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

时间:2019-05-14 22: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

第一篇: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

并非如此

————《乌合之众》读后感

学号:125177204班级:临床医学2班姓名:陈凌霄

选读书目:《乌合之众》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由中央翻译出版社出版(CCTP),2005年11月第一版第5次印刷

我们先从孟子的话来引出吧。“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生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翻译过来即为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又不知道所以然;一天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孟子的本意是强调关于仁义大道的正确行。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难道不就是大众吗?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经洞悉群众的本质,而在其之后的法国人勒庞也用几乎同样悲观的论调分析了群体的心理。其实从后来儒家发展史并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固然给人带来了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上的指导,但是它的盲从性也带来了无可避免的悲剧。在此过程中,你说是那些儒学大家错了吗?是帝王将相们错了吗?还是古代劳动人民错了?并非如此!毕竟一种思想能被人们接受,它的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只是缺少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觉悟罢了,简单的讲我们都没错。

《乌合之众》围绕“群体低智化”这一核心认识,经验性地探讨了群体心理的产生与运行,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领袖是如何控制群体的。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民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从书名可以看出,勒庞对群体的评价不高,而在书中,群体被描述成狂热易变、容易轻信的一种动物。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既会随意烧杀抢掠,却也同样表现得极其无私。勒庞所说的群体,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群体,他们聚集成群,感性和思想全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群体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

——————正如书中所言“群体不善推

理,却急于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P4)“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死者》中每一个扼杀自己同胞的愚昧的村民,也都是集体无意识下的刽子手和牺牲品。我们再比如,万科董事长王石作为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应对这次四川大地震,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他在博客里写道,“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以及“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这些个人言论同样引发了公众的抗议浪潮,并严重影响到公司品牌形象、股价和产品(房地产)的销售预期。

平心而论,王石的言论本身在立论上是站得住脚的,甚至堪称理性,与巨大天灾面前全社会普遍情绪化的反应相比显得难能可贵地清醒。但问题出在,王石混淆了他三项不同身份之间的界限。

他有哪三项身份呢?

首先当然是上述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王石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他也一向以此为傲;其次是万科品牌代言人,王石最广为人知的个人爱好是登山,他把这项个人爱好与万科的企业精神成功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万科事实上的形象代言人,以奥运火炬在鹏城传递的相关报道为例,不少报道都提到“万科董事长曾登顶珠峰的王石传递火炬”,可见万科、王石、登山这三者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结,并直接关系到万科的品牌形象,并且登山者、攀登者这种印象比他职业经理人更加突出,人们广泛认为一个这样优秀的人必须有与之对应的道德品质,可是大家失望了(其实在户外的行者当中,再了解一个公司的流动资金以及经营情况之后,绝大多数包括我还是比较冷静的看待了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一个公司的流动资金已经经营情况之后,经历不同所带来的认知不同吧);第三是意见领袖,这一重角色是基于前二者所带来的话语权优势而次生的,通过公开场合言论及个人博客等方式发挥社会影响力并营造其个人形象(进而强化企业形象),亦经常间接为其职业经理人身份及企业利益服务(如:“楼市拐点论”、“楼市无垄断论”等)。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动态的,处于不断被评价、不断被重新估值的过程之中。成熟的企业应该避免主动惹起争议、波及企业形象,致使品牌价值受损。而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勤勉、任事谨慎,凡事以企业利益为先,切忌因个人行为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如果王石仅仅具有意见领袖的身份,他发表以上言论并无不当;但正因为他的三项身份密不可分(尤其第三重身份源自前两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机,他说这些话之前,更应该对公众情感的走向及可能激发的反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正确的体认,以免因个人“理性的狂热(狂热,为什么用这个词呢?基于自身性格所带来的独立性,在我看来王老大一直是一种“我说了算”的自我主义,从他的行为方式就可以看出来的。攀登珠穆,大多数群众眼里无非是:“闲着没事,找刺激”、“吃饱了撑着”或者是“彰显自身不同”)”激起众怒、殃及企业。可惜的是,王石理应具有的职业操守却未能战胜个人言说、表态的冲动,甚至还试图挟一己企业员工之众、共同挑战社会公意(虽然这种公意值得讨论),俨然在以卵击石。(其实,万科捐200万为限、员工捐10元为限,本可以静悄悄地去做,完全不必酿出这样一场轩然大波。可是王老大的个性就不可能让他做出这样带有阴暗面的行为。)另外还一种可能,王石表面上是以意见领袖身份提供独立见解,其实却是在制造逆向营销,因为宣布巨额捐款的企业太多,非此不足以标新立异。那么从后果来看,他显然是误判并失败了。不论如何,在此次**中,出风头与愚蠢,王石的表现二者兼具。

相比较而言,神舟电脑董事长吴海军“内部字条”“流出”事件(字条批示“希望没有向灾区捐款的员工离职”,甚至“还骂捐了款仍有怨言的员工是混蛋”),虽然现在看起来哗众取宠的成分更加多有一些,但吴海军对公众情感的判读明显比王石精准。虽然王石的言论看起来更加理性、立意更长远,吴海军的批示则已经触及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底线,但王石的“直言”在舆论及公众反应上却输给了吴海军的“血性”。

依照勒庞《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引领还是对抗群体感情的狂暴,就成了个人英雄表演成败的关键。意见领袖也许可以采取与公众为敌的招人厌憎的先知姿态,职业经理人却不可以,因为他首先必须对企业负责;品牌形象代言人更不可因个人的言辞鲁莽而拖累企业。这一次,王石以一项身份进行的表达却触犯了另两项(更重要的)身份的禁条,可谓是彻底栽了个跟斗。领袖如何控制群体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人们,以巧妙的伎俩雄辩演说,来迎合众人浅薄心理,慑服人心

为要术,是领袖人物、群众操控者的基本手段。其实他们并非需要掌握什么了不得的理论,只要用一些具有煽动性标语口号或诗一般的语言,开动其控制的宣传机器长久反复的灌输,调动群众的情绪或欲望,便会达到统率思想征服民众的目的。勒庞的该种思想明显是适用于政治领域领导统治群众的伎俩,对于王石的事例也如此,但与之不同的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这种手段的功用再次受到质疑,甚至有新奇的手法将其取而代之,如网络推手,大众点评,口碑营销等等,领导对受众的蛊惑转变为受众对受众的宣传,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群众的力量。

比如在一本书的发行推销之时,名人名家在封面封底的点评推荐、名作者的签名售书,或者是由作者发起一系列的宣传攻势皆是如此,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因为有权威声音的存在,无辜的大众就丧失在多如牛毛的权威语录下,但是传统的手段毕竟有其有限的一面。因为人们天生的反叛心理,领导名人的功用得以消减,这时,巨大的人群的力量则得以充分的体现,网络推手应声而起,不明真相的网民被裹挟进去成为对事件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一员,他们将对传统媒体的信任习惯性的拓展到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不管网络推手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他们都轻易的成为助推者,从卓越的图书点评即可窥见一斑,当一个人说好,下面跟帖大部分也都是较好的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我们的确期待这样的推广,但可怕的就是对于质量低劣的作品,在从众的心理诱使下,人们违心的给出自己的评判,进而误导更多人的消费,这就是一大悲剧。人在人群中容易迷失,而在人云亦云的图书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所以说,无论在何时何地请保持自己的清醒,在内心存一句“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择”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反向思考,比如占领华尔街[OWS]这样的活动,声势如此浩大,结果只是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困难,那些金融寡头们的利益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触动,缺乏领袖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群众的智慧固然无穷,但是我们需要顶层设计来进行高屋建瓴的规划)。

说回来我们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根据庞勒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群体智慧添光增彩。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低于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越拉越大。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择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虽然庞勒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将“种族”排在第一

位,同时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但是我仍然认为他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这类因素对群体的影响非常之低,群体永远对最简单最直观最感情化的口号做出积极的反映(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但是对长篇大论式的论述报以消极的态度(懒得去支持或反对)。

基于此观点,庞勒同时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一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对社会本身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好事。甚至可能对社会生产有阻碍作用。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的心理学家,在这一点上,庞勒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当时逐渐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找一个邪恶的理论支持。他认为正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导致马克思这类“讨厌的人”的出现,然后最后导致一群工人被“煽动”进行罢工最后导致了社会生产的停滞。

抛开阶级,我们可以认为庞勒的着个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在历史上,成为群众并没有门槛,但是成为引导群众的“英雄”或负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门槛的。一个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个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环境等许多“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成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个动荡的战乱年代还好,如果在一个和平的稳步发展的社会下,成为“英雄”的机会很少,那么这类人中就有很多选择去做一个“反英雄”,按照庞勒的话说就是成为“马克思”。而事实上,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因为客观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这个命题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论述这一观点的时候,庞勒还准确的预言了我们现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学历歧视。架设我们有一个前提,社会中的高等职位永远少于低等职位。而且我们也永远不能想出一种使得扫地工人必须掌握微积分和概率统计才能扫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仅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且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刚好等于社会需要这些人才的数量。那么一切安好,社会和谐,没有人会因此而产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获得与其知识结构相符的高等职业。而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去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识结构的职位,他们必然心有不甘,这种不甘最终可能导致某种很严重的后果。同时,那些从事高等职业的高等受教育者因为同情,会人为地提高那些低等职位的进入门槛,最后会造成大量的社会浪费,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对普及,高等受教育者会对低等受教育者进行学历歧视。随着社会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这个歧视会越来越严重。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会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与低等教育者),且会出现越多的不稳定因素(闲置的高等教育组合),且越来越少的实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庞勒这个帮助“资本家”剥夺工人学习权利的理论支持最后会得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结果。而且,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确实就在他的预言下继续前行着„„

对于这样的推导结果,我们就只能“呵呵”了。虽然很多事物我们无法去改变他,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冷静的思维去看待它,也就是在前文所说的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第二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读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后,不仅使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更全面的读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准备, 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谈谈读完这一文我的感受和体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风,即为书中讲的主观主义的态度,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号召改造我们的学习,展开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文章中着重突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巧用对比手法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对照,正反鲜明,有力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可贵, 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注重研究现状;就是注重研究历史;就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华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要长期坚持的思想态度,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主席著作提出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也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们所处的现状。把我们放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看我们所处位置如何,我们有何优势又有何不足,虚心求学才是正确的。我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我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由动荡到稳定,由受凌辱到强大,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之路、发展之路。知史方能后勇,明史方能救国!但是在学习中也要注意研究外国成功的经验。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向先进国家学习,研究他们发展的历程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把别人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论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使自己提高到新的高度。

《改造我们的学习》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我党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我党经过艰苦的奋斗牺牲,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并指出要纠正这个缺点,否则工作就无法更进一步。首先是缺少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究。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要认真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违反了这一原则。其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气氛不浓,只知道研究马列,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再次就是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只知学马列,不能应用于实际。违背了马列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 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毛泽东对于这种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道背诵马列著作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用一副对联比喻之,相当深刻: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二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做工作,不能割断历史。要实事求是。

四、提议:

1、向全党提出系统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

2、研究近百年中国历史;

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我们作任何工作,尤其是做出重大决策之前,要特别注意防止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不能凭想当然,凭一知半解就公文有约在那里发号施令。要从实际出发,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探求事物内在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的共产党人凭着一腔热情和想当然走过了多少弯路呀?交了多少不该交的学费呀?在学习方法上,不能简单的为学习而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工作去学习,要带着问题学,要和实际相结合,要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学。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是没任何用的。我们记学习笔记,不能什么都记,要摘录那些对我们有借鉴和帮助意义的文字。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希望我能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通过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我的感想是:理论和实际是统一的,要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工作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力。同时学习不能盲目的去学,要有策略、深刻探究、有针对、有目的的去学习,同时分析一些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学会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去创新。

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有感

记得很早的时候,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知道有这样的一篇伟大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一直来都非常清楚地记得别人引用那几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发展的辉煌。80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80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大学生要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就是社会,一个关系到自身前途的问题是每个大学生所必须去想的。大学生要求具备的,是创造力,是一种结合社会和自身,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的能力。能在社会中拥有竞争力,生命力,要拥有的,就需要马克思思想中的与时俱进。

第三篇:马克思读后感

系别:外语系学 号 :姓名:高文君 20100201344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浩瀚的宇宙,数千年来经过无数科学家和感兴趣的仁人志士的探索和不断后,宇宙仍是一个人类未完全解开的谜。

但是,最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宇宙的神奇之处和秘密之处我是那么的感兴趣,也许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理科的原因吧。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主要讲述了关于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形成和这其中的微妙的变化。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在其中任意画一条线都可以是中线,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它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它确是无边无际的,并且认为这不单纯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对无限的一种合理的推论。同时,他也认为时间和光并不是一种物体,对这个看法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就像在黑暗中我们可以没有光来照路,但是我们一定会需要时间的。也许你会认为光速和时间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呢?其实,这一点作者也不是很清楚。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并不是唯心的没有,宇宙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需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他也说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的夹角只能是零。文中也认为如果宇宙的膨胀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可以用超光速,那么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实现时间旅行,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或穿越到未来的时间。这些都是和相对论是相符的。

读完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后,我觉得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掩卷长思。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以普及和增加科学理论的一本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在每一个理论观点提出的同时,总会有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理论来证实所设立的观点,让人觉得无可置疑,就是如此。而且,他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世界和我们身边发生的奇怪的现象,我们不再会像古希腊的古人一样,神话般的解释着周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以为是上帝造了人类,并且创造了诸神,而人类是在诸神的保佑下生活着,成长着。而现在的我们学会了正确运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相信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特殊的意义和科学价值的。

其次,我还以为霍金先生通过这种书要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事实,不要把事情理想化,想当然,要通过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无止境这个道理,知识是没有顶峰的,你只有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并且不断的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你才能在学习上有重大的突破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认清事实,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谁都不同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去奋斗。

最后,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我一直都不理解。宇宙真的是发生过大爆炸后才形成的吗?我也不得而知。霍金先生曾说过能读懂这本书每一句话的人,可以去做物理博士了。也许,我距离这个位置还很遥远,所以也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的东西,还需要以后更努力的探索。

书本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宇宙起源和命运》这一章节,它讲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的形成过程:说开始的时候,世界都处于混沌的状态,那时发生了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爆炸而产生。开始只是一个小点,后来又逐渐的膨胀,直到一定的程度,有爆炸产生了宇宙,由

此开始使慢慢的有了生物,有了生命。并且霍金先生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也没有结束。我觉得这一点不仅是我,也是大家都不能理解的一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开始必会有结束的那一刻,但为什么单单宇宙却没有这种现象。这也不禁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其实,也正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宇宙确是无边无际的,抬头仰望星空,我们便觉得确实一眼望去,没有边际。这也难怪我们的祖先会认为宇宙中有诸神,他们掌管着宇宙的每一处地方和凡间的百姓的生活疾苦,他们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就像我们想象更多了解宇宙的形成,心情是一样的。这也可见,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思想不再束缚,更开放大胆地去挑战新的说法。也许,当我们是孩童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着成为月宫仙子,很轻松地飞进月宫,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幻想着能看到月宫仙子的身影,但是读过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后,我们便知我们所幻想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开始在宇宙中蚯蚓被认为是最高等的生物。而且他们认为生命的起源是水,没有了水,生物就会不存在的。此时,一种新的观点说,天上有无数的洞,这些洞中就存贮了大量的水资源。那么,所谓会的这个洞就是为什么会下雨的缘故。这听起来就像是讲故事一样,但仔细的品来,也觉得不无道理,宇宙就是这样的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时间简史》对我们极具有启发意味,它让我们知道了其实物质、时间、运动、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且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道理。

第四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朝话:人生的省悟》有感

10通信1班

201041302107

梁春霞

要不是老师安排我们读《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我不会了解作家梁漱溟先生,更谈何说他的书呢。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中国文化要义》等。而虽然他写了这么多的书,我却是第一次读他的书《朝话:人生的省悟》,而只是因为这一本书,我喜欢上了他的书,因为它教给我们很多的人生道理,里面有着浓浓的父爱、和自立、自励这些高贵的精神。在国庆期里就开始读这本书,但可能是由于自己阅读速度还不是很快,所以读此书只是大部分。虽然这本书口语话多,通俗化,但还是我还是边读边慢慢领悟,有时还会拿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者的比较、想想自己接下来的三年大学生活怎么才过得充实。

在此书中几乎每一篇文字都充满了梁漱溟先生对大家的鼓励,都展现了梁漱溟先生对于中国问题的热忱,表现了梁漱溟先生对于未来的乐观和积极,每每都感染并激发了大家的斗志,让大家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崇敬,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保持乐观心态,存蓄力量,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付出自己的青春,虽然说得有些官方,但这是事实,如果我们都只是顾着自己,那我们的国家又谈何发展呢,国家不存在了,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常言道: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很高大,只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修养、道德的感悟,时时刻刻想着提高自己,自省,反观,而且我们要调理自己、好好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向爸爸妈妈学习,因为人无完人。要是有好的老师在我们身边支持、指导我们,那我们做起事情来往往会事倍功半呢。但不可避免我们当中有些同学却不能交到益友,他们只会一起做打游戏等浪费青春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有些学生觉得大学毕业大学了,自己已经阅尽了事事,以为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唯一正确的,很难再听进去其他的意见了,这样人就无法提高了。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我们尤为重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因此我们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让他在人生、思想等等方面给予自己指导,给自己一面镜子,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是提高了自己。

也由此可见调理自己的重要,而调理自己的方法,正如梁漱溟先生讲的,一是自省,二是亲师取友——周围环境实是关系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要点,而若自省尚难以解决问题,亲师取友又不可得时,不若读书,古今中外大有许多事关道理而非技术的书籍,读之思之,亦是与诸多书本为师为友。那么我们大学毕业后也将开辟另一片天地呢。

本书也讲到只有经济进步了,生活才能更合理,更美好的。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因为经济才是根本。寻找文化的根我们就要谈经济、谈物质,梁漱溟先生

也这么认为。而且有经济了,我们寻求自由、民主的普适价值才与尊重传统才没有矛盾。进一步我们如果不谈道德,那么对于没有信仰的自由、民主根基是不牢的,一些好的价值体系也是形成不了的,因为道德理想主义的向外倾欹,以及由之而来的傲,被与众生同在的慈悲心、平等心和正念无执的清净心所中和,同时,道德因为有现世的滋养和维持而有力量。我们常常人为地设定一些模类的概念,纵容自己的懒和贪。比如,尊师是不是不自由?尽孝道是不是不自由?真值得再推一步,在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那里,自由不是自私自利、任意妄为,人应该尽量争取最纯粹的幸福,同时顾及到循环的每一个人;而是在西方大哲康德那里,自己命令自己地尊师、尽孝就是人不同于物的自由的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朝话:人生的省悟》“新年的感触”里说了一个意思:“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怎样对治呢。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曾说:“当且仅当我们在我们生命的‘更为中心’的领域中感受到满足时,感性的娱乐或无伤大雅的外在喜悦才能完全‘满足’我们”,而“在那些中心层次不满足的情况下,感受更低价值过程中的完全满足立即被一种对享受价值的‘不满足的’、无休止的寻找所取而代之”,梁漱溟也说,乐和玩并不是容易的,“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也就是说,要有真正有味道的乐,还得在生活更中心的地方做对了,在人生根本上体会出了味道,以此得到的感情无不是,无不真切,无不醇正。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附录的“我的自学小史”里,梁漱溟先生表示了他对父亲梁济的理解:“因其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虽然梁漱溟和毛泽东有争论,但这不妨碍他由衷地佩服毛泽东:“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梁漱溟先生佩服有真力量的人,在此之上才可谈真道德。在梁漱溟先生看来,道德不是拘谨,“拘谨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子,不遭非议”,而道德“是生命精彩的地方,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是要做到无时无处不合谐,不感动人。拘谨以至敷衍忍耐,自以为妥帖,实是狭促,结果离生命远了,从更大的客观上讲也丢了理。一提及道德,人们就想到古旧无趣,其实那更像以守为主的法律。在道德,莫若修,以达为节,何曰守,自缚其身,道德的重心放在守上,就不再是创造而落于拘局。道德是感情的,因此有无限隽永,“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细,越有味道”。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的“志愿真诚”里,梁漱溟先生讲到我们要做事要先做人,待人真诚,不会挑刺他人,不会时不时就跟人翻脸,这样我们才不会遭到冷眼,错误也才少。是的,我们只有对他人真诚,我们对他人才会公平,才会顾全大局,很多事情才可做到全面。只有志愿真诚了,我们的心才会在公的地方,我们也才达到和衷共济。说到志愿真诚,我们现在大学生有些为了学分才去参加志愿活动,心里完全没有为他人付出的感觉。不过我们大部分同学还是很志愿真诚,也真诚待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我每每待人认真,不会针对他人,给人留面子,做好善待他们,因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我在这里不是自夸,这是我内心一直肯定自己的一部分,我相信我如果继续下去,那么我相信我终会

取得成功。

我非常赞同他在《朝话:人生的省悟》的“志愿真诚”里所提出的观点,做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做人问题。每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时,要志愿真诚,这样我们才会做到开诚布公,不会犯错误。而公就是志愿的意思,是我们要用这个品质去干大事。就像在梁漱溟先生那个时代搞乡村建设也需要这样,所谓创新无疑也是在志愿真诚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呢。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挺深的,日后我还会继续品味,不会因为写好了论文就不看了,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人生道理需要我去学习,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

《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诠释了我们的生命意义,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慨,读来,让我犹如上了好多课一样。如今我只有好好自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第五篇: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序言及第三卷二十四章原始积累

读后感

专业:

学号:

老师:

日期:

高中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记忆犹新:“班固作《汉书》用了二十载寒暑,司马迁书《史记》花了三十番冬夏,欧阳修写《资治通鉴》历经四十岁春秋,而马克思著《资本论》则耗尽了六十年的心血。”这本来是书上一段勉励我们坚持自己理想,努力学习,永不言弃的话,可是在那时,马克思和他六十载心血凝聚而成的《资本论》便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面。今天从图书馆借到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用了一下午阅读了《资本论》的序言和跋以及第三卷第二十四章原始积累,阅有所感。

读了著作《资本论》的序言,首先我感觉序言并不像其他书的一样给全书的内容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反的,《资本论》的序言其实就是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斗士对残酷的资本主义所发出的第一声革命的呐喊!书中一开头就无情的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否定:“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资本家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资本社会里存在的日益加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有人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资本家写的,他的经济理论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可是我觉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恰恰如时代的一盏明灯,他照亮了十九世纪千千万万英国、德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饱受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心。他完完全全地揭露了资本家靠资本积累、压榨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等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面目。他给后来的苏联、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理论依据。所以,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他是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指导。

还有一点是我在序言中感受颇深的,那就是马克思无处不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书中直截了当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今天,我们都知道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马克思在书中多处体现了他科学严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种充满智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和邓小平同志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不谋而合。只有拥有这样思维方法的人,才能正确的,严谨的剖析出一个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研究资本社会,他并没有非常绝对的将资本主义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了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这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马克思《资本论》的序言给我的最有印象的感觉就是上面两点,当然还有其他的印象,不如说马克思的博学多才。马克思在四篇短短的序言中真可谓是旁征

博引,大到名家典籍,小到报刊杂志。一个优秀的学者,定是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还有就是马克思那幽默的语言:“它甚至会把辩证法灌进新的神圣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们的头脑里去。”“你看,这个德国工厂主联盟的圣乔治这样摆着架式,这样挺着剑,进行‘巧妙的攻击’,而恶龙马克思‘很快被打垮’,倒在他的脚下,‘在垂死的挣扎中’断了气!”这些不时出现的幽默语言与形象比喻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丝丝轻松与惬意。

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原因是因为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等级制度的产生,而马克思则清楚地剖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原因:那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呢?马克思在书中写道:“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此马克思解释:“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本身既不象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象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由于自由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了,而那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开始雇佣那些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他们进行工作。这种雇佣关系的产生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在书中写道:“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这些一开始手里面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通过不断压榨自由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从而使他们手里面握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越来越多,从而能进一步去雇佣更多的没有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者,去进行更有效率的压榨与剥削„„最终完成了资本积累,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书中将原始积累比作圣经神话中的“原罪”,即亚当吃的那个智慧的苹果。确实,读书的时候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靠不断地分离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使得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变成了自由劳动者而受到雇佣,同时再进行恶性循环完成资本积累的。那么就像雪崩一样,总要有一个开始的种子来启动这个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资本积累的萌芽——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原始积累首先始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由于封建家臣的解散,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王室和贵族们剥夺了农民们的土地,成了最初的生产资料,而随后在英国,随着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使得这些工厂主开始成握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由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后,通过对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加剧了两极分化,使得资本积累进一步增加,随后导致了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最后资本积累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导致工业资本家的产生,这就标志着资本积累的完成。

读完原始积累这一章后,我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其中也体会到了马克思那严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同时从马克思的分析中看到了资

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的矛盾。这就表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沿着这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进入下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在序言中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马列主义”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始终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他留给世界的一个宝贵的思想方法。当代大学生正需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好好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这样在学习其他知识时才有一个好的思维方法。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本论》,更加宝贵的是他的伟大精神!

承诺书

本文所有内容均为本人亲自所作,如有抄袭,本人愿承担所有责任。

姓名:日期:

下载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读后感:并非如此——临床2班 陈凌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读后感范文合集

    马克思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马克思 读后感

    读《人民日报社论:让青春之光闪耀复兴之路》有感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形成光柱,落在一尘不染的大理石地面上。安静的图书馆偶尔响起纸张翻页的声音。我漫步在书架间,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蓦地,黑色封面......

    马克思读后感

    读《马克思传》后感 ————车辆一班陈碧川 早在很久之前,就听闻马克思的许多名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对于这句话熟悉不......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的作者是萧灼基。这本书有十六章。《马克思传》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

    马克思读后感

    读伟人后感 ——马克思传摘要: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

    马克思读后感[最终定稿]

    读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马克思的这篇政论是针对当时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而写的,新检查令表面上不赞成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限制,实际上不仅保存了反动的普......

    马克思读后感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