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

时间:2019-05-14 09: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

第一篇: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请读课题,注意论语的读音。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治,历史,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即使在我们的身边也能隐约能发现它的影子,请你找找看?

预设答案:1 东方贤人雕塑群:孔子像 2 乐知楼,好知楼的命名

3很多班级里面的成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点评学生回答,交流对话引入:为什么《论语》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哪?让我们来从课文中发现这个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圈画出来读不准的字音,2、出示读音,节奏;学生练读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â)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8、贤哉(zāi)

9、思而不学则殆(dài)

10、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人不堪(kān)其忧

11、曲肱(gōng)而枕之

12、博学而笃(dǔ)志

放声朗读,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再次讲解重音和节奏,请学生上来用白板给这四则论语画出重音和节奏

3、齐读课文,老师正音

文言文学习特别强调朗读,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范读,请大家拿出笔来标注好字音和节奏。老师范读。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文言韵味。

5、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读。

6、男生齐读,女生纠音

7、女生齐读,男生纠音

8、学生齐读课文,齐读注释。

三、学习只言片语,分析微言大义,老师演示,如何读懂语录体

在《世说新语》一课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留”即保留。“补”即补充。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换”即替换。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调”即调整。

现在,请同学们参考上面的翻译方法,结合书下的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独立完成文句翻译

小组合作交流,攻破难点,明确答案

展示文意,串讲交流,点评强调,积累总结

你们对这几则论语片段字面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吗?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注意引导。

问:“子曰”是什么意思?“曾子曰”什么意思?

“子”的文化含义。

明确: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孔子说的话。

注意讲解:“三”这个古文常识现象。明确: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第二则内容恰巧举了三个例子只是一种巧合,不是真的就反省了这三个问题。

四、体悟只言片语,反馈当下生活,试着和本单元其他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体式上有什么不同? 只言片语的语录体。

议论文

论说内容分类:

《论语》十二章中那一句最最触动你,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五、想象孔子形象,见证汉语魅力

学完这几则论语片段,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此刻你眼中的孔子形象?

学习论语就像打电话,我们不知道和孔子对话的人说了什么,但是我们能够从文本中读到孔子说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力构建孔子和弟子交流的场景,注意谈话的契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的描写。

积累卡片一: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积累卡片二:

积累卡片三: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3.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鉴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并将它阐述为

积累卡片四: 积累卡片五: 积累卡片六: 积累卡片七: 积累卡片八:

六 小结

通过这四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论语》言简意赅的非凡魅力,初步体验到了孔子理念的现时性,七 布置作业ppt 1 将本课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整理到古文积累本上。

拓展作业:三选一,做随笔写作

阅读白话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于丹《<论语>心得》,修身篇 电影《孔子》

第二篇:8-2-1《社戏》鹏有所持2018

《社戏》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8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童年温情

4、学习掌握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清事件

【教学重点】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清事件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激情导入

提起童年,我们的心中就会涌出许多美好的记忆,长大后,回忆往事,更是充满浪漫温馨的色彩。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即使是有着坚韧顽强的性格、反抗绝望的信念、永不屈服的精神,被人们称为“民族魂”、“硬骨头”的鲁迅先生,也珍藏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去探寻、去回味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片掠影。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陆游《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文中的“我”也就是迅哥,看成是鲁迅。

三、默读课文,把握文意。

YD: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快速阅读,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体脉络。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呢?

预设: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去看戏的过程。„„

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YD: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是真正写到看戏是从那一段开始的?在此之前,作者用来如此之长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

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并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1-3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4——9)戏前波折(10——13)月夜行船(14——21)船头看戏(22----30)月下归航、偷豆

YD: 题目是社戏,作者是不是在开始写了太多不相关的内容呢?可不可以这么写看戏前面的部分呢“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赶上赵庄演戏,于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群小伙伴架着船去看戏了。我们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大家觉得怎么样? 社戏只是乡村生活的一个方面、使得文章有波澜、吸引我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先把这些都先放一些,在课文中,作者用来一句充满深情的话概括了那晚的社戏和那晚的经历,同学们,同学们找一找

四、精读文段,赏景析文品人

可以说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集中在了课文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结尾的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我”对这段经历的态度和情感?

从课文的第17段带最后,就是让迅哥儿魂牵梦绕的“好戏”和“好豆”,素来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笔下也有令我们兴趣盎然的片段。你喜欢那个片段,试着分享一下 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写景佳句,示例:双喜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几句话看似简单,无深层含义,但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琢磨推敲的。这四个短句其实是由四个角度讲的。先是说写包票,给作者的母亲、外祖母心理上的安慰,可是他拿什么来保证?下面就是他的理由,层层递进。先是客观原因——船大——船翻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又加以补充“迅哥向来不乱跑”,毕竟船上的人要是乱跑,那么船再大也是会出事的;最后就是最具有保障的理由——他们都是识水性的,没错,他们从小都是弄潮的好手,真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可以挽救的。看似简短的几句话,使他们的理由没有一点纰漏,并最终说服了我的母亲与外祖母,此处充分的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智以及他的能说会道。示例:“最美好的意境”。

《社戏》中最美好的已经都集中在了这两部分中—11—13段、22—23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首先这句话是景物描写,以船为参照物写的。而且这句话是一句比喻句,把连山比喻成铁的兽脊,很形象生动的写了船的速度之快,而且这句话还照应了第10段的最后一句“飞一般的赵庄前进了。”

五、跳读文段,探究主旨

YD: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思考探究:那一夜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那夜吃的豆一定就比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好吃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示例:21段中“扫兴”、“破口喃喃的骂”、“忍耐”、“不住地吁气”、“打起呵欠”、“终于”和“熬”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扫兴”首先说明了这个戏十分无聊;后来大家又变成了“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着,和其余的人打起呵欠”这说明大家已经愤怒了,但还得极力忍耐;而到最后“终于”和“熬”更是一种递进,写出大家已经忍无可忍,彻底失望,表现出大家对这无聊社戏的不耐烦。

YD既然那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连连说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理解?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其实,戏看得让人打哈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作者之所以说好,代表他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显然,文中的“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在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宛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的厚爱与友情。真情、美景、趣事。有了真情、美景、趣事,平常的戏也便成了难忘的好戏,普通的豆吃起来也回味无穷。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 用心去感受, 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 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它们将会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学习源泉。

《社戏》删减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 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 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罔(wǎng).曲肱(gōng).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不亦yuè乎()

yú jǔ()

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曲gō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①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③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

第五篇:20、《狼》 教学设计--鹏有所持2016

20、《狼》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6 【教学目标】

1.流畅朗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掌握三个虚词(之,其,以)。

3.理解句意、文意,阐释屠夫和狼的形象及文章写作目的。

4.简单思考狼背后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虚词,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难点:】阐释屠夫和狼的形象及文章写作目的。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结合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蒲松龄的《狼》,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看到“狼”这个字眼,你能想到那些关于它的成语,请试着举几个?

狼烟四起、狼心狗肺、鬼哭狼嗥、狼子野心、虎狼之师、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如狼似虎,狼吞虎咽、声名狼藉„„

这些成语都是贬义词,从这些成语、谚语中我们知道狼的形象是狡猾的、凶残的,那么在蒲松龄笔下的狼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7-10’

让我们打开书课文,齐读一遍课文,看看大家预习的效果(学生齐读)刚才听大家朗读时,这些词和句子的停顿不够准确

缀(zhuì)窘(jiǒng)眈(dān)瞑(míng)薪(xīn)

隧(suì)苫(shàn)蔽(bì)弛(chí)寐(mâi)尻(kāo)

黠(xiá)诈(zhà)

① 中(zhōng)②少(shǎo)时 年少(shào)③露(lù)水 止露(lōu)尻尾

④几(jǐ)何 几(jī)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大家自由读,抽学生展示读,老师点拨)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模仿自由大声练习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5’

朗读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文言小说,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故事情节的波澜。请快速跳读课文,在上表的横线处填上动词,并尝试划分出文章段落

屠夫 狼(开端)→屠夫 狼(发展)→屠夫 狼(高潮)→屠夫 狼(结局)。

四、研读课文,把握形象14-20’

默读课文,参考范例,做好批注,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读到了狼 的形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范例:我从文中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读到狼 贪婪的形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路上遇到了两只狼,它们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追问:面对这样凶险狡诈的两只狼,屠夫是怎么做的呢?

讨论(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交流后归纳:(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五、背读课文,研习主题5-7’

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可不可删去?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追问: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插入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启示:学生可能答: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六、教师小结:

这篇故事语言简洁生动,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主要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知识卡片积累 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③ 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文言实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 向前 “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作业:

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梦狼》和其他两篇写狼的文字。

写作(二选一):

1、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

2、小论文:结合文章试着解释汉文化中狼的负面形象产生的原因。

备注:

《狼》外两篇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通“早”,早上)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通“值”,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聊斋志异.梦狼》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异史氏(注)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夫人患不能自顾其后耳;苏而使之自顾,鬼神之教微矣哉!”

邹平李进士匡九,居官颇廉明。常有富民为人罗织,役吓之曰:“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富民惧,诺备半数。役摇手不可。富民苦哀之,役曰:“我无不极力,但恐不允耳。待听鞠时,汝目睹我为若白之,其允与否,亦可明我意之无他也。”少间,公按是事。役知李戒烟,近问:“饮烟否?”李摇其首。役即趋下曰:“适言其数,官摇首不许,汝见之耶?”富民信之,惧,许如数。役知李嗜茶,近问“饮茶否?”李颔之。役托烹茶,趋下曰:“谐矣!适首肯,汝见之耶?”既而审结,富民果获免,役即收其苞苴(注),且索谢金。

呜呼!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此又纵狼而不自知者矣。世之如此类者更多,可为居官者备一鉴也。

[注]异史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苞苴:蒲包,此指馈赠的礼物。翻译: 异使氏说:“我私下哀叹,天下当官的 凶如老虎为吏 的恶似狼,这种情况到处都是.即使当官的不是虎,为吏的也常常是狼,何况还有比老虎更凶猛的呢!人们的祸患往往在于不能自顾其后;而复活以后却让他能够自顾,鬼神的劝戒是多么 的精深奥妙啊!” 邹平有一个进士叫李匡九,做官颇廉洁贤明.曾经有一个富人,被人罗织一些罪名而送官究治.开堂之前,门役吓唬他说:“当官的想你索取两百两银子,你要赶快回去措办;不然的话,官司就要打输了!”富人害怕了,答应给一半.门役摇摇手,表示不行.富人哭哭地哀求他.门役说:“ 我没有不尽力帮忙的,只怕当官的不允许罢了.等到听审时,你可以亲眼看到我为你说情,看看当官是不是允许,也可以让你明白我没有别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李匡九升堂审理这个案子.门役知道李匡九早已戒烟,却走到他跟前低声问:“你要吸烟吗?”李匡九摇摇头.门役马上跑下去对富人说:“我刚才把你的数目告诉他,他摇头不答应,你看见了吧?”富人相信了,心里很害怕,答应如数送两百两.门役知道李匡九喜欢喝茶,有走到他跟前小声的问:“你要喝茶吗?” 李匡九点点头.门役假托去泡茶,快步走下来对富人说:“给你说妥了!刚才他点头,你看见了吧?”接着就审理结案,富人获得了无罪释放,门役就收下了用作贿赂的钱,还向他索取谢金.唉!当官的自以为廉洁,但是骂他贪赃的人却很多,这是众狼行凶而自己却不知道了.世上这类事情更多,可以为当官的人备下一面镜子.

下载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密《观潮》教学设计--鹏有所持2015

    《观潮》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5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2、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教学......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十二章》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何开镇《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

    《论语十二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读《论语》,品千年经典精华 知 孔 子,悟圣洁美好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

    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