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时间:2019-05-14 22:2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调“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何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落到实处,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这是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话题。去年,当我出次接触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之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能够全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可谓是相得益彰。原来我一直担心的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耗费其学习时间的担忧都不攻自破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经典的古诗文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在的学生中已渐渐淡化。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以外,要把较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很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之上,什么弹琴、舞蹈、绘画等等。却不能静下心来阅读些经典美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学生在记忆的高峰时期,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诵读经典,不仅对于他们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孩子的艺术启蒙、音乐启蒙、科学启蒙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学学、背背,潜移默化

学习中华经典美文,让学生尽快地感受到传统美文的魅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作为启蒙教材的优秀的古诗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等。我利用学校专门开设的校语课时间,带领学生读读背背。每次诵读内容不多,但由浅入深。刚开始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通常采用最简单的老师念、学生跟念的形式。通过反复念、念反复,形成记忆。这样,教师对美诗文的理解、感悟,通过诵读传递给了学生,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

在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习中华传统美文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学一点,当时并不能真正地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但在一段时间的渐进过程中,一种慢慢的“变化”渐渐显露出来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原本,有些同学在课间玩得忘乎所以,上课铃响时仍在打闹影响班级。自从背诵美文后,两分钟预备铃就被利用起来了,铃声一响,值日班长马上就会带领同学背诵。那些玩闹的同学见状,也就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座位,边迅速准备上课用品,边跟着全班一起背诵。两分钟预备铃,书声朗朗、秩序井然。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一些浅显的古典诗文。通过美文的学习诵读,诗文的美,慢慢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情,逐步渗入学生的思想;诗文中的德,也感染了学生的品行。

2、欣赏、品位,深入感悟

在教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我们还定时通过学校的电视,播放经典美文的讲解、新山,如:《唐诗宋词欣赏》、《历代优秀散文诵读欣赏》等。

长时间不间断的欣赏,学生提高了品位传统美文的能力,这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能将所学的美文运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将所背的美文引用到作文中去,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能力。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经典美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延伸该活动,学校特意在课外活动课中开设了中华美文诵读的欣赏课。在课外活动课上,教师还在网上搜索美文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色彩、画面、声音和文字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诵读了美文、欣赏了美文,更受到了美文的感染。传统美文玩就这样流淌进了学生的血液中,融入了他们的骨髓。

中华经典美文的学习,使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在作文中流露肺腑之言:“因为学习古诗文,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的思想有个巨大的变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尊老爱幼,善于自省;„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到自己今天生活的幸福”脍炙人口的中华美文,字字珠玑,读起来口齿嚼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留恋往返,边读边品,片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索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长时间的中华美文的熏陶中,领略了中华美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美文那特有的美,从而提高了感悟鉴赏的能力,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在学生心中,经典美文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伙伴;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成文了他们成长的动力。

3、思考、领会,提高素养

我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让每一位同学结合学习的古典美文用 不同的文体,写体会、谈感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品位、分析人物和情

节,也可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畅谈自己对美文的理解。

中华美文让学生领悟到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忧国、救国的伟大胸怀,歌国、诵国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他们锤章练字的超人智慧;领会做人的道理,感悟处事的态度。

学校还组织一些优秀文章的交流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收获更增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中华美文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出口成章,写文章时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任何艺术形象在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方面都能产生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因此,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即中华经典美文,从预备年级开始至今,浸润学生的心田,已经远胜于空洞的说教。不管是课内渗透,还是课外延伸,或诵读,或演讲,或研讨会,或展示,一读一唱一看一评,欣赏中华美文,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美文,学习前人美德,反思自我行为。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家,学会了感激父母,尊敬父母,做父母的好孩子;在校,学会了感激老师,尊敬老师,做各方面要求进步的好学生,营造了很好的班级氛围,创设了浓郁高雅的校园文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得以提高。

诵读经典,与经典同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两个提高:

(1)挖掘美文内涵,促进学生的提高

“学习中华美文,传承中华美德”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因此,其根本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呈现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人格,强固他们的筋骨,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积淀成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文精神。

经典美文的学习,成了很好的催化剂,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如: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品位,增加了学生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体验的层面,学生已不只是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将所学的、所思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根据家长反馈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通过中华美文的学习,变的懂事了、主动了,能与家长沟通理解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哈需要不断在美文的熏陶下,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2)学习传统美文,促进教师的提高

对学生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自身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充实自己。语文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思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来激励学生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丰富文化积淀,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篇: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包装,追求形式上的美轮美奂,使课堂如美丽的肥皂泡般绚烂夺目。课堂表面上给人新鲜之感,甚至令一些人感动、着迷,实则却是虚假的美丽。它将语文教学引入误区,使语文课堂变得苍白贫乏,华而不实,流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陷入了“误尽苍生”的尴尬局面。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科学艺术的教学境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情之真,洋溢人性之善,流淌人文之美。

一、让语文课堂谱写“真”的音符

曾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听到这一回答,近百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静静思之,这个教学片段是名副其实的假对话。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但不能塑造人,反而会导致师生真实自我的消失,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学生方面,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方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人。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唯真”的原则。

二、让语文课堂奏响“善”的乐章

一位教师教学《狼和鹿》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对狼的捕杀,教师问学生:“人们会怎样大肆捕杀凶恶的狼,你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生1:可以把狼抓来,先剥掉一小半皮,让狼痛得嗷嗷直叫,这样可以把其他的狼引来,一举抓获。

生2:如果是我,我就把狼窝的小狼宝宝全部抓来,把它们扔在油锅里炸一炸,这样既可以品尝美味可口的炸乳狼,又能让狼断子绝孙。

生3:我觉得可以先抓一只狼来,给它处以宫刑,然后再放狼归山,那只狼痛得不得了,肯定会咬其他的狼。

……

听着学生们一个比一个狠毒的回答,我们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心底不由得产生了不安与担忧。

细细品味,学生的那种刻薄与冷酷,其实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然。《狼和鹿》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如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狼和鹿的数量进行对比,体会造成森林和鹿群前后不同状态的原因。相信学生会从思想上升华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从而避免那份意想不到的尴尬。

抑恶扬善是教育的一种追求。善是我们心中一缕最温馨的阳光。语文教师应该是善的使者,能点燃学生心中的那份童真与善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种种意外,教师应当及时地介入、引领、纠正,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善良、感受善良、弘扬善良。

三、让语文课堂飘扬“美”的旋律

语文课上,我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电视荧屏上,藏羚羊四蹄腾空奔跑的姿势俊美无比,但在镜头后面是拍摄者追逐的吉普车;摄影展上,人们感叹于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殊不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摄影者甚至放起了鞭炮……读着这段文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

生1:我们在电视机前、在照片前欣赏到的美,是牺牲藏羚羊和鸟儿们的自由换来的,这是一种虚假的美丽!

生2:当我们将心比心,联想到被追逐的藏羚羊内心的恐慌、委屈和怨恨,联想到鸟儿的惊慌失措和茫然无助时,我们还能认为这是一种美吗?

生3: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美是和谐。”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如果所谓的美是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方法获得的,那我们应该对这种美说不!

……

静思默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美的语言自由漫步,让美的情感尽情激荡,让美的思想不断熏陶师生,让美的人格力量不断感召师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字俯拾皆是。从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流水的壮美,小桥流水的柔美,春色满园的秀美;从一首首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是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美……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美的意蕴,使课堂上流淌出美的旋律。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大花园,里面盛开着真诚、率直、善良的花朵……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和丰富的情感去包容、呵护、关爱他们,唯有如此,学生心灵的花园才能春意盎然,才能生机勃勃,才能如诗如画。

(责编 刘宇帆)

第三篇: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作者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作者:何善莉

语文自身丰富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巨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阅读恰恰是这种熏陶和感染的最佳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住阅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实际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对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可这其中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却不足5%,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学生们则普遍都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不大,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二是没时间读,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作业填满;三是读不懂,既因为文字有障碍,也因为其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主题难以准确把握。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升学率,而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老师只是考试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的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保证学生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语文本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经典名著的魅力,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给学生,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全然不知,又怎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落实教学措施,指导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呢?

1.明确阅读篇目,制定阅读计划。初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好书与坏书,往往良莠不分,拿来就读,长久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新课标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每册书的后面都向学生推荐了三篇名著,这样,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听取学生建议的同时,明确本学期的阅读篇目。另外,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计划无目的地去读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何况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要尽量细化,计划中应包括阅读任务、阅读进度、训练内容、指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措施,不能流于空泛。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自修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2.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1)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2)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3)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4)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5)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3.开设阅读课程,创设阅读氛围。要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但只靠课余时间,缺少课内的带动,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设置很灵活:可每两三周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队会活动时间;

七、八年级时,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自控能力较差,要他们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活动可以是:(1)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学习中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2)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3)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组内成员接力名著故事,也可以每组推荐成员接一章节,全班共同完成一个故事,还可以任选一个名著故事比哪个组讲得多,讲得精彩。(4)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

4.开发阅读资源,做好读书笔记。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体资源,既便于学生解读名著,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对照《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所作的节选,把节选的精彩片段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大家进入名著的神圣殿堂。对这些课文,不妨采用朗读、赏析、做读书笔记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

烈愿望。又如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可让学生集中上网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阅读时,针对一些精彩章节,借助《三国演义》的碟片在多媒体的播放效果,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一些,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时就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或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或评论得失指出错误,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让学生获取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真正的阅读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也需要正确的选择和引导。“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这是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状况下对语文教学的深情呼唤。

何善莉,教师,现居广东江门。

第四篇: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论文摘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改变观念 激发兴趣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尤其是“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课标》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只是考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现今时代,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国演义》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四、促进主体阅读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同时,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五、搭建阅读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

3、读书笔记展评

4、“课本剧编排”。

5、即兴演讲

6、开辩论会。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让我们守住“名著阅读”这棵幼苗,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沐浴着阳光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

周至县第七中学

刘利荣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同行

让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同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据此,现行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编排了不少优秀文化的经典作品,他们文质兼美,多角度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生活等的客观美,几乎蕴藉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美,和学生乐享体验美的过程,真正做到寓美于教。为此,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如何让语文课堂与审美教育同行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在和谐的课堂中感受美的氛围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创造和谐美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其中教师自身的魅力美是首要条件。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多变的教法,客观公正的评价都会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授课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美的情境往往能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其强烈的审美愉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导语、优美的配乐朗诵和生动的画面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境界。以《蔚蓝的王国》为例,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你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的情景啊!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本,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这样的导语,充满浪漫的色彩,使学生沉浸在联想中,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和谐。再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在课堂中插入优美的配乐朗诵,并辅之于幻灯图片,勾勒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音乐朗诵加上图画,多通道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美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审美传情的前提。笔者依据不同的审美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把范读、引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把握轻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学生通过朗读能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把握住文章的脉搏。这样的诵读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首气势磅礴的现代诗时,就通过组织学生反复的朗读,来领悟其中的语言美。诗歌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接着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展示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感受,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几句是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北方壮丽的雪景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除了整体的朗读之外,还要咬文嚼字,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创设联想情境,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嫩嫩” “绿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文中还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朱自清的《绿》中有这样一句:“我若能裁你以为带”,这句中的“裁”字就把绿色像绸缎般细腻、柔滑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由衷喜爱,教学中可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自然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再如,《再别康桥》中有这样一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招摇”一词既体现出青荇那柔美的姿态,有又挥手作别之意,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离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在大胆的想象中感悟美的形象

在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依靠自己生动传神、绘形绘色、极具描绘性、形象性的教学言语,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感悟其中的形象美。在学习《蔚蓝的王国》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大胆的想象:想象一个蓝色的、光明的,充满着青春与活力的理想王国。在它四周是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数波浪闪耀着金鳞;头上,也是这样茫无边际,这样蔚蓝的海。一群半透明的仙岛。岛上有各种宝石、水晶和碧玉放射着光彩。从突起的岸边,飘来令人心醉的芬芳;一些岛屿上,白蔷薇和铃兰的落英,雨也似的飘洒。从另一些岛屿上,突然飞起了许多彩虹色的长翼鸟。鸟儿在头上盘旋,铃兰和蔷薇消失在珍珠般的浪花里。跟着花儿,跟着鸟儿飞来的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不只是这些,更美的是有一群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他们乘“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高扬起美丽的风帆,自由自在的,诉说着幸福与快乐。这些优美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和谐、美丽的意境,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再如,《沁园春?雪》一诗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属于虚写,教师也可让学生大胆想象: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从而感悟其中的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

四、在主动的实践中创造美的体验

在审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从片断练习开始。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指导学生把那段“庭下如积水孔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优美景物描写改写成散文,从片段训练中去感受苏轼笔下那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之美。也可通过让学生在欣赏性的描述中去创造美,如《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描述文章所写的富春江一带的优美景色。有一位学生这样描绘: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群山高耸,笔直向上,泉水飞溅,泠泠作响,群鸟和鸣,和谐动听,这样的景色令人陶醉,流连忘返啊!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一个真正的人完全不由知识的计较,而由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知育而源于美育。”可见,审美教育可以弘扬文化传统,张扬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育的过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使语文课堂与审美教育同行,让师生在共享课本美文、产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下载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共5篇)

    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让日记与我......

    让责任与我们同行

    让责任与我们同行横路初中汪明亮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责任与我们同行》。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成绩平平,甚至还常出点这样那......

    让安全与梦想同行

    让安全与梦想同行 自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共鸣,随即全国掀起了人人谈论梦想,追逐梦......

    《让安全与我们同行》

    让安全与我们同行 193班 罗开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让安全与我们同行》。 《易经》有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若能时刻保持......

    让生命与爱同行

    “让生命与爱同行”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学校邀请了一位教育演讲家----佐文给全体师生及家长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他的演讲使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

    让雷锋与我们同行

    让雷锋与我们同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

    让安全与生命同行

    让安全与生命同行【教学设计】 丹凤县西河中学张富田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校园安全隐患,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救知识,防患于未然。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

    让爱与智慧同行

    让爱与智慧同行 智慧,是什么意思?这个词,人类有史以来没有人去讲清楚。如何获得智慧?就是进入无关和局外,无关生智,局外生慧。怎么才能进入无关和进入局外?核心点就是要找到乐,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