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绥远,是绥靖远方、也就是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这里要强调一下,将军衙署的主人是绥远城将军,不能随意将绥远城将军简称为绥远将军,因为清廷任命的是绥远城将军,而不是绥远将军。清代就有78任将军在174年间先后在此任职(据《清实录》记载),民国时期先后又有二位署将军、十三任都统、五位绥远特别行政区与绥远省政府主席在此办公,其中著名将领有傅作义,董其武等。可以说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可谓“漠南第一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题匾挂在大门门头上。〔大门前及第一进院实地导游讲解〕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大字,意味着保卫边疆,是光绪十六年第70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所题,为绥远城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进院,现保留有四进院。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这正中的大门为什么叫作仪门呢?仪取礼节、仪式之意,是礼仪之门。当年的绥远城将军就在这里迎送贵客的。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旁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大门内是第一进院,院内北边东西两侧有两只赑屃(bì xì)各驮一块大石碑,这是近年建造的;南边一溜房屋,现为书画、纪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细细游览吧!〔第二进院实地讲解〕朋友们,请大家看院内的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树,它们均植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春夏之交,花满枝头,香溢远近,沁人心脾。近两年每逢“五一”节前后,这里都要举办“将军衙署丁香节”。届时,游者如云,堪称嘉会盛况。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第一展厅 折房大家现在参观是东边第一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官吏上堂前议事和休息的地方。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新旧两城,主要是新城——绥远城建城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请大家结合实物,听讲解员讲解。〔以下各展厅内容主要由将军衙署讲解员讲述〕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和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旧新两城在清代时的样子。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环绕四周的护城河。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在将军衙署东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阻碍交通”被拆除)。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校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的“大校场”和演武厅,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城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建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30余万两,动用10万民工,仅木材就用了30余万根木料。因负责建城的官员通智等人偷工减料、谎报实情、贪污公款,被“宰相刘锣锅”之父刘统勋奉旨
斩首了。看来反腐败问题是历来要抓紧解决的。这张图是绥远城的驻防分布图。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二,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南城门——即镇宁门和承薰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全国仅此一处。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坐力大。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第二展厅 回事处 我们再来参观西边第二个展厅回事处。这里原来是衙署文官办案整理资料、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现在是陈列衙署的概况和变迁史。这是衙署恢复原貌的沙盘。衙署是严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筑的。它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两边配有厢房,耳房和东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四平八稳的意思。原整体布局分前后二组,五进套院。前组为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的内宅,现在只保存了中间四进院,五进院和后增的六进院在民国和解放后及文革的时候被毁掉了。接下来看展柜中的展品。这一张是绥远城管理等级图,从将军到士兵等级森严,待遇差别极大,比方说将军一年俸银两千多两,协领就四百多两,到步甲就只有十八两了。这些刺绣图案是清代的补子,在官服的胸前,背后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品等级的。文武官各分九品,文官的是飞禽,武官的是走兽。将军连体衣帽箱是将军出行携带官服和帽子用的,这种设计非常方便合理。第三展厅 官房 院内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将军的下级官吏协助将军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规格仅在大堂、二堂之下。将军的幕僚在此审阅从回事处送过来的公文,查阅后送折房行文,最后到大堂印房盖印,然后用快马送至京城,报于皇上,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官吏比将军品级略低,一般在三、四品左右,房内陈设虽比不上将军的大堂、二堂,但也比其他管理办公地方讲究。首先请看北炕,由于北方冬季较冷,所以明清两代北方官吏办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现在的地暖。冬季,官吏们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桌旁有坐垫,靠炕墙处有踏板,官员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陈设有痰盂。房间若大,还有火盆,北京的故宫军机处的陈设就是如此。官吏们坐在炕上看文件,写公文。炕桌上有笔、砚等文房四宝。正面北墙上挂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画像,我们依次做个简单的了解。第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1636年其子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了268年,这一阶段共有十个皇帝,他们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宣统即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在位仅三年零两个月,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宣统退位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灭亡,也标志着中国永远取消了帝制。至于1917年张勋导演的溥仪复辟闹剧,仅11天便在举国唾骂中收场了。第四展厅 大堂 院内正北的大堂,门前是13米见方的露台,是官员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大堂又称正堂,是衙署的主体建筑,平常是闲置不用的,是将军接圣旨或有重大活动时才启用的。大堂为五开间,瓦顶悬山式建筑,长20米,进深10米,高9米。大厅内有屏风一座,屏风的图案就是象征当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屏风前端坐在太师椅上这个形态逼真、威风凛凛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绥远城将军王昌的蜡像。他右边这个穿长衫的文弱书生就是我们熟知的师爷或机要秘书;他左边是带刀侍卫,两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下边站着的这个弯腰屈膝,穿着二品文职官服的是当时的山西巡抚。这四尊蜡像讲的是一个“将军权力大,气死一巡抚”的故事。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绥远城将军位尊权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所以王昌上任时,乾隆皇帝亲题一块牌匾送给他,请大家抬头看上方,写的是“泽敷遐迩”。“泽”是恩泽,“敷”是覆盖,“遐”是远,“迩”是近。意为皇恩浩荡,泽及远近。那绥远城将军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现在话来说相当于上将衔的大军区司令员。您看公案桌上摆有八支令牌,红色是派兵遣将用的,黑色是审案子用的,他审的可是重大军事案件。桌上还摆放有1个签筒,是将军行军打仗或做重大决定时占卜用的。这边有二顶万民拥戴伞,上边签满了黎民百姓的名字。在历史记载中这是百姓签名以表示拥戴王昌将军的廉正爱民功德。花架上摆放的这对景泰蓝器物叫天鹭,俗名朝天吼,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实用价值其实是作香薰之用。您可别小瞧这器物,这样的东西都是皇上御赐的,可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买来摆在这的。摆在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大堂两侧摆放有回避、肃静牌,职衔牌,仪仗车轿等。
职衔牌又称云牌鸾驾,数量不等,将军出行时排在轿前显赫扬名用的,平时放在大堂内两侧。作为一品职衔的绥远城大将军出巡时的仪仗是:杏黄伞两柄,金黄棍一对,扇两把,兵器一对,赝翎刀一对,枪两对,兽箭一付,回避、肃静牌各一对。出行时,队伍前面还要打开道锣,将军在后边坐绿呢大轿。这墨绿色也是只有一品职衔才配用的。那边的勒勒车可是件文物,是将军家属远行时坐的,前后都有刻花铁装饰,那么精致,可见非同一般。大堂墙上是嘉庆皇帝为教育八旗子弟写的《圣训》,又称《八旗箴言》。其大意为清代祖先历尽艰难险阻打下了江山,期望后代子孙发扬优良传统,保卫好这来之不易的社稷疆土。这其中的许多内容于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等等。看完大堂的陈设,您还可以欣赏一下梁上的彩绘图案和大堂的建筑风格。这大堂梁上是旋紫,门头上有双龙合禧,仪门上有苏式彩绘,一会儿大家还可以再欣赏一下。整个大堂屋顶是完全的木制卯榫结构,270年了,依然这么坚固,可见当时不时兴豆腐渣工程,也说明王昌首长极有可能没吃回扣。第五展厅 印房院内东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将军印玺及重要档案的机密之处。印房后墙上张贴着乾隆御题关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下边陈放着两个高大的印箱罩和两个小印盒。东南窗下陈放着将军虎钮银印。西炕上摆放着精美的供案。东墙供奉有武圣关公铜像,因为满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认为关云长助其入主中原,对关公更是倍加推崇。关公自古因忠孝节义、品德高尚而为人敬仰,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历代奉为神灵,明朝以后被尊称为关帝。〔第三进院实地讲解〕第六展厅 箭亭院内西北的箭亭原是将军下属武官在此负责驻防官兵武备军需及军事演练等事宜的地方。现作为归绥驻节将军专题展览之处。这是将军年表铜牌,清廷授封绥远城将军的经过较为复杂和频繁。从乾隆二年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开始到宣统三年最后一任将军为止,历时174年,这一期间清廷共委派了78任绥远城将军。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之前,归化城将军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这边有他的半身画像。他平定噶尔丹叛乱战功卓著,朝野共敬。这78任绥远城将军中有一位在任期间最长,共任职11年,他是第70任将军克蒙额。民国后,从1912年10月张绍曾任了新体制的绥远城署将军,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l8位20任署将军、都统和特别行政区、省主席在此任职,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两次连任,最后是董其武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于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了。亭前广场上陈列着古代作战用的刀、枪、斧、钺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后来生产工具转变为主要用于战斗和杀人的工具,于是兵器就诞生了。到了战国晚期,钢铁开始用于兵器,铁制兵器结构紧密,成分均匀、坚韧、锋利,质地更加精良。第七展厅 二堂院内正北是二堂,这里是将军日常办公的场所,现在陈列了将军的蜡像及相应实物,再现了将军昔日办公的情景。过去,有人认为这个二堂的别称是“退思堂”。其实,后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们看到的是照满族习惯布置的一明两暗的格局。中间是海水波涛的屏风,前面摆放着将军办公时的大条案,条案上放有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二堂西屋这尊蜡像是第71任绥远城将军永德。他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调任绥远城将军,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任期六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国主义迫害,被撤职后自杀。永德虽已身死,但仍然被帝国主义和清廷列入惩办“祸首”名单之中。端坐在东屋的这尊蜡像是第76任绥远城将军贻谷。贻谷(吉林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钦差督办西蒙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兼任绥远城将军,在呼和浩特任职七年。他居住在旧城垦务大臣行辕,又坚持到新城将军衙署上班。他一面积极推行清廷的垦务政策,为清廷不遗余力地搜刮到大量银两,一方面他也预料到清王朝的统治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因此他十分关心新城满族同胞的未来生计,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因追查前任将军信恪调任后一批补修军械巨款经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处理后下落不明的问题,而反被文哲珲状告其贪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下狱。辛亥后,贻谷旧僚岑春值上书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贻谷翻案。徐世昌派马福祥调查后,给贻谷平了反,并赐给一面“耆英望重”大匾,以示表彰。民国十五年(1926年)贻谷病死在河北易县。第八展厅 客厅参观完二堂您可以信步来到二堂东边的客厅,也就是第八展厅。您可知道这里原本就是将军接待客人的客厅呢?现在,这里辟为“归绥老照片”展厅,展出“城市建设”、“历史纪事”、“历史人物”、“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5个篇章近200幅珍贵照片。请大家逐一过目,以加深对呼和浩特重要历史的认识。〔第四进院实地讲解〕第九展厅 西厢(慈禧少女时期在呼历程)呼市新城有条出名的街叫落凤街,从历史上
看,这里并没有出生过皇后,怎么会有落凤一说?其实这条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时住过而得名的。下面我们参观的这个展厅原为将军家属及侍卫活动的地方,现在陈列的是慈禧15-18岁时在归绥生活的场景。慈禧,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姓土默特。其祖垦垦达尔灭了库伦那拉后,占据了人家的地盘,就改称那拉,后又迁居到叶赫河畔,因此号称叶赫那拉。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满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由安徽的修补道员升任归绥兵备道台(全衔是“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是文职、正四品地方行政长官;又因他有“兵备”职衔,所以除管民政外,还有整治地方兵务之责,但只管汉军绿营兵,不管归绥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他上任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及全家来到归绥,可人已经来了,道台衙门还没有整修好,归化城副都统只好把他们全家人安排到绥远城内一座协领衙门里寄居(这协领衙门就在今新城区东落凤街)。不久道台衙门修葺好了,惠征一家才搬进道台内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四年任满后举家赴京,兰儿经选秀而入宫。后来到光绪时,这两处都被奉为慈禧皇太后的圣迹,慈禧住过的那条街,从而更名为东落凤街,与其西边的西落凤街街名一并沿用至今。这两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爱的便服,上面绣有兰花,是因慈禧小名叫兰儿,而且兰花又很清新素雅。顺西墙几个玻璃橱展箱里陈列的是与兰儿少女时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关的各种展品。这一幅立体模型图是慈禧跟随父亲来绥远上任时的情景。从小长在安徽的兰儿从未见过这样的鹅毛大雪,新奇地撩开窗帘向外张望,茫茫白雪笼罩着的绥远城显得更加威武、壮观。少女时代的慈禧天生丽质自然也爱打扮,慈禧的容貌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有野史描绘她“一出游,旁观者喃喃作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可见她年少时确实漂亮。这是一幅草原秋猎的场景,慈禧在归绥时练就了骑马射箭的本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入宫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承德骑马。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慈禧60大寿时照的,您看她长方脸、长鼻梁、大耳朵、高颧骨,目透威严,而且双手保养得多么好。她每天早晨洗脸前,先用毛巾把手包起来,放入盆中温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为止。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莲花座上扮观音菩萨,我们从电视上总看到当时慈禧又称老佛爷,那慈禧为什么叫老佛爷呢?慈禧垂帘听政后,仍贪心不足,她想圣祖康熙被人们叫做老佛爷,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的**,那我就是观音菩萨转世的**。她为暗示别人,在宫里多次扮观音演戏。一日,慈禧传旨让宫中画师在5尺长的宣纸上画9尺高的观音,只有一位女画师画出了一幅观音坐像脸面和慈禧一模一样。于是,慈禧就把画像挂在大堂,天天拜,边拜边看如醉如痴。天长日久,大家都看出了这西太后想当观音的化身,叫她老佛爷肯定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宫内宫外就叫开“老佛爷”了。下边这张是慈禧和宫女皇妃的照片,这个瘦的是光绪的皇后,胖的那位是光绪的瑾妃。当时的审美观与现在差距很大吧!这双是元宝底鞋,是清代妇女穿的旗鞋中的一种,旗鞋也称“寸子”,有“马蹄底”、“花盆底”等等。这种鞋的特点是平空增高三四寸,妇女穿上显得身材修长,高挑挺直,甚是优美。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旗人和汉族女人最大的区别,旗人是天足,汉人是缠足。这是慈禧画的牡丹和写的“福禄寿”三全,可见真实的慈禧真的是才华横溢。第十展厅 东厢(佛堂)大家现在参观的展厅是佛堂,这里原为将军及其眷属求神拜佛的地方。如今这里又恢复其原貌,供游人参观礼拜。我们先从左手看起。这个石雕叫转轮,是寺庙中用的,上面用满蒙藏三种文字刻着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hōng)。据说这石转轮每转动一周,就代表您诵了 三千六百八十遍,那您念的经越多,就会离佛越近,天长日久就会深结佛缘了。接着我们看到的这尊坐东面西的石质佛像是药师佛,这是在整块青石上采用高浮雕手法刻制的。制作的年代约明末清初时期。他的全称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他左手持钵盛甘露,右手持药草。相传他在成佛时曾立下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的疾苦。人们认为信奉药师佛能消灾延寿,医治百病。墙上的这张图片,表现的是初唐时期的彩塑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成道像,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作神法印,左手作与愿印,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左面是迦叶,右为阿难,这种组合是一佛二比丘,比丘是弟子的意思。在人们供奉的各种佛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叫石经幢(chuánɡ),这是佛教中的用品,上面记载着一些佛教中发生的事件。这幅彩图最上边为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胁侍菩萨文殊和普贤。彩图的中部为五百罗汉,这里出现有济公的形象,因为他不守佛规,又喝酒又吃肉,所以,一般在五百罗汉中把他放在角落里面。彩图的下部为一佛众菩萨:弥勒佛和观世音、虚空藏、普贤、金刚手、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菩萨等。第十一展厅 三堂 院内
正北的一溜正房,居中的面阔五间、较为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三堂”。这是针对大堂、二堂而言的。三堂又称官邸,亦名“退思堂”。中间为过厅,设有书案、彩绘木质屏风和木框书画玻璃钟堂(现场指说实物);东侧两间为“内签押房”,是将军平日批阅公文及处理日常公务的处所;西侧两间为将军的书房,是将军平时(主要是閒暇时)温经习字、读书作画之处。总之,三堂是将军在大堂、二堂工作之余,退至此处思考军政大事兼之休闲、娱乐的地方。游人可以在此通过实物鉴赏并充分运用联想,尽情体味将军平日的工作、生活场景。〔结束语〕末了还要说一句,清代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民国初年曾一度改称将军府,其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又改称绥远都统署;之后,国民政府又将它变作绥远省政府(即省主席衙门),先后200多年,历经沧桑。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旅游景区,它又焕发出青春,吸引着无数游览者。将军衙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历史遗存,1984年即被文博界评为内蒙古十大古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呼和浩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之一,也是研究清代军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官衙建筑的实物资料。将军衙署为繁荣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文博事业、旅游市场作出了积极的令人欣慰的贡献。最后,愿将军衙署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知识增进、旅途快乐、身心俱健!欢迎大家再次做客呼和浩特,再次光临将军衙署。谢谢大家的真诚配合,再见!
第二篇:绥远将军衙署导游词
漠南第一府——绥远将军衙署
【沿途导游讲解】
各位团友我们接下来要去参观的景点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建成,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武官衙署。
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
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是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但是由著名的蒙古首领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中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掎角之势,便于防卫。在雍正十三年时,开始了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衙署建成后乾隆皇帝从山西右卫调来原为二品建威将军王昌就任绥远第一任正一品的绥远大将军。
将军衙署自建成之日起就是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官衙。清代就有六十多位将军在此任职,民国时期先后又有几位著名将领如傅作义,董其武等在此办过公,可以说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立交桥为鼓楼立交桥,是三层半定向苜蓿叶组合型立交桥,占地4.3公顷,其结构形式主桥为现浇欲应力混凝土连接箱梁,引桥为预制混凝土空心桥梁。该工程由市政府委托市建设局组织建设,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由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五处一公司承建。于1996年5月开工到1997年竣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
【实地导游讲解】
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字,意味着保卫边疆。是光绪十六年第五十八任绥远将军刻,蒙额所题。进了大门第一进院是古董市场,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仪取有可象之意,是礼仪之门。当年大将军就在这里迎送宾客的。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这是第一进院,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参观吧!
第一展厅折房
大家现在参观的是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管理起草奏折与公文的地方。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
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在清代时的样子。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护城河。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城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在将军衙署东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
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教场”,演武厅和大教场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
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它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241997.882两。动用十万名民工,进木材就用了三十余万根木头。
这张图是绥远城的发起驻防分布图。
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三件珍贵文物之一,它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城南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的全国只有此一处。
这些丁香树是从北京颐和园移种过来的,也是呼和浩特市种植年代最早的丁香树,至今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是呼市丁香树的爷爷了,据本
地老人们说呼市周边的所有丁香树都是从这里移栽的!丁香花也是呼和浩特的市花,每年的四月中旬丁香花开放,届时会在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丁香节。
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座力大。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
第三篇:将军山导游词
将军山景区
将军山,位于敖东乡大福村的东边山,在平潭岛的东南面,海拔才104米,原名“老虎山”。因山上有一巨石形状像一只猛虎而得名。原来这里地势险要,地扼平潭南大门,自古即为军事要塞。
1996年3月15日至3月25日,南京军区在台湾海峡成功组织了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率领128位将军临山顶观摩三军联合作战,传达了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对参加演习的海陆空三军全体战员的亲切问候。
江泽民在会见参演部队领导干部时做了讲话,他指出,我军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还有关于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增强为实现住过和平统一大业多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张万年强调,我们主张并且一贯致力于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支持“台独”我们将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给予坚决打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次三军会演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罕见。当地群众为纪念此事,于是将这座山改名为“将军山”。将军山景区还有“一线天”、“摩崖石刻”等下到了我们一一游览观看。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将军山景区。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将军山的纪念碑了。它高31.8米,是三面六体的,这是纪念1996年3月18日的演习纪念日,上面三把戟象征着陆、海、空三军像三把利剑刺向长空。这塔碑共有九层,129个台阶。这些数字反映平潭的建筑风格,平潭的建筑喜奇不喜偶,故而建九层。另外,来此观摩作战的将军只有128位,为什么有129层呢?除与建筑风格有关外,人们还有一种说法,老虎堪称百兽之王,故而也把它列入众多将军之列。
现在我们先到放映厅观看当时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录像,让昔日壮阔的作战场景在大家眼前再次展现。看了作战演习录像,接下来我们就要登上将军碑登高望远了。
现在我们到下面的平台。展示我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对面就是坛南湾海滩了。当时演习的场地有两个:一个是渡海登陆演习海域,一个是岛上山地进攻作战演习地域。
当时海上风雨交加,浪高涌大。由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艇、登陆舰艇和民用船组成的登陆编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舰炮、导弹强大火力的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军”的拦阻行动。空中硝烟弥漫,海上水柱冲天。扫雷艇,猎潜艇一马当先,破除水迹滩头障碍;水陆两栖坦克成群跃出登陆舰,多梯队编排冲上滩头;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组成的登陆艇波和搭乘便民船的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编队,连续冲击;海军陆战队乘坐气垫船和冲锋舟,像一支支利箭射向登陆点;神通的空降兵和陆军特种兵,在“敌军”纵深阵地伞降、机降着陆,实现了指战员多点登陆、立体突破、分割围歼、夺占和连接登陆场的战役意图。
岛上突成登陆后的我部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地面炮兵火力掩护下,采取并肩突击、两翼夹击、乘隙空插和越点攻击等机动灵活的战术手段,集中兵力火力向“敌”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担负主攻任务的部队前身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部队,功勋卓著,威名远扬。在各军兵种以空中打击、火力拦阻、电子干扰、障碍迟滞、兵力抗击等多种手段联合抗“敌”反击的同时,由直升机、坦克、炮兵和步兵组成的我合成突击群,以风卷残云之势围歼了纵深核心阵地之“敌”。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选将军山作为演习地点呢?因为将军山海拔较高,而且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再则此地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本岛距台湾新竹最近的地方。另据考察对面的坛南湾两个突出的澳类似于台湾的基隆港。当时海陆空三军抢滩登陆潭南湾,演习的主要内容有:快速装载航渡、两栖装甲集群抢滩登岛、空机降部队垂直登陆、多层次火力突击、多路强攻突破、立体穿插分割、纵深越点攻击。对面的那个小岛名为姜山岛,当时以姜山岛为目标,原计划炮轰移动姜山岛,由于当时天气状况影响,姜山岛只被削掉了3分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炮轰后的姜山岛。
大家现在看到那巨石壁上刻着的字是“虎”字,数米见方,草体,笔力坚挺而雄放,虎虎如有风声生,是本岛迄今最大的一个摩崖题刻,据说是一位士兵写的。当时三军会演有一支猛虎队,在他们执行任务前,每个人都写了一个虎字,其中有一个写的虎字,虎虎生威,于是把他的字留在了老虎山。这“虎”字包含着4个意思:①这座山原名叫“老虎山”;②象征作战演习时三军如猛虎出山;③代表当时执行任务的猛虎队;④当时来观摩作战演习的128位将军中有50多位是属虎的。
各位来宾,将军山的景点除了刚才所见之外,还有一线天,花岗岩洞等。对面是由巨石相叠形成的山势,山体由巨大的花岗岩石组成,山中堆砌的洞穴掩映在相思树林中。大家看这里的“一线天”,有人曾用“侧身飧海色,碧汉玉轮圆”,这里的石洞迂回曲折,有宽有窄,有高有低,环环相扣,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环环相扣,美景览不尽,奇岩叠现,令人目不暇接。洞内清凉干爽,夏天的时候,凉风习来,清凉透骨,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现在大家看到是朱以撒题的“金戈铁马”,刚健有力,宛如真的有千军万马在崖壁上纵横驰骋,气壮山河。朱以撒,195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前面还有许多石刻,都是对将军山旖旎风光的赞美。摩崖石刻,国内景点不乏经典之作,但如这里的石刻有军人的雄壮和巍峨的似乎不多。
第四篇:淹城导游词
淹城
各位游客:
大家好!很开心遇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常州旅游。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与大家共度美好的一天,我们现在要去游览的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三城三河制的地面古城遗址-----春秋淹城遗址。
俗话说“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这里所指的淹城便是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的春秋淹城遗址,距今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专家称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2005年,淹城遗址被立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春秋淹城遗址,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淹城的三道城墙衣地势迤俪起伏,如巨龙盘踞,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觞。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这种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建筑形态,在我国城池遗址中独一无二,被评为中国第一水城可谓当之无愧!关于淹城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到现在史学界和考古界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淹是商代后期的一个古国名,在今天的山东曲阜(FU)旧城东,因参加叛乱被周成王所灭后,后裔逃到江南,建立淹城。还有一种说法呢是季子不满阖闾刺杀僚夺取王位,誓与阖闾的强暴政治决裂。终身不入吴国以表示淹留之决心,所以取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淹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古城池了,春秋淹城遗址的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8亿元,整个项目占地435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入口广场及1000亩的森林公园绿化组成,目前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入口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是旅客的集散地。森林公园一期栽种全冠大树8000多棵及下层植物绿化。二期工程包括入口区三条古文化街及森林公园二期1500亩绿化,总投资5.3亿元。古文化街由淹城酒楼、茶楼、戏台、博物馆、商业用房等仿古建筑组成,森林公园二期则环绕淹城城池,进行大规模、多品种、高规格绿化防护,建设森林绿化防护圈,使淹城与城市相分隔,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环境,并形成春夏秋冬四区十二景。并配套人工湖、湿地、野营烧烤、森林浴场、水幕电影、远古通道等文化、休闲性项目。并将引进国外园林绿化科技前沿理念——森林浴,营造一个高品位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东景区还将开挖占地200亩的人工湖,湖中心为绿洲小岛,岛上建有敞开式的游泳池,人工湖与淹城水系之间,营造芦苇荡湿地,船只从人工湖穿越湿地进入淹城三城三河。淹城核心区立足保护,保持三城三河原貌,禁止一切永久性建筑,并恢复古墓室和原植被,力求体现出淹城遗址其远古的原始风貌。目前开发工作已经过半。一个集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古淹城旅游胜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入口广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座跨在河上的古桥,跨过桥就好象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顿时感觉和城市分割开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大家抬头看:这气势恢弘的广场和门楼都兴建于2003年。门楼上书仰淹阕三个,意思为仰望淹君之阁楼,大家请看广场中央这个巨大的器皿称之为双兽三轮盘,古代的盥洗器。目前所见古代青铜器,三轮盘仅此一件,是吴越青铜器中具有浓厚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器物。我们看到的这件是按照原件1:10的比例放大制作的,由中国文物协会赠送。原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左右的建筑物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置一口乾隆年间的铜钟,足有一人高,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们大家俯视广场地面,我们可以发现在青铜盘周围嵌有四块石刻,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他们是道教的“四方神”,分别护卫东西南北。另外有青铜铸造的36块春秋符号和8块各有寓意的铜镜分嵌在广场四周!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数数!请大家看广场的四角有四根琮柱,这是按照常州郑陆镇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放大用五彩石制作而成,每根重达三十吨,是古人祭祀天地的礼器。
请大家和我接着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 一条护城河把 广场与主城楼之间相隔,中间有淹君桥、龙踞桥、七巧桥连接。主城楼上有书法家沈鹏题写的“春秋淹城遗址”六个金粉大字。城楼均采用青色城砖堆砌,散发出强烈的远古气息。大家请看门楼上方两边有一对北宋时期的石刻精品:秦叔宝和尉迟恭。据《搜神大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军、扫窦建德,其间杀人无数。特别是经过玄午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常作恶梦,梦到鬼魅呼叫。时间一长唐太宗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集群臣商议。于是大家提出让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披甲持械守卫在宫门两旁。当晚果然无事。久而久之,唐太宗体谅秦叔宝、尉迟恭二人太过辛劳,便让宫中画师绘制二人画像,悬挂于宫门两旁。依然起到同样的效果。“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从此以后就沿袭这个方法,将二人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大家随我走过淹君桥,进入主城楼的背后是服务区,包括旺阁渔村、淹城驿馆、烟雨茶楼三幢仿古建筑,雕刻极见功力在服务区共有三条古街,餐饮街上已经开张的就是这家投资上亿元建成的古色古香的旺阁渔村,在我们游览结束后你可以来这品尝一下江南的美食。在旺阁渔村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朝的石刻珍品,一个石刻石像,名字为守护神,大家可以看到,他穿胃束带,拄剑着地,垂目挺立,威严肃目,大家看他的形象觉得和我们寺院中谁的形象比较相象啊,对了,韦驮!他站在这里可以保一方平安!
大家往前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淹城的牌楼,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清乾隆忠义坊,在右面大家可以看到一面浮雕墙,墙上有一楹联,“篷壶日月阆苑春秋,芝圃云霞榕城乌履”从浮雕和楹联可以看出主任出身卑微,只有两间茅草房,但是他苦读圣贤,终于金榜提名,一片真心,被认为是“圣人”!继续往前是“大清光绪曾氏节孝坊”,据说在清光绪三十年,朝廷御批在古延陵陈家村立“节孝坊”以警后人!在陈家村曾氏夫君早逝,留下了一个瞎眼的婆婆和两个儿子,曾氏恪守孝道,她的两个儿子兰芳,兰贵则以博学多才,双双中了进士,皇上为曾氏的节孝情义所感,下诏封为“诰命夫人”,光绪三十年,曾氏积累成疾故去,皇上颁旨为其立“节孝坊”,从此,凡路过者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往前还有另外一个牌坊,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
各位游客现在请随我到古城里面参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淹城的外城河。刚才已经讲过淹城是三城三河形制,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三套环河四套城”。外城为不规则圆形,内城又称是罗城,呈方形,子城又称王城,为方形,在外城周围,有10多个高约8至9米的烽火墩。据传淹君曾凭借这高垒深堑,抵御吴王进攻达数年之久。现在我们已来到外城的边缘,这里曾有一口龙泉,又名龙潭;内城河和外城河至今河水清澈,长年不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江中下游各省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许多河道都龟裂了,而淹城内外护城河之水却没有干涸,原因就在于这口龙泉,历史上也曾流传着“龙女嬉水,玉龟造河”的神话故事,还有一首民谣叫做“龙泉之水东海来,万年不枯香甜美,滋润两岸万物土,金赤龙女白玉龟”
各位游客,请大家往前走,现在我们就进入了内城。从考古学家对内城出土的陶罐等分析,早期这内城中确有人群居住和活动。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叫“摇铃钟声”顾名思义,就是敲钟的地方,它是军事防御用的,据说当时如发现敌情,便敲此钟,警示全城进入战备状态。
现在我们到了最里面的一道城子城,又称紫罗城,这呈方形的地方,据说是淹君殿遗址,是淹君处理国事的场所,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参观,大家请看我们周围的这三个土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作什么用的呢?其实呢这三个土堆都是墓墩,分别是头墩,肚墩,脚墩;考古学家曾经对这座头墩进行挖掘,确定整个墓穴面积达120平方米,有随葬品200多件,相传是淹君女儿的坟墓。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淹城博物馆参观。这里陈列着从三十年代至今,先后多次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尤其是1986年至1991年间的第五期考古挖掘出的珍贵文物。淹城“沉睡”数千年,历史记载很少,真正为世人所知并引起国内外关注,还源于这里曾出土的四只已经沉睡地下近三千年的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形制最为完整的独木舟。各位请看这只独木舟是从内城河中发现的,被誉作“开天辟地第一舟”。据鉴定,属西周遗物,它是用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内壁有焦炭和斧凿的痕迹,充分证明当时的独木舟是用火烤以后造的,这就可以和《易经—系辞》中“刳木为舟”的记载相印证。在淹城共发掘出4只独木船,其中最大的一只长11米,口宽0.9米,壁厚0.3米深0.42米,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淹城博物馆有两条。淹城出土的独木舟分为梭形和敞尾形两种,木质为楠木、槠 木和柏木。我馆陈列的这条木舟长7.45米,槠木质,出土于淹城内城河,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挖掘材料,舟和舟楫的使用相当早,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根据调查亚、非、欧、美、澳等地,独木舟是当时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直到今天,新几内亚人、婆罗洲人还再使用独木舟。
这里还出土了一批素色文雅的青铜器,几何印文陶器及原始青瓷器等,制作精良,纹饰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都为研究我们江南先秦史,特别是吴文化,乃至江南水网地区造船史及城市建筑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各位游客,眼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的大门,就是春秋乐园的大门了。春秋乐园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入口服务区.诸子百家园.春秋文化演艺区.春秋民俗文化区和春秋文化体验主题区。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领略浓郁的春秋文化意蕴。
淹城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淹城”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千百年来被淹没在悠悠岁月中。叹不完的是文明的源远流长,道不尽的是历史的沧桑轮回。然当你置身于悠远而诱人的古淹城遗址,相信给您的回味是无穷的,欢迎各位再来故地重游,相信过不了多久,古淹城将会更美丽,成为保护开发并重,雅俗共赏的综合性风景区,成为太湖风景区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感谢各位来淹城参观游览,常州春秋淹城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三国城导游词(本站推荐)
三国城
欢迎你们来到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参观游览。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始建于1987年,是我国第一家以影视拍摄和旅游休闲相结合的主题公园,素有“东方好来坞”之称。三国水浒景区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是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主题景区,也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区内古文化层次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皇宫大殿又有市井街巷,既有官府衙门又有百姓人家,特别适合古装题材的影视剧拍摄。
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借东风”等重头戏就是在三国城内拍摄的。《三国演义》摄制组在1994年于三国城内封镜,到同年8月20日,三国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无锡独具特色的影视文化旅游胜地。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路线为:城门广场——城门楼——汉鼎——跑马场——曹操点将台——曹营水旱寨——竞技场——吴营水寨——吴王宫——甘露寺
[城门广场]大家眼前看到的两尊石雕,称为天禄和辟邪,天禄和辟邪在传说中都是古代的神兽,具有吉祥、喜庆的寓意,天禄又称“天鹿”,有“永绥百禄”的意思,辟邪有“祓除不祥”的意思。
[城门楼]进入三国城后,我们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其实这里就是剧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的拍摄场景。
[汉鼎]现在我们看到在广场中间的这尊大鼎就是汉鼎,鼎早在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是用粘土烧制的炊具,用来烧煮食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政权和王位的象征,体现繁荣兴旺、国泰民安的意思。而这里的鼎与古代大鼎不同,它不仅是三国城的标志,同时又寓意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意思。
[跑马场]在汉鼎左侧,就有一片周长400米的跑马场,在这里每天上午10:00和下午4:00推出大型古战争演出“三英战吕布”,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和20多匹骏马,都曾参加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
曹操点将台进入寨门后,我们登上三层高的曹操点将台,站在点将台举目远眺,水寨风光尽收眼底,当时“火烧赤壁”这场戏,就在此拍摄。
[曹营水旱寨]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之一,也是决定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关健一战,而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曹营水旱寨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重要拍摄场景。
[竞技场]现在大家所看到这个圆形的建筑便是竞技场,我们可以看到场地中间是一个八卦图形,分为了草地和表演台两部分。在这个表演台上,每天上下午各有两场《桃园三结义》的表演。在这个竞技场的四周,可以看到我们影视剧拍摄的历程,这里有上百多部在唐城、三国城以及水浒城拍摄过的电视剧的剧照。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慢慢欣赏,寻找一下你喜爱的明星。
[吴营码头]大家现在请跟随我走下台阶,经过辕门便是吴营水寨。在这里大家可以与美丽的太湖来一回亲密接触。看,前面停了许多艘古代战船,我们可以乘着这种古战船到太湖上面去游览一番,更真切的来感受太湖的山、太湖的水。[吴王宫] 这是我国著名美术设计师曹斌先生进行设计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吴王宫的宫门,门前这两座高大的方形建筑叫阙楼,在汉代,阙楼主要有三种作用。第一,它是一个进城门的标志;第二,站在这么高的阙楼上视野一定非常开阔,因此是作为士兵站岗放哨眺望敌情的地方;第三,它是身份地位、官爵高低的象征,官位越高阙楼就造的越高,而这两座阙楼则是三国城里最高的建筑物,高达21米。好,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宫门参观。整座吴王宫的格局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来建造的。以中轴线为主,利用面对太湖、背靠青山的有利地形,将吴王宫的主殿设立在自然形成的山坡上,突出它的高大巍峨。横轴线上,“聚贤堂”和“侧宫门”组成了偏殿,之间用水道连接,上架金水桥。通过“聚贤堂”,直达“后殿”,并连以水榭、游廊,开凿人工湖,形成带有园林风格的建筑。
吴王宫是当时三国演义中拍摄“刘备招亲”这场重头戏的主要场所,话说赤壁大战后,孙刘两家都欲将战略重地荆州据为己有,而诸葛亮抢先一步用计夺得。当时刘备之妻甘夫人刚刚病故。周瑜为了夺回荆州,便向孙权献上美人计:假意将孙权之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其实是想趁刘备过来迎亲时将其扣为人质,从而讨还荆州。而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一到东吴就将孙刘两家联姻的事传得街知巷闻,并特意拜会了乔国老,乔国老是大小乔的父亲,大乔当时嫁给了孙策,也就是孙权的哥哥,因此乔国老与孙权孙尚香的母亲吴国太是一个亲家的关系,而乔国老就将此事告诉了吴国太。吴国太得知女儿要成亲了,自己还被蒙在鼓里,于是前去责问孙权,孙权告诉她这是一个计谋,吴国太非常生气,怒斥了孙权,为了顾全女儿声誉,决定在甘露寺相女婿,如果相中,两家就结为姻亲;如相不中到时任凭孙权处置刘备。当时刘备虽年逾五旬,长得却是仪表非凡,据说是“方面大耳,双手过膝”,一幅帝王之相。相女婿的结果应验了吴地的一句俗语“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因此,刘备娶到了东吴美女孙尚香;而周瑜只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谈。也因为这个故事,现在就有了“刘备招亲——弄假成真”这个歇后语。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来看看眼前这座吴王宫的主殿,这是当时吴王孙权处理军、政大事的场所,是整个吴王宫最主体的建筑。它的屋檐采用的是重檐庑殿的结构,在当时,建筑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多,但宫殿建筑则以庑殿式为主,而这又是帝王的宫殿,自然采用最高规格的建筑重檐庑殿顶。我们再看看旁边的石壁上,刻有古代图腾。在中国古代图腾文化中常有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东吴的王宫地处东部地区,因此这石壁上所刻的纹样为苍龙图案,显示出了吴王宫雄伟的气魄。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吴王宫的主色调为深棕、浅灰和青色,因为汉代大部分时期以黑白色为贵,并且白墙、青瓦、深色柱是江南建筑的一大特点,东吴地处江南,因此吴王宫真切地反映出了这样一种风格。
[甘露寺]走出后宫,向右拾级而上就是甘露寺,真正的甘露寺在镇江的北固山上,就因为有“刘备招亲”的故事而名扬四海,这里是为了拍摄“刘备招亲”而建的,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面向太湖,由山门、偏殿、偏佛殿、鼓亭及砖塔等景点组成。寺门前的一块试剑石是在电视剧中孙权与刘备“劈石许愿的地方,后来孙刘整治联盟,这块石头也算是个“物证”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三国城的整个游程己经全部结束了。谢谢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