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维也纳森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三、教具小黑板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小黑板出示习题)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况。
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全文共11节,写了维也纳
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从运用的材料看,作者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3、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1、继续培养学生课外预习的良好习惯。
2、检测预习便于了解学情,以便在教学中不再教学生已懂了的内容。)
(二)导入
师: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更让人难忘的是维也纳时时离不开音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今天,我们将来到维也纳又一个著名的景点,一起去穿越“维也纳森林”。
(三)整体了解
1、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维也纳给你留下的印象?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板书: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故事
3、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4、答疑解难。
5、指名学生读课文,领略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2)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
体会。(1、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寻求对思考题的理解。
2、圈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3、概括段意。在问题启示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形成自己认识,完成教学目标一。)
6、交流感悟,达成共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研读、探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板书归纳: ①维也纳森林特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认真品读,体会维也纳森林的美,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指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对圈画的词句加以品读;梳理文中运用的材料;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 “形散神聚”的特点(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这堵墙,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完成教学目标二。)
(四)读读背背,当堂训练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大声朗读,争取背出。
(建议学生读背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如1、4、5、6段文字。)
②让学生思考11小节的含义。
(针对11小节问题,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
(五)学习反馈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你认为维也纳森林扬名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本课收获
(七)课后作业
1、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一句话中,“这”具体指什么?
2、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议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提升。)
板书设计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景色美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面积广
作用大
第二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拥有茂密的森林,景色迷人,作为音乐之都,森林还激起许多大作曲家的灵感。本文就是以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为题目。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冯骥才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的赞美,文中介绍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并用大量笔墨向我们揭示: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2.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森林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请学生介绍自己曾去过的风景宜人的地方。
(二)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
(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冯骥才,在通过音乐和图片领略维也纳之美后,随作者通过文字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通过读文,感受如图中一样令人心动的景色。
(二)反馈交流:让学生图文结合,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此时,学生可能只是空洞的概括、赞美,可以通过后面的学习使其认识有所丰富和提升。
三、研读文本,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一)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反馈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学生独特的认识,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和引导。
(二)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从哪些段落感受到维也纳森林具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在书中勾画出来。
反馈交流: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第2至5自然段的相关内容。通过设计说明
由生活走入文中情境,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美好,从而使学生产生
浓厚的学文兴趣。
图文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本整体入手感知,使认识层层深
入。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的能
力。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抓住重点段落,结合词语加深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了解,提升认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点体会森林带给我们的感受。
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
等词语的意思。
四、深入思考,朗读回归整体。
(一)让学生说一说此时你是怎样理解“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重重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课件出示句子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来思考,理解森林是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
(二)伴随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请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段落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一)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课件出示音乐和图片
(二)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主要会从维也纳森林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两个方面交流。
二、引发思考,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这样美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是凭借什么创造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相处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联系文本思考并表达。
回归整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
体性。加强朗读,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层次性的展示朗读,体验朗读的快乐。
螺旋式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回答的提升,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朗读引发新的思考。养成边读书边
思考、边标注的读书习惯。
(二)看到这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和谐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学生还原生活,实现语文服务于生谈你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活的目的。
课件出示要求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明白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活空间。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结合自己的认识,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三、写出学文感受,升华情感。
(一)学习了文章,一定对你有许多震撼。把你感触最深或最想表达的情感用简短的几句话写下来。课件出示
(二)伴随音乐,让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的情感肆意飞扬,让我们共同期待像维也纳森林一样和谐的生活早日到来。课件播放音乐
四、交流识字方法,书写生字。
(一)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各自介绍易读错、写错的生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顷”、“蒂”的读音。
(二)书写生字,注意引导学生归类记忆并书写。课件出示分类生字
教师要着重指导“盔”、“骤”的书写,使学生注意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尽量把字写美观。
将阅读理解和情感烘托融为一体,为后面的写话提供范例。
将阅读积累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充分体现高年级学生自学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归类识记、书写生字,使学生掌握更规范、系统的识字方法。
第三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杨宋完全小学六年级语文 王彩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写作中能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三、情感目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根据自己课下资料收集,说说对这首曲子的了解并谈一谈听这首曲子的感受!让我们和着乐曲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利用工具书解决。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组内讨论交流。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
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三、情感升华
1、指导朗读。
2、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了解周边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板书设计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森林
净化眼睛和心灵。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抒情、议论)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第四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两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两篇
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 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能够使文章既优美又深刻
教学重点: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交流掌握四种表达方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后的表达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都喜爱在维也纳森林中漫步,施特劳斯更是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世界名曲。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森林,经能够神奇地激发起音乐家无限的艺术灵感?
2、呈现维也纳的电子幻灯图片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划生词,交流疏通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中圈划你认为有意义,值得体会的关键语句。
3、交流: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是否有具概括性的关键语句?
三、把握主题、理清脉络
1、全文中哪一句话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起到揭示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作用?
2、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
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
3、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
1-6小节: 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
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
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
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品味语言
1、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2、学生交流,教师深入,合作归纳
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议论:议论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映本质,揭示主题。
3、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承转自然,灵活贴切:描写的贴切,说明的准确,议论的深刻,使人既能对维也纳森林优美的景致、维也纳人美好的文化及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能对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严肃的思考,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之所以既能够做到语言优美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多种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五、课堂练习
1、依据所学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模仿课文第四小节,写一段介绍校园的短文。要求至少运用到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方法中的三项。
石家庄市桥西区东简良小学
王静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通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里被誉为“音乐之都”吗?——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座迷人的花园城市。课件展示维也纳绿意融融的典雅风光,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名曲作为背景音乐。)(设计意图:对于维也纳,一个异国的城市,孩子们了解得不多,如果直接读文可能兴趣不大,所以通过几个典型的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让一幅幅图片震撼孩子的心灵,引起读文的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起走进“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去感受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域风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当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和点拨。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自学本上,想办法记住它。并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不懂的生字词。
(2)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验收自学第一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
过程:4人学习小组中1号同学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2号同学负责汇集自学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在合作探究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由各组3号同学汇报)
预设:易读错的字有:顷、逞、柏等;难记的字有:蒂、骤、赐、禽等;难懂的字词有: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以上词语字面上的意思。
(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优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悦目:看了舒服。)
3.教师出示检测题:(由各组4号同学完成)A、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松柏参天()飞禽走兽()暴风骤雨()披甲戴盔()放眼远眺()逞强好胜()颁布法律()蒂罗尔州()B、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恩慈()容那()青爽怡人()费气()尘烟帐目()备加珍惜()砍筏树木()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自学第二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教师小结:全文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为后面体会“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在维也纳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中心话题: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在赏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深化对“维也纳故事”的认识。学生可能会从不同方面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如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等。当学生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点:
重点体会以下重要词句:
1.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骄傲与福气”的?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读到了这种感受? “从骄傲与福气”中,体会到作者对维也纳森林发自内心的赞扬与向往之情。
2.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
品读这几句时,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其实这个被称为“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让学生想一想资料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文中哪些地方还引用了资料?从而学习这种写法。4.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
教师点拨:温文尔雅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它来形容森林?你觉得合适吗?你是怎样理解“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的?在第一课时理解了”温文尔雅“字面上的意思后,让学生再次体会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以及这个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起到的作用。
5.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天气如秋。(文章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学习“移步换景”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并学习游记散文的一些特点,渗透写法。既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有有效的人文情感的渗透。
三、体会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品读文字,了解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说出: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板书主要内容)教师小结:看来,维也纳这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对她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维也纳人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2.揭示题目内涵,并初步认识游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否有了新的感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你觉得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饱含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维也纳之所以这样迷人、赏心悦目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作者围绕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写了森林的特点,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这种写作风格就是“形散神聚”。
设计意图:通过揭示题目,深化学生的认识,学习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3.联系生活,谈体会,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你可以联系生活谈一谈,也可以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四、课内练习:
体会下面几个问句的特点,感悟作者的情感。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 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将文中的段落贯穿起来。作者的情感随之越来越强烈。最后一句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高潮,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和谐美好境界的向往与珍爱,告诉人们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课外作业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将自己的感想写到采集本上。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搜集资料(可以从其他学科或教师那里了解),调查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几条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语言,通过写感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资料的搜集既教给学生学法又培养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学生从小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篇:维也纳森林故事
维也纳森林故事
维也纳(德语:Wien),奥地利首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有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称。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5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维也纳还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以往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会为一场音乐会而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维也纳面积414.65平方公里,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公里,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公里,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16.6%,农业用地占15.8%。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
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
自从1989年铁幕降下以后,奥地利同北部和东部邻国的交通和经济关系明显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距离之近引人注目,维也纳距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仅六十公里,这是欧洲除梵蒂冈城与罗马以外,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最近距离。维也纳的海拔从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罗堡岛(Lobau),到542米的维也纳森林中的最高峰。维也纳的东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东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国家公园。维也纳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维也纳森林环绕,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内,除了多瑙河,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其中包括维也纳河。西面的山岭连接着南面的冰河走廊,这个地区是维也纳的葡萄种植区。
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
东部,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