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21: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

第一篇: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

维新运动意义:

开了改革的头,虽然最终失败,但让人们知道了有这样一条路可行。让人们初次体会到变法所包括的新鲜事物,为后来的社会进步打下基础,起到了投石问路之功。它为身处迷雾之中的帝国指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即使一时不被人接受,日后也必然有人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探索。同时他们的行动唤醒了麻木且惯于被剥削的民众,在他们的心中埋下革新的念头,否则即使有人成功变法,百姓也很难接受,十有八九会阳奉阴违,而不予响应。但经过此次变法,人民切身感受到改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日后会更容易接受,也会引导一些人自发参与其中,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出更多火种,只待时机来临便可烽火燎原。

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没准备好就兴冲冲地开始行动,事前没有周全考虑实行变法的具体细节与如何应对旧势力的反弹。他们有着年轻人的满腔热血,却欠缺了老年人的老谋深算,何况他们做为新兴势力力量薄弱,只有区区数个文人,而对抗的却是千年积累下的盘根纠结的旧势力。旧势力初始没有发作只是暂时按捺不动,待到他们准备完全就是对维新派发出致命一击。识人不明也是一大问题,己方人倒戈对整个运动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将维新派的布置和参与人员都暴露出来,损失惨重,数年内难以再举事,并且上层阶级势必会对此类事情严加防范,令后人难做。他们选择皇帝看起来很合理,天子在名义上也确实有着最高权力,但问题是光绪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中没有实权,下达命令有名义没权利,只要太后等实权派出手,就如纸糊的招牌一碰就烂,失败是毫无疑问的。

维新运动教训:

后来者从中学会了循序渐进,以一时的隐忍换取长足的发展,而不是试图在短期内将改革全面推广。经此一事,之后的革命者形式都更有计划性,谋定而后动,谨慎小心不贪功冒进,方得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秩序。革命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大量人参与,让大部分人接受才能让理想成为现实。并且务必警惕有无敌人渗透,要做好保密工作。

第二篇: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为什么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

同学们都知道,这场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为“昙花一现”,同学们注意到了这场运动的时间短,但忽略了这场运动“玉质芳华”的一面,这场运动,也是寻求中国出路一次宝贵的探索,但由于其局限性,使这场运动如昙花一般转瞬凋谢,思之令人感叹。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饶宗颐:《优昙花诗》

“莫言过眼花时短, 玉质芳华照世间。” 次虞愚:《咏昙花 》

一、戊戌维新派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年,(中国)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家(多数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版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维新派的领袖和骨干人物大多是士大夫或清朝的中下级官员,为什么说他们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呢?

“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614。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击,又受到中国的封建主义的压制与摧残,所以,新兴的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维新派通过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出了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并为此进行宣传和政治活动,这首先就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他们就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3.维新派的活动方式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会 学会名称 强学会 粤学会 闽学会 蜀学会 陕学会 南学会 创办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谭嗣同等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

1898年1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2.戊戌政变

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在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这场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高呼,表现了他为改革革新以死相搏、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也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2、教训

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小结本章内容:

早期探索的历史证明:

1、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严复:《天演论》自序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第一讲)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回顾这整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前进道路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提问)(三次)产生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提问)三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播出幻灯片孙中山博物馆图)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播出幻灯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3页)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说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会是没有缘由的。列宁曾经说过:“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61页。辛亥革命就是在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播出幻灯片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播出幻灯片日俄战争图)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拒绝退兵,妄图在东北推行“黄俄罗斯”计划,这与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1904年2月6日,日本向驻扎在旅顺的俄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场为了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竟然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除了划出“交战区”外,还要严守局外中立。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在中国的利益,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英国在西藏燃起战火(播出幻灯片英国侵略西藏图),德国也将炮舰驶入长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也更加腐朽,(播出幻灯片辛亥革命前经济崩溃情况)《辛丑条约》中的赔款规定,清政府每年须偿还白银2200余万两;1900—1911年,清政府举借的外债高达3.4亿两;1910年,清政府财政收入29696万两,支出33865万两,为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偿还外债的负担分摊到各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激化(——数据来源: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周育民:《清末财政与晚清社会》)。特别是为了对外支付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地被追加,比如田赋盐课等旧税一再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这就致使民怨沸腾,当时的事实是:收回铁路、矿山利权的运动、抗捐抗税斗争、抢米风潮、会党起义、工人罢工等等风起云涌。

借用孙中山的一段话来形容当时清政府的处境(播出幻灯片):“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中册P145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实质上从根本上打消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张。为摆脱困境,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播出幻灯片清末新政)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播出幻灯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图)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发

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局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播出幻灯片毛泽东语)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播出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享村一个普通人家,名文,字逸仙,1878年12岁时被哥哥孙眉接到檀香山,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教育。1884年,他到香港求学,1886年开始学医。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孙中山逐渐产生反清革命的思想。他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如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常在一起谈论革命,人称“四大寇”。随着国内维新改良思潮的发展,孙中山与维新人物也多有接触,最初,他也受到了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894年2月,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改良的主张,不料却得到李鸿章冷冰冰的回复:“打完仗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同回到上海,知道改良的路走不通,决定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对此,陈少白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播出幻灯片陈少白语):“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算为识时务之大员,如果能够听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岂知所以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清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1册,P28。

到了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播出幻灯片兴中会照片)。兴中会成立后,并筹划了重阳节在广州举行起义。但由于事机不密,计划泄漏,清朝官员四处搜捕,孙中山被迫逃离广州,东渡日本。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新兴知识分子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倡言革命,使民主思想得到发展。

(播出幻灯片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活动)

1903年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对康有为《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所散布的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重庆巴县人)写有《革命军》一书,这本书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还揭示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此,鲁迅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猛回头》《警世钟》是其代表作。在这两部书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境地,他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此外,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播出幻灯片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图片)在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年到1904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1906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

最为重要的是,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播出同盟会成立幻灯片组图)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即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革命思想。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排满”一词,它在不同时期,其含意是有些差异的。最初,“排满”一词,是在明末清初时就提出来的,这时候它曾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口号,也是农民号召群众的旗帜。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举起了这面旧旗帜进行反清斗争。这时候的“排满”矛头是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还把“排满”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即建立民族的统一国家,还把排满与反帝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新的内容,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排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满汉矛盾的局限,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范围。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吸引了一定的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简单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倒台,革命势力也跟着迅速解体,这也原因之一。在后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我们将进一步加以说明。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刚才我们讲到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领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内涵。(播出同盟会纲领内容幻灯片图)

(一)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第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第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就是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播出三民主义的评介幻灯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它坚决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划清了界限,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对三民主义作一个评价:第一、“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二,“三民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在同盟会的对外宣言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主张打倒满族统治者,却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后来旧官僚进入革命内部;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就不能真正地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播出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幻灯片组图)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

辩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这场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并获得与改良派辩论的胜利。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重要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20世纪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在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在同盟会的领导下,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并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先后发动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如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为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因素。

(播出黄花岗起义幻灯片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4月3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牺牲。(播放黄花岗起义视频)这次起义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这样来形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孙中山:《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奋斗——邹鲁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选集》下册,P127。)此外,1911年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爆发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加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播出川汉铁路开工典礼等幻灯片图加以说明)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早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代表举行联合会议,筹划联合起义,推举起义总指挥,定于10月6日起义,因准备不足后来推至10月11日。在10月9日这一天,起义参谋长孙武在俄租界制造炸弹是不慎爆炸,俄国巡捕赶来,逮捕了一些革命党人,搜去了起义的旗帜、信件、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次日设在武汉的指挥机关遭到破坏,武汉三镇戒严,开始在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紧迫。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集议,认为应该奋起斗争,10月10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标志着武昌起义爆发。(播出武昌起义幻灯片系列图),打死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局,然后控制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也获得胜利,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控制。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播出辛亥革命形势图)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是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四方,汇成革命洪流,促使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的作用,但是也给革命留下了隐患。(播出起义的历史局限性幻灯片图进行分析)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紧接着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播出民国成立的系列幻灯片组图)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播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幻灯片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但它所规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无疑是对英美政治制度的照搬,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播出幻灯片林伯渠对此的评价图)林伯渠曾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转引自金冲及《五十年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P121)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

3.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播出林伯渠评价幻灯片)“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林伯渠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1日)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播出在革命后,街上剪辫片插图)

5.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因此列宁对此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文献*关于中国革命》,《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P163。)

※ 教学后记:

思考题 :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军政府宣言》

(第10讲)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

2、情感目标 通过对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领导阶级。※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事实上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震惊和仇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使帝国主义感到“恢复旧观,断无可望,”只好宣布“中立”,与此同时,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选中了袁世凯。因此,当时,迫于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和一些革命派的压力,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播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幻灯片)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在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主要表现(播出袁世凯反动统治措施幻灯片)为:破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投靠帝国主义、进行帝制复辟。

比如:在1913年,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播出宋教仁被刺一案幻灯片)经数次搜查,获得刺宋证据多件,宋案背景乃尽行暴露。幕后主使者袁世凯,直接指挥者国务院总理赵秉均,上下联络者国务院秘书洪述祖,布置行凶者应夔丞,杀人凶犯武士英。孙中山在宋教仁追悼会上送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外,袁世凯积极策划帝制复辟一事(播出复辟幻灯片)

2.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要表现为: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据1912年统计,在中国煤矿生产中,官僚资本控制了机器采煤的82.2%,1916年控制了79.3%。1912—1916年主要军阀投资的工商企业有37家,全国新设立的银行30家,其中主要是军阀投资的。(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上,中华书局1981年,P394,P396。)

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播出袁世凯天坛祭孔仪式幻灯片图)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借用孙中山的来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播出二次革命幻灯片图)

1913年,李烈钧、黄兴组织讨袁军,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广东及安徽等地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归于失败。

2、护国战争(播出护国运动幻灯片图)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陕西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3、护法运动(播出护法运动幻灯片图)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总统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辛亥革命失败了。

4、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播出联俄联共幻灯片图)

同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不幸的是,在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下面我们来看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吴玉章曾说:“从辛亥革命起,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 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要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1.失败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许多弱点: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第二,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其领导集团始终处于思想混乱、四分五裂的状态。

总之,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些弱点根源在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教学后记:

思考题:

1、列举历史事实说明,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第三篇: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4】康有为

康有为(1859~1927),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同时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 “渐进”,而不是 “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

(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南北呼应。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5】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6】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

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3、严复:

(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

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严复虽然持有激进的思想,但处事谨小慎微,从不参加实际维新政治活动,也从不去报馆,而且找了个福建人李志成充当馆主,所著文章也不署名,但严复是该报最主要的创办者和主编者。这份报纸,贯穿着严复个人的思想倾向与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理想。

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严复称该报“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在阐述该报的宗旨和目的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国闻报》在创立之初,每天销售1500张。从创刊后就面临顽固势力及保守势力的威胁,不得不于1898年3月27日对外称盘给日本人西村博,实际上编辑人员基本没有变动,1898年5月3日,直隶总督王文韶奉谕饬查《国闻报》,而且警告严复及《国闻报》。而刊登谭嗣同等戊戌政变六君子被害消息、对维新派表示支持等文章,成为《国闻报》于1899年正月真正卖给日本人的导火索。维新派办《国闻报》前后有一年多时间,售于日本人后,一直办到1901年改名为《天津日日新闻》,以汉奸方若为主编,彻底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

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学习时要注意理清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

参考答案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板书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四篇: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答: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就如沉睡的雄狮,在豺狼撕扯的阵痛中苏醒。此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欲在中国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西学东渐和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促使一些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学习西方推进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新层面。他们提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从而引发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人将戊戌维新运动简单等同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而对其加以否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戊戌维新运动是集救亡、改革、启蒙于一体的、进步的政治思想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疾呼要救国就要维新、要图存就要变法。他们的思想理论、宣传鼓动和政治实践,因贯穿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光绪皇帝之所以赞同变法,正是在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下,深感如不变法自强,统治就难以为继,中国就没有出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提出的很多主张和光绪皇帝颁布的很多新政措施基本上反映了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与主张,尤其是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兴民权、设议院的主张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替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其颁布的若干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未能生效,但是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从论战到维新,维新派人士翻译和传播了一批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打破了顽固的封建思想壁垒,起到了刺激民族觉醒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兴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还提出了许多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1)客观原因:新旧势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掌握了几乎所有权力,集合在慈禧太后周围形成强大的后党,拼命维护既得利益,尤其是统治阶级核心集团、大官僚阶层的利益。改革总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官制,有些衙门和官吏就要被裁撤,这样官吏就会极力反对;绿营要裁掉,其官兵就会极力反对;废除八股,儒士就会极力反对,要杀康、梁,以谢天下。旗人本由国家供养,绝少生财之道,若要让他们自谋生计,就等于断其生路,当然要群起攻之。光绪皇帝撤了6个礼部尚书侍郎,帝党、后党矛盾激化。再者,变法缺乏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维新派核心和帝党官员,都是些御使、翰林,没有实权。而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唯一可依靠的也是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维新派既无军队,也无财政;既无严密的组织,更不去发动群众,在这样的情况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刚刚诞生,经济力量弱,社会基础狭窄,主要以维新人士为其政治代言人,反映其主张和要求。而维新人士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主张通过温和、改良的手段和渐变缓变的步骤,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不敢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不可能发动广大的农民参与变法。思想文化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也无勇气提出自己的改良主张。

第二,对列强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能够得到列强对中国变法维新的“支持”。他们尖锐地揭露沙俄侵华的恶行,却又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御沙俄。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担任维新顾问。列强表面上对变法予以同情,实质上都想乘机扩大在华势力,寻找代理人。日本是为了报沙俄“还辽”之仇。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全都落空。豺狼总惦记着虎口里的羔羊。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仍属于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更害怕人民革命。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不变法,就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统治者“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后盾,又没有实权实力,特别是没有军队,当他们得悉守旧势力要发动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谭嗣同就义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映了这一点。而这“回天之力”正存在于他们所惧怕的人民群众之中。

第四,急于求成和策略上失误。康有为曾对光绪皇帝说,西方变法经历了三百年,日本明治维新经历了三十年,中国有你这样英明的君主三年就能成功。一方面夸大皇权力量而对变法过于乐观,另一方面急于求成而不顾国情。策略上又不去争取同盟军,孤军奋战。最后,“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唤醒了一部分志士放弃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章太炎、吴玉章回忆时都谈到这一点。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只是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五篇: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1.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请看时人绘制的《时局图》。

4.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激励

(1)在中国人看来,俄国在彼得大帝以前,是一个曾在蒙古人奴役下的落后国家。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恰逢同一时期,因为彼得大帝实行欧化改革,俄国居然在二百年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并蚕食中国的藩土——整个中亚细亚及西伯利亚,反而使中国仰之为文明上邦。这是刺激中国维新变法的一个有力因素。

(2)日本是中国的近邻,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走入近代以后,日本在经历了与中国颇为相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即面对列强‚叩关‛、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之际,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短短几十年中跻身资本主义列强,并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维新变法成为中国先进人士和意欲有作为的光绪皇帝的自然选择。

5.维新派的一系列切实努力 维新派通过上书、著书立说、办报、办学会、设学堂等一系列切实努力,使得中国的维新运动终于演成一场现实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向皇帝上书。希望通过上书直接说服光绪帝以君权雷厉风行推行变法。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发动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并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

(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主要有康有为在广州主持的万木草堂(著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梁启超在长沙主持的时务学堂(其中有庚子汉口之役中被杀的教习唐才常为首的‚庚子六君子‛、有护国战争的元勋蔡锷将军等)。

(4)办学会,旨在联络成年知识阶层。会社本是中国固有的国粹,明末士大夫办的复社、几社等遍布国中,但清军入关后严禁结社。1895年,康有为发起组织强学会,虽不久即遭封禁,但起了开学会之风气的作用,一年之间,学会在中国纷纷涌现。著名的有保国会、南学会等。其中,谭嗣同任会长的长沙南学会尤具特色。该会兼具政治学会与地方议会双重意义,并打算先从湖南办起,以后进一步联合南部诸省志士推而广之。如果这种意旨能够实现,这将是中国南部诸省率先试行民主自治的开端。

(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影响 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而梁启超正是在担任 《时务报》主笔期间,以其雷鸣潮吼、恣唯淋漓的文笔声名隆起,与其师并称‚康梁‛。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诏》

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国是‛是一个国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基本方向。翁同龢:两代帝师(同治、光绪)拟定。慈禧删改的。

‚明定国是‛诏由帝师翁同龢起草,诏书宣布从今往后要‚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2.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始,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一共维持了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在这期间,光绪皇帝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3.维新派的任用。变法开始后,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赏举人梁启超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光绪帝对康、梁任小官而赋大权,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规定二品以上大员的黜陟,都要向她请命。8月,光绪帝又提拔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赏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机要秘书工作,光绪帝意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高级参谋和执事人员,这就是军机四卿。光绪皇帝在这些维新中坚人物的辅助下,开始锐意改革。

四、戊戌政变的前因后果 1.翁同龢与荣禄的革与升

慈禧: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首先是慈禧的权力。于是,罢免翁同龢,任用荣禄。

2.相互弹劾

3.王照与六堂官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4.要求开设懋勤殿 激烈争吵 5.政变前三天 奕劻、杨崇伊 谭嗣同、袁世凯 6.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所住的颐和园赶回皇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训政‛。这就是戊戌政变。随后,慈禧命令捕杀维新派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日使馆的帮助下经香港、天津逃往日本;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参与新政的徐致靖被处永远监禁,张荫桓遣戍新疆,早已开缺回籍的翁同龢又加上一个革用处分。戊戌变法中的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谭嗣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四章京、杨深秀、康广仁(康弟)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图谋对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和镇压。他们策划在光绪帝陪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由荣禄以武力实行废立。维新派情急之下求救于曾列名强学会、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于是有1898年农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事,但八月初六即发生了戊戌政变。

变法开始以后,光绪皇帝的新政诏令连翩而下,乃至一日数令。维新派为此欢欣鼓舞。

五、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4)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六、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新学伪经考》。内容: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刘歆xīn刘歆篡改经学以服务于王莽新朝,故称新学,所以后人所称汉学为新学,即伪经,而非孔子之典籍。

目的:反对当时流行的汉学(即乾嘉学派)宋学(即程朱理学),使汉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为变法维新扫清障碍,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孔子改制考》。内容: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制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不可考证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建立独家学说,企图按自己的理想建立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说成是古代曾经实施,借以取得人们的信仰。孔子也不例外。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政治制度,编撰儒家经典,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

目的:冲击了以前人们认为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只是一个古代文化保存者的印象。中国所说的夏、商、周三代理想的社会制度,也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资料。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4)过于激进;康有为大妄人不可靠。

逃亡后的经历:假传衣带诏、成立保皇党,到处炒房地产,一路娶小老婆,搞复辟等。

对比学生梁启超,后来都公开抨击,康有为张勋复辟。

梁启超: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爱国,希望避免流血冲突。热衷崇尚西医,割肾**。热衷教育和思想启蒙,在北京办了多家图书馆。提倡一夫一妻制,虽然有个妾,是其陪嫁,还暗恋过一人,始终无果。其子个个才华出众:考古学家、著名图书馆学家、著名经济学研究、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建筑学家。从前有人说过‘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文章是老婆的好 老婆是自己的好。

七、清末新政的背景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太后在西逃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时,大家都换了百姓布衣聚在宁寿宫后殿的乐寿堂,慈禧忽感触前事,出珍妃于牢院。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等藉口,强词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不肯死。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年仅二十四岁。执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和何荣儿。主流史学界认为珍妃的死因是因为支持光绪进行戊戌变法,向慈禧争夺最高权力而触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学家认为,珍妃主要因多次违反宫闱禁忌,卖官受贿,再加上清德宗对她情有独钟,冷落了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最终落得被杀害的下场。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讲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将尸骨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并为此将珍妃追封为珍贵妃。太后死后,载沣将珍妃的死因从‚投井自杀‛改为‚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死‛。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宣统(溥仪)继位,隆裕皇太后听政,再将珍妃追封为恪顺皇贵妃。而后民国四年(1915年),其姊瑾妃(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将珍妃迁葬光绪崇陵妃园寝,并在珍妃井北侧的门房为她布置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八、清末新政的内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

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主要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政治上)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经济上)

废除科举考试,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文化上)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军事上)

九、清末新政的结果

大厦将倾,为时已晚。过于激进,反而招致了革命的到来。

下载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维新运动分析[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

    1.第1题 所有者权益包括() A.本年利润 B.实收资本 C.存货 D.支票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按照资产的变现速度及其价值转移形式不同,可将其分类为 ( ) A.流动资......

    分析报告

    康巴什新区个私协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个私协会中的党员是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

    刑事案件分析

    刑事案例分析 案列: 被告人李某于1999年7月2日,为防止他人在自己饲养的鱼塘内偷鱼,就在鱼塘的四周架设了电网,并写上“偷鱼者防电”字样。夜晚,李某离开鱼棚到家中睡觉。当日夜晚......

    植物分析

    桑梓怀聚骨干树:桑树、梓树、刺槐、水杉其他:月季、芍药、矢车菊、山楂、鞑靼忍冬总体分析:为园子的主景区,由于这块地区主要是表示友人相聚,就像家人相聚一样,充满对人情的回味,桑......

    党性分析

    党性分析报告 时代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腾飞对党员的要求也在提高,一个党员只有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和精神去做才能不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落实科学发展......

    党性分析

    认清自我努力提高 我是2004年12月15日加入中共预备党员的。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通过一个多月的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个人党性分析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2018年1月31日) 工作岗位上,能够遵照党章,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较好的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但是,自己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仍有不足。现结合这次活动要求,本人......

    党性分析

    党性分析 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解放,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是还要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