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1: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

第一篇: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

武汉女装品牌官方网站 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服装制造第一大国,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经历转型的变化,低附加值的印象也将变成历史!正在此间举行的“2011年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CISMA2011),云集了1300多家中外企业,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携最新产品和技术高调亮相。值得注意的是,在伺服直驱控制、数字控制、节能降噪、无油润滑、激光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缝前、缝制、缝后设备和传统的缝制工艺得以“改头换面”,展现出高智能化和高信息化的独有魅力。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副理事长林建龙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计算机控制型缝纫机占缝制机械产品总量的比例由此前的不足5%提高至20%以上。“在深入了解服装加工工艺流程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将开发一批光电一体直驱数控缝制机械新产品,为服装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装备技术支持。”林建龙说。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供的商机,令全球业界跃跃欲试。时隔两年后,德国国家展团再度亮相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UNION SPECIAL GmbH等10家高技术生产厂商纷纷展示了其最新设备和技术方案。杜克普爱华、威捷等德国行业巨头则以独立参展的方式亮相。

“中国将长期保持其在纺织服装业的龙头地位。对于德国缝制设备行业而言,中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且其重要性还将不断增强。” VDMA德国服装与皮革技术协会会长Elgar Straub说。

VDMA的副总裁,德国威捷公司首席执行官Guenter Veit说:“作为技术提供者,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尖端的生产技术,帮助中国客户在竞争的市场中处于领先位置。”另外,Guenter Veit还表示,德国服装设备工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缝制与服装机械生产商始终坚持节约成本、生产技术创新以及高质量水准的发展方向。

我们也深信在德国的技术帮助下,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转型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纺织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加入WTO 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国际上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要求也日趋严格。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 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 设置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 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它取代过去的关税壁垒等贸易限制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本文在深入分析绿色壁垒的定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

纺织服装

出口贸易

对策

一、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它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特征

1、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和巧妙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三)纺织服装领域的主要绿色壁垒

纺织品服装绿色壁垒指发达国家依靠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为目的,通过颁布法令或技术法规,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性产品技术标准,实施环境标志和合格评定程序,对不符合它们要求的纺织品服装实施限制或拒绝进口,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这是非强制性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需要,在其内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显示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①生态纺织品国际认证(Oeko-texstandard100)。这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目前已成为鉴定生态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有害物质数量进行检测,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和香水等特殊气味。②生态纺织品美国认证(USCC)。这是美国质量协会与美国相关实验室联合组成的咨询机构。它按照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纺织品进行检测认证,以获得美国专业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和美国官方机构的认可。

3、绿色标志。目前,全球已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等,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其中也涉及到了纺织产品。其中欧盟的“生态标签”最受关注,该标签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因此获得“生态标签”的欧盟企业数量较少。

4、绿色法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环境和国民的健康、安 全为由,对纺织品服装做了许多规定。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面对绿色壁垒的现状

1、环保法规和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与发达国家不断制定各种环保法规和标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保护人身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法律很少,即使有也欠具体。比如涉及复杂要求的甲醛含量,我国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有的仅要求少于 300ppm,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强制性标准.目前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同时由于检测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也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这样,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品质获得绿色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国外的标准所致,国际认可方面遇到了者多的困难。

2、纺织设备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使环境竞争力大不如人。目前,属于20世纪 8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 50%,我国仅占 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 90%以上,我国仅占32%、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上,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很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绿色纺织品的需求。

3、企业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目前我国7万多纺织企业中,只有2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0ek0-Tex Standard 100)认证证书,并且,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外贸企业和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获得的。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 ——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 商、辅料商等却很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认证的。我国国家工商局在德国政府颁布偶氮染料禁令后,曾对国内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就德国禁用的l18种偶氮染料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许多厂商仍停留在纺织服装款式设计的层面上,多数厂商只是对面料色泽、挺括度、手感等外观质量和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透气、吸湿、防皱等服 用性能有所要求,而从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得不多,对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感,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缺乏足够的重视。

4、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中国纺织产品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纺织品的总体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大体上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纺织品的整体技术创新点不如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中国大多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少数企业以仿造代替开发,片面追求效益,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有局部风格雷同的现象;第二,中国纺织染整加工技术虽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档的概念仅限于高支高密和强力,对织物风格重视不够;第三,中国纺织品质量总体不够稳定,同类产品的档次差距过大,采用产品质量标准过多,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再现性差。这使企业在面对绿色壁垒时,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之间的环保技术水平较接近,许多发达国家之间还制定了相同的环境标准及检测方法,使用统一的环境标志等,因此,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绿色壁垒。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发达国家制定的名目繁杂的环保标准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难以逾越的绿色屏障,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获利。

1.产品极易遭遇市场准入限制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对象为欧盟、美国、日本,而以欧、美、日为代表的这些发

达国家和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环保技术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对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准入限制的趋势日渐明显,如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积极应对,就很可能会因为达不到这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而无法进入目标市场甚至被迫退出目标市场,这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拓展步履维艰,且原有的出口市场面临萎缩的威胁。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且应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改造,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纺织品服装绿色生产工艺,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企业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由于我国国内缺乏权威的认证机构和对技术标准动态变化的畅通的信息,欧美等发达国家若以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为目的,有意设置各种绿色技术壁垒,实行歧视政策,如不执行事先通报制度,实行苛刻和非公平的认证程序等,这些都将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外增加大量成本。而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一向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出口成本的增加,势必削弱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引发贸易争端

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发展上的动态性等特征,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由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案例中大部分是与绿色壁垒有关的。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迎合世界绿色发展潮流,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这种非关税壁垒还将长期存在。面对这种趋势,我国政府和纺织服装业亟待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冲破贸易壁垒的限制。

(一)政府对策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 并且行业壁垒相对较高, 这就需要政府的协助。

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事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有影响的大国,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调、谈判及规则的制定,抵制以“环境保护”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努力弥补现存国际规则中的缺陷,消除歧视性壁垒的合法性依据。

另外,充分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发展中国家间组织,在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差别与更优惠的待遇,抵制发达国家提出的过高环境标准。

2、制定并完善立法标准。只有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立法,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完善和立法空白,与国际环境立法有较大差距。(2)完善我国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纺织品和服装标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和完善纺织生态标准及相关法规,争取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中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互认、相互衔接且接近国际先进标准。(3)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步伐。环境标志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新措施,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我国要加快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参加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为实现国际普遍互认作准备。

3、进行环保宣传和绿色信息的搜集。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绿色意识还不够强, 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环保宣传, 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企业关注国际技术标准和变更动态, 以尽快、及时地改进技术。同时还要做好绿色信息的搜集——建立绿色服装与面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应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与环境、经济、技术、对策等有关的数据与知识, 例如服装的材料成分、材料对环境影响值等等。有了这一数据库, 就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纺织印染技术和信息, 将绿色技术应用到生产加工当中。

4、加强纺织品检测监控力度, 创建国际认可的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机构。目前, 中国绝大部分专业检验机构并未获得国际间实验室互认协议的认可, 而且国内相关标准中某些内容、监测项目和技术条件与国际通行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品质方面获得国际认可遭遇诸多困难。企业通常是通过一些中介机构或直接将样品送到国外进行监测而获得相应检测报告和认证的, 这样不仅时间长、花费多, 而且还会由于对相关法规、条例和标准不熟悉而事倍功半。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还因其高额的费用而打了退堂鼓。所以, 在我国创建属于自己的国际认可的纺织品检测机构是当务之急。

(二)企业对策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绿色壁垒的认识已经确立, 但在应对方面还不够重视。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应对。

1、转变市场观念,理性认识现状

要从根本上来说大多数国家施行新的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只有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壁垒。当国际绿色贸易大潮滚滚而来时,任何国家都很难置身其外。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因为重金属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之类的事件,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相反,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在此,我特别提出“绿色营销”的概念,我希望国内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能够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的新发展新变化。

2、开拓多元市场,降低出口风险

要分散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其它进入门槛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实行原产地多元化,鼓励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到海外设厂,并建议将投资重点主要定位于经济一体化区域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实行从纺纱织布、染整、纺织品深加工或成衣制作一条龙经营模式,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到提高, 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入我国的各种贸易壁垒也在逐步降低。但绿色壁垒却限制了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

—— 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出口, 为了降低绿色壁垒给该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需要企业在各方面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 这样才可能使我国外贸纺织服装行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李敏,论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策略,经贸论坛,2007,(10)。[ 2 ] 艾芳、祝兴平: 《纺织服装业“碰壁”之后图“破壁”》,载《经济日报》2002 年10 月23 日。

[ 3] 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经贸论坛,2003.7。[ 4] 王必成,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与对策,产业经济。[ 5] 黄建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第三篇: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合作潜力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合作潜力分析

王孟丽 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目前,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项目和重工业项目上,对轻纺工业的投资较少。“丝路新时期”背景下,中亚五国国际地位变化微妙,五国及时抓住这一机遇,通过调整政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进而吸引国外特别是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文章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双方投资的可行性,旨在为双方的良好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中亚五国 纺织服装业 投资潜力分析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ity for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Abstract】Now, the investment for China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been focused 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heavy industry projects, but there are few Investments in 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for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changed subtly.So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sgraspthis opportunity timely,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policy adjustment, and draw foreign, especially Chinese, investments.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development in tight textile garment industry about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articl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for excell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Key Word】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he light textile industry;the analysis of cooperationpotentiality

前言

纺织服装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部门。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在大力引进国外资1

本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使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扶摇直上。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19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业出口第一。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2,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首位。

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但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亚各国的纺织服装业则相对落后,规模小、品种少、设配陈旧、技术水平低。

有鉴于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规模

1994-200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受配额限制,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投资国外纺织服装业的意向企业开始增多。2000、2001年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均只有1家,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利润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开始投资中亚,如中泰(丹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等。从2002年开始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8家,2012年14家,2014年22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加速了这种增长趋势,2015年36家。

1994-2015年,中国企业对中亚投资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总额累计为15.13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投资总额的4.98%。1994-2003年中国投资中亚纺织服装业年平均投资额为1930万美元,从2004年开始,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中亚的投资额开始快速增加,近三年(2013-2015年),年投资总额分别高达1.64亿美元、2.33亿美元和4.08亿美元。

与传统的国外投资重工业项目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业是轻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小,因此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2015年,中国的民间资本已超过12万亿元,而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总规模则刚刚达到11万亿元。民间资本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

[1]从当前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来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对外投资,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的投资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重点区域

[1]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整理得出 [2]民间资本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2FHstIPPHKTSymgNbR2jRaIH-cj8Zcbf-xqFcbunoT65_x2mDN78MQX6zA8SyRhC5TehowH71csWpBlA6j71_

中亚地区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分布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皮毛产区则与各国的畜牧业分布区一致。影响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分布状况及获取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投资东道国的优先发展区域有着不可比拟的政策优惠及产业集聚效益,另外,母国与东道国政府间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商务部牵头、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企业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目前已建成中哈、中吉、中乌多个不同级别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企业投资选择的重点区域。因此,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他两国也有少量分布。

表1 中亚各国重点投资区一览表(2015年)

国家 重点投资区域

原因

投资企

业数量 12家 南哈萨克斯坦州州府齐棉毛主产区,资源优势明显;国家重点开发哈萨克斯坦 姆肯特市的南方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具备;中哈境外经贸合作区所

区 在地 吉尔吉斯斯比什凯克,纳伦和卡拉阔政府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园区;中吉境外经坦 尔自由经济区 贸合作区 塔吉克斯坦 喷赤经济区

棉花种植区;且该经济区职能是商业区和加

工区

9家 2家

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及周该国原有的纺织基地;现有铁路线贯穿,交土库曼斯坦 边地区(阿哈尔州),达绍通优势明显;与欧美等国合资企业多集中在古兹州和莱巴普洲 此。布哈拉市及布哈拉州、撒马尔罕市及撒马尔罕州,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重点支持自由经济区;主乌兹别克斯纳曼干州、安集延州自由要棉毛产区。中乌境外经贸合作区--鹏盛工坦

经济区和费尔干纳州的业园区所在地

自由经济区

3家

10家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中亚纺织服装业发展落后急需国外资本进入

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但因其执行联盟中央的“劳动分工”制度,主要发展采油、采矿等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畸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被破坏殆尽,原料生产也受到严重挫伤。独立后至今,工业发展失衡的情况如陈年旧疴,即使有优质丰富的棉、毛、皮资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尽人意,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中国是其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五国政府相继把纺织业列为国

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努力采取措施重振本国的纺织业,但还是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设备磨损严重、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因此,中亚纺织服装业急需国外资金技术的投入。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16年5月25日,以“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会议暨丝绸之路国家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将会给中亚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中亚各国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先后建立一批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与中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此外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活动法》、土库曼斯坦的《外资法》和《投资法》、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资法》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投资法》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WTO成员国后,中亚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中亚各国均为上海投资组织成员,促进经贸投资是上海投资组织的重要发展方向。种种这些为投资双方提供了夯实的政策基础。

[3]

(三)区位毗邻、交通相联提供了便利的位置交通条件

中国与中亚3300千米的边境线是中国2.2万公里边境线中环境最严酷,开发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西北支撑区域。今年原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中国面向中亚的西部地区统一划归为西部战区,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各国互信友好的国际外交关系。自2012年10月“汉新欧”班列开通,中国发往中亚的各类货物班列23列,途径中亚的货物班列39列。便捷的交通,改变了中亚内陆国的历史窘境,带动了中亚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提高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双边经济贸易人员流和商品流的通达度,使中亚地区逐步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战略新高地。

[3]五国共有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27个,其中哈国10个,吉国4个,塔国2个,乌国6个,吐国5个。

图1 中亚区位图图2 中亚人口就业数据图

[4]

(四)资源结构、技术装备的互补性提供了投资的基本前提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并且在劳动力配置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好度。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东部用工荒逐步凸显,劳动力工资水平逐渐升高。与此相比,中亚五国总人口为6950.92万人,15-65岁的适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65.6%,劳动力充足;并且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29.8%,在下一个10年里劳动力补充依然可以到位;五国人口性别比平均为51.2%,工业女性就业率占女性总就业率均不足12%,女性劳动力开发潜力大;中亚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仅占中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2,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好,入学率(小学)平均为98%。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中国纺织服装业开拓中亚市场最主要的方面。

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质量上乘,且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发达,以养殖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总量的9.2%,五国羊毛出口总量10.62万吨。同年,中国国内外棉花供需失衡,差价高达5000元/吨,严重削弱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迫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外寻求发展。中亚地区优质丰富的棉毛资源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生存急需的“救命良药”。

电力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等发电能源资源,建设大型电源基地潜力巨大,仅塔吉克斯坦境内江河湖泊的水利资源总蕴藏量就在6400万千瓦以上,其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250亿千瓦时。中国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总体向着机电一体化、人机一体化及高速高产化发展,出口单价仅为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3,依靠其实用性、性价比高等特点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与中亚各国进行纺织服装业投资、输出 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国际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出.哈萨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10月,塔吉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数据为2014年1月,其他两国数据为2015年年底。

纺织机械、淘汰中亚地区落后陈旧磨损严重的纺织业设备,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纺机出口市场,还可保护中亚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纺织服装业产能优化创造了投资契机

据统计,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41%,但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基本上没有世界级的纺织服装品牌,出口加工企业利润微薄仅为3%,同时产品的出口单价也大大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据前瞻网轻工业研究员表示,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促销量;完善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产能优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也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创造了契机。

[5]三.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就中亚地区产加工区的分布与现有铁路规划线路来看,现有的铁路线路集中分布在重工业区,而棉毛产加工区分布极少且铁路线互不连通。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铁路修建技术、经验与优质的钢铁建材,因此由中国铁路修建公司来承担工程、统一轨距,并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南亚国家的铁路线相连,进而完善中亚铁路交通网,是推动中国与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起步,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还在探索讨论阶段,就纺织服装业而言,可比照欧盟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泛中亚纺织服装联盟”,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及棉毛种植饲养大户共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群策群力,共建“泛中亚纺织服装产销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境外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在中亚的知名度,并积极与中亚国家加强联络,举行双边或多边投资洽谈活动。

(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企业要秉承“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策略,一方面重视技术设备创新研发,在生产中增加科技元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档升级,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实现“引进来”;另一方面将先进技术设备以投资建厂的方式输出到中亚地区,开拓中亚市场,实现“走出去”。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招工,对工人进行必要的 [4]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服装纺织机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岗前培训,定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赴中学习深造机会,方便人才交流,促进当地就业,建立双方亲密友好的关系以缓解当地人的排外情绪,防止出现恶性事件也可有效推动双方更深层次的投资;设立由技术工人组成的研发部,通过研究中亚国家居民对服饰的需求偏好,设计出符合中亚人喜爱的产品,培育名牌商品;设立物流中心,将企业生产物流延伸到中亚各国,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增强风险意识

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要树立“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基层实践”的理念,走跨国合资并购或合资新建的路线,从东道国引进投资和战略投资人,实现企业本土化,以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风险承担机构金融保障机构,如: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东道国当地有信用保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保障企业资金链不断,避免因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保证资金的境内外转账无干扰,企业的合法收入可自由流通,确保中国资本投资商人挣得到钱,花得了钱。

(四)拓展商品市场

伊斯兰教作为全球第三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信仰人数众多。中亚地区伊斯兰文化保留较好,土库曼斯坦的地毯世界闻名,图案样式有着浓厚的宗教特色,民族风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后,可以将一部分的生产重点放在设计生产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服饰,生产重大节日或仪式需要的传统民族服饰,打造“国际伊斯兰服饰产销区”,结合中亚铁路网,往西销往西亚国家,往南销往东南亚、南亚各国,或经巴基斯坦从瓜达尔港运往北非等伊斯兰地区。打破中亚内陆国的贸易尴尬局面,打造国际性的宗教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文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合作[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5):58-62 [2]彭羽.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64-68 [3]郭可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的经贸金融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5.(11):59-66 [4]刘佳骏.“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产能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08):9-12 [5]赵国华.陈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印尼的直接投资[J].对外经贸实务,2015(08):84-86

[6]郑蕾.刘志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63-570 [7]黄凌云.王军.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跨国投资模式选择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6.(06):130-142 [8]张茂荣.加入WTO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挑战[J].中国对外贸易,2000.(3):18 [9]许晖.我国服装企业如何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J].中国对外贸易,2000.(6): 26 [10]叶万德.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纺织服装业的二次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9(2):28-30,36 [11]范净文.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12]朱颖超.孙依敏.郭瑶.钟文新.美古关系改善背景下推进中古油气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6(05):77-80 [13]高国珍.王海龙.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潜力分析[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08):72-77 [14]孙琪.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04):57-59 [15]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由经济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07): [16]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2014/201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EB/OL].http:// [21]杨宇军.国防部: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原因 五大战区为正大军区级[EB/OL].国防部网站,海峡都市报电子版http://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国资要(2015)[DB/OL].北京

[25]孙壮志,苏畅,吴宏伟.乌兹别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6]赵常庆.哈萨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7]刘启芸.塔吉克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8]施玉宇.土库曼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9]罗红波.意大利-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01-203 [30]吴国庆.法国-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1):221 [31]刘庚岑,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列国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32]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

作者简介:王孟丽(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贡院街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邮编:041000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1510599219@qq.com

第四篇: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评分:

《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学号:2015520411 姓

:样子

联系电话:*** E-mail:1223605733@qq.com

2016年6月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全球旅游业界正逐步达成一个共识: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气候变化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及旅游业管理和经营的影响3个方面。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形势,国际性的、区域性的旅游相关组织以及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同时,旅游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由定性向定量演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关键词:气候变化;旅游业;影响;对策措施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已成为人类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挑战之一[1]。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简称IPCCAR4),在1990-2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 6.4℃。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的自然变率,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气候变化对中国潜在的威胁也是巨大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在几十年减少20%以上; 在21世纪末,水资源利用将受到较大威胁,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生产潜力将降低; 全球变暖将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逆转的[3]。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全球与区域旅游业产生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4]。相对农业、林业、渔业等其他经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济部门而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方面常常被忽视[5]。为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变暖与旅游大会”上强调:“气候变化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21世纪千年发展目标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因素,全体行业部门应该紧急行动起来,认真面对气候变化”[6],并将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确定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不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国家旅游局2008年11月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立足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充分认识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全面把握对旅游业的不利与有利因素。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工程”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所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探索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对策,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有非常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总结、专家访谈、演绎推理等方法,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探讨旅游业如何适应这些影响,旨在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依据。

二、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产业体系中首先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物质基础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许多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水域类、生物类、建筑遗址人文类旅游资源,这些变化往往是通过影响旅游资源的生成与赋存环境而实现的[7]。

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特别包括沿海和高山。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研究表明,过去100(1905年—2005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预计到20世纪末将上升1.1℃—6.4℃[8]。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灾难气候,如:高温、干旱、强降水。地球南极冰山融化加剧海平面的上升等,威胁到已有旅游目的地的存在。

(二)气候变化对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加大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依存环境趋于恶化,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缩小了水体、湿地、冰雪类旅游产品的开发空间。例如高山地区冬季滑雪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活动项目,目前世界上滑雪旅游者每年达3.3亿人次,全球滑雪旅游的直接收入每年约达90亿美元,滑雪旅游的基本条件是“可靠的积雪”,一般认为,至少要有30厘米厚的积雪才能保证滑雪旅游的安全[9]。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和风暴潮等增多,威胁海滨度假和滨海观光旅游,例如,温热的海水将使大面积的珊瑚礁死亡。对我国而言,南方夏季暴雨、冬季冰雪增多,导致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增加和维护成本的增多。

(三)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发国际旅游增长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经营和管理带来挑战。首先是旅游业风险管理的引入,旅游部门一方面自身要提高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如在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极端天气往往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灾害给旅游业造成了巨额损失,仅张家界的旅游接待人数比2007年同期减少50.4%,旅游收入减少42%[10]。旅游主管部门已有一定的政策规范强调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大多数景区、旅游企业也有专门的防灾安全措施。但总的来说理念尚没有从“减轻灾害”转变到“预防灾害”。因此,强调对风险的准备和评估,重点是山岳型景区和滨海型景区以及地处气候过渡带上的景区,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管理预案等。其次,加强部门合作与协调,如气象、民政等部门,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长期监测、监控,并开展长期性研究,共同商讨对策。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根据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我国旅游业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提高旅游全行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气候变暖对旅游业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的特点,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引导全行业提高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主要手段有:(1)举办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班等,提高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鼓励游客出行时选择环境友好型交通工具和旅游活动,从而减少碳足迹,同时强化他们的风险沟通和教育,有效避免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导致风险“社会放大化”。(3)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比如在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发布景区气候风险信息及应对措施、强化景区安全导引系统设计与使用; 细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防灾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包括气候风险在内的防灾规划等。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创新

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型、草原型、冰雪型、海滨型、湿地型、遗址遗迹文化型等类型的旅游资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森林型与草原型旅游资源,应充分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对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配置防火灭火的相关设施,预防病虫害对这类旅游资源的影响。湿地型、滨海型与冰雪型旅游资源应考虑气温上升引起旅游资源的消亡。冰雪型旅游目的地可提供降雪基础设施与增加滑雪设施作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遗址遗迹文化型旅游资源则应科学地加强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尽量保护与修复其原生环境,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同时,善于利用和整合因气候变化衍生的新型旅游资源,重视开发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的雾淞、雪淞、云海、雨景、雪景等景观。

(三)重视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离不开全球的紧密行动与合作[11]。中国是世界旅游组织2005—2007东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国,又是世界旅游组织2007—2011执行委员会成员国和附属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国。利用这个平台,中国可以积极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先进经验。同时,构建与世界旅游组织其他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组织,比如中国-欧盟、中国-澳洲、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以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出台共同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举办相关的学术论坛和成果展示,把双边或多变的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模式化、常态化。

四、结束语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越复杂,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时,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UNW-T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估计,2005年由于旅游的交通运输、住宿及其他相关活动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总排放量的4.9%,这已引进相关业界与学界的关注。因此,必须综合协调旅游产业本身与其关联产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趋利避害,统筹制定中国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保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目标的实现。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93-98,106.

[2]王长科,刘洪滨,罗 勇.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05,(11): 24-26.[3]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4]Hein L,Metzger M J,Moreno A.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A Case Study for Spain [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09,(1):170-178. [5]Scott D,McBoyle G,Schwartzentruber 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for Tourism in North America [J].Climate Research,2004,(27): 105-117.

[6]WTM(World Travel Market). Why the Ministers’Summit 2007 is Crucial to the Industry [R].The UNWTO Ministers Summit o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2007.

[7] 钟林生, 唐承财, 成升魁.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2):36.[8]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9]Abegg B,Elsasser H.Klima,Wetter and Tourismus in den Schweizer Alpen.Geographische Rundschau,1996,48(12):737-742.[10]吴普.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N].中国旅游报,2009-01-20.[11] 钟林生, 唐承财, 成升魁.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2):34-41.

第五篇: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___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____ 年级:_____ ______10 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_____翻 译 一 班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__06110108____ ________ 姓名:_____ ____班 亚 男__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年 5 月 20 日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象灾难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显著。我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有大气污染,对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失衡等方面。面临这样的局势,我国应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环境

对策

全球气候日益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暖冬、冰冻雨雪天气、干旱、洪涝等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 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的现状

1.气候灾难方面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气象愈发频繁,破坏性更强,防御难度加大。

2.水资源方面

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

3.海洋环境方面

因为全球变暖,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岸区遭遇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4.农业与生态环境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以及蒸发和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

二、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

1.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各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具体指标,2009年11月26日提前揭晓。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再次表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中国对全球气候建设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共同完成减排

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凝聚共识,共同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话,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立场和主张,并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亚欧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中,多次就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绿色经济等问题阐述中国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加深各方对彼此立场的理解。4.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开展“三坚持,一并重”策略

一是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一并重是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

三、我国面对全球气候的对策

1.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检测、预测和预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 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上的措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从事相关的观测和研究。要像对待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那样建立相应的野外监测站等观测技术系统, 对气候变化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

2.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可以消防其他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尤其是加大在财政和科技方面的支持与支撑力度。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低碳技术

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材, 普及相关知识;要通过各种媒体介绍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 介绍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近期和长期影响;要号召公众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鼓励公众监督各种浪费行为和违法排放,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积极推进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效

我国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提高适应能力。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新的产业,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立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加强对节能、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5.增加森林、草原碳汇

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高森林蓄积量。提高农田和草地碳汇。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加强草原灾害防治,提高草原覆盖度,增加草原碳汇。

四、建议和做法

气候变化形势逼人。长期以来,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经验。但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而未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应对气候变暖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重视外交谈判而忽视内部应对战略等。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考虑以下措施:

1.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国家方针政策

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鲜明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既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尊重自然规律的实事求是态度,也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敢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2.坚持科学发展观,减缓气候变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全球气候。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发利用气象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的气候影响评估,引导整个社会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的道路。

3.增强国民意识,提高人民素质 4.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是:“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国际规则促进国内规则,以全球治理推动国家良治,以硬约束改变软约束。”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作为个人,在解决气候变化危机中应该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做到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应对的大问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解决该问题,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就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做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安排。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会改善现在的气候状况,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的更好。

下载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对令全球服装业界的影响(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姓 名:王 古 月学 号: 2009100207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09地理科学 2012年11月11日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前,限购令与房地产市场波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转型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合集5篇)

    转型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摘 要】通过允许设备进项税金抵扣使企业的税负减轻,直接刺激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这是转型对企业最大的影响,其他方面的影响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分析 【摘要】 由于流动性过剩、政府疏忽和对冲基金缺乏监管等诸多因素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不仅对美国自身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创......

    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俞 浚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几乎波及各行各业,特别是对国际贸易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总体中占据着重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共五篇)

    金融危机主要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我倒觉的美国人是居心叵测。这次金融危机时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别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很大。本来制造业向......

    2018-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8-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370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分析》的相关文献综述一、选题的目的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直以来,增值税被视为一种“优良税种”而被世界很多国家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