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产继承法
财产继承法
1.甲于1993 年离家出走,1998 年,其妻乙向法院申请宣告甲死亡,1999 年,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甲死亡,其房屋由乙继承。2000 年,乙改嫁他人,2001 年,乙又与后夫离婚。甲离家后南下,做生意赚了200 万元。1998 年6 月,甲和丙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但没有办理结婚登记,1999 年,生子丁。2001 年,甲因病去世,甲留下的200 万元遗产的法定继承人是:(C)
A .乙B .丙
C .丁D .以上都是.1987 年周某死亡,对所遗留财产先遗嘱。周某有二子一女,长子(1951 年)死亡,生一子甲(1979 年死亡),甲遗一女乙;次子(1967 年死亡),遗一女丙;女儿(1982 年死亡),收养一子丁。现乙、丙、丁为继承而发生争执。丙认为乙是曾孙女(第四代),已无继承权,乙、丙认为丁是收养的,无权代位继承。问谁有继承权?(A)。
A .乙、丙、丁都有继承权
B .乙、丙能继承,丁不能
C .丙能继承,乙、丁都不能
D .乙、丙、丁均无继承权.张某1 岁时被王某收养并一直共同生活。张某成年后,将年老多病的生父母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顾。2(烈)年,王某、张某的生父母相继去世。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D)
A .张某有权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生父母的财产
B .张某有权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生父母的财产
C .张某无权继承养父王某的财产
D .张某可适当分得生父母的财产.李某五岁时其父母离婚,李随父生活,后其父再婚,李一直与父亲和继母生活。二十年后,李的生母、继母相继去世,则(C)。
A .李某有权继承其生母的遗产,但不能继承其继母的遗产
B .李某有权继承其继母的遗产,但不能继承其生母的遗产
c .李某对其生母、继母之遗产都有权继承
D .李某对其生母、继母之遗产都无权继承.李某、王某系夫妇,乘飞机旅游时因飞机失事一同遇难,现查明李某仅有其妹李乙一名近亲属,王某则无在世的近亲属,现二人留有遗产计120 万元,二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无法确认,则(B)。
A .全部遗产收归国有
B .全部遗产均归李乙所有
C .全部归二人原住所地集体组织所有
D.60 万由李乙继承,60 万归国有.丁某自幼为王某收养,丁12 岁时,王某病故,丁某继承了其遗产,丁的生父母又将其领回,则丁某(A)。
A .无权继承其生父母的遗产
B .在对生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后,方可依法适当分得生父母的遗产
C .有权继承其生父母的遗产
D .继承份额应为其他继承人的一半.甲的儿子乙先于甲死亡,下列哪些人有代位继承的权利?(C)
A .乙的配偶B .乙的兄弟C .乙的儿子D .乙的父母.甲特别喜爱邻居乙家的小孩丙。2000 年4 月乙夫妻二人外出遇车祸双亡,丙成孤儿。甲将丙接到家中一起生活,供丙读书。2002 年10 月,甲因工死亡,丙能否参与遗产分配?(B)
A .不能参与遗产分配
B,能够参与遗产分配,按具体情况可多于或少于继承人
C .能够参与遗产分配,但只能少于继承人
D .能够参与遗产分配,但只能与继承人相同,9.甲早年丧夫,2002 年10 月在女儿陪同下到北京旅游,回家时因飞机失事与女儿遇难而亡。家中只留下儿子和女婿,甲和女儿各有遗产20 万元。甲的儿子和女婿应继承的遗产各为多少(C)。
A .各20 万元
B .儿子so 万元,女婿10 万元
C .儿子10 万元,女婿30 万元
D .以上答案都错.当几种继承方式发生冲突时候,其效力(有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D)。
A .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嘱继承
B .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法定继承
C .遗赠,遗赠抚养协议,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D .遗赠抚养协议,遗嘱继承,遗赠,法定继承
11. 王家有三兄弟甲、乙、丙,丙幼年时送给胡某作养子,丙结婚时,胡某为其盖了新房,后因失火致使该房屋被烧毁。丙的生母就将自己的住房腾出1间来,让丙夫妇及胡某居住,不久丙的生母病故。甲与乙要收回房子,丙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母亲遗产,拒不搬出,依照法律规定,死者的遗产由谁继承?(A)
A. 甲和乙
B. 甲、乙和丙
C. 甲、乙、丙和胡某
D. 甲、乙丙及胡某.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有丧失继承权的是:(A)
A.非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B.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C.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D.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13.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B)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A..一
B.二
C.三
D四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从(C)起施行。
A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
B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
C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
D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
15.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D)见证人在场见证。
A三个
B三个以上
C两个
D两个以上
16.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D)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A三个
B三个以上
C两个
D两个以上
17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不包括:(A)
A.公民的收入;法律不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B.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C.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D.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18 遗产顺序继承中,下列不是第一顺序的是(D)
A.配偶
B.子女
C.父母
D.兄弟姐妹。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法所说的子女,不包括(A)A.婚生子女但无扶养关系
B.非婚生子女
C.养子女
D.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20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是否均等。(A)A均等
B不均定,按关系而定
第二篇:婚姻家庭法与财产继承法教案
婚姻家庭法与财产继承法
第一节
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婚姻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终止,以及夫妻、父母、子女和其他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婚姻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的《婚姻法》是广义的婚姻法,而不是狭义的婚姻法,它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
从内容上看,我国的婚姻法实际上是婚姻家庭法。“婚姻法”一词是在扩大的意义上使用的。《婚姻法》第二章以结婚为名,第四章以离婚为名,第三章以家庭关系为名,第一章总则和第五章有关救助措施法律责任的规定也兼顾婚姻和家庭。
从范围上来看,就纵的方面而言,包括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的全过程;就横的方面而言,包括婚姻家庭主体之间、近亲属之间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夫妻关系既是婚姻关系,又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两种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关系。所谓婚姻关系,是男女两性因结婚而形成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具有合法夫妻身份的男女两性之间。其范围包括:婚姻的成立、婚姻的效力和婚姻的终止。所谓家庭关系,是指以婚姻为基础,并由出生或收养而形成的各亲属间的关系。其范围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具有人身和财产两方面的内容。
婚姻法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身份法而不是财产法,它所调整的是婚姻家庭领域的人身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财产关系。3.婚姻法的特征。
婚姻法的调整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婚姻法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普遍性。
(2)婚姻法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伦理性。
(3)婚姻法的规定,大部分是强制性规定。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征,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婚姻法操作、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精神。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计划生育、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六项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原则
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的首要原则。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任何人不得强制和干涉。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婚自由,是男女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他人缔结婚姻的自由,不允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离婚自由,是指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符合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双方或一方可依法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结婚自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前提,离婚自由解除的是已经死亡的婚姻关系。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构成立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保障社会主义婚姻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我国婚姻法在规定婚姻自由的同时,还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2.一夫一妻原则
一夫一妻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其含义是:任何人不论其地位、经济条件如何,都不能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已婚者在配偶死亡或离婚之前不得再行结婚;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两性关系都是违法的。
婚姻法还规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行为。
重婚,是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缔结婚姻的行为。重婚分为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法律上的重婚,是指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在婚姻关系的存续期间,又与他人登记结婚。事实上的重婚,是指当事人尚未解除前婚,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婚姻法规定,重婚是禁止结婚的条件;是婚姻无效的原因;对已经构成重婚的,应依法解除重婚关系,故是判决离婚的理由;犯重婚罪须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婚姻法》第46条规定,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是修改后的婚姻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纳妾、包二奶、养情妇(夫)、姘居、通奸、第三者插足等违法行为所作的规定。“包二奶”现象及其制裁
手段被写进婚姻法修正案,这在我国婚姻法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根据婚姻法规定,“包二奶”被界定为重婚以外的“不以夫妻名义但形成婚外同居关系”。3.男女平等原则
男女平等原则,是指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有平等的义务。这一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宪法规定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男女平等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男女双方在结婚、离婚方面的平等;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平等;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平等,等等。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必须反对男尊女卑、父权思想和重男轻女的传统习惯势力。男女从法律上的平等到实际生活中的完全平等,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是指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妇女、儿童和老人应受到特殊的保护。保护家庭中的弱势群体,是为了实现法律的公正,也是家庭负担社会职能的必要保障。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婚姻法男女平等原则的重要补充。从我国历史和现状来看,封建的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较深,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还存在着某些实际差别。因此,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对妇女的合法权益加以特殊保护和照顾是完全必要的。婚姻法在离婚、家庭关系等章中,都贯穿着特殊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如在离婚方面、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都体现了照顾女方的原则。
老人和儿童也是家庭中的弱者。在传统社会中,养老育幼的社会职能只由家庭来承担,要求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不仅是一个道德要求,而且对实现家庭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在养老育幼方面已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但家庭的作用不可因此而忽视,尤其是亲属在感情上的关心和抚慰是社会所不可替代的。现行法律中有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专项保护的规定,体现在婚姻法中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扶助,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对家庭成员的虐待和遗弃。婚姻法规定,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委会、村委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这样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就不能认为是“家务事”而拒绝出警了,否则有可能承担“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同时,婚姻法还规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虐待和遗
弃的,可以成为离婚的理由,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5.计划生育原则
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增长速度,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调节生育,降低人口发展速度;二是鼓励生育,提高人口发展速度。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是指前一含义。计划生育的方针是:少生、晚生、优生、优育。基本要求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胎。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关系着我国四化建设的成效,关系着我国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计划生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克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从而使法律的规定变成广大群众自觉行动。
6.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夫妻相互忠实主要是指夫妻双方不为婚姻之外的两性行为,在性生活上保持专一,互守贞操,内容主要包括夫妻双方互负忠实义务,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不得为了第三方的利益牺牲、损害配偶的利益等等。夫妻相互尊重,是指夫妻承认各自独立的人格,尊重彼此的人格、权利和生活方式,夫妻间的“互相尊重”体现了平等的夫妻地位。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婚姻法所倡导的理想的家庭模式,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化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符合婚姻法要求的婚姻家庭关系。
二、结婚
(一)结婚的概念及特征
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它是夫妻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法律依据。结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结婚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异性男女。
(2)结婚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定的结婚条件,按法定的方式进行。
(3)结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建立夫妻关系。
(二)结婚的条件
我国婚姻法对结婚条件作了两方面的规定,即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1)结婚的必备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是指结婚当事人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依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必备条件如下:
①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同意。
②必须达到法定婚龄。法定婚龄是指法律上规定的男女双方结婚的最低年龄。公民只有
达到法定婚龄才能缔结有效的婚姻。我国《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一规定考虑了两方面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即人的身心发育成熟程度。只有达到法定的婚龄结婚,才能具备相应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之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③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原则。
(2)结婚的禁止条件。禁止条件是指结婚当事人本身和他们的关系必须排除的不得具备的条件。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禁止条件有两种,即禁止一定范围的血亲结婚和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直系血亲,即父母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等一切直系血亲,不受世代多少的影响,也不论是婚生或非婚生的,都禁止结婚。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所谓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是指除直系血亲外的,与己身出自同一父母或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血亲。
②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应禁止结婚。我国婚姻法对禁止结婚的疾病没有作具体的列举性规定,而是以“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进行了概括性的规定。具体哪些疾病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最终要由医学鉴定。一般来讲,禁止结婚的疾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精神病、重症智力低下者等。患有这一类疾病的人,通常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承担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并有将精神方面的疾病遗传给后代的可能。另一类是身体方面的疾病,主要是指那些足以危害到对方和下一代健康的重大不治的传染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婚前健康检查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检查结婚当事人是否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3.结婚程序
结婚程序,是缔结婚姻所必须遵循的法定程序,它是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只有举行了法律规定的结婚程序,所缔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结婚履行一定的程序,是婚姻关系法律调整,社会认可的要求。
我国采取的是登记制的结婚程序,《婚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都要求当事人进行结婚登记,始得缔结有效婚姻。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程序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步骤。
注意与婚姻有关的两种现象:
一是婚约。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婚约在我国不是结婚必经的法定程序,婚姻法中也没有关于婚约的规定。男女双方是否结婚,完全以他们在登记时所表示的意愿为依据。按照我国的结婚制度,只要履行登记结婚手续,领得“结婚证”,即使未曾同居生活,同样是合法的夫妻关系,那种认为订婚就是结婚,或者举行结婚仪式才是结婚的认识,完全是一种误解。但由于婚约这种习俗在我国流行已久,只要不违背法律,也无须明令禁止。法律既不承认、保护婚约,也不加以干预。
二是非法同居。非法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而共同生活或公开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由于这种行为未履行法定结婚手续,所以是一种无效婚姻。4.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1)无效婚姻。无效婚姻又称婚姻违法,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婚姻形式。《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 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对无效婚姻,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该婚姻无效;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宣告该婚姻无效。对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的,应当在法定婚龄届至前提出或宣告该婚姻无效。
(2)可撤销婚姻。可撤销婚姻,是指不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婚姻要件,可以由有撤销权的人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的婚姻。我国婚姻法只规定了一种可撤销婚姻,即第11条因受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夫妻关系
夫妻是家庭的基本成员,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产生的前提。夫妻关系,是指由合法婚姻而产生的男女之间的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家庭的基础和核心。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关系的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和干涉。
③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④夫妻双方都有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2)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是这次婚姻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之一。夫妻财产包括三种: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和约定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指从登记结婚到婚姻关系的解除(一方离婚或死亡)期间。夫妻共同财产主要包括:工资、奖金;从事经营活动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指定由一方所有的除外;其他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双方对于共同财产都有平等处理权,任何一方无权擅自处理,但双方另有约定除外。
《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一方所有的婚前财产;因一方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指明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婚姻法规定了夫妻财产约定优先的原则。夫妻可以通过约定选择适用哪种夫妻财产制度,可以共同所有或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夫妻对婚前财产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清偿。
(3)夫妻之间有互相抚养的义务。《婚姻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夫妻在共同生活中应当同甘共苦,相互帮助,在一方因患病、年老等原因造成困难时,有能力的一方必须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如果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4)夫妻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夫妻中的一方死亡,另一方有权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死者遗产。注意这里的夫妻是指一方死亡时,彼此具有合法的婚姻关系的夫妻。2.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自然血亲,是指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的关系,包括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无血缘关系,但法
律上确认其与自然血亲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如依法收养而发生的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以及因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婚而再婚所发生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我国婚姻法对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2)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3)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依我国继承法规定,子女和父母互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子女包括婚生、非婚生、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父母和子女的继承权是平等的。
(5)非婚生子女与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养子女与养父母的权利义务。
①非婚生子女与父母的权利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婚姻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负担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7条第1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第2款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只有发生我国法律规定的事实上的抚养关系,才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③养子女与养父母的权利义务。收养,是指将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使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确立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收养人称养父母,被收养人称养子女。收养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即收养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被收养人一般应是未成年人;有关当事人必须达成收养协议。收养必须履行法定程序。一是公证程序,一是行政程序。在程序上要经过申请、审查、批准三个环节。
《婚姻法》第26条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因此可见,合法的收养关系一经确立,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便产生与生身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而生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终止。
收养关系除因收养人或被收养人死亡而自然终止外,还可以因依法解除而终止。解除收养关系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履行一定的程序。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的解除而消除。
3.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间的关系及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两种。
(1)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间的关系。
(2)兄弟姐妹间的抚养义务。
4.离婚
离婚,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离婚制度主要包括离婚条件和离婚程序、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离婚后财产处理四方面的内容。
(1)离婚的条件。我国《婚姻法》第31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我国法律对于离婚有着严格的要求,遵循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原则,对离婚的条件作了规定。《婚姻法》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婚姻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视为感情确已破裂: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④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⑤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离婚的程序。在我国,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协议离婚;调解离婚;判决离婚。
①协议离婚又称双方自愿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分割、子女的抚养等)达成协议经有关部门认可即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②调解离婚,是指离婚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调解下,对离婚及子女抚养、财产分割问题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即发给离婚调解书。人民法院的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除了特殊情况人民法院无法调解的以外,人民法院不得未经调解直接作出判决。
③判决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待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都不能达成协议,而由人民法院以判决的方式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3)离婚的两项特殊规定。婚姻法对离婚问题有两项特殊的规定:
①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失的除外。
军人的重大过失主要是指军人严重违背了夫妻间的义务,如军人与第三人有同居关系、军人严重虐待其配偶等。
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l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4)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问题。离婚只解除夫妻关系,他们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不能因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他们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婚姻法》第36条规定:“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我国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间权利义务的规定,对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完全适用的。离婚后,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不履行这种义务。《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视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离婚时分割的财产,仅以夫妻共同财产为限;婚前的财产原则上归本人所有;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的债务,应由共同财产偿还。
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婚姻法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五)法律责任
婚姻法以7个条文(从第43条到第49条)来规定违反婚姻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1.家庭暴力的责任
《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
例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2.遗弃的责任
《婚姻法》第44条规定,对遗弃家庭成员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3.重婚的责任
《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4.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
《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5.私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责任
《婚姻法》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6.对不执行法院判决确定的义务的责任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视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六)涉外、涉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婚姻的有关规定 1.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是指我国公民与外国人结为夫妻的行为。
(1)涉外婚姻的缔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另外,《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指出:“双方自愿要求结婚,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不是现役军人、外交人员、公安人员、机要人员和其他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不是正在接受劳教和服刑的人,都应准予登记结婚,所谓“掌握重大机密人员”主
要是指所知机密泄露后对国家安全不利的人员,对于掌握一般机密的人员,本人坚持要求与外国人结婚的,调离机密岗位一定时间后,本单位应予出具登记结婚证明。对于极个别与外国人结婚后,对国家安全确实不利的中国公民,应由省以上公安、国家安全机关通报同级民政部门,并共同采取妥善措施。
(2)缔结涉外结婚的具体程序。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包括常驻我国和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定居我国的侨民)在中国境内自愿结婚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必须共同到中国公民一方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第二节 财产继承法律制度
继承法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我国第一部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继承法对于调整我国的继承关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继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继承法的概念
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法律范畴来讲,继承法中的继承专指财产的继承。财产继承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即公民死亡后,依法定程序把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转移给继承人所有的法律制度。按照这种制度,遗留财产的死亡公民叫被继承人;接受遗产的人称之为继承人;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称为遗产;继承人依法取得的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称为继承权。2.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法的指导思想,也是研究、解释和贯彻执行继承法的依据和出发点。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2)继承权男女平等的原则。
(3)养老育幼原则。
(4)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5)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3.遗产的范围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依照继承法规范能够转移给他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的范围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遗产既包括死者遗留的财物和债权,也包括债务。继承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遗产中的债务,继承人有义务在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中予以清偿,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不再负有法律责任。因为土地使用权、经营承包权、房屋租赁权等权利的客体都不属于死者所有,所以不能继承。但自留地、自留山以及个人承包的荒山、荒沙、荒滩上种
植的树、草或其他农林作物,可以继承。
二、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的概念及条件
(1)法定继承的概念。法定继承也叫无遗嘱继承。它是在被继承人生前没有立下遗嘱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继承方式,是法律对被继承人意志的一种推定。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均由法律规定的一种继承方式。它是依据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相互扶养关系确定的。
(2)法定继承的条件。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适用法定继承:被继承人生前没有立遗嘱和遗赠的;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嘱人放弃受遗赠的;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遗嘱未加处分的遗产。
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哪些人可享有继承权,可作为遗产的继承人。我国继承法确定的法定继承人有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对公婆和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
(1)配偶。
(2)子女。《继承法》第10条中明确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父母。我国《继承法》第10条3款规定:对子女遗产享有继承权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儿媳和女婿是公婆和岳父母的姻亲,彼此不发生法律上的抚养、赡养的权利和义务,一般情况下,亦不产生继承权的问题。但为了鼓励那些照顾、赡养公婆和岳父母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和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是否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应从赡养的时间、内容等方面认定,主要指长期提供生活上的经济帮助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主要扶助。
3.法定继承人的顺序
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被继承人死亡后,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可以同时继承遗产,而是要按照法律所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我国《继承法》第10条把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加以规定:
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同时,婚姻法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也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只有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或丧失继承权时,或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才能继承。对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可见,继承开始时,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是现实的,第二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只是一种可能性,它要成为现实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4.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代其继承遗产的一种继承方式。代位继承中,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继承人子女称为被代位继承人。代替被代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的称为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人的继承权称为代位继承权。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中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子女。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代位继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代位人必须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依法宣告死亡,这是代位继承成立的首要条件,否则就不发生代位继承问题。
(2)被代位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属于第一顺序的晚辈直系血亲,即被继承人的子女,如果是其他法定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不发生代位继承。
(3)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亲属。晚辈直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拟制血亲,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无论其是否再婚,在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时,不影响其子女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不受辈数的限制,被继承人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都可代位继承。
(4)被代位继承人必须生前享有继承权,其晚辈直系血亲才有代位继承权。被依法剥夺继承权人的子女不享有代位继承权。
(5)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应当继承的份额,不得要求与其他法定继承人平分全部遗产。代位继承人的存在影响第二顺序继承人的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
只有代位继承人,第二顺序继承人仍不能继承。
三、遗嘱继承
1.遗嘱和遗嘱继承的概念
(1)遗嘱的概念。遗嘱,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方式,对自己的财产预作处分并在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遗嘱有遗嘱继承和遗嘱赠与(遗赠)两种。
(2)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又称为“指定继承”,是与法定继承相对的应的一种继承方式,是指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按照其生前所立遗嘱内容继承其遗产的法律制度。在遗嘱继承中,生前立有遗嘱的被继承人称为遗嘱人或立遗嘱人,依照遗嘱的制定享有遗嘱继承权的人称为遗嘱继承人。2.遗嘱继承的特征
遗嘱继承是一种单方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是一种死亡后才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特点在于它不受血缘、婚姻和抚养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只是凭借被继承人生前设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发生的继承方式。在遗嘱继承中遗嘱人可以确定继承人以及顺序、份额。充分体现了对遗嘱人自由处分其财产权利的尊重。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虽都是继承方式,但遗嘱继承效力优于法定继承,如被继承人立有合法遗嘱时,就应首先按遗嘱的规定进行遗嘱继承,在没有遗嘱或遗嘱被人民法院判决无效时,才按法定继承方式进行。3.遗嘱的有效条件
在我国,遗嘱必须符合继承法规定的有效条件,才具有法律效力。
(1)立遗嘱人必须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
(4)遗嘱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在我国,一般有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五种形式,前三种为书面形式,后二种为口头形式。
公证遗嘱,是遗嘱人到国家公证机关办理了公证手续的遗嘱。公证遗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自书遗嘱,是遗嘱人亲自书写的遗嘱。立遗嘱人需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是遗嘱人委托他人代笔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必须有2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应当有2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是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以口头方式立的遗嘱。口头遗嘱应当由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时,原立的口头遗嘱无效。4.遗嘱的变更、撤销和执行
遗嘱的变更,是指遗嘱人改变原立遗嘱中认为不妥的部分内容。遗嘱的撤消,是指遗嘱人认为原立遗嘱全部不妥,必须完全改变原立遗嘱的全部内容。立遗嘱人可以用新立遗嘱的形式来变更或撤销原遗嘱,如遗嘱人先后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遗嘱,以最后一份遗嘱为准。同时我国《继承法》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和口头遗嘱,不得变更或撤销公证遗嘱。为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可靠性,便于遗嘱的顺利实行,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继承人、受遗赠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遗嘱的执行,是实施遗嘱的必经程序。遗嘱生效后,遗嘱执行人要认真审查遗嘱,核清遗产,并按照遗嘱中的规定,将遗产公平合理地转移给继承人或受赠人。遗嘱执行从遗嘱人死亡之日开始,直到遗产处理完为止。负责执行遗嘱的人叫遗嘱执行人。遗嘱人可以指定执行人,如果遗嘱人没有指定执行人,其法定继承人就是遗嘱的执行人。
四、遗赠 1.遗赠的概念
遗赠,是公民以遗嘱方式,把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他死亡后赠送给国家、集体组织、社会团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的个人法律行为。遗赠是遗嘱继承的一种特殊形式,遗赠财产的人称为遗赠人,接受遗赠人称为受遗赠人。
2.遗赠与遗嘱的区别
遗赠的意思表示虽然是以遗嘱的方式表达的,但遗赠与遗赠继承相比有以下区别:
(1)接受遗产的主体范围不同(遗产的承受人不同)。受遗赠人既可以是国家、集体组织,也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遗嘱继承人只限于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
(2)遗赠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只要将遗赠内容载入遗嘱,不需要受遗赠人同意即为有效。
(3)遗产取得的方式不同。受遗赠人不参与遗产的分配,从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那里取得遗赠的遗产。遗嘱继承人直接参与遗产的分配,取得遗嘱指定的部分。
(4)遗嘱继承权的标的与受遗赠权的标的不同。遗嘱继承权的标的即遗产是被继承人生前的一定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的统一体。受遗赠权的标的,则不是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的统一体,而仅仅是遗产中的财产权利。
(5)主体承担的义务不同,遗嘱继承人既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又有清偿遗嘱人生前所负债务的义务。一般情况下,受赠人则不承担清偿遗嘱人债务的义务。但如在遗嘱中写明,受遗赠人接受遗赠,要完成遗赠人指定的一定公益义务时,受遗赠人必须履行遗嘱指定的义务后,才能受领遗赠。
五、遗产的处理
1.继承的开始、继承发生的根据、继承的结果
(1)继承的开始。继承必须是被继承人死亡这一法律事实出现时才开始。《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继承开始的地点,通常是死者生前最后住所地。如果住所不明,主要遗产所在地作为继承开始的地点。
(2)继承发生的根据。《继承法》第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扶养协议办理。”我国财产继承发生的根据有3种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或遗赠、遗赠扶养协议。
(3)继承的结果。继承的结果是财产所有权发生转移,新的所有权产生。2.继承的接受、放弃和丧失
(1)继承的接受。继承的接受,是指继承人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在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在遗产处理前应当作出放弃遗产的表示,如果没有任何表示,即视为接受遗产。但受遗赠人接受遗产,应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接受或放弃的表示,到期如果没有任何表示,视为放弃遗赠。
(2)继承的放弃。继承的放弃,是指继承人不愿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放弃继承权只能以明示的方式,如以书面声明或口头明确表示意思。另外,只要继承人一经表示放弃继承权的,就产生了法律效力,不能反悔。但继承人为了不履行法定义务而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
(3)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的丧失,是指本应有继承权的人由于法定原因而被取消继承权。《继承法》第7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3.遗产的分割
遗产的分割,是指继承人或其他遗产承受人,依法或按照遗嘱共同处理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就应按遗嘱继承方式处理被继承人的遗产,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则按法定继承处理。
(1)遗产分割的原则。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以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一般情况”,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彼此在生活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对被继承人所尽抚养、扶养或者赡养义务等方面,情况和条件基本相同。“均等分配遗产”,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所取得的被继承人遗产数额比例相同。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
①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②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③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④经继承人之间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分配。
(2)遗产的分割方法。遗产分割应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不宜分割的,可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共有等方法处理。遗产分割必须首先确定遗产的范围。当遗产与共有财产发生联系时,还要划清遗产与共有财产的界限。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应先将共同财产的一半留给在世的配偶,其余的作为被继承人的遗产进行分割。遗产分割要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反对漠视和侵害妇女继承权的行为。
(3)遗产分割中的债务清偿。遗产的继承是总体的继承。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财产,既包括财产权利,又包括财产义务,即债务。当继承开始后,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的同时,还应清偿被继承人应依法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但清偿应以被继承人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的债务可以不负责清偿。在现实生活中,债务清偿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①应当把家庭债务和死者个人的债务区别开来,继承人只以被继承人的实际财产价值负责清偿被继承人本人的债务。被继承人的个人债务,指的是被继承人生前以个人名义欠下的,完全用于被继承人个人需要的债务。所谓以被继承人名义欠下的是指由被继承人作为债务人而欠下的债务。所谓用于被继承人个人需要的债务,是指与家庭共同生活需要或与增加家庭共有财产无关,只是用来满足被继承人个人某种特殊需要而欠下的债务。
②被继承人所欠的债务必须是合法债务,非法债务,如被继承人所欠的赌债,则不受法律保护,继承人没有清偿的义务。
③清偿债务,必须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适当遗产,然后再按我国继承法和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清偿债务,这是分割遗产、清偿被继承人债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④在同一继承顺序里,遗产共同继承人应按所得的遗产比例分担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的债务。
(4)无人继承又无人受赠遗产的处理。无人继承又无人受赠的遗产是指公民死亡后,没有法定继承人,又没有设立遗嘱和遗赠;或者他的全部继承人或受遗赠人都放弃继承或放弃受遗赠;或他的全部继承人都丧失了继承权,或者受遗赠人丧失了受遗赠权,在这种情况下,死亡公民留下的遗产的处理原则是:死者生前是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的,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组织成员的,归集体组织所有。在处理时,应首先支付必要的丧葬费,清偿死者生前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所欠债务。居住在我国国内的无国籍人在死亡后遗留下来的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第三篇:继承法
继承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授继承法相关知识。
时事导入:侯耀文遗产案
2007年初夏,59岁的相声大师侯耀文,在自己的玫瑰园别墅吃完一碗炸酱面后,突发心源性心脏病去世。20多年前,侯耀文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幼小的女儿侯瓒因此对父亲怀有深深怨恨,以至于20多年都没有与父亲来往。此后,侯耀文再次结婚、离婚,二女儿妞妞也跟了妈妈。然而两年过去了,侯耀文的身后并不平静。2009年2月,侯瓒将同父异母、12岁的妹妹妞妞告上了法庭,要求平分父亲遗留下的财产。随后,侯瓒撤下对妹妹的诉状,联合妹妹一起起诉伯父侯耀华以及牛成志、郭晓小夫妻四人,非法侵占和盗取父亲的遗产。因为遗产,一家人居然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这多少有些令人唏嘘。在历经一年多的诉讼之后,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3年未入土为安的侯耀文骨灰,终才择日下葬于天寿陵园。
家庭生活中,不仅需要道德进行维系,同样需要法律进行调整。日常法律节目我们常常看到因为遗产(包括房产、财产等)发生的纠纷。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继承法基本常识,一起探讨四个问题:继承法及其基本原则、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产处理。
一、继承法及其基本原则
(一)概念
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基本原则(适当举例)
1、遗嘱优先于法律规定的原则
2、法定继承中实行优先顺位继承的原则
3、同一顺序继承人原则上平均分配的原则
4、照顾分配的原则
5、鼓励家庭成员及社会成员间的扶助的原则
案例:家庭共有财产与遗产
王老汉有三个女儿,女儿先后出嫁后感到寂寞,于是将侄子甲收养为子。父 1
子俩开了一个铁匠作坊,收入可观,于是将原茅草房推倒,新建了8间瓦房。王老汉去世后,三个姐姐要求分割8间瓦房。甲提出他要3间,理由是他是父亲的儿子,且目前已有妻室,少了住不下。但三个姐姐认为,应均分,即每人2间。问:此案如何处理?
解析:
此案中的8间房子,是在三个姐姐出嫁后,甲与王老汉靠经营铁匠作坊的收入而盖的,应认定为甲与王老汉的共有财产。在分割共有财产时,甲有4间,王老汉有4间。王老汉4间作为遗产由三个姐姐和甲共同继承。甲与三个姐姐都是王老汉的子女,都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在无特殊情况时,继承的份额相等,即每人1间房子。甲最后将拥有5间房子。
(三)遗产及其范围
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包括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积极遗产指死者生前个人享有的财物和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权益,如债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等。消极遗产指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
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遗产必须符合三个特征:第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第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第三,必须是合法财产。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成为遗产。
具体而言,遗产包括以下几项:
(l)公民的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存款利息、从事合法经营的收入、继承或接受赠予所得的财产。
(2)公民的房屋、储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树木、牲畜和家禽。树木,主要指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种的树木和自留山上种的树木。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的文物一般指公民自己收藏的书画、古玩、艺术品等。如果上述文物之中有特别珍贵的文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5)法律允许公民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村承包专业户的汽车、拖拉机、加工机具等。城市个体经营者、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内地投资所拥有的各类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即基于公民的著作被出版而获得的稿费、奖金,或者因发明被利用而取得的专利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等。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公民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复员、转业军人的复员费、转业费,公民的离退休金、养老金等。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我国的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遗赠是以遗嘱处分自己财产的特殊形式,通常附有遗赠抚养协议。
二、法定继承
案例:甲父、甲、甲子的法定继承
甲和父亲带着12岁的儿子进山打猎,遭遇雪崩,三人全部遇难。闻听此讯,甲的妻子当即悲痛而死。甲的母亲和甲的岳父料理完丧事后,为争得甲父的12万元遗产和甲与妻子共有的18万元财产发生了争执,请问法院将如何判?
法院将如何分配这30万元遗产?
这个案例涉及到法定继承的相关内容:法律对法定继承人怎么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如何?财产分配原则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定继承,学习完后,我们再来看看法院到底该如何判决?
(一)概念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1、范围
根据中国的司法实践,继承人范围有: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法定继承顺序
在中国,有两个法定继承顺序:
第1顺序为配偶、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性别、年龄、婚生与非婚生的限制(见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同亲生子女一样,享有同等的继承权,继子女同继父母间的继承权,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只以互有扶养关系的为限。
对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子女,即遗腹子,世界各国的继承法都特别规定保留其应继份额。如果胎儿出生后存活,就取得这份遗产;如果是死婴,则为他保留的份额,由其他法定继承人分配。
丧失配偶的儿媳同公婆之间、丧失配偶的女婿同岳父母之间的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在审判实践中也依他们之间的扶养关系而定。
第2顺序为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的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兄弟姐妹是最近的旁系血亲,不仅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就是半血缘关系的同父异母的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间也都互有继承权。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中国以法定继承为主,死者遗产依法定继承的顺序进行。继承开始,先由第1顺序的继承人继承;没有第1顺序的继承人或者第1顺序的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或者被剥夺继承权(见继承)时,第2顺序的继承人才能开始继承。如果没有第2顺序的继承人,或者他们放弃继承,或者被剥夺继承权时,遗产就成为无人继承的遗产,分别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分配原则: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时,一般应当均等分配遗产数额。案例解析:在简单介绍完法定继承的基本知识后,我们回到案例,现在我们一起思考,法院该如何判决?
这个案例明显涉及到法定继承顺序,甲父、甲、甲子,他们之间互有法定继承关系,因而死亡顺序对判决结果至关重要,因而,我在这里先跟大家作一个司法解释,即: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推定辈份
高者先死亡;几个人如果辈份相同,则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因而在本次事故当中,应判定死亡顺序是:甲父——甲——甲子——甲妻 首先,甲父死亡,他的12万元,平均分配给他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即甲6万,甲母6万。接着甲死,他的遗产为15万元(与其妻共有18万元中的一半即9万元,加上从甲父继承的6万元),平均分配给他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即甲子、甲妻、甲母各5万元;接着是甲子死亡,他的5万元钱由甲妻继承;最后甲妻死亡,她此时的财产数额为19万元,(从甲处继承5万元;从甲子处继承5万元;与甲共有的18万元中的一半即9万元),这19万由甲的岳父继承,故甲的岳父可继承19万元财产。甲母继承的财产为11万元(从甲父处继承6万元,从甲处继承5万元)。
在法定继承中,有一种重要的继承制度叫做代位继承,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一起学习代位继承的基本知识。
(三)代位继承
案例:
案例1:张三在其父之前去世,家中还有其母、其妻、其子,同时,张三有一哥一姐,请问其父去世后留有的60万遗产,如何分配?
案例2:张三之父去世后,在分配遗产前张三不幸遇车祸身亡,家中还有其母、其妻、其子,同时,张三有一哥一姐,请问其父去世后所留下的60万遗产,如何分配?
那么以上哪个案例属于代位继承?法院的判决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案例的对比,涉及到代为继承。代为继承指被继承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死亡的继承人由其直系卑亲属代替他继承遗产。
解析:
案例一:为代位继承。张三先于其父死亡,因而其子可以实施代位继承。遗产分配为:遗产平均分为四份,张三获得15万,其子依照代位继承的原则,可继承张三的15万元财产。
案例二:因张三在父亲死后,财产分割之前去世,不属于代位继承。遗产分配为:遗产平均分配为四份,张三获得15万元,后张三去世,因而其财产平均分配给他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即其子、其妻、其母各得5万元。
我们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代位继承的条件:
第一,被代位人必须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这既是代位继承成立的首要条件和惟一原因,也是其与转继承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先死亡的被代位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其他继承人如被继承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不发生代位继承。
第三,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代位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第四,被代位人生前必须享有继承权,如被代位继承人基于法定事由丧失继
承权,则连带引起代位继承权的消灭。最高人民法院在《贯彻的意见》第28条指出:“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能代位继承。”
第五,代为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在遗嘱继承中不适用。亦即只有被代位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才能被代位,如其享有的是遗嘱继承权,则该遗嘱会因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而失效,此时不发生代位继承。
第六,代位继承人无论人数多少,原则上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份额。
三、遗嘱继承
(一)概念
遗嘱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方式,对自己的财产预作处分并在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死后,按其生前所定的遗嘱内容,将其遗产转移给指定的法定继承人的一种继承方式。
遗嘱公证是效力最高的遗嘱。
《继承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规定了遗嘱继承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由谁继承,由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决定,如果被继承人生前其法定继承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而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却尽了赡养义务,使被继承人在生活上得以照顾,在精神上得以慰藉,被继承人生前立下遗嘱,指定尽了赡养义务人(法定继承以外的)继承其遗产,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
立遗嘱人应在自己意识清晰的时候,有两个没有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清楚表白自己的真实意志,如有必要,最好进行遗嘱公证。
(二)遗嘱的有效条件
我国民法规定,公民有处分自己合法所有的个人财产的权利,被继承人在死亡之前对自己合法所有的个人财产进行处分,在其死后生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个人财产的保护,但是,这种处分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应充分考虑老人、妇女、儿童、胎儿及残疾人和无生活来源人的利益,违反法律规定的遗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遗嘱继承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①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自然人设立遗嘱不需征得继承人或遗赠受领人的同意,只要本人通过一定形式作出意思表示,即发生法律效力。并且根据本人的意愿,还可变更或撤销所立的遗嘱。②设立遗嘱必须由本人独立进行。遗嘱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行为,是自然人生前对其个人财产所作的处分,它可以引起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必须由遗嘱人本人直接作出意思表示,而不能代理。
遗嘱的有效条件包括:
(1)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3)遗嘱不得取消或减少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以及未出生的胎儿对遗产应继承的份额。
(4)遗嘱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立遗嘱;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
(三)公民立遗嘱的形式:
1、公证遗嘱
2、自书遗嘱(亲笔书写,注明年、月、日,署名)
3、代书遗嘱(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代书人、见证人、立遗嘱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4、口头遗嘱(遗嘱人生命危急,两人以上见证,记录人和见证人签名)
5、录音遗嘱(两人以上见证)
(四)遗嘱的变更和撤销
遗嘱人在设立遗嘱以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可以依法变更遗嘱的某些具体内容,也可以撤销原立遗嘱的全部内容。遗嘱人变更或者撤销原立遗嘱,一般应当用原立遗嘱的方式、程序进行,也可以用新立遗嘱变更或撤销原立遗嘱。遗嘱人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互抵触的,原则上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
(五)遗赠
自然人以遗嘱方式表示在其死后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组织、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的法律行为。设定遗赠的人称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受赠人或遗赠受赠人,通过遗赠赠与的财物称为遗赠财产或遗赠物。
遗赠是单方的、无偿的法律行为,只须遗赠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并不需要征得受赠人的同意。但遗赠不同于生前赠与,必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具备设立遗嘱的法定要件方为有效。
讲完遗产继承的方式后,我们简单和大家讲解遗产处理的相关知识。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和根据
《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扶养协议办理。
(二)继承的接受、放弃和丧失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遗产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继承权的丧失,是指本应有继承权的人由于法定原因而被取消继承权。
(三)遗产的分割
遗产分割必须首先确定遗产的范围
有合法有效遗嘱的,应按遗嘱继承方式处理遗产。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则按法定继承处理。
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时,一般应当均等分配遗产数额。缺乏劳动能力的、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抚养能力和条件却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的同时,还应清偿被继承人应依法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但清偿应以被继承人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生前的债务可以不负责清偿。
第四篇:再婚财产继承法对妇女继承权的法律探讨
婚姻:京津冀离婚资深大律师:连会有律师,男,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大学法学教师,现为河北省及优秀律师事务所、河北省级文明律师事务所—河北盛誉律师事务所律师(保定市火车站对面燕赵大酒店北门二层连会有律师办公室),并同时具有律师资格证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连律师既在大学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又在律师事务所(非法律事务所)从事律师业务,在国家法学学术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著二十余部篇,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较一般律师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更好更扎实的条件。现为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连律师擅长在如何办理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离婚继承、婚外私情、离婚证据、损害赔偿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座右铭为:诚心做人。
电话:189 0312 8818158 0312 9099lianhuiyou@yahoo.com.cn
QQ:13848031
2搜狐博客:http://i.sohu.com/blog/home/entry/index.htm
新浪博客: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com=
1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据此也就确立了妇女在财产继承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虽然这一规定彻底否定了封建宗法继承制度下对妇女继承权的剥夺,但必须看到的是从法律的规定到现实的实现是存有距离的。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封建意识的存在,导致法律现实执行力度不够,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继承权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在对我国妇女继承权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研究我国继承法有关妇女继承权保护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保护我国妇女继承权,以实现妇人格与男子真正法律上的平等。
一、妇女继承权侵害的现状的展开
所谓继承权是指公民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妇女的继承权遭受侵害在现实社会 中较为普遍和突出:
(一)剥夺妇女尤其是出嫁女的继承权。
新中国建国已有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有30余年,但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和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思想依然影响广泛,“子承父业”思想根深蒂固,至使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在广大的农村,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既然已经是别家的人了,父母的遗产自然没有出嫁女的份。这就使得 “任你娘家千幢房,没有出嫁姑娘一根梁” 说法的产生不足为奇。甚至有
“浮萍不是草,女儿不继产” 这样的彦语直接就否认了妇女继承遗产的资格。由于上述种种旧习惯的束缚,使得一些出嫁女儿在现实中无法继承父母财产,甚至于其父母愿意将自己的财产在死后给其妯嫁女时依然得不到继承。在农村发生继承事由时,妇女一般是不会主动要求分割父母的遗产的。因其不仅仅基于父母一般不会把财产留给出嫁女,也由于这样会有可能会使得自己兄弟姐妹之间出现影响亲情的矛盾。为了维系血缘亲情,出嫁女是一般不会要求继承父母遗产的(二)丧偶妇女的继承权现实中难于实现。
侵犯丧偶妇女的继承权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封建传统思想认为“儿媳继承儿子的遗产”,“寡妇再嫁带走财产”都将是不合祖宗规制的。在我国古代,丈夫死后一般不允许甚至是限制妇女改嫁,对于不改嫁的妇女国家会给予表彰,如为改嫁的守贞女立“贞节牌坊”等。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以做贞节烈女来约束妇女改嫁,改嫁时带走遗产则更是匪夷所思。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丧偶妇妇一般是继承不到夫妻共同财产的。
(三)妇女继承权的限制。
妇女继承权即使被一些人承认,往往在继承份额上也是与男子不对等的。这就导致有些妇女虽然在现实中与男子尽了同等的各项法律或道德义务,但在实际当中不能享受与男子同等的继承权利。甚至有些妇女名义上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实际上中是取得了对财产的使用权,而不享有对财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如果妇女一旦处分财产就会遭到亲属或家族人员的粗暴干涉。
二、我国继承法对妇女继承权保护的体现
我国《继承法》的条文设置及其在规范设置所体现的精神,都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团结互助的原则。它对妇女财产继承权作出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规定,为妇女享有继承权,提供了一可靠的法律保障。
首先,是男女平等原则的充分体现。
我国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这样的规定在我国的宪法上亦有所体现。继承权男女平等是继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继承法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某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习惯、旧意识,特别是对已结婚的妇女更为歧视,对她们的继承权往往采取漠视与否定的态度。在同一亲等中,男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女儿
和儿子、妻子和丈夫、母亲和父亲,他们不因性别不同而权利不同。
其次,是赡养公、婆的丧偶儿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我国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偶未再婚的儿媳,在丈夫死后,一直和公、婆共同生活,对公婆尽了生养死葬义务的,可以比照养父母子女关系,承认她们的财产继承权。但首先要把儿媳的一份个人财产和公婆的财产分割清楚,在分清遗产的范围以后,再开始继承。当然,公婆和丧偶儿媳间的扶养关系,并不要求他们相互对等,只要一方对他方自愿尽了扶养义务,就应认定双方扶养关系的确立,而不只是尽义务的一方对他方才享有继承权。这样规定对提倡尊老爱老,发扬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是在继承时不应损害妇妇在夫妻共同财产之中财产权利。
我国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遮产。”共同财产就是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从时间上看,它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只有这段时间内所得的财产才是共同财产,夫妻婚前财产,是个人财产,不是共同财产。从内容上说,共同财产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可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失妻一方或双方结婚后的劳动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稿酬、因储蓄而取得的利息等),第二,夫妻一方或双方在此期间继承的财产,第三,夫妻一方或双方在此期间受赠的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不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未成年子女的财产,也不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夫妻一方死亡后,首先应就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人把夫妻共同财产当成丈夫的个人遗产,没有先将属于妻子的财产分出,就由丈夫的子女、父母和妻子共同继承遗产。这实际上是侵犯了妻子个人财产所有权,把属于妻子个人所有的财产,也当成丈夫的遗产共同继承了,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有的甚至将丈夫死后的遗产,由儿子单独继承,完全剥夺了妻子的继承权,这更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最后,是妇女继承所得遗产他人不得干涉。
我国继承法第三十条规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婚烟法第十八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丈夫去世后,妻子是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之一,继承丈夫的遗产是合理合法的,任何人不得借故干涉和剥夺她的继承权,寡妇有公婆、子女的,要和公婆、子女共同继承(但要将寡妇本人的财产先分出),还要照顾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也要考虑对死者所尽义务的大小,以及各继承人在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寡妇只能按这一原则继承自己应得的遗产,无公婆、子女的,由寡妇全部继承。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禁止“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女方在丈夫去世后,完全有再婚的自由。妇女再嫁时,除带走个人的财产外,有权将应由她继承的遗产带走,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如果未成年子女由她抚养,可将子女应得的遗产也随之带走。
三、对妇女继承权保护的一此观点
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但要真正地把法律确认的妇女继承权真正落实到实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建立健全一些措施:
(一)加大和增强法治教育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让公民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基本途径。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广大妇女的法律知识仍然十分缺乏,她们不可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继承权。法制宣传不能只搞一阵子,更不能只是于新法颁布时宣传一下,对于涉及全国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宣传,运用期刊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法制教育,使有关的法律知识家喻户晓。要大力宣传《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使广大群众和干部掌握继承的有关法律规定。消除 “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树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现代法治观念,做到依法处理家庭关系。
(二)提高妇女自身法律素质,做到能用法律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制定法律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是保障妇女权益的外在因素,广大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发扬“四自”精神,是保障妇女权益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缺少妇女的努力和奋争,妇女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实现。妇女的继承权受到侵犯,是主、客观原因的综合下使能。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利被他人侵犯,也就无从谈起保护问题;如果虽能知道被侵权,但又不求助于法律保护也是枉然。因此,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明确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其
次应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他人不得剥夺、侵犯;再次在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合理要求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纠纷;最后应有充分的自信,自信通过应用法律武器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普遍提高妇女素质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进和行帮助和支持。各机关、单位、团体和组织,应该为妇女行使和享受权利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妇联、工会应该热情接待和认真处理妇女的请求、申诉和控告,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妇联是广大妇女的“娘家”,担负着保护妇女权益的重要职责。因妇联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的特点。因此,县级以上妇联有必要设立法律服务机构,负责编写法制宣传材料,宣讲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出面调解纠纷,代写书状,接受委托参加诉讼等工作。此外,律师机构和公证机关也应该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在保护妇女继承权方面作出贡献。男女平等的原则是要无条件贯彻的,妇女同男子享有完全平等的继承权。在继承权领域,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精神。
第五篇:继承法演讲稿
遗产与继承
一、继承
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之后,其近亲属按照其有效遗嘱或者法律的具体规定,无偿取得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继承的发生必然有以下几个条件:
有人死亡。这是前提条件,这里所讲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所说的自然死亡,如,病亡、发生事故死亡等等,所说的宣告死亡是指按照法律规定一个人失踪四年以上,亲属可以请求法院宣告其死亡。被宣告死亡后也同样可以财产继承。
继承权的丧失: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
遗弃被继承人,很好理解,有义务抚养老人,故意不抚养。
比较难区分的是虐待被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是指在被继承人生前经常对其进行精神或肉体上的折磨。如用经常以打骂、冻饿、强迫从事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等手段、折磨、摧残被继承人。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第一顺序:配偶、父母、子女。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1)配偶:一定是要求有婚姻登记证的配偶,非法同居关系的,没有继承权。
(2)子女:婚生子女。离婚后的子女,如被继承人在去世前离婚,子女由另一方扶养,虽然此子女由另一方扶养,仍有继承权。
非婚生子女,如私生子,非法同居关系期间生的子女,按法律规定,非婚子女与被继承人有血缘关系,取得继承权,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无论其是否实际上赡养了被继承人。
养子女,养子女与被继承人之间形成了拟制血亲关系,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继子女:取得继承权的前提条件是,继子女与被继承人有事实上的扶养和赡养关系。如从小就与被继承人一起共同生活。
(3)父母: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继父母,要求是继父母与被继承人之间得形成事实上的扶养和赡养关系。
(4)继承顺序上一定注意,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只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没有时或全部丧失继承权的,才能轮到第二顺序继承人,只要第一顺序继承人当中有一个人存在,就轮不到第二顺序继承人。
丧偶儿媳或女婿,虽然丧偶儿媳和女婿不是法定继承人,但有证据证明其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以做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3)胎儿的继承权,按《继承法》规定,在分割被继承人的遗产时,应当保留胎儿的份额,从而也恳定了胎儿的继承权。
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一)公民的收入: 工资,奖金,以及从事承包土地的农业生产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保险金:被继承人生前上有保险,当死亡时保险金如何分配。要看被继承人是否指定了受益人,如果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由受益人所有,如果未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由所有继承人共同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应当由被继承人直系血亲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继承。遗嘱继承:是指立遗嘱人在生前对自已的财产继承做出明确的表示及安排的一种继承方式。
如何书写有效的遗嘱:
遗 嘱
(首部:要明确写明遗嘱两字,让每个人一看就知道这份书面材料是一份处分自已财产的记录。)
立遗嘱人: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内容部分:
1、写明财产的基本种类和状态,如,房产要写明,房产所处的位置,房产的面积,房产的产权人,现由谁居等。
2、写明自已财产要留给谁,名字要写明确,不能写给老大或老三这样的代称。尾部:
立遗嘱人:(亲笔签字)
年月日
要求:必须立遗嘱人亲笔签名,并且要写明时间。
关于农村婚姻在法律中的适用
2、结婚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1)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2)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4)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处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5、在哪种情况下婚姻是无效的(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6、《婚姻法》对家庭暴力或虐待行为的受害人的救助是如何规定的(1)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
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2)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3)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8、结合下面的事例谈谈农村彩礼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男女双方交往时间较长、次数较频繁的,彩礼的数量、名目很多。人民法院在处理案件时,要注意彩礼范围的界定。一般地,男女双方自愿互相赠送的礼物或送给对方父母、近亲属的礼物,属于赠与性质;父母、近亲属送给对方的礼物,也属于赠与性质;一方婚丧嫁娶、生病长灾,对方以及其父母所送的礼物,亦属于赠与性质。这些款物,均不在彩礼之列,当然不必返还。此外,男女双方结婚前,一方送给对方家庭的食物和进行的帮工,或双方父母、近亲属为订婚提供、操办的酒席、烟、茶、糖等,一律不得追索。对所诉纠纷的财物,是索取的、不得不给的或是赠与的,因故无法查清的,可推定为赠与。篇二:继承法讲稿1 继承法讲稿
大家好,我们是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海涛、吴玉芬。今天我们为大家讲继承法。继承法是我们身边的法,对于这部法律很多人都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总的来说很多人的认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甚至因道听途说还会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案件和咨询中,很多人因为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部法律,在处分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会显得很草率,结果造成很多事与愿违的问题。所以我愿意将我们在法律实践中积累的一些认识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有助于大家解决将来可能要面对的一些有关遗产继承方面的问题。
今天的讲座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2、如何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
3、夫妻共同财产中有关遗产份额的确定以及遗产的分割。
4、如何制作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
5、办理公证遗嘱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我想用我们办理过的一个案件为例为大家一一阐释,力求用一种更为具体的方式来避免讲述法律时的枯燥和抽象,这样也能使大家很快的与自己的生活对应起来,从而把法律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可以感知的事务。希望我今天的讲座能够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案例:张文与邓春菊是夫妻关系,有三个子女——女儿张荣、长子张庆生、次子张庆福,均已成年。婚后在张文名下有一套70平米的房产。在2000年8月25日邓春菊与单位签订购房协议,在计算了邓春菊和张文的工龄和级别后按每平米9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60平米的房产,该房产的房款由长子张庆生出资并由其居住。2000年9月4日张文去世,没有留下遗嘱。2000年12月24日房产主管部门核发了那套60平米房产的产权证,并登记
在邓春菊名下。2010年4月2日在张文名下那套70平米的房产因涉及拆迁获得了70万元的补偿款,暂由邓春菊和张荣保管。2010年9月3日张庆生、张庆福以邓春菊、张荣为被告要求分割70万元补偿款。起诉时张文的父母还健在。2010年11月15日邓春菊以公正的方式订立遗嘱明确自己名下的财产由女儿张荣继承。2010年12月22日张荣代理邓春菊以张庆生为被告要求其腾房。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遗产纠纷案件,下面我们就针对前面的五个问题分别加以分析。
被继承人张文2000年9月4日去世,当时并没有留下遗嘱,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按照法定继承的顺序来继承其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法定继承分两个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所以张文的继承人依照法定继承的顺序就应该是邓春菊、张荣、张庆生、张庆福还有张文的父母。很显然,张文的父母也是法定继承人之一,张庆生、张庆福在起诉时没有把他们列入继承人显然是错误的。在这里我呢加一个知识点,曾经有人咨询说继承什么时候开始?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常识,所以我要再次提醒大家。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这是《继承法》第二条明文规定。
紧接着就是这70万应该如何分呢?其实这70万并不都是张文的遗产,其中一半儿是邓春菊的个人财产,所以6个继承人要分的是70万元的一半,而六个继承人在分配的份额上一般是均等的,每个继承人的继承比例为1/2×1/6=1/12,当事人邓春菊在全部财产中所占的份额应当用邓春菊个人的一半加上其继承的1/12即为7/12。因此这70万元的补偿款就应当按照邓春菊7/
12、张荣1/
12、张庆生1/
12、张庆福1/
12、张文父亲1/
12、张文母亲1/12的比例进行分
割。当然由于邓春菊在张文去世前一直与其共同居住、照顾其生活依法可以再要求多分一些。<继承法>第二十六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分割这70万元的补偿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更为复杂的是确认在邓春菊名下的60平米房产究竟是其个人财产还是其与张文的夫妻共同财产,在长子张庆生出资的情况下他对该套房产都可以主张哪些权利?这些都会决定邓春菊有没有权利要求次子张庆生腾房。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时间点:
一、2000年8月25日邓春菊与单位签订购房协议;
二、2000年9月4日张文去世;
三、2000年12月24日房产主管部门核发了产权证明。在这里确定取得该房产的时间是按签订购房协议的时间还是按房产主管部门核发产权证明的时间呢?如果按签订购房协议的时间,因为该时点早于张文去世的时间——2000年9月4日,该房产就是邓春菊与张文的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按房产主管部门核发了产权证明的时间,因为晚于张文去世的时间——2000年9月4日,该房产就是邓春菊的个人财产。
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签订购房协议时为准,因为之后取得房产证的行为只是购房行为的一个延续,是期待权转变成了物权,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另一种观点认为依照物权法,物权行为和原因行为是相分离的,签订购房协议并不代表取得了物权,房产权的取得应以房产登记之时为准。作为邓春菊的代理人我们来说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但之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通过认真的审阅从石家庄市房管局调取的该房产的购房协议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条款即“本协议于市场管理部门签章批准后生效。”而合同显示,市场管理部门签章批准的时间是2000年9月25日晚于张文去世的时间2000年9月4日,也就是说无论是按协议生效的时间还是按房屋产权登记的时间,该房产都应当是邓春菊的个人财产。但事情到这里还有一个障碍没有解决,就是当初购房时之所以能以极低的价格该房产买入是因为把邓春菊和张文的工龄和级别都计算在了里面。问题是这能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依据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享受本人工龄和已死亡配偶生前工龄优惠后所购公房是否属夫妻共同财产的复函》认为“购买该房时所享受的已死亡配偶的工龄优惠只是属于一种政策性补贴,而非财产或财产权益。”所以根据最高法院的这个复函,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购买该房产时因张文的工龄和级别而享有的优惠并不影响将该房产认定为邓春菊的个人财产。那么在长子张庆生出资的情况下,他对该套房产是否可以主张权利呢?答案是——不能。其实张庆生与其母邓春菊形成的只是一钟民间借款的法律关系。如果当初双方没有约定利息的话,在张庆生要求归还的情况下邓春菊只需归还张庆生本金即可。在双方对簿公堂期间,由于邓春菊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已失望之极于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决定身后的遗产全部由女儿张荣继承。在咨询中我们建议邓春菊到公证处办理一个公证遗嘱。我们知道遗嘱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为什么一定要办理公证遗嘱呢?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所有的遗嘱中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
二、公证遗嘱因为是在公证员的协助下完成的,所以在形式要件上一般不会有什么疏漏;
三、将来在办理遗产过户的时候,由于房产管理部门都会要求办理遗产公证或见证,如果是其它形式的遗嘱此时再办理公证其他法定继承人就有可能不配合甚至会对遗嘱提出异议而诉诸法庭。这样既给遗嘱继承人造成很多麻烦,也有可能使遗嘱人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所以我们建议在立遗嘱时以办理一个公证遗嘱为最好。
在办理公证遗嘱的过程中,公证处出于减轻自身责任的考虑会提出让当事人到医院开具一个立遗嘱人精神健康、能自由表达意志的证明,甚至还会提出来让当事人自己先拟定一个由两个见证人见证的遗嘱。这样的要求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根据《遗嘱公证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公证员要了解“遗嘱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遗嘱人系老年人、间歇性精神病人、危重伤病人的,还应当记录其对事物的识别、反应能力;”可知确定遗嘱人有没有订立遗嘱的行为能力应当由公证员作出一个常识性的判断即可,而不是将这个责任推给医院。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医院的门诊也是不愿意开具这样一个证明的。在我们这个案件中当事人邓春菊费了很大力气总算从医院开出了这样一个证明。下一步她还需要在家签署一个有见证人见证的遗嘱,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公证遗嘱过程中公证员的作用就是代表国家对一个法律行为进行见证,所以公证处这样的要求至少是不必要的。但不合理的要求公证处就这样要求了,当事人没有办法也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下面的话题:我们个人如何制作自书遗嘱或者是代书遗嘱。所谓自书遗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7条2款规定:“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而制作的遗嘱。根据这项规定,制作自书遗嘱的要求是:
一、必须由遗嘱人亲笔书写遗嘱内容并签名;
二、必须由遗嘱人亲自用笔书写遗嘱全文;
三、必须注明年、月、日,三项缺一不可。自书遗嘱并不需要见证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打印出的遗嘱,立遗嘱人只是在最后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它的效力是有争议的,如果有相反证据证明该打印的遗嘱并非本人真是意思表示,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遗嘱,所以最好是能够自己书写。
在这里为了说明自书遗嘱的特点,我再补充一个案例: 孙女士与丈夫王先生结婚40多年,没有子女。2006年,孙女士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于是请乡下的侄女小梅来照顾。孙女士去世,在孙女士生前留下的日记中有一篇题为《我的遗嘱》的日记,在日记里孙女士表示:其名下的房产由小梅继承。日记注明了某月某日但没有年份,也没有孙女士的签名。
现在,小梅能不能据此提出继承孙女士遗产的要求呢?这份遗嘱是否有效呢?我们从自书遗嘱的形式要件上进行篇三:继承法讲座讲稿(心血之作)《继承法》讲稿
各位现场观众,大家好,我是来自xxx,今天我的讲座所要讲述的是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内容。我的讲座主要分为四部分:继承法的相关概念,继承的种类,遗产处理的相关问题,继承法上认识的误区。
继承法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起继承,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到一些电影、电视中的场景,比如某富豪对着自己的律师说:“我要马上修改我的遗嘱,我要把遗产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还有,我们也听说过许多社会名流大亨百年之后,其亲属因遗产继承对簿公堂的事件,比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后,其遗产分配一直未有定论,侯耀文女儿和侯耀文的兄弟侯耀华之间一直处于官司纠纷状态。无独有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季先生的儿子与北京大学之间的财产纷争也随之而起,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亲人去世而产生的财产继承纠纷已经不是富人或者名人的专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财产也在不断的积累和增加,房产、银行存款等亦引发了大量普通家庭的继承纠纷。来自我国基层法院的统计资料则显示,近年来遗产继承纠纷案呈持续增长趋势。所以,为了避免纠纷,了解继承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讲座。
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什么是继承? 继承就是指死者生前所有的,在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由有资格继承的人所取得。这里需要强调的有“死亡”、“个人”、“合法”“有资格”四个关键词。死亡,相信大家都理解。个人是指个人所有的财产,而不是共同财产,例如,夫妻共同财产就不完全是个人财产,只有属于夫或妻所有的那一部分才是死者的个人财产。在这里还需要强调合法二字,因为依据我国法律,只有合法所有的财产才能发生继承,而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财产是不在继承之列的。最后,“有资格”是指具有继承权的人,没有继承资格就没有继承权,也就无法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
二、什么是继承权?
那么,什么是继承权呢?
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享有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同时履行因继承而产生的义务。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只有公民能享有继承权。享有继承权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即自然人,排除国家、集体、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这些非自然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取得全部或者部分遗产,但这不是基于继承关系,而是基于法律的其他规定,要么是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要么是无人继承的遗产。
(二)继承权可以放弃。根据“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的法律规则,继承权可以放弃,但继承权的放弃必须是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并且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而在接受继承之后,因继承而产生的义务也是必须履行的。
(三)胎儿没有继承权,但应保留继承份额。继承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是针对活人而言,因此胎儿和死亡了的人没有继承权。但基于继承法的特别规定,胎儿应分得一份遗产,这在法律上表述为“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案例】王华是位汽车驾驶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王华生育三个儿子,其妻早年去世。2005年5月,王华的第三个儿子因车祸死亡,此时,其妻子李莉已怀孕6个月。同年10月,王华突然发病死亡,安葬完毕之后,其长子与次子将王华遗留的11万元的现金和一栋价值16万元的楼房进行了分割。李莉得知后,遂向两位哥哥提出异议,认为其怀孕胎儿应分得一份遗产。为此,两位哥哥反对,认为弟弟已去世,李莉腹中胎儿不具有继承权。李莉诉至法院,要求保护腹中胎儿的合法权益。
依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胎儿没有继承权,但是应当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所以,李莉腹中的胎儿应当享有一定的继承份额。
(四)继承权在一定条件下会丧失。继承权在依法取得并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丧失。继承权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不管杀害行为的动机如何,也不管既遂未遂,均丧失继承权;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这里强调了杀害其他继承人的动机在于为争夺遗产,否则就不丧失继承权;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根据司法解释,只要情节严重,不论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均丧失继承权,但是以后确有悔改表现,并且被继承人生前又表示宽恕的,可以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何为情节严重,司法实践中多从手段、时间及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去认定;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何为情节严重,有待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目前明确了一种情况为:继承人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应当认定其行为情节严重。另外,在此情况下订立的遗嘱,即使没有篡改,由于其违反《继承法》第十九条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份额的规定,而部分无效。
三、什么是遗产? 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刚才我们已将强调了“死亡”“个人”“合法”这三个词,现在就不再赘述。关于遗产这部分,主要需要注意的是遗产的范围,继承法上列举了七类,分别是:公民的收入;公民的储蓄、房屋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其中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七项,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主要是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另外对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保险金、抚恤金等能否作为遗产略作说明。
1、关于保险金:如果保险合同指定了受益人的,则由受益人取得保险金;如果保险合同未指定受益人,则保险金可以作为遗产加以继承。
2、关于抚恤金:抚恤金是对生者家属的经济补偿,不能算作遗产,不发生继承。但是依据近几年的判例来看,抚恤金应当作为直系亲属和配偶的共同财产,参照法定继承进行平均分割。
3、关于残疾赔偿金等费用:伤残者丧失劳动能力所获得的赔偿费用,如果领取后伤残者死亡,这可作为遗产加以继承。但在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即死亡所得的死亡赔偿金等费用,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将因人身损害死亡后的赔偿权利人界定为受害者的近亲属,此类财产不按遗产性质处理(比如用此偿还死者个人债务),但也可以参照遗产继承的分割方式进行处理。
关于承包经营权:如果某承包经营户中某一人死亡,根据30年不变规定,其他承包人可以该承包经营户的名义继续承包经营,但不属于继承范畴。第二部分,继承的种类。
我国继承法主要规定了两种继承的形式,分别是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另外,还有两种遗产处理方式: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下面,我将按照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的顺序分别为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按法律的直接规定来继承遗产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重点理解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第一继承顺序:①配偶②父母③子女。其中,代位继承中的晚辈直系血亲和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丧偶女婿也可以作为第一继承顺序继承。第二继承顺序:①兄弟姐妹②祖父母③外祖父母。继承发生时,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先继承。只有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情况下,才发生第二顺序的继承人继承。1.配偶。首先要区分事实婚姻与非法同居的界限:①于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前,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如果一方死亡时,双方均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的,则为事实婚姻关系,可列为继承人中的配偶。②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实施后,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符合结婚实质条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也可以作为继承人中的配偶。③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起,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同居时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如能补办结婚登记,则补办后从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时起,作为配偶继承。
另外,1950年《婚姻法》实施以前已经存在,以后又未解除的一夫多妻关系,夫与妻、妾之间均有继承权,但妻、妾之间无继承权(根据推导)。当然此种情况少,从年龄上看,应该在70岁以上的人才存在此种情况。2.子女。需要注意的是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注意养子女必须以合法有效的收养关系为前提,否则诸如寄养等就不享有继承权。3.父母。亲生父母、养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均享有继承权。4.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即常说的同天不同地、同地不同天的情况)以及养兄弟姐妹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5.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样包括养祖父母、养外祖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祖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外祖父母。6.丧偶儿媳、女婿。此种情况判定的标准是:是否尽了主要赡养义务。若是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则可以以第一顺位进行继承。
(二)关于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在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该先死亡的子女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的法律制度。关于代位继承注意四点:
1.适用于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 2.代位继承不受辈数限制; 3.代位继承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4.代位继承以被代位继承人未丧失继承权为前提。如果被代为继承人丧失了继承权,那么被代为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也将不享有代为继承权。
转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未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又死亡的,其应得的遗产份额转由他的继承人继承的。
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相对来说要难理解一些,而且在实践中碰倒的机会不多,在这里就不为大家做详细的区分,要是大家还有疑问,我们可以在课下交流。
(三)关于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
同一顺序继承人的遗产分配原则:一般应当均等。
这是指的一般情况下的分配原则,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当或者可以不均等:
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案例】甲的父母已去世,生前生育有三个子女:甲、乙、丙。甲因工受伤,篇四:继承法讲义
第二部分 继 承
教学重点:1、2、3、4、第一章 继承的开始、接受、放弃
第一节 继承权
一、概念
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继承人 被继承人 遗产
继承权,是自然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享有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二、特征1、2、3、性质上是一种财产权; 发生依据是法律的规定或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 继承的主体只能是与被继承人有特定人身关系的自然人,而不继承权的丧失 法定继承、代位继承、遗嘱继承 遗嘱、遗赠抚养协议 遗产 能是法人、其他社会组织或国家;
4、继承权实现的前提是被继承人死亡并留有合法的个人财产。
三、继承权的取得
1、法律的直接规定
基于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 扶养关系都有可能获得法定继承权
2、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
注意:遗嘱人只能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指定遗嘱继承人
四、继承权的放弃
继承权的放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处理前作出的放弃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的意思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6.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47.继承人放弃继承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用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有其它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49.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
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50.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翻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翻悔的,不予承认。
51.放弃继承的效力,追溯到继承开始的时间。
五、继承权的丧失
分为: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
《继承法》第七条 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无论动机、结果)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动机是争夺遗产,主观是故意)
(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继承法意见》第13条规定:“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或者遗弃被继承人的,如以后确有悔改表现,而且被虐待人、被遗弃人生前又表示宽恕,可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的,应认定其行为情节严重。)
六、继承权诉讼(继承回复请求权)
第八条 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v.s.《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第二节 继承的开始
一、继承开始的时间
继承开始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确定遗产范围、继承人范围的时间,也是确定遗嘱的效力、放弃继承权的效力及确定继承人的应继份额的时间。
《继承法》第二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2.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注意:第一,虽然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但能够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的,按照实际情形处理;
第二,“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是指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
二、继承开始的地点
继承开始的地点是继承人参加继承法律关系,行使继承权,接受遗产的地方。我国《继承法》对继承于何处开始无明文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以被继承人生前最后住所地(一般也为户籍所在地)为继承开始的地点。如果主要遗产不在被继承人生前最后住所地或被继承人最后住所地不明的,则以被继承人主要遗产所在地为继承开始的地点。继承遗产的诉讼,由被继承人生前户籍所在地或者主要遗产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继承开始的通知
《继承法》第23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应当及时通知其他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继承人中无人知道被继承人死亡或者知道被继承人死亡而不能通知的,由被继承人生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通知。”负有通知义务的继承人或单位,如果有意隐瞒继承开始的事实,造成其他继承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责任。通知的形式可以是书信、电报、电话、口传等,也可以采用公告形式,以便继承人、遗嘱执行人及时前来参加继承,执行遗嘱。第二章 法定继承篇五:演讲稿:继承光荣传统,点亮美好明天
继承光荣传统,点亮美好明天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是的,青年时期是人得以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青年,充满朝气,激情澎湃,勇于创新,肩负着推动国家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历史与现实共同赋予我们的使命!
遥想当年,我中华是何等的繁荣昌盛。有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有汉武帝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有唐太宗威震四夷、四方来贺的大国气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长达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就是富强文明的代名词。有一段时期,世界白银的产量有一半向中国流去。就连桀骜不驯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都对中华文化推崇备至。
然而,明清时期,闭关自守锁住了一时的太平,却也锁住了中国通往近代文明的通道。愚昧落后、盲目自大充满着王朝的各个角落。当英国军舰出现在东南沿海之时,道光帝竟然还在问“英吉利不是距离大清九万里吗?它到底在哪?”,这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发问就是这个王朝真实的写照。随着外来侵略的日益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于是,中华大地人人奋起,而青年在这中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大学子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毅然走出八角红楼。这一刻,他们发出了中国青年的最强音,唤回了中华民族久违的血性!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青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成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真的猛士!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大地,一批热血青年聚集到了共产主义的赤旗之下,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了共同的信仰——共产主义之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历经国共十年对峙、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重新点亮了中华大地,将旧的国家机器击得粉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帽子已经被彻底甩进了太平洋!开国大典上二十八响礼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二十八年如一日的奋斗历程!雄鸡一唱天下白,睡狮猛醒,一啸惊世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现在,前辈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的手上,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是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地位也日渐提高,但是,我们并非高枕无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阴谋仍然存在;在东海,日本对我钓鱼岛虎视眈眈;在南海,一些东南亚国家肆意侵吞我国海疆??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生存能力,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青年!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在总统竞选时曾经说道“给我二十年,还你们一个全新的俄罗斯!”这番话体现出了一种大国之志。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