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温汉语语法之八 (病句修改)
第八节 病句分析
【学习目标】
了解汉语病句的主要类型,能够导致病句产生的原因,并将病句修改正确。【知识点及考核】
了解常见的语法错误,能对正确修改病句。【教学建议】
一、重点
1、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2、数词、量词的误用
3、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4、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5、由分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密切联系造成的病句
6、由结构层次混乱造成的病句
二、难点
1、主语残缺与主语省略的区别
2、句式杂糅
3、由多层定语语序不当造成的病句
4、由多层状语语序不当造成的病句
5、表示数量增减的数词和量词的误用
6、人称代词指代不明确
一、词类误用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的类别。
词类误用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词的词性和用法造成的,也有的是因为不了解词义造成的。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1、名词的误用
例1: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县城,在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
例2:毕业之际,我面临工作和考研的两种选择。前者自然会对减轻家庭负担非常裨益。
例3: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结晶了贵族语言风格。
例4: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例1中名词“缩影”误用为动词,可改为“„„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例2中名词“裨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非常有益”。
例3中名词“结晶”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古典文学体现了„„”。
例4中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很有智慧的人”或“„„很聪慧的人”。
2、动词的误用
例1: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例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保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例3: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例1中动词“道歉”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歉意”。
例2中动词“保密”误用为名词,“保密”不能作动词“拥有”的宾语,可改为“„„拥有秘密„„”。
例3中动词“钻研”误用为形容词,“钻研”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可改为“„„深入钻研”或“„„努力钻研”。
3、形容词的误用
例1:她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沉甸甸。
例2:花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跃和生机。
例3:京城里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报刊社,玩这一类狡猾的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例4:互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广阔。
例1中形容词“沉甸甸”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甸甸的感觉”。
例2中形容词“活跃”误用为名词,“一线”不能修饰形容词“活跃”,可改为“„„一线活力和生机”。
例3中形容词“狡猾”误用为名词,“一类”不能修饰形容词“狡猾”,可改为“„„一类伎俩„„”或“„„一类狡猾的伎俩„„”。
例4中形容词“广阔”误用为动词,“广阔”不能受“成功”修饰,可改为“„„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数词、量词的误用
1、数词“二”与“两”的误用
例1:巴以冲突并不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而是二个民族的纷争。
例2:二个小点的娃娃硬撑着上学,烂衣薄裳,少吃没喝,在学堂里遭白眼,受委屈。
例3:你如果替我做完了,所有的文章,你都署第一作者,我排第两就行。
例4: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目前只有中国能保持百分之百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都在百分之两十以下。
分析:
表示基数时,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时候,除了重量单位“斤两”的“两”必须用“二”之外,其他用“二”或“两”均可;
在其他量词前面时,除了表人量词“位”前“二”和“两”通用外,其他两次前面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因此,例1和例2中的“二”都应该改为“两”。
表示序数时,能说“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例3中的“第两”应改为“第二”。
表示分数时,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例4中的“百分之两十以下”应改为“百分之二十以下”。
2、“俩”、“仨”的误用
例1:他们俩个人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川道里走去,都感到新奇、激动,谁连一句话也不说。
例2:夫妻俩个都是心地善良的老实人,一商量,说什么也要帮这孩子一把。可是家里哪有钱呀?
例3:仨个吹唢呐的人腮帮子鼓得像拳头一般大,吱哩哇喇吹起了“大摆队”。
例4:这一天,因为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仨个人的情绪都很好。
“俩”是数词“两”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仨”是数词“三”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因此,应作如下修改:
例1:或者将“俩”改为“两”,或者去掉“个人”。
例2:或者将“俩”应改为“两”,或者去掉“个”。
例3:或者将“仨”应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例4:或者将“仨”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3、表示数量增减的数词和量词的误用
例1:如今,许多商品的价格都由市场来“调整”了,有些以前卖十元的商品,现在竟然卖到了50元,价格足足增长了5倍。
例2:工资调整政策实行后,科级干部的月工资增加到10%。
例3:由于美日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与日本的外贸出口额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倍。
例4:北京市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1.7万,比去年增长了近40%多。
表示数字增长时,“增长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增长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因此,例1中的数字从“10”增加到了“50”,只能说“增长了4倍”或“增长到5倍”,不能说“增长了5倍”。
例2中“10%”指的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增加到”改为“增加了”。
例3中数目的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说减少或降低了百分之几,“降低了2倍”可改为“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例4中“近”与“多”前后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其一,或“近40%”,或“40%多”。
(三)代词的误用
1、指代不明
例1:
他说你不知道昨天晚上他哥哥到底跟他说了些什么。
例2:
她似乎很听这位女看守的话,她支使她,不论什么事她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去照着办。
例3: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因为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的进步很大。
例4:
在校友聚会那天,他们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
例1中的后两个“他”指代都不明确。
例2中第二个“她”既可以指“女看守”,也可以指“这位女人”。
例3中“自己”指代不明,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老师”。
例4中第二个“他”指代不明。
2、人称代词误用
例1:
又是立交桥又是单行线,弄得他晕头转向,这才晓得我生活了四十年的这座城市,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是陌生了。
例2:
你做我的私人司机,我给他开的工资绝对会很高的。他这样的性格做司机最为合适,我很欣赏你。
例3:
他跟小张和小刘的个人关系都不错,但不能因关系好就容许他胡来!。
例1中两个人称代词“我”都属误用,都应改为“他”。
例2中两个人称代词“他”都应改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例3中第二个“他”应改为表示复数的“他们”。
3、近指和远指混用
例1:
在农村时,我和小张住在老乡家里。当时,我对小张说:“那里就是咱们的家啊!”
例2:
走进屋里,他很客气地说:“我那里条件蛮差劲,没什么招待你的,你不要见怪啊。”
例3:
他似笑非笑道:“想不到你还有一手啊,告到我队长这里去了。”
例4: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操场看去,同学们正在这里做课间操。
例1中“我”回忆的是“当时”的情景,表示远指的代词“那里”应改为“这里”。
例2中“他”说的是“走进屋里”的情况,应该使用近指代词“这里”。
例3中“交警”说的“队长”不在场,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例4中“同学们”是在远处“做课间操”,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四)副词的误用
1、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1:
这话来得太忽然,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完全不符。
例2:
这一天,校园内的师生都被这突其如来的偶尔事件所震骇。
例3:
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这种不闻不问的“老庄态度”是一向的。
以上例句都是副词误用为形容的情况,副词“忽然”、“偶尔”、“一向”都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应改为意义相近的形容词“突然、偶然、一贯”。
2、副词之间的混用
例1:
对于他来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更大的精神创伤。
例2:
他性格豪爽、敢做敢当,所以应该说他还是个稍微不错的人。
例1没有比较的意味。“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比较,这里不应使用“更”,可改为“很”或“相当”等程度副词。
例2中“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性格豪爽、敢做敢当”与“稍微”相矛盾,应改为“很”、“非常”或“相当”等副词。
3、时间副词误用为时间名词
例1:
我们对信仰是不干涉的。只要不影响即将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任何是党员的人退党。
例2:
今天我大老远跑到了你们这儿,没想到一来就遇上了刚刚的倒霉事儿。
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
例1中时间副词“即将”应改为时间名词“将来”。
4、否定副词的误用
例1:
难道你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例2: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1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否认”和“不”是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语气,相当于三重否定,与原句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将否定副词“不”去掉。
例2原句“谁也不会否认”是双重否定,加上后一句中“不”,形成三重否定,正好与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去掉,或将“否认”改为“认为”。例2中时间副词“刚刚”应改为时间名词“刚才”。
(五)介词的误用
1、“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例1:
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私人奖学金的信息手册。
例2:
辞职关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例3: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料。
例4:
我关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因此例1中的“对于”改为“关于”,例2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因此例3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例4应改为“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例1:
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2: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1和例2中的“对于”都应改为“对”。
3、“在”的误用
例1: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
例2:
在不见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3:
在毫无精神准备下,突然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例4:
中国软件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例1“在„„下”中间插入了主谓短语“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可改为“由于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全厂„„”。
例2“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可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例3“在毫无精神准备下„„”可改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
例4“„„在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一个减速的情况下„„”。
(六)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例1:
他嗓音浑厚,虽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歌声嘹亮和美妙。
例2: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得到专家的肯定。
例1中“嘹亮和美妙”不能直接作谓语,可改为“„„但他的歌声十分嘹亮和美妙”。
例2中“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可改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评论家的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例1:
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工作证。
例2: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和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例3: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生机。
例4:
倘若个人或商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
“和”表示并列关系,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所取舍;“或”表示选择关系,选择的各项有所取舍。
例1“学生证”和“工作证”、例2“纪念碑”和“纪念堂”都是选择关系,二者取一,不能用“和”,改为“或”。
例3“活力”和“生机”、例4“个人”和“商家”是并列关系,二者兼有,不能用“或”应改为“和”。
3、“或者”的误用
例1:
我们究竟是同学或者兄弟?
例2:
是靠天等雨,或者靠人找水?是人定胜天,或者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或者”和“还是”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之后可以互换,但“或者”不含疑问语气,不能用于疑问句中。例1中的“„„是同学或者兄弟”应改为“„„是同学还是兄弟”。例2中的“„„或者靠人找水„„或者听天由命”应改为“„„还是靠人找水„„还是听天由命”。
4、“而”的误用
例1:
他顾不得先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却被师傅的死压得喘不过气来。
例2:
我们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而”表示原因、目的、依据等意义时,要与“为、因为、由于”等介词配合使用。
例1“„„顾不得再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应改为“„„顾不得再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
例2“„„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应改为“„„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七)助词的误用
1、结构助词的误用
例1:
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的与高校联系,转变作风,简化贷款手续,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校。
例2:
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的啪啪价响。
例3:
与国际惯例对接,按国际惯例运行,将使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得发生一系列实质性变化。
例4:
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地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
例5:
生活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表现,反映一个人精神境界、人格品行。
例6:
他现在机械拿着铁锨往架子车上装土,驼了背的高大身躯尽量弯下来。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例1中“积极主动”是“联系”的状语,应将“的”改为“地”。
例2中“啪啪价响”是“打”的补语,应将“的”改为“得”。
例3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是“发生”的状语,应将“得”改为“地”。
例4中“该国”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定语,应将“地”改为“的”。
例5中“价值观”和“一个人”之后的“的”不能省略。
例6中“机械”之后的“地”不能省略。
2、动态助词的误用
例1:
国家制定着优惠政策,采取国家财政贴息的方法,由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
例2:
太阳正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下沉了。草原上的落日又红又大,把山、湖、原野都染成了一片绛红。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例1并不表示“优惠政策”正在“制定”,所以不能用“着”,应该改为“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例2中“正在”与“了”相矛盾,应将“了”去掉。
二、搭配不当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1:
他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著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例2:
这个县的小麦生产,由于改良品种,合理种植,科学管理,长势一直不错。
例3:
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多病,但是学习千万不能荒废。
例4:
这家电厂的发电量,除了满足本市用电需要外,还不断向周边地区输送。
分析:
例1中主语“他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著”是抽象事物,与“浮现”不能搭配,可改为“他执著于科研事业的情景„„”。
例2中主语“这个县的小麦生产”与谓语“长势一直不错”不能搭配。“长势良好”的应该是“小麦”,而不是“小麦生产”,可改为“这个县的小麦,由于改良品种„„”。
例3后一分句中主语“学习”与谓语动词“荒废”不能搭配,可改为“„„学业千万不能荒废”。
例4“电”可以“使用”,也可以“输送”;但是,“发电量”既不能“使用”,也不能“输送”。在汉语中,“量”只表示事物的“数量”属性,而不表示事物本身。本句可改为“这家电厂发的电,除了满足„„”。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1:
市委和市政府责成工作组,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事故,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例2: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例3:
中国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水平和风格,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4:
根据客流量日益增加的实际情况,航空公司新近开辟了从上海直达旧金山的航班。
分析:
例1中“抢救”与“事故”不能搭配,可改为“„„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伤病员,认真„„”。
例2中“塑造”不能支配“英雄事迹”,错误在于逻辑语义关系违背常规,因为“英雄事迹”是英雄创造出来的,不是别人“塑造”出来的。本句可改为“„„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形象”。
例3中“发挥”与“风格”不能搭配,“风格”一般只能与“发扬”搭配。本句的错误在于联合短语作中心语时,其中含有不能与定语配的词,可改为“„„发挥了自身的水平„„”。
例4中“开辟”与“航班”不能搭配,可改为“„„开辟了„„航线”。
(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
他本来有充沛的理由把事情推卸得一干二净,是他自己非负担起那一种责任感的。
例2:
小老头干干巴巴的,精致设计的头发,仍无法将头皮全部遮蔽。
例3:
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很,却明白感情用事的严重危害性。
例4:
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踱到我身旁。
分析:
例1中定语“充沛”不能修饰“理由”,应将“充沛”改为“充分”。
例2中状语“精致”不能修饰“设计”,应将“精致”改为“精心”。
例3中“比您年轻”与“很”不能搭配,应改为“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多„„”。
例4中“少许”表示数量少,不能与“沉思”搭配,应改为“„„沉思了片刻„„”。
(四)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1:
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以合法手段争取来的正当权利,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宝贵机会。
例2:
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例3: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
例4:
这个持续了百余年的国际争端至今得不到国际社会应有的、严厉而有效的支持。
分析:
例1“权利”与“机会”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条件”。
例2“世界”与“过程”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可改为“世界的发展是„„”。
例3“改革和发展”与“阶段”搭配不当,可将“却是”改为“却经历了”。
例4“争端”与“支持”搭配不当,可将“支持”改为“介入”。
三、语序错位
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1:
作为一种助学贷款的消费信贷,市场需求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这项贷款业务,为商业银行开拓信贷市场,培育业务增长点提供了契机。
例2:
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大地的热闹纷繁突然沉寂下来。
分析:
例1中“消费信贷”与“助学贷款”的位置颠倒,“助学贷款”属于“消费信贷”的一种,应改为“作为一种消费信贷的助学贷款”。
例2中“热闹纷繁”与“大地”的位置颠倒,“热闹纷繁”是修饰“大地”的定语,应改为“热闹纷繁的大地”。
2、定语误用为状语
例1:
丰富的社会实践,使他广阔地开辟了生活空间。
例2: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分析:
例1形容词“广阔”应放在“生活空间”之前作定语,改为“开辟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例2“一连串”应当作“事情”的定语,不应当作“发生”的状语,因此,应放在“事情”之前。
3、状语误用为定语
例1:
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向厂方提出了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明确意见。
例2:
这家学校的MBA没有全国统一认可的学历文凭,其毕业生进入国企时不被承认,而流向了更多的外企。
分析:
例1形容词“明确”应该作状语修饰“提出”,而不是作定语修饰“意见”。因此,应把“明确”放在“提出”之前。
例2“更多”作状语修饰“流向”,应将“更多的”放在“流向”之前,并将“的”改为“地”。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1:
(这个)(盛产哈密瓜的)(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还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闻名。
例2:
(教学用的)(那一台)(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中文系的)(数码)(录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故障。
分析:
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
(表领属关系(谁的)
(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表指代或数量(多少)
(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怎样的)
(表形容词性短语(什么样的)
(表性质、类别或范围(什么)
(中心语)
例1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示性质特点的定语应当放在处所定语之后。因此,本句应改为“这个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盛产哈密瓜的小镇„„”。
例2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应放在前面、表性质的定语映靠近中心语。因此,本句应改为“中文系的那一台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教学用数码录音设备„„”。(其中“教学用的”作定语直接修饰中心语时,后面的结构助词“的”可以省略)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1:
国有商业银行要抓紧工作布置,把做好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大事来抓,[使这项工作][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例2:
以色列政府动[把阿拉法特][用军队]“软禁”起来,为和平解决巴以争端蒙上了一层阴影。
分析:
多层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应当是: [表时间][表处所][表范围][表情态方式][表对象]中心语
例1中表示对象的状语“使这项工作”应放在表示表示范围的状语“在全国范围内”之后。
例2中表示方式的状语“用军队”应放在表示对象的状语“把阿拉法特”之前。
四、成分冗缺
1、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例1:
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例2:
在政策问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国外资本对新兴企业投资基本停滞状态。
例3:
根瘤菌具有从空气中吸取固定氮,并将其作为养料提供给作物。
例4:
多元文化的素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无论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还是创立自己的国际型企业,都必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
例1误将主语“中国人民”放到了介词短语“从„„起”之中,可将主语“中国人民”放在介词“从”之前。全句改为:
中国人民从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例2谓语残缺,可在“停顿状态”之前加上动词“处于”。全句改为:
在政策问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国外资本对新兴企业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例3宾语残缺,“具有”应带名词性宾语。可在谓词性短语“从空气中吸取固定氮”之后加上“功能”。全句改为:
根瘤菌具有从空气中吸取固定氮功能,并将其作为养料提供给作物。
例4宾语表义不明确,可在句末加上“文化”。全句改为:
多元文化的素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无论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还是创立自己的国际型企业,都必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2、定语、状语残缺
例1:
发达国家校园内无障碍通道很普遍,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在其中活动没有什么不便,但是学校就做不到这一点,因此需要坐轮椅的考生就被认为是生活不能自理了。(缺定语)
例2:
调查发现:学生总是“睡不醒”与教室的空气质量有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氧气供应不足是孩子们的主要原因。(缺定语)
例3:
一个人的见解代表他自己,你认为好的教材或许在别人眼里未必就好。(缺状语)
例4:
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客户”,通过委托和招标等各种形式为高等学校提供经费,由此使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缺状语)
例1“学校”之前缺定语,表义不完整,因此不能成句。可在“学校”之前用“我们的”或“中国的”等加以限定使之成句。
例2宾语“主要原因”之前定语残缺,造成表义不完整。可在“主要原因”之前加上“嗜睡”或“睡不醒”作定语。
例3动词“代表”之前状语残缺,与后一分句的表义不协调,可加上“只能”作状语。
例4“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之前缺乏必要的状语,可加上“更好地”。
3、主语、谓语、宾语多余
例1: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
例2:
治疗炎症的中药,与西药相比,它不但能与一般抗菌类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例3:
这份期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面向中文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例4:
由于没有招聘到符合条件的员工,那家公司的招聘进行降低标准了。
例5:
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的配置工作。
例6:
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测量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和尚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分析:
例1已有主语“我们的革命先辈”,“这些革命战士”是多余的主语,应去掉。
例2已有主语“治疗炎症的中药”,“它”是多余的主语,应去掉。
例3谓语中动词“面向”是多余的,去掉后语句才通顺。
例4谓语中动词“进行”是多余的,应去掉。
例5“进行”带谓词性宾语“学科专业的配置”,二者搭配合理,表义完整,因此,“工作”是多余的,应去掉。另外,“进行”也不能带名词性宾语。
例6判断动词的宾语是名词性的成分“一行和尚”,后面的“的倡导和领导下进行的”是多余的,应去掉。
4、定语、状语、补语多余
例1: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真正具备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
例2:
这里物华天宝,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蕴藏着储量惊人的各种铁、铜、锡等矿藏。
例3:
这些学校的贫困生总数约为全国高校贫困生总和的三分之二还多,高校贫困生问题短时期内不可能很快解决。
例4:
或许一桶水对已经茂盛的参天大树可能并不起什么作用。
例5:
为精简字数,这篇文章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例6:
有一次他只穿一条脏兮兮的短裤,赤着两只脚丫丫就走进了教室去。
分析:
例1定语中“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与“优秀共产党员”意思重复,可将前者去掉。
例2定语中“各种”多余,应去掉。
例3“短时期”与“很快”意思重复,可将“很快”去掉。
例4“或许”与“可能”意思重复,可将二者之一去掉。
例5“略加”与“一些”意思重复,可将“一些”去掉。
例6“去”是多余的,应去掉。
五、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
例1:
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例2:
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例3: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无论是办事还是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例4:
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分析:
例1前一句话是“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后一句话是“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可改为:
雷锋同志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或者改为:
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例2句式杂糅,“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与“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两句话混杂在一起,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例3中把“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修改的方法应当选择其一。例4中把“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与“感觉是颇难形容的”两种表达句式杂糅在了一起。修改的方法应选择其一。
六、常见复句错误
(一)分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密切联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应当紧密相关,不然的话,即使使用了关联词语,也无法构成复句。
例1:
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但却深刻地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例2: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也应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例3:
一方面钢材质量屡屡出现问题,一方面销售人员在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例4:
这些人面临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分析:
上述例句中的两个分句之间,在意义得表达上都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构成复句。
例1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应该去掉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可以改为:
这部作品描写了农民的生活,深刻地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例2前后分句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不应该使用“也”作关联词。根据前后分句的意义,可以改为因果关系复句: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或者改为: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为重点。
例3和例4分句之间的意思毫不相关,都无法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根据前后分句的意义,例3可以改为因果关系:
由于钢材质量屡屡出现问题,销售人员无法拓宽销售渠道。
例4可以改为并列关系:
这些人面临的是一场生存能力的考验,是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二)结构层次混乱
多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层次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
例1:
与会代表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专业知识精湛,能得到他们的首肯,靠的不是溢美之词,而是材料、事实、理论和数据。
例2:
场院屋的门大开着,遍地是被践踏乱了的干草,屋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草上还有星星点点的几点鲜血和几颗亮晶晶的手枪弹壳。
例1颠倒了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递进复句中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见多识广”比“专业知识精湛”所表达的意义更进一步,因此,应放在后面。应改为“与会代表不仅专业知识精湛,而且见多识广„„”。
例2是按照空间顺序排列的承接复句,分句之间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换,“遍地是被践踏乱了的干草”应放“屋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之后。
(三)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关联词语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1、搭配不当
复句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不能随意搭配。
例1:
他不仅没有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而是使企业负债累累。
例2:
只有儿女们能活得好一些,他受罪一辈子也心甘情愿。
例3:
唯有在井下工作的煤矿工人,就能深深体会这一声叮咛有多么温暖。
例4:
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分析:
例1是递进复句,“不仅”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而且”相搭配、“不是„„而是”相搭配,“不仅„„而是”不能搭配。
例2是条件复句,但“只有„„才”相搭配、“只要„„也/就”相搭配,“只有”与“也”不能搭配。本复句应将“只有”改为“只要”。
例3“唯有”与“就”不能搭配使用,应将“就”改为“才”。
例4是因果复句,“因为”表示原因,“反而”表示递进,两者不能搭配,应将“反而”改为“所以”。
2、残缺
许多复句中关联词语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就不明确,意思表达也不清楚,甚至无法理解。
例1:
一个投资者所应忌讳的的最大失误不是大胆冒险,过于小心谨慎。
例2:
一个经历了生活磨难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磨难而倒下,可能会更坚强地创造新的生活。
例3:
远远望去,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一片,走近前已经能看到片片的残荷了。
例4:
我们把困难告诉群众,更好地得到群众的支持。
例1是并列复句,后一分句缺少与“不是”搭配使用的连词“而是”。
例2是假设复句,“如果”应该与“就”搭配使用。
例3是转折复句,后一分句应该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
例4是目的复句,后一分句应该使用“为的是”或“以便”等关联词语。
3、错用
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分句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关联词语的误用,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例1:
我这里的荷花,由于红色浓,所以花瓣多。
例2:
既然在思想和思想方法上经过苦心的锻炼,就能把文章写好。
例3:
他不是没有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而是使企业负债累累。
例4:
欧洲国家都希望波黑战乱早日结束,为的是影响欧洲的和平安全和一体化进程。
例1“红色浓”与“花瓣多”是并列关系,不能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由于„„所以”,应当去掉。
例2的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不能使用表示推论因果关系的“既然„„就”关联词语,而应当使用“只要„„就”。
例3的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应当改为“不仅„„而且”。
例4中表示目的关系的“为的是”应改为“以免”,否则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4、滥用
有些复句不需要使用关联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关联词语,就会使句子显得生硬拗口。
例1:
祥林嫂虽然是年轻少妇,但她也应该是美的。我想不仅应该表现它的愤怒与悲哀,也应该表现她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她的美。
例2:
他对落后事物的斗争非常坚决,但是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
例3:
一方面,谦虚使人进步;一方面,骄傲使人落后。
例4:
因为河里结了冰,所以轮船开不出去了。
例1前面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没有转折意味,不需使用关联词语“虽然„„但”。
例2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不能使用关联词语“但是”。
例3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一方面„„一方面”纯属多余。
例4不需使用关联词语,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5、错位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当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当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前。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之前。但只有副词充当的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之后。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会影响复句的表达。
例1:
不仅她在经济上给予我巨大支援,每月寄钱来,而且给我更多的是慈母的关爱。
例2:
不但这个回民学校不收学费,而且每人每月补6元钱。
例3:
地下军事要塞的建筑由于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为防止军事泄密,劳工要么被折磨死,要么被秘密杀害。
例4:
如果一位游客不是自告奋勇送我回家,我就会迷失在香山植物园里。
例1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不仅”应放在主语“她”之后。
例2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主语“这个回民学校”之后。
例3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主语“地下军事要塞的建筑”应放在“由于”之后。
例4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主语“一位游客”应放在“不是”之后。
第二篇:汉语语法
第一章、法和语法学习前言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和法则。汉语语法分析可以按由小到大分为五级单位,即语素(字)、词、短语、句子、句群。
二、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为了掌握语言的组合规律、规则,提高理解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节、词类
一、实词和虚词
词是由语素(字)构成的。词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六类。
二、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普通名词:牛、人、学生、云、飞机、菜
2、专有名词:中国、黄河、泰山、毛泽东
3、抽象名词:精神、文化、人生、思想
4、时间名词:现在、去年、明天、星期一
5、方位名词:上、前、东、夏天、以上、之南、之东、一旁、底下、跟前、当中、里外、左右、上下
三、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看、听、笑、唱、跳、飞、劳动、研究、认识、安慰、团结、休息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希望、喜欢、回忆、思考、理解、厌恶
3、表示发展变化:增加、扩大、提高、降低
4、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存在、出现、消失、死亡、停、丢
5、表示使令:叫、让、派、请、使、要求、命令、禁止、6、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应该、应当、必须、要、愿意、需要、肯、敢、情愿
7、表示动作趋向——趋向动词:上、下、来去、进、出、过、起来、回去
8、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四、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大、小、圆、粗、滑、平、高、低、宽、窄、肥、胖、美、丑、温柔、平缓、笔直
2、表示性质:好、坏、冷、热、酸、甜、苦、软、聪明、朴素、老实、正确、勇敢、特殊
3、表示状态:快、忙、急、稳、轻松、高兴
五、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数词可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1、基数:一、二、三、……
十、百、千、万、亿
2、序数:第一…头一回、初一…老大…老幺
3、分数、25‰、几分、几成
4、小数:0•
25、12•34
5、倍数:一倍…
6、概数:几、两、来、多、把、左右、上下、以上、以下、成千、上万、近亿、三四个、两三年
六、量词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量的词。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
A、个体量词:个、只、条、张、件、间、棵、粒、头、座 B、集合量词:双、群、副、套、班、组、伙、类、帮、批 C、度量衡量词:丈、尺、寸、升、斤、两、吨亩、顷 D、临时量词:杯、车、筐、挑、捆、抱
2、动量词:
A、专用的:遍、回、阵、顿、番、遭、次、趟下
B、借用的:脚、拳、刀、眼、天、年、月、星期、人次、元吨
七、代词
代词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它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我…你…他…它…咱…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儿、彼此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些)、哪儿、哪里、几时、多会儿、怎样、怎么、怎么样、多少、几多、多么
3、指示代词:这(些、儿、样、里、么、会儿)、那(些儿、样、里、么、会儿)、八、副词
副词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1、程度:很、挺、怪、更、最、太、极、非常、十分、特别、尤其、稍微、比较、格外
2、范围:都、只、也、光、单、凡、净、一贯、一概、仅仅、大半、统统、通通、单单
3、时间、频率:正、刚、才、就、常、便、曾立刻、刚刚、常常、往往、逐渐、终于、马上、已经
4、重复、反复:又、还、再、一连、再
三、连续、反复、不断、屡次、重新
5、情貌:猛然、忽然、欣然、居然、贸然、默默
6、肯定、否定:必、准、一定、必定、必然、的确、准保、不、没没有、别、甭
7、估量: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恐怕、几乎
8、语气:却、偏、岂、偏偏、难道、简直、反正、果真
9、方式:悄悄、暗暗、亲自、一齐、互相
九、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的前面,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目的等。
1、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2、表示处所:从、自、往、朝、向、在、由、沿着、顺着
3、表示方式:按、按照、根据、通过、经过、用、拿、以、凭
4: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把、给、和、跟、同、被、由、叫、让
5、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6、表示比较:比、跟、同、和
7、表示排除:除了、除开、除去
十、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词。如:和、跟、同、与、及、或、不但、不管、即使、既然、假如、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无论、要是、因为、由于、与其、只要、只有、不过、然而、否则、何况、可是、但是、从而、所以、因此、因而、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以及
十一、助词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了、着、过
3、语气助词:的、了、吗、呢、吧、啊、呀、哇、哇噻十
十二、叹词: 啊!哈!哎!唉!嗳!哼!嗯!嘻!喂!哈!呸!嗨!嘿!噫!
十三、拟声词
砰!叮叮当当!轰隆!扑通!噼里啪啦!滴答!呼呼!哗哗!叮咚!稀里哗啦!第二节、短语
词和词组合,构成短语。短语也叫词组。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短语按词的结构关系,初中时期要掌握的有:并列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等五类短语,高中以至大学将多掌握——主谓宾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固定短语(习惯语、四字熟语)、其他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比况短语、紧缩短语、特殊短语、双重否定短语、临时短语)等类型的短语。
1、并列短语(联合短语):牛和羊、又高又大、花儿与少年、学习并讨论、热情而大方、工人农民、调查研究、美观大方…
2、偏正短语:草原之夜、匆匆告别、非常可爱、木头房子、新鲜空气、这个孩子、我的故事、一把扇子、十几个战士、羊毛大衣、去年冬天…
3、动宾短语:购买鲜花、穿衣服、想睡觉、…
4、补充短语:洗干净、美丽极了、…
5、主谓短语:工业发达、春天到了、我们回去、两个孩子不敢说话、他们又说又笑、风停、歌声又脆又甜、王二跑步…
短语按中心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可分为:名词短语(伟大领袖、我的理想)、动词短语(学习研究、告诉我、走一趟、很欢迎、会跳舞)、形容词短语(光荣而艰巨、很美丽、漂亮极了)等。第三节、单句
1、句子按结构关系分为单句和复句。由一个词或短语构成的句子叫单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的句子叫复句。在复句中,单句称为分句。
2、复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八类。
3、句子按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A、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
B、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特殊疑问句:设问、反问。)C、感叹句!
D、祈使句。?!——请求、命令、要求、禁止某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句子是由若干个不同成分组成的,它最多包含以下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中心语(主谓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句子成分(注:此节中加实心圆点是当前成分,而非中心语。)
A、主语:句子中的陈述对象。它可以按“谁?说的是谁?”的方式来提问。如:
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
B、谓语:句子中被用来陈述主语的对象。它可以按“谁做什么?谁怎么了?” 的方式来提问。如:
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C、宾语:句子中被谓语支配的对象。它可以按“„打‟谁?谁被怎样了?” 的方式来提问。如:
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D、定语:句子中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对象。它可以用“谁是怎样的?他是啥样儿?” 的方式来提问。如:
(生气的)张娜娜||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E、状语:句子中用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对象。它可以用“„打‟的状态或程度怎样?” 的方式来提问。如:
生气的张娜娜||【恨恨地】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F、补语:句子中用来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它可以用“„打‟的结果或后果怎样?” 的方式来提问。如:
生气的张娜娜||恨恨地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G、独立语:句子中不做任何主谓宾定状补成分而起到独特的作用。如:
你看,那是流星。
我离家算起来已有五天了。据说小萍已经离开了。
F、中心语: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成分。它是句子的主干。如:(认真)读书||【一定】是(这一代青年人的)(首要)任务。G、句子的大致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如:(我)弟弟||【认真】读了〈三遍〉(老师今天刚教的)古文。H、句子成分符号:
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中心语...。第四节、复句
1、并列复句:
句中各成分的内容是独立的是并列的。并列复句的关联词语有:也、又、还、同时、同样、也……也、又……又、既……也(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是……不是
2、承接复句:几个句子接二连三地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接连发生的几件事。它的关联词语有:就、才、于是、然后、后来、接着、首先……然后、起先……后来
3、递进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更进一层。它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不仅……也、而且、不但不……反而
4、选择复句:从几件事中表示要选择一件。它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5、转折复句:前后意思相反。它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而)、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只是、不过、到
6、因果复句。它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那么
7、假设复句:前面分句说出假设的情况,后面分句说出假设情况实现后的某种结果。它的关联词语有:假如(如果、倘若、若、要是、要)……那么(就、那、便)
8、条件复句:一个分句提出某种条件,另一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它的关联词语有: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都(总、总是)
第五节、句群
句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句连在一起构成句群。(初中暂且不学)第六节、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不可缺少的成分。如:“不安心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此句中缺少主语“谁?”和宾语“树立什么?——思想”即完整的句子为:你不安心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了。
二、搭配不当
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如:“我们要不断发挥优点,改进缺点。”“发挥——优点、改进——缺点”不搭配,应改为:我们要不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三、语序不对
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如:“经过学习,大家普遍的觉悟提高了。”“普遍——的觉悟”的语序应颠倒过来。又如:“你为什么把你妹妹不一块儿带来呢?”“不”应该放在“把”字前边。
四、结构混乱
两种句子格式混用,使意思不通。如:“作为学生,一方面要学好语文,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在“也是”之前加“,”号,也可直接删除“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滥用虚词
用了不该用的词,使句子不通或者语意不明。如:“她为了怕让人笑话自己胆小,便硬着头皮第一个钻进了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为了”是表示目的的介词。“怕让人笑话自己胆小”是“钻进了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的原因,不是目的。可将“为了”改为“由于”。也可将“怕”改为“不”。这样整个句子就是表示目的的了。第七节:标点符号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等等。
一、冒号
:
表示提示下文和引用。
二、引号“”
表示内容是所说的话或是引用来的;表示内容是反语。
三、括号()
表示补充注释前边的内容。
四、破折号——
表示解释说明、意思转换、递进。破折号连用表示中间的话是补充说明。它还可以表示语音的停顿、提示下文、声音的延长。
五、省略号……
表示内容的省略、说话的中断或断断续续。
六、顿号、用在句子里短语的并列成分之间或表示次序后边的暂短停顿。第二章、修辞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包含语音修辞、语汇修辞、语法修辞、篇章修辞四类。语音方面如押韵、重音、轻声、儿化、拟声等等;语汇方面如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语法方面(句子修辞)即句子的组织、句式的选择;篇章修辞如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衔接和过渡、交代和照应。
二、修辞格(常见的修辞)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叫比喻。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A、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比喻词:“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像……一样、如同……一般”等连接的,叫明喻。
B、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比喻词:“是、成为、变成、等于”等连接的,叫暗喻,也叫隐喻。
C、借喻
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比喻除了以上还有:引喻、较喻、修饰喻、同位喻、否定喻等。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让道理浅显易懂。注意:比喻必须不是同一类事物,必须有相似点,且要新颖而不落俗套,变深奥为易懂。
例:这些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
我们是新世纪的花朵。
秋风横扫着落叶漫天飞舞,我们拍手叫道:“漫天的黄蝴蝶!”
2、比拟
把物当人来写,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叫比拟。它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例:笑了,笑了,你看,我们的到来,让这些花儿笑了。敌人嗥叫着冲了上来。
我的思想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翱翔着。
3、夸张
言过其实地强调或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的修辞格,叫夸张。
A、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方面言过其实,叫扩大夸张。例:瞌睡来的时候,眼皮像有几百斤重。
她每天每一点种都要换一套衣服。
B、缩小夸张
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方面言过其实,叫缩小夸张。例:听说他们回来了,我恨不得一步赶回家。
秀秀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鹃生缩小了一半。
C、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叫超前夸张。问还没有开始,答就已经完成了。
他说,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也不能够温暖她冰冷的心。枪声才刚响,他就已经跑到了终点。
4、借代
借用能替代它的名称来代替它,叫借代。
例:天上的云姿态万千,有“奔马”、有“鲤鱼”、有“山峰”……
5、双关
一句话,兼有两种意思,表面说的是甲义,实际说的是乙义,叫双关。A、谐音(近音、同音)双关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旗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B、语意双关
例:我的墨水太少了。
眼前太黑了,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
6、反语
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叫反语。
你的武功不错吗,才几下子就把这张死椅子坐活了。
7、设问——引起注意和思考。
无疑而问,故意提问,问中无答,自问自答。
8、反问——增强语气,引人思考。
置疑而问,故意提问,问中有答,问二不答。
9、拈连
顺势把甲事物的词语拈来连在乙事物的身上,叫拈连。例:八路在前线革命,地主在家乡革命,而你,却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也革起命来。
10、仿词
临时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叫仿词。
例:经人劝说,她终于从浅闺回到深闺里去了。你是家庭主妇,我就是家庭主男。
管它张介石、李介石,只要不是将介石就行。
11、对偶
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对偶。A、正对
意思相同或目的相似。例:春天繁花遍野,秋天果实满山。
B、反对
意思相反或目的相反。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C、串对
上下句构成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串对。例: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子。
才饮长沙水,又食乌江鱼。
12、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例:来的人可多了,有工人,有农民,有警察……
13、层递(也称递进)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按照事物的深浅、高低、大小、轻重等顺序排列起来,叫层递。
A、递升
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等顺序一层一层地增加,叫递升。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就这样传开了。
B、递减
和递升相反,由大到小,由高到低等顺序排列起来,叫递减。例:刚开始时有一大片掌声捧场,不久就只有一小片,再后来才有三五人,到最后连半个掌声也没有了。
14、反复
重复使用词、短语或句子,叫反复。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例:天那!天那!天那!!
走啊走,走啊走,终于走出头了!你站住!你是好汉的就站住!
15、对比
把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叫对比。例:你们都有优点,有的勤劳,有的智慧;你们也有缺点,有的死了未埋,有的埋了未死。
16、通感
感觉相通,叫通感。例:她的声音好甜。灯光亮得冷冰冰的。
第三篇: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语法教案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讲解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词类,各类词的用法,短语结构的类型,句子分析和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复杂化和句式的变化等,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提高分析语句和识别、改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
词类之间的区别;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句子分析及确定句型;多重复句的分析;识别和改正病句。具体说来,词类部分,以虚词为重点,以识别同形异类词为难点;短语部分,以短语的结构类型为重点,以复杂短语的分析为难点;单句部分,以句子成分的划分为重点,以句型的识别为难点;复句部分,以复句类型为重点,以多重复句的分析为难点;病句部分,以判别病句类型为重点,以如何修改为难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一)语法是什么
讲语法,总要给语法下定义,然而语法的定义却是不大好下的。好的定义,应该符合准确、完备、简明三个条件。要做到这三条,是很困难的。高更生先生在《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中所下的定义:“语法是语言中大小音义结合体的组合、聚合规律。”(见该书第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定义,它符合“准确、完备、简明”这三个条件。此定义中所说的“大小音义结合体”即指各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既有组合问题,又有聚合问题。所以上述定义很准确,又很完备,它排除了“语言结构”这种说法的笼统性,又将聚合现象包括了进来。同时它也是简明的。
(二)语法学的分类
语法学分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的研究范围是词的结构、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学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法和句法有相互依存的关系。(1)合成词的组合情况与短语的组合情况基本一致,即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组合规律:主谓、偏正、动宾、补充、联合。这说明汉语在词的构造和句法构造上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结构规律。(2)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语法功能,特别是词与词的组合情况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句法结构规律。例如,名词一般排斥副词,结合数量短语,动词、形容词正好相反。如“不黑板”“很粉笔”不说,可说“不走”“很好”。又以“看小说”为例,从词法进行分析,“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定为动词、名词的依据很多,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小说”经常做主语、宾语,而能否作主语、谓语、宾语等,正是词的句法特征,可见,词法是离不开句法的。从句法进行分析,“看小说”是动宾短语,这是因为动词“看”直接放在名词前,名词“小说”放在动词后,两者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动宾关系。而“看”是动词,“小说”是名词,这些词类定名正是词的句法功能的体现。可见,句法和词法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2.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是材料。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例如:鱼!妙!好!票!3.短语:短语是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语调成为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短语有以下特征:
(1)短语是交际造句的备用的材料单位,语言的静态单位,短语本身没有进入说话的语言环境,没有目的性、针对性,没有语调。因而短语不等于句子,虽然有的短语独立出来比某些句子还长,但对它所从属的句子来说,它永远是小于句子的。
(2)从语言单位看,短语是句子内部的语法单位,是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因此,短语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
4.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句子的特征:
①句子都与一定的说话环境(说话对象、时间、地点等)相联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目的性(告诉别人一件事、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向别人命令或请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这就与词、短语不同。如单说“鱼”是一个词,但别人钓鱼时,看见鱼上钩了,就高兴得说“鱼!”这时的“鱼”就是句子了。这里的“鱼!”之所以成为一个句子,是跟“钓鱼”这个环境有关,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表达了一种惊喜的心情。又如“好文章”单说是一个偏正短语,但当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一篇写得十分精彩的文章,就激动得说“好文章!”这时,“好文章”就不再是短语了,而变成了名词性非主谓句。因此,词或短语如果具有了某种目的,就可以成为句子。
②句子有特定的句调。这是句子特有的,词、短语不具有。
③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等同。
词(短语)+句调=句子
(2)句子的种类
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可分为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句又分五种: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
(3)句子、短语、词三者的关系
句子和短语、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词、短语构成句子,句子抛开句调就是词或者短语,因此,句子在材料上和结构方式上往往和词、短语相同。但是,词、短语同句子也有不同,它们的区别是:词、短语没有句调,没有目的性;词、短语是语言的备用单位、静态单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动态单位,是“成品”。短语和词加上句调后从备用单位(材料)变成使用单位(成品)——句子。
(二)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按照不同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有8种: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这8种成分是句子的一般成分。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语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四种。
三、中心词分析法
(一)中心词分析法
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析句方法,又叫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叫多分法。大体上看,它把句子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找中心词为重点,以确定句子的六大成分,寻找句子的格局为目的,方法上以多分为主。中心词分析法不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如“小王认真地读完了马列的书。”一句采用中心词分析法便可作这样的分析:
小王 ‖[认真]地 读 〈完〉了(马列)的 书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缺点:
1.优点
能表明词与词之间的接连关系,有利于说明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便于检查病句,便于教学;重视中心词的分析,有利于认清句子的格局,这对初学语法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中心词分析法存在不少缺点。
2.缺点
第一,中心词分析法原则上采取一词析出一个句子成分,不承认任何短语都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结果使短语的结构成分和句子的结构成分混淆在一起,看不清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以致不利于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我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英汉词典。按中心词分析法,分析为“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定语、定语、宾语”一长串句子成分,看不出层次关系,而只看到某些词充当某成分。至于有歧义的结构,则更是无能为力。
第二,中心词分析法一般把句子分为六大成分,说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其他是连带成分,或说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其他的是连带成分。拿来一个句子,先找中心词,说这些中心词的关系是“主——谓”或“主——谓——宾”,这本来是它的优点,但如果不加条件限制,有时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句子的实际内容。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根据中心词来分析,则变成“天是天”“人民是人民”,莫知所云;有时分析出来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他不是我们的敌人”分析成“他是敌人”,不分析还清楚,一分析反而糊涂了。
第三,彻底的中心词分析法缺点太明显了,分析具体句子往往行不通,就有不少改良的办法。比如,有些语法书在分析主谓句时,第一步先分成“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中心词分析法,而吸收了层次分析的方法,但是为了坚守中心词分析法,以致不承认“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就是句子的成分,只说“主语部分主要的词是主语,谓语部分主要的词是谓语”,而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比如“读书很重要”“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如果说“读书”“学习的敌人”不是主语,不是陈述的对象,“读”“敌人”才是主语,才是陈述的对象,这是说不通的。有的语法书也承认短语能作句子成分,只承认“并列结构”“主谓结构”“的字结构”这几种短语可作句子成分,不承认“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理由很简单,如果偏正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定语、状语没有了,动宾短语充当成分,等于宾语没有了。还有的语法书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中的“读书”可作句子成分,即认为动宾短语也可作主语;但却又认为“我读书”中的“读书”不能作句子成分,“读”和“书”才是句子成分,即不承认动宾短语可作谓语。同一个短语,一会儿可作句子成分,一会儿又不能作句子成分,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一些改良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仍不能弥补中心词分析法的弱点。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析句方法:
《提要》较好地结合了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以说是一个以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为基础,同时采纳了传统语法的成果的综合系统。既能反映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又能维持住句子的整个格局,并且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也较灵活。
(1)保留了“中心词分析法”的某些优点,强调了“句子的主干”。
《提要》指出:“所有的单句,不论多么复杂,如果把它逐层压缩,就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一般地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状、补语都压缩下来之后余下的部分。”并说:“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我们认为,上面这段话,从语法结构和句子意思两方面把问题说得较全面,抓住主干只是帮助分析和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不见得都能完全圆满地揭示句子的构造和表达句子的意思。《提要》分析句子采用了“符号图示法”。“ = ”表主语,“ ─”谓语,“﹏ ”宾语,()定语,[ ]状语,〈 〉补语。
(2)吸收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句子结构的客观层次性。
《提要》认为句子是逐层组成的,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只有主语和谓语(多半由短语充任,因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至于定、状、补及至宾语则只是短语(实即主语、谓语)中的成分,即是句子成分的成分。因此,它分析句子就基本上按照层次,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的名目,具体作业时多半采用“框式图解法”。不过,《提要》对分析句子还是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它有时采用“符号图示法”,有时采用“框式图解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它认为分析句子可以根据目的和情况的不同,既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一次就分解开来,也可以逐层加以切分。
四、短语、句子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切分法(阶梯形图解法)
切分法是一种从大到小、由外向内的分解法。从左到右。
(二)类聚组合法(树形图解法)
类聚组合法是一种从小到大、由内向外的合成法。从右向左。
(三)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
简易线条符号标记法也是表示层次的。简易法只是把它立体的阶梯层次符号变成线性链条式的符号罢了。课堂练习:
1.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大学生
2.我拿着书走进教室站着上课
3.他请李老师教孩子学外语
4.他送给图书馆两套书
5.看不看《子夜》这本书
6.世界珍贵稀有动物熊猫的故乡中国
从教学实践来看,似乎以采取“从大到小”的方式为好。因为,第一,从大到小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切分过程,用起来比较方便。第二,从大到小的方式,不必一定要分析到最小的层次才算结束,可以适可而止,避免繁琐。第三,复句、句群的层次分析都是从大到小的,语句的分析也宜采取同一程序。
六、分析短语、句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一)分析短语、句子的步骤
1.首先排除语气词和特殊成分。(句子)
2.总观全局,决定最大的结构关系和切分线,把这个语言片断分成两大部分。一般的短语两分,连谓短语和联合短语多分,兼语短语三分。
3.逐层解剖,到词为止,固定短语不再分析。
切分短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被切分出来的各个部分都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如“孩子个个健康”,不能切分成“孩子个个/健康”,因为“孩子个个”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孩子/个个健康”。“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不能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因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没有意义,应当切分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
(2)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之间,应能构成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如“跑出来了一个人”,若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显然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都各有意义,但两个部分在语义上却不能构成任何搭配关系,应当切分为“跑出来了/一个人”。(动宾)
(3)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搭配起来必须符合语段的原意。如“穿好衣服,准备好书包就出了门”中的“穿好衣服”不能切分为“穿/好衣服”,虽然切分开的两个部分在语义上能构成搭配关系(动宾),但它不符合语段原意,原意是指“把衣服穿好”,只能切分为“穿好/衣服”。
(二)分析多重复句、多重句群的步骤
1.圈出关联词语,并注意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关系。
2.鉴定出这个句子有多少个分句,这个句群有多少个句子,分别用①②③„„标出来。
3.找出第一个层次,用单竖线隔开,并标明是哪种意义关系。
4.逐层解剖,复句到单个分句为止,句群到单个句子为止。
①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②但是如果因为有了这些成绩,│││③就
转折
因果
骄傲起来,││││④并且认为可以歇一歇脚,││⑤那就不妥当了。
递进
假设
这句有5个分句,4组关联词语:但是、如果、因为、并且,由此可知,这个句子一定有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解剖这个复句了。
有些复句的关联词语不全出现,我们可以根据逻辑关系给它添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这样,就便于看清层次。如:
①竹叶烧了,②还有竹枝;③竹枝断了,④还有竹鞭;⑤竹鞭砍了,⑥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① ││② │ ③││④ │ ⑤││⑥
转折
并列
转折
并列
转折
这是一个二重复句,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之间都是转折关系。不少人误认为它们之间都是假设关系。如果联系课文来看,就不会判断错了。因为井冈翠竹象征的是井冈山人民,这个二重复句不仅揭露了敌人烧杀等罪行,而且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精神。人民被屠杀是铁一般的事实,因而不属于假设,是转折。
第四篇:汉语语法经典著作
汉语语法经典著作
下列10种语法著作,都是解放前出版的1982-1985年间商务印书馆作为“汉语语法丛书”重印
①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98~1900年
②国文法草创,陈承泽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③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④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著,商务印书馆,1924年
⑤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⑥中国方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编,重庆文聿出版社,1943年
⑦中国文法论,何容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⑧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⑨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上册1943下册1944)⑩汉语语法论,高名凯著,开明书店,1948年
下列几种语法著作,在20世纪50年代影响较大
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1951年6~12月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
年北京开明书店初版,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版
语法学习,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
汉语语法常识,张志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附、文炼著,东方出版社,1955年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汉语的词类问题
(一),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5年
汉语的词类问题
(二),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6年
汉语的主宾语问题,吕冀平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
第五篇:病句修改
病句修改
1.下面句子中,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A
2008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钱永健教授,广泛地引起了华人世界的关注。B
“三鹿奶粉”事件,不仅暴露了三鹿的问题,还揭了其它乳品企业的丑,三聚氰胺几乎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
C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从青年时代起就真正深入并密切联系民众,我们年轻人应借鉴奥巴马的成功之道,乐于和敢于把自己与民众的命运联系起来。
D
我们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提高解放军不断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2.下面句子中,搭配合理的一项是()
A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十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的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B
今年的沙尘暴提高了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认识,仅一个春季全县就植树造林3700多万棵,中防风林和果树10500棵
C
只有当农民工能在工作地上户口,有住房,并且其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竞争白领职位时,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经济发展就算是成功了。
D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对疾病侦测贡献卓著,10月8日他和下村修、查尔菲(Martin Chalfie)同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3
下面句子中,搭配合理的一项是()
A
朝阳县语委办在“润杨村”宾馆大厅的电视屏幕上,打出了“热烈欢迎省、市领导对我县的语言文字工作莅临指导”的标语。
B
回想当初,王选选择研制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曾被认为是“梦想一步登天”,后来的实践则让我们越来越看到,当代科研开发就应该尽可能选择“顶天”的技术。C
王老吉,这个平民化的国饮,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股全新的风尚与潮流,同时也是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其突飞猛进的销售额所引来的众人惊异赞叹的目光。D
将于明年7月份推出的“市民卡”,除包含现行“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等保险功能外,还可以让人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4.下面句子中,没有成分残缺的一项是()
A
国务院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将建立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对发生严重乳品质量安全事故负有领导职责的官员依法追究责任。
B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间,青岛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使青岛实现了从发展名牌产品到发展、创建品牌城市的战略大转移。C
针对洞庭湖沿岸地区的鼠灾,湖南省防疫部门最近开展了全面的防疫大检查活动,力求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与完善疫情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D
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5.下面句子中,没有成分赘余的一项是()
A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的投入获取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B
蒲松龄《聊斋志异》,借神话抒“孤愤”,刺贪虐扬善美,行世二百多年来,各种版本难以累计,至今拥有广大读者群。
C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D
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但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一味围绕应考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6.下面句子没有结构混乱的一项是()A
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想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B
未被吸引的合成叶酸如果进入了血液,可能引起白血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不会让每一位医生都得到认可。
C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沃伦·巴菲特这句投资格言一直被支持者奉为经典。时下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正验证这位亿万富翁的投资理念。
D
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7.下面句子中,没有结构混乱的一项是()
A
瑞典“里恩斯匹德”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会潜水的汽车“斯库巴”,只要按动这款水陆两用车的一个按钮,汽车便可以下潜到水下10米处行驶。
B
国际实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社会倒退。
C
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D
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他又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
一个人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的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恐怕不下雨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追溯某个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
C
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才会来表达。
D
当喧嚣复杂的都市生活和跟车轮一样单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9.
下面句子中,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B
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C
质量执法大队的小王,对某企业送检的一批肉制品,未按该分管局长的意见,加盖“合格”签章,以致收到停职检查的处分。
D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提供了某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10.下面句子中,表一明确的一项是()
A
台独分子进行的分裂活动,为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所反对,他们是爱国的,是维护祖国统一的。
B
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许多言论并非创新,他提出的东西方对某一品牌的文化含义有不同看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C
湖南老百姓吃“放心肉”越来越有保障了,省商务厅新近出台《湖南省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按该方案,12月底前,在农村乡镇,生猪近点屠宰率要达到95%。D
几年前,下岗的老王和老李在机场附近开了一家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土菜馆,由于饭菜卫生,价格公道,许多旅行社将旅客带到这里来吃饭,生意十分红火。11.下面句子中,合乎逻辑的一项是()
A
宋庆龄同志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尤其是为了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为社会主义造就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B
去年10月,同样在红海,该船的姐妹船“萨拉姆95”号客轮与一艘塞浦路斯商船相撞后沉没,乘客全部获救。
C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宣布投入四万亿人民币来刺激经济,这项好政策将在未来五年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作用。
D
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无论是面对百年不遇的大雪灾,还是面对险情不断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争分夺秒地拯救被困的同胞,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免遭损失。
B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那么一群普通人,他们在那最危急的一刻,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良知,用鲜血甚至生命呵护着没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铸就了伟大的师魂。
C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弘而壮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收到全世界的瞩目,给予高度评价。
D
虽然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已经33岁了,但她仍然战斗在赛场上,这是因为她不仅挚爱着体育,而且救治儿子的信念在时时激励着他。
13.下面一段话,在标点、语法、句意表述上有七处毛病,请任选四处加以修改。
①由灞骊新区至西咸的126路无人售票车从2009年1月28日起正式开车通行。②为改善新区交通状况,③市公交总公司花巨资购进了骊山客车厂生产双层大巴车。④126路起点站为新区科技园;沿途停靠新区管委会、交通大学、西新桥、丹尼商场、百货大楼、西咸甸等站。⑤该车行驶全长7公里,⑥首班车6点50分,末班车为18点,⑦全天共发车累计40班次,⑧实行全程一票,⑨票价1元。(月票暂不使用)
(1)(只填序号),改为:
(2)(只填序号),改为:
(3)(只填序号),改为:
(4)(只填序号),改为:
14.下面这则寻物启事在格式、标点、语法等方面都有错误,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加以修改。
寻物启事
①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② 本人不慎在校内于昨天傍晚丢失钱包一个,③内有身份证、学生证各
一、人
币若干。④拾到者请与我联系,必有重谢。
启事人:张军 XX年X月X日
第 句,改为 第 句,改为
第 句,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