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4 21: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篇: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

1、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城乡规划编制业务的范围不受限制。乙级

(一)镇、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10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

(三)详细规划的编制;

(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

(五)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丙级:

(一)镇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除外)的编制;

(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的相关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

(五)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2、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科

目及内容

《原理》《管理与法规》《相关知识》《实务》

《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控制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1、规划文本

2、图件:图纸和图则

3、附件:说明书 基础资料汇编 专题研究报告

1、城乡规划管理的内容

组织编制和审批 实施管理 实施的监督检查

1、城乡规划实施的形式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三证”城市(镇)规划管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2、哪些需要选址意见书

根据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3、城市建设用地的获得方

式 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

划拨(无偿)出让(有偿)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挂牌)

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程序

中审核的实质内容 审核建

设工程总平面来确定用地范围界限和面积 概念: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制定的城乡规划和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按照一定的管理程序,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确定其建设地址,核定其用地范围及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核发。的行政行为。

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概

念?包括哪些工程 城乡规

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和法律法规,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行为。

建设工程分类: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程序

中审核的实质内容

建设工程使用性质的控制 建筑容积率、密度、(层数)高度、间距、范围的控制 绿地率的控制 道路交通的控制 基地标高的控制 建筑环境的协调管理 配套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

3、乡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概念(编制主体,总规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申请,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进行审查,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管理工作的总称。

1.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

1.假定(条件):适用该规范的条件。2.处理: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3.制裁:主体违反规定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强制措施。1.等级效力: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制定机关的级别 严格程度(同一主体)后法优于前法(同一主体)特殊优于一般(同一主体)授权下级制定等同于授权机关 2.效力范围:规范约束力所及的范围。时间效力 空间效力 对人效力

3.行政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客观上已经构成了违法2.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 3.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 4.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必须以法定的职责或法定的义务为前提

1.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调控空间资

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

城乡规划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经济方法4.咨询方法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机关是重要地段-政府组织编制-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地段-建设单位组织编制-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律法规的体系 纵向: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技术标准规定 横向:核心主干法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规划区: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总则 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

第二篇:城市规划重点总结

P13城市S型曲线三个阶段30%和60%两个数据

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P31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的进步性

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 土地和资源 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P33邻里单位的提出者佩里选择题

P49建筑法规体系

包括主干法以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P88城市环境容量名词解释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以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抵御的环境 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范围内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 在满足城市生产 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 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包括 城市人口容量 自然环境容量 城市用地容量 以及城市工业通量 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等

P89城市环境质量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是人们制定开发资源 发展经济和控制污染 保护环境具体计划和措施的主要依据

P118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定义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成为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即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其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P118城市人口结构分析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选择题

P147城市总体规划纲要9点问答题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 土地 和水资源 能源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 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 职能分工 空间布局方案 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 分析城市职能 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 提出禁建区 限建区 和适建区范围 5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P174城市规划阶段划分两个阶段 五个层次

由抽象到具体 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两个层次决策原则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P177分区规划很重要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内容1 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土地使用性质 和居住人口分布 2 确定绿地系统 河湖水面 供电高压线走廊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 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 确定市 区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 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 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 管径 进行管线综合 5 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 断面 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确定支路的走向 宽度 确定主要交叉口 广场 公交站场 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

P178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逐级审批

P187城市适用性评价综合叠加法

P205用地评定的三类坡度的三类

一类用地 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 一般不需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者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即用地条件极差 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P212表格选择题

P268城市规模概念名词解释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 提供公共服务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P30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

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 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 并针对不同地块 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 应用指标量化 条文规定 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 定量 定位 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作用1承上启下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 与管理结合 与开发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 城市政策的载体

P314规定性控制要素选择题

P319土地兼容性概念解答题 土地使用兼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 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 反应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 其二是指同一土地 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 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 灵活性 与适建性 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 即建设的可能性和选择的多样性P372道路宽度一二三块板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简称为 一块板 两块板和三块板 一般应根据道路性质 等级 并考虑机动车 非机动车 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等具体条件 因地制宜确定 不应受这三种基本形式的限制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型是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 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 中间为机动车道 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P374停车场规模0.8——1.0M2/人选择题

P432绿地分类

1公园绿地(G1)是指向公众开放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兼具生态 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 社区公园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 花草 种子的苗圃 花圃 草圃的圃地 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 3 防护绿地 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 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 道路防护绿地 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防风林 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等 4 附属绿地 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 其他绿地 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居民休闲生活 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 水源保护区 郊野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风景林地 城市绿化隔离带 野生动植物园 湿地 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等

P43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义 狭义景观生态学理论三个方面回答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 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 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被称为城市的绿地系统 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 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 半自然的 以及自然的植被 水体 河湖 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以各类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 对城市生态 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的城市空间系统 当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系统性 整体性 连续性 动态稳定性 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时 才能具备其系统的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结合绿地率分析

城市绿地率是从城市土地使用控制角度实施和评价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 是编制城市规划重要指标

P439城市给水工程构成和功能 1城市取水工程 包括城市水源(含地表水 地下水)取水口 取水构筑物 提升原水的一级泵站以及输送原水到净水工程的输水管等设施 还应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为蓄 引城市水源所筑的水闸 堤坝等设施 去取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取 送到城市净水工程 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源 2净水工程 包括城市自来水厂 清水库 输送净水的二级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原水净化处理成符合城市用水水质标准的净水 并加压输入城市供水管网 3输配水工程 包括从净水工程输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的输水管道 供配水管网以及调节水量 水压的高压水池 水塔 清水增压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净水保质 保量 稳压地输送至用户

P445排水体制总类几大点截流制种类

一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 直排式合流制2截流式合流制 二 分流式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完全分流制2不完全分流制

P446—468看书,会有选择题(5分钟)

P478管线交叉避让原则选择题压力管让自流管 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P517规划布置基本要求公共服务半径

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指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一般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 居住小区级400-500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 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 则应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 还要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较好体现城市建设面貌的地段 布置方式: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院 俱乐部 图书馆 医院 街道办事处 派出所 房管所 邮电 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2第二集(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 综合商店 小吃店 物业管理 会所 幼托 中小学等3第三级 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 青少年活动室 老年活动室 服务站 小商店等等

第三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考试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考试复习要点(2)

1.2行政法学的有关知识

1.2.1了解法律的概念和行政法渊源。

1、法律的广义概念: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概念: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图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是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对社会各项事务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2、行政法的渊源,又称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产生的依据和来源及其外部表现形式。我国只有成文法才是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依据和来源,是行政法的渊源和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的法律依据:宪法是行政法的最根本的法源。(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是制定其他法规、规章的依据、行政法律规范.(3)行政法规。国务院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据。(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法规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规章的依据。(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范围较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它们在制定机关所辖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制定规章的依据。(6)规章。规章亦称行政规章,国务院规章和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规章。(7)法律解释。(8)其他规范性文件,决议、决定和命令。

1.2.2熟悉依法行政的意义P18—19

依法行政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强化国家公务员和人民群众的行政法制观念,切实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建设。

1.2.3熟悉行政行为的内涵P25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5个要件:(1)是行为的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2)是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3)是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4)是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5)是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1.2.4掌握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P19—21

行政法治原则是指导行政法的立法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具体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内容包括3方面内容:①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要求行政主体(指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其法定的权限内行使行政职权。②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要求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既不能违反行政实体规范,也不能违反行政程序规范。不履行或拖延法定职责,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按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要旨。

(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机关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情况有三种:①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条件情况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②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法律的合理解释,在不违背常规情况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③根据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幅度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有5点:①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相对方的客观实际;②行政行为应当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构因素;③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的对待;④符合自然规律;⑤符合社会公德。

(3)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经法律授权的特定的一级政府批准,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依据相抵触的措施,事后必须报法定国家机关予以确认。从广义上讲,行政应急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的非常原则,是它们的补充,是行政法治原则特殊的、重要的内容。一般而言,行政应总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是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情况。②是非法定机关行使紧急权力,事后应报法定机关予以确认。③是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④是应急权力行使应该适当,将损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和范围内。

1.2.5掌握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P25

(1)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印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有法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并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2)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明确、适当、合法的要求。

(3)行政行为程序合法即将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必须符合与该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法定程序要求,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

(4)行政行为权限合法指行使行政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地域、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度内,行政主体不能超越行政权限的限度。

1.2.6熟悉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关系P20

行政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则适应于自由裁量权领域。通常一个行政行为如果触犯了合法性原则,就不再追究共合理性问题;而一个自由裁量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合法性原则,也可能引起合理性问题。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

1.2.7了解行政立法的意义、内容和基本要求P26

(1)行政立法的意义是:行政立法行为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行为、程序、内容和形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保证。

(2)行政立法包括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表现形式和立法内容,中国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立法的一般程序包括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协商、审查、通过、审批、备案、公布。立法表现形式是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立法内容是

关于国家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

(3)行政立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遵守我国立法的一般原则即社会主义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法制统一原则,以政策为指导的原则,还要根据行政立法行为的特点,特别注意贯彻初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8掌握行政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内容P28—30

1、行政法律责任(1)概念和特征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当事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其特征有2点:一是引起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因是行政违法,行政违法可以表现为行政机关违法和行政相对方违法,实体性违法和程序性违法,作为违法和不作为违法等形式。二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既可以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只要任何一方有行政违法行为,符合应当追究其责任的构成要件,均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行政法律责任必须具备四个要件,一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巳构成违法;二是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三是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四是行为人违法行为必须以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为前提,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追求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一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责任法定原则,即构成行政违法的行为,必然是违反行政法的行为,追究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也必须严格按行政法办事。三是责任自负原则,谁违法谁承担法律责任。四是主客观一致原则,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

则。

2、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依法法作出的一种监督、检查和纠正的行为,主要从4个方面来考查和评价:一是否坚持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廉政勤政,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是否遵循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三是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四是否积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行政管理法制监督分别按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的表现形式、监督的法律效力、监督的方向、监督的程序,做不同的分类。作出的一种监督、检查和纠正的行为,主要从4个方面来考查和评价:一是否坚持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廉政勤政,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是否遵循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三是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四是否积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行政管理法制监督分别按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的表现形式、监督的法律效力、监督的方向、监督的程序,做不同的分类。

第四篇:城市规划法规(定稿)

第一章

1.法规是国家按照国家利益和社会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执行的法律和作为法律规范的各类规章的总称。2.根据我国宪法,国家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立法行式包括: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法律③全国性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地方行政规章

4.宪法和法律的制定程序: ①法律草案的提出②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法律草案的通过④法律的分布 5.宪法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①编制规划②法规草案的制定③法规草案的审定④行政法规的发布 6.法规的实施包括:法规的遵守和法规的适用。7.法规的遵守是指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和公民以法规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和行为。

8.法规的适用包括司法部门的司法行为和行政部门的执法行为。

9.城市规划法始于英国1990年的《住房、城镇规划等法》。

1947年制定了现代历史上的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都市计划法》

10.城市规划法规的发展历程:①解放前:学习西范围界线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需要依法给予补库、渠和湿地等城市水体保护和控制地域界线。偿。5.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区别(③④⑤⑥为4)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不同点:征收的实质是强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区别)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问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府主导,开发商开发 ②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廉租房:低收入人群,租用费用包括:租金补贴和征用土地使用完毕后应即可返还被征用人,是一种实物补贴 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总之,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③房屋成本:经济适用房有土地出让证④售租政权的改变,土地征用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策:经济适用房只能出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⑤出售对象:经济适用房适用于城镇中中低收入水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平⑥价格确定: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指导价格 4.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6.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包括内容: 表国家行使。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②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5.土地用途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③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④提6.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⑤预测城市人口规模⑥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和自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⑦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7.如何确定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所以的土地,由则 ⑧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标 权; ⑨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永远非农业建设的,7.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①城市规划区范围 ②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地使用权; 方②建国初期五十年代:学习苏联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停滞期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逐渐发展⑤二十世纪90年代后:法律法规逐渐健全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原《城市规划法》废止。第二章

1.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①城镇体系规划②城市规划③镇规划④乡规划⑤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①总体规划②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①控制性详细规划②修建性详细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规定。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5.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6.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7.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8.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五年。

9.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 ①突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②强调城乡规划结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

③新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④严格了城乡规划修改程序

⑤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⑥对行政的监督与制约

⑦强化法律责任⑧法律授权建立完整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11.新的城乡规划法与旧法的区别:

①名称不同。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②章节条数不同。旧法7章46条,新法7章70条。

③新法删除了旧法的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的改建”,增加了“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

第三章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可能出填空)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①政府组织②专家领衔③部门合作④公众参与⑤科学决策的原则。

3.城市总体规划包括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②中心城区规划 4.四线:

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绿线: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的控制界线 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③城市建设用地④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⑤城市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 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⑦城市的防灾工程 8.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①纲要文本②说明③相应的图纸④研究报告 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10.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内容: ①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②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④根据交通去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⑤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第五章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2)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 ①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②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 ③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④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生活居住及公共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⑤建设项目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以及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协调 3)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2.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有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德行为。4.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①居住用地七十年;②工业用地五十年;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 ④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⑤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5.土地使用权出让采用方式:①协议;②招标;③拍卖。6.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予。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7.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去得的土地使用权。前款土地使用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8.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抵押。第六章 1.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问答):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⑥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法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共八个,答五个以上)2.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联系区别(大题)1)土地征收:国家为了社会经济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经济所有土地变化为国有土地。

2)土地征用: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民事主体土地使用权的行为。3)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相同点:都是为了公共利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国务院确定;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8.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三十年。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①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⑤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10.如何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保护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又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11.哪些耕地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③蔬菜生产基地; 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12.征收哪类土地需国务院批准: ①基本农田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③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13.征收土地如何给予补偿:征收土地应当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14.对农村村民宅基地的建设有何规定: ①农村村民一户只能用于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②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③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设计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④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15.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践统一监督管理。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以下简称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应当遵守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7.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所称房地产交易,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房屋租赁。第七章 1.城市用地分类:①居住用地(R)②公共设施用地(C)③工业用地(M)④仓储用地(W)⑤对外交通用地(T)⑥道路广场用地(S)⑦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⑧绿地(G)⑨特殊用地(D)⑩水域和其他用地(E)。2.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3.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4.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第五篇:食品法律考试重点总结

1.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结果所做统一规定,指南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认证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公布,作为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的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3.技术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

4.法规:由权力机构通过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5.技术法规: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者规程来规定技术要领,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者规程内容纳入法规中。6.规范:某一种行为的准则,规则,在技术领域是指标准,规程等。

7.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

8.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

9.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10.食品行政执法:指国家食品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执行适用法律实现国家食品管理的活动

11.食品行政执法监督:指有权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依法对食品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合理进行监督的法律制度。

12.食品行政执法主体:指依法享有国家食品行政执法权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食品行政执法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3.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个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

14.食品污染: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15.食品卫生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6.预包装食品:预先定量包装或者指定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17.食品标签: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和符号及一切说明物,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说明的描述。

18.食品新资源:是指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品。

19.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20.食品召回制度:经安全危害调查,评估,确认属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21.法律责任:指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食品安全法》及其派生法的规定,不履行应尽义务,侵犯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或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时,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22.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人们的有权期待的产品明显或潜在要求ide各种特征。特性的总和。

23.认证: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24.认可: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审查,评审的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职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25.法律实施:是指法律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26.食品法律法规实施:通过一定的方式使食品法律规范在社会色和能干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27.食品质量:食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8.合格产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质量要求或者符合采用的产品标准,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以其他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产品

29.产品质量义务: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产品质量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者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要求。30.产品质量责任: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及其他有关主体违反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法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履行或者完全不履行法定的产品质量义务,对其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一种综合责任。

31.国际标准化:指在供给范围内由众多国家,团体共同参与开展的标准化活动。32.单独标准:在一般情况下指针对每个标准对象的应编制一项单独的标准并作为整体出版

33.食品安全性:指食品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因素,从而巡海或威胁人体健康,包括直接的机型或慢性毒害和感染疾病,以及对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潜在影响 34.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是人体患病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基本要素,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35.食品安全性:指3P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因素,从而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包括直接的急性或慢性毒害和感染疾病,以及对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潜在影响。36.管理体系:管理机构(WTO.CAC.ISO),法规标准体系(SPS,TBT),认证认可体系(ISO9000),市场准入制度(QS),追溯制度,包括标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

37.合格评定:直接或间接用来确定是否达到技术法规或者标准的相关要求的任何程序

38.贸易技术壁垒:形式有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绿色技术壁垒,计量单位,卫生防疫与植物检疫措施,包装,标志等。

1.食品质量包括: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可食用性,经济性

2.食品的基本要求: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3.食品法律法规实施的方式有: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4.法律法规实施包括两方面: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

5.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特性的总和。

6.食品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对人的效力,对事得效力 7.时间效力的双层含义是指法律法规何时生效何时失效,法律的溯及力

8.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利益保障和秩序保障

9.宪法是食品立法的法律依据,食品政策是食品立法的政策依据,保护人体健康是食品立法的思想依据,食品科学是食品立法的自然科学依据,社会经济条件时食品立法的物质依据 10.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企业标准四个等级。

11.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性质分为:强制性标准GB和推荐信标准GB/T 12.强制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 13.反映在法律上产品责任可分为瑕疵责任和缺陷责任

14.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共同效益

15.标准化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核心是标准

16.标准化的四个基本原理:简化原理,统一化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

17.食品市场准入标准表识监督管理的原则:方便企业,易于识别,便于监督 18.《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动态发展性特点

19.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的特点:自愿原则,先进原则,统一管理原则

20.食品加工标准体系=食品加工产品门类+食品加工过程要素+标准层次

21.规范一般分两类: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

22.法律的特点:规范性概括性,可预测性,基本形式是:国家制定或国家认可 23.质量管理的进化一般分四个级别: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完美级

24.宪法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根本行 25.食品法律法规的特征:稳定性差,实体法和程序法集于一身,对象的确定性,主体权利义务的先定性。

26.食品法律法规的分类:综合性法律法规,各种单项法律法规,食品标准和管理办法。

27.食品法的制定具有的特定,权威性,职权性,程序性,综合性

28.我过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29.食品法律法规适用特点;权威性,目的的特定性,合法性,程序性,国家强制性,要式性

30.食品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中对人的效力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本国利益保护原则

31.一般情况,食品行政执法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资格要件,职权要件,程序要件,内容要件

32.食品行政执法的主体:职权性执法主体和授权性执法主体

33.食品行政执法监督分为:国家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食品行政机关的监督)和非国家监督(社会监督)34.食品行政执法监督的特征: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监督的对象是确定的,监督的内容完整法定

35.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3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漏评估,风险描述 37.掺假的方式:搀兑,混入,抽取,假冒,粉饰

38.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

39.食品召回的程序包括: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40.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一是报告制度,二是事故处置,三是责任追究

41.食品安全中具体监督管理措施具有:具体性,强制性,限权性,非制裁性 42.从法律规范的要求看来,一切组织和公民凡没有做义务性规范所规定的必须的事称为不作为性违法,做了义务性规范所禁止的事,称为作为性违法

43.法律责任包括:执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

44.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责令改正,予以取缔,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销毁有毒有害食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45.行政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46.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均是独立的法律责任,不能相互代替或免除,但必要时,二者可以同时适用

47.实现刑事责任的方式是:刑罚

48.产品质量认证制度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以证明该项产品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活动,从认证内容看,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从认证性质看,分为自愿认证和强制认证。

49.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是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以监督,抽查为主要方式

50.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51.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特征:抽象性,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约约束性,政策性 52.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超前预防,协商一致,统一有度,动变有序,互相兼容,系列优化,阶梯发展,滞阻即废 53.标准体系表的形式有明细表,层次结构图,序列机构图等。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标准,而不是产品

54.标准的制定程序包括: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55.我国的认证认可机构是国家认可机构CNAS

56..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标准是市场经济运行必备条件

57.提升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以食品标准为准绳,以食品法律法规为支撑

58.《食品安全法》2009.2.28通过,共10章104跳,于当年6.1实施

59.食品行政执法与监督行为根据行为方式不同分为:行政监督,行政处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

60.世界标准日,10.14主题,2006(37届),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2007.标准造福人与社会2008.标准与智能绿色建筑2009.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O国际电工委员会TTU,国际电信联盟

61.全国食品卫生法宣传周定于每年的11月第一周,主题:2005.保障食品卫生,构建和谐社会2006.保障农村食品卫生,维护农民健康权益,2007.关注餐饮卫生,预防食物中毒2008.加强学校餐饮监督,保障师生用餐安全。2009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缔造健康人生

62.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的程序:行政许可的申请,对申请的审核,许可证的颁发 63.HACCP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HACCP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前移,节约检测成本 64.食品召回可分为,一级召回(72小时内),二级召回(5天内),三级召回(7天内)

65.食品召回的形式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

1.标准和规范的异同:

相对:a,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则

b,具有一般性的行为规则

c,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并服从和服务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d,受社会经济制度的约束

e,是进行社会调整,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工具

不同:a,调整的重点不同,标准调整的重点为人和自然规律的关系,社会规范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b,标准是协调的产物,不存在一方强于另一方的问题,社会规范尤其法律规范,它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标准本身不具有强制力,社会规范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通常是与国家的权力不可分割

d,产生程序不同,标准是特定的产生程序,编写原则和体例格式,它不仅与立法程序完全不同,而且与其他社会规范的生产过程不同。

2.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相同:a,具有一般性,都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规则,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同样情况下同样对待

B,公开性,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公开透明

C,明确性和严肃性,都由权威机关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都用严谨的文字表述,D,权威性,在调整社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享有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遵守,E,约束性和强制性,要求社会各组织和个人服从法规和标准的规定,作为行为的准则

F,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允许擅自改变和轻易修改

不同:a,法规处于之高无上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的特点,标准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内同上绝对不能和法律法规相抵触和冲突

B,法律法规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整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民事,刑事等法律关系,而标准主要涉及技术层面

C,法规较为宏观和原则,标准较为微观和和具体

D,法规较为稳定,标准经常随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补充修改

E,标准注重民主性,强调多方参与,协商一致,尽可能照顾多方利益

F,标准的强制力源自法规的赋予,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对推荐性,标准企业有选择执行或不执行的权力

G,标准和法规都是规范性文件,但标准在形式上有文字的也有实物的。

二者关系,A,必须要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支撑法律法规体系实现

B,只有法律法规与标准配套,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3.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A,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B,恶性食品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C,食品高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 D,犯罪活动和恐怖活动

4.食品安全性的内容包括

A,是食用数量的多少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B,是食品品质的缺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 C,对于食品,营养健康的科学认识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

5.建立食品的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两个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 链条:一就是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原料进厂,到生产加工,到出厂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二 建立起从种养殖到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 体系:主要是建立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核心是可追溯 网络,就是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6.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认证+市场准入 监控体系+保障体系:1)谁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保障谁的食品质量安全,3)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标准体系:1)产品质量标准——把关2)产地或加工环境标准——前提3)生产资料或添加剂标准——保障4)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指南5)包装标志标准——承诺

质量安全认证——证明质量安全认证即合格评定:GAP,GMP,HACCP,ISO9000-ISO4000-ISO2200绿色食品认证,哟及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

市场准入QS——监督 在食品安全体系中,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居于核心的基础地位,有崇高的权威,是政府管理监督的依据,是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准绳,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是国际贸易共同语言和通行桥梁,因此,没有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就没有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7.食品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2)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的原则

3)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4)坚持民主立法的原则 5)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6)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原则 7)预防为主的原则

8)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的原则

8.食品法律法规的使用规则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2)同位阶的食品法律法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使用 3)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4)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 5)不溯及既往原则

9.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1)通过立法保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包括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 2)政府管理

3)强化企业自身管理

4)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5)追究法律责任(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10.食品法律法规渊源组成及关系

概念:以法律和政令形式颁布的,对全社会有约束力的权威性规定 组成:依据食品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法律效力层级分为:1)宪法:是制定食品法律,法规的来源的基本依据2)食品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经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基本法和食品基本法以外的食品法律 3)食品行政法规

4)食品规章,国务院 各行政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食品行政管理规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各地方人民政府

5)其他规范性文件,各种通知和办法等 6)食品标准:食品法的内容具有技术控制和法律控制双重性质,食品标准,食品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就成为食品法渊源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食品标准,食品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可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依表现形式及其法律效力层级,宪法——食品法律——食品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食品标准

关系,食品法律体系由六个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并依其法律效力的大小,形成一个上一层次知道下一层次,而下一层次补充上一层次的相互关系

11.我国法律法规生效与失效的办法通常有几种

生效:1)公布之日即为生效之日 2)公布日后一段时间生效

3)另一法律法规实施一段时间后,某一法律法规才生效

4)没有规定生效时间,但时间中以该法公布的时间为其生效时间

失效:1)新法生效日即为旧法失效之时 2)立法机关确定并公布法律法规的失效时间

3)新法优于旧法而取代之

12食品行政执法的特征

1)执法的主体是特定的:此主体只能是食品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执法是一种职务性行为:是执法主体代表国家进行食品管理的活动,是行使职权的活动

3)执法的对象是特定的:具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4)执法行为的依据是法定的:食品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实际也是使用法律法规的过程

5)执法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执法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6)执法行为必然产生一定的法律结果:是确定特性人某种权利,义务,剥夺限制其某种权利,拒绝或拖延其要求,执政执法主体

13.《食品安全法》立法意义

1)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2)强化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a,由卫生到安全,实现由观念到监管模式的提升,b,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c,从产前组织,生产过程,物流运作,超市等整个产业链,d,食品安全立法由权力定位到责任定位的转移)

3)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4)推动食品工业和食品贸易发展

14.八大措施织牢食品安全监督网 1)加强政府职责,全程监管食品安全(依法行政,协调高效,权责一致,问责明细)2)加强风险监测

3)明确指定食品安全标准基本原则 4)消除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空白 5)强化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修订和使用监管

6)企业不主动召回,政府责令召回问题食品

7)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8)强调报告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

15.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1)防止食物的生物污染,预防食品的腐败变质发生

2)改善食品的外观形状 3)改善食品的风味

4)满足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 5)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基本原则

1)严格食品添加剂品种的控制,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2)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3)不应掩盖食品的腐败变质

4)不应掩盖食品本生活加工过程中的缺陷

5)不应家底食品本省营养价值

6)在达预期效果下竟可能降低用量

16.瑕疵责任和缺陷责任的比较 相同:都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都应当承担质量责任

不同:1)瑕疵为一般产品问题,缺陷为重大质量问题

2)对瑕疵产品,国尚未丧失产品原有的使用价值,消费知道的,可以决定是否接受,对缺陷产品,因存在不合理危险,原则上不应被接受

3)索赔,对瑕疵产品,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缺陷可向销售者要求,也可向生产者要求

4)损害赔偿方式和标准:瑕疵:三包加赔偿,缺陷,以损害赔偿为原则

5)诉讼时效,瑕疵一般为一年,缺陷为两年

17.标准化的目的与作用

目的:1)简化日益增长的产品品种和方便人类生产和生活 2)改进信息传递

3)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保护安全健康和保护生命

5)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6)消除国际经济贸易壁垒

作用1)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2)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手段 3)标准化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标准化是推广科技成果和应用新技术的重要途径

5)标准化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和重要保证

6)标准化有利于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

7)标准化是规范市场的重要依据

18.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简化原理: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其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范围时,即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低功能的环节,保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并使整体功能最佳

2)统一原理: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所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

3)协调原理:在标准系统中,当各项标准之间的功能被彼此协调时,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最佳

4)优化原理:是指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效果

19.从六个方面论述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一)标准化与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以企业为主的法人,a,衡量和评定产品质量的依据b,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

2)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主要依靠标准化a,标准化有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b,标准化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灵活性,时效性的需要c,标准化是市场经济的合同,契约和纠纷,仲裁的技术依据d,标准化是市场经济活动国际性的技术纽带

3)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a,标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化是其中的运用的一种有效手段,标准化是国家制定产品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b,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需要标准化来支撑c,政府实施监督需要标准化

二)标准化与市场竞争 第一步,占领市场,制定和修订好确切反映市场的需要,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第二部,要站稳市场,第三部,解决扩大市场的问题

三)标准化与WTO

1)合格评定,指直接或间接用来确定是否达到技术法规或者标准的相关要求的任何程序,2)贸易技术壁垒:形式有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绿色技术壁垒,计量单位,卫生防疫与植物检疫措施,包装与标志等 四)标准化与市场准入

1)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

2)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

3)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 五)标准化与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标准化

2)没有先进一流的标准,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

六)标准化与企业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的核心,质量管理的进化一般分为四个级别a,检验级,产品把关,b,保证级,过程控制c, 预防级,所有相关过程实施预防控制管理d,完美级,系统化的管理

20.为什么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内容有哪些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

原因:1)从我国实情出发,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2)提高食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需要

3)保证食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强化食品 生产法制管理的需要

4)是使用改革开放创造量化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

内容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凡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

21.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1)两者适用对象不同,行政处分只适用于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不适于社会公民,行政处罚适用于所有人 2)使用的违法行为不同 行政处分使用于一般违法失职行为,行政处罚使用于违反某特定的违法行为 3)实施处罚的行政机关不同; 行政处分,被处分人所在单位。行政处罚:国家法律规定的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4)执行不同,行政处分,事业单位具体执行,行政处罚:可由事业单位执行也可由法院执行 5)救济渠道不同

行政处罚:行政附议,行政诉讼,行政处分,复核,申诉

22.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国家法律法与制度的总称

法治: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法制是法治的必要条件,法治是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23.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

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6)国家赔偿的原则

24.食品生产经营具体要求 1)环境卫生要求

2)应当具备的卫生设施 3)食品生产经营规章制度

4)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的卫生要求 5)餐具等的消毒要求

6)食品储存,运输和装卸中的卫生要求 7)食品的包装卫生要求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要求 9)食品用水的卫生要求

10)消毒剂,洗涤剂的卫生要求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25.掺假使杂的特点及结果

特点,a,利用市场价格差是掺伪的基本规律性特点

B,将食品进行伪装,粉饰 C,非法延长食品保证期

结果:a,因掺假使杂而影响卫生质量造成健康危害 B,掺假使杂,以次充好而降低了食品的经济价值,损害消费者的经济权益

26.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用回收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殊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义务,掺杂掺假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证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要求的食品 27.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1)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

2)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3)直接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力和资格

4)依据相对人的申请而做出的行为 5)通常是要式法律行为

28.HACCP的特点

1)是一个以预防食品安全为基础的保证体系

2)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预防重点前移

29.食品安全管理原则

1)以消费者食用安全为关注焦点 2)实现管理承诺和全员参与 3)建立食品卫生基础 4)应用HACCP原理

5)针对特定产品和特定危害 6)依靠科学依据 7)采用过程方法

8)实时系统化和可追溯性管理

9)在食品链中保持组织内外的必要沟通 10)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体系的更新和持续改进。

30法律与法规的不同之处:

1)法规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标准必须有法律依据。严格遵守有关法律依据,在内容上绝对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2)法律法规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协调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民事,刑事等法律关系;标准主要涉及技术层面。

3)法规较为宏观和原则,标准较为微观和具体。

4)法规较为稳定,标准经常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补充修改。

5)标准注重民主,强调多方参与,协商一致,尽可能照顾多方利益。

6)标准的强制力源于法规的赋予。标准分强制和推荐两种,对于推荐,企业可以选择执行或者不执行。

7)标准和法规都是规范性文件,但标准在形式上有文字也有实物的。

31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制体系=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认证+市场准入+监控体系+保障体系

A标准体系(五类关键标准)1)产品质量标准(把关)2)产地或加工环境标准(前提)3)生产资料或者添加剂标准(保障)4)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指南)5)包装标识标准(承诺)

B质量安全认证--证明 质量安全认证即合格评定:GAP GMP HACCP ISO9000-ISO14000-ISO22000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C市场准入(QS)--监督 在食品安全体系中,食品安全法规居于核心基础地位,有崇高的权威,是政府管理监督的依据,是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准绳,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是国际贸易中的共同语言,没有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就没有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1谁来保障食品安全2保障谁的食品安全3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32.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契约性,竞争性,开放性,主体地位平等,受调控和监督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产物,标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备条件。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利益保障和秩序保障。

33.食品为什么总出问题(影响因素)1)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2)从农田到餐桌食物污染情况严重,一是源头污染,二是环境污染物给食品卫生带来的影响,三是农产品采购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

3)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的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

5)食品研究开发的新问题 6)监管的问题

1.标准 2.标准化 4.法规 3.技术规范 5.技术法规 6.规范: 7.市场准入

8.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9.食品安全

10.食品行政执法 11.食品行政执法监督 12.食品行政执法主体 13.食品安全标准 15.食品卫生行政许可 16.预包装食品 14.食品污染 17.食品标签 18.食品新资源 19.食品召回

20.食品召回制度: 21.法律责任 22.产品质量 23.认证 24.认可

25.法律实施 27.食品质量

26.食品法律法规实施 28.合格产品

29.产品质量义务 30.产品质量责任 31.国际标准化 32.单独标准 33.食品安全性 34.食源性疾病 35.食品安全性 36.管理体系 37.合格评定

38.贸易技术壁垒

1.标准和规范的异同: 2.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3.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4.食品安全性的内容包括

5.建立食品的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6.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7.食品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8.食品法律法规的使用规则

9.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10.食品法律法规渊源组成及关系

11.我国法律法规生效与失效的办法通常有几种

12食品行政执法的特征

13.《食品安全法》立法意义

14.八大措施织牢食品安全监督网 15.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16.瑕疵责任和缺陷责任的比较 17.标准化的目的与作用

18.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从六个方面论述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20.为什么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内容有哪些 22.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21.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23.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24.食品生产经营具体要求 25.掺假使杂的特点及结果 26.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7.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28.HACCP的特点 29.食品安全管理原则

30法律与法规的不同之处:

31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32.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3.食品为什么总出问题(影响因素)

下载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伦理与法规考试重点[精选]

    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1趣味低俗 2有违历史伦理 6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等内容 淫秽断定1整体原则2传播载体与渠道 界定权限1一式三份鉴定书2盖章签字 7民族宗教种族性别歧视......

    测绘法规与管理考试重点

    测绘法规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 2、 3、 4、 法规:法律规范简称法规,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具体行为规范。 发包:指将工程项目、加工生产项目等生......

    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教育路线......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 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 3. 4. 5. 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

    2014年《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考试复习笔记

    2014年《城市规划与法规》复习笔记 1.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l、1行政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1.1.1了解行政和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1、行政的概念:行政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序进行活动的形......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 一座城市如何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模式在世人面前,很大程度上最近读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矛盾与两个问题”即管理者(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五篇模版)

    北京建筑大学 本科生课程作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班级:规10-1姓名:杨惠明 学号:2101021011321成绩: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摘要 :城市规划管理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

    城市规划原理 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