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时间:2019-05-14 09:5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第一篇: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李尔体 马红燕 *** 6262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首先,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隐患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从而开启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针对用电、用火等安全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简单的安全常识,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或者,传授学生简单的应急事故处理技巧,一旦发生这些事故,尽可能地降低对学生的伤害,从而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其次,校园暴力是如今十分受外界关注的话题,教师也能够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安全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旦发现这些暴力事件,要第一时间向家长与老师反馈,从而寻求有效帮助。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防身技巧,避免受到校园欺凌。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生活,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二、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位家长自然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高的起点。因此,总是会占据孩子的课余时间,为孩子安排各项课程学习,然而似乎孩子很难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甚至产生叛逆的心理。这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酿成重大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且为学生的成长创建愉快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时掌握简单的小技巧,缓解学习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中的净土。

三、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若想得到长远的进步与发展,仅仅学好课堂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为此,教师要通过各方面加强道德教育。首先,教师要将道德教育看作自身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够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到教学落实都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做诚实的孩子”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重要道理,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其次,教师要根据道德教育的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班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在这些自主活动上,学生能够主动扩展相关资源,与其他同学探讨相关的主题,从而加深个人的理解。并且,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向学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引导学生实践,组织丰富实践活动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向来是教师有必要考虑的一项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安全教育,教师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宣讲,而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演练活动,为学生直接创造机会,在实际演练活动中掌握各种技巧与知识。在防火教育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消防演习,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消防防毒面具。这样的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安全逃生技巧的掌握,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再比如,针对道德教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启发。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时,教师可以联合相关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改善周围的环境,从中体会为人奉献的雷锋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收获启发,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发扬雷锋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五、观察学生情况,主动进行沟通交流

每个小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成果,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能够与各个学科的教师做好交底工作,了解班上各个学生的大概学习情况,能够对班上的后进生、学困生进行积极引导。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些学生一旦感觉到学习的困难,则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这时,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敢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做好交流,为学困生后进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问题与朋友产生矛盾。对此,教师也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这对于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掌握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也有着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乐生活保驾护航。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当前的教学改革经验,深入探讨已有的成果,从中收获启发。同时,需要教师再次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客观分析当前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全面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果。参考文献:

[1]杨娟.从“扶不扶”谈道德教育的紧迫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6):77-78.[2]李丹,王立东.也谈“老人摔倒扶不扶”——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20-221.[3]王晓玲.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老人摔倒扶不扶”为例[J].天中学刊,2016(05):52-54.[4]胡永兴,韩伽伽.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基于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18):61-62.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感悟

低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好的方式方法来引导,《道德与法治》就是这个合适的准绳。

新教材体现了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以单元形式展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一、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围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三、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四、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充分解读了教材后,实际授课中,我大胆实践,开展丰富生动的意识教育。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并说出理由。

2.展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活动前进行分组,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观察。回到教室后,学生再进行讨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又找到了哪些小窍门。指导学生进行室内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试着玩一玩。

3.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要注意哪些规则?有什么必胜的窍门?通过体验活动,学生渐渐领悟:游戏的时候,要学会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增长生活智慧;要学会选择有益身心的课间游戏,注意自我安全,遵守游戏規则;要做到室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体验和感悟课间游戏的快乐。

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总体而言,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也不秀恩爱。你越成长越懂得内敛自持,这世界并非你一人存在。

做人静默,不说人坏话,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3.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为自己活着。

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做喜欢的事情,爱最亲近的人,想笑就大笑,想哭就痛哭,不再束缚情感的空间,让自己活得轻松些。

4.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

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5,我们总是带着面具走进爱情的,总想展示自己最优越的一面,你要接受一个人,不只是接受他的优越,而是看清了他的平凡普通却仍然去深爱。

事实经常是:我们走着走着,就感觉对方变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变,我们只是走进对方最真实的地方,然后迷失了自己。

6.我捧你,你就是杯子,我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珍惜在你每一次难过、伤心时都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珍惜经常和你开玩笑的人,说明你在这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定的分量。

珍惜在你心情不好时第一个发现的人。

7.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8.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

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9.总有一天,你会与那个对的人不期而遇:所谓的幸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它无法预估,更没有办法计算,唯一能做得是:在遇见之前保持相信,在相遇之后寂静享用。

宁可怀着有所期待的心等待下去,也不愿去对岁月妥协,因为相信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也不秀恩爱。你越成长越懂得内敛自持,这世界并非你一人存在。

做人静默,不说人坏话,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3.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为自己活着。

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做喜欢的事情,爱最亲近的人,想笑就大笑,想哭就痛哭,不再束缚情感的空间,让自己活得轻松些。

4.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

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5,我们总是带着面具走进爱情的,总想展示自己最优越的一面,你要接受一个人,不只是接受他的优越,而是看清了他的平凡普通却仍然去深爱。

事实经常是:我们走着走着,就感觉对方变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变,我们只是走进对方最真实的地方,然后迷失了自己。

6.我捧你,你就是杯子,我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珍惜在你每一次难过、伤心时都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珍惜经常和你开玩笑的人,说明你在这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定的分量。

珍惜在你心情不好时第一个发现的人。

7.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8.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

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9.总有一天,你会与那个对的人不期而遇:所谓的幸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它无法预估,更没有办法计算,唯一能做得是:在遇见之前保持相信,在相遇之后寂静享用。

宁可怀着有所期待的心等待下去,也不愿去对岁月妥协,因为相信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第三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因此,新课改按照学生的成长特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美学观点有效地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提取教材里美的元素,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教学艺术的美进行转化,变为现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重点落实的内容。例如: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里,侧重让学生认识地球的椭圆形状之美,地球的山川河流之美、神奇的自然景观之美等,另外,还有地球中的各种肤色之美,培养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这样,老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具体的方式展开教学,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得以落实。

(二)规划教学情景,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情感,不只是学习兴趣、热情与动机,还指快乐、爱、审美情感等心理体会与内心世界,与人类的所有活动密切相随。在学习的时候,认知、情感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求知欲。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与学生的情感关系紧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擅于创设有效的情境,安排相关的活动,打造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充分满足其内在求知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产生愉悦之感。例如:在《马路不是游戏场》的课堂上,先组织学生收集交通方面的信息,再让他们将现有材料编成短剧或小品,并在课堂中各自扮演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进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感知珍惜生命的宝贵;或者举办“小小交警”的交通规则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入了解交通标识、交通规则等知识。这一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观念,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

(三)主动、互动、探索、合作的方式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坚持人本思想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以兴趣与内心需求为引导,养成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创新、发现与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第一,从探索问题的视角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创造一种探讨问题的机会。第二,以激发学生思维方式为重点,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第三,侧重教材的应用,锻炼学生查找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政治老师应当做好主观充足的引导工作,排除学习新内容的思想障碍,尤其是学习生涩难懂的内容之前,先向学生讲解一下相关背景与教学标准,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其提出本课的目标,老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例如:在五年级《我爱祖国的山和水》一课时,可以把整体的内容环绕“江山”而展开,即多骄的江山———祖国疆土;江山的统一———台湾问题;江山的守护———解放军、国防部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形面积与国家统一的问题,树立强烈的爱国思想与国防观念。再将这些内容整理出一系列的问题:(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2)包括多少省、市、自治区?方位如何。(3)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流向情况。(4)讲述一下“八一建军节”的来历?等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共同的学习与讨论活动,紧紧围绕上述探索的问题展开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观察、体会、感悟社会,从中提取带有重要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先展开小组内部知识的讨论,初步达成共识。再展开全班的讨论,这里,老师应当注意有效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参与与巡视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与问题,并给予适当指导与帮助。这样,学生经过积极参与活动,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索,可以大体上解决上述老师设计的问题,可是,也会有些学生的答案不够全面,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不能马上将

“精确答案”告知他,而应当相信学生,使其仔细地思考,可以适当提示,使得学生最终自己找出问题的完整答案。最后,老师应当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总结,形成统一的意见。既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勇敢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其主动汲取知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胆怯、自私的性格弱点。第四,在解决简单的问题基础上,老师还要及时应用课前设计的练习题,按照知识的层次、侧重点对学生展开相关测试。关于作业中的问题,要随时给予补偿性的指导,做到迅速校正。学生通过发现新知识、新的规律,并且应用新知识分析、处理问题,才会让其从中感知思维形式的多元化特征,进而形成变通的思维,选择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更好地将思想政治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结合。

三、结语。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所在,如果顺利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则会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过程的乐趣,同时,老师体会到更多的教学幸福感,道德与法治课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更加具有活力与影响力。

【篇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2.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在实处。

3.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4.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

‘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篇三】

摘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

……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

”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篇四】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四、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因势利导,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执教《不上当受骗》一课,开课时,教师可借助录像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晚上,小丽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忽然听到敲门声。小丽问:“是谁,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丽站起身准备去开门,录像停止。小丽是该开门,还是不应该开门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又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篇五】

当前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道德与法治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第四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就这件事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刚进来的同学做得不对,碰掉人家的小盒,应该给人家捡起来,并说声对不起才对。”有的说:“是呀,碰掉了人家的小盒,一声也不吭就走了,搁谁身上谁也不愿意,要不是老师在的话,甚至还能打起来呢?”刚才被碰掉小盒的同学站起来说:“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说完弯腰捡起了自己的铅笔盒。

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当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

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学生说出了很多关于团结的谚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致,加上亲身体验,加强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养成。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触摸到了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导自演。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相对抽象的知识和小品剧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去选择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角色意识,唤起了责任感。

例如,在讲《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体验疼爱这部分环节,设计亲情表演会,让学生自编自演(课件出示演出提示):每当餐桌上有好吃的……每当我生日时……有一次生病了……有一次天突然下雨,而我又没带伞……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强化社会实践,使知行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科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篇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使之与法同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中,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课堂更具时效性、更富有情趣,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运用

新的时代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始广泛地应用微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设计和制作微视频,展示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突出学习主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微视频的意义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若设计科学、应用合理,在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微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能使课堂气氛富有趣味性。微视频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促进了学生自主反思和评价学习。

其次,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相对枯燥和乏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简短有趣、主题鲜明的微视频,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充分尊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视频,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为了强化微视频的运用,教师可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交流共享等形式,能增强创新教学手段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二、微视频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对空泛,不容易理解。而运用微视频的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可对课本内容进行灵活的变通,通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课本内容,向更加生动、形象和直接的内容转化,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此,教师应对微视频的优势和特点充分把握。根据所学知识,将现代化的技术真正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有关国土资源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教师可播放一些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我爱你祖国》《江山好》等。利用微视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展示,由此还可延伸到道德品质与爱护国家资源方面,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歌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中,对自身的社会使命有切身的体验。

(二)展现时代特色,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课本中,排列了教学中的文章、案例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了符合课程要求,教师可根据教材展开教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将教学所需内容,利用微视频进行录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活化教育方式,在现代非常流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由此可将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最大程度的缩短。在设计微视频时,需要巧妙融合动画内容、影像内容与法治知识,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有趣地展现教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情境与生活相贴近,就能使他们更好地展现个性,激发思维,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真正实现与法同行。尽管教师制作视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学生的心灵需求相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其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结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微视频教学手段,是新课改下创新教学手段的要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懂法、守法。

【篇三】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追求,是帮助学生学习,做敢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培养公德意识);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功能,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积极向上的评价体系。努力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中(以活动引领教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品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法律知识,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功能。要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和学校生活中的表现,客观地评价学生,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要做到及时评价,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如果评价不及时则可能失去评价的效果。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正确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明显地展现他们的优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掘学生的小优点,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更有兴趣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客观及时的评价应该记录下来,形成资料,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就感,并且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学生树立健全自我意识奠定基础。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灵活有意义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体现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

1.学校方面

(1)文化引领。青春期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雨季,正是生命绽放最佳时,正是青春绚烂季,这种绚烂是因为孩子的青春活力、自信昂扬、阳光理想。因为处在三观形成的最佳阶段,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正是错误的不断改正,才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信仰就是内心深处及永远不变的坚定信念”。每个孩子的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呵护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灵性,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看不到的、自己也不清楚的生命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会帮助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教师要坚定地相信孩子是好的,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价值观是我们做事的准则,是我们做事的标准。教师要凭着良心、凭着道德、凭着规律、凭着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做教育,给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提供条件,信任他、支持他、呵护他、帮助他、激励他,帮助他去尝试、去发现、去实践,让他自由快乐地茁壮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找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发扬光大。十班的马文超是一个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孩子,但是她与同学的关系很好,在艺术方面很有天分,所以与她交流时可从这些方面入手。现在她的转变较大,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改变。我们要正确对待知识,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仅仅是学习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更要注重程序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也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生的激情斗志、良好情绪、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驾驭能力。老师准备每堂课时,从导学案到集备到课堂设计,都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真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大课堂,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上理化课的时候特别是做实验的时候特别兴奋特别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能够自己动手,从自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学校应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分组实验必须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做。思想品德学科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很感兴趣,乐于探究、乐于学习,更热爱社会、热爱生活。(2)自主管理。教育最终要走向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管是为了不管。如何才能做到管理中育人呢?作为班主任,我认为自主管理、习惯养成、培训到位很关键。自主管理一定要大力实施“三力建设”,自主管理绝对不是没有引领的管理,不是没有控制的管理,也不是没有目标、散漫、自由的管理。老师在其中要跟上指导、调研、培训,该抓的要抓,该放的要放,大胆放手,相信孩子们的智慧,真正让自主管理落到实处。自主管理团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更是老师的好帮手。一个好的班级不可能是老师教出来的,因为老师不可能时时和学生在一起,利用好自主管理团队,工作会事半功倍。都说初始年级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班级里面的习惯问题。为了养成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跟上培训,确定步骤,更重要的是要检查落实、反馈,不要怕学生做不好,反复检查、反复总结,学生一定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说初二年级要求在成长日记后面针对一天所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总结,刚开始学生没有意识,但是我们要求到位了,检查及时了,反馈有了,效果也就出来了。(3)人际和谐。要先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让自己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真诚待人,宽容待人,乐于助人。特别是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要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绝不能歧视任何学生,以成绩论英雄,更不能借着爱学生的名义训斥甚至是体罚学生。当然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应该正确地引导,与学生交流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犯的错,将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可能要比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更有效。另外,老师还要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2.课堂方面

课堂力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思想品德的本质,由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受美、体味美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通过不断努力,学生在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想品德,感受思想品德的真正价值。(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架设学生思维的桥梁。一些学生不重视、不想学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学习成了一份苦差事。就其原因,课堂单调无趣。师教生学,师讲生听,这种单向传输式的一言堂教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发挥,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初中生从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探寻、分析、处理新信息,提出新设想,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不断架设起学生思维的桥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乐学不疲。例如,讲

“关切与冷漠”内容时,就引用当前热议的社会话题“扶不扶”让学生展开辩论,选择一方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2)巧借多种工具让学生有兴趣充分阅读资料文本,在阅读中品悟、感受思想品德的真实。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课堂背景下,老师为了追求快速,学生还没有读完课文或者课文没读熟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探究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仅仅抓孤立的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对相关材料只有只言片语的分析,课堂教学效率也低。思想品德课死气沉沉,学生失去学思想品德的兴趣。所以,要想使思想品德课上出特色,必须让学生充分自学和思考。(3)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想品德不可重演,但是类似的故事却不停地再现,在借助思想品德资源的背景下,结合当代现象和话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身在思想品德,心的未来。(4)巧用多角度、全方位、创新性的评价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主题探究,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爱上思想品德,爱上思考。

3.人的成长

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关于人的成长,关于教育、关于团队建设培养完整的人。什么样条件下一个教师能让学生成长?自由、信任、尊重。所以老师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成长过程中的设计者、激励者、帮助者、参与者、欣赏者、引领者。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或学生工作达不到标准我应该怎么做?首先不是呵斥、批命,而是和老师沟通,这类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责任心?是方法不对?还是老师一直很努力就是不专业?找出事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引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提升个人能力。总之,通过学习我发现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解决措施,对以后工作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四】

摘要:在如今的教育时代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形式多种多样,牵手学习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牵手学习法,有利于完善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学生可以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本文是关于牵手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优势和其应用的相关策略研究。

关键词:牵手学习法;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牵手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优点

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各个方面还不太成熟的时期,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放在第一位。牵手式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十分实用,在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牵手式学习法大大实现了“左右手合作效果最大化、左右手合作热情、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目标。为中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者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参考。下面是其相关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牵手学习法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执行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还会让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思维的创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内容是比较严肃和难理解的,而且这种课程在学生眼里可能没有语数英那么重要,大家会不重视,不想学。但是在牵手式学习方法的执行下,老师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创新,发表各自的观点,大家在对道德、法治的相互讨论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这个科目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二)方便老师管理教学

牵手式学习使得班里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同学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帮忙,大家的感情会越来越好,从而更加有默契,整个班级就会更有凝聚力,同学们关系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纷争,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加的方便。另外,大家在牵手式学习的时候,学习好的带动学习不好的同学来进行相关的问题研究,从而方便了老师教学。牵手式的学习比较传统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方便老师进行管理教学。

(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通过牵手式学习来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教材内容,毕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同时会从各个相关法治的事件例子中看清楚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在老师的教导下、同学的相互交流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在初中生的观念意识还不够强烈的情况下,为他们种下正义善良的种子,不仅在学校教给他们知识,还可以交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二、牵手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策略探究

牵手式学习法是如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适应新课标发展的前景需要,将牵手式学习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同时需要一定恰当的策略来保证牵手式学习法的正常施行,下面是其相关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今的教育方式,老师的主体作用太过明显,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只要学生不懂,老师将会一直讲,老师变得很勤劳,学生的思想行动却变得越来越懒惰,懒得思考,只想从老师那得到直接的结果,最后学生什么都学不会。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三课“认识自己”,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老师不能一直自己在那描述,要让学生参与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来,首先认识自己的开始是“开学以来,你的中学生活过得怎么样,选取三个镜头,描述你的中学生活等等”。进行这个环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回答,大家利用牵手式学习方法互相交流,互相认识对方、认识自己,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更好。

(二)将课堂的内容情境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好的是情景化的演示,在课堂上以视频或者具体事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一些不道德违法事件的发生是多么可怕,并且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做什么,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将会更加记忆深刻。在老师的正确教导下,初中将会更容易规范他们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书中有一个具体实际例子来让学生评价“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老师在讲述课程的过程中除了书上的例子还可以再多加几个例子,在真实的事件情形中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学生需要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让学生更好的学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老师的学科素养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老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老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能误人子弟,不能将学生们带上弯路。例如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民主与法治”这一课,其中包括“追求民主价值、参与民主生活“等,这都是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的知识内容,老师需要对整个国家和现在民生民主问题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认识民主的概念,民主就是自由发表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然后学科素养高的老师就会进行解释阐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等等。老师需要先充实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牵手式学习法让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更好的实现了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完美结合,让初中生能够更好的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完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拥有正确的明辨是非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需要一定的策略来保证其正确运行,真正发挥牵手式学习法的优势作用。

【篇五】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二、坚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特征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

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

”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第五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2020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篇一】 让生活融入课堂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

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

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三、走进社会,践行认知。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如:在教学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时,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为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自觉行动起来节约用水。我就安排学生课后调查学校和社区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篇二】 斯宾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朴素的教学哲学,也就是说用自己的 “观点”“观念”“理念”来看待教育世界及教学活动,并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行动,选择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见,教师的教学哲学是他看待教育世界和教学活动及解释教学活动的基本主张及以此为基础而采取的教学行动。道德与法治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哲学,就是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实施过程中运用哲学的原理去思考、分析,综合本课程的理念、体系、结构、内容,最后凝结成符合教学实践以及适应学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教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教学哲学,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一个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价值观折射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出教师的生活哲学、人生价值、情感方式及伦理观念等。一个教师所拥有的觉悟、学识、视野、生活经历决定着他对这门课的哲学认识。如果一位教师对社会、对教育、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这门课的认识之中、教学之中。教师如何把对课程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的选用,都体现出自己对这门课教学的哲学思考,而这种哲学思考包括关注这门课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成长需要。如果教师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状况,这是教学的“失明”。只有把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统一,将课程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哲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一、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袁制订教学目标 解读教材要遵循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程序,力求达到准确解读,因此要做到“四读”。一读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

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

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

四读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解读教材就可能出现偏差。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其中有个话题是“我为学校出点力”,校园范例呈现了一个“校园垃圾调查报告”,教材以这个范例引领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有公民意识,关心学校的公共事务,对学校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建议,使学校发展得更好。一位教师上课时用了大量时间去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样就使教材的价值引导偏离了方向。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上是按每课两课时的量编写的,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容逻辑,确定精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时划分,将相关内容集中到同一课时上。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共有3个话题“诚实与说谎”“请你帮他出主意”“让诚实伴随我成长”。教材编写的逻辑是:第一个话题主要引导学生懂得诚实的内涵,第二个话题是引导学生懂得诚实一定要克服虚荣、胆怯、好胜等心理,第三个话题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及区分生活中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可把前两个话题作为第一课时,第三个话题作为第二课时。课时划分后,就要确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可以确定为:懂得诚实就是实话实说,不撒谎、不虚假;

懂得诚实需要克服胆怯、虚荣等心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诚实还体现在自己做了错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应当主动说明情况,并承担相应责任;

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

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和认识教材中的生活事件及道德现象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 “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要基于儿童立场要基于儿童立场袁遵循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袁强调野对话教学冶与野生长学习冶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

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德育课程中的“独白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师生间是一种讲和听的线性关系。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双向交流,师生是一种交互关系。对话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冥冥尊重每一个人。教师也在与学生对话中受到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对话教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创设相应的对话情境,如运用教材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实现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引导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中的对话离不开大量的时间依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速度放慢,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话情境中,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教育即生长。儿童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发、去尊重。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建构,从中获得经验的生长。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把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 “原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感悟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生长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儿童搭建思想和行为表达的平台,给学生足够的、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并主动建构和生长。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讨论辩论中生长;

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

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

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

【篇三】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融生活;

法在身边;

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 ……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二、坚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特征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 “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 “道”融生活,“法”在身边!【篇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目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 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又如,讲《拾金不昧》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2.对比体验。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

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

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

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对比表;

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农、副、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比表;

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实践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那么,采取哪些手段来创设和谐氛围呢? 1.环境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识是感性的。这种感性知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环境设计得好,能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发,就会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大庆会战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大庆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大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大庆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大庆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2.角色扮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3.以情施教。以情施教首先要求教师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必要的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激情。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再向火山行》一课时,首先这样讲:“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已走进千家万户,他那桩桩件件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无不激发着我们勤奋学习的情感。”然后开始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这不但渲染了气氛,也使学生开始就带着一种激情投入学习。结尾时教师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入。他这样总结:“一个赖宁倒下去,千百个赖宁站起来,让我们以赖宁为榜样,从小立下革命志,为祖国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开始就以精湛的语言让学生动情,中间以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明理,最后又以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精心创设各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面向社会,增强现代意识,提高思想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已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以必须树立自强、竞争意识。这种观念的树立能使人永远无止境地攀登,能使人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也应注意渲染、强化竞争意识。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并对教材内容适当引导、补充。例如,《百折不挠》一课的教学,在深刻明理时运用参考资料《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强化观点,而我认为教学这一环节时,对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意志角度引导学生,更重要的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栾菊杰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因为当时栾菊杰已经是全国冠军,是一种强烈的自强竞争意识使她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伤不轻的情况下,冒着某种危险,顽强拼搏。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篇五】 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是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好象一棵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而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 ,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一、让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活”起来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一下书上的图,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再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就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过马路的公益广告。看完后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不对。我们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标志?你知道哪些关于过马路的儿歌。请你们编一编。这样,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课堂 “活”起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到快乐。

二、把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其他学科授课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例如,在上一年级语文准备课时教育学生的坐姿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如《锄禾》、《英雄黄继光》、《蓝色的树叶》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把思想教育贯穿在其他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三、与学校德育处的活动相结合 学校德育处的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向。如:学校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做文明小学生”的活动。我们就让学生学习《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中的故事。通过学习让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充分体现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的说就是“爱”的教育,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有了爱,就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载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岳村小学 陈淦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公民......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0年开始,小学基础教育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2013年起......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

    道德与法治

    .:..号..考.. .. . .. . . . . . . .. . . . . .. . :订.名..姓... . . . . . . . . . . . . . . . .. . 装. :..级..班... . . . . . . . . . . .......

    道德与法治

    观摩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心得体会我有幸到比赛现场听课、观摩,由衷的感谢领导给我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每节课都是经过授课老师精心设计,反复锤炼的,因此都非常的精彩,我......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俞术华 2018年10月24日。我很幸运来到实验小学参加小学名师工作室推进会-道德与法治部编载舟教材培训。期间,聆听了工作室老师精彩讲座,他在多方面......

    道德与法治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软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术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