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时间:2019-05-14 21: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第一篇: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11)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12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12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12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二篇: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

第三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今年以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牢固树立晋位升级、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现将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设施情况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由园区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阳泽路、纬十路、纬十三路、纬十四路、纬十六路、纬十八路及景贤大道、华豫大道、巨人大道、桂陵大道、宏力大道、博爱路、德邻大道组成的“九横七纵”主干路网。投资4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一路、投资6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二路西延、投资36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二路东延、投资6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三路东延、投资65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四路西延、投资450万元的卫华大道西延、投资650万元的留晖大道南延等近10条路网建设工程正在实施。投资600万元的德邻大道下穿新河铁路立交桥、投资3000万元的起重机检测中心、投资3亿元的长垣县产业职业教育中心、投资5000万元的一中初中部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集聚区公共租赁房等一批其它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实 1

施;起重园区污水处理厂征地工作已经完成,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第二季度,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计划完成起重工业园区纬二路西延、园区纬二路东延、园区纬三路东延、园区纬四路西延4条道路续建项目建设工程,适时启动德邻大道大修工程;同时,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各类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

二、投融资平台融资及整合情况

1、融资情况。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2年1月以长垣县河道综合治理改造工程项目,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垣县支行融资9680万元,在长垣县联社、原阳县联社融资4000万元。截止目前2012年共融资13680万元。

2、平台整合情况。

(1)成立投资集团。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目前正在与长垣县城投置业有限公司、长垣县城投实业有限公司、长垣县建投同力商砼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长垣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投资集团)。

(2)壮大集团资产。根据县政府安排,投资集团组建成功后,长垣县卫生、教育、水利、交通等各部门,以其控制的国有资产,成立行业内国有投资公司,然后将股权归属于长垣县投资集团;进而壮大投资集团承贷能力,将以集团形式向金融部门融资。整合县政府可以控制的国有资产,划

拨进投资集团(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县政府接待宾馆、饭店等带有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均可以划拨)。

3、今年的目标计划。以投资集团为平台,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筹资计划。以三善园“引黄调蓄”水利项目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百亿城乡计划”,计划融资4亿元;以保障性住房、公租房项目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保障性住房融资计划”计划融资1.6亿元。

三、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进展情况

元至5月份,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新开工建设了投资15.6亿元的卫华集团重型机械产业园、投资6.55亿元的奇瑞起重机公司年产10万台高性能减速机、投资6.5亿元的河南中州集团立体停车库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工程机械项目。同时,集聚区汽车产业园也签约、实施了亿元以上汽车及零部件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河南省瑞歌传动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汽车变速箱生产线、河南程普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抛雪机、河南新垣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辆电动场地车等3个项目计划今年上半年投产;河南久星汽车零部件技术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套汽车车轮和20万套汽车后桥、东江电器公司年产20万套(件)汽车线束(插接件)生产、通联科技公司汽车配件、浩翔企

业汽车配件标准化厂房、泰坦(河南)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辆特种车组装生产、江苏长盈机械有限公司汽车汽门生产等8个项目正在建设;另外,占地150亩,总投资

1.5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即将于6月份开工建设。

四、规划调整情况

为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保障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有充足的后续发展空间,抢抓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机遇,按照“三规合一、严密套合”的要求,结合长垣县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计划新增范围为经九路以西、纬四路以南、博爱路以东、纬十路以北,面积5平方公里,调整后起重工业园区组团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该调整方案已初步获得省集聚区联席会议通过,具体规划调整方案正在规划制定。

五、2010年省投资集团4亿元贷款使用及偿还情况 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使用省投资集团资金3000万元,使用于长垣县产业集聚区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偿还1000万元,2012年偿还1200万元,目前余额800万元。

六、晋位升级情况分析

我们将认真落实省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办法,在成功创建国家工信部 “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1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验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省最具产业竞争力示范区”、“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集聚区”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加快集聚区步伐,实现产业集聚区全方位提升,在保持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前10强位次的基础上,力争2-3年内在税收收入、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两个方面取得突破,达到《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位升级实施办法》的要求,晋升为城市新区。

第四篇: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

摘要:文章指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地理位置、生产要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明显,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但经济的贡献度不大,群内行业同构问题突出,产业链不完整。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以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竞争力;中原城市群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 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现状

在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催生下,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中原城市群主要产业集群

近些年来,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原城市群内已建立了上街铝工业、长垣卫材、长垣起重机械、漯河绿色食品等四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包括漯河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郑州银基服装产业集群等在内的一百多个产业集群(其中郑州有18 个,洛阳有16 个,开封有8 个,漯河有6 个,平顶山有11 个,许昌有10 个,新乡有10 个,济源有8 个,焦作有16 个);还形成了漯河源汇区、临颍县、郾城县、新乡长垣县、郑州市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上街区、中牟县,洛阳偃师市、吉利区,许昌长葛市、许昌县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和密集带。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地区分布不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焦作等城市,其集群数(50 个)占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总数量(103 个)的近50 % ,而这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也是按照这

种顺序排列走在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省各城市的前列,同时集群产值排在前面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大体也排在前面,反之亦如此。可见,产业集群可以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者形成互动关系。

(三)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规模水平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在中原城市群9 个城市中,郑州的汽车、卷烟、电子信息制造业、铝工业等比较发达;洛阳的铝电、石化、建材等产业基础雄厚;平顶山和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漯河的食品工业、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全国闻名。错位发展的工业格局,使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具备了较大的空间。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 年底,全省年工业总产值在1 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88 个,其中,中原城市群九个省辖市拥有工业产业集群228 个。据了解,这些工业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达4501.6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1 %。在第三产业领域,河南也形成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完整的产业集群,其中郑州银基服装产业集群和洛阳关林商贸城产业集群,都已进入全国同行业最大行列。

三、中原城市群在产业转移方面,河南具有的比较优势

(一)地理位置居于中部之中,交通便利

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和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现代通信网络发达,已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自古以来河南就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利用这种独特的毗邻优势河南可以在湖北、安徽等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生产要素供应充足,成本较低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原煤、原油等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土地要素和熟练劳动力成本较低,供给充足。同时,河南劳动力资源不仅规模大,而且成本低,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互补性也很强。

(三)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后劲充足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河南建立了以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等一批重点产业。目前已形成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电力、化工、机械、轻纺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具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园地和企业,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能够满足产业转移中降低成本、开拓市场、规模聚集的需要。消费市场容量大,增长迅速。河南中间产品需求和技术需求市场广阔。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间投入产品和技术产生了巨大需求。除了以上之外近两年河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也逐渐加快,受股市、工资改革和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提高,消费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健康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将成为趋势,金银珠宝首饰等持续热销,轿车、通信、旅游等商品消费将继续扩大。这些转变也为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五)开放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确立了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用硬手段打造软实力,基本形成了高效规范、诚信公平、稳定有序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河南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

通过上述五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多数基础条件方面具有优势,且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契合度较高,双方互补性很强,这是河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有了较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但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和科技含量以及深度发展能力却远远赶不上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不大

从集群数量上看,中原城市群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数只有100 个左右,远低于浙江省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近1000 个)的整体实力。从经济贡献度来看,我们分别选取2004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GDP 总量、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区域财政收入等四个指标作为对比分析的指标。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具有较大规模的集群总数也不多。而且,反映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GDP 总量,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3.82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 %。反映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工业总产值,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0.84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8.24 %。反映城市群产业集群规模的指标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4.58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1 %。反映区域对外经济实力的指标外贸出口总额,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珠三角城市群的1.44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1.94 %。因此,中原城市群经济形势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产业集群的数量和规模差距较大,和三大城市群及其平均状况相比都有差距。

(二)产业集群内行业同构问题突出

我们利用产业同构系数来分析产业集群内行业的同构问题。以2004 年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计算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系数,我们发现在集群主要工业细分行业(以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主要行业分布为基础)中,相似系数均比较大,最小的也达到0.7521 ,大于0.9000 的行业有14 个,占集群主要工业细分行业总数的70 %。因此,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内的行业确实存在产业同构问题,有些行业的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以认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内存在工业结构不整合问题。当然,在承认不整合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一个工业细分行业内部又可以分为更小的行业,相似系数仅仅在一定层次说明了行业的同构问题。

(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中原城市群出现了漯河市区及郊县,郑州市区及巩义、中牟、荥阳、新密等市县,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吉利区及偃师市,许昌市许昌县和长葛市,焦作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博爱县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程度较高、集群密度较大的产业集群密集区,而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刚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数量较少、发展程度较低、配套产业和设施缺乏。

(四)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

中原城市群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市场销售较为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四、提高中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在采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一)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产业集群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产业协会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对“大企业热”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对于企业规模而言,大有大的难处,也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也有小的不足。因此,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规划投放的产业项目要考虑在该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是否是关联度高的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于怎样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在集群产生的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可能夭折。第二,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制度创新是实行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

(三)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群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整个城市群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也要在竞争中求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要参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只有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合理的配置之后才能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只有提高了整体竞争实力和各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到中原腹地,促进中原城市的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必然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又是城市化的基础。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扩大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对策和建议有很多,关键是河南省要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

3.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区域行业经济,2003

4.张祥建,郭岚,徐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5.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荣增.区域开发模型体系构建的初步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3(1)

7.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经济理论问题,2005(9)

9.娄杰海.加速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打造河南经济增长极[J].聚焦中原,2006(6)

10.陈梦筱.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第五篇:关于加快张家口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于加快张家口市产业集聚区

发展步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2010年7月1日,我们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与通泰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分别就合作意向、双方应履行的职责、应尽的义务等达成共识。合作两个多月以来,个别项目已经与投资方签约,部分项目正处于前期筹划跑办中,可以说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但也遇到一些人才匮乏、融资困难、基础实施等投资优势不够突现、项目落地服务工作滞后、土地指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严重制约着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提高集聚区发展强劲后劲,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将聘请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根本上增强招商促进中心队伍的战斗力。

当前,部分招商工作人员对本地的产业情况、资源优势、竞争优势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对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够不深的问题日趋显现,影响着招商发展后劲。建议采取聘请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的办法,逐步提高招商团体的整体素质。即:聘请一些国内知名的投资战略研究人才,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开放先 1

进地区的资深领导为招商顾问,定期邀请来我市传经送宝,帮助我们分析谋划招商策略;引进一些具有关联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招商促进中心任职工作;培养一些机关骨干和业务人员,对急需的短缺专业有重点选送一批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从根本上增强招商促进中心的战斗力和发展后劲。

二、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方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问题。

(一)建立产业集聚区项目库,谋划上百个项目。

项目的储备是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前提。通过对现有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进行收录入库、汇总分析以及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等方式方法,抓好项目库建设,不但能够实现对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进而达到促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形成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目的。

(二)利用中东基金、中信资金的手段取得融资。

(三)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盘货土地。土地抵押、变现、做价入股。

三、选择一些有影响力项目落地经营投产,不断提升招商吸引力。

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正处于起步初期。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尽快落地并经营投入使用,以提高招商吸引力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完善建材博览中心。努力把建材博览中心建设成环京津冀经济圈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国际性家具建材市场,拉动张家口物流产业发展,为投资商提供更为便捷优惠的服务。

(二)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建成后,将能承办省级运动会项目以及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单项国家级赛事,势必成为全市的新焦点,以其先进的场馆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优美宜人的场外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体育运动者的目光,成为全国北部城市的标志性体育场所,成为举办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的热门选择。奥林匹克公园不仅能够举办各类比赛及大型活动,而且能够满足居住、工作、文化和娱乐活动等多方面需求。通过奥林匹克公园的大力推广,加上张家口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体育和旅游文化的结合,由奥林匹克公园品牌带动文化、体育、会展、旅游、商业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共同成长。

(三)科技示范园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重视,以低成本、高效率、节能、减排、环保为前提的新科技、新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新型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就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一样广阔无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建立,将极大的带动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对我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新民居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卫生条件差,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按照“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要求,实施新民居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对村庄水系、土壤、林木、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养殖粪便等废弃资源再利用工程,实现“道路、通讯、公交、邮政、教育、卫生等畅通工程,让小张家口村不仅彻底摆脱低收入村的地位,而且能够过上经济发展良好、公用设施完善、农民富裕健康、人居环境优良、基本社保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互助友爱、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

(五)建立综合行政办公区。当前集聚区管理委员会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依靠租赁孔家庄土地资源局的几个办公室办公。建议在西山选址修建正规的管理委员会行政办公区,一方面正规办公秩序,另一方面提高办公效率。另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土地资源局、建设局等与之相关单位的办公点前移至新的行政办公区,为招商引资提供“一条龙”式的优质服务。

四、建立项目库,推动产业投资促进更好更快发展。抓好项目库建设不仅有利于对项目建设实施有效管理,也有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当前项目储备少,管理不到位,前期工作缺乏深度,项目业务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一方面充

分认识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信息、交通工具、费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再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力争通过项目库的建设,为顺利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进一步下大力抓好产业集聚区基础实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当前,产业集聚区基础实施建设已经完成产业集聚区道路建设约20公里,与之相配套的道路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另有五条道路已经完成勘察设计,但目前已经完成的道路与绿化工程与控规设计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宏观上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减小与控规设计要求的差距,早日为招商引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项目落地“一站式”服务工作。为扎实有效搞好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建设服务,加大项目落地的建设推进力度,必须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服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申报全程无偿代理服务;要健全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完善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推进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措施,强力推进已签项目落地,支持大项目、优秀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七、加强土地指标的跑办。

目前,我市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但项目落地

进展不尽如人意,项目落地进展缓慢,开工率低。造成项目落地缓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土地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资金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服务效率已经影响项目落地的进展和速度。破解项目供地瓶颈,是目前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市委市政府加强与市国土、房管等单位搞好衔接联系,加大协调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土地指标,积极解决用地需求的问题。

下载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 实施意见 巩义市产业集聚区200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75家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

    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

    产业集聚区建议

    一是认识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放思想,超常规发展,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发展;是支持鼓励的发展,还是求全责备的发展;全县上下必须统一“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必须统一产业集聚......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XXX开发区。截止2012年,已累计开发面积2.3万亩,入驻工业企业136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44亿元,比增21%;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占全县的......

    市产业集聚区推进会汇报(精选五篇)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3月22日) 今年以来,鲁山县严格按照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强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跨越行动,积极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现将产业......

    加快临颍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考

    加快临颍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考 (临颍县建设局 解 鹏) 一、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

    加快产业集聚不断推进瓮安城镇化进程5篇范文

    加快产业集聚不断推进瓮安城镇化进程文章来源:作者:时间:2010-09-01城镇化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各种制造业集中在一起,就可以节省各种制造业之间交易的费用,取得“集聚效应”。小......

    201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产业集聚区201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牢牢抓住“三个一”工作重点,抢抓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