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规重点总结
教育法规概论
1、教育法规的内涵: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的特点:
。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3、教育法规的功能:。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4、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
。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人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加强教育立法成果的宣传工作
5、教师法是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部门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并于次年1月1 日开始实施。
6、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
。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7、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是:。依法成立 ;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8.教育立法的原则:
。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9、教育立法的效力:。时间效力。地域效力。人的效力
10、教育执法的原则:
。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
。总的教育法规优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11、教育执法的措施:。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教育法规。模范遵守教育法规
。检查指导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12、教育守法的条件: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3、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功能性
14、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15、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指定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16、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17、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18、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19、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或者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0、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
21、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2、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明确与规范作用。约束与激励作用。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23、教师的内涵:
。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经政府认定许可,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活动的人员。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三是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
24、教师的专业性:
其一,职业人员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二,是否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其三,是否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其四,是否具有自已的专业团体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其五,是否具有重服务、非营利的观念。
25、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其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其二,学生品行评定权。其三,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获取报酬权(其一,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其二,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其三,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其一,教师有权参加进修或接受其他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制,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保证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同时,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也要服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因地制宜地参加进修和培训)
26、教师的基本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7、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28、教师聘任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聘任是聘方和受聘方双方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二,聘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第三,聘任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9、教师考核的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能、勤、绩”4个方面。30、教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31、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
32、受教育者要成为学生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 第二,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 第三,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33、学生的基本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
。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4、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
。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5、受教育者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6、学生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逃学、辍学行为。考试舞弊行为
。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因故或不慎造成同学伤害的行为
37、《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保护提出的要求:
第一、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 第二、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第四、工读学校作为教育挽救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学校,应当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
38、社会保护:
。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创作、出版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和出版物。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权
39、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40、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
。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41、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其他渠道。
41、教育行政赔偿的内涵:
第一、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第二、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第三、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第四、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第五、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42、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损害事实(对人身权的损害;对财产权的损害)。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因果关系
43、教育行政赔偿的范围:
。侵权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行为;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第二篇: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教育路线
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
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4.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保障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维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基本功能)
*规范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标准与范式,起着某种规定性的作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指引作用。其二,评价作用。
*激励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一种激励、鼓舞、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
P25
*制约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与法规有着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
*管理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的作用。
结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整体上具有双重性特征,即有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之分。认识功能的这种分野,一方面有利于执行政策、法规时尽量趋利避害,张扬正面功能,克服负面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地反思政策、法规本身,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
6.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纵横结构)P30~P36
7.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其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
其二,一般说来,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建立在教育政策的基础之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
其三,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只有合法化的教育政策才能成为真正可供遵循、实施的政策,同时,政策实施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
其四,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了政策不可涉及的具体内容。*区别(P41)1.基本属性不同。
2制定的机关和约束力不同。3制定的程序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实施方式不同。
6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7公布的范围不同。
*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的把握
1制定与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2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
3推行教育政策不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
8、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
第一: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物质财富)第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总体意义上的人,是社会全体人员。(而不是少数人)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凸显人本身的尊贵与重要,强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本质和依据,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为了人。
2“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定位在以受教育者为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
第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教育。(P48)
9、科学发展(P48)
10、教育的公共性(P51)
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如下三个具体特征
第一,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主导教育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在国家的政策法规调控之下,只是在经费提供、师资管理等具体管理措施和干涉程度上在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有差别。
第二,教育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公共利益的扩大,提升公共生活的质量。
第三,教育培养具有公共理性和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公民。以此来保全和增加公共利益,维持社会规范。
11、教育政策执行
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将教育政策精神与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动态行动过程。
12、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教育政策执行是对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中介环节。
13、教育政策评价 所谓教育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行的成绩和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
14、教育政策的效率=教育政策的效益 除以 教育投入。
15、教育政策运行的成本:
1交替成本:新旧教育政策交替时所必须花费的成本。
2执行成本:新政策贯彻执行时所必须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3时间成本。
26、教育政策评价标准
*发展性标准。
*效益标准
*效率标准。
*教育政策回应度
17、教育政策回应度
教育政策执行后满足政策目标群体的程度。(以此衡量一项教育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18、教育政策监控的含义
教育政策监控是教育政策监督与控制的合称。它是指教育政策监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19、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类型与方式 *立法机关监督
*行政机关监督:行政机关(这里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教育行政执法职能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职权范围内对有管辖权的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平行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遵守教育政策与法规和其他行政管理决定进行的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机关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实施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行为。
20、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
*在广义理解上,教育法制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教育的活动进行合宪、合法、合理性的评价,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的行为。*狭义的教育法制监督是指专司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教育立法、教育司法和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
21、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所发生的法律效力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包括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三是社会力量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状况的监督作用较弱。
*四是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得薄弱。
22、加强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力度。*第二,进一步理顺各种监督主体关系,强化监督机制。*第三,进一步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
23、《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P126)
*学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24、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指教育督导部门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和指导的行政管理制度。
*教育评估制度是指根据既定的目标,确定相应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系统的功效和工作态度做出评议和估价的态度。
25、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P117)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与义务。(P127)
受教育者(学生)的权利与义务。(P128)
27、《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义务教育的内涵: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特征:第一,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公平性。
第二,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第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
第四,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第五,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28、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P147)
29、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主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本要求),为学生体魄健全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第三篇: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
1、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城乡规划编制业务的范围不受限制。乙级
(一)镇、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10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
(三)详细规划的编制;
(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
(五)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丙级:
(一)镇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除外)的编制;
(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的相关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
(五)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2、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科
目及内容
《原理》《管理与法规》《相关知识》《实务》
《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控制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1、规划文本
2、图件:图纸和图则
3、附件:说明书 基础资料汇编 专题研究报告
1、城乡规划管理的内容
组织编制和审批 实施管理 实施的监督检查
1、城乡规划实施的形式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三证”城市(镇)规划管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2、哪些需要选址意见书
根据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3、城市建设用地的获得方
式 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
划拨(无偿)出让(有偿)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挂牌)
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程序
中审核的实质内容 审核建
设工程总平面来确定用地范围界限和面积 概念: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制定的城乡规划和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按照一定的管理程序,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确定其建设地址,核定其用地范围及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核发。的行政行为。
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概
念?包括哪些工程 城乡规
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和法律法规,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行为。
建设工程分类: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程序
中审核的实质内容
建设工程使用性质的控制 建筑容积率、密度、(层数)高度、间距、范围的控制 绿地率的控制 道路交通的控制 基地标高的控制 建筑环境的协调管理 配套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
3、乡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概念(编制主体,总规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申请,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进行审查,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管理工作的总称。
1.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
1.假定(条件):适用该规范的条件。2.处理: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3.制裁:主体违反规定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强制措施。1.等级效力: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制定机关的级别 严格程度(同一主体)后法优于前法(同一主体)特殊优于一般(同一主体)授权下级制定等同于授权机关 2.效力范围:规范约束力所及的范围。时间效力 空间效力 对人效力
3.行政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客观上已经构成了违法2.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 3.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 4.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必须以法定的职责或法定的义务为前提
1.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调控空间资
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
城乡规划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经济方法4.咨询方法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机关是重要地段-政府组织编制-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地段-建设单位组织编制-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律法规的体系 纵向: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技术标准规定 横向:核心主干法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规划区: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总则 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
第四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重点
概念:教育学P4-5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P9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是什么?P13 首先,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3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9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4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P25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5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P21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念:
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P38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学校教育P38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受教育者P38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P3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简答与论述
1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P36 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P38-39 学校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3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P41-43 第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第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第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第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简述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P44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5现代教育有哪些特征? P62-65(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P46-61 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奴隶教育的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共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要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备而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等等。
不同的地方表现在: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第二章:学校 概念:
1、学校P6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P67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3、管理P85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4、学校文化P7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5、学校管理P86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简答与论述
1简述学校的公益性特点。P73-75 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2)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81-82)学校制度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表现在学业方面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学校规章的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P94-96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98)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5、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1)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6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3-104)(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7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8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92-93)(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9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93-94)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第三章:学生 名词:
1、儿童个体发展(116)、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学生主体性(123)主体性:从结构出发,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1、简述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107-111)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三、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111)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112)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114)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个体发展的特点。(118)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6、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121)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7、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121)
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力。教育是出自于保障和加速儿童发展的善良本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科学性。
8、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名词:
1、教师P12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地位P132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3、教师培训P150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4、教师考核P152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5、教育机智P138教育机智,就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答和论述
1、教师专业化应具备哪些条件?P131(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2、如何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P134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3、论述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P135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
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4、简述获取教师资格的条件。P142 1.必须是中国公民 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5、简述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152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
教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第五章:教育目的 名词:
1、教育目的P15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P169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
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简答论述
1、简述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论。P159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四)教育无目的论
2、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P158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163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P170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P175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P178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名词:
1、德育P18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智育P192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美育P206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体育P200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5、教育美育P214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6、德育的教育性功能P186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简答论述
1、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P189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2、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P204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简述中小学美育的任务。P210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4、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P212 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美育 2.自然美育 3.社会美育 4.教育美育
第七章:课程 名词:
1、课程P218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教科书P223: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课程设计P242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简述:
1、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P216-217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2、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221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缺陷:它与人类一般认识及个人认识的过程是相违的,不是来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不在学习之后直接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其积极的方面是赢得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其消极的方面,则是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局限:对于所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的获得同步,等等。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知识与能力
在这一基本关系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冲突,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第二次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我国课程的发展在这一基本关系上是存在片面性的,是知识取向。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三)分科与综合
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们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近代课程是分科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成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综合化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综合是作为分科的对立面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在这一关系上,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世界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设想和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其特点表现为:(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主要表现为:(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二者对于科学的依赖或者科学对于二者的巨大影响方面。(2)在课程内容上,提供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在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供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3、简述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P229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即英文中的aims,可以翻译作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实际上带有总体目标的含义,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通常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即英文中的goals,按照一般的含义,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goals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课程目标
即objectives,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目标。
4、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P237
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的基本情况大致是,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与原有特点相反的迹象,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注重多样化的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我国和日本)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英国、美国)
5、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P242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设计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6、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P244
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
泰勒认为有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第八章:教学(上)名词:
1、教学P25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模式P261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教学原则P26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P278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复式教学P284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
1、简述教学的任务。P252(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简述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257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3、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P274 1.高难度原则(与量力性原则相反)2.高速度原则(与巩固性原则相反)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与直观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相反)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简述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P276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
5、简述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P277(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
6、论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其优缺点。P279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要求。P266 1.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等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
(4)讲究教学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P281-284
人们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
(二)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小班教学
第九章:教学(下)名词:
1、教学方法P286教育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讲授法P287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3、非指导性教学法P298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发现教学P292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这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5、教学手段P299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简述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要求。P287(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
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讨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工作充分。在实验之前,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领向学生做清楚的交代,以保证学生明确领会。(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五)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实习作业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及具体任务,从而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率。(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六)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练习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避免练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4)科学掌握练习量。(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七)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参观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2、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P292(一)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超过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发现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所难以企及的。发现法的弱点在于,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法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结果比之直接讲解不仅需要都是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而且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紧张和更加具有挑战性。(二)探究研讨法的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三)纲要信号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纲要信号图式法的突出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1)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2)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3)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4)要求学生课下按进行复习。(5)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6)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四)暗示教学法
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在欧洲、前苏联、美国、加拿大都产生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
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五)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点即是范例的基本特征,又是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基础性:针对学生、针对与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如下四个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六)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
3、论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P301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4、论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P303(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条件先决条件。
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具体说,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
一般说,一节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途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P305(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名词:
1、学生集体P311、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2、班级P320、班级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主任P33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述
1、简述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P312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来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P316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原则P322(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与前提。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和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4、论述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P334(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确定衡量班主任工作质量标准的惟一依据。(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2)班主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一个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爱、民主参与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而培养班集体的良好学习风气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民事行政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P333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名词:
学校咨询与辅导P341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简述
1、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P343(一)干预与矫正 1.缺陷矫正。2.早期干预。
(二)预防与发展 1.问题预防。2.发展指导。
(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2、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P345(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3、简述学校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P348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4、试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P350-353(一)建立咨访关系(二)澄清和评估问题(三)确定改变的目标(四)促成改变的实现(五)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5、学校咨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P354-361(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1.鼓励表达。2.深入共感。3.身体放松。
(二)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三)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四)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五)关于团体咨询(六)关于环境因素
第十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
1、简述良好测验的标准。P368 1.实用性 2.可信度 3.有效性 4.难度 5.区分度
2、简述测验的编制及其要求。P370(一)确定试题内容(二)选择试题类型
(三)评分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3、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P379 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评课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
4、论述当今教育评价的问题及改革对策。P385(一)现存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二)发展和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5、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一)建立评价目标(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的信息(四)报告评价结果
6、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P382 要想评价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分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标准。然后选择一些学生,考察他们的作文水平。最后要比较学生实际作文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差距,分析作文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第十三章:教育法制 名词:
1、学生申诉制度P424、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P424、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法律救济P423、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4、学校事故P414、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5、法律责任P404、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6、教育国家化P393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简述
1、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P397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最后,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2、学校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399 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当其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上的权利和承担行政上的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应由行政法规定它的法律地位。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意味着其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如下方面: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福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3、教师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401 教师的法律地位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根据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改造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与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建议》中关于教师职业的定位是一致的,该《建议》提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保险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学生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402 学生的法律地位
首先,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学生的身份是一名国家公民,其地位由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所确认;
其次,作为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一名,学生具有不同于一般国家公民的地位,其地位由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所确认,这种地位体现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本质特征;
再次,对于所有未满18周岁的学生而言,因其具有“未成年人”这一特殊身份,因而还具有不同于已满18周岁的学生的法律地位,他们的这一地位已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或相关的条款所确认。
学生享有的权利有: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P417(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6、提起学生申诉的条件有哪些?P425 首先,提出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五篇:2014法规重点
(1)代理的含义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被在代理关系中,通常涉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注意判别。
(2)代理的种类代理有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形式。
1)委托代理委托代理,是指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而产生的代理。如张某委托律师代理侵权诉讼即属于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可采用口头形式委托,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委托,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委托的,则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代签投标文件、工程建设合同就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
2、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
3、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2)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如父母作为监护人代理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就是属于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形式。原则上应代理被代理人的有关财产方面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和其他允许代理的行为。3)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有关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也属于法定代理,需要有指定的过程。这种代理也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的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而设立的。如人民法院指定一名律师作为离婚诉讼中丧失行为能力而又无其他法定代理人的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就属于指定代理。(3)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责任承担
(一)授权不明确的责任承担委托书授权不明确,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向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二)无权代理的责任承担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被代理人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追认,由行为人承担。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实施而不作否认的,视为同意。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三)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责任承担 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四)代理事项违法的责任承担 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五)转托他人代理的责任承担 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没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诉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负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转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四、代理的终止(多项选择)
(一)委托代理终止:
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二)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的终止:
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必考)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
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一)胜诉权消灭(受到民事权利得到保护消失)
(二)实体权利不消灭(自愿履行,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履行后,不得要求返还)
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2年。2)短期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3)特殊诉讼时效依照特别法规定的,涉外合同期间为4年。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实效期间为1年。4)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1、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