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粤府〔2006〕96号 )
粤府〔2006〕96号
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进一步推进广东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调整完善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调整个人账户记账规模
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将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从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2006年6月30日前的个人账户与2006年7月1日后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
各地要做好清理审核调整前后的个人账户数据和个人账户记录工作,实现个人账户的规范化管理。
二、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个人缴费以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收入为基数。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高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收入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参保人所在市(地级以上市,下同)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且本人月应税工资、薪金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可按不低于所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原则上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所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也可从所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起步,逐步过渡到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经申报并已核定的2006年6月底前的缴费基数不再重新核定。
三、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从2006年7月1日起,改革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仍按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本通知规定的年度调整办法。
(一)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参保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满15年的;
2.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6月30日前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
3.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7月1日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
41998年6月30日前应参保未参保,1998年7月1日以后办理参保补缴手续,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
(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办法见附件2。
参保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a+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a=本人平均缴费指数÷0.6,今后可随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基础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
以本人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执行(见附件1)。个人账户养老金从本人个人账户基金中支付。
2.具有视同缴费权益并建立了视同缴费账户的下列参保人,在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2006年7月1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3.首次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6月30日前已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2006年7月1日后开始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参保人视同缴费账户的核定与建账工作。视同缴费账户的建账与管理办法见附件3。
(三)过渡期计发办法。
为保证基本养老金新计发办法与原计发办法的平稳过渡,设置5年过渡期(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过渡期内实行将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并按差额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做法。
1.对过渡期内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其差额部分作为补差计发。
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下列比例计发: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10%;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30%;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50%;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70%;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90%。
2011年7月1日以后申领基本养老金的,不再实行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基本养老金按新办法计发。
2.过渡期内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统一按2006年6月30日止的标准执行,即基础养老金以所在市2004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2006年6月尚未统一全市基础养老
金计发基数的,按2006年6月实际计发基数);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到2001年6月30日,调整计算到2005社会保险年度;个人账户储存额计算到2006年6月30日止,除数按120计算。
(四)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
参保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可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其中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养老保险费全部由个人缴交的参保人,还可享受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广东省户籍参保人,可以不申领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费基、费率继续缴费,直至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时为止。此类参保人最后参保地为非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应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人户籍所在地继续缴费;如在最后参保地连续缴费满5年以上的,也可在最后参保地继续缴费。继续缴费期间计算缴费年限,不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五)死亡待遇计发基数。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计发基数为所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四、完善基本养老金年度调整办法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在国家出台基本养老金年度调整办法前,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法测算,每年7月调整,具体调整方案由省劳动保障厅会省财政厅测定,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统一公布实施:
基本养老金年度调整额=所在市上年度平均基本养老金×全省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40%~60%)
全省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小于或等于零时,不调整基本养老金。国家调整基本养老金时,其调整增加额等于或小于广东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不再调整;调整增加额大于广东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其高出部分予以补齐。
基本养老金每年调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五、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各地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强对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企业年金制度健康运行。
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地方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在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制度前,200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全省200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市,可为2006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后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计发地方养老金。地方养老金月标准为:
地方养老金月标准=(所在市200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全省200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本人2006年6月30日前缴费年限×1%。
参保人在省内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地方养老金按月标准乘以120后实账转移。转入地将转来的地方养老金并入统筹基金,为参保人记录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参保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地方养老金由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随参保人基本养老金一并发放,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实账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支付完后,即停止发放地方养老金。地方养老金月标准为:
地方养老金月标准=实账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120
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各地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以规范参保缴费为内容,以提高实际缴费人数为目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原则上按20%执行。所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与个人缴费比例之和高于20%的,按20%执行;所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与个人缴费比例之和低于20%的,按单位与个人缴费比例之和执行。
各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方案须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后,由市政府批准执行。
七、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广东省要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要认真研究制订广东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经省政府审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八、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全面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各市应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全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各市应严格按
规定向省上缴养老保险调剂金。应上解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规定比例,直接划入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未按规定上解省级调剂金的,由省财政厅在税收返还或专项财政补助中抵扣。
九、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高度重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大对街道、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宽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等方面的工作,满足退休人员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各地要加大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投入,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础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各地要完成社会保险经办综合服务大厅、档案库房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十、有关规定
本通知所提及的职工月平均工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均以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各地在执行本通知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劳动保障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一日
第二篇: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粤府_(2006)96_号
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
.粤府(2006)96 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 进一步推进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决定自 2006年7月1日起调整完善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调整个人账户记账规模
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将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从本人缴费工资11%调整为8%。2006年6月30日前的个人账户与2006年7月1日后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
各地要做好清理审核调整前后的个人账户数据和个人账户记录工作,实现个人账户的规范管理。
二、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个人缴费以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收入为基数。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高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300% 的,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参保人月应税工资、薪金收入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 , 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参保人所在市(地级以上市,下同)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且本人月应税工资、薪金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可按不低于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60% 为缴费基数 , 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 原则上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也可从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起步,逐步过渡到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经申报并己核定的 2006 年 6 月底前的缴费基数不再重新核定。
三、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从2006年7月1日起,改革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和调整办法。2006年6月30日前己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仍按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本通知规定的调整。
(一)享受基本养老金条件。
参保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满 15 年的;
2.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6月30日前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 10 年的;
3.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 7月1日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
4.1998年6月30日前应参保未参保,1998年7月1日以后办理参保补缴手续,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
(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o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办法见附件2。
参保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a+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a=本人平均缴费指数÷0.6,今后可随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基础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
以本人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执行(见附件1)。个人账户养老金从本人个人账户基金中支付。
2.具有视同缴费权益并建立了视同缴费账户的下列参保人,在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2006年7月1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3.首次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6月30日前已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2006年7月1日后开始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于2008年底前完成已参保人视同缴费账户的核定与建账工作。视同缴费账户的建账与管理办法见附件3。
(三)过渡期计发办法。
为保证基本养老金新计发办法与原计发办法平稳过渡,设置5年过渡期(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过渡期内实行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并按差额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做法。
1.对过渡期内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其差额部分作为补差计发。
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下列比例计发: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10%;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30%;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50%;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70%;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90%。2011年7月1日以后申领基本养老金的,不再实行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基本养老金按新办法计发。
2.过渡期内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统一按2006年6月30日止的标准执行,即基础养老金以所在市2004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2006年6月尚未统一全市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按2006年6月实际计发基数);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到 2001年6月30日,调整计算到2005年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计算到2006年6月30日止,除数按120计算。
(四)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
参保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可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其中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养老保险费全部由个人缴交的参保人,还可享受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本省户籍参保人,可以不申领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参照个人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费基、费率继续缴费,至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时止。其参保人最后参保地为非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应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人户籍所在地继续缴费;如在最后参保地连续缴费满5年以上的,也可在最后参保地继续缴费。继续缴费期间计算缴费年限,不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五)死亡待遇计发基数。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计发基数为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四、完善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在国家出台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前,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法测算,每年7月调整,具体调整方案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会省财政厅测定,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统一公布实施:
基本养老金调整额=所在市上平均基本养老金×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40%~60%)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小于或等于零时,不调整基本养老金。国家调整基本养老金时,其调整增加额等于或小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不再调整;调整增加额大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其高出部分予以补齐。
基本养老金每年调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五、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各地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要加强对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企业年金制度健康运行。
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地方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由省劳动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在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制度前,所在市2005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全省2005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市,可为2006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后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计发地方养老金。地方养老金月标准为:
地方养老金月标准=(所在市2005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全省2005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本人2006年6月30日前缴费年限×1% 参保人在省内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地方养老金按月标准乘以120后实账转移。转入地将转来的地方养老金并入统筹基金,为参保人记录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参保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地方养老金由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随参保人基本养老金一并发放,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实账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支付完后,即停止发放地方养老金。地方养老金月标准为:
地方养老金月标准=实账转入的地方养老金总额÷120
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各地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以规范参保缴费为内容,以提高实际缴费人数为目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原则上按20%执行。所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与个人缴费费率之和高于20%的,按20%执行;所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缴费费率之和低于20%的,按单位和个人缴费费率之和执行。
各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方案须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七、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省要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要认真研究制定我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经省政府审定并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八、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全面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各市应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全市费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的执行,各市应严格按规定向省上缴调剂金。应上解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规定比例,直接划入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未按规定上解省级调剂金的,由省财政厅在税收返还或专项财政补助中扣抵。
九、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重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条件,加大对街道、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宽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等方面的工作,以满足退休人员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各级政府要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大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投入,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础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应完成服务大厅、档案库房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十、有关规定
本通知所涉职工月平均工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均以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各地在执行本通知时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劳动保障厅反映。
附件:1.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2.相关参数的计算办法
3.视同缴费账户建账和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九月一日
附件1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退休年龄 计发月数 退休年龄 计发月数 40
233
164 41
230
158 42
226
152 43
223
145
220
216
212
208
204
199
195
190
185
180
175
170
139
132
125
117
附件2
相关参数的计算办法
一、原办法的过渡性养老金
(一)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
原办法过渡性养老金=原办法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8年6月30日前的缴费年限×计发系数+1998年6月30日前的特殊工种年限×0.2%-提前退休年限×1%]×(1+a01)×(1+a02)ׄ„×(1+a05)+1997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10% 注:1.a01、a02、„„、a05为2001至2005社保退休人员过渡性养老金调整比例。
2.计发系数: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为1.2%;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的为1.0%。
(二)原办法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9 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1999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临界指数×视同缴费月数+1994年 1月至2001年6月实际缴费指数之和]÷(视同缴费月数+1994年1月至2001年6月间的实际缴费月数)。
注:原办法中的临界指数按“1”计算,确需使用原办法计算的,应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批。
(三)原办法实际缴费指数的计算公式。
参保人月实际缴费指数=参保人的月缴费工资÷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注: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取值,采用地级以上市或县(市、区)标准,以2006年6月底前各地实际执行的办法为准。
二、新办法基础养老金中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一)新办法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二)本人平均缴费指数计算公式。
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指数之和)÷(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月数)。
(三)视同缴费指数计算。
1.一般人群,即1993年底前参加工作,单位所在地实施粤府〔1993〕83号文时即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含1993年底前调到企业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安置到企业的复转军人)。
计算公式:
视同缴费指数=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1993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注: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取值,采用全市或县(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由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具体指标按附件3中《1993年底前全省各地“视同缴费账户”建账标准和“视同缴费指数”一览表》执行。
2.特殊群体,指1994年1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的,由我省安置到企业的复员转业军人、流动到企业的原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改制前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计算公式:
视同缴费指数=本人复员转业、单位改制或离开原单位前12个月月平均基本工资÷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结果大于3.0的取3.0。
(四)补缴年限的指数计算。
补缴应参保未参保期间或中断缴费期间所欠养老保险费的,补缴年限的指数计算公式:
补缴年限的指数=补缴时计征的月平均缴费工资基数÷补缴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结果大于3.0的取3.0。
(五)本人实际月缴费工资的指数计算。
实际月缴费工资指数=本人月缴费工资÷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注:上述全省职工(在岗)月平均工资,1994-1997年为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1998年后为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1993-2005年全省职工或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省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
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
1993
444
/ 1994
593
/ 1995
688
/ 1996
761
/ 1997
808
/ 1998
/
853
1999
/
942
2000
/
1152 2001
/
1307 2002
/
1485 2003
/
1666 2004
/
1843 2005
/
1997 注:1993-2005年指标值出自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附件3
视同缴费账户建账和管理办法
一、视同缴费账户建账对象
为所有按规定享受视同缴费权益的人员建立视同缴费账户。
二、视同缴费账户建账办法
(一)对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享受过渡性养老金的参保人,补计1993年前视同缴费年限、补齐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底前个人缴费不足8%部分的视同缴费账户。
1.1993年底以前的视同缴费账户建账办法
截至2006年6月30日时本人1993年底前的视同缴费账户总额=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8%×12×1993年底以前视同缴费年限×(1+10%)12.5 1993年底前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但有实际缴费年限的参保人,也按上述办法建立视同缴费账户。
1993年底前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用全市或县(市、区)职工平均工资,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决定。
具体建账金额按《1993年底前全省各地“视同缴费账户”建账标准和“视同缴费指数”一览表》执行。
2.补齐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底前个人缴费不足8%部分的计算公式
截至2006年6月30日时补齐总额=(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30日本人缴费工资之和×8%-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底本人实际缴费总额)×(1+4%)8 因所在地人民政府贯彻粤府〔1993〕83号文延迟实施时间的,从1994年1月至所在地贯彻粤府〔1993〕83号文的实施时间的上月,以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按月补齐。
截至2006年6月30日时视同缴费账户总额=[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8%×1994年1月至所在实施粤府〔1993〕83号文前的月数+(所在地实施粤府〔1993〕83号文至1998年6月本人缴费工资之和×8%-所在地实施粤府 〔1993〕83号文至1998年6月本人实际缴费总额)]×(1+4%)8
(二)特殊群体的视同缴费账户记账办法
特殊群体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的,由我省安置到企业的复员转业军人、流动到企业的原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改制前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993年底前安置、流动、改制到企业的,其视同缴费账户记账办法按本办法第二条第(一)款执行。
1994年1月后安置、流动、改制到企业的,其视同缴费账户记账办法如下:
1.转业干部(不含2000年以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转业士官(含原志愿兵、专业军士)
以本人转业前12个月的月平均基本工资为基数(以转业时部队开具的本人工资介绍信为依据),按国家规定可以视同缴费年限的军龄,每满1月记8%的视同缴费账户。
2000年以后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前的军龄不视同缴费年限,不建立视同缴费账户。2.退伍义务兵、复员干部
服役时领取津贴的战士或以复员形式退役的原军队干部,以退伍时全国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国家规定可以视同缴费年限的服役年限,每满1月记8%的视同缴费账户。
入伍后原单位仍保留工资待遇并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如服役期间本人缴费工资低于退伍时上全国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的,差额部分以视同缴费账户形式予以补齐;高于或等于退伍时上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不再建立视同缴费账户。
3.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到企业前已被开除、除名和判刑,原机关工作时间不计算连续工龄的不在此列)
调入企业和机构改革后分流或流动到企业的,以本人离开机关前12个月的月平均基本工资为基数,按国家规定可以视同缴费的机关工作年限,每满1月记8%的视同缴费账户。
4.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企业前已被开除、除名和判刑等,原事业单位工作时间不计算连续工龄的,以及企业化管理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不在此列)
调入企业或单位改制后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本人离开事业单位或单位改制前12个月的月平均基本工资为基数,按国家规定可以视同缴费年限的原事业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月记8%的视同缴费账户。
5.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视同缴费账户总额=1993年底前记账额×(1+10%)n+1994年1月~1998年 6月底记账额×(1+4%)n+1998年7月~2006年6月记账额×[(1+a99)„(1+a06)]。
n表示本人转入企业时间至2006年6月该区间的年限。
a99„a06表示1999年~2006年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三、视同缴费账户的管理
视同缴费账户实行虚账管理,不得继承和一次性提取。
参保人省内跨统筹区域内转移时,转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本人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实账转移,转入地按转入的视同缴费账户金额为本人建账,不再重新核定,其到账的视同缴费账户基金划入统筹基金;跨省转移的,除双方签定协议的外,按国家现行转移办法办理。
视同缴费账户从建账时点(转移后从转入地建账时)起,按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综合考虑的一定利率增长。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商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在具体办法未公布前,暂按个人账户利率增长。
第三篇: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宣传提纲
一、近年来我省养老保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994年,根据《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粤府[1993]83号),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不分单位所有制性质、不分职工用工形式执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家统一制度并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6月,全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643.88万人,离退休人员235.65万人,全省月人均基本养老金847元/月,100%实行社会化发放。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年7月1日起,统一将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从本人缴费工资11%调整为8%;二是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费基数上下限,同时允许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地级市以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下限,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下限;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缴费时间长短和数额多少与待遇水平挂钩,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完善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让广大离退休人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五是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六是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非公有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七是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将研究制定我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经省政府审定并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八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规范市级统筹,强化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九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二是与新的计发办法相适应。以职工缴费年限35年退休为例,改革前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是58.5%,其中20%为基础养老金,38.5%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改革后目标替代率将达到59.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提高到35%,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调整为24.2%。新老办法对比,基本养老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基础养老金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所降低,总体水平与改革前大体相当,略有上升。
六、为什么要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计发办法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涉及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按照现行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中人10年)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按当地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账户储存额的1/120计发。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缴费15年(中人10年)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延长多少,基础养老金都一样,这不符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限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一般要生活25年以上,在现行个人账户基金增值能力限的情况下,仅够支付10年,以后仍需统筹基金支付,权利与义务严重偏离,面对即将到来的“银色浪潮”,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压力。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有利于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遇。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必须同时符合规定的年龄条件和缴费年限条件,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年龄条件: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执行。即:(1)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可以办理正常退休。(2)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累计满8年、从事井下、高低温工作累计满9年或从事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3)由定点医院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并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办理因病提前退休。
(二)缴费年限条件:国发[2005]38号文规定,“中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必须缴费满15年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我省对“中人”的缴费年限要求,满10年的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为了与国家的规定相接轨,又与我省《条例》相衔接,根据粤府[2006]96号文规定,2013年6月30日前仍按老办法执行,即将“中人”缴费年限10年的规定放宽到2013年6月30日,给了最后一批 “中人”(1998年6月30日参保)15年时间。从2013年7月1日起执行缴费年限15年的统一规定。具体缴费年限规定如下: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人,在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2006年7月1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3.首次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6月30日前已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2006年7月1日后开始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十、为什么新计发办法采取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国务院38号文对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没有具体规定,选择全省或地级以上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征收、计发的基数(简称“省基数”或“市基数”)由各省决定。我省在贯彻意见中采用了“省基数”,这一选择是深入贯彻38号文并结合广东实际作出的决策。选择“省基数”主要考虑:一是便于统一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全省操作,为提高管理水平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基本养老金条件的,按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除以120(或计发月数),按月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这样改革主要考虑:一是国务院38号文已经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体现效率作用的机制,过渡性养老金则相应转换为更多地体现公平,从而更好地体现养老保险二次分配的功能;二是由于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前,个人没有缴费但有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因此,引入视同缴费账户可以与之相对应,在待遇结构上直接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完全并轨;三是将老职工养老保险“隐性负债”显性化,便于明晰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利于建立国家对职工“隐性负债”的补偿机制;四是视同缴费账户作为历史债务的一部分,在“财政分灶吃饭、基金独立核算”的体制下,实行视同缴费账户随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缓解了转入地的基金支付压力,利于解决转移难问题。既可解决省内转移的障碍,还可创造条件实现与已经实行账户化的部分省市的转移;五是填补了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新人”的视同缴费权益计算的政策空白。
十二、在基础养老金计发中,什么情况下出现修正系数a 粤府[2006]96号文规定,参保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则,防止“低进高出”等不合理现象发生。
十三、我省贯彻意见是如何设计新老办法过渡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贯彻38号文宣传提纲(劳社部发[2005]32号)指出:“在过渡期实行特殊的过渡政策,按照新计发办法,养老金减少的不减发,增加的逐步增加”。在其后的几次全国性会议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提出了“五年过渡、不宜太长”的指导思想。
为保证基本养老金新计发办法与原计发办法平稳过渡,我省在劳动保障部的指导下,借鉴试点省的经验,设置5年过渡期(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过渡期内实行将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并按差额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做法。
对过渡期内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其差额部分作为补差计发。
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下列比例计发: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10%;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30%;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50%;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70%;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月平均工资
为统一规范全省执行原办法的操作,粤府[2006]96号文附件2中特别提出,原办法中的临界指数原则上按“1”计算,确需使用临界工资计算临界指数的,须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批;对于计算“视同缴费指数” 及“视同缴费账户”所涉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取值,采用全市或县(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由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
十六、新办法执行后,2006年6月30日前缴费工资和退休人员待遇如何处理
根据粤府[2006]96号规定,对于参保单位和个人已申报,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定的2006年6月底前的参保人缴费基数不再重新核定。
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不变,2006年7月1日以后按新办法规定的调整办法进行调整。
十七、为什么规定参保人在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可延续缴费,什么样的人可以延续缴费
现行制度中,对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未满足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不发放基础养老金,只计发一次性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及非正规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年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实施:
基本养老金调整额=所在市上平均基本养老金×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40%~60%)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小于或等于零时,不调整基本养老金。国家调整基本养老金时,其调整增加额等于或小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不再调整;调整增加额大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其高出部分予以补齐。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国发[2005]38号文规定,征收与计发基数与此不同,前者是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时是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十九、为什么要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国发[2005]38号文提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国家在继续抓好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抓紧研究制订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2005年黄菊副总理在一次全国专题会议上指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增加,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拿出一些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情”。目前,国家在东三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保险市级统筹工作,要求全省各地要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全市费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各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方案须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的执行,各市应严格按规定向省上缴调剂金。应上解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规定比例,直接划入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未按规定上解省级调剂金的,由省财政厅在税收返还或专项财政补助中扣抵。
二十一、我省如何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企业经济效益千差万别,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无法解决发达地区养老金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无法解决企业效益差别带来的待遇差别问题,还有早期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低、原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企业后与机关待遇差距、在企业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待遇低的问题等等,都不可能完全在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一一解决。因此,我省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除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外,还积极创建地方养老保险,以期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粤府[2006]96号文提出,各地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要推动有条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经办机构基础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应完成服务大厅、档案库房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养老保险处)
第四篇: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工作安排意见
发布部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文号: 劳社部函[200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我部召开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和全国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1号)和《关于印发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2号)。为贯彻落实上述会议和文件精神,把《决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部里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工作安排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部里将加强监督检查,了解和交流各地情况,并于7月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和讲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部,工作总结请于12月底前报部。
二〇〇六年一月五日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工作安排意见
根据《决定》和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全国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劳社部发B005]31号)和《关于印发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2号)要求,制定以下工作安排意见:
一、关于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成果。继续坚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重点地区监控制度和资金应急调度制度,重点抓好对农垦企业和19个直报城市的监控和督导。密切关注信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商财政部在年初预拨部分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全年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三)指导有关省、自治区落实补发历史拖欠基本养老金工作,总结推厂经验,推动补发工作。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二、关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四)指导各地统一规范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提供便捷服务。
(五)1月向各地下达扩面侄务,对各地完成任务情况按季送行通报,督促扩面工作的讨展。
(六)总结交流个体工商户和荧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经验,通过典型指导、推动扩面工作。
(责任单垃: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三、关于步做实个人账户
(七)在国务院确定扩大试点省份后。通知有关试点省份在2月上报实施方案,包括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地万财政配套补助列人预算、基金支撑能力测算、基金归集、管理和投资运营等内容,均财政部共同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复实肺,2月举办试点省份劳动保障厅(局)主管厅(局)长及养老保险处长、经办机构负责人研讨班,进行培训和研讨;3月举办试点省份地市劳动保障部门和经办机构的业务骨于培训班。
(八)了解和指导地万做好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工作,相应调整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一季度修改下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办法,明确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的归集、记录、转移、支付等问题,统一和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个人帐户对帐单。
(九)对尚未实行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指导开展养老保险基金中长期支撑能力测算和制定逐步做实的规划,为今后启动这项工作做好准备。同时,鼓励有基金承受能力的地区,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十)对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个人账户记录、基金归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等情况,掌握基金分布和存放形态,分析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和效果等,总结经验,规范管理。
(十一)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对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办法进行研究,明确投资运营的基本框架、决策机制、组织程序、品种设计、监督管理等政策,并研究制定投资运营监管报告、信息披露规则等配套办法,指导做实个人账户省份规范投资运营。同时,配合财政部研究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的具体办法。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基金监督司、试点办)
四、关于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
(十二)1月将征缴任务分解到各地,指导地方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全年全国征缴收入增收820亿元。
(十三)加强对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的稽核工作,l月向各地下达清欠计划,力争全年清欠130亿。拟定社保机构内部监督办法,下半年下发各地执行。
(十四)指导各地做好养老保险基金预决算的编制、执行工作,切实加强管理。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基金监督司)
五、关于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十五)研究起草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配合社会保险法的制定,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调研论证,形成征求意见稿。
(十六)建立非现场监督指标体系。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基金监督指标体系,推动非现场监督工作。
(十七)对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组织开展基金征缴和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建立案件查处和基金回收汇总制度,改进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认证办法。
(责任单位:基金监督司、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六、关于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十八)组成工作小组,指导各地做好新若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工作并进行督促检查。
(十九)指导各地抓紧进行测算分析和制定过渡办法。各地应将今后5年内退休的人员作为样本进行新老办法对比测算分析,于4月底前上报测算分析结果,部里将逐省研究测算分析结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地应于5月底前提出过渡办法的方案送部初审,6月底前将过渡办法正式报部和财政部备案。各地年底前全部实行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二十)2月举办省市劳动保障厅(局)主管厅(局)长及养老保险处长、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研讨班,培训和研讨计发办法改革的相关问题。3月对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业务骨千进行培训。
(二十一)指导各地按不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测算制定养老金一览表,7月向社会公布。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试点办)
七、关于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二十二)研究提出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方案,对退休早、待遇偏低等有关群体适当倾斜。同时,指导地方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偏低问题的典型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三)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意见。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八、关于提高统筹层次
(二十四)总结巳实现省级统筹省份的做法和经验,制定省级统筹标准,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3月下发。
(二十五)分类指导推动,己经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继续规范完善,扩大试点省份原则上实行省级统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应有新的突破。在2006年补助地方养老资金缺口分配方案中,将省级统筹和省级调剂金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三季度,选择工作开展比较好的部分省市,召开省级统筹工作经验交流会。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社保中心)
九、关于发展企业年金
(二十六)会同财政部、国税总局开展专题调研,就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加强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加大宣传发动工作的力度,指导推动经济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省市,选择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进行推动。
(二十八)规范企业年金监管。做好中央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工作,指导地方规范备案程序。开展企业年金基金市场监管工作,规范运作行为。
(责任单位:养老保险司、基金监督司、社保中心)
十、关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二十九)指导各地继续扎实准迸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纳人社区管理的比例。
(三十)加强对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指导和帮助,总结交流先进经验。开展检查评估,规范管理服务办法。
(三十一)积极探索建立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和发展退休人员公寓。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司)
十一、关于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三十二)制定下发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能力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1作安排。
(三十三)探索建立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引导各地加强社会保险服务设施建设。
(三十四)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办一期地市以上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协助做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班和社科院MPA班的有关工作。
(三十五)加快数据清理进度,按季通报各省市数据清理整合工作的进度,指导各地提高数据质量。
(三十六)在全系统深人开展向经办机构先迸单位和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倡导奉献精神。
(责任单位:社保中心、能力建设中心)
十二、关于调研和宣传
(三十七)上半年组成若干调研组分批到各地和扩大试点省份进行调研,了解贯彻落实《决定》情况,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年底对各地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总结。
(三十八)指导各地按照部里印发的《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的要求,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2006010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
信息类型: 法规指南发布时间:2008-1-23 10:02:25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若干问题的通知(闽政办[2005]227号,2005年12月31日发布)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省政府将研究制定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未出台前,为搞好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平稳过渡,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大力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征缴率。凡经工商部门依法设立和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都要按照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各级政府要加强扩面征收工作的领导,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扩面征收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扩尽扩。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地税部门要加强对参保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基数的审核审查。
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诚信企业体系建设,将参保缴费情况作为企业诚信等级评定的重要内容;工会部门要通过积极开展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合法权益的保护,共同促进应保尽保,应扩尽扩。
二、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规模。从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个人账户记录,切实高效、优质地办理“个账”转移、一次性结算等工作,实现个人账户的规范化管理。
三、逐步完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费率和基数。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2006年1月1日起,征缴费率按20%执行,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执行,具体过渡实施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地税局另文下达。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周年以上的参保人员,按规定手续办理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四、过渡期内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在实施意见未出台之前,从2006年1月1日起新退休的人员,按《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的老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待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出台实施时再予以平稳衔接。
2005年12月31日前已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五、深入开展宣传解释工作。各级劳动保障、地税等部门要按照省里统一印发的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全面、及时、准确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要大力宣传实施国务院《决定》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正确引导舆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职工群众全面准确地了解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各项政策,自觉地支持和参与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