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结题报告--司素霞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认识还存在误区、实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有的将综合性学习目标先行,把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只重视活动成果的交流,只重视活动终结时的评价,预设目标自始至终不断强化,缺乏生成性;有的综合性学习课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有的又科学专业色彩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综合性学习课,教师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成为许多语文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当前,许多科研机构及学校、教师都在对综合性学习是否有模式、有方法等进行探究,也有了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从其研究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等等,这成为我们申报立项的动因。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发挥教的策略,学生如何运用学的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校自2000年以来,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目标,既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完善个体性格,又弘扬教师的生命价值和人格魅力。有这样良好的教风学风为背景,再有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和科研意识,我校于2005年8月向河南大学文学院提交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课题立项前,这一阶段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为2005年8月课题立项至2006年1月,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各实验教师拟订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检测和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为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这一阶段是深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实验教师的培训、观摩研讨课、论
文和优质课竞赛和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等。本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为2008年9月至今,这一阶段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集等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以及着手后续研究方案和计划。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条途径和三个方面:
1、我们在语文课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时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1)、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综合性学习
(2)、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3)、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
(1)、在语文课中渗透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指运用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如学习了《石壕吏》,让学生续写《石壕吏》的故事,编绘连环画,并排成课本剧表演;课前搜集、课中训练、课后延伸拓展,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也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2)、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活动课中进行以综合性学习为主题的教学和活动。比如各种主题的辩论会、新闻发布会、演讲比赛、办手抄报、诗歌朗诵等等。在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内容时,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选材的原则:趣味性——应选择对学生而言较为新颖有趣的题材。通俗性——应选择学生能够懂得和理解的题材。教育性——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他们可能受到的非正面的影响,尽量选择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内容。
(3)、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是指对兴趣小组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如“让我们逛逛商业街”,让学生找找商业街上的错别字,调查各个门市相同商品的不同价格,记录小贩的叫卖声,收集街头好的广告语和宣传标语,丰富生活体验;再如“带着春联好过年”,让学生收集春联,增强语言积累等等。
2、我们在语文课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时主要强调三个方面:
(1)、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学生的帮手和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的几个要素是:激励,机会和指导。
(2)、强调选择适合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认为:现有语文教材、其他学科、生活实践共同构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材中有丰富的综合性学习的因素,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加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培养,是在语文课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第二,挖掘其他课程资源,找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最佳结合点。比如,《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单元是《背起行囊走四方》,让学生进行小调查,收集有关旅游景点的资料。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专门查阅资料,并向地理老师请教,精心为学生上了一堂十分有趣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学生在课堂上讲起这些旅游景点,各个眉飞色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
第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来选择。这些内容包括: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语文的本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始终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课题组成员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改革实验。
(2)、课题组每星期进行一次汇报交流,让实验教师谈实验收获与困惑,使实验教师的实验方向更加明确。
(3)、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等时间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方法等进行学习研讨,使教师进一步增强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以课堂为主渠道,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成效
对成果展示的评价
1、个人成果展示突出“自我”,有个性意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突出“我们”,有团队意识。
2、学生有展示与交流成果的热情,展示与交流充分,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肯定与表扬。
3、成果包含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内容,呈现方式多样。
4、成果中有过程反思、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内容,并能结合实施的具体情况做简要分析或说明,提出新问题或新项目用作后继性研究。
5、教师参与整个过程,而不是包办所有工作,角色定位准。
在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课题组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进行分项评价,边进行活动边进行过程评价,边对衍生内容进行行为矫正。从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课题组尤其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我们认为,撰写调查报告、形成小论文或作文仅仅是成果呈现的一种方式,办手抄报、开成果展示会、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等都是可以作为成果呈现方式的;从成果的物化形式上,文章、报纸、卡片、照片、随笔等记录过程的资料也是成果的一部分。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局限于一个小组、一个班,它可以确定主题和专题并在全校所有班级同步进行。
教师对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干涉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加了,活动开展有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过程实施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的足够重视,语言习得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超过并取代语言学得,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自觉意识也得到相应提升。
秦雪云、赵玺、崔丽萍等实验教师为实验课题上出较高水平的实验观摩课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杨秉义老师所执教的《漫游语文世界》到省电
教馆拍成录像课,所教学生设计的《漫游语文世界》活动方案荣获省级一等奖,《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上被评为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性学习探究》一文在《中国未来教育》上发表,并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冯士宾老师所教学生设计的《让世界充满爱》活动方案获省级二等奖,在综合性教学研究中,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成果显著,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刘锋老师所撰论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荣获市级一等奖,所教学生设计的《漫游语文世界》活动方案荣获省级一等奖、《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活动方案荣获省级二等奖。
总之,(一)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普遍增强,能更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增强,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二)通过研究,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创造意识普遍增强,他们掌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2、使实验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形成了办学特色。本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其余课题,共同构建了“科研兴校”的良好学术氛围。
(四)通过研究,取得了宝贵的课题实验的组织管理经验。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我们认为:“综合性学习”要重探究,重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反应越来越强。
(二)我们认为: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三)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我们认为要重方法,重体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结论: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我们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开设语文综合性专题活动课和开展课外活动等三条途径来实施的。
通过抓住在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因素,选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教学,课题研究的开展达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的开展还培育了一支善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加深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解决了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师资培训仍然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教师子课题的管理。
总之,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课题的研究不会因为结题而终止,因为它是作为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而存在的,又因为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时值我校广泛开展自修反思式校本研训活动、学洋思创特色活动,课题研究已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对她的研究与实验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停止,她与新课程改革的相互相生性更能昭示其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路,无论前面将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我们的追求。因为我们深信,在上级教研部门、各位专家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必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不仅深情地期待着,我们还在不懈地努力着。我们十分恳切地希望,各位专家、各级教研部门一如既往地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充分关注,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引,愿我们的研究能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加入一点新的动力。
2008年10月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
结题报告
实验单位:河南长垣县樊相一中(453442)执笔人:司素霞
职务:教研组长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 河南省长垣县樊相镇第一初级中学手机:***
地址:河南省长垣县樊相镇秦庄
第二篇: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张霞
土门关小学“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201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就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任务。
2、在2008年春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教研室特别提出“以倡导学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加强古诗文教学,做实小学语文素养教学课题研究”。
3、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一是小学生的写字训练一直引不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表现出写字姿式不正确,写字不规范,影响着小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和对母语学习的良好熏陶。二是阅读训练面窄量小,与《课标》要求差距大。三是习作训练篇幅少,质量差,关键是学生无话可说,内容不具体。四是古诗文诵读动热一阵、冷一阵,难于使祖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难于夯实小学生人生成长的文化底蕴。
4、时值课程改革大好时机,我们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实验经验和实验基础,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教师对此项工作有了认可。有局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中心校的一班人信心坚定,一定能够做好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比较优越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网络做基础,方便广大教师查阅资料和相关信息。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教务主任任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强的人力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要求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公民具有综合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立足于小学语文教育,力求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根基。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良好的发展和提高。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诠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题主要包括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和古诗文及经典诵读六个方面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1、通过三年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和古诗文及经典诵读六个方面的训练,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逐年增加学生古诗文及经典文章的积累数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使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五、课题实验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土门关小学1---5年小学生。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和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操作简单成效显著的实验方法。
2、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对对实验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点,防止重复研究,尽量避免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案。
3、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了解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针对课题研究中的某一现象和某一教育对象进行研究,力求教育实验由个别现象向一般化规律转变。
5、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自觉地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地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6、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是否有变化,其中变化是向着实验者所希望的变化还是事与愿违,在不同情况下又如何调控。
六、课题的实验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语文素养的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发展服务,针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实验目标。
2、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和最佳效益。对实验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创新,建立良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层次性原则。即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教育途径。具体而言,也就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4、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完善,亲自体验,自我评价。在实践中体味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5、主体性原则。即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论证、设计、启动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学校领导、教导处反复进行课题论证,选定课题,形成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县教育局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6.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二)课题深入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6月—2010年12月)
1.2008年6月—2009年12月:按照课题实验与研究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指导实验教师确立研究的子课题;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研讨、交流,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
2.2009年1月—2010年10月:通过阶段性工作总结,对前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微调研究计划,推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继续定期举行阶段性研究汇报交流。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编辑研究论著。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教研室的科学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每位教师都根据学校的总课题确定了自己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研究一步步深入,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分解课题,研究实践,反思提炼。
1.找到识字写字教学策略(唐占莲、王占梅、师延萍)
(1)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四大途径:①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培养;③从写字姿势入手,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④运用鼓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实践良好的书写习惯。
(2)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五大策略: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识字提供源动力;②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空间;③通过汉字教学帮助记忆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等;④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识字。
此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目前就写字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缺乏写字的兴趣,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教师对写字作业的批改简单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将继续探讨解决策略。2.口语交际须联系生活(严香、刘启超、刘世蛟)
我们从三个大的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其中包括:借助插图想象说、借助插图表演说、续编课文填补空白。
(2)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要说;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会说。
(3)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比如今天是妇女节,你想对妈妈、女老师说什么?在学雷锋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星期天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公园有什么变化?向大家介绍介绍。3.阅读训练,向教学模式求发展。(张霞 关顺兰 王秀英 杜德良)关顺兰老师的 “问题引领法”、王秀英的“词语引领法”,张霞的“复述点拨”杜德亮的“短语引领”法特别是张霞老师的复述式阅读教学模式和关顺兰老师的问题引领受到县级推广。关顺兰老师的问题引领:
教师设计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作为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第四环节:独立思考,拓展应用;第五环节:勇攀高峰,拓展创新。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解决问题又分三步进行,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张霞老师的复述式模式流程:(1)、检查预习,复述主要内容。(2)、边读边复述边感悟。(3)、角色转化创造性复述。(4)、回归课文 升华复述。
4.习作之旅,彰显语文硕果(张霞 刘启超 严香)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三位教师毅然知难而进,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张霞的赏评课模式“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病因诊断----出谋划策”,刘启超老师对低年级写话的三环节指导法(情境创设-----指导说话----生活化写话)、严香五环节习作讲评课(指导修改----找对手修改----帮扶修改----佳作展示-----师生评价)
经过课题组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细心指导---放手让学生批改---赏评(课时安排)
(1)、先指导写法(10分钟就可以了)------学生写(30分钟)(2)、自改-----学生大声朗读两边,找语病、找错别字,自己改。
(5分钟)-------誊抄(20分钟)(3)、互改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修改(分组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搭配,修改的时候给出相应的要求,第一遍字、词、句子有误的地方给以纠正,第二遍按批改要求进行眉批,最后写出评语。)由对手、帮扶对子间进行(我是先进行了几次示范后才让学生做的)——15分钟,这是初次修改。
(4)、返回学生自己再次修改——老师收齐 ——此刻,收来的作文,错别字已经很少了,也几乎没有不通顺的句子了,优美句子、相关句子已划出,再加上小组员的眉批,评语,老师只需浏览式批改,所以批改起来速度也很快了。——这是三次修改。(5)、赏评,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病因探究---出谋划策(第3课时)
5、让信息技术成为农村小学综合性学习的支撑点(张霞、师延萍)
“媒体激情---小组分工列出问题提纲---组织搜集材料(上网)----小组课件演讲式展示---习作或办手抄报再次内化” 6.师生评价,共促提升(谢先邦、李金桓)
正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一样,恰当的评价十分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进行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学校设计了层级评价机制,通过笑脸、奖章、奖杯的评价载体达到对学生激励性评价的目的。利用滚动日记进行评价也是教师的得力手段之一,通过大家在滚动日记上互相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的严格要求自我的意识,每一个、每一个笔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要细细斟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字斟句酌中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还有《弟子规》生活力行表评价、小组评价等方法。
7、合理安排学生预习充分展示预习的效果 语文预习四步曲(严香)
●明确预习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重视预习检查,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8、经典诵读(全体课题组成员)
语文素养的提升重在弘扬中国古诗词
加大力度向我中华古诗文迈进。现在我校的一年级的学生能背诵二十首古诗;二年级学生能背诵四十首古诗,对《三字经》也能熟练的通遍背诵;三年级的学生能背诵五十六首古诗,并且能背诵十几首宋词,《弟子规》的背诵能做到通顺流利、抑扬顿挫;四年级的学生能背诵七十首古诗和十几首宋词,《弟子规》的背诵更是彰显出了古文特有的韵律;五年级学生积累的古诗量已达到了百首,宋词的积累也达到了20首,对于《论语》中所讲的人生哲理已有所领悟,并能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国学课堂优秀教学模式(读经典----悟经典----诵经典)
(二)经过实验与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语文测试和语文类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学生作文频频多次获国家级奖。经过调查访问,我校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语文及其他学科学习有后劲,综合素质高;编辑印发了校内优秀学生作文集。
(二)通过实验与研究,实验教师的语文素养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张霞、严香、杜德亮、师延萍等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严香执教的《詹天佑》获国家级三等奖,张霞在北京国学课堂展示中获二等奖,《让信息技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支撑点》这一成果成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的主题;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培养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先后有1名教师执教省级示范课。1名教师被评为西宁市教学能手,2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类文章8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摸索出较为科学的规律,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通过研究,我们分别从识字写字、听记、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等方面找到了许多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但困惑仍然存在。
(一)阅读能力还须继续提升 通过几年的实验,大多数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出来,校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但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浅层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
(二)让阅读更好地促进习作
研究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阅读量很大,但习作水平进步不大。如何处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这是实验教师需要继续解决的课题。
(三)书写习惯还须加强
实验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执笔姿势、写字姿势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没有达到自觉。
总之,通过实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实验的过程及理论还不够完善,为使此课题实验更加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本课题实施延伸性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开展。
第三篇: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2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3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
③对鲁古完小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自审批之日至2010年10月30日)本着“以研促教
以教带研”的原则,本课题研究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撰写心得体会,并把理论学习所得带入教学实践。
②教学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撰写分析报告。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
③撰写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及地区特点撰写阅读教学案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
④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课题组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研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⑤2010年9月底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⑥组织教师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教学案例等。⑦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②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题优秀课堂实录。③撰写课题汇报材料和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审评鉴定。
6(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2、调查法:深入学生,调查学生学习现状,用第一手资料指导研究。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中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读是继续了听、说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可以把字、词、句印入脑海,并将其理解掌握,加深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可以把一篇好的文章深刻理解,最终将作者的意图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内心,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读是情感的升华与再造,从读中去感悟,并在读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其他素养。调查中发现:(1)学生读的时间少。(2)学生各阶段对读的要求及目的混乱。(3)学生读的兴趣不浓。(4)齐读水平低下。(5)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单调机械。(6)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得到体现。(7)学生阅读面狭窄。(8)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读的量少,漫无阶段性读目的要求,极大影响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学生读的时间安排。
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没有合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是不行的也是不科学的。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我们把学生自主读的时间作出划分:早间齐读;晚间个人自由读;语文课堂中必须保证度的时间 7 安排,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学生读的阶段性划分。
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层次的影响,读的要求及层次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3、各学段学生读的要求划分。
《新课程标准》中已对各阶段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显的要求,遵循新课标中的阅读是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作出了如下创新: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① 学生大声读,克服指字读。学生用普通话大声的读,尽量读准、读清每个字,每个词。改掉用手指着字读的习惯。
② 学生模拟学习读。学生读法从教师那获取,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教师的读法、语气、情感等,深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③ 背诵一些优美简单的句子,并能将背诵内容讲给他人听。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① 教师导读,学生领悟读。老师不再对课文进行全篇的范读,教师只针对课文中难读、模糊的句子进行导读,让学生结合教师读的口吻,进行自我加工,用自己的读法把文章读出来。
② 口语表达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语言自我组织,将读懂的、感知到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复述中应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将整篇文章有血色地表现出来。
③ 加快朗读的速度。有理解、有感悟才能有速度,速度是体现学生理解程度的指标,尤其全班齐读,一定的速度是可以刺激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① 情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归结情感的领悟,学生只有 8 领悟到每句话的情感才能有情感的将其读出来。学生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情感,用附有该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读课文。
② 学生自主交流表演。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素材,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急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及思想贯穿课文,但不能照搬课文。
③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去读文章。读的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是对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感兴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是为了尊重人个性发展需求,只有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音、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及理解,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认知层次。
(二)提高读在课内的地位,提升课堂实效。
如果把课堂说成一只船,那么教师就是船长,学生则是舵手。把控课堂并不是掌控课堂,教师如何指挥是很关键的。船长不能不能取代每一个舵手,只能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每一个舵手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使课堂有气氛,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注意课堂把控的教师往往会弄出:(1)整堂课都是在围绕字、词不停的讲解。(2)每句话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讲解,惟恐学生不理解,用尽全身力气将学生的思绪往教师设计好的框框里拖。(3)教师声情并茂地表演,学生目瞪口呆地欣赏,下课铃一响整场戏全都结束,学生一无所获。
课堂是各环节穿插的结果,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整体,可以说教师的手段就是尽力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优化。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牢靠的,死板刻薄的讲还不如注重课堂中读的分量:
1、多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读。知识获取的方法源于看、听、读;知识的再造源于说、读、写。可见,读既是知识或其的方式,又是知识再造的方法。课堂中把一些难懂的词、句交给学生去读,保证读的时间,学生将会是快乐的领悟,而不是死板的接受。
2、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记住并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9 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反复的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及文章,另一方面更能把学到的知识识记。反复地读文章有助于情感的深化,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情感,最终将在语境中找到突破,形成个人的见解。
3、让表演成为学生的任务与爱好。表演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体现。把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表演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理解的结果,更是课文思想情感的再造。我们培养学生课堂表演的能力,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品味知识。
(三)教师观念和能力的改变与提高。
1、教师观念的改变。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而强调工具性,忽而强调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一个阅读教学的度。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教学中,为了应试,狠抓字、词、句的讲解,有的甚至重复啰嗦地讲,使一篇完整的课文变得枝零破散。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影响了他的终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学法的指导。通过这次研究,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跳出了以前模式化教学的框框,立足于读,多读、熟读、精读。正如古人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能力的提高。
有教必研,以研促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行性又可以验证研究的成败。通过这次研究,每位教师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教学上,尽力把知识面拓宽,保证了课堂上语言的精炼,把充足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在研究中,10 我们积极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为这次研究献计献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必须自己要身先士卒,做好读书的榜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在这次课题的带动下,使不少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迈进。
五、研究结论:
(一)低段(1至2年级)的阅读策略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通过故事引趣。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
(2)利用设疑激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3)角色表演生趣。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比如在读《猫和老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3、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搭建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比如让学生们购制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二)中段(3至4年级)的阅读策略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 12 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重视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 13 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高段(5至6年级)的阅读策略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1)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读课文,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可以在布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每天晨间学生进校的十几分钟播放当天要学的课文的录音,即使个别学生事先没有读过课文,听上几遍也是有用的。
(2)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中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他们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记录,本学段课文长了,笔记也多了,老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记关键的词,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2、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首先是老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读懂文本,凭借文本该教些什么? 14 学生学些什么?应该清楚明白,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如何来解读文本呢?
(1)抓住“题眼”,切入教学。(2)抓住人物的情感思路来解读。
3、抓语言训练的点,落实语言训练。
(1)从文本的字、词入手。
我们知道字、词、句的教学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字、词不仅仅会认会写,更主要的是理解与运用。对中、高年级来讲,重点是对字词语意境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思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
(2)从文本的句子入手。
在我们教学的文本中时有过渡句出现,我们知道文章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了过渡句便犹如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前后联系,全文的结构清晰。因此在领悟了这种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落实运用的训练,我们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运用。
(3)从文本片段入手。
抓住文中“提示语”的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师生对“我”实事求是做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能领悟写人物的语言写好“提示语”很重要,能让读者深刻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精神等。然后设计相应的写段练习,进行实践学习。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仍然不足。
2、对于优等生和有活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再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要再上台阶。
3、该怎样丰富学生活动,使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的活动行之有效 15 而不是徒有形式。
4、民族文化差异,我校地处高良壮苗瑶族乡,民族文化致使其与汉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造成学生接受迟缓
5、家庭文化素养差,这是农村小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式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家长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守旧,既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6、学校硬件欠缺,限制了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7、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化存在衔接问题。
8、我乡点多面广,研究成果很难在全乡全面开展实施。小学阅读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课外的延伸,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很难在面上很好地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要组织教师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为此课题的研究做好结题准备。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继续研究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
(三)总结、反思、推广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还要求教师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角色。在课题研究中,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其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前一阶段工作,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丰富学校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使研究出的成果更具实用性、挑战性,更好为教学服务。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课题研究组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王东子
一、课题的提出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寻找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不断探索,在实施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启智的力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研究。二、课题的实验目标
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从多种活动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改革以教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课题的实验假设
1、研究对象:
我们分别从中年级段选择两个实验班,暗设两个对照班,从每个阶段的起始入手。通过对照比较,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实验方法:
⑴实验法:在理论假说的引导下,制定研究目标、思路和实验步骤,将理论假说转化可供操作的材料、程序和方法。
⑵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实验班与暗设对照班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
⑶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⑷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
1、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从根本上说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客观反映,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正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初期,教师的态度、行为,会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可畏的,又是可亲可信的,这正是学生人格稚嫩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对语文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处于自主积极的探索之中。
3、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质疑问难,养成自主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让他们有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再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辩疑,解开学生心中的疑云,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5、实践应用,拓宽自主学习空间。
实践应用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6、改革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采用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适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自主探索的动力的目的。为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提炼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对这些方法、策略有所体悟,以便自觉运用这些方法、策略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动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这样就能激励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能逐渐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的获得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在学校教科室领导的关心下,在同年级老师的支持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努力,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达到了课题预期的研究效果。
1、学生方面
⑴良好的自学习惯已经养成。
研究期间,经过研究老师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能力已经养成,能够较好地适应接下来的高年级的学习。
①听的方面。老师指导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听的习惯。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能够明白老师说的内容,知道老师说的话的主要意思。平时,也要善于倾听同学、家长的话。同时,在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比如两眼要看着对方,要尊重对方,不能心不在焉的样子,脸上一般可带着微笑,还应不时的配合对方的话没做出相应的反应。
②说的方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老师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宗旨。所以,老师要利用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声发言。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时,为了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一句话经常让学生反复说上好几遍。为了训练学生的胆量,我们也经常让学生上台发言,这对学生说话的自信也有一定的培养。③读的方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学生其他素质的一个基础。一个句子,一篇课文,如果不读,就无法理解他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美的,很适合学生阅读。但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中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所以,我们精选了一些古诗文,让学生阅读、背诵。还要求家长指导孩子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
④写的方面。中年级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写话,到现在的写一篇文章,这一个转折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多练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我们比较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以读引写,以写促读,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组合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学期都开展一些作文竞赛,教师也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到校刊上发表。⑵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学习中,实验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质疑、自主评价、自主总结、自主调整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同学们还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在学校举行的课文朗读赛中,有6人分别获得 了一、二、三等奖。在少先队大队部最近举行的“我阅读,我快乐”征文比赛中,吴家琳同学写的《读〈小寓言大哲理〉有感》获一等奖,华顺洁同学写的《读〈我的妈妈〉有感》获二等奖。
2、教师方面
①提高了对语文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老师对语文自主学习的认识提高了。所谓语文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自觉地主动地经历语文学习学习的全程,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点,许多时候,老师都主动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学习、研究,加深自身的理论素养。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要让学生做到的,老师应该首先做到。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手段新颖了,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同年级的老师还把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尝试,通过对比课的形式,探究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③加大了科研的力度。
教学的实践必须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组的老师经常反思教学,把这些反思通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做出相应的总结。一个阶段下来,研究组成员也写了一些论文。但没有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需要继续努力。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教学”在很多地方,有很多老师都在研究,因此,该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是,我们如何集众家之长,少走弯路,使该课题的研究取得更多的成绩?
2、本课题的研究是否可以在更宽泛的知识背景下展开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更多的切入口?哪种切入口最具实效性?语文自主研究如何向其它学科拓展?
第五篇: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泾县中学、泾县稼祥中学课题组 2008.11.28.执笔人:汪 润(课题组负责人)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在学生群体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课题组拟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使化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中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2006.9~2006.11)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汪润、董辉
组员:郭世东、付成焙、董晓莲、杨正旺、陈轶萍、施冬云、阚晓华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2006.12~2007.8)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第3阶段:(2007.9~2008.6)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为了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紧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印发了从相关杂志报刊及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合作学习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和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课题主管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而且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时常予以关注,并积极协调课题的两个主管单位的各种关系,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大开绿灯。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董辉 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郭世东 老师“石灰石的利用”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成效提供佐证。
五、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可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处,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活动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 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
组长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地发言,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的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进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地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地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在尝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缺乏系统的合作技能和小组技能的训练,组内成员人际交往技能水平差距也较大,再加上小组领导技能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小组长一般可选那些合作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此外,还要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活动进展日趋顺利,可让其他组员担任组长,并让原小组长充当“小先生”,辅导和协助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的活动。
小组长的培养通过集中辅导、分散实践和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先召集各小组长给予讲解和示范辅导,然后组长回各自小组操练,再由小组对组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巡回察看,掌握各组情况并加以指导或提供纠正和帮助。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责,共同分享领导角色,有利于组员遵守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成小组目标。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一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调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
如控制合作活动音量,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可运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提醒:“请注意!”,或是采用其他信号,并将达到要求程度与小组评价挂钩。
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地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了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l)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可以是授课教师、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地,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能从 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疑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我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的思路。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校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六、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实验教师思想上的顾虑,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景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一2个实验教师很难顾及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版。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7)。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96年10月第一版。
4.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