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学习心得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人民”一词用了次,平均每个字里就有一个,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明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党同人民心连心。总书记动情地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当亲人”,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凝固的历史音符,也是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
(一)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谁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纵观哲学发展史,对此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论者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是由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的思想、知识和意志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地揭示了在社会生产力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历史创造中具有首要意义。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是唯物者的认识,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马列经典及中国几代领导人从哲学等基础科学出发,根据各自时代的斗争和革命实践,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是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迅速蔓延。然而,没有先进正确的思想引导,便不会有革命的胜利。
1845年,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着作《神圣家族》。两位历史巨人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将不断扩大。1848年,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宣言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领导者和推动力量,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当然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是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科学的哲思,光辉的论断,诞生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三)只有信任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机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列宁,这位俄国喀山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总结19俄国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转变的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用处。”
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进一步强调:“只有信任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机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在革命的实践中,列宁把群众的概念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执政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说:“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
(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20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战乱动荡,风雨飘摇,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胜利来之不易,毛泽东同志总结革命工作的“三大法宝”,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谈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
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五)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十年浩劫,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根本的一点就是脱离了人民群众。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坚定提出,“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1981,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一个方面,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邓小平在回顾党史的时候曾深情地说:“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邓小平同志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提出评价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条便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新时期的又一次继承和发展。
(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时刻思考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建党8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们的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势、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的同时,把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社会阶层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大胆而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不仅为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政治保证,而且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反映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分配的不公也给社会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人民群众对此多有建言。
12月6日,上任之初,总书记便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权为民所用,就是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情为民所系,就是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利为民所谋,就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透支了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4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全面的发展观”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次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提出。
坚持以人为
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二五”规划,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民生情怀,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八)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列宁对群众观念的发展,再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一系列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和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具体关系和血肉联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回顾百年既往,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这种联系,我们就有了创造和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二篇:群众观点大讨论学习心得
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石楼县人民法院梁耀平
为进一步推进“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鉴定信念,执法为民”两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我院党组安排部署下,全院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群众观点大讨论”。在活动中,通过对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文件、资料的学习,我对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作为院党组主要领导,我认为更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增强群众观点,牢固树立群众观念;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院党组成员,更应该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为全院干警做出表率。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牢固树立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而在人民法院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要设身处地为人民排忧解难,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社会公平正
义问题,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案件中存在的司法不廉不公问题,下大力气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诉讼难、执行难、涉诉信访等问题,充分发挥好司法审判的职能作用。我觉得,只要我们全院干警真正做到了“公正、廉洁、为民”,做到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实实在在体现出群众观点。“百姓事无小事”,我们始终把关注民生、为民司法做为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便民上出措施。在接待、导诉、调解等便民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把立案窗口建设成为“为民之窗”、“文明之窗”、“和谐之窗”、“人文之窗”。设立巡回法庭、便民服务中心、联络点,深入案发地进行巡回审理,将庭审开在最基层、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当事人住所地,不仅方便群众诉讼,减少群众诉累,降低诉讼成本,而且将法制宣传落到实处,将法治精神种在群众心田。二是在利民上想办法。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协调和落实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同时实行诉讼费缓减免制度,对确有困难的群众实施司法救助,让他们打得起官司。三是在为民上畅渠道。要建立和落实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人大、政法委及信访部门的沟通,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具体到我所分管的工作来说,今后要积极尝试和探索一些新的执行方式,努力改善执行环境,强化执行和解措施,实现多部门、多方位、多渠道联动,破解法院执行难题;通过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集中执行会战活动以及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强化查控手段,加大打击制裁力度,提高了执行案件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诚信和交易安全;建立特困群体救助机制,对一些被执行人确实无履行义务能力,导致申请执行人生活严重困难的,法院积极与民政相关部门联动,给申请执行人适当救助;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扎实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依法行使刑事裁量权,有力打击我县多发性犯罪,特别是重点打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抢劫、盗窃、交通肇事等犯罪,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保护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真正做到程序公正,司法为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急剧增多,审理难度也度不断加大,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在美好的未来应该会有这样的期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法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最终形成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一条新路。
第三篇: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近期,在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认真开展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资料、领导的讲话、分组讨论,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联系到我们法院工作自身,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工作者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下面我就作为一名法官,如何践行好群众观点谈几点体会:
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公正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对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当前,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维护公正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法官为人民,归根结底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实体公正。“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法律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确保程序公正。坚
1决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再一方面,要确保过程公开。“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过程不公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对审判活动和结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要通过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赢了让其感到“赢得堂堂正正”,输了让其感到
“输得明明白白”,真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高效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特别是对个别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决、久执无果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一是要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流程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超期羁押等现象,在提高审限内结案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少等待一天。二是要强化诉讼调解,进一步提高调解效率,按照合法、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切不可因工作失当,误了最佳时机。三是要简化办案程序,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积极探索民事小额案件速裁和一审终审制度,在依法办案的同
时,坚持避繁就简,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四是,要加大执行力度,着力构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以最快的速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三、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方便
方便不方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尺。俗
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人民法官为人民,就要事事处处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关心。工作中,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方面的司法便利。一是对诉讼知识不足的,要“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提示诉讼风险,引导合理诉讼。二是对立案不方便的,要积极推行电话立案、网上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休息日立案等方式,确保法院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三是对参与诉讼不方便的,要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实行就地开庭、巡回审理,努力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四是对确有经济困难的,要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运用诉讼费减缓免措施,确保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五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特殊弱势群体,要提供特殊司法服务,广辟司法绿色通道,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温暖
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法官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
它不仅反映了队伍的作风素质,更体现了法官的“人民性”
本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被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彻底改变个别法官“板起脸来问话,背起手来走路”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好事办实办快办好。二是要进一步讲究司法礼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中。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特别注意开庭要守时,约见当事人要守时,不该承诺不得乱承诺,承诺了的就一定要依法履行承诺,让当事人时时处处感受到被尊重。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
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五、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清廉
人民群众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但同时也是可畏的。
对司法不廉现象,人民群众不仅不满意,而且非常痛恨。“人民法官为人民”不仅要“为”人民,还要“畏”人民。一个法官有一次不廉洁行为,他的功绩就要被大打“折扣”;一个法院有一名法官出了问题,整个法院的形象就会严重受
损。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倡廉形势,广大法官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下大力筑牢自身防线。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紧紧抓住审判执行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五个严禁”规定的“紧箍咒”和“护身符”作用。二是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正反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要完善廉政机制,在健全完善“四不为”廉政建设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廉政监察员制度,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四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对出现腐败问题的害群之马,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坚决清除出法官队伍,始终保持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总之,作为一名法官,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就如江总书记所说:“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在“人民法官为人民”“群众观点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中,每一位法官要自觉做到“想为人民、能为人民、真为人民”,最终把“为人民”的各项举措化为人民群众的深切感受,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政工科余志燕
第四篇: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近期,在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认真开展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资料、领导的讲话、分组讨论,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联系到我们法院工作自身,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工作者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下面我就作为一名法官,如何践行好群众观点谈几点体会:
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公正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对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当前,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维护公正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法官为人民,归根结底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实体公正。“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法律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确保程序公正。坚 决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再一方面,要确保过程公开。“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过程不公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对审判活动和结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要通过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赢了让其感到“赢得堂堂正正”,输了让其感到“输得明明白白”,真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高效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特别是对个别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决、久执无果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一是要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流程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超期羁押等现象,在提高审限内结案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少等待一天。二是要强化诉讼调解,进一步提高调解效率,按照合法、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切不可因工作失当,误了最佳时机。三是要简化办案程序,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积极探索民事小额案件速裁和一审终审制度,在依法办案的同 时,坚持避繁就简,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四是,要加大执行力度,着力构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以最快的速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三、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方便
方便不方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尺。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人民法官为人民,就要事事处处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关心。工作中,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方面的司法便利。一是对诉讼知识不足的,要“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提示诉讼风险,引导合理诉讼。二是对立案不方便的,要积极推行电话立案、网上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休息日立案等方式,确保法院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三是对参与诉讼不方便的,要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实行就地开庭、巡回审理,努力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四是对确有经济困难的,要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运用诉讼费减缓免措施,确保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五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特殊弱势群体,要提供特殊司法服务,广辟司法绿色通道,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温暖
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法官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它不仅反映了队伍的作风素质,更体现了法官的“人民性” 本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被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彻底改变个别法官“板起脸来问话,背起手来走路”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好事办实办快办好。二是要进一步讲究司法礼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中。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特别注意开庭要守时,约见当事人要守时,不该承诺不得乱承诺,承诺了的就一定要依法履行承诺,让当事人时时处处感受到被尊重。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五、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清廉
人民群众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但同时也是可畏的。对司法不廉现象,人民群众不仅不满意,而且非常痛恨。“人民法官为人民”不仅要“为”人民,还要“畏”人民。一个法官有一次不廉洁行为,他的功绩就要被大打“折扣”;一个法院有一名法官出了问题,整个法院的形象就会严重受 损。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倡廉形势,广大法官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下大力筑牢自身防线。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紧紧抓住审判执行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五个严禁”规定的“紧箍咒”和“护身符”作用。二是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正反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要完善廉政机制,在健全完善“四不为”廉政建设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廉政监察员制度,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四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对出现腐败问题的害群之马,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坚决清除出法官队伍,始终保持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总之,作为一名法官,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就如江总书记所说:“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在“人民法官为人民”“群众观点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中,每一位法官要自觉做到“想为人民、能为人民、真为人民”,最终把“为人民”的各项举措化为人民群众的深切感受,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政工科 余志燕
第五篇:群众观点大讨论
树立司法为民理念,促进司法事业发展
——群众观点大讨论学习心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司法战线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为此,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树立司法为民理念,确保社会主义司法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观点是司法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源于人民、依靠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其根本属性即人民性,其根本职能是为人民服务。王胜俊院长在最高人民法院学习贯彻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人民法院做好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才能永葆社会主义司法事业活力。
群众观点是法院工作先进性的保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是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法院工作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被时代所抛弃。
群众观点是衡量法院工作好坏与否的基本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坚持群众观点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满意。法院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最终必须服务于人民。“司法”的意义在于“为民”,为此,法院的审判工作必然是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
随着我国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矛盾愈加错综复杂,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司法需求也日趋增多。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
地推动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
一、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请进来”。法院审判工作所面对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这就需要法院根据本职工作特性,结合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充分发挥法院辖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的纽带作用,让他们参与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让群众了解法院工作,拉近法院和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监督法院工作,增强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听取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改进自身工作理念及方法,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
二、服务群众、反馈群众,让人民法官“走出去”。牢固树立公仆理念,对诉讼有疑虑的群众做到热情接待、答疑解惑,努力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对案件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示范。牢固树立便民、利民、惠民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采取上门立案、电话立案、网上立案等多种途径,确保法院大门永远为群众敞开;以“百名法官下基层”、“巡回审判”、“大走访”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深入社区乡村,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有效减轻群众诉累。
“人民”两字,决定了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唯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强化司法为民的工作理念,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司法水平,提高化解矛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效推进审判工作持续发展,不断地把社会主义司法事业推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