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后感优秀
《青春》读后感优秀1
《青春》是一本杂文集,出自于韩寒,反映了现代社会上的一些普遍现象。韩寒,曾经被当作反面教材,如今,他却说着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这本书名为《青春》,其实是在暗指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青春即将逝去,我们需要以另一种心态来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过了少年,即将失去青年,之后步入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
想活的更好,有时候却活的更不好;有理想,却也只能仅仅是理想;想创业,却怕种种阻力而失败;盼真爱,却因为能力不够觉得社会的现实;恨特权,却又不敢作对;怨体制,却有那么多人年年都在爬公务员的'门槛;要买房,房价却跟抽了风一样涨;要买车,油价跟抽了风一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却眼看着一个个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又觉得眼红;想胡作非为,刚上路一半却又被有关部门扼杀了。身边能见到的,能听到的混的很好的,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激励色彩。然后转念一想,以后孩子的奶粉钱,择校费……
关于理想这个东西,我觉得,它其实什么也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其实就是有一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理想,方向,希望这些东西,我们年轻人都有,可是我们还是不得不去走思维定式了一般的路。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
我觉得,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人的不满足。在这个畸形的社会,由于欲求不满,所以有了猜疑,嫉妒,攀比,虚荣心,也就有了上面的很多矛盾。在这个社会中,要想活的轻松,心态非常重要。心静就是最好的。心静不是要远离城市喧嚣和霓虹闪烁,去享受田园风光,而是在这喧闹的城市中还能保持平和心态的本性。这些具体来说就是:不盲目爱国,不跟风去砸日本人的店,或是抵制家乐福;不要去追究你吃的东西是地沟油或是皮革奶;不要去对那些突然暴富或者胡作非为而发家的人嗤之以鼻;不要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感到芬妮,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猜疑,不嫉妒,不攀比。总之,面对一切事情,都把心态放平和,这样,你就会比一般人的生活要轻松许多许多。
《青春》读后感优秀2
我本是一个不太那么喜欢阅读的姑娘,由于组织了此次活动的原因,最近阅读了这本不算那么太厚的韩寒的《青春》,给了我些许触动。“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特别喜欢这种精辟简短且富有内涵的句子,没有谁能一辈子陪我们走完人生这条路,你会在这条路上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只是与你擦肩而过;有些人会陪你走一程,过了这段交集就分道扬镳;有些人本以为是同路,走了很久才发现目的地不同,于是散去;还有些人想陪你久一点,可是他们力不从心。
我们会沮丧,会失落,但我们不能停。最后可能会有一个人与我们相遇,然后并肩同行,但是也不知道谁先一步,剩下的那个可能要独自走完剩下的路程。有时候哪怕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也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当你回头时会发现总有人在你身后默默支持着你。
《青春》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的一些所见所感,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与反思,他为了使祖国更加强盛,挥笔记录下大多社会虚伪阴暗的事例。
我喜欢这位作家的书不仅仅是因为他写的.朴实而又发人深省的佳句,更是因为他的敢怒敢言。他的文字干净,温文,不卑不亢,却时而带点幽默的讽刺,让我总是不经用他与鲁迅相比较。
在这本书中,有时会有一种“想说的话被说了出来”的感觉。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社会的现状,可却表达不出他那么幽默诙谐却富有深意的文字。他的文字多了一分内敛,少了一些浮躁;他的思想多了一份深度,少了一些感慨与惋惜,他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令我由衷的折服。我特别记得他写的乞讨者,通过一种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通货膨胀”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他大多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他对热点新闻的独到见解,有他的一些赛车事迹,通过写不同的时间给乞讨者1块钱得到不同的眼神回馈,深刻的描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他的创作思路与其他人总是有些不大相同,他不仅仅是一位生活的践行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情感表达者。
谁不曾经历过青春岁月,但谁曾读懂过,青春读后感。这是一本值得去品味的书,市集上也许买不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者。曾经或者现在正编写着这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亦如此!
------题记
虽然最近一直都很忙,但是我还是会读一些书,读一些每个年代关于青春岁月的书,在当代的社会,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一切都来得太快,社会的发展快得都让我们喘不气来,巨多的诱惑力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或许我们总是在抱怨。抱怨社会、时代、运气。不仅是我,我想跟我一样同龄的你也会有过吧。
那天在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新书见面会上很多80后90后都问了很多关于我们这一代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怎么才能幸福的问题。因为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太现实,每一个人都在为工作,房子,车子而苦恼。
物质的诱惑和现实中自身的状态,让人感觉到了世界末日,于是苦恼便更加根深蒂固。白岩松也这样告诉我们: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残酷的,你们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母那一代人,他们的青春年代,上山下乡,迫于政治的压力有多少年轻人为之青春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比起现在的你们来是残酷多了,至少你们是自由的。说到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其实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答案在于自己。中国人的所谓的不幸福是被比较出来的,一个开奥拓的人他觉得他不幸福,因为他的邻居是开宝马的。有了房子有了车子不一定就幸福,有钱可以买来房子,但买不来爱情。
幸福就是你和你的爱人坐在宝马里有说有笑,而不是坐在宝马里怀念骑自行车的日子。
其实说得还真有道理,每个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应该适度的放缓自已的脚步思考一下,当你还不能够达到你想要的物质需求时,与其是痛苦的纠结,还不如给自已适当的阿Q一下,放松心情,释放一下你气球里的气体,然后继续努力前行。
有一天我翻到这样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里面有这样写到:人,活着就在当下,当下就要快乐!是啊,人生苦短的道理每个人都知道,那为什么不去努力的做呢?
偶尔,我会去深圳的中心书城,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来这里的目的有两个,读后感《青春读后感》。
一是,装。把自己装成一个有文化的人。
二是,这里确实是一个放缓心情的好地方。在这个每天充满竟争的城市,需要这么一个地方给自己的心灵做个SpA。你可以去图书馆,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坐在某个角落忘记复杂的人际关系,忘记尔虞我诈,只是你一个人与自已对话。你也可以去书店里面随便逛逛,或许能碰到对得上你味口的。有时还可以去音乐厅听上一场免费的音乐表演。反正很喜欢这个地方。
有一天在书店闲逛时,到美文欣赏区看到龙应台的文章,突然让我停下了脚步,这个名字既陌生又熟悉。想了起来,曾经在网上看到她的电影《目送1949》,于是对她又产生了好奇,很想知道她是谁,为什么会写这样题材的电影,她的作品为什么被书店放到美文欣赏区。于是便翻了几章,发现会爱不释手,还买了几本她的作品。原来她不仅是名作家,曾经还是台湾的一名政客。
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她和她的儿子在书信中谈到了两代人、两国人的不同青春与幸福。青春年少的儿子对社会有很多的疑惑和不解,有时儿子还会问起母亲的年少时代。她们的那个时代流行什么,玩些什么,那理想又是什么。母亲会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儿子是中德的混血儿,中西文化本来就有差异,难免会有一些疑惑,在儿子住的德国小镇上有很多混血儿,当他们谈到国度和种族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困惑或分歧。
想想,我们还算是幸福的,至少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种族、国度。比如香港年轻人,在龙应台的书中有一位香港年轻人给龙应台的书信这样描述:我是哪里人,香港人、中国人、还是英国人。
九七年之前我们是英国人,九七年之后我们是中国人,但是她说她们更习惯叫自己是香港人。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文字,你肯定会说当然是中国人,这还用想啊!但是如果是你,设身处地去想,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因为他们从小就在那生的环境中生长,接受那样的教育,常常会产生混淆。又如,日本的年轻人他们连对已国家的历史都是报着暧昧的态度,他们即不敢违背国家所谓的“荣誉”感,而去承认他们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但又不能违背人类生来具有的良知,而大张旗鼓的去接受。于是他们对本国的历史越来越暧昧。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谎言中,这才是可悲的。但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这样谈好像话题有点大了,呵呵)。
我只想说每个人,每个时代的人,每个国家的人都会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都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而苦恼,甚至抱怨。其实我觉得当我们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时,不管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接受还是被接受,我们都应该正面的去面对我们生活。就像原始森林中总是存在着强者食弱者的生物链一样,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我们处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总有我们生存的道理。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勇敢积极的去面对吧!挑战未来,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