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4 09:4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第一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摘要]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年轻的大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 德育工作 新因素 以受为本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的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而这种浓厚的孤独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也容易出轨。

2.大学的放松与高中的紧张以及对大学的失望使大学生产生的迷茫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而进入大学之后,课程减少,压力减小,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减少,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如果任由这种茫然的感觉发展,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进入省城的花花世界,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许多学生在中学时都是非常淳朴的,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因为无法抵御花花世界的众多诱惑,而失足陷入了泥潭。

4.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往往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而进入大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处理。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也难免有一些大学生难以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苦闷之感。

(二)新时期新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不断加剧,从而使得主流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无疑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金钱观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了一些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拜金主义思想的驱使下,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贡献精神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

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辨明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从而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黄赌毒等消极文化充斥网络,也加大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4.大学扩招和经济危机时期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思想不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而成为了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同时,随着大学的扩招,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上涨,再加上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应尤其注意的因素

1.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的冲动。青春期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对爱情产生萌动的感觉,而这种大学生的爱情往往是不成熟的爱情,尤其是爱情遭遇挫折时,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就有可能产生走极端的事件,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贫富对比产生的自卑感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当家庭困难的学生遇到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优厚的物质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对比,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无法得到派遣时,或者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发泄时,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做好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性措施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德育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可以保证德育工作的人、财、物得到充分的满足。德育工作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再加上人为的努力,才可能把大学的德育工作做好。

2.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培养出好的学生,首先必须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校在注重教职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更加注重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使所有的教职员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对大学生的思想做专门的调查。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必须先了解学生,尤其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大专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和我们老师的想法很多是不一致的,而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喜欢以己度人,这种做法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是反感。

4.引进专门人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对极个别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往往也无能为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进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工作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传统阵地,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地延续填鸭式的说教,那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我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发展成为让学生自己参与的讨论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真理,坚信真理。

2.支持学生多开展学生社团工作。对学生的社团工作,我们既要严格管理,也要大力支持。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该用的地方来,避免学生因精力过剩,而犯下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与学生的交谈,我发现学生一般都喜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喜欢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学校就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帮助学生在周末做兼职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4.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可以与相关部门联合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可以请警察、法官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单纯的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由警察、法官等来讲授,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5.重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群体,他们也应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当然这个助手还得老师多多引导与鼓励。学校应该多多发挥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6.重视奖、贷、助、减、免工作。奖、贷、助、减、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经济利益和个人荣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奖、贷、助、减、免等工具,使之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使奖、贷、助、减、免不但成为帮助贫困学生的工具,也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7.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体系。虽然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但是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然会很大。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应其子弟的思想动向,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8.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大学生都处在青春萌动期,对爱情、婚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往,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引导,也会为犯错误埋下伏笔。所以,作为学校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而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既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也为其今后幸福的婚姻生活做好铺垫。

9.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类学校,但是理工类学校同样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社会。

(三)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代措施

1.利用网络和QQ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网络和QQ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人人有QQ,人人玩网络。作为学校,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和QQ来进行德育工作。例如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QQ群,让学生有机会以匿名的形式,大胆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利用新闻联播等电视报纸媒体教育学生。电视、报纸等媒体,实际上是国家提供给我们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有条件,应该让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3.对大学生开展拓展训练。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不太有利于团结班风的形成。而开展合适的拓展训练,可以起到凝聚力量,促进团结的作用,同时拓展训练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开展一些拓展训练也会对学生德育工作大有帮助。

第二篇: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刻不容缓。在此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敏锐把握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深刻理解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从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实践教学、强化网络引导等方面不断努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在科技、法治、管理、组织、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包括德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培养和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但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凸显的是一种在经济上求同存异的总体性或共存性的倾向,国际化则更隐含着国家主体性和个性,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因此,本文更倾向于探讨在保持民族国家主体性前提下,如何实现本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国际化转型创新问题。

一、国际化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 冲击与挑战

1.国际化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冲击

随着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高校的德育环境更加开放化、复杂化,德育内容也更具扩展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标准趋同的要求下,高校德育内容应更具伸展性和包容性。高校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宏观意识、开放心态和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也要培养他们学习正确处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国际化形势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得高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

第二,培养途径。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传播平台在全球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高校德育也由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内容渗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转变为理论、实践、生活和网络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规避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2.国际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在国际化和网络化这一突出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

的环境更加开放,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快速获得信息,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和活跃,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也更加高涨。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国际化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以及国际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须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比照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和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特性。高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政治信仰都在迅速更新。德育工作必须随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强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由于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成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敏锐多变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和创造能力的期待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传

统德育工作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3.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德育工作者对现实大学生生活实际状况缺乏了解,不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少考虑到他们面临的国际化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和他们自身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他们团队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国格意识的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此外,对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德育工作较弱的一环,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如何实现国际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极为紧迫的问题。要解决创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把握受教育群体——大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另一个前提则是要深刻认识德育自身的本质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实践尝试。

1.深刻认识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国际化的各种影响,又与这30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成长环境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复杂影响下,形成了“80后”、“90后”大学生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扩大交际圈、应对社会角色转换等诸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天生的自信,在为人处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大我”意识弱化,“小我”意识增强的特征,对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再强烈关心,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则有了更多的诉求;在人群组织机构上表现出与“大众化”的分离,即大学生对适应大众需求的产品、教育内容、娱乐活动等不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小众化”日趋明显,他们更愿意追求具有个性标签、适应自身需要的社交圈子和小众活动;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功利化的特征,看重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奖励荣誉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克服大学生的短期浮躁心态,更要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特性

第一,发展性。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必然紧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更新其理

念和模式。德育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基石,也必然将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实践性。古往今来,道德范畴的理论提升、总结和传承从来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德育工作的实践性要求只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开放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网络普及的今天,任何观点和价值观都能在网上找到生存的空间,在虚拟的开放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更为猛烈、汹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经受住当前这种复杂环境带来的冲击,并且借鉴国外的管理和教育经验,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德育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示范性。德育作为修正学生品德、提升学生修养的途径,其“榜样”的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们“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和实践结果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模仿的行为范式。

3.努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一,尊重本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首先在尊重德育工作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理念创新是指人们对德育认知态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等所进行的创新。[1]在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社会实践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德育的内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工作创新。

第二,理解德育特性,增强德育实效。如前文所述,德育工作自身有着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示范性的特征,在理解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发挥这些特性,增强德育实效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德育实效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2]增强德育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体验式教育,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式,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同时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工作体系。如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反映学生的关注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现实指导性,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3]

第三,注重环境育人,强化网络引导。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注重环境育人必须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住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正确性不动摇。具体可以通过培养高校德育的网络道德意识,重视网上舆情、疏通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改善和利用网络环境,抓住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从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深层剖析各种网络事件背后的内在本质原因,强化道德规范和引导,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第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教育。当代大学生热爱新事物,也更倾向参与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在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中,能否深入理解和及时合理调整德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改善师生关系而言,德育工作者应当改变原有的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具体个性特征不了解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服务意识深植脑海,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社会情况,增强他们对国情、世情的真实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廉永杰.面向 21世纪的高校德育创新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第三篇:论文德育教育

家庭——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阵地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到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长身上,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困难,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

家庭德育教育

家长认识

亲子观

家长素质和修养

留守学生

加强改进家庭教育

家长学校

拓宽联系渠道

详细内容: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人生成长的三个有力支柱,三种教育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本文以自己的理解,刍议家庭——这块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阵地。

我们的学生来自千家万户,他们与父母的血缘关系、经济和生活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更是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所以每位家长,每个家庭有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历史使命,当好孩子的引路人,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能走上自己人生的光辉历程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专业人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调查发现,尽管家庭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多而关心其心理健康的少;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多而重视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养成的少;关心孩子学习

第 1 页

结果的多而关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少;对孩子说教指责的多而家长自身示范的行为少;“四多四少”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分析产生误区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下列三种:

一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肯定就不能引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所以,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表面化。如孩子吃的、穿的、用的是否高档、名牌,在学校里是否比别的同学差,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自己的孩子是否处于强势,如何才能不吃亏,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不是正确引导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时听之任之,有时放纵孩子的行为,不时甚至做负面的引导。曾有报刊报导,在中外儿童参加的活动中,在保护环境、吃苦耐劳、同伴互助、自我救助等方面,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篇小品文曾写到中外两位母亲对待孩子同一行为上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外国的母亲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而中国的母亲却是急忙上前,抱起孩子又拍又打,嘴里还不停地儿呀乖呀地叫着。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效果的差异。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资料显示:零至十三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孩子优良道德行为的底案,这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是没能树立正确的亲子观,缺乏平等意识,对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较多的则是传统的家长作风,端起家长的架子,老子高高在上,不能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动辄批评、呵斥,甚至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动辄拳脚相加,或采用其他的惩罚方式。我有一位教书二十余年的同事曾以自己的儿子为例说:在孩子的学习上,不打不行,不揍一顿三天他也背不会一篇课文,揍一顿他一天背会三篇课文。身为教师能说出这样的话,那普通家长呢?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余,教育引导不足,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有的家长不能从实际出发,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失去上进的信心;有的家长求快,操之过急,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有的对孩子限制过多,制约了孩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凡此种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都是不利因素。

三是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不高,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孩子的楷模。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毛病、不良习惯、错误的观念传给孩子,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因为孩子时刻生活在你的身边。但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局限,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的不够,甚至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第 2 页

一位名人说“自己不优秀,别想让孩子优秀。”这句话说明了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正因为有岳母的良好教育,才能有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也算是一个佐证。

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除了家长的因素之外,现在家庭状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给孩子的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问题。诸如独生子的“四二一”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父母貌合神离,给孩子成长造成影响问题,汹涌的打工潮带来的“留守学生”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这里仅以“留守学生”问题的有关调查结果来作为例证。“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及社会的关注。因为他们是一个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群体。是一个常让教师伤神费心的群体,他们数量庞大,给教育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里除学业之外,品德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

《中国教师报》曾刊登一篇我县某农村初中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2006年全校学生2028人,“留守学生”650人,占学生原数的32%,比较之高,令人惊心。但他们的现状更让人忧心如焚。80%的“留守学生”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80%的“留守学生”靠电话和父母联系,67%的“留守学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有23%的学生家长说不清孩子的性格,8%的学生自己照顾自己,有10%的“留守学生”家长根本不与子女联系。这样导致这个群体的现状是:品学兼优者少,违规违纪者多;勤俭节约者少,挥霍浪费者多;自主自立者少,依赖他人者多。

家长的因素,家庭的因素,让我们忧虑,让人们深思,改变现状需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我思考的结果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呼吁全社会加以探索,既要有专家的引领,也要不断发现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提供范例,供家长思考。

二是呼吁社会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在摸索、实践中总结先进的科学理论,并大力宣传,以提高家长素质。

三是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家长学校应成为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场所,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是拓宽联系渠道,密切与家长的问题。继续完善家访制度,使之经常化,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家访制度形同虚设,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去年我所在的中心校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双走进活动,受到家长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反映说:这样的活动以前开展得太少了。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家长代表座谈会,可以增进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建立家长代表联络员制度,选拔热心教育和有影响

第 3 页

力的家长代表,经常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形成互动,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举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

第 4 页

第四篇:德育教育论文

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在“内化”上下功夫

仙桃市沔城高中

叶秀丽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的奋斗目标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德育教育是搞好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坚持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是当前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德·朗特里把“内化”称作“内在化”,即将从别人处听来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化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隐在心中(或化为自己的品格)的过程。可见,“内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将外在要求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感染、感受,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进入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激起个体内在的需要,个体是不可能真正接受的,即使由于外力的强大影响包括硬性灌输,有时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由于没有引起内部矛盾,也形成不了“内化”过程,因此,德育“内化”就必须对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本着“够用、必需、适度”等教育教学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管理”等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共鸣,让其理解、认可、接受,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自觉修炼,从而将其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如前所述,“内化”既然是人对外部事物普遍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那么这种“内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愿、自觉独立完成的。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挥,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

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教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例如,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后,不妨把规章制度交给学生,改变传统习惯下的“学习”为“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及时改进,不太合适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即可使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当今社会人缺失的恰恰就是责任。另外,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当然,我们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可以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而是需要教师更主动,更自愿的主体意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内化”过程中,教师更应对自身有更多的思想道德要求,以更好的师表风范,很强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放任自流,让学生自作主张,而是在师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的要求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解放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因为严格要求是对人尊重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最负责的表现,更是促使“内化”的“催化剂”。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高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

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高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差,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不能通情达理,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高中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嫌弃我”的心理。果真如此,师生怎能心理相容?师生之间彼此心理难容,没有良好的情感合作,焉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不信其道,还谈何“内化”?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观。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抛弃他们。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从而在双方愉悦的合作中达到”内化”的最好效果。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在学生“内化”过程中,认知与践行是其转化的两极。认知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内化”的外显,即“内化”完成的落脚点。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内化”而无外显,不能说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显的行为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内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高中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特点,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所思、所悟,结合所见所闻,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理

解,从而为“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还可为学生多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搞一些知识下乡活动以及组织学生搞一些咨询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在易被学生认可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为“内化”创造必要条件。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生活世界又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土壤。道德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因此,德育教育应“重心下移”,应走出课堂,走出办公室,走向宿舍,走向食堂,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时间,衣食住行,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品德认同,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内化”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德育“内化”是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它起源于道德感知,发展于道德思维,形成于道德认同。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情理交融,坚持知行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加强小学生的品德建设》

(2013-2014学下学期)

北安中学小学部

李秀荣

加强小学生的品德建设

北安中学小学部

李秀荣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你是否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室里常是满地废纸,果皮和杂物,书桌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离奇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洁白的墙壁上,印上了醒目的球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公德修养的表现。

一、强化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应以熟知社会公德内容,明确遵守公德意义,争做“遵守公德小公民”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和遵守自觉性,自律能力为核心;把小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为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科渗透,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接受公德教育。

二、广泛宣传

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课堂教学,自编课本剧、板报、标语等方式大力倡导小学生文明之风,并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还要严厉地批评小学生有悖于公德的言行举止;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公德修养与长大成人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关,更要让他们懂得公德修养是做人成才最基本的条件。

三、求真务实

公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做法。学校要制定一套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内容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具体考核指标,使规范小学的言行举止落到实处。

四、实践锻炼

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改造的实践过程,要培养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就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予以教育,如美化校园的义务劳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这些活动中开展都会使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和乐趣,从而强化和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

五、提高自觉性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靠自觉、自悟、自省、自律等方式来培养的。但是鉴于小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公德修养尚在启蒙阶段,分辨是非能力差等原因。一些外在检查、监督、制约机制是必不可缺少的。外在的监督机制是对小学生公德训练和导航的有效举措,也是提高小学生公德修养的保证。

具体的行为规范之后,需要严格制定之后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并通过组织具体的活动来鼓励先进,鞭策先进,逐渐把小学生引导到做遵守社会公德模范的目标轨道上来。

下载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教育论文

    班主任德育教育感悟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

    德育教育论文

    石老师今年48岁,1973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校,1990年获得吉林大学主考的“党政干部理论专修科”的专科学历,先后在长春市第二十五中学,第三十中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28个寒......

    德育教育论文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德育工作之我见 屯字镇白马小学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

    德育工作论文

    . 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

    德育教育论文(5篇范文)

    重学校德育 促学生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具综合性、方向性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文明......

    16年德育教育论文

    礼仪教育与中职德育教育 市机电信息工程学校 礼仪教育与中职德育教育 摘要: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中职生的言行举止,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