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分类(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小飞霞
《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发情感和兴趣。
二、走近“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设计意图:
(一)关于教学目的: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有关目标及要求,结合本文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上述三维教学目标,并将能力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法:根据本文是说明文及学生对说明文的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我极力避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运用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的方法:“畅谈国粹”,意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平时积累,有话可讲,让同学们找到共同语言;“举办模拟招聘会”,意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迎合学生乐意关注的活动,激发学生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钻研课文,理解内容;在教学中安排朗读,旨在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彩;“读写拓展”,更是为了将在本文的教学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同时又提高写作能力。
(三)关于教学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要求与特点,我在教学过程的处理上,尤其费了心思。总体上,按照“激趣——初读——深究——拓展”四个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的欲望。回顾这堂课,许多听课的专家和同行都说“高潮迭起,精彩处处”。
(四)关于板书设计:在设计板书时,我考虑,板书既要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同时又要精彩生动,具有美感,与屏风这一古老艺术珍品相称。经过再三思考,我将板书设计为屏风形状,将内容和重点拟成一副对联。从教学效果来看,果然精彩传神,听课者无不击掌叫好!认为匠心独运,锦上添花。
《说“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进一步提高说明文分析和提炼的阅读能力。
3、体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4、以屏为媒介,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器物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1、阅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选择生动有趣的句子品一品,体味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写一段话介绍一种像“屏”一样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
课堂教一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朗读关于“屏”的诗词
1、导入:走进“屏”的世界,感受屏风魅力: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生说观后感,在哪里见过屏?自由答)
导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提问:什么是屏?谁能最快根据文意给屏下一个定义呢?(“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5分钟)
活动一、大胆实践介绍屏(8分钟)
1、速读课文,提取信息,根据文中“屏的知识”回答: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呢?
学习步骤:个人在文中圈划、提取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要点:即本文围绕“屏”介绍的相关知识:屏的特点、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
要点:◆屏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风的作用: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缓冲视线。
◆屏风的分类:①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②艺术上:雅俗之别③外形上: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①大小因地制宜;②讲究造型、色彩、绘画;③设置与整体相称;④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得体。
活动二:读“屏”品“味”赏特色(10分钟)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生动有趣,现在就让我们选几句来品一品,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味。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每人说一句--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质疑补充,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品读,我们发现:
1、有一片“情”在:喜爱、向往、赞赏(对屏真挚的情感,感染力极强)
2、有一串“诗”在: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小结: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的相关知识,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屏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言生动有趣而富有文采。这也正是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拓展延伸“说文化”(18分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要求:1、有条理说明。2、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3、最好能引用诗词使文章增添色彩。(配图或制作PPT)
或者: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个人展示,2-3人,其他同学点评,教师点拨。
明确:扇子、茶具、陶器、椅子、床、窗、雨伞、漆盒、中国结、木雕、剪纸等.
小结:看来每一个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像“爱屏、说屏”的陈从周先生那样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为我们盛上丰美的文化大餐,我们更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喜爱中国器物文化,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课后作业
1、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2、积累写屏的古诗词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5
《说“屏”》教学反思《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
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
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
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 感情 :向往、欣赏
说“屏” 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 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说“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说“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说“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学设计11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说“屏”》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正音
屏风纳凉()伧俗()忒()休憩()帷幕()擅长()
2、释义
伧俗:粗俗鄙陋。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雅俗之别:高雅与粗俗的分别。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2)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试用一句话归纳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设置。
3、研讨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样分类?
(5)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4、赏析
(1)深入体会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
三、延伸迁移
完成语段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4、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说“屏”》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14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习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学设计15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 感情 :向往、欣赏
说“屏” 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 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说“屏”》教学设计2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3、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4、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⑵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⑶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①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②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③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⑴理解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⑵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说“屏”》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学设计8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习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说“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说“屏”》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进一步提高说明文分析和提炼的阅读能力。
3、体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4、以屏为媒介,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器物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1、阅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选择生动有趣的句子品一品,体味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写一段话介绍一种像“屏”一样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
课堂教一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朗读关于“屏”的诗词
1、导入:走进“屏”的世界,感受屏风魅力: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生说观后感,在哪里见过屏?自由答)
导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提问:什么是屏?谁能最快根据文意给屏下一个定义呢?(“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5分钟)
活动一、大胆实践介绍屏(8分钟)
1、速读课文,提取信息,根据文中“屏的知识”回答: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呢?
学习步骤:个人在文中圈划、提取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要点:即本文围绕“屏”介绍的相关知识:屏的特点、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
要点:◆屏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风的作用: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缓冲视线。
◆屏风的分类:①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②艺术上:雅俗之别③外形上: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①大小因地制宜;②讲究造型、色彩、绘画;③设置与整体相称;④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得体。
活动二:读“屏”品“味”赏特色(10分钟)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生动有趣,现在就让我们选几句来品一品,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味。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每人说一句--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质疑补充,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品读,我们发现:
1、有一片“情”在:喜爱、向往、赞赏(对屏真挚的情感,感染力极强)
2、有一串“诗”在: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小结: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的相关知识,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屏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言生动有趣而富有文采。这也正是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拓展延伸“说文化”(18分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要求:1、有条理说明。2、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3、最好能引用诗词使文章增添色彩。(配图或制作PPT)
或者: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个人展示,2-3人,其他同学点评,教师点拨。
明确:扇子、茶具、陶器、椅子、床、窗、雨伞、漆盒、中国结、木雕、剪纸等.
小结:看来每一个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像“爱屏、说屏”的陈从周先生那样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为我们盛上丰美的文化大餐,我们更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喜爱中国器物文化,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课后作业
1、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2、积累写屏的古诗词
《说“屏”》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3)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二、介绍屏风历史、作者,讲解生字词
1、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2、走近陈从周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学术专著。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流萤(yíng)擅(shàn)长忒(tui)伧(cāng)俗
帷(wéi)幕休憩(qì)
伧俗:粗俗鄙陋。休憩:休息。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
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屏?请同学们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呢?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作者对屏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
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研读课文,探究合作: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理解诗意: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文中用了引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下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4、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准确、科学、严密、有文学色彩。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屏风的诗句吗?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小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2、完成【一课一练】相应练习。
《说“屏”》教学设计15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