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深人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大学生影响颇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研究并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道德认知缺失。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带来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特别是对我国青年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年学生极易受骗上当。据《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互联网上的输人、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冲击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阶段,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容易破坏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年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2.道德取向紊乱。尽管各国对网络社会都有意实行监管.但由于不同国家和法律的迥异,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的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社会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监管。这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能充分展现混饨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广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BBS)、新闻组(News—group)以及邮递列表(mailng-list)等地方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以“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经常上网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到这一类情况,他们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

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互联网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的现象。

3.行为选择不定。网络主动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非群体活动对象的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但因为信息网络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就会为一大堆信息所淹没。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人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擅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其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腼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在不良信息的包围下,青年大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显示了不确定性。一是不确定自己如何选择。因为判断的紊乱,无法确定选择标准,所以大学生不能(无法)确定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二是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标准的多重性,加上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网上行为选择又具有匿名性,可以摆脱他律,所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不仅在不同场合不同行为选择不同,而且在不同场合其同一行为的选择也不同。

4.道德行为失范。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大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人”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人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三是学习不诚实。在信息网络上,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里。因此,有部分缺乏自律的青年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文交给老师,毕业论文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从网络上购买。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他们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特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加之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他们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西化倾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的倾向、语言的异化倾向、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社会交往能力退化的倾向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倾向。并因此产生了不良行为,特别是他们生活在网络社会,容易把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的规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人际关系淡漠虚假等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法律上,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技术上,要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应用技术手段比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人,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同时,加大投人,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

2.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一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二是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吸引人的形式,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启发他们追求高尚境界,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

三是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序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组成。

四是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协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3.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信息时代,大学德育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封闭的大学围墙已挡不住网络社会的渗透和冲击,因此,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的科学教育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与伦理困惑。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具有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学生道德辨识能力的培养就是分析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科学的伦理观念,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进而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适度的灌输是必要的。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灌输应当着重于对道德理念与实际道德行为的理解和反思。通过道德理念的灌输帮助大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从而为道德辨识奠定科学而坚定的理论基础。

4.开拓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1)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校园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包括报纸、广播、宣传橱窗以及校园网等)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如其分地宣传正确的网络观;在“两课”教学中也要引人树立正确网络观的相关内容;并开设有关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为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打好“预防针”。

(2)开拓教育新阵地。一方面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

主旋律。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同网上错误思想做斗争。要在网上更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他们不仅从中受益,还能得到乐趣,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形式的大学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深人到大学生的内心,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社会道德实践。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大道德,不是小道德,它排斥狭隘的实用功利。因为传统中存在的等级序列化和强烈的地域观念,国民的横向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现在的青年大学生重知识轻实践。这与网络要求形成很大的矛盾,很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控。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我们应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并帮助青年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机制。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齐抓共管,因此迫切需要形成一个适应网络化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民的道德人格建设。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高校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机制。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的教育机制,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各高校应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

要积极研究开发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软件。高校要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组织人员参与软件开发,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青春气息和教育意义的软件用到校园网上,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使青年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真正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二篇:网络信息时代

摘要:阐述了网络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图书馆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39-0

2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用户的信息需求,还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技术手段等,都将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需求特点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石。网络时代,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才能积极迎合、引导、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

(一)信息需求用户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与使用己成为日常行为的必需,社会上每一位成员都将是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者,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已成为人们自觉努力的方向和习惯,这使得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从有条件限制地为本地区用户服务,转变成无条件地向全社会用户服务,因此用户群迅速庞大起来。

(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概念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外,还需要其他一些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而且,图书馆信息用户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三)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动态的,也有回溯的;既有国内的,也有社会娱乐方面的;既有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方面的,又有社会娱乐方面的。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而且由于信息用户的职业、专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用户个体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四)信息需求的知识性

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从事的工作更具专业化和创新性,人们再也不满足直接提供文献信息的初级信息提供方式,而是更需求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这使得图书馆不再满足于为信息用户提供一般性服务,而要通过知识信息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

(五)信息需求的经济性

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除图书馆外,互联网、新闻媒体、其他信息机构等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读者在获取信息时,其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为读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六)信息需求的系统性

过去,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在一个图书馆或一定范围内得到满足,所以用户需求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是相当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读者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全面系统的信息。

(七)用户信息需求的精确性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信息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污染,大量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缺乏。重复的低水平的网上资源占用了大量的上网时间却找不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在要求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时,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而更注重信息获取的精确性。

(八)信息需求的新颖及时性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及时新颖的信息是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它又是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智慧的火花。因此,用户对信息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显得越来越注重。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将要朝着电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图书馆将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因特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设立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以求在网络上收集资源与相关网址链接形成虚拟馆藏。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了“网海导航”栏目,链接全国的大学、学院、在线图书馆、搜索引擎、大众媒体等,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重组,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导航服务。图书馆从单纯的以馆藏为基础的文献服务方式,转向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将成为现实。

(二)服务系统网络化

网络所具备的点对点、点对面的实时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布功能,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图书馆可在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服务,把其服务半径从本地扩展到整个网络空间,而成为网上虚拟图书馆。另一方面,读者利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网络技术向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必考虑时间、空间的因素,由此成为图书馆的“虚拟读者”。

(三)服务模式动态化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可实现1对N、N对1和N对N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静态式、被动式、直接式、实物交互式的服务模式,以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和超前意识向读者提供多维的、动态的信息服务,这包括对网络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分析和深加工,不断激活静态信息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信息主动寻找最合适的读者,以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等。

(四)服务内容多元化

尽管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有着信息量大、便于查阅的优点,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因为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相反,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传统图书馆与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图书馆要继续做好传统的信息服务。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一改传统信息服务系统中收集、处理、存贮和流通物质形态的文献信息产品的单一局面,为读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纵深化的服务,如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专题咨询、定题服务、用户能力培训等,以此满足网络环境下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方位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专业、研究领域和信息需求等情况,以文献跟踪服务的方式,主动、持续、系统地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不断调整检索策略,把经过筛选、分析后的检索结果定期、及时地传递给用户。

结语: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工作的便利,以及信息服务的周到。网络也离不开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拓展了图书馆事业,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方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期.[2]伍昭嫦.新时期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期.[3]金业阳.网络环境下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4]马燕.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新思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1期.[5]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尝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第1期.

第三篇: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

杨沈同

思政0205班

[摘 要]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中之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道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 伦理道德 对策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增长等字眼来描述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都不为过,与此同时,它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扩大了生活领域,丰富了社会生活,跨过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人类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网络技术与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技术转变一样,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鉴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科技的错误运用曾经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生态伦理,英国的泰晤士河在遭到破坏后整整150年才得以恢复,那么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类似的危害,如目前由网络所引起的隐私权等等社会伦理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在这方面的负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有关网络的负面伦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络伦理道德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网络实现的是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全球化和全面化,由于信息交流本身对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从具有技术创新意义扩展到具有全面社会意义的新事物。信息的全球化既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布或传播虚假信息,这既包括虚假承诺,也包括在网站上的以讹传讹。

2.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包括营销企业在网站或电子刊物上未经允许便采用他人制作的网页背景图案,图片,外观设计,程序代码,转载其他媒体(包括书籍)上的信息资料等。

3.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发布商业信息。这类行为最典型的事例是发布垃圾邮件(SPAM),主要包括不请自来的商业邮件(UCE)和不请自来的群发邮件(UBE)滋扰邮件接收者。

4.不分对象地发布或传播受限制的信息。涉及暴利、色情、迷信和违反通常道德法则的信息,一旦被缺乏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阅读,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损害,也要避免未成年人涉足富有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

5.为了商业目的无节制地占用免费或廉价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免费资源供公众利用,例如共享软件交流区, BBS讨论区,新闻组以及免费登录的搜索引擎等,但大部分营销企业却滥用这些免费资源。

6.滥用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现在网站广泛采用的客户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如Cookies)使访问者的隐私受到了威胁。

7.出卖、转让或泄漏网民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包括网民的通讯地址、电子信箱地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

8.单方面随意或频繁变更承诺过的交易条件,利用用户的转移成本盘剥用户。例如,将原本免费提供给用户的电子信箱更改为收费信箱,更改信箱容量的大小,改变交货时间或者忽然让用户承担货物的运输费用等。

9.通过恶意编码违背他人意愿在他人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或篡改他人计算机上的设置,这包括有意或无意地向网民传播计算机病毒,也包括强行更改用户浏览器的起始页面浏览器图标栏上公司信息。

10.侵犯知识产权。这主要包括著作权和专利权。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1)网络主体对网络外社会中知识产权的侵犯;(2)网络主体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3)社会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

11.网上恋情、网上交友在年轻网民中十分流行和时髦。可是在其网络交往中搀杂了很多欺骗和隐瞒事实的行为,在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甚至也给他们的学习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主体的难以确定性进行商业犯罪、商业欺诈,给许多网民带来了财产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例如,有人在网络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盗用他人财物,进行网络犯罪。

二、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由于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 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我国在1996年2 月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2005 年颁布并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依法管理互联网提供了法制基础, 成为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另外,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这个条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明确规定传播权的范围主体以及对哪些传播行为违法与不违法进行详细的界定。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主要在培养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和加强网络传播准则、规范的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际工作。

2.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法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道德的作用。在网络传播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一是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二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络行为, 维护网络道德。社会舆论的广泛性特点能够使其不必在意评价对象的自愿与不自愿, 也不存在传播场景的限制, 它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压力不得不使个体放弃不道德的想法与行动, 因此社会舆论具有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3.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网络犯罪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黑客”的攻击等安全隐患日趋严重。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比如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反病毒技术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加大了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力度, 美、日、德等国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 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面对当前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我国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我国信息主权的侵犯。

4.加强网民伦理意识的培养

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法律或技术途径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效果不会很明显,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安全的、净化的互联网络, 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与自重。因此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强化网民的伦理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网民在上网时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 使其能够抵御住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5.加强网络管理的建设

(1)组建网络行业协会。由行业内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带头组建网络行业协会,协会会员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协会章程明确的加以规定,章程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协会成员不允许出现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协会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一旦发现成员单位有违反规定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则立即将其开除出会,这样该协会确立的行业行为规范就会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协会也会因此成为网络伦理中不道德行为斗争的堡垒。

(2)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网络伦理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范围的跨越时空性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方能建立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伦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运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刘向晖.不道德网络营销活动及其治理[ J ].商业研究, 2003.王露璐.网络经济活动中道德缺失及原因剖析[ J ].哲学研究, 2005.庞海燕.论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G ].图书馆学刊,2007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道德

大学生网络道德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5] 冯定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生力军,并担负着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担。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活动状态,了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现状,通过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相关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并从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规模、群体气氛四个方面着手,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理论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在地区、性别和年级方面存在差异问题,群体中的个体存在心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网络和大学生个体本身造成的,有的是因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还有些是因为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不公正造成的。根据分析结果,笔者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策略:高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网络相关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师生交流等。

下载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 徐谧 (安徽农业大学,金融系,08级) 摘要: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负,历史的责任。关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质也成为社会各界......

    大学生信息时代演讲稿

    文章导读: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掌握新技能,做信息时代的行家里手。否则你将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文盲!那么,走进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呢?首......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微博时代的网络道德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急速传播的时代,一切的一切都在改变着,网络尤其如此,微博也很盛行,很多很多的名人都开通了微博,我们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微博里,我们可......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

    大学生网络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想法和做法选择。感谢您对我们调查工作的配合和支持。谢谢!......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