应作何种控制,不仅要考虑工作的要求、而且要依据下属的工作能力。
③分配给某个管理职位的权力,如果调整的话,不仅影响该职位或部门,而且会影响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因此,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制度分权不会收回。相反,由于授权是某个主管将自己担任的职务所拥有的权限因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而委任给某个下属,这种委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长期的授权虽然可能制度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成为制度分权,但由于授权不意味着放弃权力,在组织再设计之前,不管是长期或是临时授权的权力,授权者都可以重新收回,使之重新集中在自己手中。
④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的组织设计中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另外,有必要指出,作为分权的两种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是互相补充的:组织设计中难以详细规定每项职权的运用,难以预料每个管理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也难以预测每个管理部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各层次领导者在工作中的授权来补充。不通过授权,组织的规模就不可能超过单个个体所能承担的业务量。事实上,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第十章、人员配备
1.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的原则、因才器使得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2.管理人员的来源:
(一)外部招聘:优点: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不熟悉内部情况,缺乏人事基础。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③对内部员工的打击较大。
(二)内部提升:优点:①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被选聘这迅速展开工作。缺点:①引起同事不满。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3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1. 管理方格论:
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比较典型的有:
1.1--贫乏型管理。对必须的工作付出最少的努力以维持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都不关心。
9.1--任务型管理。由于工作条件的安排达到高效率的运作,使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种管理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1.9--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种舒适、友好氛围和工作基调。这种管理只关心人,不关心生产。
9.9--团队型管理。工作的完成来自奉献,由于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依赖,创造了信任和管理的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高点,是理想的管理。
5.5--中庸之道型管理。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这种管理既不偏重对人的关心,也不偏重对生产的关心,任务完成过得去,但不突出,人际关系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差,领导者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第十五章、沟通
1克服沟通中的障碍: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职工代表大会⑥工作组。⑦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⑧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创新
企业每一个具体的经营目标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地特点,及变化地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创新
(二):技术创新主要内容:1: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包括材料创新和设备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地时空组织方面。2:产品创新: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创新
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地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地适销的产品。
产品结构创新:不断地改变原有品种地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地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从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三):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定稿)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 管理概述
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 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第三章 决策
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第四章 计划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第六章 领导
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组成;掌握领导方式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掌握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管理方格图理论中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的特征、领导活动的要素。第七章 激励
掌握激励的概念、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掌握激励的过程、激励的方法;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需要、双因素理论中的两种因素;掌握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重点掌握期望理论的内容和应用、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需要。第八章 沟通与协调
掌握沟通的概念,沟通过程的四个主要因素;掌握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人际沟通的网络形式及适用情形;掌握有效沟通的7C原则和有效沟通的技巧;掌握协调的概念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有效沟通的7C原则和有效沟通的技巧、协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 控制
掌握控制的概念、控制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掌握控制的内容;掌握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含义;掌握控制过程的3个阶段;掌握预算的概念。重点掌握控制的内容。第十章 创新
掌握创新的概念及创新概念的起源;掌握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制度创新的特征;掌握创新的过程;掌握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掌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掌握管理创新的过程。重点掌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考试题型共五种,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上述要掌握的概念出题题型为名词解释,上述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出题题型为简答题或论述题。其他内容出题题型为单选题和填空题。希望大家能够按照复习提纲有重点地进行认真复习,对于一些知识能够灵活掌握。
附练习题: 下面是一些练习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对考试有较大帮助,请认真练习): 选择题:
1.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需要预估货款回收的可能性。为此,信用审核部门力图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处理有关客户资信的材料,但因为过程速度太慢,使许多客户另求他处购货。该项信用审核工作可以说是()A.重效率、轻效果
B.轻效率、重效果
C.重效率、重效果
D.效率和效果都不重视
2.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哪一个职能?()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3.某研究所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自己的朋友,说他在单位的主要职责是给软件开发人员分派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指挥和监督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由此可推断,这位管理人员是()
A.高层管理人员
B.中层管理人员
C.基层管理人员
D.无法判断 4.对基层管理人员而言,其管理技能侧重于()
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营销技能 5.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是()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6.在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管理者扮演的是()
A.企业家角色
B.干扰对付者角色
C.资源分配者角色
D.谈判者角色 7.管理者需要具有多种技能。其中,管理者对组织发展的远大目标、战略方向的判断力,即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的能力,这些能力属于以下哪种技能?()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战略技能
8.在做出是否收购其他企业的决策中,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等情况,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诊断技能 9.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增加工资
C.增加利润
D.时间动作分析 10.马克斯韦伯认为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的权力是()
A.继承的权力
B.传统的权力
C.超凡的权力
D.理性-合法的权力 11.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
A.现代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霍桑试验结论 12.()是从乐观肯定的观点来看待员工的。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3.“企业管理应随机应变,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是()的观点。
A.社会系统学派
B.经验主义学派
C.权变理论学派
D.管理科学学派 14.管理的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
A.组织结构的蓝图
B.组织的领导方式
C.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D.组织中的工作设计
15.计划的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
A.大
B.小
C.灵活
D.捉摸不定
16.某顾客到一百货商店考察,查阅了其规章制度手册,有三条引起他的注意:我们只售高贵、时髦的衣服和各种高级用具;货物售出超过30天,不再退还购货款;在退还顾客购货款前,营业员需注意检查退回的货物,然后取得楼层经理的批准。试问这三条规定各自属于常用计划的哪一种形式?()A.都是规则
B.都是政策
C.分别是政策、程序、规则
D.分别是政策、规则、程序 17.目标管理中,主管对员工人性的判断是基于()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经济人 18.目标管理中,目标的制定是通过()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双向沟通
D.单向沟通 19.决策树适合哪种类型的决策?()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B和C 20.某公司为了寻找改进管理的途径而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但是少数人提出的方法很荒诞,甚至有时让人感觉离题太远。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A.委婉地打断他,让别人发言
B.及时、断然地打断他,这样才可以防止其他人也犯同样的错误
C.会议应该让大家畅所欲言,不应该干预
D.只有在他谈论和主题无关的话题时才打断他
21.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2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元,每台售价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量是()
A.400台
B.2000台
C.4000台
D.20000台 22.银行设立商业信贷部属于()
A.职能部门化
B.生产过程部门化
C.产品部门化
D.用户部门化 23.一个金属公司铝试管厂,生产部门由铸造部、锻压部、制管部、成品部、检验包装部5个部门组成,这属于()
A.职能部门化
B.生产过程部门化
C.产品部门化
D.用户部门化 24.一个企业中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所做出的决策数量很多且很重要,在决策时受到的限制很少,则可以认为该企业()
A.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
B.高层主管比较开明
C.组织集权程度较高
D.组织分权程度较高 2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在人员甄选的原则上是()
A.用人所长原则
B.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C.因事择人原则
D.因材器用原则 26.某知名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护士长,在处理危重病人时,应表现为()A.专制式领导风格
B.放任式领导风格
C.民主协商式领导风格
D.参与式领导风格
27.如果你是一位股票投资者,你在反复比较了几只股票之后,终于决定购买其中的一只股票。后来的行情表明,这只股票是表现最好的。这时你的后悔值应当为()
A.0
B.正值
C.负值
D.不好判断 28.根据权变理论,领导是否有效取决于()
A.稳定的领导行为
B.领导者的品质权威
C.领导者能否适应其所处的具体环境
D.是专制型领导还是民主型领导 29.宾馆的管道系统出了毛病,因维修部经理正准备出差,便委托维修科长处理,但几天后管道系统仍然渗漏,宾馆总经理听完汇报后,准备追求事故的责任,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
A.维修科长
B.维修部经理
C.维修工人
D.工程部经理 30.激励过程是()
A.需要-动机-行为-绩效
B.绩效-行为-动机-需要 C.动机-行为-绩效-需要
D.行为-绩效-动机-需要
31.一个尊重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哪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
32.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涉及一个叫做“保健因素”的概念。它指的是()A.能影响和促进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因素
B.能保护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C.能影响和预防员工不满意感发生的因素
D.能预防员工生理疾病的因素 33.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 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34.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口立了一个木棍,声称能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奖励500金但没人去尝试。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
A.500金的效价太低
B.居民得到报酬的期望太低
C.居民对完成要求的期望太低
D.大家都不敢尝试
35.王鹏的父亲为了鼓励他发奋学习,向他提出:如果在下学期每门功课考试都达到90分以上,就给物质奖励。在下述什么情况下,王鹏会受到激励而用功学习?()
A.平时成绩较好,有可能功课都考90分以上 B.奖励的东西是王鹏最想要的 C.父亲说话向来都是算数的 D.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
36.某企业规定,员工上班迟到一次,扣发当月50%的奖金,自此规定出台之后,员工迟到现象基本消除,这是哪一种强化方式?()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忽视
37.小刘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几年来他工作积极,最近和其他人合作,成功地开发了一个新程序,领到了较丰厚的奖金。开始时很高兴,随后不久,他无意之中看到了领发奖金一览表,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下列哪种理论可以较恰当地予以解释?()
A.双因素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38.班主任走进课堂的时候发现王明和李进两位同学趴在桌上睡觉。王明平时是个认真学习的学生,而李进平时表现较差。班主任把他们叫醒说道:“你看王明同学多刻苦,看书看得睡着了;而李进同学怎么一看书就睡觉呢?”请问班主任对两个同学采用的是什么激励理论?()
A.期望理论
B.归因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39.以下哪种方式是物质性奖励?()
A.参与决策
B.休假
C.分红
D.调动工作岗位 40.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沟通方式是()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41.管理界有这么一种主张:如果你想表扬某人,最好形成文字;而如果你想批评某人,那么只需要打个电话说一下就可以完事了。按照这种主张,不同的强化方式各应采取何种沟通方式?()
A.正强化宜采取书面沟通方式,负强化宜采取口头沟通方式
B.正强化宜采取书面沟通方式,一般性的批评宜采取口头沟通方式
C.正强化宜采取口头沟通方式,负强化宜采取书面沟通方式
D.正强化宜采取口头沟通方式,惩罚宜采取书面沟通方式
42.课堂上有学生不认真听课,和其他同学在讲话,老师用严厉的目光盯着他以示警告。这属于()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口头沟通
D.非语言沟通 43.假设你是一名负责情报工作的间谍,有着非常坚定的意志,并能保证绝不背叛。你有4名为你收集情报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过是为了经济报酬。为了保证谍报网的安全,并能收集情报。你最有可能采取的网络沟通方式为()A.链式沟通
B.环式沟通
C.轮式沟通
D.Y式沟通 44.某保险公司为开发一项新业务,从不同部门抽调若干员工组建了一个项目团队,为激励他们高度热情地投身于新工作,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沟通媒介最合适?()
A.电子邮件
B.电话
C.面谈
D.简报 45.控制的最根本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
B.衡量下属绩效
C确保行为按计划发展
D.约束下属 46.“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同期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47.强化是通过奖惩手段修正员工的行为,它属于()
A.预防性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同期控制 48.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组织目标不能实现时,组织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修正计划
B.激励员工克服困难
C.调整组织结构
D.撤换领导 49.一个人每天或每周必须生产一定数目的零件,他必须保持废品率不超标,他必须在指定的六个月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工作,在生产特定数目的零件时不能超过所规定的物料消耗。对于控制来讲,这是在()
A.衡量实际绩效
B.进行差异分析
C.采取纠偏措施
D.明确控制标准 50.衡量推销人员的工作绩效,应采用的比较客观和有效的标准是()A.销售人员给顾客打电话的次数
B.销售人员花费在销售上的时间 C.销售人员在每件产品上的单位销售费用
D.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是否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定数量
51.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A.亚当斯密
B.约瑟夫熊彼特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5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新活动的是()
A.设备的更新改造
B.产品的开发
C.质量的检验
D.工艺的改进 53.制度创新需要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A.社会经济
B.技术
C.社会变化
D.组织结构 54.()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A.要素创新
B.产品创新
C.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D.流程创新 55.“亡羊补牢”属于()。
A.预防性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同期控制 56.目标管理的宗旨在于()。
A.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B.用“民主式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C.用“参与式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D.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57.新思维广告公司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制作和发行。考虑到一个电视广告设计至少要经过创意、文案、导演、美工、音乐合成、制作等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下列何种组织结构能最好地支撑该公司的业务要求?()A.直线制
B.职能制
C.矩阵制
D.事业部制
58.某地2元福利彩票销售时经常会出现人潮汹涌的现象,如果用期望值理论对此事进行解释,最合理的可能是下列哪项?()
A.能有一个机会对社会有所回报,是许多人所渴望的 B.期望概率虽然低,但许多人还是想碰碰运气
C.效价太高了,以致许多人忘记了概率的问题
D.由于综合的激发力量受到了媒体宣传的影响,所以已经偏离正常的规律 59.()组织结构采用“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管理原则。A.直线制
B.职能制
C.矩阵制
D.事业部制 60.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
A.规划
B.决策
C.预测
D.预算
填空题:
1.管理的原则主要有____________、人本原则、效益原则和适度原则。2.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___________、制度(行为)层和观念层。
3.按决策问题的条件分类,决策分成确定型决策、______________和不确定型决策。
4.SWOT分析是对组织的优势、劣势、_____________和威胁进行分析。5.德尔菲法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反馈性、反复性和收敛性。
6.盈亏平衡分析法通过分析产销量、__________和利润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平衡点,从而选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7.计划工作的原理包括限定因素原理、____________、灵活性原理和改变航道原理。
8.滚动计划法是按照“______________”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滚动,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9.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参与管理、___________、下放权力和绩效反馈。10.组织内的职权有三种,分别是直线职权、____________和职能职权。11.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依循的原则包括因事择人的原则、______________和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12.主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_________________。
13.组织的变革一般包括3个主要内容,即________________、工作制度的变革和人事管理的变革。
14.领导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
15.领导的功能包括组织功能、指挥功能、_________________和控制功能。16.领导者的职权由合法权和______________组成。
17.按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方式来分,领导方式可分为集权式、___________和均权式。
18.领导行为四分图将领导行为的内容归结为两个方面,即以人为中心和以_______为中心。
19.___________是需要与行为的中介。
20.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分别是激励因素和______________。
21.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___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22.按照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将人的行为归为内因行为和______________。23.沟通过程的4个主要因素是输出者、____________、信息和沟通渠道。24.根据信息流动的方向,将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_______________。25.根据沟通形式划分,可将沟通分为口头沟通和_________________。26.控制系统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分别是施控者、受控者和________________。
27.控制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_____________。28._______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分析和预见,及时采取措施,使预期的偏差不至于发生。
29.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______________,他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
30.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____________、迅速行动、坚持不懈”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
31.管理创新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依次是创新的提出、____________和争取内外部的认可。
32.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包括企业本性论、_______________和员工本性论。33.工作再设计的主要方法通常包括工作轮换、______________和工作丰富化。34.激励的方法可分为精神激励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5.决策树是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点、____________和结果点5类要素组成的树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