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夏花品古诗·教案
【课堂导入】
同学们,又是一年夏来到,山花怒放,今天我们《诗词情怀》课程带领大家来赏析夏花意象、品味古诗艺术,探寻夏花生命特征,品味穿越古今的灿烂画面。
台湾作家罗兰曾在散文《夏天组曲》中写道:“夏天的花和春花不同,夏天的花有浓烈的生命之力。如果说,春花开放是因为风的温慰而柔美,那么夏天的花就是由于太阳的激发而骄傲了。”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是天气复杂剧烈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花朵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开,彷佛我们单单就把“夏”字和“花”字向一起一放,就会感觉到某种被赋予了一种的特征。
夏花。。到底这种特质是什么呢?同学们,都听过这个诗句吧?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第82首诗,英文原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郑振铎将它翻译为我们熟知的这个诗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以夏花喻生命,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活在这个世上一天,就要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绚烂开放,一定要活得热烈,活得潇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那么深沉的人在遇到高兴的事情都热烈潇洒,李白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别失意,别难过,面包会有的,向前看,要活得热烈,活得潇洒,活的像花一样绚烂。
我们今天赏析夏花奠定了一个主题——绚烂,那到底什么是绚烂呢?
很好,老师的问题来了。那什么是绚烂呢?
【提问互动】绚烂是什么。。灿烂的,恩,好,绚烂是,丰富的,不错。说不清楚,没关系,请坐。
词汇是抽象的、艺术的表达效果有时是抽象的、复杂的,难以表达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小技巧了。
从具体的形象入手,去赏析意象,变抽象为形象是诗歌赏析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怎样去赞美男子?你真潇洒你真美,美的冒泡。叫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高八斗,向曹植一样,相貌比出名的美男子潘安还好看。具体形象,可以感觉。
怎样去赞扬一位女孩子的美丽呢?
你真帅你真美,美的无以伦比了,美的冒泡了。。叫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叫章子怡的腿舒淇的嘴,张曼玉的眉毛刘嘉玲的美。
从可见可听的形象、触手可及形象入手中,描绘意象,是一种享受。
那么我们找绚烂的解释,是不是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形象进行呢?比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等。。
好,老师先给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咱们来体验他们带来的感觉。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1127—1206)的诗歌意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荷花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请同学品读。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
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自然清新、明媚
【讨论】
你能想起哪些描写夏花的诗句?
请品味出其中的感觉。
1.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辛弃疾《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蛙声。这是一个可以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夏天,令人心旷神怡。
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间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里的夏花是,可文可嗅的。馥郁芳香、丰富的美感。心旷神怡。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特别是“别样红”的荷花形象,透出作者是以欢快的心态欢送友。
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一边陪着朋友走在路上,一边和朋友谈笑风生。因为只有具有如此“谈笑风生”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气象宏大,绚烂生动。格外艳丽。
3.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词为词人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星星点点的枣花,纷纷掉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都响纺丝的缫车的声音,穿著素衣的老乡在古柳树下卖着黄瓜。
酒醉困倦唯恐睡去,太阳高照,想着就是一杯清茶,于是敲一户野外人家。。能不能喝到呢,戛然而止。留有悬念。好,枣花?什么特点:淳厚真切
【总结】
什么是绚烂呢?现在我们可以说了,绚烂就是 自然清新、明媚 馥郁芳香、丰富的美感。心旷神怡。气象宏大,绚烂生动。格外艳丽。好,枣花?什么特点:淳厚真切
绚烂还是什么?我们的感觉还在继续,很好。
请记得这种鉴赏诗词的技巧,从具体的形象上赏析诗歌
第二篇:品经典古诗 赏文化魅力 -
品经典古诗 赏文化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谈
安徽省 五河县实验小学 王静 联系 *** 邮编233300 经典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从小就应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但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小学生对诵读古诗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古诗词创作于遥远的古代,孩子们学起来有距离感;
二、古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学而且学得扎实有效呢?现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拉近距离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王昌龄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资料。课堂上,我就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大家兴致盎然,有的说:“王昌龄是唐朝人,又称王江宁”;有的说:“王昌龄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深,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的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天宝元年,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我也适时补充道:“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看见友谊深厚。”
就这样在交流互动中同学们了解到诗人的情况及写作背景,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抓住诗题,理解诗意
许多古诗诗题即“题眼”,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我先让学生大声齐读诗题三遍,学生们很快找到诗眼“送”,既然是为老朋友送行,那“依依不舍”、“惆怅”就是情感的主旋律了。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深厚,我以多媒体出示地图:芙蓉楼所在地润州以及当时王昌龄所任职的地方江宁,学生按比例尺放大计算,知道两地相距很远,为了送朋友,他特赶来,可见友情之深厚。
三、反复诵读,读出诗韵
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我始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进入阅读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诗,力争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我借鉴在教学视频中学到的王崧舟老师的诗词教学方法,先根据七言古诗“四三”停顿方式来合作读诗,我读“寒雨连江”学生接读“夜入吴„„”读完全诗后,再调过来让学生先读前四句,我接后三句,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来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欲望,我还用多媒体播放优雅的古筝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大家兴致盎然地模仿着,诗的韵律之美就在学生的诵读声中流泻下来,在课堂上回荡。
四、放飞想象,感受画面
在学生反复诵读,在读出了诗的韵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画面之美,感受离别之情。
我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寒雨连江”的画面:停晚时分,雨下得很大,江面烟雨迷蒙,一切都被笼罩在雨雾之中了,仿佛听到了雨落面,敲打船舷之声;有的想象诗人“清晨送客”的画面:仿佛在雨中听到了诗人对友人倾诉心声,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说我们心就象装在玉壶里的冰那样纯洁;还有的同学仿佛看到了“楚山孤对图”:诗人送走好友之后,只剩下孤零零的楚山与他相对,更感到诗人的惆然之情。
通过想象,学生们不仅感受到古诗的画面之美,而且感受到诗人的离别情怀。
五、巧妙拓展,体会意境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一句诗,我适时拓展描写雨的诗,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壮河入梦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等,通过拓展,学生对这首诗的“借景抒情”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这句时,我适时拓展:一般的送诗是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诗人是受人诽谤,受到排挤之后,对亲人表白他的心就象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剔透、冰清玉洁。通过拓展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因受到排挤而内心苦闷,急于向亲人表白心志的复杂情感。
这首古诗学完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陶醉在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意境美之中,深深地感受到古诗词散发的人文魅力,
第三篇:巧抓炼字赏古诗 教案
巧抓‚炼字‛赏古诗
英山县第二中学 吴 桂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王维、陶渊明、李白诗歌所表现的伟大形象,使学生从诗人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
教学重点: 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悟导结合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苏小妹出联难东坡)
传说啊,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不在苏东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对联的意境。苏东坡一看对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笑为两字加得太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也难怪苏轼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比如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为创作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二、初步感知,指导方法
1、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 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在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2、关于‚推敲‛的典故和‚一字师‛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可见,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 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
3、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大多为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如数词、副词等)(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具体演练
1、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2、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3、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释字义、描景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4、归纳总结: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作用)
四、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炼字
切入思路 答题步骤
字 释字义
形象 描形象 情感 点作用
第四篇:生如夏花教案翁
《生如夏花》教案 【印度】泰戈尔
教学目标:
1、了解泰戈尔及其文学创作。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跳跃的节奏,分析诗歌通过生死对比所表达的深刻宗教内涵。
3、通过阅读鉴赏,理解作者通过诗歌传递的对生命的达观认识。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跳跃的节奏,分析诗歌通过生死对比所表达的深刻宗教内涵。教学难点:
4、通过阅读鉴赏,理解作者通过诗歌传递的对生命的达观认识。教学方法:
诵读、研讨。教学时数: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作者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泰戈尔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泰戈尔在14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其家庭是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家庭成员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他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得于家庭熏陶、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不懈努力。
二、诗歌研习
1、学生朗读诗歌,找出诗歌所描写的不同层次。
明确:诗歌共五个诗节,一二诗节主要写作者对生死的认知,即“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第三诗节主要写人生中对爱情的认知;四五诗节是对全诗的总结,再次强调诗歌的主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知。
2、学生朗读第一诗节,分析前四句所流露的情感。
明确:首两句作者写到了“寂寞的镰刀”和“空旷的灵魂”,给人以绝望之感,镰刀锋利,灵魂是孤独的,无人可解,镰刀收割灵魂,多么让人沮丧的意境,可作者在最后一句却说“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的沮丧被一扫而光,似乎一个孤独的行者看到了旅途中的伴侣,看到了前路的希望,所以虽然“不断地重复决绝”,同时“又重复幸福”,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生如璀璨的夏日之花”埋下了伏笔。
3、如何理解“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明确:在作者眼里,夏日之花是“不凋不败,妖冶如火”的,她不像春日里的繁花,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满含娇羞之色,夏日之花盛开在骄阳下,更加代表着一种蓬勃而出的生命力,是奔放而热烈的。即使心跳剧烈,呼吸急促,也能够“乐此不疲”,因为这剧烈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对于夏日之花而言意味着生命的勃发,代表着一种热烈的气息。
4、第二诗节中的前四句流露出这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第二节的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净安宁的画面,“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流露的是一种满足,不管一生是激烈还是纯然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命演绎了不同的人生,但最终都有回忆留于世间,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提到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豁达,呼应了第一诗节里对生命的描写,同样为后面写“死如秋叶的静美”做了铺垫。
5、分析“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明确:此句和前面写“生如璀璨的夏日之花”前后呼应,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那是生命结束时的一种轻盈、飘逸和安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生命走向了终点,但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不是纷纷然的混乱,也不是无尽的恐惧,而是迈着飘逸的步子,留下一个轻盈的背影,走向另一个开始。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参悟,其中融入了一些宗教思想,面对死亡,应感激他带给我们的充实的生命,带着一种达观的情绪看待生命的结束,正如庄子鼓盆而歌一样,何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正如四季轮回一般去看待呢?
6、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诗节里表达的对爱情的看法?
明确:作者相信爱情,她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养分,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信念,就算静脉“失血”,她也可以如一阵风一般为我们带来养分,这极大地肯定了爱情在生命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生活于尘世中,注定会有爱恨情仇的纠葛,也就注定了与爱情之间无法摆脱联系,正如水中的蓝藻,无法摆脱。、7、分析作者在最后两节里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诗节里表达的情感呼应了前面所写的“生如璀璨的夏日之花,死如静美的秋日落叶”,表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达观,我们无法预计我们的生命,他有着太多的不期然,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总是来了又去,毫无预警,错过的不管是美好还是悲伤,都不会再回来,何不达观看待,索性放下,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又一个新的日出呢?
最后一句“还在乎拥有什么”,同样强调了这一点,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多少或者拥有多少,而在于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她,当生命存在时,就应该以炽热的热情投入进去,让生命焕发活力,让生命有价值;而当生命终结时,也要能以豁达的态度对待,正如四季的轮回一般,安静地看待他的到来。
三、总结
当我们明眸昏黄之时,回首那些过往,有的定是心境的脱然,如那喜欢听的佛语: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如此的宁静无声,如此的超然物外!因生的绚烂,死也如此的静美!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用他的诗句表达了对生死的领悟,值得所有人深思。
第五篇: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诸暨市赵家镇中何玉铉
【内容摘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文蕴涵的民族精神;结合初中生特点,通过激发兴趣、欣赏品读、实践演练、解读形象、家校合力等策略,大力弘扬。
【关键词】:古诗词
赏读策略 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中荟萃了不少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中,往往具有闪光的人生,有着令人钦佩的人格,对人生、对社会亦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思考,现与同行切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们对古诗词有所热爱,就必须让他们对古诗词有所兴趣。我在教学中,制作精美课件,精心选择可用音乐,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比如在赏析晏殊的《破阵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意境,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一幅幅怡人的春景图:新社之时,只见燕子成群翩翩而飞,万朵梨花争相竟开,池上碧苔点点青翠,叶底黄鹂声声娇啼,漫野柳絮轻轻飘散;赏析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与词的风格相近。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地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毫无倦怠之感。
二、欣赏品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长时间的古诗词熏陶中,领略了中华古诗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古诗文那特有的美,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在“古诗促我成长”主题班会中,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谈到了古诗词对于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甲同学说:“透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诗句,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悟到当代人民的幸福与和谐”;乙同学说“读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他们也同样具有奉献精神,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丙学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让我明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流连忘返,边读边品,边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三、实践演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琅琅上口的佳作。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吟诵这些优秀的诗作,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
(1)摘抄古诗词。学生自由选择,摘抄感兴趣的、有感悟的古诗词。有学生以手抄本的形式,持之以恒地摘抄,并给自己的集子取了富有个性的名字,比如“三色花”、“七彩阳光”、“我手摘我诗”;有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选材、摘抄、美工各有负责人。摘抄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2)朗诵古诗词。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欣赏的古诗词,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溶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符以肢体语言,或大江东去般富有激情,或小桥流水般充满柔情,或指点江山般豪情万丈,或江南雨季般缠绵悱恻,或恨其不争般痛心疾首„„你方下台我登场,学生们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3)表演古诗词。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比如学习《羌村三首(之三)》时,我请几位同学扮演作者和父老乡亲,他们边诵边演,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尤其是作者表演者语至沉痛,含蓄深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4)配画古诗词。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绘画相结合,在走廓上开设“漫步诗林”专栏。工整雅观的书写,再配上一幅幅精美的彩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5)改写古诗词。在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改写。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之后,引导学生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学生感情自然融入诗境之间,并将“我”对百姓的同情,战争的厌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感悟古诗词。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比如学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学生谈到感悟:大漠茫茫,狂风卷地,飞沙走石,加上一支威武之师,读来让人平添不腔豪情,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英勇善战的,是神勇无比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提升。
四、解读形象,触发学生的报国热情。
诗歌中的人文形象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量引入古代诗词,尤其是引导学生解读王维、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强情感体验、捕捉美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这些诗句,抛开文字的韵律美育功能不谈,其背后有着强烈的人性美,可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
五、家校合力,凝聚学生的爱乡之情。
通过家校合力,将爱国、爱家乡教育融于一体。我校地属赵家镇,该镇具有1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九十九间半”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人杰地灵孕育北大首任校长何燮侯、海洋学家毛汉礼、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更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于民间,朱用调对秀丽山水的描写“归去枫溪好,千山如画图。花边欹老屋,竹里见睛湖”、林则徐对诸暨朋友的深情“苎萝山下间风雪,留与诗人理钓竿”、苏东坡对特产香榧深情的赞美“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我们利用这些文化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将学生带到香榧公园,香榧博物馆去感受赵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面邀请退休教师赵校根老师、“关工会讲师团”陈钦甫老人来校解读特有的乡土文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的热情,推动了诵读工程的开展。
绵绵五千年的诗词文化,参考书目:《体验诗歌快乐 享受人文关怀》杨凤娇 2007.12 《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理论》(施良方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