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育作为传递信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武器,历来都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有关适龄儿童上学这一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我国的适龄儿童上学现象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在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一问题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相当多的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悉,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成立了“绿草环”社会实践调研组,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竹村失学儿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记着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走访了一名叫做阿作日诺的家里,阿作日诺家里有三个孩子。走进院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并且猪和鸡等都散养在里面,气味很是难闻,在和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学校就是孤儿院,只有免费才会去,否则不如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听了这些,让我们一行人非常震惊,试想一个连学校都不知道的家庭,怎么会要求他们了解上学的意义?
从当地教师的口中,我们得知大多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即便是上了学孩子也大多坚持不到初中,因为在当地居民的思维中,孩子们能够认识几个字,到外面打工挣更多的钱,不受骗就可以。上学是为了打工,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啊。
b.经济问题
当地地处高原,三面环山,这样的环境强迫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来源十分有限。这样的生存环境,加上严重的超生现象,迫使很多家庭选择放弃孩子的学业。因为在他们开来,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
孩子上学的费用: 小学(不住校)200~300/学期
小学(住校)500~600/学期
初中 500~600/学期
家庭收入: 一只羊 400~500
一只牛 1000~XX
“孩子们上学以后不一定会有什么出路,而如果多一个孩子作为劳动力帮家庭分担劳力,这样不仅省去了后顾之忧,而且也帮助家里争取了更多的收入”当地村民解释道,其实,超生一个孩子要多花费10000元,如果用这些费用在来计算一下,其中的潜在价值将会更加明显。
c.客观条件
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井叶特西乡共由13个村子组成,自XX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步伐慢了很多,从XX年以后,女生允许接触书本,当地建起了学校;不过至今,由于地理、民族、语言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适龄儿童上学的进步紧张过慢。当地小学采用彝语教学,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并且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初中设在乡里,采用双语教学,离孩子们生活的村里最短也要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高中仅仅设在美姑县县城,采用纯汉语授课;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小学以后,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也会觉得读书吃力,更不用说语言对他们带来的困扰了。
经美姑县当地教育局反映,当地正在开展“新村建设”计划,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针对井叶特西乡各个村的经济进行扶持。我们采访时“新村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不过要想在全乡彻底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
长期的思想僵化、保守落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也制约着居民对新鲜事物的涉猎,地区之间的确存在某些不平等,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甚少的大凉山,意识、经济等等一系列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当地正常健康发展的悬崖峭壁,超越了周围的大山,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三)解决方案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中国石油大学绿草环调研组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a. 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成立了“绿草环”一助一爱心公益组织,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b. 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c. 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也只有亲眼见到的人才可以体会。利用暑假的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一行人进入了大凉山,也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的人真的很朴实,真的很可爱;每当看到那些些许凌乱下透漏出得纯真笑脸,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我们的心中便充溢着说不出的感动。所以希望这样一个可爱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的帮助。省下一些名牌服饰,省下一些大手大脚,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帮助,说不定就可以帮助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甚至可以他们的一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每个人生下来本应该注定是平等的,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伸出你们的爱心之手,迈进那个需要关怀但是却有充满希望的地方。
第二篇:关于某村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教育作为传递信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武器,历来都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有关适龄儿童上学这一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我国的适龄儿童上学现象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在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一问题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相当多的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悉,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成立了“绿草环”社会实践调研组,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竹村失学儿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记着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走访了一名叫做阿作日诺的家里,阿作日诺家里有三个孩子。走进院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并且猪和鸡等都散养在里面,气味很是难闻,在和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学校就是孤儿院,只有免费才会去,否则不如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听了这些,让我们一行人非常震惊,试想一个连学校都不知道的家庭,怎么会要求他们了解上学的意义?
从当地教师的口中,我们得知大多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即便是上了学孩子也大多坚持不到初中,因为在当地居民的思维中,孩子们能够认识几个字,到外面打工挣更多的钱,不受骗就可以。上学是为了打工,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啊。
b.经济问题
当地地处高原,三面环山,这样的环境强迫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来源十分有限。这样的生存环境,加上严重的超生现象,迫使很多家庭选择放弃孩子的学业。因为在他们开来,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
孩子上学的费用: 小学(不住校)200~300/学期
小学(住校)500~600/学期
初中 500~600/学期
家庭收入: 一只羊 400~500
一只牛 1000~XX
“孩子们上学以后不一定会有什么出路,而如果多一个孩子作为劳动力帮家庭分担劳力,这样不仅省去了后顾之忧,而且也帮助家里争取了更多的收入”当地村民解释道,其实,超生一个孩子要多花费10000元,如果用这些费用在来计算一下,其中的潜在价值将会更加明显。
c.客观条件
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井叶特西乡共由13个村子组成,自XX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步伐慢了很多,从XX年以后,女生允许接触书本,当地建起了学校;不过至今,由于地理、民族、语言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适龄儿童上学的进步紧张过慢。当地小学采用彝语教学,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并且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初中设在乡里,采用双语教学,离孩子们生活的村里最短也要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高中仅仅设在美姑县县城,采用纯汉语授课;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小学以后,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也会觉得读书吃力,更不用说语言对他们带来的困扰了。
经美姑县当地教育局反映,当地正在开展“新村建设”计划,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针对井叶特西乡各个村的经济进行扶持。我们采访时“新村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不过要想在全乡彻底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
长期的思想僵化、保守落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也制约着居民对新鲜事物的涉猎,地区之间的确存在某些不平等,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甚少的大凉山,意识、经济等等一系列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当地正常健康发展的悬崖峭壁,超越了周围的大山,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三)解决方案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中国石油大学绿草环调研组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a.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成立了“绿草环”一助一爱心公益组织,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b.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c.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也只有亲眼见到的人才可以体会。利用暑假的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一行人进入了大凉山,也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的人真的很朴实,真的很可爱;每当看到那些些许凌乱下透漏出得纯真笑脸,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我们的心中便充溢着说不出的感动。所以希望这样一个可爱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的帮助。省下一些名牌服饰,省下一些大手大脚,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帮助,说不定就可以帮助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甚至可以他们的一生。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伸出你们的爱心之手,迈进那个需要关怀但是却有充满希望的地方。
阅读更多:
某市农村水利问题调查报告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调查报告
打折销售活动的调查报告
关于电力技术应用的暑期调查报告
第三篇:关于汕头市潮南区农村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汕头市潮南区农村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班级:小学教育姓名:学号:
这几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汕头市潮南区进行失学儿童调查报告。收集了失学儿童各方面资料的调查报告,以下我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相当严重;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对汕头市潮南区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100%的入学率。时光的轴轮已转到二十一世纪,却依然有相当多的失学儿童,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我区失学儿童中女童占的比例比较多,男童占的比例比较少。
这些失学儿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年龄介于6—18周岁之间
(2)初中的失学率高于小学的失学率
(3)失学儿童以女童为主
(4)有相当一部分失学儿童父母双亡,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5)失学儿童的兄弟姐妹众多
(6)有的早该入学却根本没进过学校。
一、造成失学儿童的原因。
如此高的失学率,而大多数又恰恰发生在女童身上,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如此高的失学率,这其中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女童失学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仔细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学女童家境贫困
这是造成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失学女童的父母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活非常艰难,维持本身基本的生活尚成问题,更谈不上送子女入学。有些女童的父母是残疾人士,有些女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些靠领取政府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保障金维持生活。家庭的贫穷,使家长交不起学费,无力供子女读书。这是教育部门解决失学现象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左右着父母的决定
一些家庭违反政策超生子女,大多数子女众多的家庭,家长无法支付所有孩子的入学费用。这些家长往往会做出让男孩上学,女孩退学的取舍。这是农村长久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男孩是家庭的后继人,能传宗接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读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陈腐观念依然左右着家长的意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着深刻影响,再加之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男女在就业、政治领域、社会权益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这样明显不利于女孩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女孩自身的文
化修养,久而久之会造成更多的恶性循环。
(三)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跟不上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虽然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无法赞助所有的贫困生入学。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辖区,教育援助更无法落实。教育方面的资金、费用,除了政府拨款、投资这一渠道外,还应该拓宽其他社会团体、单位及个人的赞助渠道。
(四)九年义务教育未能得到农村家长和女学生自身的重视
由于家长和女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低,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还可省去学费这一笔费用。这些认识目光短浅。但在汕头农村地区,家长们不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他们只是从表面上出发,做出让女孩退学,早点外出打工的决定。农村人们通常有一种思想,他们认为让不让孩子念书是自己的事,自己想让念就念,不想让孩子念就别念,对于女孩,他们都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想,很少让女孩子接受到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并不了解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应尽的义务,就如同他们年龄大了,孩子对他们的赡养一样,因为从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一条又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送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而农村的人们都
不了解法律,便在女童很小时就让其退学,办一些假身份证,让她们出门打工挣钱。
二、为减少我区失学儿童的人数,本人提出两点建议: 失学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规模庞大,来势凶猛的流失群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但如何解决流失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我建仪应当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使贫富两家的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1)在农村的中小学设立助学金,对贫困失学儿童作为重点对象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2)国家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地区中,基础教育的设备十分简陋。
真正能减少我区失学儿童的人数,关键在于落实,如能真正落到实处,失学儿童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第1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第2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第3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4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第五、结语
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在实践活动之前所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是促成成功的关键。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问卷的设计考虑不周,致使许多的受访者不回答最后设计的开放型问题。这是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总的来说,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获益匪浅,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使我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认识的机会。尽管在兴安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5页
共5页
第五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1】目前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XX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调查时间:
xx年7月16日-xx年8月5日
调查对象:
贵州省平坝县城关镇平坝三中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266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得12.96%;在小学就读的6176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2】。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坝三中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4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
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54.14%。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3、留守儿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盲目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逸夫小学二年级学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入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入现心理妨碍。【3】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级学生罗光英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4、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不生病,按群不失事就尽到责任了。甚至部分监护人,由于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黄帮豪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爷爷要钱,然后到处去玩耍,晓得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4】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同的生存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们不晓得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上海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的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留守儿童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得素质,而是将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平坝县对留守儿童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教育关爱措施
1、高度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施行领导挂级制、班主任包班制
可任教师包组制、班级学习小组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制定详尽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明确学校各部分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要求留守儿童定期向父母报答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老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一旦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成绩下降,就及时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稳定其情绪。
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两任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械茇点救助。
开展“结对子”活动。各班主任姚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特殊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姚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非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爷进行培训,改变家教不雅念陈旧。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施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心的集体活动,都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代表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有针对性的加强丢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开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丢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沉影响。
四、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失业增加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学,失学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早教书籍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养,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打工务工同时,吧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盖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成长。此外,要敬爱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和精神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5、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对留守儿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城乡同级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组织学校联谊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和对方资源来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发展方向,社会应积极的发挥有效的能动性,多组织各种关注留守儿童的团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龙头企业多做以“报答家乡,报答社会”等形式活动,组织下乡支教,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导,从客观上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