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苦难辉煌》的读后感
最近看了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新着《苦难辉煌》,跟随着作家的笔墨去追寻中华民族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公民,这其中的道路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也许会遇到很多坎坷挫折。然而,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一样,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那个弱小被无数困难挫折所围绕的部队能够完成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还能继续前进,答案应该只有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知道,他们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他们是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人民的希望,正是他们那种百折不挠坚持前进的决心预示着他们的光明前途和辉煌未来,正是这些革命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新中国才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才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东亚病夫,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赢得无数国际赞誉的强大国家,是不畏任何苦难,关心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任的大国。这一切都是无数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伟大成果。就像书中说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创造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光芒不是在于他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从而证明其自身的强大,而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中国革命前途命运最黑暗的时候,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被敌人俘虏,即使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我们的共产党员们都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
信念不止,战场无疆
——读金一南《苦难辉煌》有感
品茗历史,犹如啜饮清茶,仿佛全身心都侵染其中。“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儿爱自己的翅膀。”瞿秋白如是说。历史之于人便如土壤之于树木,是养分之来源,是本性之源泉。
《苦难辉煌》是一本讲诉土地革命时期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的红色书籍,作者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这一本书着重介绍了工农红军在这一时期所经受的磨难困苦,以及那些风流人物在历史转合中的跌宕起伏。
书名的含义可以用书中两句原话来概括: 他们历经苦难,我们拥有辉煌;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皆出于此(长征)。我们可以将它们合为一句,最耀眼的辉煌,来自于最深重的苦难。而这些苦难,他们究竟是怎样克服的,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五次围剿,几乎将共产党逼入绝境,这支火种却一直不肯熄灭。国民党不是没有人才,“小诸葛”白崇禧、何应钦、何健、陈济棠,个个都是名震一方的角色,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倾尽全力,仍然只是将工农红军打成了一块精铁罢了。是什么力量使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岁月默默无言,随着这些曾在历史中叱咤风云的人物的渐渐黯淡、消逝,故事也渐渐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认为,原因在于农业破产。
蒋介石也列出了五点理由,其中认为“赤色帝国主义者之毒计”是根本的一条 美国作家布莱恩•克洛泽将蒋介石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
或许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也是常人最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自身的原因。毛泽东在1928年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给的第一条原因即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即意军阀混战是根本的一条。无论是汪精卫还是蒋介石,他们的眼里始终只有自己的利益,他们将历史的成败看成个人的成败。不考虑朋友感受的人交不到朋友,不考虑民生的政党也无法获得民心。
蒋介石并不缺乏运气,不然他根本上不了舞台。他缺少什么呢?阶级的核心是政党,政党的核心是领袖,领袖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意志与思想。有的领袖提供意志,有的领袖提供思想,所以列宁说,需要一个领袖集团。而列宁本人,既提供了意志,又提供了思想。毛泽东也是如此。但蒋介石只给他的政党提供了意志,提供思想的是孙中山。仅此一点,蒋便不敌。
只关注自身利益是什么后果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蒋介石亲自部署的第五次围剿中,本来已将红军逼入湘粤一带的绝境中,负责湘江联防的是何健部的湘军和白崇禧的桂军,还有陈济棠的粤军在湘粤边境设防,追击的中央军由薛岳带领,本来是对红军非常不利的作战计划,偏偏蒋还想着顺手灭了军阀割据,于是交代薛岳以驱赶为主,逼得红军尽可能多地与粤军、桂军、湘军相拼,以收渔翁之效。陈济棠、白崇禧与何健也非易与之辈,探清蒋意图后,都只想着将红军堵在自家领地之外,于是给红军留出了一个大口,这被称之为“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了,蒋也只能仰天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红军得以突破四道封锁线,离不开军阀内部的勾心斗角的原因。国民党之失败,似乎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相比之下,工农红军的力量便在关键时刻显得异常强悍。南昌起义失败后,留守三河坝负责殿后的部队已经是个损兵过半、四面都是敌人、与上下左右皆失去联系的烂摊子,思想上和组织上都相当混乱。茫然无措的军队人心涣散,有人建议去香港,有人提议回上海联系其他力量,营长、连长们结着伙走,南昌起义留下的微末革命火种,随时可能会熄灭掉。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是部队的临时负责人——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用自己的信心与激情坚定了大家的信念,革命的火种由此保留了下来。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战斗力的核心。解放战争中,指挥东野的林彪,指挥华野的粟裕,当时皆站在天心圩的队伍中。
我时常想,是什么给了像邱少云、黄继光他们那样的勇气去迎接死亡,毫不畏惧;是什么让方志敏、刘畴西他们在威逼利诱前毫不动心,慷慨求死;是什么让朱德、粟裕在一片人心惶惶的绝境中,依然能够坚决自己和部队的信心。除了相信,别无其他。只有在坚决的信念中,人才能勇敢地面临绝境甚至死亡,一点点的动摇,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汪精卫年轻时刺杀清朝大臣被捕后,作诗明志“慷慨歌燕市,从容过楚丘。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最后却死于刺杀。蒋介石年轻时也曾明志“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但后来却只顾着封侯了,神州都丢到了一边。他们年轻时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最后却背弃了最初的理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的光辉岁月里,有多少荣耀,就有多少苦难。是信念支撑着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信念让这些苦难没有白费。
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时代,爱国的青年们有着坚定的信仰,而到了安乐平稳的现在,很多人却迷茫了。很多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现在一代的年轻人少有人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有人说我们这代缺乏信仰,其实我们很多人不是没信仰,只是信仰是我们自己,以自己为信仰的人始终是走不远的,因为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每个时代总需要领导,就像船总要有个船长一样去指引方向。有个说法很恰如其分,时代是一辆客车,很多人坐着车里只顾自己的事情,幸运的是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开往何处,也有几个人会试图去改变它的方向。许多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中必将有人以自己的意志和思想领导这片大地,新的战场不是拯救,而是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苏。只有从苦难中磨练出的信念,才能为众生指引方向,点亮明灯。
历史书籍最迷人的字眼莫过于“后来”二字。后来代表着时间的选择,代表着事实,后来让我们看清人变幻莫测的表面背后藏着的心,通过后来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通过后来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虽然历史的对错往往难说的紧,但漫长而宏大的历史,比我们短暂的一生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从扎根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回归这一片土壤,为新的后来人所汲取,我们能够贡献的分量,取决于我们提炼吸收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