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的调查问卷
1.你是否了解消费者协会的基本性质:()
A.非常了解B.较了解C.一般D.不了解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不受损害的权利。(多项选择)
A.人身B.财产安全C.名誉D.生命健康
3.你曾遇到过消费时被侵权吗?()
A.有B.没有
4.你认为那种行为最普遍?()
A.价格欺骗B.品质问题C.超过使用期D.其他
5.消费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
A.安全权B.受尊重权C.公平交易权D.求偿权
6.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利进行()(多项选择)
A.比较B.鉴别C.挑选D.强迫交易
7.消费者与经营者进行交易,享有()权利(多项选择)
A.知悉真实情况B.自主选择C.公平交易D.获得赔偿
8.你一般用哪些方式进行维权()
A.商家协调B.通过向相关部门投诉C.法律手段寻求解决D.其他
9.你认为最普遍的不良消费习惯主要有:()
A.盲目相信广告宣传B.索要和保管消费凭证C.图便宜D.受商家打折优惠,落入消费陷阱
10.你是否知道发票的作用()
A.非常了解B.较了解C.一般D.完全不了解
11.你认为危害最大的不良消费习惯是()
A.盲目相信广告宣传B.图便宜C.购买“三无”产品
D.购买食品不注意保质期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对于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碰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呢?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又怎样呢?我们就对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如何做了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9,回收率将近99.1%。按调查对象的性别来分,男生共有62人,占调查总数的52%;女生共有57名,占调查总数的48%;按年段来分,大一学生占大多数,共有10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5%,大二共有1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该份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两道题,都是对大学生是否了解消费者协会的基本性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的调查;第二部分有五道题目,先是调查大学生对自己消费维权意识的认知情况,后是通过面对具体案例时,大学生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的问卷调查;第三部分有三道题目,是关于大学生对维权所要经过的程序的认识,及具体途径的认知情况的调查。
(二)样本分析:
a)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知道消费者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所占的比例都比较低。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析,其中大学男生答对该道题目的占总男生调查总数的53.2%;女生答对的只占42.1%。从被调查者的年段分析,大一学生答对的只占47.5%,而大二的学生的有50%。通过调查样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不太清楚。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男生中只有9.7%的答对,而女学生也只有12.3%。但大二学生回答正确的达到38.9%,大一的只有12.9%的学生回答正确。从这些数据来分析,现今大学生对于消费者协会认知不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
b)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一般。
对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2.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为一般,男女生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大一大二的学生之间的调查结果比较也没有较大的差异。而认为自身维权意识很好的只占15.1%。
c)通过案例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我们以一些生活中常碰到的例子作为调查案例,对调查的结果的分析发现:当权益受到侵犯时,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学生只占小部分。其中男生的占34.4%,女生的占23.4%,大一学生占30.7%,大二学生占35.2%。这样的数据体现出,现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并不像他们自认为的达到的程度。
d)大学生对于消费维权所需的程序和具体途径比较清楚。
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消费投诉的一般程序还知道一点点,也都觉得现在的消费
投诉“门槛”太高,投诉处理时间过长,因此对于平时一些较小的侵犯权益的行为不会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从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的问卷结果发现,还有26.1%的学生对此不清楚,还不排除通过猜测得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所占的测得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所占的比例。
(三)结果分析
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对社会接触不多,不
清楚了解这样的法律知识有哪些重要性。另外,在以前的学习主要是为高考服务,其他不怎么重要的事都置于一旁,致使对现在国家的一些法律条文不太了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往碰到的事都会由父母亲出面解决,自己并不过问。另外是,如果一些侵权行为还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就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而且很多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投诉程序过于复杂,处理的时间长,这也是在遇到权益受到侵犯时不会采取维权措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还是比较清楚的,这说明,以往的一些消费维权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让每个公民了解法律知识,使自身权益免受侵害。
(四)解决对策:
1)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了解消费者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律义务。不管是在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中,都会触及到一些法律条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些法律书籍的阅读,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更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2)更多关注有关侵权的案例,学习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很多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收看《今日说法》节目,浏览中国消费网,阅读《中国消费者报》等途径了解案例。对那些事件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自身权益免受侵害,.同样也能够使我们在遇到棘手事件时,能够及时想到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参加一些有关的消费维权活动。
每年的3月15日都有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倡导群众一起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增强我们的消费维权意识,掌握维权方法。社会和校园中也都存在另外的协会,来帮助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比如说我校的维权学社,它会举行一些活动让同学学到相关的维权知识。
4)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大宣传,增进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堆集。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普遍较高,但对于法律知识的储蓄却明显不足,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校方应该设立一个与消费为权直接相干的部门。一方面,可以结合法学院或者法学专业的同学在校园开展一些法律知识宣传的活动,帮助大家对相干知识的堆集。
除了校方为此投入一定的劳力,物力外,大学生自身同时需要采纳一些有用的措
施。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消费者,因为其分散性在一样平常经济活动中的个别消费维权的乐成性低,但我们可以经由过程建立一个校园性的,如消费协会的社团组织,结成消费维权的统一战线。经由过程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组织,大学生可以在此文中交流各自在具体消费维权的经验,针对遇到的消费侵权的情况也可以相互提醒。从而提高消费维权乐成率。
(五)结束语
本次关于“大学生维权消费权益保护”的社会调查已经结束了,但在调查中学的却将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后的精修与糊口。经由过程这次活动,我们接触社会,相识社会,不仅解开了调查之初关于课题在心中存在的疑问,还培养了能力,拓展了自身的知识。调查中,使我们自身慢慢地起头培养自身严谨性,逻辑性,并掌握了部分简略的社会调查方式,在交际和语言抒发的能力也提高了。
作者联系方式:邵敏捷(美术与设计学院09艺术设计3班)手机号码***E-mail:shaominjie.2030@163.com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分析
[键入文字]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高校亟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
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
1.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34%的学生基本了解“宪法”一词,5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还有12%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不够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源于日常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和各种媒体宣传比较少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宪法,尽管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反而低于部门法律。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和接触宪法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宪法意识。第二,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明显的不平行[2]。大学生的民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第三,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问题的法律,两者相辅相成。
1.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6%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8%的大学生默默忍受,自认倒霉;虽然,有65%的大学生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
我们通过较大范围的个别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既存在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存在法律意识的错位:第一,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执法过程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担心花费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未必能讨得司法的公正”,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执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第二,过分夸大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从思想深处藐视法律的作用。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
律漏洞太多”,“中国的法律苍白无力”等等,所以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是“可有可无”。第三,有极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近乎空白,认为法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相信法律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是势在必行。
1.3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三个方面。目前,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在不断地上升,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盗窃、诈骗、性犯罪、人身伤害这一类的案件时有发生,状况令人堪忧;其次,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当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证据而投诉无门。最后,在大学生中能积极主动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还不够普遍,多数大学生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护法能力尚弱。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小组对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一些特点:
2.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层次性
如第2题: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见图1)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2000年12月26 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大代表选举时,第9选区,内蒙古青城大学学生因为投票前人大代表候选人未与选民见面,而拒绝投票;2001年3月12日,我国第一个大学生消费者协会成立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学习中多数大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能力,部分同学还具有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法律意识具有较高的层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能力和掌握程度与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点也明显相关:感性色彩较浓,理性成分较少。对法律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践带有比较浓重的感情色彩和片面性。另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专业的不同也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矛盾性
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比较强烈,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喜欢关注,特别是对于国家的法制建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希望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有部分大学生对现行的法律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等问题持肯定态度,承认法律的社会价值。但是当事情真正落到自己的身上时,有些同学往往就会感觉法律不公平,不认同法律的有关条款。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认知不全面,存在片面性。我们在与部分被调查人交谈时也发现同学们在很多情况下知道那样做是对的,在答题时也是那样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行为却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
[3]
三、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端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法律的态度【4】
作为一名法律教师, 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为法律教育课是基础课可以不认真教学的片面思想, 树立一种积极科研、认真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工作作风, 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使命感。同时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 还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改变过去那种重视专业课, 轻视基础课的思想,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把法律基础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积极钻研, 努力学习。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3、深化大学“思修与法基”课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同时,还需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建立实训基地,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经济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检察官、法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剖析典型案例、开设法制讲座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直观的、生动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我修养,积极参加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
4、整合各方面力量,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要善于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取缔校园周边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电子游戏厅、网吧、棋牌麻将室等场所,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同时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高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示范、熏陶的作用。在育人的目标上,家庭和社会要同学校形成一致性,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大学生对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和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的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法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时要善于和当地各政府部门相结合,形成合力,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保驾护航。
四、结语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法律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宪民.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8期.[2].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8期.[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
[4].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5].唐治祥,扈力,旷凌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J].2014年01期.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问卷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个问卷调查,希望您能认真填写。谢谢!
1.请问你是大几学生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你能区分违法与犯罪吗
A.能B.不一定能C.大部分能D.不能
3.你生活中的法律完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A.电视、报纸上C.课本上D.家庭影响E.其它
4.假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怎么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C.等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D.默默离开,不敢出声
5.超市的人员要求你被搜身,你会怎么做
A.拒绝B.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就只好接受C.完全接受
6.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确定
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C.我只是知道不犯法D.不知道,做人考良心,那些无所谓
7.当你的权益受到伤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B.用武力解决
C.通过关系解决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E.根本没有在意过
8.你认为法律只是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A.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的手段
B.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C.一般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D.不重要
9.当你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是工作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到位签订合同吗
A.会B.不会
10.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言论监督
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
C.群众监督D.执行机关自我监督E.说不清
11.您认为,和国外的法律制度相比较,我国的法律制度
A.较严厉B.较轻松C.差不多D.不清楚
12.你通常关注哪一类新闻
A.政治B.经济C.文化D体育E.娱乐F其它G不看新闻
13.你认为下列哪些是违反了隐私权
A.偷看别人的日记B.背后议论他人
C.告诉别人的秘密D.随意查看别人私有物品
14.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
A.不信任B.除非不得已,不会与他们打交
C.比较信任D充分信任
15.你相信法律途径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
A.相信B不相信,只是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C只能解决某些事情D不清楚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录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1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1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2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2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3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3
(四)法律意识淡薄„„„„„„„„„„„„„„„„„„„„„„„„„„3
(五)法律观念模糊„„„„„„„„„„„„„„„„„„„„„„„„„„4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4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4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5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5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5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
(六)净化社会环境„„„„„„„„„„„„„„„„„„„„„„„„„„6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6 参考文献„„„„„„„„„„„„„„„„„„„„„„„„„„„„„„„„„7
I 浅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 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大学阶段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成熟期,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应该在大学阶段形成,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老师在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往往强调法律的工具主义,即过分强调法律的镇压、强制、执行的效力,而往往忽视了法律的指引、评价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重视和认同法律的工具,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法律能够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更关心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法律,而对法律所拥有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则不关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以权压法、以钱买法、关系能通法等等,对法律缺乏坚定的信念。在遇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时,宁愿忍气吞声,也要息事宁人。学而不用,知其不信,甚至还知法犯法。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公平对待权等等,一旦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会马上去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乃至现在学生告母校的案子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是我国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权利无限的扩大化解释,甚至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现了违纪、逃课,甚至出现了校园暴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则漠视或淡化自己的义务,甚至逃避自己的义务。比如恶意拖欠学费。在面对自身利益的利害权衡时,有些人往往在取舍上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不愿意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通过我国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的发展宣传,如我校专门为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并作为必修科目开展学习,有关法律理论知识已经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其对法治的关心、法律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知识文化结构等自身因素及社会风气、法制传统、法律教育等非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碰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非常茫然。如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不能分辨真假招聘启事而上当受骗;有的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签订,有的在工作中,遇到了法律问题只想着“吃一堑长一智”,不想声张,更别说去寻求法律上的帮助;有的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四)法律意识淡薄
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 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五)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 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
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
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六)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 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更是未来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其现代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法制化得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2]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8.[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9.[4] 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6,(3).7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深夜驾着私家车去看望女友,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萌。下车后发现张萌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对张萌连捅8刀,致其死亡。还有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几个典型的案件中可以见到,涉案人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我们经过调查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
(3)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这些就是我们看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比较迫切的问题。我想可以做以下几点:
(1)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如果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他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在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可能会避免。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课外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思想道德》课只有有限的十几堂课,因此,我们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主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