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wenmi.net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民工作联络员。能到户办的事不到村,能到村办的事不到镇,能到户办的事不上推,需要到旗办的事镇统一代办。
3、限事:明确权限、限定事项、工作不越权。切实转变职能,真正变管理为服务。
4、限费:政务公开、限定标准,工作不滥收费。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
1、为满足群众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制定本制度。
2、通过电脑上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到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真实。
3、对获取的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根据时效性和种类的不同,加工制成信息产品。
4、通过电视节目的信息,信息发布会、板报、橱窗、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每年月发布一次。
5、信息发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要有详实的材料,建好信息发布的档案。服务承诺制度
1、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接待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咨询、请求等服务事项。
2、领导班子成员受理的服务事项,属职责范围内的,立即答复与处理,属需部门处理的,立即指示给相关承办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限定服务办结日期,交承办人处理。
3、镇村干部受理的服务事项,必须立即着手解决处理。属政策和技术咨询方面的,自己能予以答复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答复解决有难度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属矛盾纠纷类的,按“三级调处”程序办理。
4、服务事项原则上必须在受理后10日内解决,领导指示的,按指示限定时间解决,除极特殊情况外,最长解决时限不得越过30天。
5、领导干部年内服务事项每人不少于10件,镇干部每人不少于5件。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记入干部年度考核,予以奖惩兑现。学习培训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以学习培训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在活动中,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月不少于2天,村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天,干部、党员每人每月自学达到20课时以上;
3、在学习内容上,除镇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篇目外,各支部、每位干部、党员要结合各自实际选学相应的自学文章;
4、集中培训参训率镇干部要达到100%,农村党员要达到85%以上,镇、村干部掌握实用技术6项以上;
第二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
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
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
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
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2191.cn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
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
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
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
第三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
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
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
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
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2191.cn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
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
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
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民工作联络员。能到户办的事不到村,能到村办的事不到镇,能到户办的事不上推,需要到旗办的事镇统一代办。
3、限事:明确权限、限定事项、工作不越权。切实转变职能,真正变管理为服务。
4、限费:政务公开、限定标准,工作不滥收费。
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
1、为满足群众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制定本制度。
2、通过电脑上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到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真实。
3、对获取的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根据时效性和种类的不同,加工制成信息产品。
4、通过电视节目的信息,信息发布会、板报、橱窗、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每年月发布一次。
5、信息发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要有详实的材料,建好信息发布的档案。
服务承诺制度
1、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接待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咨询、请求等服务事项。
2、领导班子成员受理的服务事项,属职责范围内的,立即答复与处理,属需部门处理的,立即指示给相关承办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限定服务办结日期,交承办人处理。
3、镇村干部受理的服务事项,必须立即着手解决处理。属政策和技术咨询方面的,自己能予以答复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答复解决有难度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属矛盾纠纷类的,按“三级调处”程序办理。
4、服务事项原则上必须在受理后10日内解决,领导指示的,按指示限定时间解决,除极特殊情况外,最长解决时限不得越过30天。
5、领导干部年内服务事项每人不少于10件,镇干部每人不少于5件。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记入干部考核,予以奖惩兑现。
学习培训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以学习培训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在活动中,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月不少于2天,村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天,干部、党员每人每月自学达到20课时以上;
3、在学习内容上,除镇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篇目外,各支部、每位干部、党员要结合各自实际选学相应的自学文章;
4、集中培训参训率镇干部要达到100%,农村党员要达到85%以上,镇、村干部掌握实用技术6项以上;
5、要坚持记好学习笔记,镇村干部要达到5000字以上,农村党员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XX字以上。
信息反馈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注重并认真做好活动情况反馈,加强上下沟通联络,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实施。
2、在创建活动中,镇领导、镇干部、调处组、镇直负责人、干部及时将服务情况向镇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3、在创建活动中,由服务队队长将运行情况按阶段、分步骤地及时向活动办公室反馈。
4、值班人员要在值班中或次日交班前将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向活动办公室反馈。
5、反馈情况务必做到及时、准确。
6、各村要每阶段向镇活动办公室及时上报至少三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信息。
服务监督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的服务监督小组,负责服务活动的监督。
2、监督小组要对创建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
3、监督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沟通、解决。
4、对发现的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低、服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由于监督不力,出现严重失误或重大问题,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追究监督人员责任。
档案管理制度
1、确定专人负责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2、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建立专门档案,专项管理。
3、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表格、台帐卡页等,均作为活动的档案立卷内容,及时收集、整理、立卷。
4、归档立卷要严格分类、编目、装订,按档案规范管理程序建档。
5、严格履行档案借阅手续,防止档案材料遗失。出现问题追究管理人员责任。
首问负责制度
1、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首问责任制度。
2、接待群众来访或办事的第一个工作人员是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承担答复、指引、帮助、协调的义务。
3、首问责任人根据办理事项的性质,负责找职能部门给予办理。
4、对应由几个部门处理的事项,依照程序通知有关部门协商处理解决。
5、对于来访的痴、呆、傻人员和精神病人,首问责任人应将其护送出院或通知监护人领回。
6、接待来访或办事的群众要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接待的事项移交后,首问责任人有权查询工作结果,有权向领导反映情况。杜绝办事人冷、横、硬的工作态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7、一时难以受理部门的事项,首问责任人可以将其送到分管领导处。
8、应由各个部门或工作人员处理的事项,可由最先受理的部门主持,依照程序通知有关部门或人员协商处理。
限时服务制度
1、限时服务是指责任人在规定的服务和办理时限内完成所要服务的工作内容。
2、法律、法规、规章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时限有明确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无规定的参照下列时限完成工作。
3、请求解答咨询的应解答,需要请求上级或查阅资料的应于半月内答复,经分管领导同意可处长到一个月。
4、提供服务的应于1-3日内完成。
5、办理审批事项的应于一周内完成。起始时间自受理之日起计算。
6、具有服务职能的部门均应执行限时服务制度,各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公示相应的工作时限,并接受监督。
7、部门受理服务和工作事项承办人,填制承办表,规定时限,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进行督查。
领导接待制度
1、值班领导在接待日负责群众来信、来访、来电。
2、热情接待来信、来访者,同时做好登记。
3、对信访案件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并督查落实。
4、做到不推、不拖、不积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5、排查信访隐患,控制越级上访。
6、重要案件交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协商解决
第四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第五篇:21.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改善和加强。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各有分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通过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正。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繁琐的行政审批带来的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三、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下放的项目尽快下放。据统计,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
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
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七、完善法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