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学生工作,在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加大心理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并举,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消极的心理表现为.悲观、自卑心理;抑郁、焦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敏感、偏激心理;还有少数意志薄弱贫困学生表现出依赖、懒惰心理,甚至个别偏激的仇视、报复心理。要充分认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影响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一)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经济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二)建立贫困学生定期访谈制度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与贫困生定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要及时进行 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并到心理咨询室备案。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适应性。同样是经历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有人一蹶不振、萎靡消极、自卑抑郁,有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积极乐观,这反映了他们心理弹性水平的差异。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从正面开发各种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讲座、视频、书籍等途径宣传“心理韧性”的内容,传授处于高危环境中提升个人心理韧性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培养贫困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调剂;发现贫困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鼓励贫困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和反省,大幅度提升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丰富和发展生命最佳状态。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运 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不仅可以即时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它可以提供学生直接面对贫困的场所,帮助贫困学生疏泄不良情绪;可以使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贫困学生之间架设桥梁,引导那些心理超负荷的贫困同学放下顾虑、开放自我,勇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要在每学期结合不同年级特点,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面向贫困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提高心理服务效率。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选出有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成绩优良、品德高尚、生活乐观、乐于助人的优秀贫困生的代表,通过典型积极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困难,激励贫困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前途的信心;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国家、社会、学校的各种资助,减少依赖心理,树立自己自强意识,把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消除不必要的顾 虑和不正确的观念,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逆境中奋发成才,培养吃苦耐劳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营造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氛围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学生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校园内要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帮助贫困学生摆脱虚荣心的困扰。要多开展一些增长知识、调节生活的文化活动,组织一些能锻炼能力的有益的社团活动,在学校班级中形成关怀贫困学生的氛围。要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靠自己的双手来换去劳动报酬;开展丰富多次的课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温暖,从而消除因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心理问题。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使贫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进对社会的认识,锻炼其人际沟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反思自身不足,从而推动他们明晰在校求知学习、锻炼发展的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道德和意志作风的培养,全面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理。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毕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于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在发育与不断发展的,随着他们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至关重要。针对于对自己母校的了解,我将制定一下方案来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制定心理档案:
在第二学期开始(为了让学生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一个关于学生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的一个表,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存档归类,这样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的进程中有所对照,对于个别学生还可以“默默关注”。
开设心理辅导室:
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先做充分:首先,选位置很重要,要隐蔽,不能靠近权威等;再次辅导老师一定要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背景,不得兼职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记得在我们学校原来有一个心理老师总看到她在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我们就感到一种业余的味道而且对她产生怀疑;最后,是学生方面,他们一般都是被动的,即使有困难也很难做出去做咨询的那一步,所以这方面学校上心理课的老师让学生避免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
对全体老师进行培训:
前不久的“虐童事件”及“扇巴掌”视频在网上抄的沸沸扬扬,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智能的符合,还要提高心育方面的素养。在寒暑假期间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样做是为了在教学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如何对待一些问题学生,以及如何处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心困惑等。
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起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常识
团体辅导:
在学了团体心理学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团体咨询的效果在学校是值得开展的。它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团队精神,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增加友谊,产生动力等等,所以班级可以分成小组。在学习方面,可以形成竞争增加学习动力,知识领悟也能全面点,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可以避免被孤立的现象。
心理剧:
这个想法是由于我看了《心理访谈》之后想到的,因为学校每一学期就会有一些活动安排,基于以往都是一些演讲,舞蹈,唱歌等,为什么不能把心理剧也纳入其中,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辅导老师来安排,因为不同年级会有所不同,(据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一年级一般都是适应性问题,二年级是学习方法或者学习逃避,选科等问题,三年级是高考压力早恋等问题)所以针对不同的主题排演心理剧,让同学们自己感受。
以上方案对一般学生基本适应但会存在个别学生,所以对于他们需要注意:
首先要找到这些学生,有些事张扬的,很容易发现,而有些学生却难以发现,这就需要老师的工作做到位,家长的配合及同学的反应。
发现之后,学校不能“惊慌” 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相当敏感所以要在不给他们造成自身压力和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篇:浅谈民办高职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构建民办高职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因经济拮据、就读环境等原因,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阴影,导致“心理贫困”,现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自卑、焦虑、孤独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构建民办高职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键词:民办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办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正在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收费普遍比公办高职院校要高,因此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贫富差距非常巨大,且很表面化,使得民办高职贫困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承担着心理上的压力,易于形成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广泛存在于各民办高职院校,并有逐渐蔓延的趋势,给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及其表现,分析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指导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所有民办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经济困难是“心理贫困”的最主要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高收费标准,学生每年近一万五千元的学费,使得高校贫困生在高校中的比例日趋增长,他们又多数来自地域偏远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多数家庭没有固定收入,少数贫困生是由于家庭的特殊变故,如单亲、孤儿、重病、灾害等,长期身处贫富差距悬殊的环境中,对贫困生造成了强烈刺激,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悲观厌世,容易感到疲劳和虚弱,有较多的躯体症状,且多疑、敏感,有病态固执倾向、强迫行为,甚至可能有类似精神病的行为,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探讨,陈晓燕,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8月第6卷第23期)另一方面,民办高职从本质来说是盈利性的,使得学校的催款压力以及借款后还款的忧虑等多种矛盾时常交织在一起,让一些贫困生一直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巨额的学费已让多数贫困大学生望费兴叹,加上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着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大学
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融入城市习惯,这对那些穷于吃饱穿暖的贫困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长期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下,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将自我封闭起来造成心理脆弱、敏感、焦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体验,慢慢地陷入到“心理贫困”状态中。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将个人、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拉大更多的是体制改革与经济政策欠缺等,认为贫困是一个被侵略、被剥削的过程及结果。由于这种认识,他们往往形成愤世嫉俗的心理特点。二是既成比较劣势,加剧了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经济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生活中的低影响性以及自身心理上的脆弱性是贫困生群体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容易引起贫困生产生自卑妥协心理。一些贫困生在埋怨社会不公的同时,又习惯于逆来顺受。人格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一个人缺乏自尊而认为己无能时,他们往往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着浓重的灰色调。三是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忍受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贫困生挫折心理的形成。
(二)不良风气是“心理贫困”的重要因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中多种多样的消费热点也在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和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也使原本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心理冲击,极易使其个性和人格产生负面变化。如今的大学并非世外桃源,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得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为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似乎有了钱就有一切,贫困大学生中原始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等优秀品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贫困大学生身上蕴藏着的积极的人生 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撞击。“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导致心理极度失衡诱发改贫困生产生了“仇富”、“敌富”的心态,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尚、爱心不大方、生活太寒酸,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进而产生了防卫反应、敌对心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出现精神和心理疾病。
(三)资助不当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就学和生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高校也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勤”和 “绿色通道”等方面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但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一些贫困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伤了自尊心,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一些机构或高校本身或是为了体现 “公开、公平、公正”达到自身的宣传效果,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采取了“公示”、“合影”、“上台感言”、“写感谢信”等做法,加剧了贫困生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嫉妒等消极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更加偏颇。
(四)学习期望及压力是“心理贫困”的直接因素
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是从艰苦环境磨练中成长起来的,长期的环境熏陶造就了他们坚韧的秉性,使他们学会了坚强,他们知道唯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有一个好的前程,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超乎平常的韧劲,显现出不屈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年龄阶段自我发展意识的特殊性和经济生活上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心理有时又显得很脆弱。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生活尽管艰辛,但经济压力毕竟较小。而且主要由家庭和父母承担,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学业。入学后,面对校园中日益扩大的贫富悬殊现象以及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他们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心理冲突。特别是进入高手林立,学业优势不明显的高校里,他们以前引以自豪而支撑坚强的一些闪光点失去优势时,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和学业上的优劣消失,不再保持以往的学习韧劲,一部分人则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不满,对一切都看不顺眼。
(五)错误认知是“心理贫困”的典型表现
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与个体认知密切相关。心理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前提,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认识,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基础,虽不为人多数贫困生对上大学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遇事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但这种独立性又时常带有明显的不
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有时甚至还会演化为性格的孤僻和心理的封闭。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希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但又由于贫困的原因和自尊的需要,他们常将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对矛盾和挫折更多选择的是逃避,他们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太愿意和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一个人承受而不是求助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他们往往离群索居,独来独往,有意识地疏远别人。其实,他们在疏远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疏远他们,渐渐地无视其存在。这样他们便很少有知心朋友,常常游离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从而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的形成。
(六)就业压力和家庭因素也是促使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外在因素,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众多因素。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努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高职院校要通过种种措施,创造出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这是化解他们心理矛盾的基础。
第一,淡化“贫困”意识,保护贫困生的经济隐私权。由于“贫困”两字很容易使人们把它与“弱者”联系在一起,而贫困生又是自尊心强的群体,如果过多地去强调、突出贫困生的“贫困”特点,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校应把工作做细做实,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从中筛选出贫困学生的名单,为他们专门建立详细档案。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单独设立管理贫困生的办公室,缩小工作的中间环节,主动地去保护贫困生经济隐私权。
第三,强调教育,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学校不要过多地呼吁如何救助贫困生,因为救助往往会让人感到这是一种施舍,而要提倡一种经常性的教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宣传,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内涵,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和奉献,从而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做到人穷志不短。这种教育的方式实际上是为贫困生提供一种心理的支持。
2.调整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办法,激发和完
善贫困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第一,举办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生摆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自卑感强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其他一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新生进校后不久,为他们开设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的讲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让贫困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种深的认识,从而产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能完善自己的信心。
第二,进行心理测试,让贫困生学会解决一般性的心理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社团,如很多高校都有的大学生心理协会,由咨询老师出面,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量表,如SCL-90心理评定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等对贫困生进行测试,使他们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咨询老师也要趁热打铁,通过现场示范和对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了解一些能完善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解决自身一般性的心理疑难问题。
第三,开展团体训练,让贫困生学会接受自己。团体训练的最大益处在于贫困生之间能相互地交流,相互地了解。由于贫困生的自卑,往往使他们有一种自闭的心理,其实他们十分地渴望与别人的交往。团体能在很多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团体的情境中,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学会接受自己,从而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
第四,创造各种机会,为贫困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场所。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潜能并不能都发挥出来。而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自卑、无助、自闭等不良心理,更加不利于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多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创造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一旦他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可能得到一个提高。当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以后,贫困生身上的矛盾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第五,完善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心理问题。有时团体咨询不能解决贫困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个别咨询作为补充。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开辟了心理咨询室,也有不少院校设立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对贫困生,由于他们的自尊和自闭的心理,心理咨询教师更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形式,发出邀请函,约贫困生来谈,通过主动与他们的谈话,解决他们个体性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这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①民办高校学费较高,就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学费成了压在贫困生心头的一块大石,包含着对家庭的愧疚。而这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结果相符[3]。②民办高校录取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是以低于普通院校的分数录取,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往往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此,就业压力倍增。相比于同处民办高校但家境富足的学生,面对就业,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更大。拮据的家庭为支付高额的学费,很多只能举债或贷款,希望四年的付出能换来个好工作。而他们找工作又是孤立无援,心理状态出现波动已屡见不鲜(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探讨,陈晓燕,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8月第6卷第23期)
②高校要转变教育模式,从单纯经济援助,转向经济援助与心理援助并重的模式。多数民办高校都已建立以勤工助学为主要形式的资助,勤工助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校园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5]。但由于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获益者甚少。民办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扩大惠及面。高校还应广开源头,用社会资助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是奖学更是助学。同时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探讨,陈晓燕,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8月第6卷第23期)
目前,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补助力度很大,基本能解决贫困生的在校生活困难,但是有部分受助学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谢政府、感谢国家。感恩意识的缺失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高职高专贫困生完美人格的塑造、高职高专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要让学生富有感恩意识,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老师、社会时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要重视贫困生感恩意识教育,要结合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学会感恩。建立感恩教育的心理辅导机制,培养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潜移默化地提升贫困生的感恩情怀。高校和社会帮助贫困生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尊重、宽容和理解”原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即使他们在有些方面做得欠妥当,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情,而不是给予资助以后立刻让他们表达感恩,更不能武断地判断他们不懂得感恩。除了常规教育之外,对那些在感恩问题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首先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辅导来点亮学生的感恩之心,其次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等,发现那些具有感恩意识严重缺失的学生及时联系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帮助这些学生修正错误的观念和意识。(高职高专贫困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索,孔瑜,科技创新导报,2012.NO.02)
第四篇:贫困生方案
丰山小学贫困生补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贫困生“两免一补”的文件精神,阳光操作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将好事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客观公正地落实贫困生救助资金的合理发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魏国和
副组长:熊光足
成员:沈华芬杨楚兴刘骁苏芬林丹
二、工作流程:
1、学校集中宣传,宣讲贫困生资助政策,由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2、各班班主任对提出申请的学生做好摸底调查,了解每位申请学生家庭情况,重点考虑孤儿,单亲困难家庭,残疾贫困家庭,突发事故造成的成贫困家庭,绝对贫困家庭的学生。
3、领导小组根据调查情况决定受资助贫困生名单,填写《孝昌县中小学贫困生调查表》,按所分名额确定上报。
4、上交调查表。
5、整理、完善档案,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由班主任、受助学生签字确认。
2012年9月
第五篇:贫困生方案
种羊场学校六年级一班推荐贫困生方案
为了“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我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我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促进我班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尽量避免通过简单、模糊的印象来认定贫困生,从而确保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手中。特制定本贫困生认定办法。
一、严格确定资助范围,重点照顾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直系子女;
2、父母双亡的子女;
3、享受国家优抚的伤残离复军人、烈士子女;
4、其他家庭特别困难,尚未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直系子女;
5、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6.家庭人口多且读书的在2人以上。
二、严格申请资助程序:
1、特困生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
2、村(居委会)或家长所在单位出具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学校初审后填写《贫困生助学申请表》,并在校务公开栏内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3、学校德育处将公示无异的学生《申请表》报学校办公室,由学校研究决定。
4、学校采取先由班主任调查询问的方式取得基本学生情况,在根据学校的救助名额具体确定最终救助的学生名单。
三、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家特殊困难的学生,帮他们提供学习用品。
六年级一班班主任:艾满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