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

时间:2019-05-14 21:2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长・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长・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

第一篇:成长・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

成长・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

从小时候到现在,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它给我知识,给我力量。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小学高年级学生。

在我哑哑学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幼儿读物。看着书上丰富多采的画面,我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表达。终于有一天,我在玩皮球时来了灵感,飞快地说了一句话:皮球耍耍收起来,奶奶夸我是乖乖。奶奶一听,高兴极了。这就是读书给我带来的第一次美的收获。

上小学以后,我从课本中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让我变得更聪明,更有理想。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读书,我怎么知道数的世界是那么奇妙如果不读书,我怎么知道几千年来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如果不读书,我怎么知道人类是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历经那么多曲折才走到今天的文明、富裕如果不读书,我怎么知道宇宙的浩渺、自然的奇妙……所以我要说,别看我还是个小学生,可我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以后,我还要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第二篇:品味散文的纯美

品味散文的纯美

摘要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从教材的体系中发现这些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具有强烈感情。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因而达到教学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散文审美教学

散文是语言艺术,是美的化身,它的浓烈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使其深受师生的喜爱,因此相对其他文体,教学中更受学生的欢迎。如何真正使散文教学获得成功,深入学生内心,给他们一次爱与美的洗礼呢?在此,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闻一多主张诗歌要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散文要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方面去赏析。

一、深情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如果将这种美声情并茂朗读出来,是欣赏和理解内涵的第一步。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

1、注重语感的培养。

散文的语言十优美,如果以朗读带动和促进散文语言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朗诵水平,在语速、语调、感情方面做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听时形成做朗读标记的习惯。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梁衡的《夏感》要读出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就要选择稍快、热情、奔放的语调。《背影》则要读出它的平和、质朴、感动。《散步》则要读出一家人温馨、和睦、幸福的美感。

2、配乐朗读,渲染气氛。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比如《春》可以配之以的《寂静之声》,开头的深山鸟语就把学生带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而像《荷塘月色》则可选择恬静的《月光

奏鸣曲》体会夜的幽寂和月光的朦胧。;《绿》可选择《大自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3、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

单一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倦怠,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可将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从读的熟悉程度来说,有泛读,熟读,背诵;从是否发声来说,有朗读和默读;比读的形式来说,有单读,齐读,散读,诵读、赛读等;从读的方法来说,有跳读,速读,精读,细读,自主读,合作读等等,各种读法,各有用处,要有机地交错使用。

二、披文入境,品味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和诗歌一样追求意境美,“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文中有画”才会牵动读者的幽思,拨动读者的心弦,以致耐人寻味。

1、展开想象,身临其境。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突,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品析修辞,咬文嚼字。

《春》这一课,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踢几脚球„„”这段描写春天的小草,一个“钻”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朱自清的《绿》中的:“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清新洒脱的比喻,奇特富有神韵的想象,让人痴迷陶醉,拍案叫绝。

三、心灵碰撞,品味散文的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是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散文是主情的艺术,因而最牵人情思。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的信息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来解读作品,以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契合以至共鸣。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使“我”多次的流泪。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文中,我们却一再发现,作者

一次又一次的泪流满面,那一种强烈的情感,一次次撞击着读者的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赤子心。文中还运用了多出细节描写,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感人肺腑。

四、挖掘文眼,品味散文的哲思美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仓,那里面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由花到人,由花的生命想到人生命的价值,觉得要从悲伤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小思的《蝉》中,“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出现在结尾,不仅是蝉的生命意义,也是人的生命意义,先抑后扬的写法,更使读者对生命产生了至高的敬畏。

因此,我们只有用尊重散文教学规律的眼光,引导学生慢慢去欣赏、去体味,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入,理解透彻,才能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扬镜:《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海南出版社,1995.9.第1版:35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6册)

刘勰《文心雕龙》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艺术漫谈》 ——杨斌

第三篇:品味书香,感悟成长

品味书香、感悟成长

我不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去讴歌我的事业,我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能用深遂的哲理去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

从小到大,从工作到生活我一直以书为伴,以书为挚友!读书不是因为我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我才读书,也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我很有修养我读书;更不是说在一定场合我可以卖弄,我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有这个需要。

世界上有18岁的老人,也有80岁的青年,年龄这个东西是相对而言的。我非常欣赏麦克阿瑟的一句话,他说,“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个体虽然渺小,但生命可以再造。书本就是再造我们的上帝。所以说,大家快来读书吧。好好的读,把书当作心爱的东西,就和守财奴爱自己的钱一样。好好的读吧!我们的生命能在书中得到升华。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你的才华,也会凝聚成文字,成为精神生命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也许还会成为精神天空中一颗永恒的星座。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切都没有像我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作为班主任,我不知道该怎么管理学生,怎么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怎么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更不知道该怎么从事教学,不知道在课堂中我该注意些什么,那些日子,我被困在原地,找不到一丝头绪。以前所设想的一切,都被真实的现实替代,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我迷失了方向,后来我仔细地比较了一下与老教师的差异:老教师们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他们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始终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起来轻松。而我总是顾及不到新旧知识的衔接;课堂上我虽然也想讲出点新意,可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新方法。

困惑的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最终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看李镇西,于漪,魏书生,我读叶圣陶,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们的教学快乐,我品味大师们的教育幸福。就这样,我和书籍跳起了舞,我看文学、哲学,我读教育学、心理学。我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的,我发觉自己工作起来顺多了,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了,生活变得快乐了。而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所有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在这个过程,有得有失、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难过。我终于明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不学习,心灵之泉就会枯竭,工作也就无“心”可用。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干涸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实践。所以在数十年的工作岗位上我始终与书为伴。

在众多的教育专著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以及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老师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让读者自己去悟规律。在《心中盛满阳光》一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确实,面对每日繁杂的事务,面对孩子不经意间制造的麻烦,面对自己专业 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窦老师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改变态度、享受过程、活在当下、学会感恩。在阅读她的《生命因感恩而美丽》时,让我陷入了深思。当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现某个学生反复捣乱时,作为老师都会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他,教育他。但我们从来都不曾想过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捣乱?其实他就是想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和重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在学习中,对这些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挖苦,我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改掉自己的不好习惯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和他们相比,这些学生的心胸比我们宽广多了,尽管我们批评了他们,可是在课下,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这些学生居多。一句简单的“老师好”、“老师我帮你拿东西吧!”让你从心里对他们充满愧疚。

今天,在我校大力提倡读书的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这本书,这是一本相当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有价值的书,《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一书则介绍了一种颠覆传统教学的新型课堂模式,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学生可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来获取基础知识,课堂作为师生面对面交流和解决疑难、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中教学模式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我们能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中国已经有学校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了,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西峡一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潍坊市“自主互助学习型”的教学模式等,发现几种模式都有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现,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单口相声,不再是向学生展示前人知识的成果,我们的教育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通过课堂中进行对话和交流来获取发展的过程。引用《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中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上学期学期末,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领导们特意带领我们老师到珲春一小去学习。学习后设计了具有我们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我们的教学流程是我能学会、我能合作、我能展示、我能质疑、我能达标五个环节。我们也开始实施了,但对比翻转课堂,似乎有同工异曲,但还是有不足之处。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先进行自主预习,虽然我们有预习,但真正学生课前的学习我们不会过多去了解,课堂上设计的自学指导的问题还是基于老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较少,而很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意图前进。我想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改进目前进行的课堂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十年来,杜郎口中学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用模式构建为载体,一步步将新的教育理念变成全体师生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师教生,师帮生,师生互动;生教生,生帮生,生生互动,使得教师的教学形式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从被动、低效向主动、高效的转变,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通过这一学习,我们班也采用了师教生,师帮生,师生互动;生教生,生帮生,生生互动的这种模式,虽然时间短,但也初见成效。我们班的几个差生在小组的带领下,不光学习成绩已经有所提高,就连上课的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的一面,作为老师我感到很高兴。我认为,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真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能展示的这一环节,刚刚步入正轨,学生从开始的不会说、不知从哪说起,说的内容前后不连贯,到现在的有话可说,并且说的头头是道。学生在这个环节得到了锻炼。我想听——写,说——写,这两个思维过程是不一样的。自己讲过一遍,与听过一遍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前一堂课最多有七八人回答问题的机会,现在能达到20个同学。学生以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现在是主动地学,还可以在课堂上当“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课”,学习变得非常有趣了,不要家长和老师督促,同学们都相互比着学,争着学,就怕落了后。

我想我们一线的教师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在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中能有悟出一点道理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实践,就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翻转的课堂也会走上小学教学的殿堂。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与书为伴,伴冬伴夏伴春秋,伴日伴夜伴黄昏!

第四篇:品味书香快乐成长

品味书香 快乐成长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品味书香 快乐成长》。

送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秋韵,迎来“细雨生寒未有霜”的初冬,在这天气微寒的季节,书籍就像一抹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给我们的学生们创造一个书的王国?所以,请我们都加入到书香校园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品味书香,让书香伴随他们快乐成长!

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看到校园中的孩子们,就像一株株刚出土的幼苗,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渴望心灵的滋养,从而茁壮成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憧憬,他们希望了解一切新奇的事物。我们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引导多读书,书籍就会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如何营造我们的书香校园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结合你自己和你们学校的情况写一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成就了学生的气质和性格,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书中学生可以找到人生的导师,情感的知己。

知书而后达理,经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寒冬来临,就用读书温暖我们的心灵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朗朗书声将充满我们温馨的校园,阵阵书香就弥漫我们孩子的心灵。

第五篇:品味书香 伴我成长

品味书香 伴我成长

——读<<帮助>>有感

李毅

皓月当空,我坐在窗前借着灯光,如获至宝地捧着<<小学生之友>>细细品读,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入学开始一直伴随我成长,它教会了我许多科学知识,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其中《帮助》这扁文章令我受益匪浅。

文章《帮助》主要是写:小熊和爸爸在宇宙中旅游时遇见了一群太空船盗,船盗们假装遇难,发出求救信号,小熊和爸爸信以为真,去救他们反被他们关起来,不久小熊父子被星际警察解救。出来后小熊父子的飞船被脱轨的小天体碰撞,“父与子号飞船”伤得不轻,这时小熊爸爸也发出了求救信号,得到了许多外星人的帮助。

当小熊问外星人:“你们为什么要帮助两个来自陌生星球的陌生人呢?”他们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啊!”这就是“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帮助。”小熊父子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上当受骗,小熊爸爸仍然教育小熊下次再次碰到别人求救时还要去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呀!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时,顷刻间汶川成了一片废墟,人们死伤惨重,这时全国一些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灾区人们重建家园。大家的帮助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感到温暖,走出痛苦,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大家熟悉的雷锋叔叔,哪里需要帮助,他就出现在哪里。就像大家说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伸出我们的双手,奉献我们的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下载成长&#12539;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长&#12539;品味书香 再现纯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味书香 伴我成长

    品味书香伴我成长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 我是个“小书迷”,在读书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小学生之友》,他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如演出一样精彩纷呈,伴着他的芳香,我......

    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演讲稿

    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我的演讲题目是《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

    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演讲稿

    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我的演讲题目是《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品味书香共同成长演讲稿。前苏联教......

    品味书香共同成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我的演讲题目是《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品味书香 共同成长演讲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

    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歌颂祖国 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语言就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

    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 我们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了让自己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品味书香,品味书中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

    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颂扬祖国 书是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它没有霓虹灯那般夺目,而着实给人太阳般的温暖。书是一缕清风,吹走烦恼和忧愁,给人宁静以致远。书是时代前进的脚步,把昔日......

    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题记 读书,让我明白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