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和对核电站的反思
摘 要:核电站(nuclear power plant)是利用核分裂(Nuclear 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 Fusion)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由于其产能的诸多优点,核电站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又亟需我们进行对核电站进行反思,进而让核电站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核电站;环境影响;反思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caused by Chernobyl accident
and he refle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Abstract: nuclear power plant is a kind of power plant that uses the power of nuclear fission and nuclear fusion to produce electric energy.Due to a good deal of advantages, nuclear power pla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However, the great destruction to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problems caused by Chernobyl accident, we need to rethink nuclear power plant to make it better to our human beings.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environment effect;self-examination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由于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反应堆设计中的固有缺陷,使得反应堆形成失控性不稳定状态,进而引起爆炸和起火,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一、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对环境的污染
据估算这次事故共释放出6—8吨放射性物质,占堆芯核燃料总量的(3 5±0.5)%,其大体分布见表l。释放出的放射性核素(不含情性元素)约5 300PBq,其中主要是放射性碘和铯。I的总释放量约1760PBq。约占堆芯中1
31131②
①
I存量的50%。近40%的131
413
5131
I是在事故当
132天释放出的,同时还释放出3265PBq短半衰期的放射性碘(如部分已在堆芯内衰变。Cs的释放量为85PBq。约占堆芯137
137
I、I、I)和
Te,但大
Cs存量的30%。Sr的释放量
137为10PBq。从对人体危害的角度考虑,事故早期主要是放射性碘,晚期主要是
表一 事故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的分布
Cs和Sr。
分布地点 占堆芯核燃料总量的比例(%)
前苏联境内 <=1.5 前苏联境外 <=1 残留在事故境内 >=96 留在事故堆厂址内 <=0.3 沉降于事故堆周围 — 30km地带内 <=1.5 在离反应堆30km区域的范围内,辐射对受照区域的动植物产生了急性副反应,并与辐射剂量和动植物敏感性有关。而在隔离区以外,基本没发现急性辐射诱发副反应。“在隔离区内辐射诱发的细胞死亡和细胞发育异常导致个体和种群的效应包括:松树和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死亡率升高和动植物生殖能力丧失。”
二、事故引起的辐射照射的健康效应 ①
③
当时放射性测量单位称为“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一般认为,人体一年最多可吸收2伦琴而不受影响,一旦超过400伦琴,人体就会遭受致命污染。而切尔诺贝利爆炸的当天中午,普里皮亚季辐射的读数就已经达到0.2伦琴,是正常值的1万5千倍。到了傍晚,辐射值攀升到了正常值的60万倍。
②
郭力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辐射影响与防护措施[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4月第 23卷第二期,第138页。③ 黄越承,周平坤,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
/ 8 年6月第26卷第3期,第309页。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主要有3种人群接受了辐射: 处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的应急救灾和消灾工作人员、从污染区内撤离的当地居民和事故后留在污染区内未迁移的居民。大约1 00 0名应急救灾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接受照射的剂量最高,达到2-2 0Gy,并由此导致了某些工作人员死亡。根据官方统计资料,其他工作人员接受的照射剂量平均水平为100mSv。普通公众接受了外照射(如来自土壤的137
137
Cs)和内照射(如食品、水和空气的Cs)。从1986-2005年,污染地区平均所受的累计有效剂量为10-30mSv。在严格控制区,平均水平达50mSv或更高,某些居民受照剂量可高达几百mSv。总体来说,切尔诺贝利事件导致辐射水平要低于某些地区的高本底辐射,如在印度、伊朗、巴西和中国的某些地区,20年累积本底辐射累计剂量可高达100一200mSv。
目前,鉴于那些在事故发生后若干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工作在反应区的救援和善后人员中癌症、白内障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的升高,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在事故发生时还是孩子的一些灾难亲历者中,约有5万人患上了甲状腺癌。患病的原因是这些人在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星期内饮用了被污染的牛奶而使放射性碘进入人体。
专家预测在受到较高水平辐射的60万人(包括应急救灾人员、撤离人员和严重污染 区的居民)中,由辐射导致的肿瘤死亡率升高约几个百分点。即在各种其他原因诱发的1 0万例肿瘤死亡外,另外增加4000例左右辐射诱发的肿瘤死亡。而在约5百万的污染地区居民中,由于辐射剂量比较低,肿瘤死亡率增加不超过1个百分点。
同时,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事故还对当地居民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辐射的恐惧甚至比辐射本身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大多数受灾地区的居民都有精神紧张的症状,很多人相信,辐射会导致他们患病和早亡。造成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前苏联政府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隐蹒和不透明的做法: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在事故发生几个星期后的1986年5月14日才通过电视通报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尽管后来为了让民众得到可信和真实的信息,各方都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当时人们对事故的许多误解和错误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政府给受灾地区的几百万人发放了社会补助,然而对这一事件后果的不正确的理解也导致了宿命论和消极的行为模式的出现以及“依赖性思潮”的产生。由联合国8个机构以及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代表发起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确认了这些结论。切尔诺贝利论坛的建立就是要消除在社会上和政府中间广泛流传的关于辐射影响的虚假观念。论坛力求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后果这一问题得出权威性的科学结论,学者们对此已经达 成共识。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三、核电站建设的三个阶段
世界核电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起步阶段
20世纪50一60年代是核电开发和起步时期。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实验核电站,功率为5000千瓦(5MWe);1957年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希平港60MWe核电站并网发电。美苏两个核大国将核电视为新型能源大力推向工业化。美国继开发压水堆核电技术后,又开发了沸水堆核电技术。苏联继开发了石墨水堆后,也开发了压水堆。与此同时,英国开发了石墨气冷堆,加拿大开发了加压重水堆,世界范围内,多种堆型核电技术纷纷面世。此后,一些国家结合本国石化能源资源储量情况,开始研讨或制定核电政策和核电规划。有的国家决定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开发核电技术,如德国、瑞典、印度等:有的决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如法国、日本、西班牙等。据统计,这一时期共有110多台不同堆型的核电机组在15个国家开工建造。
2.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是核电蓬勃发展时期。由于核电技术经过工业示范后逐步趋于成熟,特别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发达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促使一些国家陆续加入核电行列。除美、苏两国外,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都相继建造核电站。据统计,这一期间共有290多台核电机组在32个国家开工建造,全世界核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是核电发展的辉煌时期。据统计,核电发展量曾达到全球电力的17%,由32个国家的440多座核电机组提供,仅美国就有110座。有19个国家的核发展量超过本国发电总量的20%,其中,法国达77%。3.低谷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核能逐步由高潮走入低潮,其原因是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到平稳发展,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向高技术低能耗方向调整,使大批电力项目停建、取消,核电首当其冲。加之美国的三哩岛事故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核电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公众接受问题成了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进入90年代,核电装机容量发展开始明显放慢,其平均发展速度不过5%,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8年世界核发电量占世界发电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7%。从1998年起,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丌始下降,核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17%下降到16%。2000年世界核 ①②
①
② 康日新,关于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一期
赵嫒,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核电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一期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电运行很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故。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在一些绿党有很大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政府计划逐步取消核电,但是由于难以找到合适代替核电的其它能源,因而取消核电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而与此相反,包括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以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仍然把核电作为今后重要的能源选择之一,正积极的准备建造新的核电机组或开发新的核电技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底,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44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63亿千瓦,核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美国是世界上目前核电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法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
四、论核电的优点与劣势
1.核电之优势
清洁性。核电的清洁性主要体现在废气、废渣的零排放和低放射性。用百万吨级的煤电与核电站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相比,煤电排放二氧化碳约为700万吨、二氧化硫约为6万吨、氮氧化物约为9万吨、火渣及飞灰约为80万吨;而在核电生产过程中,以上物质皆为零排放。
经济性。核电的经济性体现在燃料成本、维修费用。核燃料费占发电成本的27%,而煤却占煤电成本的60%;火电厂由于煤的吞吐量大,运行维修费也比相同规模的核电厂高。通过在统一厂址配置多个机组可以使核电站的建造周期明显缩短、建造费用大幅度降低,提高其经济性。
资源优势。核聚变的材料氚以重水型式存在于海水之中。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氚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可供人类使用50亿年。而矿物能源资源有限,目前已证实的石油资源为140.9*10^9吨,可供4l年;天然气144.76*10^12吨立方米,可供64.1年;煤10.32*10^ 11吨,可供219年。
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核电产业是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产业。通过发展核电,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体系的建设及发展。2.核电之劣势 ③②
① ①② 安永锋,核能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第六期
赵刚、李晓静,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面临再次失去大发展对外机遇? [J],《科技中国》,2005,3月号,40-44 ③ 邹树梁、刘兵、陈甲华、刘文君,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一卷第五期,第四页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投资大、周期长。据官方预算,每座核反应堆约为15亿至20亿美元。对一个国家来说,核电决策意味着巨额投资。
技术难度大。核电所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力、机械制造、冶金、电子电器、仪器、仪表、建筑安装等,涉及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机械、电力、电子、辐射屏蔽、放射剂量、应用数学等几十个专业学科的应用。
废料埋存难。中、低放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储存问题从技术上已经解决,美国、法国的证明,目前的浅底层埋藏固化中低放废物是可靠和安全的。
资源利用率偏低。压水堆的铀资源利用率只有1%一2%,余下的98%一99%的铀238只能作为废料堆放起来。压水堆型的核电站在原料的利用方面不但产生很大的浪费,还增加了核废料的处理难度。
安全隐患。核电的不安全主要反映在没有得到公众普遍心理接受,尤其是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以后,对核电的恐慌一直存在。从核电本身来看,无论是改进型还是创新型设计,安全性主要集中在严重事故、核废物处置、核电链对环境、健康的影响、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五、核电站的反思和具体措施
针对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于核电的发展我们应该做什么。但是如果说应此而停止发展核电站,说建核电站就是自己要毁灭人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考虑不建核电站,而是考虑如何使核电站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针对以上的劣势,我认为具体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贷款。采用大量借贷的方式。比如,国外提供成套核电设备,并提供相应的买方信贷,用建成发电后所获得的资金来偿还贷款。这样的模式减小了建设初期自身的资金投入压力。
2.改进技术及制定相关标准。技术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稳定、甚至改善公众对被负面理解的技术的接受情况,技术改进可以提供必要的、但还不充分的先决条件。最合适的办法似乎是要求排除灾难性突发事件后果(不论它们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这些事故包括迅速疏散的风险,对燃料循环的排放和废物最终处置问题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鉴于不存在绝对安全等级界限,因此成功与否将依赖于能否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划分”线。这个划分线的定义尽管尚未建立,结果也难以预料,但是它必须在社会政治框架里出现。“划分要求”可以在具体的技术术语里进行解释。制定“可接受的安全性”的技术标准显得较为重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要。
更广泛地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目前核电技术虽然是成熟的,但是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对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应在维护、运行、燃料供应和延长寿期方面进行改进;其次必须要大力推进改进型和革新型的设计。鉴于各国政府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的有限性和概念设计的多样性,在今后10一15年内,为了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提升,国际问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合作的核心是加强信息交流、共同评估方向和共同开发一些项目。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核电发展尤为重要。后记:选此题目做为我的论文题目,主要是由于今年3月11日发生的Fukushima核电站事件,其巨大的危害程度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关注,所以决定写一篇有关核电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在这感谢教过我这课的所有老师和让我看后获益的论文及期刊资料的作者,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宿舍的室友,徐艺恒,张书天,黄世祥,和他们在一起的讨论,让我加深了对核电站的了解,以及对其带来的危害更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傅凯思、赵 莎,关于核电安全的争议[J],科技导报2002年3月份
2、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控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3、程晓勇,国际核危机解析:概念、根源与演变[J],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周梦玲,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模式探讨——以核电站决策为例[D],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5、青 扬,切尔诺贝利:20年之后[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
6、田立德、姚檀栋、邬光剑、李真、徐柏青、李月芳,慕士塔格海拔7010m冰芯中记录到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J],科学通报第51卷第20期
7、郭力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辐射影响与防护措施[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4月23日第23卷第2期
8、孟正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祭[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年第3期
9、黄越承 周平冲,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
/ 8
ENVI119002.01 环境与人类
10300690035 工商管理类 廖逸帆 10.王寒、胡二邦,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欧洲地区大气环境影响的模式预估[C],全国中青年辐射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11、李雨、李智恒,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工作者淋巴细胞的尾核[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
报2008年12月第26卷第6期
12、宋宗利,“死城”切尔诺贝利见闻[J],环境经济,2004年第二期
13、托尔宾·弗拉季斯拉夫·费达罗维奇(乌克兰),乌克兰居民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 的健康状况[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32卷第7期
14、博伊恰克·米哈依尔·彼得罗维奇(乌克兰),乌克兰四零八军区医院抢救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事故伤员的经验[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32卷第7期
15、马特·马霍尼,核电站熔毁反思[J],科技创业,2010年第7期
/ 8
第二篇: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案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
1、安南呼吁继续援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受害国
新华网联合国4月26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周年之际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深受那场灾难影响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说,俄、白、乌3国至今仍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遭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联合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助这3个国家消除这些影响。那场核事故带来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目前,辐射造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赤贫、失业和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
声明指出,联合国帮助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工作重点,也从紧急人道救援转向长期的发展援助,以帮助受灾地区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切尔诺贝利受害国的援助,帮助受灾社区居民实现自给自足,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
声明说,联合国倡议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将于今年9月就该事故造成的影响作出结论,白俄罗斯将于明年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促使国际社会吸取那场核事故的教训,并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向事故的受害国和受害者提供持续的援助。
2、震动世界的事故
如果说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哗然,那么,1986年 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则震动了世界,其后果几乎影响到整个国际能源界。这一天的凌晨1点23分,位于苏联大城市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了事故,反应堆猛烈爆炸,引起熊熊大火导致反应堆堆芯毁坏和部分厂房倒塌。
事后,前苏联政府宣布,有31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203人受伤,13.5万人被疏散,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卢布。事故发生后,大量放射性尘埃飘逸到北欧和东、西欧部分国家,使一些地区环境中某些介质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标准。污染遍及居住着694.5万人的15万平方公里地区,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3、切尔诺贝利石屋
1996年11月30日晚22点,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关闭,以后将不再使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现有的5座核电站之一,原有4个发电机组。1986年4月第4号机组发生爆炸,酿成核泄漏事故以后,由于乌克兰能源短缺,其余机组仍然继续运转。但西方国家担心事故重演,多次敦促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时答应给乌克兰以经济补偿。
1996年4月,西方七国以及欧洲联盟与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该电站在2000年前全部关闭,西方七国为此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至少30亿美元的援助。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时,前苏联当局在燃烧失控的反应堆芯上倾倒了砂石和混凝土,又在反应堆外面匆匆忙忙浇了一层很厚的混凝土。乌克兰基辅建筑学院的专家说,这个“石屋”不符合新的国际核电站抗震标准,不能经受7级左右的地震。“石屋”的原设计寿命是30年,但许多专家认为,即使不发生地震,这座“石屋”也危在旦夕。
当年事故发生后,反应堆周围的高强度辐射使建造“石屋”的工人们不敢深入施工,因此在灼热的反应堆上方留下了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空穴,猫头鹰在上飞进飞出;另外,劣质混凝土壁也出现了裂缝。按照西方把反应堆“完全封闭”的要求,近年来乌克兰对“石屋”补了又补,结果是反应堆里的高压水流不出来,严重腐蚀内部的金属结构,迟早有一天,它会完全崩溃。
乌克兰环境部长认为,正是这种缝补的做法使问题变得棘手。建筑专家估计,在“石屋”启用10年(即1996年)后,无人能够保证其安全性。由于这座“石屋”放着610公斤钚、17公斤镅以及其他15种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其内壁也沾染了核辐射,变成放射性混凝土,“放射云”又可能会出现在切尔诺贝利上空。
4、瑞典的报告
据瑞典国家射线保护研究所发表的一项报告,在受这一事故影响最严重的瑞典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1995年仍有2.6万头驯鹿由于其铯含量过高在屠宰后被销毁。这些地区内陆湖泊中的鱼,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和蘑菇,每公斤铯含量也超过规定值。不过在农产品中已找不到来源于切尔诺贝利的放射物痕迹,各类食物对人的健康已无害。
研究工作表明,鱼和野生动物体内的铯含量减少较慢,这是因为来源于切尔诺贝利的铯中有一小部分极易活动,它们在湖水与森林中循环,可能要过30年才能消失。该研究所估计,瑞典人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响而患癌症的可能性,与其他能够诱发癌症的因素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大家关心的核事故“远期效应”即辐射致癌风险等问题,在2000年有一个给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显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14年来,迄今除了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童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有十万分之几例的增加外,没有发现可以归因于辐射的总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没有发现白血病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也尚未发现直接与辐射照射有关的非恶性疾病增加的任何科学证据。
5、大风吹走了放射性物质
这里面有一种意外的情况,人们未曾料到。与10年前科学家们估计在今后的数十年至数百年,区内的大片土地将成为寸草不生之地相反,美国一群科学家先后9次,深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30公里范围的受辐射污染区,他们意外地发现,区内竟然生机勃勃,不少野生动植物正在迅速成长,数量大大增加,它们重新返回以往被人类霸占了的地方。而且那些动物的外貌,并没有受到辐射损害的明显痕迹。科学家考察后认为,这是因为事发当天刮大风和下大雨所致,在反应堆爆炸以后,第一团毒气吹到了核电站的附近树林,把那儿的树木毁灭;其他的放射性化学物质则被吹送到更远的地方,雨水再把化学物质带进泥土里去。
因此,远在北欧的驯鹿会吃到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苔藓,可核电站邻近的土地,反而能避过这场浩劫。
据白俄罗斯政府1997年公布的资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在事故发生初期,白俄罗斯大部分公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暂停使用,400多个居民区成为无人区,政府不得不关闭了600多所学校、300多个企业以及54个大型农业联合体。
白俄罗斯政府预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白俄罗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白俄罗斯32个财政年的总和,政府为消除核危害,每年的拨款要占整个国家预算的20%~25%。
白俄罗斯有个儿童血液治疗中心。这里共有81个患儿,其情景让人触目惊心,病房里的孩子无论男女几乎清一色地没有头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的健康。白俄罗斯筹建了一座特殊的纪念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纪念馆,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前前后后以各种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更不会忘记切尔诺贝利。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需要数百年。
6、生物基因发生变异
报告查明,前苏联提供的环境污染地图和评价除了锶水平估计过高以外,一般是准确的。该报告对受污染地区居民的剂量估算较前苏联专家的估算结果低1/2~1/3。这种差别不是由于不准确的测量造成的,而是由于前苏联的计算中故意加入了慎重的保险系数。
事情当然不会到此为止,到了1995年4月26日,俄罗斯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9年前的这天所发生的悲剧。当时的统计,至少有14万人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
同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田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距核电站半径30公里以内地区的田鼠基因发生了巨大变化,仅细胞质线粒体上的一个基因就有46种变异形式,而他们对30公里以外地区10种动物的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只产生了4种变异形式。
研究人员的这一新发现向生物学家提出了新问题,生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基因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变异将会导致种群灭绝,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田鼠产生的基因复异,超出原先生物学家认为的极限约40倍,但这些田鼠仍然“鼠丁兴旺”,研究人员推测生物抗自然灾害带来的基因变异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1996年美国与乌克兰的联合研究人员,对基辅水库和距该反应堆20公里范围内的12个池塘中的416条鲫鱼的血细胞中的DNA也进行了分析,发现某些鱼的血细胞中所含的DNA数量比正常情况下多2~3倍,其数量因细胞而异。这种现象是由放射线造成的。
7、切尔诺贝利石屋周围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为制止该电站第4机组废墟中残留的核燃料扩散,有关单位用厚厚的混凝土堆造了一个有复杂通风系统的多层大型建筑物,把第4机组的全部设施埋在其中,这个建筑物成了“石屋”。(新闻报道称之为“石棺”)但是,5年后,据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汇集了辐射科学家的评估后发表了一份报告,判断污染区实际辐射水平低于前苏联专家的估计,同时责备前苏联政府采取了过于小心的防护措施。
后来,据1989年11月间苏联的《新闻周刊》报道: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年多以来,苏联专家学者做了工作总结,认为土地和农产品(尤其是牛奶)的放射性核污染水平未能降低。发现有的地区(如纳罗季奇区)有大约半数儿童甲状腺异常或淋巴腺肥大。成人癌症患者成倍增加。先天性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动植物体积竟变得比平常大3倍以上,以致出现“鼠大如猪”的景象,看那体态:行动敏捷,浑身灰褐,尖尖的嘴巴,硬硬的胡须,拖着硕长无毛尾巴,身体足足有3英尺长。核辐射使这里的动物,如狐狸、兔子、野猪,就连河中的游鱼,也怪得不可名状。事故后新长出的松针比通常的长,一些植物、花卉的苞蕾也异常肥大。在普里皮亚特市的一个大型温室里培植的黄瓜,比通常的大2~3倍;这里培植的土豆种子具有抗病力强的特性。
全国10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云集于此。47国1200名科学家来访,并建立了国际科研中心。这个被称作“国际切尔诺贝利科研项目”的考察工作始于1990年,是应前苏联的请求而设立的。来自25个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和医学专家集中调查了居住在污染区的82.5万居民。
8、第八大奇观
科学技术的历史提示,科学进步的每次挫折,如能认真总结教训,往往是日后长足前进的契机。“阿波罗”飞船1967年在肯尼迪角试验时发生的事故,曾使三名宇航员不幸罹难,但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正是随之而来的对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整顿以及对宇宙飞船的重新设计,最终实现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成功。同样,现今几乎一半对核电站的安全标准,都是在三里岛事故发生后制定的。成功常常得益于令人痛苦的失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后人在评价切尔诺贝利事故时,也能作出因祸得福、坏事变好事的结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空的阴霾至今仍笼罩在人们的心头。为了彻底消除这场灾难给世界造成的危害,最近,多国科学家联合设计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一座自己建造、自己封闭、高183米的钢金字塔,用来拆除核电站已废弃的部分并阻断核辐射。科学家们预言,这项工程建成后,堪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这项工程将由内装的机器人起重机来进行。机器人起重机按照编制好的程序拆毁已爆炸的第4号反应堆及匆匆修起埋藏这座反应堆的“石屋”。技术人员在很远的安全地带用摄像机制导的遥控设施指挥和监视机器人的工作。拆除工作开始时,先由4个较小的机器人组成的一组装臵拆毁4号反应堆上的烟囱及旁边的辅助设施,目的是为了在建造金字塔期间把现有建筑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够把金字塔封闭起来。这样,将来这座建筑里面有什么变动,都不会向外面释放出放射性尘埃。为了预防进一步的泄漏,金字塔里面将永远保持“负压力”。
烟囱拆毁后,将用机器人操作和遥控的勘测车、挖土机、推土机和起重机来勘探已埋起来的反应堆各部分的位臵,取回核燃料进行再处理,最后,把这些核废料运到更长久更可靠的长期贮藏地点。
另外,从化学物理角度考虑,任何一种放射性物质,今天看来是废物,若干年后,也许会开发出新的用途,可以变废为宝。谁能说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石屋”附近生物的基因变异不会给人类以新的启示呢?“核坟墓”里能够飞出金凤凰。
9、一年后的伤亡统计
由于在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小时参加抢险工作的原因,电站和事故处理的部分工作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同时,参加扑灭火灾的人有的被烧伤。政府对所有受伤者提供了紧急医疗救护。到1986年4月26日晨6时,已有108人住进医院。在当天,经诊治观察,又有24人住院。1986年 4月26日晨6时由于重烧伤,一人死亡,一名在事故机组上工作的人失踪。可能他工作的地方位于倒塌的结构物区,并且是强放射性区。
根据前苏联采用的早期诊断的程序,在最初36小时内,对一些人作了急性辐射综合症诊断,从而确定哪些人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为了接收住院,在最靠近事故地点的基辅,挑选出临床治疗单位,并在莫斯科挑选出一专门的单位,以便保证最大限度的援救和对检查结果作出权威性的分析。在最初的两天内,送往莫斯科129名患者。在之后的三天中,这些病人中84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27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在基辅,有Ⅱ-Ⅳ度患者11人,Ⅰ度患者55人。
据1987年7月8日即一年多以后的报道,工作人员中,由于烧伤和急性射线并发症死亡的总人数为30人。
二、切尔诺贝利事故
1、核能的利弊教训
鉴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空前的国际影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也由于这个电站在技术上、管理上及事故处理方面向世界提供了许多难得的而且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此,打算对这个电站建造的前因后果、事故过程与善后工作做一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也许还可以在日后给包括科学工业在内的社会各界提供若干有益的借鉴。
这次事故是由几个没有想到的事件的综合原因所造成的,其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该从积极方面去考虑。如果就此而放弃核能,那么正如前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的报告所指出的:“将大大地增加有机燃料的开采和消耗。由于后者连续不断地向生物圈释放有毒化学物质,这对于人类无疑将增加疾病的危险性,还增加对水资源和森林的破坏。核能除了其各种优越性外,作为一种能源和作为一种保护天然资源的手段,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存在一种国际性的潜在威胁。其中包括:放射性物质跨国界的传播(特别是各种严重的辐射事故和核武器的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旦发生战争核设施意味着的特殊危险性。所有这些表明,在发展核能和确保其安全方面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国际合作。”
如果大家都能对此取得一致的意见,那么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还是很有益的。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造
在前苏联的能源设想中,为节约有机燃料的消耗,建立核工业联合企业,已制订了计划。此计划采用三种堆型:建造中的核电站以VVER(轻水反应堆)、RBMK(大功率压力管式石墨反应堆)和FBR(快中子增殖反应)型反应堆为基础。前两种为轻水冷却热中子反应堆,现在它们是俄罗斯核电站的基础,其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第三种为钠冷堆,目的是对已采取的技术方案和逐渐发展以钚为基础的闭路燃料循环做工业规模的实验。
按照苏联1986~1990年和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定了高速发展前苏联的欧洲部分领土和乌拉尔地区的核动力。1985年,核电站的发电量为1700亿度,而到2000年将增加5~7倍。这样的发展意味着将要由核电站提供欧洲部分的能源系统需求的额外容量,从而缓解对新的烧有机燃料热电站的需求。
位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森林区,建造了一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周围地区的特点原是一个低人口密度地带,直到开始建核电站时,这个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70人。1986年初,在距核电站30公里半径的区域内总人口已有大约100000人,其中49000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镇,该镇位于距电站3公里的安全区以西。有12500人居住在地区中心切尔诺贝利村,该村位于电站东南15公里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一期工程(两座RBMK-1000型反应堆机组)是在1970年至1977年间建造的,第二期工程两座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于1983年末在同一个厂区完成并投入运行。
3、事故起因
1986年4月25~26日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建造工程厂区有值班操作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人以及维护人员176人。此外,在第三期建筑工程现场还有268名夜班建筑工和安装人员。
为了检修,计划于1986年4月25日第四号机组停闭反应堆,此时堆芯共有1659根具有平均燃耗为10.3兆瓦日/公斤的燃料组件,一根附加吸收器和一条未装料的孔道,大部分燃料组件(75%)是首次装料时装入的燃料棒束,其燃耗为12~15兆瓦(热)/公斤。
在停堆之前,以某种规定的方式在8号透平发电机上要进行一些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来满足厂用电。这些试验的目的,就是试验在断电期间透平发电机切断蒸汽供应情况下动用转子的动能维持机组本身用电的可能性。这种方式实际上被用于反应堆快速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并具有必要的附加安全措施来进行操作的话,这样的一种试验在运行中的电站上做不应被禁止。
类似的试验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已经进行过。那时发现,在停机过程中,在耗尽转子动能之前发电机的母线电压早就跌落。在1986年4月25日计划进行的试验中,实验人员打算利用特制的发电机磁场调节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8号透平发电机上进行试验的工作大纲,以及根据这个大纲要进行的这些试验都没有认真准备,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审批。(千万不要认为审批活动仅仅是在办“手续”而已!)
4、公式化的大纲在指导操作
工作大纲质量低劣,以一种纯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拟了有关安全措施的部分(该安全部分仅仅说到:在这些试验当中执行所有接通开关的操作都要有值班长准许,在紧急事件情况下工作人员按电站规程行动,以及在这些试验开始之前总指挥--一位电气工程师,不是反应堆装臵专家--应该通知值班的安全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该大纲基本上没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规定,大纲要求关掉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这就意味着在整个试验过程里,即大约4个小时,实质上降低了反应堆的安全性。(程序不正确真的很危险!)在这些试验中,由于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有关工作人员对试验没有做充分地准备并且不知道可能的危险性,加之,如下面所述那样,工作人员违反大纲要求,从而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月25日l点整,工作人员开始降低反应堆功率(直到此时,该机组一直在额定参数下运行),在13点05分反应堆功率为1600兆瓦(热)时切除了7号透平发电机。机组本身所需要的电源(4台主循环泵,两台给水泵,和其他设备)被切换到8号透平发电机的母线上。
在14点,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MFCC)断开。可是,由于控制室的要求推迟了机组从运行状态下解列。于是,在违反运行规程的情况下,该机组在应急冷却系统断开后继续运行。
在23点10分又开始降功率。试验大纲中,发电机惰走的同时供给机组需要的电源应在堆功率为700~1000兆瓦(热)下完成。可是,当局部的自动调节系统切除时(这是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应该做的),操作人员未能足够迅速地消除因自动调节棒的测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结果,功率降到30兆瓦(热)以下。
4月26日1点,操作人员才成功地使功率稳定在200兆瓦(热)。同时,因为反应堆“中毒”仍在继续,进一步提高功率受到了小的可利用的过剩反应性的限制。所以,当时的功率实际上低于规定要求的水平。
5、保护系统被解除
尽管如此,仍决定继续做这些试验。在1点3分和1点7分,各有一台备用主循环泵从各自一侧投入,与已经运行的6台泵一起工作。所以当完成该实验时,在MFCC系统上仍有四台泵运行用来安全冷却堆芯。
由于反应堆功率以及因此导致的堆芯和MFCC系统的水阻显著地低于所预计的水平,又由于8台主循环泵都投入运行,所以,通过堆芯的冷却剂流量高达56000~58000立方米/小时,个别单泵流量达8000立方米/小时。这违反了运行规程。这种运行方式是被禁止的(操作员的意识存在严重问题),因为泵有被损坏的危险和在主冷却剂管道内形成空泡,从而能发生机械振动。备用主循环泵投入并导致通过堆芯的流量增加,从而引起蒸汽量的减少,汽鼓汽水分离器内的蒸汽压力下降,并引起反应堆其他参数的改变。操作人员企图维持系统的主要参数,但是,他们这样做并未完全成功。在这一阶段,他们看到在汽鼓汽水分离器蒸汽压力下降大约0.5~0.6兆帕,而且水位低于紧急事故标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停堆,操作人员切除与这些参数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简直疯了!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开玩笑!)
同时,反应性缓慢地持续下降。l点23分30秒,操作人员从快速反应性计算程序输出看到,现在过剩反应性已达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然而,工作人员并没有据此停堆,而是开始做各种实验。
1点23分4秒第8号透平发电机组事故调节阀关闭。反应堆在大约200兆瓦(热)功率下继续运行。与两台透平发电机组(7号透平发电机组于4月25日关闭)的应急调节阀关闭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都被解除,以便若第一次试验失败的话,将有可能再重新做该实验。这意味着更进一步违反实验大纲,大纲没有规定在关闭2台透平发电机组时切除反应堆事故保护系统。
6、操作人员不遵守规则
实验开始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开始缓慢上升。在1点23分40秒,机组值班长发出命令按动AZ-5按钮。这将把所有的控制棒和快速停堆棒插入堆芯。这些棒下落几秒钟后,感到有一些振动,而且,操作人员看到吸收棒没有完全插到堆芯底部停止位臵。接着他切断了棒控制系统的伺服机驱动机构的电源,以便使吸收棒靠本身自重坠入堆芯。
根据4号机组外侧的目击者们提供的情况,在1点24分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燃着物的团块和火星冲入反应堆上空,其中有些落到汽轮机厂房屋顶并开始着火。在反应堆的设计中,考虑到了它的各种物理特性,并都提供了保护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包括技术方面的保护措施,也有为核电站实施工艺过程而制定的各种指令和严格的规则。
在准备和进行透平发电机的实验过程中,透平机在惰走过程中要满足该机组电力的需求,而操作人员却切断了各种重要的保护系统,违反了有关技术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上最重要的操作规程的规定。
操作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迅速地完成这项实验。没有充分准备,进行实验时不遵守规程,也没有遵守实验大纲本身的要求,对反应堆装臵操作的轻率,证明操作人员没有掌握有关反应堆工艺过程的专门知识,也不懂得反应堆潜在的危险。(如果不去抢这一点点时间,那么就不会有那35万冤魂,在核电活动中“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一定要清楚;具体员工的“意识清晰”非常重要,对于“违章操作”要坚决予以制止。)
7、技术专家的隐患
最初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该机组操作人员违背操作指令和规程的这些极不可能事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由于操作人员使反应堆进入不可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空泡正反应性系数能使反应堆功率骤增。这种事故被认为是灾难性的。
但事隔7年后,1993年4月17日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暴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反应堆设施的设计者,没有提供能够防止第4号机组这样的事故(即切除技术保护系统和接连几次违反操作规程的事故)情况下的安全保护措施,因为他们认为发生这样的组合事件是极不可能的。
其实,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发生前半年,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一位专家就曾给国家核能监督委员会写信,警告说这种大功率管道反应堆(即RBMK反应堆)危险,但主管的“中央”领导没有认真对待这一警告。
事故发生后,1986年5月1日,核电站安全监督小组组长向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提出一个看法:“事故并非操作人员违章所致,而是因为反应区结构有缺陷,以及对反应区内的中子物理过程认识错误。”1986年5月9日,他向国家领导人写了同样的信。
1986年7月2日和17日,在某院士主持下举行了跨部门科技会议,讨论了反应堆的结构缺陷。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事故原因归结为操作上的错误,这一说法就成为前苏联政府在国际上,首先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所持的正式立场。
在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报告之后,批准了原子能研究所的报告,其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组操作人员违章所致,但也暴露了反应堆和安全芯棒的结构缺陷。”可是在前苏联向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和1987年召开的专家会议提出的报告中却删去了后面一句。他们不得不这样干。因为大功率管道反应堆的设计者就是某院士本人,他不愿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
1989年5月17日一篇文章谈到,国家创造发明鉴定试验室代理主任所谈的RBMK-1000未能登记注册的原因。当时提出申报材料的是该院士等人。代理主任说:“1967年提出的第一批申报材料是一页半打字纸,没有公式和图纸。我把材料退还给申报人,并请他们作补充。”1967年10月6日他们交来了修改后的申报材料,但未等到作出审定,某院士就在1967年11月10日的《真理报》上宣称:“苏联科学家已解决了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问题。”
随后,这种反应堆在未得到承认的情况下,就开始使用了,结果常出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发生事故104次,其中只有35次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
在此不准备就技术结构的缺陷作讨论,从上面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可以看出,前苏联的科技管理体制中是存在问题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可能要从科技工程立项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设计者自己鉴定验收工程,监督制约机制不力等方面寻找原因。(设计隐患造成的损失比操作问题引起的损失更严重,对核电技术部门的监管一定要加强。)
8、灭火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后的首要任务是灭火。反应堆爆炸使得加热到高温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应堆的一些工作间、除气站和汽轮发电机厂房的屋顶上,于是引起了30多处着火。由于部分油管破裂,电缆短路和来自反应堆的强烈热辐射在汽轮机厂房7号汽轮发电机上方、被毁反应堆大厅和与大厅相连的部分厂房起了火。
1时30分核电站的值班消防队从普里皮亚特和切尔诺贝利城赶到事故现场。由于汽轮机厂房屋顶的火势直接威胁到相邻的3号机组并且火势愈来愈猛,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全力以赴来扑灭这一重要地区的火灾。与此同时,利用灭火器和室内固定消火栓组织了室内灭火。到2时10分扑灭了汽轮厂房屋顶的火,2时30分反应堆厂房顶部的火基本上被扑灭。到凌晨5时大火被扑灭了。
由于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必须采取防患措施。此外,被毁反应堆一直在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放射性。事故初期,曾试图利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芯空间供水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和防止石墨砌体着火。这一尝试无济于事。
随即不得不以两种决策中选取一种:一是用吸热剂和过滤材料覆盖反应堆堆体,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许堆本体的燃烧过程直到自行结束。因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积受到放射性污染并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采纳了第一种方案。
9、紧急措施
一个专家组开始用军用直升飞机投放硼、白云石、砂子、粘土、铅的混合物来覆盖毁坏的反应堆。从4月27日到5月10日共投放了约5000吨的材料,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进行的。结果反应堆被一层能强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松散材料所掩盖。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已降到每昼夜几百居里,到该月底降到每昼夜几十居里。同时解决了降低燃料温度的问题。为了降低温度和减少氧的浓度,由压缩机站用鼓风机往反应堆坑室下的空间送氮气。到5月6日反应堆坑室的温度停止上升,并随着通过堆芯到大气的恒定的空气对流而开始下降。
由于担心可能性极小的反应堆下部建筑结构的破坏(虽然在事故的最初几天它是可能的),采取了双保险性措施,决定了在厂房基础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热通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设臵一个平板式热交换器,至6月底计划工作已告结束。
经验证明,所采取的决定基本上是正确的。
从5月底以来,形势大体上已经稳定。反应堆厂房被毁灭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经过短寿命同位素的衰变之后,辐射情况有所改善。从机组进入大气的放射性量主要取决于风带走的气溶胶数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昼夜不超过几十居里。反应堆坑室的温度状态已经稳定。反应堆各部分的最高温度为几百摄氏度,并以每昼夜大约0.5℃的速率稳定下降。反应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并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应堆内和蒸汽-水管线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内。
三、事故的教训
1、事后的最初努力
为消除核电站事故后果,对厂区实行去污,对30公里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清除措施,并且对4号机组进行长期埋藏的构筑物工程。事故时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厂区上空,落到汽轮机厂房和3号机组的屋顶上、管道的金属支架上。
由于放射性气溶胶和放射性尘埃的降落,整个厂区以及建筑物墙壁、屋顶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厂区沾污是不均匀的。为了减少放射性尘埃从厂区扩散,汽轮机厂房屋顶、路肩用不同聚合物的溶液进行处理。以便将土壤表层固定并防止尘埃扬起。事故后,人们对大气和地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特点和可能的生态学后果还作了估计。从事故的最初几天,对30公里以内和30公里范围以外的水体底部沉积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组织了监测。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冷却水池中,可以观察到对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辐射影响。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周围30公里区域以内,在个别受放射性沉降灰污染的区段,观测到相当高的辐射水平。这可以明显地改变这些区段对辐射敏感作物的状态。但在30公里以外地区的辐射水平,当时似乎未发现对植物和动物群体有明显的影响。
根据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的分析,对城市、乡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居民的实际的、预期的辐照剂量作了评价。根据这些评价,采取了疏散普里皮亚特和其他一些居民的决策。疏散人口计135,000人。
采取这些和其他措施的结果,可以使居民受到的照射不超过规定的极限。同时,还估计了居民在最近几十年内的辐射效应。
这次事故是发生在该机组计划停堆检修,做一个透平发电机运行状态试验的过程中,反应堆出现突然的功率波动导致反应堆毁坏和堆芯积累的一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事故发生以后,引起的大火被扑灭,展开了限制和消除事故后果的紧张工作。撤离了核电站毗邻地区及电站周围30公里地带的居民。
为此,苏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一个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为首的工作组,以协调各部和其他国家机关消除事故后果及援助居民的工作。还成立了一个政府工作委员会,着手调查事故的原因和执行必不可少的应急措施;从事恢复工作,其作用在能够动员全苏必要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应变能力。
一项工业生产事故引起国家最高当局重视并亲手处理,这在苏联的历史上恐怕是少有的。可见核科技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他们动员了部队、地方及其他各产业部门的人力、物力和交通运输工具等,也动员人民献血和组织现场快速处理事故的志愿人员。
(核电采取的措施一般非常保守,无论是前苏联的核事故还是美国的核事故。)
2、国际谅解与合作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为取得国际舆论的谅解,苏联邀请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代表到事故地点进行观察,给他们机会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亲眼看一看为控制事故所采取的措施。代表们向全世界报告了他们的评价。一些国家的政府,许多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甚至个人,表示愿意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以帮助消除这次事故的后果,并且有些援助已被苏联所接受。例如接受了国外机器人投入事故现场处理工作,邀请美国著名骨髓移植专家到苏联帮助医治受幅照严重的伤员等。
面对核事故的威胁,除了商业竞争者的幸灾乐祸之外,人们表现出了空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它已经不是一般中立的“红十字会”的作用,而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后出现的情况,充分说明,人类面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彼此表现出的谅解、团结和合作是可以战胜互相猜疑和敌视的。
(核电各项工作必须追求“透明”,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对核电的不信任,使他们感到核电是安全的。任何隐瞒事件做法和擅自处理事故都将被严厉禁止。)
3、跨越意识形态的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原子弹的出现,世界各地掀起过一阵广泛的公众教育活动,对核科学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而促进了对科学技术的全民重视。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改变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指数增长的科学规律,促使科学增长的模式逐渐转向“饱和增长”的模式,有着前导意义。那场活动在教育了人民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让各国当权者认识到了核能的威力。后来,核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跨世纪的大和平,虽然是亚稳态的,总算得到了维护。
现在,这场公众教育,正在向新的更广的深度继续,其目的旨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以争取世界持久的稳定的和平。其实,并不要像核科学本身那样需要深奥的道理,有关核大战后的现象,仅用早已具备的或现在已基本成熟的知识就可模拟,物理和化学的、生态环境的、气象学的,等等。只是近年来系统论的发展及科学综合的趋势,使科学家们能站在比过去更高的立场上来观察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后果,因而看的也就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在于号召人类团结,而不是促使人与人的分离和对立。目前,有一种很好的现象在出现,以共同的科学语言作为桥梁,国际间的联系和谅解逐渐多起来。1983年10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核战争后的世界”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当时严重对立的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未有先例地发生前苏联专家到美国国会去宣传不能打核大战的事情。一直作为核战争主要假想敌国的专家,列举了核大战的恶果,不仅使美国科学家共鸣,还使美国的上层领导和政治家们惊慌不已,这足以说明科学理论惊人的逻辑力量是可以唤醒人们理智的。
前苏联专家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美国专家长期所忧虑的问题。后来他们走到了一起互相交换研究的结果,同时还把那一两年中深思熟虑的结论用电视录像向两国人民播放。他们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真情实感向人们描绘了热核战争后的恐怖景象。学术会议常常会有争论,但这次会议上的13个发言人每个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提出了详细的材料,竟然与别人准备的材料大体上不谋而合,他们共同构划了核战争以后的一个想象中的无法生存的世界。
4、大势所趋
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是否对世界其他地区核能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呢?
1986年10月,总部均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局和经合组织属下的核能源局,分别发表报告,指出整个西欧今后仍会致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发展核电厂;如果停止发展石油以外的能源,可能在90年代再次陷入能源危机。从实际来看,前苏联核电厂发生事故,对欧洲震动最大,但并没有影响欧洲各国续建核电站的计划。例如,当时的联邦德国反对派要求在10年内取消核电站,但是政府并不放弃继续新建5个核电站的计划,到1990年,联邦德国核电站发电能力达2230万千瓦。
法国也有反核组织,但在民意测验中,支持兴建核电站的占65%,它将继续兴建17个新的核电站。
前苏联计划的核能曾以特别快的速度发展。根据苏联从1986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苏联到1990年生产14800~18800亿度电,其中3900亿度电来自核电站,约占20%。同1985年相比,到1990年通过发展核能节约了7500万~9000万吨标准燃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家还提出建造地下核电站的方案。
5、相对安全
美国、前苏联、日本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是如此,其他地方的个别国家,虽有点变化也就无关大局了。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1987年2月公布的数字表明,世界核能发展总的趋势没有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太大的影响。1986年又有21座核反应堆联网发电,新增加核发电量2094万千瓦。
当切尔诺贝利事故煽起世界性的反核浪潮宁息以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地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1987年初,21国欧洲委员会议就核安全问题举行了听证会。他们拿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发生爆炸和起火,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已知的和估计会产生的长期影响,与普通电厂同其他辐射源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作比较。专家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尽管发生了这次核事故,利用核燃料发电仍然比利用普通燃料发电要安全得多。
前苏联的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说,如果重新用煤和石油等有机燃料来发电,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将会大大增加。
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部门的负责人也说:“人们现在已认识到,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对我们的环境是一个重大的威胁”。他提到了一例子,一个发电能力为100万千瓦的普通电厂在城市居民中引起死亡的人数和生病的人数可以分别达到3~30人和2000~20000人,而一个发电力相仿的核电厂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引起死亡和生病的人数最多分别是一个。
第三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至今仍然对欧洲环境有影响吗(范文模版)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至今仍然对欧洲环境有影响吗?
核事故的遗产史上最严重核事故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灾难的典型图景: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仅几公里的普里皮亚季市(Pripyat)由示范城市沦为空无一人的鬼城。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生成高浓度的放射性云团,污染蔓延至欧洲地区。
30年后的今天,在瑞士,尤其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提契诺州,还能监测到当年的核辐射痕迹。这对公众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灾难记忆的淡化比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的消散来得更快,”联邦卫生局核辐射风险办公室的负责人Christophe Murith说,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对Murith来说,在30年前春天所发生的那场灾难至今历历在目。当放射性云团从切尔诺贝利飘移至中欧北部和瑞士时,他就工作在第一线。视频:核辐射扩散
“是瑞典人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信号:他们测量到辐射强度的异常增长。当时我刚刚完成博士论文,正在研究一项光谱技术。突然,我有了用武之地:实地测量、和持怀疑态度的当地人打交道,还有同那些想了解一切数据的联邦官员合作,”Christophe Murith回忆道。当年,他恰好在联邦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实验室工作。
一辆从部队借来的面包车载着这位年轻的研究员走访了整个提契诺山谷。这里是瑞士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放射性物质留在了那些当放射性云团经过时曾降雨的地方,”Murith介绍说,“当时,提契诺州土壤中铯-137的浓度是瑞士高原地区的100倍。”
当务之急是保护那些对核辐射最敏感的人群,比如儿童和孕妇。“我们分析的重心是食品:我们想切断辐射的饮食传播路径,”Christophe Murith强调。另外,他们还向居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诸如避免饮用鲜奶,以及对色拉和蔬菜进行彻底清洗,等等。
但从全球比较来看,瑞士居民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体内所积累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尚属中等。联邦卫生局统计的相关数值为每年0.5毫希沃特(毫西弗)。通常拍一次X光片,人体就能接收到1毫希沃特的辐射物——相比可见,0.5毫希沃特的量并不算高。“但是,那些没有遵守我们防辐射建议的人,还是会在体内积累10倍以上的辐射物。”
野猪和湖泊里的切尔诺贝利
30年过去了,那场灾难的痕迹依然可见。
在提契诺和格劳宾登州的一些山谷,仍然能够发现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的铯-137。Christophe Murith证实说:“放射性铯尤其会顽固地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表层,它会被磨菇吸收,会进入野生动物体内。直到今天,野猪体内还会存有超标的铯。这样的猪肉是不能出售的。”
瑞士的湖泊里至今也还能找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排放出的污染物。
瑞士联邦核安全监察局(IFSN)近期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就引用了2013年一项瑞士研究公布的相关数据。比如比尔湖:在1950 至2013年间积累的铯-137物质中,有八分之一可能来自切尔诺贝利;而其他的则产自Mühleberg核电站在60年代进行的核试验。
肿瘤患病率没有明显增加 由高敏感度监测器测量到的辐射对专家们来说无疑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联邦卫生局前副局长Bernard Michaud表示:“从公众健康角度来看,当年扩散出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但Christophe Murith认为,受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影响而致病的可能并非为零,他说:“确定因果关系很困难,因为甲状腺癌的发病早前已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女性当中。”这应该也和诊断技术的进步有关,Murith透露。
联邦卫生局从广岛及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物质分析数据出发,推断出瑞士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而致死的病例数约为200起。“但在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几个受灾严重的国家,情况则大不一样,至少有4000至5000人死于很可能是由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引发的甲状腺癌,” Christophe Murith指出。
伯尔尼大学社会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介绍道,研究并未发现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儿童患癌的明显趋势。但该研究所的儿科专家Ben Spycher认为,即使是强度极低的天然放射性环境也有可能促使儿童罹患白血病或脑癌。他说:“这些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有极小的一部分来自切尔诺贝利。但即使有关联,也是微乎其微的。”
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证实,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瑞士居民的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些数据并不完整。提契诺州癌症统计办公室主任Andrea Bordoni提示道,瑞士没有国家范围的肿瘤犯病率统计,而且,提契诺的州级调查也仅仅始于1996年,距灾难发生已有10年。
但Andrea Bordoni表示,统计方面的这一空白并无大碍。“确实,我们没有事故发生最初几年的数据,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能错过了甲状腺癌发展的峰值。但是,如果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瑞士民众的健康曾造成重大伤害,我们在多年之后依然可以察觉。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沃州Genolier医院放射科主任Jacques Bernier提醒说,在放射治疗中,病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不同的基因突变。“所以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突变会带来潜在的长期风险,”他说。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专门研究机构。该中心警示说,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几十年后,辐射的影响依然存在。为了对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进行全面评估,它呼吁开展长期性的协作项目。另外,让Christophe Murith确信的还有一点:“灾难发生后,撤离居民内心产生的抑郁、焦虑、自杀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核泄漏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辐射灾害本身。”
切尔诺贝利的火灾威胁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说,继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大量危险的放射性物质散播在核电站附近的森林和土壤中。这些物质很有可能因为当地频繁的森林大火而扩散至大气中。
绿色和平组织透露,一场蔓延的火灾相当于6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事故等级为7级)。2010年,一场当地火灾通过扩散的浓烟将辐射一直带到了土耳其。
瑞士联邦卫生局在《晨报周末版》(Le Matin Dimanche)的采访中表示,正在认真处理这一问题。如果发生严重火灾,瑞士会很快收到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因为瑞士处于相关国际预防网络之内。
卫生局表示,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能传播到瑞士的铯-137的浓度也会比1986年时弱100至1000倍。瑞士资讯
∣ 瑞士唯一官方中文媒体 深度了解瑞士
第四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所属频道: 核电
关键词: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 爆炸事故分析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基辅市以北130千米,4台机组,总装机400万千瓦,是原苏联最大核电站。1970年切尔诺贝利开始修建第一座核反应堆,但总工程师只有建设火电站的经验,整个设计由乌拉尔电力公司设计院进行。后来由莫斯科Zukh水电设计院接手该项目的设计,该设计院主要是水电设计。因为物质缺乏,几乎不太可能找到设计人员设计的某些特殊部件,因此设计者真好将就使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部件。
1977年第一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与原定计划推迟了两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并不知道1 975年在列宁格勒与此相同的反应堆发生了熔化事故。对有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因为它们对实际情况不适合,特别是经常移出比规定多的控制棒。操作工还发现当输出功率很低时反应堆极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两个反应堆投入运行。1982年第三座核反应堆活性区发生爆炸并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站区域,因为对这次事故保密,其他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并不知道此次事故的发生。这期间在整个前苏联的ЯBMK型反应堆还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1980年在Kursk发生的事故引起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注意:因为停电导致无动力驱动控制棒和水泵,40秒后才启动备用电源,在此次事故中因:为冷却水的自然循环量较大才避免了严重破坏。
1983年末,估计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关闭后透平机还能为反应堆水泵提供一定时间的应急电源,曾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但因为装置到1983年底前未获授权,因此对该系统的测试延期进行。在负责ЯBMK型反应堆的部长处还有其他的事故记录——设计的控制棒因为有裂纹当插入反应堆时引起输出功率剧烈波动,但在操作工的操作记录上没有记录。1984年3月27日,4号反应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85年报纸上出现了对核电站的批评,能源部命令总工程师替换易燃的遮蔽材料和电缆。但是因为无不易燃的材料供应,这项计划被搁置。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应付商业压力,而让总工程师负责装置的操作。
1986年4月,4号反应堆停车检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测试计划,包括应急电源延迟测试。但仍然不知道当透平的动量下降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水泵达40秒。测试由装置的制造者进行,他们的测试计划与3号和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13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减为一半,两台发电机一台停车。14时对另一台发电机的测试准备就绪。为了避免被联锁,紧急反应堆活性区冷却系统断开。开始准备测试时,Kiev的电力调度员请求供电到23时。23时重新开始根据拟定的计划对透平机的作用进行测试。控制棒的自动控制系统被断开,输出功率降低,下降到30MW。到这一步就没有按照测试的标准规程进行(按标准规程应该放弃试验>,工程师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继续移出控制棒,4月26日1时输出功率稳定在200MW,但这仍然低于推荐的最小功率水平,但是被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测试。
1时过后,另一台冷却泵很快加入该系统,这就需要移出更多的控制棒。大量的水进入反应堆引起蒸汽压力降低。为了避免因为蒸汽压力低导致反应堆关闭,操作人员切断了联锁信号。1时22分,实验刚刚开始,计算机打印结果表明反应性只有最小保留值的一半。1时23分透平发电机的紧急调节阀门关闭,透平机无蒸汽,计算机显示反应器功率急剧上升,副控手按下紧急停车按钮试图将所有控制棒放入反应堆活性区,此时控制棒无法全部下降。爆炸发生了,爆炸掀翻了1000t反应堆外壳,反应堆直接向大气敞开。
工程师没有意识到反应堆已发生了爆炸,还试图用大量的水来控制反应堆,但是所有的泵都无法工作。发电机房着火,消防队也赶来,关键人物也来到现场。核电厂厂长被告知反应堆未破坏,只是需要他对产生的放射程度进行分析调查,但据说莫斯科官方拒绝授权。
4月26日下午,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其他的反应堆也已关闭。成千上万吨含有硼、铅等的沙石飞向建筑物。对相邻城镇Pripyat的调查于4月27日展开。
事故根本原因分析
表7-3和表7-4是事故发生的详细过程和根本原因。
事故后果
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o.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o.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6年乌克兰官方公布,10年来已有16.7万人死于本事故的核污染,320万人受到辐射伤害。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为“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的受污染设备,消除600个村庄的污染物,掩埋50万立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千米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千米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千米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称,要消除事故造成的污染,至少需100年。
第五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14041325 金晨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4047513班
***)
摘要...............................................................1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2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2 1.2反应堆概况..................................................2 2.事故起因.........................................................3 3.事故的影响.......................................................5
3.1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5 3.2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5 3.3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5 3.4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5 3.5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6 3.6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法预测............................................................6 3.7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6 参考文献...........................................................6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 核事故 原因 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1.2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在垂直压力管上部沸腾产生蒸汽。反应堆由两个环路组成,每个环路有840根装有燃料的压力管、二个鼓式汽水分离器、四台冷却水泵及有关设备组成。汽水分离器直接向两台500MW电功率的汽轮发电机供汽。反应堆可以带负荷装卸燃料。
冷却回路的主要部份分别封闭在一些坚固的起安全壳作用的隔室内。这些隔室与位于反应堆下部的抑压水池系统相连,以便在冷却剂拽漏时能够收集和冷瞬蒸汽。但是在反应堆上部,特别是压力管上部装卸燃料的工作面上没有这类安全设施。在堆芯燃耗平衡时,PFMK反应堆具有正的空泡反应性系数,但燃料反应性系数是负 的。功率变化时,总的净反应性效应取决于反应堆功率水平。在满功率运行时,净效应是负的;而在20%满功率以下运行时,净效应是正的。_因此,操作规程规定禁止在热功率700MW 以下运行。否则,会发生热工水力参数的极端不稳定性。
РБМК反应堆有211根中子吸收棒,分别用于总的功率控制、局部功率分布调节和紧急保护.紧急事故停堆靠插入所有吸收棒,最大下插速度为0 , 4m/s.为保证所需功率分布和负的净反应性系数,运行规程规定运行时插入堆芯的吸收棒必须不少于30根。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四号机组。截止那时,苏联对这种堆型已有100堆年的运行经验,切尔诺贝利四号机组也成功地运行了三年,而且还是РБМК系列中运行纪录最良好的机组之一。
2.事故起因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计划于1986年4月25日停堆检修.停堆之前,拟定在该机组8号汽轮发电机上做一项实验。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厂内、外全断电情况下汽轮发电机中断蒸汽供应时,利用转子惰走动能来满足该机组本身电力需求的可能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经作过类似的实验。当时发现:发电机母线上的电压早在转子惰走动能耗尽之前就已下降。这次实验准备用特制的电机磁场调节器来解决这一问题。
计划停堆前,四号机组一直在额定参数状态下运行。4月25日凌晨1点正,操作人员按照计划开始降低反应堆功率。于13点5分,反应堆热功率降为1600MW,同时停止该机组的7号汽轮发电机。14点正,按“实验大纲”要求,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动作,解除了该系统的备用状态.之后,本应开始作实验,但由于应电网供电要求,该机组继续运行。这样,四号机组在解除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备用状态下运行,违反了操作规程。
于23点 10分,再次降低反应堆功率。按照“大纲”要求,实验是在反应堆热功率为700-1000MW条件下进行。但是,在根据操作规程解除局部自动调节系统后,操作人员没有能够及时地排除自动调节器测量部分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结果,反应堆热功率降至30MW以下.直到4月26日凌晨1点,操作人员才成功地把反应堆热功率稳定在200MW。由于反应堆处于“中毒”过程,同时堆内可利用的剩余反应性量小,未能实现进一步提升反应堆热功率。此时反应堆热功率显然低于“大纲”要求的值。
尽管如此,仍决定进行实验。于1点03分和1点07分分别启动两个环路的一台备用冷却水泵,连同一直在运行中的六台主泵,八台冷却水泵全部投入运转。
由于反应堆热功率远低于计划值,从而引起堆芯和环路水阻偏低,加上八台冷却水泵全在运转,通过反应堆的冷却剂流量超过了规定允许值。这是违反操作规程的,因为流量过大会引起泵的汽穴发生从而导致振动和损坏。通过反应堆的水流量的增加,造成了堆芯内产蒸汽量的减少以及汽水分离器中蒸汽压力和水位的下降。操作人员试图用手动调节来维持汽水分离器中蒸汽压力和水位,但未能达到目的.在这期间,他们看到汽水分离器中蒸汽压力下降了0, 5-0.6MPa,水位低于警戒线。为了避免反应堆停堆,操作人员解除了与这些参数有关的事故保护信号。并于1点19分,加大给水流量。30秒后流量加大到初始值的三倍多,从而成功地抑制住了水位的下降趋势,水位趋于稳定。为了提高水位,继而进一步加大给水流量,约1分钟后给水流量加大到初始值的四倍。
当汽水分离器中较冷水进入反应堆堆芯后,产蒸汽量明显下降。堆内容积含汽量减少导致负的反应性效应,因而引起自动调节棒提升。约30秒内,自动棒提升到上部终端位置,操作人员不得不提升手动吸收棒以维持反应堆在200MW功率下运行。由于不断提升手动棒,堆芯内控制反应性的能力不断减少。
为了限制汽水分离器中水位的进一步上升,于1点21分50秒,开始大幅度减少给水流量。1点22分10秒,较热的水进入堆芯,从而引起堆内蒸汽品质上升。为了补偿蒸汽品质上升(正反应性效应),自动调节棒开始不断下插。
直到1点22分30秒,操作人员才停止减少给水流量,此时给水流量已减少到比正常值小1.5倍(这是操作人员疏忽造成的操作错误).伪了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了解堆内中子场分布和反应性安全余量情况,计算机打印输出堆内功率分布和每根控制棒在堆芯中的位置。操作人员从反应性快速计算程序打印结果看到:堆内反应性贮备已经太少,应立即停堆(按操作规程规定:至少应有30根控制棒留在堆芯内,但这时仅有6-8根棒留在堆内)。
尽管如此,操作人员并没有停堆,而是开始实验。
1点23分4秒,该机组的8号汽轮发电机的紧急截止阀关闭以停止向汽轮机供汽.此时,两台汽轮发电机都已解列(7号汽轮发电机已在4月25日停车),反应堆理应自动停止.但是,操作人员临时决定解除了该事故保护信号,致使反应堆继续在约200MW热功率下运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如果第一次试验失败的话,有可能再次重复试验.但“大纲”中并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样做再次偏离了实验计划。
由于较热的水进入堆芯(减少汽水分离器给水流量所致)和通过堆芯流量减少(停掉了四台冷却水泵),使得堆内产蒸汽量增加,反应性增加引起自动调节棒下插.I点23分3I秒,自动棒巳补偿不了蒸汽品质提高引起的反应性加大,反应堆功率开始上升。1点23分40秒机组值班长命令操纵员按AZ-5按钮(紧急停堆用按钮)停堆。所有吸收棒和紧急停堆棒开始下插,但由于绝大多数吸收棒处于最上部位置,不能立盯起到抑制反应堆功率作用。3秒钟之内堆功率上升到530MW上,反应堆功率上升周期短于20秒,致使超功率保护和短周期事故停堆信号出现。但这一切已经不能阻止一场灾难性事故的出现。堆内传热条件的恶化,使得堆芯压力管内燃料棒温度急剧地上升。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 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3.事故的影响
3.1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
根据俄国科学家的报告,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共有180一190t的UO2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他们估计有5%一30%的物质在事故中流到外面。有资料称在事故中有8t多强放射性物质进人到环境中去,其强度相当于日本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的100倍。3.2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
事故发生时,反应堆爆炸形成的放射性尘埃飘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到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 利、爱尔兰、法国和英国,造成了空气和地面不同程度的污染。至今西欧有的国家还在对牛奶实施放射性检测。核电厂周围6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了直接污染。3.3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
对人员死亡和因核辐射引发的癌症患者在报道中相差很大,按官方的说法,因事故当场死亡30人,事故至少造成9.3万人因辐射患癌症死亡,27万人患癌症,大约600万人受到核辐射的侵害。
3.4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
在事故处理中,当局将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30km的广大区域划为禁区,在该区域撤 离了135 000人。原来这里是生活的天堂,事故后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20年后有报道 称:隔离区内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伦琴,隔离区以外是较重污染撤离区,平均照射度在60毫伦琴左右,个别地方可达150一200毫伦琴;再往外是轻度污染的准撤离区,平均 照射度在30毫伦琴;有人担心20年前的90Sr和137Cs还会对土壤的污染仍会存在,植物、昆虫和蘑菇等仍会从表层的土壤中吸收137Cs,有些科学家担心核辐射会对当地人造成几个世纪的影响。
3.5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
放射性尘埃落到附近第聂伯河的水体中,在库区聚集,造成对水生物的严重影响。从资料中发现,核电厂的基础坐落在粘土层上,粘土层较厚,粘土层下面是一含水层,该含水层是当地和乌克兰首都基辅市的地下水源。由于粘土层的不透水性和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作用,地下水未受污染,所以,事故处理中没有像福岛核事故那样闹水荒。3.6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法预测
专家估计,事故处理花费达数百亿美元,可建10多个这样的该核电厂。建安全封闭壳需8.7亿欧元,该壳的设计寿期为100年,100年后还要投资,是一个无底洞。3.7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社会陷入了核恐惧中,德国、美国等国掀起了反对建设核电厂的浪潮,20多年核能发展陷人低谷。
参考文献
[1]王乃粒,朱长超.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报告[J].世界科学,1987,04 [2]王恒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及其后果[J].辐射防护通讯,2000,Z1 [3]李宗明.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警钟长鸣-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J].核安全,2011,03 [4]胡遵素.切尔诺贝利事故及其影响与教训[J].辐射防护,1994,05 [5]林诚格,卞洪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及其经验教训[J].核动力工程,1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