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含5篇)

时间:2019-05-13 11:1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

《城市管理学》复习要点

第1章 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 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 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第2章 城市及其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第4章 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城市政府权力的运用 城市管理体系

中国城市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市民参政及其途径 第5章 现代城市政府 市政府体制 市政府体制的特点

西方国家城市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实现方式 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政府职能范围 第6章 城市法制 城市法制的作用 城市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法制建设的内容 城市执法管理模式及其问题

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7章 城市规划及其管理 城市规划的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8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 第9章 城市交通管理 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 城市交通问题 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第10章 城市环境管理 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

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与环境日常管理 第11章 城市住房管理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思路 城市住房规划管理 城市住房建设管理 城市住宅流通管理 城市住宅分配和消费管理 第12章 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 我国城市政府经济职能的改革方向 第13章 城市社会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 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管理改革

第十四章城市危机管理

城市危机的概念、类型 城市危机的基本特点 城市危机管理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创新

第15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变革城市管治的概念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管治途径 数字城市的应用前景 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任务 经营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经营城市目标的层次性

现阶段我国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思路城市营销的概念 城市营销的基本要素 城市营销的基本模式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二篇:城市管理学重点

1、城市管理18

二、重点问题

1、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19

第一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管理体制21

2、城市政府职能23

二、重点问题

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

2、城市政府的职能特征 第二章

一、重点问题

1、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的启示28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博弈结果和囚徒困境表现的问题30 第三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营销32

2、经营城市32

3、循环经济33

二、重点问题

1、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管理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32 第四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规划352、城市基础设施39

二、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37

2、编制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3、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原则39

4、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6、我国城市成长中的问题40 第五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经济管理44

2、预算外资金

二、重点问题

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442、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44

3、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46 第六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人口管理

2、城市社区管理53

二、重点问题

1、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47

2、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3、国外社区管理的模式

4、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的54 第七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环境管理56

2、排污权交易59

二、重点问题

1、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55

2、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57

3、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59

4、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59 第八章

一、重点概念

1、城乡一体化63

二、重点问题

1、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61

2、我国现实城乡一体化的要点64 第九章

一、重点概念

1、区域规划

2、区域经济一体化

3、Citistate(城市联盟)69

二、重点问题

1、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662、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67 第十章

一、重点概念

1、危机管理

二、重点问题

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70

2、在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72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如何做到快速反应72

4、城市自然灾害应对原则735、城市事故类灾害突发事件应对原则 73

第三篇: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

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考试)

题型三种:选择、简答、论述。

考试方式:机考,闭卷。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城市,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4、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7、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8、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1

职能:(1)筹集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3)综合平衡调节;(4)财政监督和调节。

1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1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2、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3、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4、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15、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6、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7、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8、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9、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0、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2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24、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五、论述题

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

4、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比如,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区别于农村地区的(ACD)。A人口数量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

4、(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

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A.市法院B.中共市委 C.市检察院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 任免权B 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BD),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BD)。

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D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A副省级市B 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A双向性B间接性C综合性D有限性E超前性

11.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D.战略远景E.战略依据

1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优劣权威分析方法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

1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B 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14、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

A 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15、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16、(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行政合理原则

17、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1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19、现代城市成长管理在(A)萌生。

A美国

2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B 30%

21、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2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B 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23、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D60%

24、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2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26、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老龄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27.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稳定型B衰退型 D增长型

2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23、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2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B 社团性组织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25、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脆弱性B 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26、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 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2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28、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排污权交易制度B谁污染谁治理制度C奖励与惩罚制度D排污治理制度

29、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30、(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31、(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C工业化

3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B30%~70%

33、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34、(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

35、(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36、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37、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

A纵向协调 D横向协调

38、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39、(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B.荷兰C.日本 D.希腊

4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 C.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41、(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

42、(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预防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齐B实C准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 确认危机来源

第四篇:2013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

2013~2014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

简述题与论述题

1、简述管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组织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包含哪些因素?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简述霍桑试验经过及其成果。

5、在沟通中,信息有时不能准确地传达,你认为可能在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

6、企业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

7、举例说明决策主体的认知错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8、简述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0、三种决策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11、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12、目标管理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3、解释SWOT分析法。

14、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15、什么是组织的柔性经济原则?

16、解释说明何为管理方格论?

17、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

18、职业生涯规划划分的阶段?

19、有人认为领导者就是管理者,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你认为呢?

20、领导者应具备何种特质?

21、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如何利用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进行薪酬设计?

23、简述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24、有效控制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第五篇: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1、管理的概念: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特征: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选择填空)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3、(选择填空)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几个:

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4、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过程。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5、决策的类型:

1、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3、从决策主体看,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4、从起点看,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5、从涉及的问题看,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从环境可控程度看,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6、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7、决策的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问题

2、识别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做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对风险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

8、(选择填空)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2、政策指导矩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9、计划的概念: 名词上: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动词上: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内容:(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10、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候甚至是不可交织在一起的。

11、计划的层次体系图会画

12、计划的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

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拟定、评估、选定

6、制订主要计划:将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的表达出来

7、制订派生计划

8、制订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13、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共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上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14、目标的性质:层次性、目标网络、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15、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

2、明确组织的作用

3、执行目标

4、成果评价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16、滚动计划法概念:即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17、网络计划技术:即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18、企业资源计划(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原理,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四个阶段:1960年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1970年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1980年制造资源计划(MRPⅡ)—1990年企业资源计划(ERP)

19、管理幅度: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自己了解,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太多 p285)20、组织设计原则: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2、全责对等的原则。

3、命令统一的原则。

基本任务:

1、职务设计与分析

2、部门划分

3、机构的形成

21、职能部门化:

依据: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优点:

1、专业化分工,使各部门管理人员专心研究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或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开发市场,或分析和评估资金的运作。

2、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3、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相互交流、从而技术水平的提高。

缺点:

1、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2、缺乏总体的眼光,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3、可能使本来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活动的不协调,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22、产品部门化:职能部门内部,不同的工作人员按产品的类别来划分工作任务,然后随着产品需求和生产量的发展再采取产品部门化的形式。

优势:

1、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3、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竞争。

4、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点:

1、需要较多具有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理各部门。

2、各部门主管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

3、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待摊成本,影响企业竞争能力。

23、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部门的经理。

优点:可以更好的针对各地区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24、矩阵组织:是一种由横纵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横向是只能系统,纵向是专门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的而组成的项目系统。

优点:

1、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集中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短期内迅速完成重要的任务

2、项目小组集中各种人才,便于知识和意见的交流,能促进新的观念和设想的产生。

3、可以促进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缺点:项目组织的成员是根据工作的进展情况临时从各部门抽调,其隶属关系不变,从而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而且由于要接受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双重领导,在工作中可能无所适从。

25、权力的性质和特征:p310 绝对集权:意味着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中,组织活动的所以决策均由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执行者,没有任何中间管理人员,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

绝对分权:意味着全部权力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甚至分散在各个执行、操作者手中,没有任何集中的权力,因此主管的职位显然是多余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也不复存在。

第十章 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是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也就是说,首先要满足组织的需要;同时,人员配备也是为每个人安排适当的工作,因此要考虑满足组织成员个人的特点、爱好和需要。

2.人员配备的任务:

人员配备的任务可以从组织和个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

①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去考察:

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3.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1)确定人员需要量。(2)选配人员。

(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4.人员配备的原则:(1)因事择人原则。(2)因材器使的原则。(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5.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1)管理的欲望。

(2)正直、诚信的品质。(3)冒险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巧。

6.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1)公开招聘。(2)粗选。

(3)对粗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①智力与知识测验。②竞聘演讲与答辩。③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处理公文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④民意测验。⑤选定管理人员。

7.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

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

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

①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

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③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8.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优点:

①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缺点:

①引起同事的不满。

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第十一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通过对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因此,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而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它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因此,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及不利影响: 积极作用:

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重视的。

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就像对环境的评价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一样,社会的认可或拒绝也会左右非正式组织的行为。不利影响:

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3.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4.委员会的存在理由:

(1)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①集体讨论可以产生数量更多的方案。

②委员会工作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专门知识。

③集体讨论,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完善各种设想以及决策的质量。(2)协调各种智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3)代表各方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4)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动因:(1)外部环境因素:

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科技进步的影响。③资源变化的影响。④竞争观念的改变。(2)内部环境因素:

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④快速决策的要求。

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3.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4.组织文化的特征:(1)超个体的独特性。(2)相对稳定性。(3)融合继承性。(4)发展性。

第十三章 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

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的三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3.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4.领导者的素质:(1)思想素质

(2)业务素质:应具有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业务知识:

①应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②应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③应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

④应懂得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⑤应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及时了解和处理有关信息。业务技能:

①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②决策能力。

③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

④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⑤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⑥知人善任的能力。

5.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

七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①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②经理“销售”决策。

③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④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⑤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⑥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⑦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坦南鲍姆和施密特认为,上述方式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标准,成功的经理不一定是专权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的人,而是在具体情况下采取恰当行动的人。当需要果断指挥时,他善于指挥;当需要职工参与决策时,他能提供这种可能。

6.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①9.1型方式(任务型)。②1.9型(乡村俱乐部型)。③5.5型(中庸之道型)。④1.1型(贫乏型)。⑤9.9型(团队型)。

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关心企业任务的完成,又要关心职工的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7.权变理论(菲德勒):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

8.领导艺术:

(1)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2)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

①即使你不相信对方的话,或者对谈的问题毫无兴趣,在对方说话时,也必须悉心倾听,善加分析。

②要仔细观察对方说话时的神态,捉摸对方没有说出的意思。

③谈话一经开始,就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插话,打断对方的思路,岔开对方的话题,也不要迫不及待地解释、质问和申辩。

④如果你希望对某一点多了解一些,可以将对方的意见改成疑问句简单重复一遍,“是这样吗?”“为什么?”这一问将鼓励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⑤如果对方诚恳地希望听到你的意见,你必须抓住要领,态度诚恳地就实质性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帮助他拨开心灵上的云雾,解开思想上的疙瘩。

⑥领导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感情用事。(3)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

①平易近人。②信任对方。③关心他人。④一视同仁。

(4)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①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②学会合理地使用时间。③提高开会的效率。

第十四章 激励

1.激励的过程:P425

2.力场理论(卢因): 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驱动力和遏制力,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

领导者对在“力场”中活动的职工行为的引导,就是要借助各种激励方式,减少遏制力,增强驱动力,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的效率。

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基本论点: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能起激励作用。

(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期望理论(V·弗鲁姆):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5.公平理论(亚当斯):

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6.强化理论(斯金纳):

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7.激励模式(波特和劳勒):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的影响。

(2)个人实际能达到的绩效不仅仅取决于其努力的程度,还受到个人能力的大小以及对任务的了解和理解程度的影响。

(3)个人所应得到的奖励应当以其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指标准,尽量剔除主观评估因素。

(4)个人对于所受到的奖励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

(5)个人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

8.激励的方法:

(1)委以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①工作的分配要能考虑到职工的特长和爱好。②工作的分配要能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2)正确评价工作成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3)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

①明确批评目的。②了解错误的事实。③注意批评方法。④注意批评的效果。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取精神。

下载《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管理学》复习重点(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

    2017~2018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 简述题与论述题 1、为什么管理对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P5) 尽管管理在各行各业、各种组织中都有其专业的特点,但任何组织都有其目标,都有一定的......

    城市生态学 重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生态平衡; 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

    城市管理学复习1(5篇)

    一、填空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中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3、......

    城市管理学选择题复习部分 范文

    选择题复习部分 (下面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考纲: 名词解释(5个 十分) 单项选择(20个 20分) 简答(6个 40分) 论述(2个 30分)1.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2.......

    企业管理学复习重点6版

    农大二哥双专业研发中心 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名词解释: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自主经营、自......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

    城市管理学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