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培训 小学美术 模块一作业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美术·
模块一 作业
一、思考题(第1、5为必答)
1.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哪些范畴?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造型与表现”应该说是美术课程的基础,从课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来主要是锻炼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包括物体的线条、形状、色彩、质感、明暗等要素。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认为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好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才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才是在掌握造型的基本技巧之后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最终表现的目的。“设计与应用”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有没有被开发出来的问题。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就曾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他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他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那么在“设计与应用”这类的课程中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激发灵感从而达到创新。而在中学阶段,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而且不要害怕说自己的意见。而有了想法之后就是应用于实践了,在动手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的出现,这个就是设计的乐趣。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手动能力的目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本领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是新课改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教学大纲通过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实践来了解美术作品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美,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与其他学习领域之间的结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等多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是前面3个领域的综合。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以上四个学习领域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2.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哪三种主要因素的影响?
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
1、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
2、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
3、受到学生素质与发展要求的制约。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美术学科在现实社会中还受到各方不同程度的弱视。认为是杂科。学校与家长的导向仍然还是以应试为培养导向,现实当中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这本没有错但这种“有出息”的定位却是以考取重点高中与否为标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弱视美术学科,这就使得教育目标过于狭隘。这种现状不得不让人重视中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重视考试成绩,分数至上主义的信仰者在此间也就大量存在。我认为这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美术基础教学在农村学校的地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术基础教育。
一、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
美术师资缺乏与薄弱,制约美术基础教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起着引导性的关键作用,学校美术师资的配置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重大作用。然而,美术师资配置的专业性受到忽视。有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对美术教师的选择随意。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即使有也挪为其它学科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就以闲适的教师代替,这些教师大多年龄较大,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美术及其教育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更别说教师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我们不得不感叹学校教师队伍的缺乏与薄弱。
二、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
学校美术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制约美术基础教育。在美术学科因受到各方弱视,有些小地方城市的学校几乎很难配齐与课程标准、教学用具配置单中最基本的用具、挂图等。同时,也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教材是教学实践中重要依托,是教学内容的标准与参照。教材中许多内容难于实施。教学中补充或调整课程对于美术师资缺乏与薄弱的学校来说难上加难。
三、受到学生素质与发展要求的制约。
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像农村学校与城市的学校社会环境有着很大区别,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在这里也具有特殊性。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展开同样受到经济的制约。很多学生都买不起笔、墨、颜料、和画册字帖,只能欣赏,长期的欣赏课教学,让学生觉得乏味,其兴趣的强度也就渐渐减弱。于是在学生的意志,固有的审美心理和弱化的兴趣强度的综合作用对美术产生着及其消极的影响。虽然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和谐的因素。但只要我们学习、运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正确地培养与引导学生定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
3.您认为本模块的研究促使您思考了哪些问题?您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独特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吗?
4.请结合您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实施美术新课程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在新课程实施的当前,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强调的是构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双发展。结合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中爱上美术课堂。其次,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巩固知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必然会遇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3、好的评价机制,引领学生的前进。在教学中,尤其是美术教学,评价是尤为重要的,评价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本堂课的印象,进而影响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态度。经过我的实践努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学生对美术学习越来越充满激情。
5.您认为美术课程实施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您的建议是什么?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多年,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从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学生无一不把美术当成一门次要的非投入精力的课程来看待。且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认为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要解决:
1、重视美术课程,加大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投入。
2、在美术课程中加入“德”、“爱”的拓展教育,提高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3、重视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
4、结合实际,在美术课程中加入特色的课程,结合当地的实际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本土式美术课程教学。
5、教师要自己重视每一节美术课,让每一节课都能上的精彩。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
1、要发动全社会都来关爱孩子,重视素质教育,提高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2、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投入力度;
3、解决美术教师非专业或跨领域式教学。总之,美术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为了孩子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篇: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
小学美术新课标培训学习总结 湾岭镇中心小学 黄小妹
两天的学习培训,我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同行老师们的讲座,新课标给我的第一感觉,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在对设计应用领域的要求比以往更详细,更加突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出台后,网上也陆续能看到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如:钱初熹教授针对新旧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价值的比较是这样解读的: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现”领域新美术课程标谁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我觉得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给我们指出了新旧课标的差异所在,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帮助我们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清晰的教学指导,更好的把握和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从而更有益于改善美术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带来益处。接下来本人对此次培训学习做如下总结概括:
一、显著提高了美术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这些美术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大大提升了个人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也适时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弥补了理论知识上的缺陷,为进一步搞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素,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一点也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要重视文化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一名真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更直观、明朗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2、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美术教学现象(1)、由一言堂、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动
(2)、课程容量较大,过分追求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虎头蛇尾(3)、教学目标出现一致化、泛化、不具体的现象(4)、资源整合偏离学科本为,缺乏美术特征(5)、说课很好,但讲课并不一定好
3、公开课、观摩课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盲目分组,频繁合作虚假的民主与自主探究过多的形式表演和过滥的表扬多媒体过多使用。
4、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
(1)、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学会思考,在思考和实践中提升自我。(2)、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三、新课标中美术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转变
1、艺术教育观正发生深刻转变:在教育的目的上:由偏重艺术和知识技能点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在教学的方式上:由孤立的分科只是技能教学转向不同的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
3、在评价方式上:由过于强调甄别优劣,比赛选拔,确定等级转向促进每个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师生关系上: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在互动中共同提高。
4、在教学环境上: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保持每堂课的鲜活性。
犀利的观察,灵活选取素材,结合课改,通过灵活个性的方式驾驭有限的课堂,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共同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自在幸福的遨游在美的世界里,随心创造独特的作品。
第三篇:小学美术新课标培训学习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标培训学习体会
灯明寺镇希望小学高树玲
2012年11月22日在文教局进行了美术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张老
师就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做了分析和讲解,在培训中,各个小学、中学的美术老师,积极参加,通过对美术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上课时所遇到了问题,老师们互相学习,使很多的年轻教师不仅吸取了很多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
美术教师一个平凡的岗位,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都坚守着这一片净土,作为美
术老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最快乐的,在这次培训中张妍老师、吴洪稳老师分别对新课标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她们对新课标理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的影响很深,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之后,静下来开始整理记录的资料,细细咀嚼张老师和其他几位教师讲解,一些感
悟渐渐清晰地从脑海中凸显出来,简单做一个整理,如下:
1、新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四个特点:
(1)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
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
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4)强调愉悦性。这是新增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
(5)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今年特别强调的,吴老师特别指出美术课不是为了培养
少数的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2、教师要重新构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泛指学校中一切能够构成学
生美术学习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分属于不同领域,其内涵、主体、意义、内容构成与表现形式均布相同。这里,张老师强调了教材的呈现形式绝对不是教学的顺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题,重构成自己的课堂,建构自己的美术课堂学科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表述,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有时根本不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美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应是有独立人格和美术教育专业自主权的存
在,不能作学科知识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堂教学中复杂会话情境里积极的参与者。
3、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固有型中破立出来,教会学生用独特眼光去看事物,学习各种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去说话。这里,张老师鼓励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在常态中学习审美,不要束缚于一味追求形似,要用特殊的思维角度去看和表达。
4、示范的最佳状态是局部引领性示范。一直来,教师的示范是我们课堂中一个困惑的问题,这里,张老师清晰地点明了教师示范度的把握。提出教师不要在教学现场直接画出表现主题,而是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中,局部引领某个细节的表现。这样由小见大式的引领,可以给学生带来整体思考与整体表现的空间。
几位教师的讲授精准而充满激情,切中了许多我们教学中的困惑和未知,给了我们全体学员一种恍然震撼的感觉。只是半天的时间太短了,老师还讲到的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慢慢消化和提升。
第四篇:美术新课标培训心得
2018暑期辽宁省高中美术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心得
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这期培训班上优秀的教授导师的讲座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吮水分,受益匪浅。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并且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的方法。《决定》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tp;(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改进美学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标本兼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
2、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和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多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一、第二、第三、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
普通高中教学实践有了明确路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第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学业质量乃至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使教育评价有了更具体的抓手。
第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1、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课程专家杨向东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释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综合品质。这一解释,对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各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知识、技能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其实,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我们所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入。只要弄清楚知识、技能与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真谛。
大家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恰恰很能说明其中的关系。故事里的“问题情境”是“情急中救人”。救人需要知识、技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救人的行为不可能发生,而且即便发生,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其中运用的知识、技能并非司马光临时主动选择的,而是其生活中常识的积淀。首先司马光应该知道“人会被水淹死,水往低处流、石头可以把缸砸破”这类知识。其次,司马光将石头砸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迅速把缸砸破,将水放掉。此外,要成功的把缸砸破将人救出,还需要沉着、冷静、果断等心力品质。其他孩子可能知道这些知识和技能,却由于恐惧慌乱而逃。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因为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因此,无须因为强调学科素养二刻意排斥知识、技能。我们可以说:“知识、技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知识、技能是万万不能”知识本身并没有问题,只要它是真正或正确的知识。然而知识技能又的确不等于学科核心素养。以往教育的问题出在知识、技能未能转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
总之,通过选择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获得美术知识技能,并将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以如此过程和方式循环递进,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3、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并非凭空而来,必须根据正确美术学科的本质观,或者说依据对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正确认识,并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不在物。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指人的核心素养,不能落在物上,如果落在事物的原理或者科学的大概念上,肯定不适当。比如,将“对立统一”作为学科素养显然不妥,因为这只能是学科原理或学科大概念。
第二,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立足于学科或者与特定的学科密切相关。若不是如此就会虚空,或者上升为核心素养的层面。比如,将“学习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显然欠妥,完全脱离了学科,作为核心素养可能更为恰当。除非将其具体描述为某某学科的学习能力。
第三,学科核心素养绝非学科知识与技能,但却与科学知识技能密切相关。例如,“素描技术”不应该是学科素养但却与“美术表现”素养密切相关。
4、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非专门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对全体国民,尽管美术专业人才可能在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优秀。换句话说,这些素养是可以通过基础教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帮助全体国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的。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名称、内涵及其表现,都充分考虑了国民性和可实施性,否则他就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也不属于基础教育所体现出的全体性。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的,而是综合蕴含在某种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比如,在让学生进行一次鉴赏活动时,主要指向是图像识读素养,但也无可避免涉及审美判断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在让学生创作一件绘画作品的时候,虽然指向是美术表现素养,但也可能会牵涉图像识读素养,因为需要借鉴包括大师在内的其他人的作品的样式和方法;还会牵涉审美判断素养、创意实践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因为创作一件作品,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渗入审美理想和趣味,也需要通过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却在不同的学习行为中各有指向和重点,这是理解和把握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嵌入,使得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和丰富。从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各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的设置,再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由高到低、由观念到实践,相互关联的教育链条,既入云端,又接地气,改变了以往“天地相隔”的窘状。
经过几天的培训,收获颇多,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希望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感受,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今后我要坚持思考和学习,更新储备知识,探索教学方法,只有具备栉风沐雨,探幽发微的求索精神,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会不负历史重任。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
李 卓
2018.8.29
第五篇:小学体育新课标远程培训的作业
小学体育新课标远程培训的作业 利发盛中心校:蔡君堂
新课标颁布后,中小学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或运动过程,并从教师观念、教学 内容、教学 方法 和教学评价都进行相应改革。
在旧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只注重身体素质检验和竞技项目运动技能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统一检测的竞技项目,比如跑步、跳远等。这些项目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体能和运动技能,但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命令、灌输、模仿训练、统一标准检查的流水线教学流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无法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特别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统一考核的竞技型体育项目面前,只能一次次地得到失败的体验。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基于此,新课标强调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终身 发展,提出了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上完成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任务。并要求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依据学校的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条件组织教学,让学生真正走进体育,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科学 的健身方法,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要实现以上的目的,体育教学就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训练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就要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同等的学习机会,带领学生体会体育本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师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发展体育运动技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他们培养良好的体质、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彼此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是传授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加上教材要求难度较大,致使学生自主选择余地小,对达标缺乏自信心。和原来的体育 教育 大纲相比,新课标没有规定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体育器材,自主地参与锻炼。在上课前,体育老师可以打破班级授课的固定形式,在学期初集体上一次展示课,由指导老师将各项目的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自主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育的教学效益也大大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法 从尊重个人选择出发,新课标对教学方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新旧教学方法,可以从旧的教学法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改造,同时适当运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是不是适合所选择的项目。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是老师进行示范,然后分解教学。这种授之以“鱼”的方法,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能自主地去体会运动本身。如果让学生先去尝试体会,在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弱点,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学生的动作特点,然后对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那么效果则会好得多。
运用 现代 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 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本身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使学生精准地去学习各技术环节。
亲自参与到运动中,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是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快乐,几乎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空间。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参与到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能帮助、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往的评价偏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评价缺乏激励作用。这对体质差而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此,体育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如投垒球,如果全体学生都用同样重的垒球,那么个子小、力量差的学生肯定得不到好成绩,评价的结果无疑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如果我们将评价集中动作上来,那么学生的关注点就可集中在自己的姿势改进上来。
综上所述,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辅助手段以及学校的条件进行整体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选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最适宜的评价标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